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天堂管理

2024-05-01

避税天堂管理(精选6篇)

篇1:避税天堂管理

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定避税国家和地区的条件是什么?

提问者:question

提问时间:11-01-10 12:28 其他答案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0年6月公布的“确定和消除有害税收活动进程”报告中列举了35个国家和地区,并提供了认定避税地的标准,要求与该组织合作并在2005年底之前取消有害税收制度。如果不与该组织合作,它们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但是由于各国反对这种做法,至今经合组织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最近的报告中那份原来长达35个国家和地区的黑名单只剩下三个国家,即安道尔、列支敦士登和摩纳哥。1: 对金融或其他服务所得不实行所得税或只有名义上的所得税。2:将本地作为非居民逃避其居住国税收的场所。3:不能有效进行情报交换。

4:缺乏透明度,如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不公开。5:有利于外国实体建立,但没有实质内容的经济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经合组织从来不将成员中存在有害税务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瑞士、卢森堡、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还有英国一非居民个人的未汇回海外收入)列入其中,这种做法很明显有悖他们所倡导的所谓的公平原则。

回答者:ribc

回答时间:11-01-23 17:46 此答案得到1次评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避税天堂黑名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经列出那些被该组织认为是没有承诺遵守国际税务信息交换规则的避税天堂的名单。

二十国集团(Groupof20)伦敦峰会周四早间达成一致,将对那些不愿合作的避税天堂进行制裁。随后,OECD将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乌拉圭列入黑名单。

OECD称,这些国家没有承诺遵守国际公认的税收准则。

该组织还列出了其他38个国家和地区,称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已经承诺要遵守国际公认的税收准则,但相关准则未得到切实执行。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包括比利时、文莱、智利、荷属安的列斯、直布罗陀、列支敦斯登、卢森堡、摩纳哥、新加坡、瑞士和巴哈马、百慕达及开曼群岛在内的加勒比岛国。

OECD还列出了包括40个国家的第三份名单,认为这些国家已经切实遵守国际公认的税收准则,这些国家包括英国、中国(不包括港澳特区)、法国、德国、俄罗斯和美国。

经合组织:税务论坛在阻止避税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09年09月03日 07:52 已有0人阅读 字号:T | T 复制链接 打印

[世华财讯]经合组织表示,税务论坛在减少避税方面取得巨大进展,此次商定的措施包括设立全球监管与互查程序以确保论坛成员国履行其共享税务信息承诺。

综合外电9月3日报道,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下称OCED)全球税务信息交流论坛官员表示,此次于2日闭幕的论坛会议在减少未来避税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OCED秘书长葛利亚(Angel Gurria)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税务透明运动正全面展开。”他估测全球避税数额高达数万亿美元。

来自近90个地区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既有美国、中国等大国,也有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小国。

OCED表示,此次论坛商定的措施包括设立全球监测与“同级互查”(“peer review”)程序以确保论坛成员履行其共享税务信息的承诺。

该论坛还将力争加快税务信息交流协议谈判进程,且可能设立相关计划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税收标准。

OCED表示,上述商定措施将在9月举行的两次G20峰会上提出。

OCED指出,自4月伦敦G20峰会以来签署的税务信息交流相关协议已过50项,“为00年以来相关协议签署总数的2倍”。

篇2:避税天堂管理

如果某事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那么很可能是不值得相信的!

这句简单的箴言足以使人们远离那些兜售二手车或度假别墅的狡猾销售员。那么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们在听到透过无名的加勒比岛屿或阿尔卑斯山村的名称怪异的公司避税时, 不能使用同样的逻辑思考呢?尤其是在开展这种行为还可能面临刑事诉讼和牢狱之灾的情况下?

