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涂店初级中学周转房申请报告

2024-04-18

孝南区涂店初级中学周转房申请报告(通用2篇)

篇1:孝南区涂店初级中学周转房申请报告

孝南区涂店初级中学

关于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的申请报告

孝南区教育局:

按照《孝南区教育局关于申报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的通知》

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三汊镇南5公里涂店集西50米处,在校教职工25人,在校生477人。目前,我校教师宿舍为砖木结构瓦屋平房,始建于1979年,共13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多年来,宿舍自然破损严重,几年前就被列为C级危房,由于没有其他住房提供,学校教师一直住在里面。2009年12月5日凌晨20分,京珠高速涂店段发生一起道路运输爆炸事故,我校属于核心辐射区,教师宿舍遭到巨大破坏,后经区建设局现场勘查,指出该宿舍已无法居住,要求所住人员必须全部撤出,宿舍立即封闭。截止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的住宿问题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学校教

育教学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按照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随着生源逐渐减少,涂店中学必将和涂店小学整体合并,教师住房问题将更加严峻,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发展方面考虑,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已迫在眉睫,孝南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的启动给涂店中小学的教师带

来了希望和温暖。

二、宿舍选址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决定拆除现有封闭的教师宿舍,在原址

上新建规划周转房。

三、规划建设面积

按照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考虑到人事的正常调动,涂店中、小学申请周转房的教师有15人,按照单套面积50平米的标

准,计划建筑面积750平米。

四、资金筹措办法

参照目前市场建筑价格,按照每平米600元的造价计算,共需建设资金45万元。按照孝南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采取项目资金和教师个人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学校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相关手续。

五、建设工期安排

2010年4月开始建设,2010年9月建成。

二0一0年一月二十

篇2:孝南区涂店初级中学周转房申请报告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学生进行调查, 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 并进行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调查。对部分住院学生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 并作心电图检查。

结果

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国立全日制中学, 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5人, 学生907人, 男507人, 女400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分别为319人、321人和267人。学校有学生1个食堂, 学生就餐人数最多达872。学校水源采用乡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 每餐向学生供应的食品都有留样, 食堂还向学生供应开水。

首例患者发病经过:患者, 女, 13岁, 初中1年级3班学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课后回宿舍, 因自觉腹部闷痛, 便用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送服保济丸, 但10分钟后, 腹痛不但未缓解, 反而加重, 还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的症状, 疑是开水所致, 并称在倒开水瓶内的开水出来饮用时, 曾发现开水中有白色微小颗粒 (即悬浮物) , 认为有人在开水中投放药粉。在她出现这些症状之前, 因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学下晚自修课后回到宿舍后也饮过同一开水瓶内的开水, 于是, 她问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学是否有不适的症状, 结果大家一致回答有类似症状。之后, 将情况报告老师, 老师即带10名同学到康熙岭镇卫生院就诊, 并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 卫生院急诊科呼叫120将其中4名自觉症状稍重的学生转钦州市二医院治疗, 其余较轻的6名留在卫生院观察治疗。

流行病学特征: (1) 流行强度:全校共发病10例, 罹患率1.10% (10/907) 。 (2) 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为女学生, 年龄13~14岁。 (3) 班级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级3班同一宿舍女学生, 占全班总人数19.61% (10/51) ;占宿舍总人数45.45% (10/22) 。其他年级无一例发病。 (4) 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例 (体温37.5℃) , 恶心8例, 腹痛8例, 头痛4例, 头晕8例。根据饮开水至出现症状, 潜伏期5~10分钟。其中症状轻度6例, 中度4例。全部以自觉症状为主, 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对4例症状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的检验未见异常。 (5) 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当天无校外就餐史或自带食物共同进食史。学校食堂供应晚餐的食物有: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等。其中吃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的5例, 吃米饭、肉丸、清汤的4例, 吃米饭、肉丸的1例。 (6) 现场卫生学调查:学校食堂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 15名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 健康状况良好, 食堂卫生硬件设施中等, 餐具每餐次均按规定进行消毒, 对食堂食品仓库的食品原料进行逐一检查, 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均一直使用, 未发现过期变质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购索证完善, 并建立登记台帐。

实验室检查:经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该校晚餐留样的食物4个 (米饭、肉丸、东瓜、清汤) 和水样2个 (末稍水1个、初中1年级3班女生303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1个) 进行检查。结果4个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 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讨论

群体性癔症 (癔病) , 又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 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 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 尤其是小学生[1]。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 无器质性病变[2]。有学者认为群体性癔症发作, 其发病机制与癔症有区别, 癔症是以个体性格因素占主导地位, 而群体性癔症则以环境因素为主[3]。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 症状的多样性:可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肢体麻木、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慌、胸闷、抽搐、呕吐、肢体痉挛等症状; (2) 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 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 (3) 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 无器质性病变,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无病理反射; (4) 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 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可以诱发症状; (5) 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患者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 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 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在学校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中, 女生的反应率显著高于男生, 尤其是7~14岁的学生[4,5]。同一年龄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 情感脆弱, 敏感性较强, 恐惧胆小, 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流行因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学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 认为这起事件是首发病例癔症发作为主因, 而诱发的群体性癔症。依据如下: (1) 患者症状相同, 主要为恶心、腹痛、头痛、头晕等, 但症状轻重不一, 同时以主观症状为主, 无阳性体征。 (2) 存在客观的诱导因素, 即是首发病例饮用宿舍的开水时发现开水中有悬浮物, 认为开水异常, 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发育欠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 为这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据文献报道, 因饮水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约2.5%[4]。 (3) 在10例可疑患者均为初1年级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 无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 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 其他年级学生无一例发病, 排除由学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 (4) 在10例中仅1例出现低热, 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 对4例症状为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检验未见异常。4个晚餐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 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不支持由有机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 (5) 临床症状与饮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 在4例症状为中度的患者中, 饮水量约100ml 2人, 30ml 2人, 而在症状轻度的6个患者中, 饮水量约120ml 2人, 100ml 1人, 60ml 1人, 15ml 2人。 (6) 症状维持时间短。在卫生院治疗的6个症状轻度的患者, 于凌晨4:00已恢复正常出院, 在市二医院治疗的4个症状中度的患者, 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复正常出院。治疗时间5~7小时。综上所述, 该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 排除水源性疾病暴发, 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突发事件。

对策:群体性癔症患者通过隔离、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暗示治疗, 均能痊愈, 预后良好, 一般无后遗症。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 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4]。因此, 学校医务人员对群体性癔症要有足够的认识: (1)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 应采取正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消除恐惧, 稳定情绪, 配合暗示治疗。 (2) 当发生癔病集体发作时, 应及时疏散患者, 相对隔离治疗, 避免相互感应, 造成连锁反应, 切忌制造紧张氛围, 扩大影响。 (3) 普及卫生知识,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减轻精神压力, 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4) 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 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 2000, 62 (12) :2649-2653.

[3] 庞天鉴, 曾淑芳.集团性癔病5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 14 (1) :35.

[4] 苏普玉, 陶芳标, 孙承业, 等.中国1995年~2004年学校群体性癔症的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3) :301-304.

上一篇:如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下一篇:高难度爆笑好猜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