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2024-05-22

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共6篇)

篇1: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全集

第一集 完整法范 和第一段分解动作 背面

第一动:起势 左脚分开半步 两手慢慢前平举 与肩同高,三 屈腿下蹭两手下落按腹前,第二动作 左右野马分鬃,一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 好像抱球的样子,二转身上步,三弓步分手,野马分鬃

二、转腰撇脚,二 抱手收脚 二手相抱的时候,上手高与肩平下手呢与腹平,三转上步,向前迈出一步,四、弓步分手前手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野马分鬃三、一转腰撇脚,二 抱手收脚,三 转腰上步脚跟转转落地 四 弓步分手眼睛注视着前手的指尖,第三动:白鹤亮翅 一 向前抱手 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二 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 三 转前方虚步亮掌 前脚虚点地面。要点 上不过肩 下不过腰

李德印24式太极拳第二段教学 完整示范 分解动作和要领提示 第二组包含三个动作 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左右倒卷肱 慢动作提示:搂膝拗步 一 右手前摆 二 两手交叉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 手摆向侧后方 三 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

四 弓步摆手推掌 搂膝拗步 二,一 轻轻的转腰撇脚 二摆手收脚眼睛看后手与头同高 三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耳旁。四 弓步搂手推掌,指尖与眼睛同高,要推到中间的轴线上,旁边的手按在大腿的外侧 一转腰撇脚 二 摆手收脚 三 上步屈臂 四 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一 后脚跟进半步 二 重心后移 两个手交错 交换 三 虚步合手 两个手成侧立掌

六:左右倒转肱 一 撤手转腰翻掌 二 提脚退步 屈臂收手 三坐腿虚步 推掌,倒卷肱二:一 撤手转腰翻掌 二 屈臂转肱提脚退步 三坐腿虚步前推 倒卷肱三:一 撤手转腰翻掌 二屈臂卷肱提脚退步 三 坐腿虚步前推

倒卷肱四 撤手转腰翻掌 卷肱提脚退步 三虚步推掌 倒卷肱五: 一撤手翻掌 卷肱退步 三 虚步推掌 要点:

德印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三组动作 左揽雀尾 右揽雀雀 24式太极拳慢动作分解教学第四组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五组 慢动作教学和要点提示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六组动作 左下势独立和右下势独立

李德印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七组动作 左右穿梭 海底针 闪通背 李德印 24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八组动作 共四个动作 转身搬拦锤 如封似闭 十字手 要领提示和招式用法

欢迎收藏和分享些教程,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受益 学习标准24式太极拳,中国太极拳网与太极拳爱好者同在。

太极拳招式与呼吸的配合——朱天才

2012-06-13

太极拳招式与呼吸怎样配合? 太极拳三个阶段: 招熟——懂劲——神明

招熟: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初学者对太极拳招式还不了解,还停留在招熟(记动作)的阶段,此时呼吸自然就可以,不要考虑招式与呼吸的配合,这样对熟练记动作更有效果。

有一定的基础后(一年——三年),就要慢慢去理解体验呼吸,呼吸与招式怎样配合?首先要明白招式。例如“金刚捣碓”这一招势,在完成这一招势的过程中是由多个分解动作组成的,我们也可以把每个分解动作也叫一招,太极拳讲究一动就分阴阳、虚实、开合。就整个套路来讲快为阳、慢为阴,就其中一式来讲向上为阳、向下为阴。所谓阴阳也就是开合,开是阳、合是阴,向上为开、向下为合,推为开、收为合。套路中每个招式开合的道理都是一样,只不过外形和走向不一样,只要用心去想、去悟,明白了一个动作的阴阳开合,就等于明白了整个套路的阴阳开合,因为它们的拳理都是相通的。

明白了什么是招式,现在就谈什么是呼吸。所谓呼吸,也就是古时的吐纳术。何谓吐纳术,也就是吐故纳新,吸进新鲜空气,吐出浊气。太极拳的呼吸与我们正常的呼吸正好相反。正常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鼓荡、呼气时腹部微收,太极拳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会微收进来、呼气时腹部才会鼓荡起来,在拳理中这种呼吸也叫逆腹式呼吸。

招式与呼吸该怎样配合呢?我们把招式与呼吸串联起来就明白了。招式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开合,开合即是呼吸。那也就是说:招为阳时,阳即是开,开即是呼;招为阴时,阴即是合,合即是吸。

下面我们就套路中“懒扎衣”变“六封四闭”来讲一讲招式与呼吸的配合。①左手接右手时吸气;②双手由右向左走下弧,捋至体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腿时呼气:③双手继续向左走下弧摆至身体左侧与肩相平,重心继续左移同时吸气;④双手由左至右推于身体右侧,同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腿随之收于右脚侧与肩同宽,左脚前脚掌着地,重心在右腿,同时呼气。这是这个招式与呼吸的配合,依此类推,每个动作拳理皆相同。

