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2024-04-08

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区政协联合区教育局对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我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我区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概况

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创办于1981年,既是汉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512工程”合格学校,也是武汉市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又是武汉市“1+8”城市圈合作学校。1999年9月,原汉南中学并入中心,由此学校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电大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被汉南区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确定为“汉南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汉南区就业培训基地”。

201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原汉南一中校址,占地152亩,建有综合教学楼、科技楼、体艺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12人,专业聘用教师6人;在校学生千余人,其中,全日制中专生387人,普通高中生469人;电大学员126人,成人培训学员200余人。

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一五”期间,职教中心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三千多人,培训五千多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专业师资引进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与观念。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业压力以及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只看重社会经济发展,未完全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完全认识到技能人才不足与社会用工需求矛盾的本质,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政府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就业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区特别是与开发区融合后与用工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区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2万人,年均1万人左右。而2013年全区高、中等职业院校(含国资大学)年培养能力仅有4千余人,职教中心高中和职校在校生不足千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职普比例只有41%左右,明显低于我市平均水平4.5:5.5。

(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没有完全兑现。与我市新城区相比有一定差距。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习场所和设备。从实习实训条件看,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市职校中唯一没有实训教学大楼的学校。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不足二千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区职教中心的编制是三十多年前核定的,专业教师的引进为零,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与文化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5。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平均占专任教师的30%,我区只有5%的水平。

(四)专业不适应市场。2011年,湖北省在全省中职、技工学校实行技能高考政策以来,学校主要侧重于技能升学,开设的专业与升学专业挂钩与我区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与学生家长升学愿望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我区提出“工业倍增计划”,据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二五”末,与开发区完全融合后,我区工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4.2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2万人,年均应培养6000多人。而我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年招生仅有200人,成人培训500人次,引进高校毕业生4000人,还有极大的缺口。另据调查,我区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2%。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区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区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据测算,“十二五”末,随着欧洲风情小镇的建设,我区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3万余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区根本无力培养。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

(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区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30%左右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区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区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区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区职教中心是“一套班子多块牌子”。职教中心内既有职业教育又有普通高中教育,生源对象、教育目标有极大差异,不能形成统一,领导管理不能集中精力,内部形成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显然,普通高中并入职教不利于我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与经济开发区融合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剥离,我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对策建议。“十二.五"教育刚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立立了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综合分析我区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区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布局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区既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区,又是与武汉经济开发区高度融合的新区,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区成为人力资源强区之时,就是我区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区级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国家级县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借鉴我市新城区职业教育建设的经验,凡新建或改建职业中心,区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扩建职业中心,提供启动资金;创建成国家级县级职教中心学校,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区财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区来说任务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政府下属各局、行业、企业、所办的各类培训,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块培训、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5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与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

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7类实用技术专业,即: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电子电工、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特种种养殖等。围绕这7类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学校中进行招工,引导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区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区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同时,设立“区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二五”末,全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武汉市的平均水平。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区财政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职教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社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法推进我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区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014年3月15日

篇2: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购买教育用地扩大办学规模调研报告

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巴南区各相关单位:

为了推进均衡教育,落实普及义务教育,解决莲花小学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莲花小学(原鱼洞五小)组织了专题研究团队,对学校周边的社区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多次进行座谈、讨论,初步形成了购买轻机厂9.3亩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的方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莲花小学地处鱼洞城区西边城乡结合部,在鱼洞长江大桥南桥头莲花轻轨车站旁。学校用地面积为81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6205平方米,校园学生活动场地面积为4600平方米。学校有教师69人,其中中高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0人,骨干教师9人。学校有24个教学班,最大班额56人,最小班额40人。目前学生1168人,其中辖区范围内学生575人,占49.3%;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93人,占50.7%。据初步摸底调查,下期辖区内一年级新生约有200人。估计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年级新生约有100人。合计一年级新生约有300人。

二、周边社区情况

莲花小学招生辖区包含石子坪社区(莲花社区)(5819人)、秦家园社区(5089人)、新华村(3097人)、天明村(5100人)、大中村(3600人)5个行政社区、村社。社区常驻人口约22700人,流动人口约 3500人。1—2年内,辖区内先后有同景跃城楼盘(2936户)、理想经济适用房(275户)、大江东岸楼盘(493户)建成入住。3—5年内,轻机厂整体搬迁土地改商住房后,将会有更多的楼盘入住。因此,随着城市建设,学校辖区内社区常驻人口将出现逐年成倍增加趋势。

三、购买土地情况

轻机厂处置闲置资产土地共有28亩,均属于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其中围绕学校本部公路段和同景校区段共计约9.3亩地。学校需要购买此块土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地面上有一条废旧公路,一栋教学楼(1108平方米)、一间室外厕所(62平方米)和临时搭建房(460平方米)。原有操场和公路被一分为二,用于同景校区建设和两江学院师生作通道用。其中,建有临时天桥一座。

四、购买教育用地扩大办学规模的必要性

1、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 办学差距,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将是我们国家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购买教育用地,加快莲花小学建设,扩大莲花小学办学规模,是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2、是鱼洞城区西部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

随着鱼洞城区城市建设的扩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深入,鱼洞城区原有的二小、四小完全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入学,只能向周边学校发展。而城区西边的大江小学已达到最大规模,南区学校也基本满员。只有莲花小学周边还有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可用于学校办学。而学校现有的现有的校园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购买规划中的教育用地,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已是势在必行。

3、是莲花小学发展的需要。

莲花小学地处西部城乡结合部,随着西部城市建设的发展,莲花小学辖区内的新华村、天明村、中坝村将逐步被工业园区、公租房建设、小南海发电站等建设项目所占,辖区内的居民逐渐向城区靠拢。加上近年辖区内同景跃城片区(2936户)、理想经济适用房(275户)、大江东岸片区(493户)入住。3—5年内,轻机厂整体搬迁土地改商住房后,将会有更多的楼盘入住,学校的办学规模必然扩大。扩大后的莲花小学将可办成36—48个教学班,容纳学生1500—2400人左右,可为周边居民解决子女就近入学的 实际问题。

4、是解决民生,满足家长和社会群众期盼的需要。近年来,莲花小学通过成功举办70周年校庆,多次成功承办市区各种大型活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扩大了学校在市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学校的声誉。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慕名而来。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我校就读。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群众强烈期盼莲花小学尽快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设施,建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解决周边居民及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因此,扩大办学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5、土地的稀缺性和购买的紧迫性。