目前, 很多人将上万亿的资金放入离岸避税港, 《离岸启示:崩溃的避税港产业》 (“Offshore Apocalypse:The Collapse of the Tax Haven Industry”) 一书将向这些人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 并且及时, 全面地揭露避税港产业的真实面目:欺诈的平台。本书赤裸裸地揭露离岸宣传者用以诱骗客户的谎言, 即避税港的空壳公司是客户在本国避税的完美法律方式。本书描述了相信这些承诺的人们的命运:从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进了监狱, 成百上千的人们因此锒铛入狱。

《离岸启示》由众多税法学者、税收审计员、法律合规稽查员及税法律师以“神谕”的笔名书写而成。本书不提倡使用避税港公司, 而是解释了为什么使用此等公司是完全非法的。这些作者遇到了许许多多希望透过在海外避税港设立空壳公司来避税的客户, 客户的数量让他们震惊。这类公司除了邮箱什么都没有, 即便是这个邮箱, 还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其他抱着同样目的空壳公司所共有的。

这些作者透过解析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制定的国际税法公约, 以及国内法庭、欧洲法院及其他司法机构发布的法律裁决, 证明这些避税计划的非法性。他们以简明英语解释为什么利用避税港是非法的;许多案例原本早该被视为非法, 但是多数国家相关部门没有有效执行法律。这些作者援引数百个法律文件、学术分析文章及新闻文章的链接, 来支持他们的结论。

本书讨论了海外账户税务遵守法 (FATCA) , 这是美国为了改善公民对税法的遵守而制定的新法案。尽管FATCA规定美国纳税人有申报义务, 但是本法案的主要目标不是拥有美国护照的中国居民或在中国的居住者, 因为他们在FATCA出台之前就有义务向美国国税局报告。本法案的主要目的是规定外国金融机构 (FFI) 向国税局直接报告关于它们美国客户的信息,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程序, 因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这种自动跨境信息交流形式完全是不被外界所知的, 除非其中涉及洗钱诉讼。美国立法者的目的很明确:必须促使所有不遵守美国税法的美国纳税人遵守法律。换言之, 要么纳税人自己披露, 要么FFI帮他们披露。

海外公司, 包括在中国的海外公司, 通常透过在低税司法辖区内的间接控股公司、贸易公司或专有目的公司 (S P V) 开展外国投资, 比如卢森堡、荷兰、瑞士、塞浦路斯、新加坡或香港。

虽然在上述司法区域内设立公司无可厚非, 但是投资者必须考虑他如何以最优的纳税方式将利润送回国以及退出投资。由于国家社会对避税港的打压, 公司不能再通过在低税司法区域设立简单的只有一个邮箱的公司声称在当地居住。如果一家公司想要享有特定司法辖区的税收优惠, 那么它必须证明其“真实存在”, 而不仅仅是司法存在。跨国公司的这种没有实质存在性的避税机构受到公众监督的一个例子是, 法国电视3台和英国广播公司 (BBC) 在今年早期编制了一份相关报告。这类报告突出强调了卢森堡所扮演的角色, 许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没有或拥有非常少的实质性活动) 在卢森堡成立, 并被用于开展融资活动。虽然以类似方式处理税收事宜曾是 (现在仍然是) 跨国公司的最佳做法 (通常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建议) , 这种税收规划行为常常被视为违规的, 很可能会在近期受到税收机关的注意。

公司可透过许多方式实现“实质性”:设立办公室, 雇佣当地居民 (不一定是公民, 但至少是居民) , 使用当地的电子邮箱和公司地址, 等等。最重要的是, 公司必须透过在当地设立管理机构以证明其合法存在。这些渐进措施有助于在低税司法区域内注册的公司开展风险配置和资产配置。

简而言之, 一家公司必须证明其在低税区域的存在不仅仅是受税收条件驱动, 而且还具有真实的商业动机。

本书还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PRC) 的相关事态发展。根据近期数据, 中国估计其73%的贸易是透过避税港开展的。因此, 中国有关机构已经开始注重打击利用避税港的避税行为。中国近期宣布, 它将有选择性地协商新的避免双重税收协定, 尤其是与拥有大量中国投资的国家谈判, 另外还选择它将完全审查和有选择性地修订其已签署的避免双重税收协定, 重点关注纳税人可能用以逃税的条款。同样, 中国将快速推进与低税司法区域和避税港的税务信息交流协议的协商和签署, 逐渐更新已有的税务信息交流协议。

透过避税港在中国投资的公司应当要考虑调整它们的战略。自2008年以来, 中国加强了审计工作, 发现了许多非中国居民开展的权益转让中存在许多逃税行为, 尤其是自国税函2009 (698) 号 (698号文件) 公布以来。698号文件处理间接的离岸股权转让。然而, 这不是中国自己出台特殊规定, 而仅仅是遵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准则而已。根据OECD的准则, 如果海外公司的主要目的是逃税, 例如为了受益于中国与外国公司所在司法区域的避免双重税收条约中商定的较低扣缴税率, 那么它将不享有条约中的优惠。