呼吸与招式的配合时应该注意,在整个套路练习中,只能用意念来引导肢体去完成每个动作,而不能用意念去想气走到了没有、气沉下了没有,这是错误的。只想动作不想气,所谓气就是呼吸,在演练时逆腹式自然呼吸即可以。太极拳论中讲“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意思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想着动作不要想着气,如果一直想着气,会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横气填胸,出现胸闷的现象,造成呼吸困难,反而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陈小旺谈练拳的观念

2012-06-13

有人说太极拳博大精深很难,但说难不难,像上学,一、二、三年级按部就按,开始学架子,本身自然是第一原则,架子的高、低,每次练习多少,以稍微累一点点可以,不主张太累、太难,好像吃饭一样,早餐吃过四、五个小时再吃午餐,然候晚餐,按部就按,欲速则不达。

从盘架子开始,第一层记清路数,手往那,脚往那,先学会一个套路,熟练,然候解决拳架中的矛盾及误差,那儿有不合乎动作的要求,要去克服那东西,缩小误差,就是要下功夫,缩小到一定程度,一气贯通,就叫打拳,打拳慢慢的打,缓和的动作可以让气一气贯通。

刚开始练时动作慢一点、动作路线大一点,才能把气弄通,如果走太快,就乱套了,就像刚学会脚踏车,大广场,大马路都骑得好,但遇到不好的路,小路一拐弯就翻了。打拳也一样,熟练以后不只大路骑得好,小路、碰到石子路也没事。拳要练好必须把拳练小,一步一步来,大圈练到中圈、小圈到无圈,内部的虚实变化外表看不见,圈就是劲,劲就是圈,劲是从圈里的。虚实转换,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各种不同的角度的动作,金刚捣碓往前,懒扎衣往右,单鞭往左,从拳架中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动作,来体会各种变化。

学拳的人喜欢问,这是怎么用?那是怎么用?这有三点:第一点,自己动脑。第二点,自己运气。第三点,练拳时,无人如有人,没人当有人练,练习如有人一样,像实战一样。所以练太极拳的步骤。第一练套路;第二运气;第三练用法,练拳时无人如有人一样,这样去,这样来;但开始千万不要这样练,开始时套路不熟,气不通,顾此失彼,如果这样光顾肢体,身体赶不上,行不通,反而有害。

学拳要有耐心,刚开始时轻松一点,几个动作做好就很好,进一步再思考怎么贯通,进二步打熟练,不思而战,自然会用法,会套上去。另外用法只要理得对,不教也会,理不对讲也没用。这怎么说呢?对方进攻时,没时间去想用那一招怎么破,想往往是来不及了,但身体记得,练得准确,自然反应才好用,用法重不重要?不重要,如果练得对,身体自然了解,练到一个程度,了解一下有帮助,而只要运动规则掌握准确,自然反应会更好。

朱天才大师说太极

1、问:朱老师,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太极拳?

2012-06-13

答:太极拳是前人根据太极阴阳之理而创造的拳学体系,根据太极之学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二气,太极也就是至高达变之先兆,动时这个阴阳之气就会起变化,所以说太极生两仪,此理结合太极拳的刚柔、开合、动静、虚实、畜发、进退等等,演化太极之意,所以称之为太极拳,从《太极图》的形状看,太极图是阴阳渗半没有棱角的,这就是太极拳劲走螺旋,弧形运使阴阳二气的根据。

2、问: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五大派太极拳,都承认是由陈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陈氏太极拳除与其它源流太极拳拥有心静用意、神舒体松的共同特征外,尚有快慢相间、畜发相变、松活弹抖,腾蹦跳跃等特点,较好的保持了传统的风貌,而其它流派太极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创新,与陈氏拳风格相距甚远。

3、问:陈氏太极拳有新、老、小架之分,每种架子都有两个套路,而其它流派只有一套拳架,这是为什么?

答:陈氏太极拳二路是根据阴阳之理设计的。一路以运劲为主,练习柔化;二路以发劲为主练习刚发。太极拳不是柔拳,也不是刚拳,它是刚柔相济的,偏于一方都不是太极拳,就像战场上光有常规武器不行,还要有重武器。否则是难以打胜仗的。其他流派太极拳都已将技击作为“副产品”,把拳术作为养生健体的运动,对于技击不过分追究。这也是这些流派能够广泛普及的原因。

4、问:太极拳过渡到技击散打,中间有个十分重要的推手过程,它与拳架是什么关系?不练太极推手能否直接进行散手?