莲花小学二校区(同景校区)四周被轻机厂的土地包围,如果不购买同景校区周边的土地,同景校区将没有进出的通道,务必影响到同景校区的使用。加上学校周边的土地多是工业用地,只有轻机厂原办公区和子弟校区是规划中的教育用地,土地非常稀缺。当前,正逢轻机厂处置闲置资产时间,据了解,轻机厂时逢集团体制改制,集团总公司要求各厂尽快处置完闲置资产,处理完后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据了解,现在只有南京轻机厂和重庆轻机厂还没有处置完。轻机厂现在已将闲置土地进行了分割,并向社会进行了宣传,其中就有我校需要购买的9.3亩地。目前,也有多家企业在窥视这块土地,如果错失这次机会,学校将在周围 无法购买到所需教育用地,必然影响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学校急迫需要购买这块9.3亩教育用地。另外,据轻机厂工作人员透露,如果学校需要同时购买现在操场下面的车辆训练场地,他们也可以进行分割处置。

五、购买教育用地扩大办学规模的可行性

1、区委区府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到学校指导检查工作,学校曾向分管领导汇报过扩大办学规模的汇报,得到领导认可。相关报告已经区府办公会议通过。

2、巴南区教委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高瞻远瞩,对莲花小学的发展早就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规划,并联系同景集团对学校现有的楼房进行改造。对学校规模的扩大,主要领导多次作过指示。

3、莲花小学广大师生和家长迫切要求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改善办学设施。

4、学校与轻机厂已进行多次协商,轻机厂已将出卖土地进行了多块切割,其中,围绕学校周围的9.3亩地便于学校购买。

5、经费保证。国家建设项目“重庆小南海水电站”已于今年3月29日奠基,按工程建设规划,2年内,属于拆迁准备期,据村干部说,最早将于2013年6月开始拆迁,那时位于“小南海项目”建设用地内的学校所辖村小中坝小学和天明小学将被拆迁。其中,中坝小学,占地715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天明小学,占地1883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两所学校土地 性质均为国有。两所学校拆迁赔付费用可用于补充购买莲花小学教育用地和扩大规模改善设施的经费。另外,可争取上级教育专项经费和三峡移民专项建设经费。

6、所购教育用地,地质实在,地面平整,交通方便,水电通畅,无增加其他建设费用。

六、购买教育用地建设方案

1、对购买土地上的建筑楼房12间教室和3间办公室进行改造。

2、新建一栋200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实验楼和室内风雨操场。

3、改造500平方米左右的学生食堂。

4、改建室外厕所。

5、扩建幼儿园活动场地。

6、改善教学设施,美化绿化活动场地。

七、建议方案

1、购买土地,可通过区土地储备中心采取先征用储备,再划拨给学校的方式。减少环节,节约时间和各种费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

2、所需经费,除中坝小学、天明小学的赔付经费外,可采取多渠道筹集,分时限解决。

3、如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购买,可采取先租用的方式解决学校 用地的难题。

八、结论

为了适应鱼洞城区建设需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解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莲花小学购买9.3亩教育用地,扩大办学规模,具有切实性、可行性和必要性。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中央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精神,是完全可行的。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五小学校

篇3: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1 校园环境设计规划原则

(1) 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 追求清新自然的景观设计风格, 运用自然式造景手法, 构成绵延起伏的草坡, 绿树成荫的密林等景致丰富的植物群落。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2) 整体和谐统一的原则。 (3) 文脉与绿脉相默契的原则。

2 校园环境空间脉络结构

本次规划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总体规划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园区的四大功能分区:公共教学、行政办公、体育运动和学生生活区, 将校园内部的景观环境结构精简抽象为“三溪、四轴、十二个主题园”的空间脉络结构。

“三溪”:既东西向贯穿苏州旅游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色水道, 南北向贯穿园区的采香泾和贯穿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花溪。

“四轴”:既前期规划确定的贯穿东西向的三条校内交流轴和一条南北向的校际交流轴。

“十二个主题园”:是指镶嵌在校园内具有特定绿化景观特色或校园文化内涵的块状绿地, 主要有:智慧园、惜时园、名士林、数码花镜、醉红坡、桂馨园、竹园、枫叶溢彩、百草园、生态教育区和求实园, 作为教育园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点, 形成校内文化、绿化、美化的亮点。在具体施工时,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部分景点暂时还没有得到实施。

3 绿化种植规划设计

3.1 绿地系统

3.1.1 校区植物配置原则。

教学楼内庭院实景

从植物的空间围合形态上, 注重不同空间场所中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从密林、疏林草地、林中空地到缓坡草坪, 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 在富有生命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多元化的视觉空间效果, 达到林成荫、树成群、草成坪、花成片的优美景观, 校园景观随季节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季相变化。

3.1.2 植物种群的比例控制。

三校区共选用160余种植物, 所用种群的比例控制如下:针叶树种占13%, 阔叶树种占87%, 阔叶树中常绿树占55%, 落叶树占45%;木本与草本的比例为:木本65%, 草本35%。

3.1.3 骨干与基调树种的选择。

(1) 落叶树种:七叶树、鹅掌楸、梧桐、悬铃木、黄山栾、薄壳山核桃、玉兰、二乔木兰、槐树、喜树、枫香、马尾松、重阳木、乌桕、构树、榉树、枫杨、合欢、榔榆、榆树、垂柳、香椿、臭椿、朴树、麻栎、无患子、三角枫、五角枫、银杏等。 (2) 常绿树种:广玉兰、石楠、女贞、枇杷、椤木石楠、深山含笑、乐昌含笑、杨梅、珊瑚树、桂花、杜英、青冈栎、苦楮、柳杉、侧柏、柏木、罗汉松、雪松、樟树、棕榈树等。

3.1.4 四季景观季相变化的植物材料构成。

(1) 春季花木:日本樱花、红叶李、碧桃、榆叶梅、蔷薇类、玉兰类、含笑类、海棠类、梨类、梅类、紫荆、山梅花、溲疏类、木绣球、海仙花、迎春花、红花檵木、金钟花、杜鹃类等等。 (2) 夏季花木:红瑞木、金丝桃、合欢、木槿、小叶栀子、牡荆、石榴、水杨梅、紫薇、光叶绣线菊、绣球类、凌霄、夹竹桃、凤尾兰等等。 (3) 秋季花木:桂花、木芙蓉等等。 (4) 冬季花木:结香、腊梅、茶花、茶梅等等。

学校入口处标志景石及植物配置实景

3.2 匠心独具的植物分区配置特色

3.2.1 庭院内部植物配置。

材料选以观花观叶的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 地被植物要求较耐荫。植物造景注重空间渗透与建筑室内的呼应, 所有桂花、含笑、木兰、茶花、枇杷、海棠、八角金盘、桃叶珊瑚、长春蔓、茶梅、杜鹃和箬竹等等。