在本书未讨论的最近案例中, 一家毛里求斯公司由于与一家中国公司的合资企业所创造的股息收入而缴纳6188万人民币的税款。税收机构撤销了原本毛里求斯与中国的条约所规定的优惠, 裁定这家毛里求斯公司仅仅是一个空壳公司, 因为它由另一家公司控制, 除少数董事会董事外没有任何员工。

在其公司所得税 (CIT) 法律中, 中国还制定了一般反避税条款 (GAAR) 。在该法生效的一年后, 中国规定税收机构在评估公司结构时, 必须执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意味着不具有真实管理层的外国公司不可获得条约优惠。简而言之, 仅仅在一个司法辖区内成立一家公司不足以享受相关双重税收条约下的优惠措施。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目的是避税, 或者, 转移或掩藏利润, 那么这家公司被视为所谓的“导管”公司。虽然有些出乎意料, 但在大多数案例中, 中国税收官员执行与OECD国家税收官员同样的逻辑和结论。

总而言之, 《离岸启示》让投资者了解在低税司法区域建立实质性公司的流程, 解释了国际税法领域的最新动态。它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离岸计划已经走向危险的边缘, 会让许多投资者和离岸宣传者锒铛入狱。读者可以进一步发现:

为什么公众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愤怒会迫使各国政府对透过离岸计划逃税的人开展深入打击。

瑞士最大银行瑞士联合银行 (UBS) 内部的一个举报者会让美国司法部了解该银行在离岸避税中扮演的角色后, 对全球避税港带来巨大的打击。

一组卧底记者如何让罗马尼亚的一个顶级离岸公司注册中介锒铛入狱。

为何拥有发达税法执行系统的国家会将离岸“税收规划”视为一种洗钱形式——并且在刑事机构起诉这些违法者。

篇3:“避税天堂”的真相

这里,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2002年1月至10月,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美国是外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以38.41亿美元位列第二,这个方圆仅153平方公里的西印度洋小岛,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5万家公司在此注册。而在当地多如牛毛的“企业”当中,又约有1万多家与中国有关。某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实际上并非纯粹的“中国牌”,因为其整体或某部分的注册地是在维尔京、百慕大、开曼等地,也就是说,就其属性而言,它们可算得上是“混血儿”。

1992年10月9日,中国在纽约交易所挂牌的第一支股票“华晨汽车”,其公司全称为“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于1992年6月在百慕大群岛注册;1999年初,新加坡证交所出现了一张新面孔——“鹰牌控股公司”,注册地为开曼群岛,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广东省佛山市鹰牌陶瓷公司,成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1995年,惠州侨兴通过其原来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侨兴环球公司”,以“侨兴环球”的名义回购侨兴集团90%的股权,接着于1999年2月1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0年1月,在百慕大注册的裕兴电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内地民营企业,募集资金达4.2亿港元。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避税地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维尔京群岛不过区区弹丸之地,究竟有何能量使其对华投资总量超过美国?

目前,在维尔京群岛上注册的公司有两大类:一类是按1885年法律注册登记的居民公司。这类公司需要按照国家法律合理合法经营。而另一类公司,就是所谓的离岸公司,则是在1984年当地颁布了《关于国际商务公司法令》后建立的。按该法令的规定,外国公司可以以离岸公司形式在岛上注册登记。登记注册后的国际商务公司办公地点和代理商名义上应该设立在岛上。公司不需要设立庞大的业务班子,只要业主或经理一个人挂名即可,纯粹是一个“信箱公司”。当地政府机构也不要求公司提供财务会计报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都被简化了。于是,很多国家的企业络绎不绝来到这个被称作“避税天堂”的小岛安家。至今在当地注册的公司仍在以每月200家的速度递增,平均算来每户当地居民竟然能摊上20家公司。这其中,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离岸注册也已蔚然成风。