答:拳架锻炼的是知己功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传拳的程序。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把太极拳架子盘的中正圆满.蓄发相变.就能发挥推手的技巧。同时通过推手也能进一步检验太极拳招式的用法。说论讲‘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指的就是练架.要十分纯熟.推手就是懂劲.懂自己的劲,也懂对方的劲.熟而久的推手锻炼能在里面悟出拳术中招法的变化.打击的角度.时间火候的中中技巧,所以说拳架与推手是一母双胞胎的孪生兄弟.不练推手直接练散手.不能说不可以.因散手讲究随机应变练使用招法,怎样使用招法,如心中无数直接用于对抗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太极拳过度到散手中间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推手锻炼过程。

5、问:关于太极拳盘架的用意问题.有很多太极拳家观点不一.有的主张将意放到拳架上.不能存打人意念.有的主张初练太极就要弄清招式的用法.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认为这两种论法都有片面性.陈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初练功时不得有临敌意念.要把意识运用到导引运作上去.多注意太极拳的规矩,如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要领,也就是说练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按照老师传授的标准.做到有规有矩。也不能用意识去导引内气的运行,拳经说“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更不能想着每招怎样打人,有这样的意识既不利于气的中和也不利于养气。陈氏太极拳的用意是随着功力的提高有一定的阶段性,重复性和灵活性。至于练拳是‘面前无人似有人’的意识。是指太极拳修炼达到较高水平能达到周身相随蓄发随心所欲之后,就应该具有这种意识。推手要有有人是无人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太极拳就真正失去了武术搏击的作用而成为体操了。

6、问:国内个别太极拳家将外家拳的练力方法如举杠铃,滚大锤,打沙袋等溶入太极之中,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陈家沟传统练功方法没有这些东西,太极拳是练气、练意练神的技巧之学,要在松柔前提下内气鼓荡,那样做没有什么好处,这也许是为了速成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办法,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舍近求远。

7、问:目前国家将太极推手作为体育竞技项目推广,在推手中很少看到以往传说中将人腾空掷出丈外的精彩场面,看到的大多是顶牛拼力,为此有一部分人对太极理论产生怀疑对此你看法如何?陈家沟太极推手与此有何不同呢?

答:几百年来,太极推手在陈家沟是对太极功夫的检验.陈家沟代代相传,太极拳练不好,不准推手.因为拳练不好,圈转不圆,放松不下来,劲就发不出去,不是丢就是顶,一搭手就拼力气,这样下去,一辈子也进步不了.开展太极拳推手比赛,是件好事,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竞争兴趣,还可以在不伤人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技击水平,如陈氏太极拳的推手,即能检验练拳的功夫,姿势是否正确;一来一往无止境的循环练习,所有的棚、捋、挤、按、采、趔、肘、靠、腾、闪、折、空、抓、拿、摔、打、肩、跨、勾、挂等各种技击用法都能在推手中得到运用。比如:靠就有多种靠法:前肩靠、侧肩靠、迎门靠、背折靠。所以太极推手拼力气,那不是失去太极推手的本来面目了吗?陈照丕老师经常指导我们:推手拼力气,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刚学推手时,对方的劲来了,自己引不空或功夫小,圈还转不圆,那就会不由自主的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记住,推手和练拳一样。要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走不了是自己功夫不到,双方推手应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乘虚而入、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不能守则走。不过这些技击用法是在三四成功夫中所能运用的,当然,功夫待入高级阶段——第五层功夫:“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那即可将所有的技击用法都融化于人体之中,全身已经空灵产生物质电,形成了条件反射,快时迅雷不及掩耳,发人时以不见形为妙。现在制定的太极推手规则,若遇到这样的高手和妙手是合适的,可是近年来未能发现这样的太极高手,而我们制定规则的人却将这种境界作为制定规则的标准,最基本的推手方法却不让用,这无异于让小学生制造航天飞机,结果是不伦不类,出现了拼力量,牛抵头的普遍现象。

8、问: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十分关心太极拳的实用性,特别是在电闪雷鸣的散手对抗中,太极拳应怎样对付刚猛的进攻?

答:太极拳是十分讲究功力的,没有功力就不能实战,前面我已经讲了,太极拳是刚柔兼备的,不是一味的柔,也不是一味的钢,外如**,内似金刚,不是只慢不快,陈氏太极拳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武术对抗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不过太极拳更注重技巧的运用,讲究借力打力,所以要把周身练成圆滑无滞,处处都是圆,正如轴承,一经压力,所有的珠子都会滚动,在交手时要求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这就是不进不能引,不进不能化,不化不能空,不空不能发的道理,对方的拳打来,人的本能是躲闪,而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却要打破常规,要敢于主动接手,像接球一样主动,化去来拳,形成我顺人背,借力打击对方,这里还强调技巧、胆量、心理素质等因素,说到底还是功夫问题。功夫练到家,就能做到自然而为之。

篇2: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关键词: 24式太极拳

一、起式

1二、左右野马分鬃

4三、白鹤亮翅

18

四、左右搂膝拗步

23

34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4344

546

53

第一集 | 第二集 | 第三集 | 视频演练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师父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