3.2.2 体育运动区植物景观配置特色。

以落叶大乔木遮荫效果为主, 夏日遮荫、冬日采光, 主要有榉树、枫香、薄壳山核桃、栾树、七叶树等等;适当栽植落叶花灌木隔离带。

3.2.3 两条景观轴线的植物配置艺术特色。

两条景观轴线的植物配置以花坛、模纹花带为主, 形成色彩艳丽、极具动感的图案装饰效果。花坛结合园林小品, 如庭院灯, 衬以高大林荫树, 使景观大道成为校园最具美感的风景线。花坛花带以修剪的小灌木, 如红花檵木、雀舌黄杨、栀子花、紫鹃、茶梅和1、2年生的草本花卉为主, 林荫大乔木以香樟、银杏为主。

3.2.4 入口区域植物景观特色。

入口区域植物配置要求简洁规整, 绿地广植夏末秋初新生入学时开花茂盛的植物群, 如木槿、桂花、栀子花、樱花等等, 花坛布置1年生草花和秋植球根的花卉, 形成花色如锦的艺术效果。

摘要:在国际教育园区的规划中, 校区景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景观地貌的利用贯彻全园, 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合理化布局形成了较好的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关键词:环境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 孟刚, 李岚, 李瑞东.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2] 徐公天.园林绿色植保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 张新华.浅谈园林植物优化配置方式[J].河北林业, 2011 (4)

篇4: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与目的

(一)调研背景

自2011年,青岛市市政府响应国家城市绿化积极投入大量资金与劳动力,准备把青岛建设成为真正的“青岛”。道路、小区、公园等多管齐下,务必要使绿化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在绿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香港中路某些路段树木种植确实过于密集,而云霄路段却又只有单行树等。某些问题也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如汇泉广场被掀,人们休闲的草坪被掀掉,要被树替代,引起民愤,鉴于民生意见强烈,青岛市政府又决定种植上美国草种。

(二)调研目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研究青岛市南区绿化特别是道路绿化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绿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它更加是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此次调研选取的道路是青岛市南区的典型街道:香港中路是商业街、云霄路是美食街,而太平路则是风景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并综合相关资料,得出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调研过程与统计结果

(一)调研过程

我们以青岛市三个典型街道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商业街香港中路、美食街云霄路及风景区太平路,通过记录每条街道上的不同树种,并在每条街道上都选取了一段距离分别测量了树间距、树周长、最大噪声指数、最小噪声指数、以及当天温度、湿度,(最大噪声指数为靠近公路取两树中央位置测量所得,最小噪声指数为靠近树测量所得),最后通过这些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二)基本调研数据

由于路段、树间距、树种、树周长的不同,要做到单一变量确实不太容易。并且在太平路所得到的数据中,树间距相比云霄路、香港中路较为均匀;而云霄路、香港中路的树间距很明显有的路段太过于密集,有的路段而又太过于分散,亦即云霄路、香港中路很明显不合理。在这里,结果更加令人信服,我们选取太平路作为主要分析比较数据,以此得出结论。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树种为松树,整个路段只选取这一种树种,不考虑其他树种,以及树木的总类在此不予考虑。鉴于测量时时间误差相差并不大,第一棵树与最后一棵树相隔距离也不是太远,所以在这里并不考虑树木对于温度以及湿度的影响。并且为了使分析更加清晰明了,我们选择单一变量法来做此分析比较。

从表中可以得到:太平路的原始数据包括树间距、树种、树周长,以及两树之间的最大噪声指数和最小噪声指数。显然,树间距、树周长为自变量且树周长为间接自变量,噪声指数为因变量。当然,温度和湿度本应也纳入因变量行列,但在这里为使分析更加明了,只选择噪声指数进行分析比较。

(一)前面已经说明分析使用的方法为单一变量分析法,所以首先我们不考虑树周长的影响(此时噪音指数选择最大噪音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只考虑树间距的影响,数据(树间距单位为m,噪声指数单位为dB,且“噪声指数” 简写为“噪音”)调整顺序见表1。

若对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图形在下页):当拟合次数在7次时所得到的方程可完全通过所给数据;且由matlab可以得到:拟合次数大于7时也会有如此效果,但会有其他缺陷,这里不一一说明。

由以下两图可以得到结论:当树间距小于3.6m时,毫无疑问,这样会显得树木太过密集;而当树间距大于3.6m时,噪声指数会随着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故从减小噪声的角度看:树间距在3.6m左右最为合适,详见图表1。

接下来不考虑树间距,只考虑树的直径对于噪声指数的影响:

由太平路的原始数据可以得到树A以及树B的直径(直径只取小数点后两位),由于此时自变量有两个,所以此时为了遵循单变量原则,我们考虑两棵树为一棵树即将两棵树的直径相加便可得到(树周长单位为cm,噪声指数单位为dB,且“噪声指数”简写为“噪音”)详见表2。

再根据最大噪音指数和最小噪音指数得到平均噪音指数为,详见表3。

从而便可以得到直径与噪声指数的联系(直径单位为cm,噪声指数单位为dB,且“噪声指数”简写为“噪音”)再按照顺序排列,得出数据见表4。

再利用数学工具matlab作图便可得到(点(17.95,64.35)以及点(21.55,54.35)太偏离,故舍去)详见图表2。

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树的直径对于噪声指数是有影响的,且直径在24-26cm时对噪声指数影响相对稳定,在28cm时达到最大吸收噪声效能。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关于青岛市市南区绿化方案的探究与优化(201210423109)

篇5: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汉南区卫生局开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工作自查自纠报告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4月20日召开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会议要求,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各项相关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召开座谈会、走访服务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找和及时整改当前影响投资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落到实处。

一、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动员。

4月22日,区卫生局召开了卫生系统“治庸问责”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局党委书记李金奎主持,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以及下属各医疗机构党政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区委六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对卫生系统干部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全面剖析,局领导结合卫生系统实际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活动是保证和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企业发展、服务社会群众的迫切需要。各单位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单位领导同志要亲自挂帅抓好此项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二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活动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

高。各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要把活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与本单位业务工作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宣传阵地,集中时间,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和内容。要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和工作成效;公开曝光破坏投资环境的重大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四是加强督查,确保落实。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单位开展活动情况的督促检查,把握工作进展,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单位要加强对活动落实情况的督办和催办工作,及时通报各项任务进展情况。

二、制定全区卫生系统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实施步骤。

为加强卫生系统局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工作,一是明确指导思想:通过开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活动,推动全区卫生系统各单位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切实解决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改善和优化我区投资环境。二是提出总体目标:营造政令畅通、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依法行政、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发展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便民利民、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使全区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三是明确工作步骤: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4月上旬)。召开全区卫生系统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单位进行层层动员,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本