由于各国对避税地的认知不尽相同,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原则。美国税务手册列举了30个避税地,德国列举了34个避税地,日本列举了39个,而法国列举了4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0年6月公布的“确定和消除有害税收活动进程”报告中列举了35个国家和地区,并提出了认定避税地的标准:1.对金融或其他服务所得不实行所得税或只有名义上的所得税,或将本地作为非居民逃避其居住国税收的场所;2.不能有效进行情报交换;3.缺乏透明度,如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不公开;4.有利于外国实体建立没有实质内容的经济活动。

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避税地”,有着深远历史渊源。这些有殖民历史的国家和地区长期受别国统治和控制,没有税收自主权,从而形成了有利于资本输入国的税收制度和法规。脱离宗主国后,其制度和法规没有改变,从而成为了国际避税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小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稀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当地政府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吸引投资、增强地区竞争力的策略,即创造宽松的税收环境,增强配套的金融服务,把本地建设成为一个避税天堂。从避税地地域分布看,大部分避税地靠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便于为纳税人的避税活动提供服务,如南北美洲的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欧洲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离岸注册”的真相

离岸公司反映了跨国企业一种特殊的法律组织地位,这个地位使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负担。离岸公司享受诱人的税收待遇,其先决条件是公司的业务活动必须在其正式注册的管辖区以外开展。只有这样,离岸公司才能被免于管辖区域内全部或大部分税收。所谓“离岸”的概念就出自于此,其真正含义应为“在国外”。

从法律观点看,离岸公司与其他企业和公司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它是一个与其他公司享有同等权利的经营主体,可以与其他的法人实体开展平等的交易活动。公司的运转只需要某些形式上象征公司存在的要素,如业主、经理(一般不少于两人)、公司章程等文件。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发现离岸公司在离岸管辖区内与其他公司签定商业合同,那么就将被撤消公司的离岸地位。

外国公司的离岸注册登记一般都寻求专业的咨询中介服务公司。事实上,离岸公司的注册和业务活动大部分是在这些公司的中介下进行的。离岸公司所有权的保密性也成为避税的工具。在登记注册文件上法人代表的名字不是真正的业主,而是一个挂名的其他人。离岸商业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是十分多样的,它不仅包括股份公司形式的企业,也包括其他一些商业法律组织形式,如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担保公司和其他混合形式的公司。

目前,不仅可在一些传统的离岸管辖区,如维尔京群岛、欧洲的人岛、地中海的直布罗陀等地,还可在欧洲一些享有威望的国家内登记注册离岸公司。很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允许开展离岸形式的商务活动。例如,在瑞士的某些州内允许某些组织形式的企业可进行离岸业务,其税收比正常税收低几倍。而那些被认作避税地的专业离岸管辖区都在竭力向离岸投资者提供新的条件和税收优惠,相互间为了吸引外资而展开激烈竞争。

高岸公司——是金矿还是黑洞

尽管国际上对国际避税地评说并不一致,但某些国际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政府尤其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都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并制定了专门法规,抵制跨国公司利用避税地离岸公司避税。规定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尽一致,但反对避税地法规的方针是共同的,即母公司管辖区应对公司所得中通过无税管辖区子公司所获得的那部分所得征税。不管这笔所得是否进入母公司账目中,或是留存在离岸公司,都应视作母公司的所得。如果这项法规能达到目的,那么利用避税地避税的优势就将被消除。在执行类似法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能要面临很多行政罚款,从而加重其税收负担。

美国是第一个制定反避税地法规的国家。早在1962年制定的《国内收入法典》里有专门条款规定了必须在美国缴纳税收的外国子公司的收入种类。此外,美国纳税人如参与受美国经济制裁或受《美国国外反贪污法》严格控制的国家经济往来,可能要遭受严厉的罚款惩处。

德国“涉外税法”也对外国离岸公司所得的征税作了详细的规定。受控外国公司实现的所得按控股比例归属其德国居民股东的那部分,应在德国缴纳所得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在2000年报告中提出的35个避税地的有害税收竞争下了最后通牒:给上述避税地12个月的时间,让其决定是否与该组织合作,并在2005年底之前取消有害税收制度。如果不与该组织合作,它们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报告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制裁不合作避税地的11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公司的监管,如加大征税、稽查、反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力度。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反避税地报告之前,百慕大、开曼群岛、塞浦路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提前作出了承诺,愿意在2005年底之前消除有害税收活动,承诺采用国际税收中的透明标准、进行情报交换、实行公平税收竞争。