指正。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惯性的动作改正。这是个努力方向。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要点。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如果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果。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初学初练武式太极拳架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这种练功方法看起来严格了些、学起来吃些力、有束缚感、进度慢了点,但这种严格的练法是今后在拳艺上能够得心应手的基础。如果一开始不注意姿势的准确度,不立身中正、不严格苦守身法,一开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劲,其结果本末倒置,以后进步就慢了。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不管怎样,改架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是练功自律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必须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科学规范的习惯性动作。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势的体会上,用心感觉姿势是否正确,也可面对墙壁上的大镜子观看自己的运动姿势,切忌低头去看自己的动作而影响拳架的气势和整体性。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重心把握好了没有?周身协调好了没有?虚实做够数了没有?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

切顺随,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复锤炼,尽量在走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势势留意,以自己的重心为轴为根,折叠转换,连贯协调,不可中途断线,更不可走流水架。从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一家。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气完势整。整个走架子过程中,不可以架子顺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贯注,利用架子的顺随逐步加强练拳的力度,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觉,此阶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击意识和感觉,由于顺随的拳架长期磨练,从而为下一步技击的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正如前辈李亦畲先生论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这句话很形象,它是功夫上乘时与敌人交战时的真实感受和写照。“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有自己运用得当的意思;另一层涵义是说自己有实力安排好,这是因为经过长期习练,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稳固,功夫纯青。试想以自己长期习练形成的有八面支撑之气势的劲力和刚柔相济的太极身法去迎接来犯之敌,有什么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挨我”,指对手稍挨上我,我内里如同触电一样警觉。“我不动彼丝毫”,是指我外表不动让对手认为我没有警觉,而内里在做迎敌的调整,这里的“不动”并不是不动,而是外表好像没动,而内里却以足够的劲力在运动,在做吃住对手重心的行动。“趁势而人”,由于前面的“不动”麻痹了对手,所以在时间的准备上我先于对手,我已经暗中吃住了对手的重心,此时对手大势已去,可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此时,我可以明着让对手感觉到自己的重心被我完全控制,试想对手的重心都被掌握和控制住了,还有什么不好解决呢?所以“按定彼劲”,我以八面支撑的的正中气势向一个连自己重心都控制不了的对手施加压力,对手感到了压力和威胁后,自然要做本能的反抗,但想反抗又无法抗拒的时候,其身子僵化,这股僵劲顶来,我便顺着这股僵劲顺势发放,所以“彼自跌出”,对手便随着我的发放顺势被抛跌出去。整个技击过程是客观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而不是主观臆断强行的结果,它是对手让你怎么打就怎么打,而不是你想怎样打就怎样打。这便是武式太极拳的技击妙处。

第五阶段: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阶段

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是前四个阶段的体现,达此阶段后再不须为掌握拳架、走顺拳架、如何御敌等身法和意识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说防身御敌已经是自己的良好习惯和潜意识的本能动作。此时并不是说不须要练功了,此时练功有心旷

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谱说:“练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说:“功弥久而技弥精亦。”现在的练不是原来的时时势势依规矩的练,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依规矩、破规矩,破规矩、还要守规矩的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练功或实战时身法要守住,精神要放开。虽然放开了,但身法永远是太极身法,也就是古拳谱所说的全以“气”而言。这里所说的“气”是一种气势,是从精神上而言的,并不是指呼吸之气或一般意义上的空气,这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拳无定向、身心相随,这时的拳,不单指拳头狭义的概念,而是广义上的整个太极身法。周身上下处处是拳,挨哪儿,哪儿发,神志专一,气势鼓荡,精神贯注,有遇敌欲吃之势意,真正形成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上乘功夫。

练武式太极拳不但使人技艺超群、延年益寿,更重要的可使人陶冶情操、改变气质、处事祥和、遇事冷静,有脱胎换骨之感,提高生命质量。

总之,传统武式太极拳主要是从身法而言的。只有练成太极身法才有可能练成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要想练成太极身法,就必须紧紧把握住“立身中正”这一贯穿在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的基本要求。切记,没有“立身中正”,就没有八面支撑,更谈不上阴阳、虚实的变换和刚柔相济的发放。所以,凡练武式太极拳者必须牢记和紧紧把握住这个要点,只要按此要求去做就能一步步达到成功的彼岸,领略太极拳艺术的魅力。

七、左拦雀尾

556

465

八、右拦雀尾

九、单 鞭

586

十、云 手

192

十一、单

十二、高探马

410

5106

十三、右蹬脚

2113

十四、双峰贯

114

115

116

117

118

十五、转身左

蹬脚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7

第一集 | 第二集 | 第三集 | 视频演练

太极拳十大要论

第一章 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 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 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 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 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 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 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 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章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耳。

第三章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 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 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 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 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 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

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第五章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 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 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第六章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 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 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 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 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第八章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 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第十章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 武岂可忽耶。

六、左下势独立

128

129

130

31132

十七、右下势独立

133

134

135

136

137

十八、右左穿

138

139

140

41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十九、海底针

149

150

151

152

153

二十、闪通臂

二十一、转身搬拦锤

54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16

2163

二十二、如封似

164

165

166

167

168 二十三、十字手

169

170

171

172

173

二十四、收 势

4175

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176

177

178

台阶上,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如此反复练习9次。感觉: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想鼻尖为吸,想人中为呼。