单位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责任人员,组织安排好相关活动。自查自纠整改阶段(2011年4月-年6月)。各单位按照本实施方案的任务,逐项抓好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各单位通过自我查找、设置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组织调查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找准本单位存在的影响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和查找出的问题,形成自查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各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整改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完善有关工作体制机制。特别是对企业意见集中、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投资环境的问题,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各单位整改及任务落实情况于2011年5月20日以前报区卫生局,并通过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督促检查追责阶段(2011年7月-2011年年底)。区卫生局组织专班把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民说结合起来,重点走访服务对象和社会群众,接受群众评议,对督促检查和群众评议中发现的问题责令相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组织处理措施直至给予纪律处分,严格问责。及时推广、宣传活动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区卫生局成立由局长李刚、党委书记李金奎任组长,副局长周玲、江华任副组长,局办公室、局医政科、防保科、人事行财科、区爱卫办、区血防办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治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日常工作。

四、自查自纠基本情况

1、区卫生系统各科室、各医疗卫生单位均能认真落实上级政策,没有出现违反政策办事现象,落实政策做到科学、透明、公开。

2、区卫生局各项审批程序、办事环节和手续均简化,在行政许可事项中不存在违规设立审批前置条件和关口的问题以及不规范审批的现象;进一步规范了办事进大厅流程,并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政务公开的各项规定。并建立了绩效考评制度,实行主动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多项制度。卫生系统不存在行政审批违规收费、以赞助、宣传、检查、评比及其他任何形式搞变相收费或强行摊派的现象。

3、区卫生局严格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和 “合法、适当、公开、公正”的原则,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截止目前未发现以检查为名“吃、拿、卡、要、报”,谋取不正当利益现象的发生。我局经常性开展培训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从严治政,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的问题。

五、当前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但是,面对其他周边市、区整体投资环境方面的竞争压力,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信用环境、执法环境、企业经营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个别机关工作人员科室和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少数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思想有一定距离,错误认为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是领导的事,与我无关。

2、行政行为不规范问题,服务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行政审批没有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收件初审(政务中心)和审批(区卫生局)分离,办事效率不高。

六、整改措施

1、深化为民服务意识和政务公开工作,面向全社会公布区卫生局服务承诺、办事流程、收费标准、办事时限,增加工作透明度。

2、印制新的卫生局办事指南,方便联系,易于回访。加强干部职工特别是“窗口”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文明用语,提高服务质量。

3、实行一条龙服务制。我局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机构、母婴保健等行政许可事项,根据区委的安排部署,将卫生局所有审批项目全部进驻政务中心,所有收费在政务中心统一收取,坚决杜绝系统内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从收件初审,到审批签字,再到拿证,一次性在政务窗口办完,提高效率,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服务。

4、加强政务中心窗口建设。一方面是成立专班,加强进驻中心人员力量,从局领导班子成员中抽调专门领导,由副局长江华同志全权负责我局政务中心窗口建设。同时充实人员进驻中心,加强我局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力量。

5、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对我局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的现状进行全面清理,查找文件依据及收费的合理性,省以下的收费项目将予以取消。二是简化办理行政审批项目的前置条件。

6、全面实施“阳光”行政。一是实行政策和制度公开。将各项工作制度和办事流程规范上墙,制定行政审批(审核)公示手册,编制办事流

程图,做到群众前来办事“一目了然”。二是工作人员身份公开。工作人员胸前有胸牌、桌上有工作联系卡、墙上有监督牌。三是收费标准和依据公开。将各级物价部门核准的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上墙公布,让群众交明白费、放心费。四是办事结果公开。设置办事结果公开栏,将卫生许可审批程序等结果在公开栏上进行公布。

7、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一是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一个接到群众咨询或投诉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不论群众所需办理的事项、咨询或投诉的内容是否与本人有关、首问责任人都要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服务热情;属于本人职责范围的事项,要及时认真得给予解答和处理,不能直接答复或其它部门处理的,要说明原因,并且帮群众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跟进处理,疑难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局各科室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认真遵守局各项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时限服务制。局机关科室和区公共卫生监督所在为基层服务中,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对延长1小时可以办结的事项都要主动加点实行延时服务。在办事较为集中的时期和政务心卫生局窗口,工作人员要开展预约服务,方便群众办理当日可以办结的事项。四是实行失职追究制。对因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给卫生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除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外,还对分管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8、及时督查、督办,强化整改,确保工作落实 一是及时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并报上级部门备案;

二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大检查,区卫生局组织专班对全区一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强化医疗质量监管;

三是部署全区卫生系统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将“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先争优、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文明单位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建设和行风评议等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医疗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着力创建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行业,为实现“十二五”卫生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为保障全区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篇6:潮南区创建农业商标情况调研报告

展情况视察报告

区委区政府:

区政协常委会根据工作计划,对我区创建农业集体商标,推进效益农业发展的情况开展调研视察,常委会通过走访陇田镇东华村的果蔬种植基地、井都镇上南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听取情况介绍,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区创建农业集体商标,推进效益农业发展的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议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农业商标的基本情况

我区农产品有雷岭荔枝、红场青梅、红场茶叶、胪岗脐橙、胪岗焦柑、井都萝卜、上南蔬菜、东华水果等,品种比较丰富,但总体的档次不高,产品大部分都没有注册商标,现在已经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有“东华特绿”、“上南蔬菜”两个,都属于村集体注册的商标,在村委会注册集体商标以后,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都有一定的提升。有些农产品已经在市场销售了很长时间,也打出了自己的商标,但还没有进行商标注册,如雷岭荔枝、胪岗脐橙等。由于没有注册商标,农产品的档次没有能够实现比较大的提升,产品的销售容易受到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如雷岭荔枝去年一斤才卖到一块多钱。而上南蔬菜、东华水果等,由于商标的品牌效应,产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这次走访,政协常委会认为,农业生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已经达到一定的峰值,增产比较困难,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现代

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区农业集体商标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农民也从商标的效应中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但是,从全区的农产品商标注册情况来看,当前制约我区农业商标注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二发展农业商标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农产品种植户缺乏现代经营意识。

农户缺乏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受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制约,大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并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其辛勤耕耘的优质产品廉价地就近进入了农贸市场或是被商贩所收购,获取的仅是低于自身劳动力付出的微薄利益。正所谓:“种地的不如贩卖的、贩卖的不如办厂的”。无形中造成了农副产品与其他产品在实际价值上的落差。

(二)是农产品商标注册的主体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商标是基于某个组织的某类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让普通的单个农户去为自己有限的农作物花上数千元去注册一件商标来使用,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优质农产品要申请商标注册,就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组织机构来实施。这也正是发展品牌农业的基本要求,即改变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努力发展特色资源经济,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结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使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三)是乡镇农产品种植户的创牌观念还不够强。