虽然我国因为出于鼓励外国投资的需要,还没有制定具体的反避税政策措施,但加强与各国反避税组织的合作,统筹国际税务事项管理和涉外企业税收管理,全面提升涉外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已成为涉外税收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试点,并提出了反避税实施,其中包括实施反避税调查,组织实施反避税协查和联查,调查处理各类避税行为,预约定价的谈签、管理和实施,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受控外国公司避税问题的调查与处理等。

不少国际避税地迫于国际压力也相继修改其公司注册法规。维尔京群岛近期将对公司注册规定进行新的修订,取消境外公司股票无记名制度,并将大幅度提高每年的规费。

随着国际社会压力的增大,国际避税地的存在将越来越陷于声讨和孤立中,在那里注册的公司必将有所触动,避税的“好日子”不可能永远过下去,中国的离岸公司将面临新的选择和应对。

链接:注册离岸公司7大好处

1、注册一家海外离岸公司则成为企业走向世界,开展跨国业务的捷径。

2、一个企业向美国出口产品,需要申请配额及一系列的相关手续,这中间需要多花费一到两倍的成本。而如果该企业拥有一个海外离岸公司,由企业向离岸公司出口产品,再由离岸公司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就可以绕开关税壁垒获得免税待遇,并且还能够成功地绕开出口配额限制。

3、绕开外汇管理,方便引资。由于海外离岸公司的资金转移不受太多约束,公司在资金使用上也很方便,很多通过这种方式上市的企业,干脆将在海外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先放在海外的离岸公司,再根據国内企业经营的具体需要,逐次将资金汇往国内。

4、法律环境宽松、保密性好。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百慕大等地是部分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其公司法以英国商业公司法为基础。公司有关股东及董事的资料均是保密的,不需要向公众透露。

5、税收上的优惠。离岸公司通常没有任何税收负担。

6、公司成立快速、注册方便。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非常简单,有专业的注册代理机构代为完成,不需要注册人亲自到注册地进行操作。

篇4:瑞士小镇:避税天堂

如今,一座不知名的瑞士小镇吸引了全球上万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知名跨国公司、能源巨头和商业精英。这个小镇就是楚格。

“一人一家公司”

楚格镇是瑞士中北部城市,坐落在楚格湖东北岸、苏黎世——米兰的铁路线上,人口约为2.5万,站在城中可以远眺阿尔卑斯山的千年积雪。在网络百科中,楚格城的人口数据还停留在1980年,足见这个城市名声有多“大”。

瑞士共有26个州,楚格州是最小的一个,全州仅有11.5万居民。楚格镇是其首府,镇上只有一条商业街,最著名的特产是樱桃酒蛋糕。尽管楚格镇的汽车4S店里摆放着价值63万美元的法拉利跑车,一家当地的对冲基金公司经理却表示:“楚格只是一个瑞士乡下小镇,没什么故事。”

如果不看那些著名企业,这里当然没什么惊人之处。实际上,楚格有超过2.9万家来自各国的企业注册入驻,每年还有超过1000家公司慕名而来。按楚格镇的人口计算,“一人一家公司”毫不夸张。

美国逃犯成为瑞士英雄

在落户楚格的诸多公司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嘉能可(Glencore)。其掌门人马克·里奇因面临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逃税指控,于1983年逃离美国,来到瑞士。

马克·里奇逃亡楚格,原因就在于这里对商户的高度保密以及低赋税。对楚格本地人来说,马克·里奇是一个英雄而非逃犯。

正是因为他的到来,楚格才得以名声大噪。

如今,里奇在楚格火车站旁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经营着自己的商业帝国。“马克·里奇让楚格在世界地图上引人注目,”当地议会的一名官员表示,“他知道瑞士的税收系统能够为其公司带来巨大收益,显然,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领航者。”

2010年6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先生到楚格走访了嘉能可公司,并在网络上发表了日志:“车子行驶在乡间公路上,路边绿树成荫,偶尔闪过的一两个小山村让人觉得实在是惬意,全然没有去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拜访的严肃感觉,好像是一次乡村农家乐之游。”