健身作用:练此法可醒脑提神,宽胸畅怀。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在拿人时则想鼻尖,发人时则想人中,意想人中则气长,气长则功夫长,长短相差一秒钟则决定胜负。

六、眼晴呼吸法

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如此一收一放,反复

练习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保健作用:练习此法,可调整眼晴的屈光和视野,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功能。眼区也是内脏全息区,故此法对内脏也有益处。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是则放眼神,拿人时则收眼神。

七、顶心旋转法

练习方法: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可使身体平衡稳定。(2)培养 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篇3: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民族瑰宝。它以动作的舒缓、圆润、流畅、自然的特点,以及具有的众多健身益智功效而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并被西方社会广为接受、广为传播,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流行的健身项目。

在我国,太极拳被众多高校选为大学普通体育课程必修项目而广为教授。如何提高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水平,使学生热爱太极拳,学好太极拳?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经常面对的问题。在借鉴众多前人关于太极拳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期的新形势,新条件、新情况,结合多年来对太极拳研习及教学的实践经验,本文仅就普通高校大学生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的系列问题略做探讨。

1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的导入

良好的导入教学,是太极拳教学的良好开端,也为整个太极拳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导入阶段的任务主要如下:

1.1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第一促动力。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学习兴趣,是做好太极拳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终生热爱并坚持习练太极拳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太极拳教学的重中之重,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在教学导入阶段,更是要通过细致介绍太极拳的众多健身益智功效,传统久远、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广泛流行程度,太极拳尊贵高雅的社会特征,以及太极拳具有的实战技击功用等,引导学生重视太极拳的学习,增进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意愿,为太极拳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1.2武术基础知识的介绍及准备

普通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武术知识,大部分学生此前几乎从没接触过武术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太极拳教学,有必要在正式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武术基本知识教学。比如:太极拳中常常出现的拳、掌、爪、弓步、歇步等基本动作、姿势的学习。

导入阶段还应向学生介绍太极拳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动作特点;以及头要正,肩要沉,肘要垂,腕要平,手要展,背腰拔,胸腰含,腹要实,腰要正,臀要敛,档要圆,胯要落,膝要松,足要稳,中正平圆的练习要领,为学生指明学好太极拳方向。[1]

学生掌握好这些武术及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太极拳教学,减少了教学困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功效。

2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阶段的设计

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总结出来的。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七个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2]太极拳的教学工作也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需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积累来实现最终目标。

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阶段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习难易特点,应该设计成四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求形阶段”,“求息阶段”和“求意阶段”。

2.1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是为太极拳教学进行基础准备的阶段。主要是进行武术及太极拳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动作)的学习;并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良好的导入会使以后的太极拳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2.2求形阶段

所谓求形,就是要求学习者打太极拳的形体姿态、肢体动作正确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求形阶段又可以分成两步骤。

第一步,要求学习者初步掌握整套太极拳动作阶段。

此阶段,允许学生动作有不规范、不熟练之处。先求学生能整体上大致完成整套动作。

第二步,在学习者熟练整套动作套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纠正教学,把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或细微差异逐一进行指导纠正。最终使学习者动作形式上达到规范、形似。

求形阶段的两步走,符合太极拳教学难易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习者信心和兴趣。

2.3求息阶段

所谓“求息阶段”就是要求动作和呼吸相配合的阶段。[3]练习过程中与呼吸运动的协调配合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太极拳套路后,及时进行结合呼吸方法的练功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方法,最终体会到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动作与呼吸协调之舒畅、快意,提高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

2.4求意阶段

形神兼备是太极拳最大特点。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在完成形似及呼吸协调后,必然进入到寻求“形神兼备”的最高学习阶段,即求意阶段。通过求意阶段的教学使学习者真正掌握练习太极拳时的意念与肢体运动的融合,体会身心和谐之美,进入到太极拳练习的最高境界。

3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太极拳动作众多,肢体态势及动作路线复杂,对初学者具有很大难度。因此,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太极拳,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多。如:讲解法、完整法、分解法、口诀法、语言联想法、直观训练方、视频法等。在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观察实际效果,灵活选择,变化运用。

3.1如何和谐运用“分解法”与“完整法”进行太极拳教学

“分解法”与“完整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分解”与“完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长短,具有互补性。在太极拳教学中,如果正确运用分解法与完整法,两种方法可以弥补彼此的缺点,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

在太极拳教学中,适于先完整,后分解,然后再完整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如下。

学习新任务前,首先应该运用“完整法”展示新任务、新动作,在学生心中树立初步的整体动作套路直观形象,以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动作套路之精神。

在随后的教学中要采取分解法,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细节。太极拳教学的分解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动作片段分解法”、“动作肢体分解法”以及“动作片段及肢体混合分解法”。

所谓“动作片段分解法”是指根据动作复杂情况,把其中一个动作作为一个片段分解出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适合于低难度的动作,比如“起势”、“收势”等。