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在当地的名声叫得很响,产品不愁销路,农户也为此而沾沾自喜,却不懂得将这些宝贵的特色资源做成品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四)是农产品商标的培育缺泛综合土壤。

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商标来说,农产品商标的主体尚欠成熟,农户的自觉意识有待唤醒,商标的培育首先还需要经历一个主体创建的过程。因此,仅靠工商部门单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是难以成就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促进。

民以食为天。农副产品作为倍受青睐的大众消费品,其品牌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一但农产品与商标相结合,其品牌自身的价值转化到产品上,必然会使商品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只有开发出更多的农业品牌,走商标兴农之路,才是富民强市的首选之策。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政府推动,各部门群策群力。

应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和力量,积极挖掘资源、培育企业、创立品牌,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和效益化。要大力倡导实施“商标富农”战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把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商标当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近期市政府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加强商标工作推进品牌战略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申请农产品商标注册的,由地方财政给予每件1000元的补贴,对获准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的,每件给予1万元的奖励,足以看出政府对推动农产品商标发展的用心和决心。

(二)是设立农产品商标促进机构。

在政府牵头下,成立由工商、农业、财政、消费者协会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商标促进工作组织。负责对全市农产品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拟定具体的农产品商标的发展计划和措施,为政府实施商标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并将拟定的计划和措施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任务直接落实到各县、区、乡镇和各成员单位,在商标促进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实施农产品商标发展计划。

(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要善于引导、积极扶持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产业的链接,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的工作目标,为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发展和品牌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品牌的竞争需要质量作后盾,而农产品质量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抓好农产品质量,是树立品牌的关键。农业主管部门要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促使农民和涉农企业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品牌自律;同时,还要从农业生产技术上对农产品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为市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品牌农产品。要重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当地政府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方面要防止本地的一些资源被外埠企业作为普通商标抢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本地资源的科学运用。过去由于对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潜在的地理标志已被注册为商品商标,商标权利人是单一的市场主体,造成未来地理标志发展的法律障碍。例如,巢湖的银鱼、虾米、螃蟹,居巢区的高林花炮等都是享誉全国的很好的地理标志产品,但都被智慧的企业家们注册成了商品商标,尽管权利人仍然是我们当地的企业,但却制约了地理标志应有的资源作用。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要结合本地实情,加强

沟通协调,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大局为重,努力解决地理标志发展的障碍问题,走培育共同品牌的发展道路,通过地理标志保护造福全区域农民。

(四)是加大对农产品商标战略的宣传力度。

商标兴农,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加大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商标法》及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意义,让社会普遍关注农产品商标的发展,特别是要用一些典型事例来深入宣传农产品使用注册商标的作用和意义,促进农户和涉农企业对商标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农民注册商标和使用商标的热情,为商标战略的实施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市场竞争、商标先行”成为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觉行动,促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农民合力推进品牌农业的建设格局。

(五)是精心培育发展名优商标。

在积极引导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同时,要加强对已经注册商标的“再培育”,帮助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提升品牌价值含量,促进品牌快速增值。一要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特色、名牌农产品及优势农业产业转移,因势利导,使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农产品涌现出来。二要确定培育梯队。对全市品牌进行详细调研和梳理,选择消费者认可、市场信誉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副产品,在确定国家、省、市三级品牌培育梯队名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倾力扶持培育,促进商标新秀迅速成长为知名品牌。三要加强管理和运作。着眼于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商标品牌的美誉度,积极帮助指导企业将商标运用与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建立商标管理制度,制定品牌发展计划,在企业名片、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环节积极规范使用商标。

(六)是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通过对商标的宣传和保护,努力提高商标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发挥商标权人的主体保护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职能,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查涉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案件,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商标标识的行为,有效保护农产品商标权人的合法权利。

篇7:津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__年工作回顾

20__年,我们认真按照“保增长、促发展、上水平”工作基调,大力实施“八六五”工程和新的“一三五”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津南建设,努力构建“东工、西商、南旅游、北高端、中园区”发展布局,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三级财政收入167.2亿元,增长2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8亿元,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6元,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三次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1157亿元,增长27.2%;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6%。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区扩域2560亩,新引进实体项目130家,投资130.9亿元。新增著名商标7件、天津市名牌产品5个。立林集团技术中心成为我区首家通过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亿元,增长19.9%;外贸出口14.9亿美元。销售商品房116万平方米,销售额94亿元。米立方对外开放,各景区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我区获评新华网20__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最美中国·文化旅游目的地。

设施农业健康发展。21个设施农业项目总占地3万亩,建设面积376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3.5亿元。休闲观光型现代都市农业初步形成规模经营和集群发展。

二、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进展良好。九批86个区县重大项目竣工68个,累计投资340亿元;279个区级重点项目竣工70个,累计投资850亿元。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吸引内资到位额4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3亿美元。借重首都资源,扩大招商成果,引进天津国际设计城等6个投资十亿元以上和11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华海清科等一批科技型项目落户运营。

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287家,累计达3157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5家,累计达140家。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津南分中心投入运营。福臻等4家企业申报杀手锏产品。我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

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在建楼宇23座,竣工4座。新引进企业1700家,全区累计近万家,实现税收24亿元。天津滨海(津南)创意中心、开发区青年创业园等10座商务楼宇创税超亿元,亿元楼数量居全市第四位。

三、新型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示范镇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已启动整合拆迁120个村,55个村完成拆迁清零工作,保证了国家会展中心、海河教育园区二期等市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组织落实示范镇项目区土地整理及年度土地复垦指标任务。新开工建设还迁房271万平方米,竣工374万平方米,还迁群众2.1万户。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北环路二期拓宽改造、天嘉湖路三期及5条道路大修改造等工程。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新增提升绿化72万平方米,造林262公顷。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建设南部地区污水干管,完成3条骨干河道、43个入河排污口截污封堵、1条河道堤岸绿化等建设工程;建成小站、北中塘国有泵站;实施大沽排水河应急度汛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施建筑节能改造108万平方米,新兴、普明里、光明楼3座供热站利用军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实施煤改燃并网230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数字化、精细化监督考核,整治主干道路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大沽南路(津南段),实施咸水沽建成区街景立面提升、津歧路等6条主干道路夜景灯光建设。完成7个小区、20余万平方米旧楼区提升改造。严格治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超载超限。积极稳妥推进“三改一化”工作,5个村启动撤村建居,12个村启动户籍改革,8个村基本完成清产核资。我区通过住建部审核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要素保障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引领和用地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深化完善“两总规”,编制“东南西北中”各片区重点规划及文化设施、医疗卫生、郊野森林公园等13个专项规划。保障各类用地需求,报批建设用地411.6公顷,收储土地260.6公顷,出让土地323.1公顷。