据他介绍,嘉能可公司的办公楼由两栋五层楼房组成,“世界五百强,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金属和农产品贸易,就在这么两栋和浙江民营企业办公楼一样大小的地方里,让人难以捉摸。”

低税收是根本

数千家公司步马克·里奇的后尘进驻楚格,其中包括生物科技巨擘Biogen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承包商越洋钻探公司,后者于2008年从休斯顿搬到了瑞士,在2010年牵涉进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

在楚格,開办企业注册登记的手续很简单,一个星期即可办妥。瑞士的官员认为,外国企业可以在他们真正生产商品的地方缴税,而选择在楚格建立总部,因为这里有高雅的生活方式且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乘火车20分钟便可到达世界金融中心苏黎世,那里有保密性极高的瑞士银行。

实际上,楚格的宁静生活与地理位置对很多落户于此的大企业并不重要,低税收才是楚格对外国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楚格州曾经是瑞士最穷的州,以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二战后,该州大幅削减税收,吸引本国和外国企业来此投资,希望借此改变贫穷的局面。

严格为公司保密

但这种好日子可能过不长了,因为低税收的合法性正受到欧美各国的质疑和施压。

2007年,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控告以楚格为代表的瑞士州为跨国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家一直希望打击所谓的“避税天堂”,瑞士无疑阻碍了这一进程。

目前,瑞士仍拒绝改变其税收规定,但在美国和欧洲的持续强压之下,其另一大优势——银行保密性却有所松动。

高度保密曾是楚格的另一个优势。在这里,公司的税收记录是绝对机密,即便是经济与劳动办公室的官员也无权查看。在楚格的档案中心,管理员只能从报纸上追踪注册公司的资料,因为许多公司信息是不公开的。这项保密措施让外人很难查明一家公司的真正业务活动,甚至不知道谁是拥有者。

随着美国和欧洲对“逃税天堂”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楚格作为贸易商避税港的优势将不再有保证。而美国对瑞士银行体系的不断施压,也正渐渐影响瑞士银行和商业体系的保密度。不过,很多已经扎根此地的跨国企业并不愿意离开这个拥有田园风情的湖畔小镇,因为他们很难找到更好的落脚点了。

(摘自《世界博览》 图/王晓莹)

篇5:海外“避税天堂”

1984年,维尔京政府通过《国际商业公司法》,允许外国企业在本地设立“离岸公司”,并提供极为优惠的政策:在当地设立的公司,除每年交纳600美元营业执照续牌费外,免交所有当地税币,公司无注册资本最低限制,任何货币都可作为资本注册;注册公司只需一位股东和董事,公司人员中不必有当地居民;无须申报管理者资料,账目和年报也不必公开。

2008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高达159.54亿美元,位居第二。目前,香港有许多公司,专职从事境内企业在上述地区的注册业务,且生意兴隆。

一、在维尔京注册公司,有如下特点

(一)只需一名董事/股东即可成立公司。没有国籍限制,且公司法人亦可出面担任。

(二)透过董事签署完毕的会议记录,可随时变更董事/股东,股份转让,公司名称变更及增加资本额等。

(三)董事可经决议案的授权,在世界各地开银行户头,进行金融投资,而不必亲自去当地办理。

(四)公司账簿记录及股东/董事名册,可保留在任何地方。除了董事本人之外,其他人必须经董事同意才可调阅,保障公司的隐密性。

(五)如股东/董事因任何原因,无法再行使其权力,可由遗产继承人,监护人或受托人向公司董事提出证明后,合法拥有该股东/董事的身份。

(六)投资者可选择记名或不记名股票。

(七)公司在维尔京境外的投资所得全部免税,且资金进出没有管制,只需要缴纳政府年度规费即可。

(八)不需呈报税务报表。

(九)公司可在世界各地,使用任何货币,来从事合法商业。

二、维尔京的公司管理

(一)报税:在英属维尔京,国际商业公司不须向当地政府交纳税金,但必须交纳年费。

(二)注册资本在50000美元以下,每年年费为650美元左右。

(三)注册资本在50000美元以上,每年年费为1500美元左右。

篇6:香港:避税天堂的冬天

香港特区政府在七月份公布商品及服务税(英文缩写GS-T,俗称消费税)咨询文件,税率为5%。

港澳及外企怪现象——“长亏不倒,越亏越投资”