“动作肢体分解法”是指根据单个动作复杂情况,把单个动作分解成“步型步法”和“手型手法”两部分教学,先传授脚腿动作,再学习手和手臂的动作,然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将全身各部位结合起来练习此动作。此方法适合于中等难度的动作,比如云手、倒转肱等。

“动作片段及肢体混合分解法”是指,把难度非常大的单个动作分解为更小的片段,再把这个更小的片段分解成“步型步法教学部分”和“手型手法教学部分”,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比如“转身搬拦捶”的教学时把动作先分解成“转身”、“搬”、“拦”及“捶”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手法和步法教学,然后组合到一起,学生很快即可掌握此动作。

关于具体分解的方法,根据动作及套路的复杂情况而定。

在掌握好合理的分解动作后,必须尽快向完整动作过渡。[4]

3.2其他教学方法

太极拳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口诀法、语言联想法、直观训练方、视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有些已被前人研究论述较多,有些还很少被人关注。这其中还应特别强调的有“语言联想法”和“视频法”。

“语言联想法”是指借助语言帮助学生设定场景,通过场景帮助学生学习动作。譬如左揽雀尾中的“按”这个动作,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手运动的路线,可以让学生想象在身体前方有一个大皮球,齐胸高,手顺着皮球的表面滑落到腹部前方,然后再沿着球面回到原位置。通过这种语言联想的帮助,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手的行进路线,掌握了该动作要领。

视频法是新形势下需要注重的教学方法。新形势下,经济科技发展飞速,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地装备了电脑、手机、MP4等电子信息产品,这就为学生学习太极拳提供了极大帮助。在近年太极拳教学中发现,组织学生从网上下载太极拳教学录像到自己的电脑、手机、MP4等电子设备中观看学习,效果极好。

借助视频法时,首先要先告诉学生观看视频教学的技巧及方法。先学习观看视频中的腿部动作,掌握后再看手势;先反复看套路中某一片断,熟练后再看完整动作。

此外,太极拳教学中,还应融入技击教学内容。研究表明,在太极拳教学中融如技击内容,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有利于他们正确掌握动作技术。[5]

4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课后练习的安排

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常常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后练习的安排。

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太极拳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是十分不够的。因为体育课时较少,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如果没有课后的及时复习,学生很快就将动作遗忘,随后的教学课中,大量教学时间被复习消耗,新任务难以进行。因此,组织安排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就十分必要和重要。根据遗忘规律,新任务学习后,当天和随后几天必须强化记忆,避免遗忘。可采取按照寝室为单位,借助视频等方法,互帮互助,组织学生练习巩固。课堂上还可采取以寝室为单位的太极拳学习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课后太极拳的复习和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同学间互相帮助;可以培养技术好的同学做业余教练辅导技术差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电脑、手机、MP4等电子信息产品下载、观看太极拳视频教学录像等。

为了满足学生课后自学太极拳的需要,还应开展自学太极拳方法的教学。通过太极拳自学方法的教学,也使学生掌握了自学体育动作的办法,为其一生学习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打下方法基础。

5小结

为了促进普通高校大学生太极拳教学的提高,关于太极拳教学的研究应当经常不断地结合新形势、新情况进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指引下,太极拳教学应求灵活,求变化,体现更多的时代气息,突出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总结出更多的教学规律,以促进提高太极拳的教学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倪宏竹,愈薇,高涛.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浅析[J].文教资料,2007(1).

[2]任芳.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01(11).

[3]孙庆田.太极拳教学求形、求息、求意[J].体育教学,2009(5).

[4]陈家荣.简化太极拳分解教学中应注意的环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篇4: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关键词:镜面反馈训练法;24式简化太极拳;初中体育;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4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笔者在陇南徽县麻沿初级中学支教,所以选取了八年级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8.1班29人设为对照班,8.2班30人为实验班。利用SPSS软件对两班学生形体特征、身体素质测试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班学生无明显差异(P﹥0.05),属于可比性样本。(如表1)

表1-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需要,以“反馈教学法”“镜面反馈训练”“太极拳”“教学方法”“套路”这五个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经过筛选,选择36篇期刊论文,3篇甘肃省有关太极拳教学的硕士论文,查阅了甘肃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有关太极拳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书籍27册,为文章的撰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本研究的内容和思路提供了方向和撰写角度。

2.问卷调查法:在镜面反馈训练的教学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59名学生,针对学习兴趣、信心、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59份,收回5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实验法:

试验时间:从2016年3月7日至2016年4月29日,为期八周,每周3节课,共24课时。

试验地点:陇南市徽县麻沿初级中学教学训练大厅。

实验仪器:三面1.8×3.6的穿衣镜(安装在教室的墙面上,便于实验组的学生观察自己的动作,及时纠正和改进动作)、一台得胜E160W无线扩音器(带USB插口和便携式话筒,便于插优盘播放太极拳音乐和老师讲解动作用)。