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千方百计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积极推进企业债、私募债等直接融资工作。圆满完成政府债务审计工作,负债率、偿债率均在合理可控范围之内,资金使用、规范管理等受到好评。加强融资平台的规范、管理和发展,调整债务结构,控制负债规模,规范资金使用。完成村镇银行增资扩股工作,壮大了实力,成为全国优秀村镇银行。成立津南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暨金融超市,成立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协调驻区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70.6亿元。抓住“新三板”扩容契机,加快宝成机械、鸿远电气上市步伐。新批小额贷款公司5家,完成营信担保公司增资。稳步推进“处非”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生态城区建设纲要。7个示范小城镇完成创建市级生态镇工作。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18万吨,179家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协议。完成东亚运动会等病媒生物消杀保障工作。狠抓污染物减排,完成9项污染减排重点工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立案7起,关闭违法企业22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促惠上”工作取得成效。18个区、镇服务工作组,帮扶企业和项目106个,解决各类问题350个,解决率99.2%。全区40个服务单位接听电话2.56万个,各类问题解决率96.7%。

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教育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咸一中等7所学校完成现代化达标验收。新建、扩建咸三中等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率达97%。中考平均分、高考上线率均超全市平均值。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全市第一。

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启动咸水沽医院、中医医院等设施改造建设工程,新建国医堂5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建市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示范区。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提升妇幼保健水平。创建城乡一体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成5个镇级、35个社区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4个镇级、11个社区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落实“家佳推进计划”,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更新改造“两馆”,新增8个基层图书室、27个社区书吧。精心举办第九届文化艺术节、元宵节灯展、群众文艺精品巡演等活动200余场次。葛沽宝辇出会、同善海下文武高跷、葛沽长乐老高跷申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扫黄打非、净网等专项整治取得成效。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奖牌309枚,输送优秀运动员30名。举办群众体育活动32项,新建3个体育公园,镇级配建健身器材覆盖率100%。我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

民心工程取得实效。积极推行“万人创业、十万人就业”计划,建设就业创业超市9家,成功举办首届创业项目大赛,落实“两贴一保”等帮扶政策,扶持创业3460人,新增就业2.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5万人。组织1.27万人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险计划指标综合完成率达到107.6%。29.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和残疾人救助标准,新建6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新增3所养老机构和3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建成区、镇两级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及应急指挥中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整改隐患,消除1处重大涉氨隐患源。修订应急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区。完善信访调处机制,强化定点接访、按类约访、听民声下访“三访合一”机制。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双拥、民族、宗教、侨务、人防、粮食、物价、对台、档案、科普、残疾人、老龄、红十字、慈善、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有了新提高

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提案125件,办复率100%。积极支持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培训考核,坚持依法行政。我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获评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天津市民主法治村、1个天津市民主法治社区。认真办好区长热线、政民零距离、8890家庭服务网络,开通政务微博,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渠道更加畅通。规范行政审批,调整合并审批事项17项、取消18项,承接下放审批事项18项。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着力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20__年工作,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得益于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区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津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新项目落地建设不够快,支撑拉动力还不够强劲;新型城镇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需要;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__年工作安排

20__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津南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20__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按照区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工作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津南为工作核心,以基本实现全区域城市化为主要任务,以打造经济升级版为工作重点,继续实施新的“一三五”工程,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创新津南、实力津南、民富津南、智慧津南、生态津南建设取得新突破。

20__年主要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精一强二兴三”战略和“东工、西商、南旅游、北高端、中园区”布局,更加注重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升级,以产业集聚加快升级,做优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撑点,提高产业能级和集中度,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产业,打造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打造咸水沽、小站、辛庄、八里台等新商圈,提高服务业比重和贡献率。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打造科技含量高、生产设施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园区集群。

二、不断壮大实力小区,推动园区经济升级

按照“五型园区”标准,进一步落实各园区产业定位,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促进实力小区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

发挥开发区龙头作用。实现扩域2580亩,科学规划利用,着力引进高端高质高新项目。完成20家企业技改扩能和产品调整,推动15家企业研发生产20个科技新品。狠抓老企业“提退转”,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创业园、物流园创税能力,新建5个创意载体,新引进20个实体项目。努力实现年税收10亿元以上。

壮大示范工业区和民营基地实力。实现扩域2710亩,继续完善功能配套,优化软硬件环境,提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新引进实体项目98个,实现税收41.7亿元。推动天津国际设计城、锦联新经济产业园、润恒农副产品国际商贸产业园、易华录信息技术产业园、华海清科抛光机、天喔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提升品牌创新能力,构建新的发展优势。

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抓好松江生态产业园、米兰酒庄等项目建设,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投达产,研发创意中心投入运营,引进30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不断提升经济规模和效益,园区税收增长25%以上。

三、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千企转型升级

启动千企转型升级工程。按照“五个结合、五个提高”的原则,做到与“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结合,提高企业自我改造提升能力,增强发展内动力和主动性;与经济升级版结合,提高企业产出贡献率;与企业集群发展结合,提高关联产业、企业集中度;与科技创新结合,提高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与盘活存量资产相结合,提高存量资产的总量和增量。20__年,从环境治理、效益提升、集群发展、科技创新、盘活资产等五个方面,实施577家企业634个转型升级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环境改善、能耗降低、效益增加、就业不减的多重目标,力争到20__年完成全部目标任务,成功转型升级后的企业利税每年增长10%以上、亩均税收达到10万元,盘活土地资源3000亩。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与质的突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小巨人40家、领军企业10家,开发杀手锏产品10个。实施技改项目70项,建立产学研联合体60个,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区级10家,培育天津市名牌产品4个,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认真做好“三篇文章”,推动服务业升级