我国吸引外资“风景这边独好”,到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200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72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FDI流入国之一。

但是,外资企业生存状况却是“风景这边独差”,目前在中国境内的50多万家外资企业中,其中有60%账面亏损,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引起了各方关注:国有企业利润在增长,集体企业利润在增长,股份制企业利润在增长,私营企业利润也在增长,惟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利润不但没增长,反而出现下降。2005年5月23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93亿元,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075亿元,不升反降3.5%。

这些外资企业置多年亏损于不顾,亏损之后竟接连追加投资,有些外资企业投资增长率平均年达30~40%。外资企业“长亏不倒,越亏越投资”是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怪现象。

“天堂”避税:公开的秘密

网络上有一则最新广告如下:

本公司由资深香港会计师主理专业注册香港公司及商标注册,提供现成之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需8个工作日,购买现成公司3工作日内办妥。香港及海外公司的好处:

一、在大陆投资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如税收、购土权

二、在大陆申办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

三、在香港或大陆汇丰、东亚等外资银行开立银行帐户资金自由调配

四、产品标识海外公司监制或授权生产能提高品牌档次价格

外资投资猛增,反而过半亏损,而大面积亏损肯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避税对外资企业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企会计师直言道。

外企避税,是指外商投资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小化,通过研究各国税收法律之间的差异,以规避税收,靠在香港及海外(BVI)“离岸注册”公司的避税方法是很多企业最普遍的避税的方法。如同广告上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在香港注册公司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享受税收政策。而且还可以还冠以合理避税的名头。

香港为何称“天堂”

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特区是全球第二个税负最轻的地方,仅次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香港特区是一个税项少、税率低的自由港。其税制实行了70年,目前其税收主要为三大类:利得税、薪俸税(个人所得税)和物业税,香港并不征收增值税、销售税或资本增值税,且只有在香港赚取的收入才须课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香港特区财政年度税收1450亿港元,利得税达698亿港元;薪俸税达375亿港元;物业税45亿港元;其他税收332亿港元。

对企业来说,每年必须交付的税只有利得税一项,按企业在香港经营及运作所赚取利润的17.5%来收取。如果企业不盈利,就不需要交税。香港上个财政年度只征收698亿港元的利得税,相对于香港的GDP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

对个人来说,任何人在香港的收入如果来自职位、受聘或退休,均须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总额不超过其总收入的16.5%。拥有香港的土地或物业的业主,须按物业的租金收入缴交物业税,税率为16.5%。除烟酒之外,一般进出香港的货物不需要缴税。但所有进出口货物必须报关,报关费根据货价不同,按0.3%或0.5%收取。

总之,避税港香港的税收低,只需一年申报利得税,无需交纳营业税、增值税等。按照英属维尔京群岛财务服务委员会CEO罗伯特·马塔维斯的说法:“中国香港,对来自当地的所得税按正常利率征税,但对来自公司注册地以外地区的所得税少征或不征,这为那些在当地设立公司并从海外获利的外国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企业偷偷地不声张地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真假外企到香港“避风”

1、真外企

国际跨国公司在香港建立子公司进行贸易,同时到中国大陆建立另一个子公司进行生产。通过转让定价的手段将利润转移到香港。即:高价从香港相关联的子公司购买原料,同时低价把中国大陆子公司生产的产品出口到香港,造成外企不盈利甚至亏损的假相。从而逃避增值税和营业税。

2、假外企

中国的民营企业跑到香港注册公司。手续简单:只需要提供股东身份证或护照,注册资本只需1万元港币,无须验资。以企业法人作为股东的,企业法人必须提交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复印件,时间8个工作日就可以办理注册手续,可以说是高效低廉。难怪越来越多的民企成为外企。

两个真假“孙悟空”,每年避税的税款达到300亿元。国税总局国际税务司副司长王裕康介绍,“造成非正常亏损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转让定价把利润转让出去。我们保守估计,每年转让定价避税的税款损失有300亿元。”

避税的影响

1、资产流失

“现在国内叫得响的民企,还有多少还是真正的中国民营企业?它们基本上都已经成了外资企业。” 中国国际商会仲裁员马少波指出了这个事实。“如此大规模、有序的优质民企资产向海外转移,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罕见的”。 对于目前我国民企轰轰烈烈的“外资化”运动,产生的财富流失“黑洞”,无法填补。