实验的施加因素:对照班和实验班均按照兰州市46中学24式简化太极拳校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授课,两个班教学均由本人承担。教学时数相等;每节课教学内容、练习次数、强度均相同。区别在于实验班的学生在跟随老师学练的过程中,老师允许学生有意识地观看周围的平面镜,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并纠正。使学生的动作达到正确规范,连贯自如,虚实分明,手眼协调。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介入镜面训练

评分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把技术评分分为5档次,请9名教学经验在1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在实验前后对每位同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演练套路进行技术评分,两次评分标准一致。(结果如表2)

评分标准:A优秀90分以上,动作规范,方法清楚,劲力顺达,虚实分明,手眼协调配合,熟练完成套路;B良好80分以上,动作规范,方法清楚,劲力比较顺达,手眼有配合,能较熟练地完成套路;C中等70分以上,动作比较规范,方法比较清楚,能较熟练完成套路;D及格60分以上,动作无大错误,方法比较清楚,演练时虽有短暂遗忘和动作不协调现象,但动作僵劲不太明显,能独立完成套路(遗忘不超过两次);E不及格60分以下,动作不规范,方法不清楚,套路不熟练(不能独立完成套路)。

试验目的:测试对比分析学生在镜面反馈训练法实验前后对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兴趣、信心、态度、满意度方面是否明显进步,以此确定镜面反馈训练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效果。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简化太极拳实验前后套路掌握的等级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个班在24式简化太极拳实验后套路整体演练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的学生套路演练的规范度、熟练程度、流畅度,虚实分明程度上提高幅度明显大一些。

(二)实验前后对学生的主观认知及心理影响的比较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由爱好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心理;态度又决定人生。所以通过间接形式测量和考察来分析和比较反馈教学法在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教学效果,从而做出统计分析及有效检测。

图(3、4、5、6)实验结束后各项对比,从以上的对比来看,运用镜面反馈训练教学对初中生在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学习中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镜面反馈训练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效果明显且高效,值得推广!

三、结论与建议

镜面反馈训练教学方法在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中运用效果显著,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24式简化太极拳简化口诀

预备势

并脚直立 两臂下垂 手指微屈 虚颌顶劲 下颏微收 舌抵上腭 双眼平视 全身放松

一、起势

左脚开立 两臂前举 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 跟步抱球 后坐转体 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简化太极拳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 摆臂收脚 上步屈肘 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 后坐引手 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简化太极拳转体撤手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下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掤臂 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 弓步前挤 转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九、单鞭

转体运臂 右脚内扣 上体右转 勾手收脚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 转体松勾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并步云手 开步云手 开步云手 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 转体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 后坐卷肱 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简化太极拳穿手上步 分手弓腿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 上步落手 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 转体分手 收脚合抱 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 碾脚转体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 收脚抱球 转体上步 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 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简化太极拳提手提脚 弓步推掌 二

十一、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 坐腿握拳 摆步搬拳 转体收拳 上步拦掌 弓步打拳 二

十二、如封似闭

插手翻掌 沉胯坐腿向后引手

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

分手转身扣脚、收弓腿画弧、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两手合抱,右手在外 二

十四、收势

篇6:简化太极拳24式李德印分解教学

多年来,24式简化太极拳一直是各高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它虽是简化太极拳,但风格、特点和要求并没有简化。例如,对人体的姿势、动作、意识和呼吸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虽然是必修课但太极拳所占教学时数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太极拳对他们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太极拳在我国的普及度特别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为他们从没有亲自体验过,再加上他们又年轻好动,按传统教学法很难使其在短时间内达到姿势正确,心静体松,连贯圆活,上下相随,虚实分明的要求。因此,一个正确合适的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套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效果以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新方法,即静态动作定型法。

1 静态动作定型的定义

本文使用静态动作定型一词是受启发于陈俊梅所写的《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一文中有关于对太极拳造型美诠释的一句话:“静态造型美即定势美”。静态动作定型是静态造型的基础。“造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塑造物体的形象,也指被塑造出来的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太极拳中静态造型是依据太极拳的动作名称而形象的表现出来的静止的动作形态。此形态与动作名称极为相似,那就说明静态造型是建立在对此动作或事物特别了解的基础上。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处于学习动作的初级阶段,不能轻易使用造型一词。“定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24式简化太极拳不论是教学还是练习一般都以动态的动作连接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和套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静止状态下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不熟悉的事物。动作定型是使学习的动作在头脑中形成固定形态,且此形态符合自然规律及运动原理。而且“逐渐”一词也能说明是经过摸索慢慢形成的。静态动作定型是指在静止状态下使正确的动作形态经过实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要使动作定型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正是静态动作定型和静态造型不同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体会每一个动作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最后对正确的动作进行反复体会,并形成定势。此过程也是建立在感觉和认知的基础之上,也是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及对动作切实体会感觉的过程。