围绕国家会展中心建设,谋划新型业态布局,加快周边区域服务设施配套,吸引服务会展业的专业公司和专业人才入驻,扶持培育本地会展业服务企业,融合发展会展经济。围绕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建设,发挥教育园区人才智力资源和科技创造力优势,搭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提升区域产业层级,借智发展教育经济。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六大楼宇经济片区,推动共赢大厦等一批商务楼宇建设,建成港湾大厦、科海智谷大厦等6座商务楼宇,打造11座亿元楼,实现税收28亿元,集群发展楼宇经济。做足做好会展经济、教育经济、楼宇经济“三篇文章”,有机融合成产业共同体,打造区域经济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鑫谷产业园、普洛斯物流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打造“食管家”、月坛、金福临、荣程等网上商城,引进电商汇聚商务楼宇,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津南新城、大龙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新建金丰里等7条商业街,加快泽水园等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仁嘉义佳等3条商业街落成开业。提升发展商饮业。组织月坛海鲜城、环美大酒店等规模餐饮企业申报国家钻级酒店,扩大品牌知名度。加速发展旅游业。加快北石林景区建设,启动葛沽民俗文化区建设,开放小站古街,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创建1个2A级、2个3A级旅游景区,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亿元以上。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形象升级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做好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狠抓拆迁整合村清零扫尾及土地复垦工作。新开工建设还迁房60万平方米、竣工130万平方米,还迁安置6000户。实施14个小区、44.8万平方米旧楼区提升改造。推进咸水沽旧城区改造。推动八里台、北闸口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继续推进首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适时启动第二批条件成熟村试点工作。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推动地铁1号线东延、蓟汕联络线、海沽道等市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启动海河南路、葛万路、汉港路等道路修建及绿化工程,实施白万路一期等路网建设及配套工程,完成辛庄上唐还迁区等7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启动小黑河等6座雨水泵站改扩建工程;建成花园、柴庄子国有泵站。完成板白220KV输变电工程,推动小站黄台35KV变电站建设,协调配合好西花园110KV变电站扩建、小站东南部地区煤改电10KV出线等重点工程。开展津沽路等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违法户外广告设施,提升建成区夜景灯光效果,提高全区道路精细化、长效化保洁水平,机扫率达到60%,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万吨以上。加强数字化、网格化监督考核,实现长效管理。动员全社会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清整和美化家园活动。

加快推进“智慧津南”建设。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多平台、全覆盖”原则,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慧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数据库系统,集中打造经济监测、城市管理、市民服务三大平台,抓好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等应用,打造具有津南特色的社会信息化模式。

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招商引资升级

狠抓重点项目投达产。积极推动九批区县重大项目尽快投达产。落实20__年区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计划,明确363个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狠抓投资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出形象。按照“三个一批”要求,狠抓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竣工达产,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

多方位推进招商引资。继续借重和抢抓首都资源,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产业转移意向明显地区的招商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认真策划推介重点出让地块、商务楼宇和商业载体,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地区总部、结算中心及科技型、商务型、金融类等高端服务业态和项目。继续改善经济楼宇配套环境,强化二次招商,提高项目入驻率,提升楼宇经济总量规模。借助天津招商网、北方网等众多网络平台及津洽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提升招商引资成效。

发挥金融服务保障作用。调整完善政府项目投融资机制,按照项目土地资金“三个平衡”原则,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责任人,层层传递压力和责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效、运行顺畅的机制。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调整政府债务结构,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保障重点项目资金供给。探索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美丽津南建设,在村(社区)设立便民网点。发挥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营信担保公司、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特色金融服务。着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推动企业产权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七、大力实施五大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升级

认真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目标责任,围绕美丽津南建设,编制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四清一绿”工程,积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园区、美丽校园、美丽企业,努力开创环境生态建设新局面。

实施清新空气工程。以治理PM2.5为重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工业锅炉煤改燃、淘汰钢铁和水泥落后产能、重污染企业关停、钢铁烧结机脱硫和除尘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等工作,加强道路、堆场、建筑工地等扬尘整治,严格环境准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实施清水河道工程。以水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线,完成海河故道二期、咸排引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秃尾巴河、东排干河等5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南部地区污水管线工程,完成企业污染源及入河排污口治理工程。实施大沽排水河、马厂减河等河道堤岸绿化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水资源“三条红线”,基本建立水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实现水清岸绿。

实施清洁村庄工程。按照美丽乡村创建标准,抓好营盘圈、西小站试点建设。深入开展村庄卫生集中清整、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长效管护制度建设等五项行动。利用两年时间,使村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村庄道路硬化率、集中环境清整覆盖率、村庄垃圾设施配套率、河道坑塘治理率全部达到10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全覆盖。20__年建成28个清洁村庄,美丽乡村创建率达到40%。

实施清洁社区工程。按照美丽社区创建标准,以物业管理好、困难帮扶好、矛盾化解好、环境维护好、文明建设好为目标,抓好金石里、普明南里试点建设。合理设置和划分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组建13个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20__年,美丽社区创建率达到40%。

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以增资源、上档次、造大绿为目标,加快实施郊野森林公园、重要道路河流两侧、生态片林等造林绿化工程,构建海河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和外环绿廊、郊野绿廊、汉港绿廊“两带三廊”生态建设布局,打造“三季有花,四季赏景”复合型景观,建设天津领先、国内一流的宜游宜居生态体验基地。20__年,完成郊野森林公园3000亩、外环线500米绿化带800亩造林绿化等重点任务,全区新增造林面积637公顷。

八、持续改善民计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升级

抓好十件实事。实施一批安居、保障、教育、医疗、环境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项目,为群众办更多好事实事,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探索建立促进居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提高群众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大力实施“万人创业、十万人就业”计划,落实“两贴一保”扶持政策,深化“创业就业超市”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创业项目储备,新增创业2500人、就业2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员覆盖。做好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工作,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济水平。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快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治理丧葬陋习。加快公交一体化,调整优化线路,发展便民公交。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新建5所幼儿园,完成28所义务教育学校、2所高中校现代化达标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抓好职成和特殊教育。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效。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举办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展美丽津南文化系列活动,搞好“2131”工程。建设2座镇级标准化文体中心,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支持民间文化社团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民间办赛。积极备战天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做好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和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加强基层网点校建设。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进一步做好双拥、气象、档案、慈善、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逐步在商务、建设、教育、文化、质监、运管等主管部门推行安全生产分类分级及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工作,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有效防控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粮食、物价工作,维护市场稳定。健全信访信息网络,认真排查、调处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消防设施设备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秩序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和“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津南建设。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行政效能升级

推进服务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办好区长热线、政民零距离、政务微博、家庭服务热线,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度。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落实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有效,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会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失信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推进效能政府建设。落实行政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合理配置行政资源,规范事权和职权,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全面推进绩效管理考评工作,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透明度。精减和规范会议,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源头治腐。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深入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坚决清除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篇8: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我们的校长领导力更强, 教师教学能力更突出, 学校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巴南教师进修校备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面对“品质和均衡”的要求, 一直努力探索着提高巴南教师队伍质量的培训模式, 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在“悟人生真谛, 修教育正道”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一、专注教育品质打响内涵发展“创学院”攻坚战