2、正置民族企业于险境

与民族“土”企业相比,外企本来就在税收等方面享受着超国民待遇。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虽同为33%,但实际税负内资企业在28%、外资企业在10%左右,名义税率与实际税负差距较大。对原本竞争力就不强的“土”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反避税风暴——冰封王座

2004年10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简称APA),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预约定价的方式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定。即允许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就相关应纳所得税或是销售利润率区间进行商谈论证,并按此纳税。作为国际通行的纳税方式,预约定价使得政府部门的漏征税风险与审查成本可能减轻,跨国公司也可以减低被稽查后双重征税的成本。

2005年5月以来,国税总局的反避税行动不断升级并最终成为一场“反避税风暴”,由于这场“反避税风暴”正在将反避税行动制度化并引发了中国的税制改革,让很多跨国公司感到胆战心惊。把通过自由港避税的想法-冰封在王座里。

2006年7月香港政府在工商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香港特区政府在七月份公布商品及服务税(英文缩写GS-T,俗称消费税)咨询文件,税率为5%。但规定每年营业额500万元或以上的商户及企业者,才须强制性登记征税,而所有出口商品及服务将是零税率。意味着在香港注册的外资企业进行避税将越来越困难。

2006年8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包括以下重大内容其中反避税包括:一是针对没有在中国注册的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纳税义务,界定国民企业和非国民企业概念;二是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将实行同一个税率。

中国反避税已初见成效,被称为中国第一例中国境内企业兼融资的反避税案,跨国企业宝洁公司因避税补交了8000多万税款。

反避税案例:广州市国税局反避税人员在广州番禺区发现一起十分典型的避税案件:X公司是“香港Y(国际)有限公司”在广州投资成立的独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500万美元,经营范围是高档织物面料的织染及后整理加工。企业的产品全部出口,贸易方式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但香港注册的公司不必交增值税。

该公司于1998年至2003年间不断增加注册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范围由原来生产、加工、销售本企业针织、漂染的各类服装面料变更为高档织物面料织染,销售收入也逐年大幅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账面亏损却十分严重,累计亏损高达6292万元,至2003年尚未进入获利年度。

广州市市国税管理员通过两家关联企业公司的业务量分析X公司存在低价出口销售行为,将利润向香港的关联公司转移。从开业到现在,X公司除2000年、2003年有盈利外,其余年度都是亏损。近几年企业账面的利润和资产收入表现都较差,与之相反企业却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这不符合正常的经营规律,企业避税的嫌疑较大。经税企双方的协商,一致同意境外再销售利润在X公司和Y国际公司之间以4:6进行合理分配,并以此确定再销售利润率,进而得到正常价格,据此调增 X公司1998年至2003年的销售收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2亿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2000年进入获利年度,2003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600万元。

其他国家反避税措施

据了解,为打击跨国公司逃税避税,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方法。比如,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有的成立了反避税部;有的国家还设立了税务警察。国际上反避税主要措施有:避税港对策税制;反转让定价税制;反滥用税收协定的措施;资本弱化税制。而我国目前只对转让定价订有专项法规,针对避税港避税、滥用税收协定、资本弱化避税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尚待建立和完善。

美国是世界上反避税打击力度最大的国家。美国规定,企业避税(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除如数追缴外,还将处以20%—40%的罚款,但是中国的税务政策只是要求补交税款惩罚力度不够;美国明确规定:凡是受控外国公司(包括在避税港设立的由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外国公司)的利润,不论是否以股息分配形式汇回母公司,都应计入美国母公司的应纳税所得征税。

欧盟的措施:2003年12月1日,英国对其属地开曼群岛发布了最后通牒,要求开曼遵守欧盟在2004年元旦生效的欧盟新《储蓄税收法》。2003年,维京群岛(全球第二大避税港)迫于国际压力已经修改了《国际商业公司法》。一是取消股票无记名制度;二是如果政府认为某个公司或账户涉嫌洗钱,当地最高法院发出搜查令后,离岸公司的资料必须公开。

上一篇:无趣的读迷你小对话摘抄下一篇:蓝梦幻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