2 常用教学法存在的缺陷

目前对于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分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分阶段教学法、“三环节”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教学法和套路与攻防结合教学法等等。分解教学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是不利于学生对完整动作的领会,有可能形成对局部和分解动作的单独掌握,甚至妨碍完整的掌握动作。完整教学法的缺陷是用于应该分解而又不宜分解的动作时会给教学带来困难。反馈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认真地学习套路且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收集信息。因此,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先培养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分阶段教学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三连环”教学法是抓学习动机,抓基础训练,抓套路教学。此方法的缺陷是在基础训练时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需要用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防与纠正错误教学法存在的缺陷是要准确把握纠正错误的时间,在预防之前学生要先掌握正确的姿势,在预防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套路与攻防结合教学法较适合男生班的教学,对于女生班有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热潮下我们应该避免教师一人讲解,一人示范的教学模式,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3 静态动作定型法的启示

应用静态动作定型法进行教学源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作的表达不明确。不论是普系的太极拳普修课还是体育专业的必修课,太极拳的学习课时都比较少,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快速准确的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并了解太极拳的内涵都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步法的教学,对步法要求比较严格,对于手上动作没有太多要求,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完24式简化太极拳后只能粗略的将动作连贯起来,做出来的动作五花八门。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可能会想毕竟是初学者,以后再练习练习会好的,殊不知这样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动作定势,就拿野马分鬃来说,做好野马分鬃这一式后,应该与胯平行同高的手往往被学生放在臀部后侧。如果老师没有重点强调这一问题,学生在若干年之后依旧还会是这样。这就需要用一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永远记住这一点。只有亲身经历若干次正确动作才会在头脑中有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了静态动作定型法,并将这一方法用于教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4 静态动作定型法的优点

静态动作定型法是综合分解教学法、“三连环”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各种教学法的优点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每一招式分解开来让学生切身体会每一个动作,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它将复杂和无趣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变得自然,变得更贴切。它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每一招的自然之力和自然之美,在举手抬腿之间轻松感受太极拳的每招每式,在切身感受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在切身体会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运动表象储备和再造想象的能力。在纠正错误之时了解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刚柔、动静及虚实之理。在正确定型后体会太极拳的舒展圆活。在学生对每一个动作都了解之后我们不急于带领学生完成套路,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用最合理最简短的路线把每一式连接起来,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示范,让学生切身了解自己不合理的地方在哪,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静态动作定型法体现的美学特征

太极拳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在显现,其具有姿势美、自然美、造型美、意境美和名称美的特征。运用静态动作定型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太极拳的自然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效法于自然,处处体现自然之美。太极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教学法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感觉根据24式简化太极拳每一式的名称效法大自然做出自己感觉最舒服的动作,摆出自己感觉最自然的造型。在摆造型的过程中来体会太极拳的自然美,以及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刚柔、动静及虚实的哲理。24式简化太极拳是由24个静态的动作经过空间和时间的运动而形成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一个经典的造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出来的每一个造型都体现了每一个经典动作的形成过程。太极拳的动作名称各具特色,它概括力强,生动形象,名副其实,十分贴切,而且富有诗意,能使人浮想联翩。学生在摆动作的过程中记住原名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起自己感觉形象的名称帮助自己记忆。学生所起的每一式的名字都体现了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都特别生动形象,也都体现了其名称美。

4.2 静态动作定型法体现的心理学特征

静态动作定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运动表象储备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体育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就是要完成“学懂”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老师很容易就能做到,但要让学生学懂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大力配合。在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懂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动作定型的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明白了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生活,它追究自然,要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下体会每一个动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太极拳中的阴阳、松沉、舒展经过亲身体验和仔细研究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又培养了学生的运动表象和再造想象。运动表象是学生形成动作、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在摆姿势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动作的名称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动作表象,在教师详细讲解完每一个招式的意义之后,在学生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更接近正确动作的表象,在反复的体会和练习过程中就会逐渐使学生头脑中的运动表象储备越来越丰富,再造想象力越来越强。

4.3 静态动作定型法的训练学特征

通过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我们发现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太极拳的人来说,先记住动作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学会动作就谈连贯圆活,上下相随,虚实分明等等拳理都是枉然,理论来自于实践,如果没有亲自体验过就不会有感觉,只是纸上谈兵。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分为3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虽然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比较多,但笔者认为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应该和掌握其他运动技能一样,先学会动作。静态动作定型教学法是将动作学习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间缩短,在学习中改进与提高,通过改进与提高产生浓厚的继续学习的兴趣,达到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静态动作定型教学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认知态度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对同一个动作进行感知,加深了学生对动作形成过程的理解及对太极拳身法的初步理解,通过实践学生更切身的体会到所谓的松、沉、正,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强化训练的对象,转变为主动感知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上升导致学生认知转变。

5 结语

在高校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中采用静态动作定型法进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存在的缺陷,能让学生快速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及招式。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静态动作定型教学法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心理学特征和训练学特征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太极拳所体现的美,对太极拳的认知发生转变。静态动作定型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94.

上一篇:二年级下美术教案下一篇:小班语言活动:送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