巴南区教委唐松春主任对巴南教师进修校又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即彰显进修校职能, 履行新时期培训任务, 强管理, 严要求, 出成效, 使巴南的培训工作上新台阶。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进修校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作为巴南两支队伍建设的高地以及社区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中心, 巴南教师进修学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把握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不仅要努力完成‘创学院、达优秀、谋搬迁’的近期工作目标, 而且要以提高全区干部教师的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 业务水平和职业幸福感为己任, 打造一支身体健康, 管理规范, 纪律严明, 作风优良, 业务精湛, 待遇优厚的教职工队伍, 为巴南区均衡教育的发展献策出力。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我校首先从机构设置等硬件着手, 助推“巴南区文明单位”建设, 优化学校职能部门体系, 创造和谐高效工作氛围。

2013年初,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正式挂牌成立, 新的党委领导集体应运而生, 在新党委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学校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思路, 将各处室进行优化组合, 内设机构按功能设置, 突出了干部教师培训处、成人继续教育处的功能性和其他处室的保障职能。

我们还加强了制度文化建设, 以“建章立制、科学管理”为指导思想, 制定了《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出勤管理办法》、《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规章制度汇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为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

巴南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悟人生真谛, 修教育正道”的地方, 只有站在巴南“品质和均衡”教育发展的前沿, 不断励精图治才能为巴南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内动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理念, 巴南教师今天仍然要树立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 才能在时代前进的车轮永久屹立。2012年以来, 学校基本完善了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以科学发展的观念为基准, 以“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为理论依据和文化根源, 以“悟人生真谛, 修教育正道”为教育哲学, 以“修德进艺, 笃实积学”为办学理念, 深入挖掘本校的文化内涵, 并赋以时代气息, 努力将进修校打造成巴南区两支队伍建设的高地, 社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心。

在“包容、睿智、和谐”的管理理念下, 学校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文化口号。通过扎实推进学校一训三风 (校训:刚健笃实, 晖光日新;校风:兼收并蓄, 积学育才;教风:勤学、善思、力行;学风:博学、慎思、笃行) 建设, 如今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提升教育品质, 促进巴南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巴南教师进修校全体教职工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学校锐意进取, 优质圆满完成市、区教委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每年获市级奖补资金额度名列前茅;承担市级科研课题若干项;市、区各项达标检查及每年督导评估、年度考核都获优秀;全校正一心内涵发展打响创建“巴南教师进修学院”的攻坚战。

二、追求工作卓越潜心打造“干训师训”品牌特色

学校干部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是进修校的首要职责。如何做好“干训师训“工作, 将其打造为学校特色?进修校是一个“前沿理论的集散地”、“集中学习的中心点”、“先进知识的加油站”, 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优势, 结合教育的实际需要, 为我们的干部、教师提供充足的正能量, 将他们打造成巴南区教育界的一把把‘亮剑’, 为巴南教育助力。”

2012-2013年, 巴南教师进修校加大了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 主要实施了41个培训项目, 培训教师5800余人次, 投入资金80余万, 培训覆盖面达95%。虽然培训任务重、种类多、数量大, 但整个培训工作呈现管理规范, 运行有序的良好态势。

2012年8月30日、31日, 由区进修校组织, 干训处具体实施的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工作”在重庆巴南中学顺利举行, 培训科目共计12个学科, 共1196名中小学教师参培。此次是区进修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教师培训, 为区进修校及干训处赢得了开门红。

此外, 进修校还组织了“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师和教研组长培训”、“中小学党组书记专题培训”、“全区中小学办公室主任培训”、“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暨后备干部培训班”等, 全方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助力。

学校干部和教师培训工作受到了重庆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2013年培训项目32个, 培训干部教师4000余人次, 培训覆盖面达64%, 投入资金90余万, 更换计算机室两间, 投入资金50余万。根据市教委的教师培训“考评奖补”送检相关文件要求, 巴南区教师进修校干部教师全体人员更是在短时间内齐心协力, 克服了重重困难准时高效地完成了迎检的资料工作, 为巴南教师培训工作争取到了125万元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所争取的专项资金规模超过了市内同类区县。

如果说干部、教师培训是我校的一张名片, 那么, “校本培训检查”则是我校深入一线学校, 了解教育现状的一把金钥匙。作为教学研究者, 我们不做“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空谈家”, 而要成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实践者”。

2013年4月至5月, 为全面了解巴南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整体现状, 总结校本培训工作的经验和问题, 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加强巴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区进修校对全区9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了检查和考核。

为了搞好该次检查考核工作, 区进修校制定了详细的全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 专门选取了三所有代表性的样本学校进行了定标, 制定了统一评分标准, 并先后组织了三次校本培训方面的专题辅导讲座, 对所有参加检查考核的人员进行了校本培训理论、校本培训检查评分标准和工作流程培训, 做到了全区统一标准、统一流程。

另外, 进修校还组建了6个检查考核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检查所辖片区的全部学校。在检查过程中, 主要采取听学校汇报、查看校本培训档案、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发放校本培训调查问卷四种形式, 从组织管理、培训过程、培训成效和档案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各学校的年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逐一检查考核和量化打分。通过检查, 有效推动和规范了巴南各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工作, 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昔日所有在进修校学习过的教师、学员, 都有可能在未来巴南教育界的某个地方, 凝聚成鲜活的力量开创教育的幸福明天。追求卓越, 走品牌特色之路, 才能真正实现巴南教师进修校的腾飞。我们希望在各类培训过程中, 送培的学员带来的是学校的自豪, 带回去的是整个巴南教育界的精彩。

三、抓好终身学习承担巴南全民继续教育重任

如果说干部教师培训处是我校工作的左膀, 那么成教处理所应当成为我校工作的右臂, 二者缺一不可, 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1999年9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区工作站的办学实体由巴县农广学校变更为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至此, 进修校成为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在巴南的唯一合法办学点。据统计, 2012年区进修校秋季招生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电大招生增长率全市第一, 重大网院招生继续稳定发展。巴南电大办学规模也已跻身全市电大分校前五强之列, 全校如今在册学生总人数 (电大、网院) 已达到5864人, 刷新了该校成人学历教育办学史上最大规模。

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特别是满足对于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脱产学习的需要, 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断升级, 百兆高速网络、宽带专线连接互联网、新增80余台液晶电脑、3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双向视频教学中心、一个电子阅览室。同时, 进修校还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 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和文字教材、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 以及视听阅览室、多媒体联网计算机等先进的学习设施和其他学习支持服务, 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继续教育。

目前, 为满足各行业对学历提升的需要, 学校不断扩大了办学规模。

学校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共开设了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等专业;开放教育专科开设了法学、学前教育、汽车维修、药学等专业;重大网络教育学院专科开设了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专业;重大网院专科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东北师大网络教育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

据了解今年巴南教师进修校还新增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的继续教育需求。

上一篇:菜心汤的做法以及饮食原则下一篇:无创分娩开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