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2024-05-15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论文(通用8篇)

篇1: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浅析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法导论》 校区仙林校区序号专业班级经济081姓名奚 婷学号 2020108122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避税问题在国际税收中变得日益普遍和复杂。我国加入WTO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避税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权益产生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反避税工作,有效防止国际避税十分重要。

一、国际避税在我国的主要表现

1、利用税收优惠避税

为吸引外商投资,国家对外资企业给予了一定税收优惠。少数纳税人想方设法戴上“三资企业”的帽子,利用外资企业的牌子减少纳税义务从而实现避税。税法规定,对外资企业的征收,减免都是从获利起算,因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钻政策规定的空子,人为地调整利润,造成亏损,推迟获利,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有些外商在税收优惠期满后,通过换厂名,搬迁,更换外商老板等手段,改为新企业,再次享受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等。

2、运用转让定价避税。

我国企业缴纳的许多税种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在国际上较高,这就导致一些企业采取转让定价的手段调整其在不同国家间的利润,进行国际避税。我国企业采用转让定价的手段主要有:高价进原材料、低价作销售收入,转移企业利润,逃避税收;抬高进口设备价格,从中牟利;通过无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

3、利用税收征管漏沿避税。

有些本在我国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代表处为逃避我国税收,在办理登记时注明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为母公司搜集信息或从事其他准备性或辅助性的活动,从而避免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常设机构,逃避我国税收;一些外国承包商就将实际是包工包料的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订包工和包料两个合同,以减少营业税;一些境外咨询机构将在境内从事咨询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均化作境外所得,从而逃避营业税;一些外国公司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的形式等,从而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4、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如国外一些飞机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向我国境内航空公司出租飞机时,往往不直接通过本**公司进行,而是在避税港如开曼群岛设立一个基地公司,以该基地公司的名义与我国境内航空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境内公司将租赁款项全部付到避税地基地公司账号下,从而达到逃避母公司所在国所得税的目的。

5、滥用税收协定避税。

一些本来不具备税收缔约国居民身份条件的跨国纳税人(这里指税收协定缔约国之外的第三方),在税收协定缔约国一方设立“导管公司”(无实际经营活动的空壳公司),通过该公司与协定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联系,从而变相以协定缔约国居民纳税人的面目出现,以谋取协定待遇,获得本来得不到的税收优惠,实现避税的目的。

6、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是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例,把股权转变为债权,把投资转换为贷款,把股息变为利息,使子公司股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地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果增加子公司的财务费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企业所得税。

7、个人所得税的避税。

现阶段我国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尚不完善,征收管理也未能完全到位,而且各地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不统一,从而给纳税人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外籍人员将本属于工资薪金的收入混淆为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境内外出差补贴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一些企业为使其员工逃避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会计处理上把一些本属于支付给雇员个人的报酬等费用作为企业的经营费用,或者将工资收入转化为向境外支付的费用或股息,达到在我国境内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二、国际避税的影响

1、破坏税收公平以及国际经济秩序,损害国际投资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税负公平是影响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纳税人,由于其实际税负低于一般正常税负水平,因而获得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就违背了税负公平原则,使那些诚实守法的纳税人陷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且,一些国际避税港以极低的税负来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本国经济,跨国纳税人则通过在避税港国家(地区)建立所谓的“基地公司”来逃避、降低税负,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类似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贸易、投资的正常流向,影响全球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了公平的国际投资竞争环境,最终不利于国际经济的有序运行。

2、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异常

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控制企业利润的流向以逃避有关国家的纳税义务,结果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这不仅损害资本输出国的税收利益,也使有些资本输入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本国资本的外流,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而我国主要是资本输入,近年来日益猖獗的避税活动造成了我国税收权益的大量流失。

三、加强我国反避税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现今法制社会,法律已成为约束人们主要行为的规范我们要正对国际避税在我国的表现实现突破。立法上要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为反避税提供法律依据。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反避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一是在《税收基本法》中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二是单独制定反避税法律,对避税的概念、反避税措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税收专门法规。如在贯彻、实施转让定价税收管理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预约定价税制;对其他诸如滥用税收协定、资本弱化、避税港等避税措施相应做出防范规定;考虑到我国境内机构和个人跨国到境外投资的反避税问题,适时制定受控外国公司法。

2、加强部门之间以及国际税收的协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等舆论工具,从依法治税的高度,大力宣传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开展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的认识;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要主动与外经贸、海关、物价、工商、商检、银行、公安等部门联系合作,共同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维护国家的税收主权。同时通过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才能有效防止国际避税,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作为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反避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扩大情报交换范围,主动向外国税收主管当局提出的税收情报核查要求。二是提高情报核查质量,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避税。三是要提高情报利用效果,深入调查,及时采取反避税措施,同时从中发现有用的线索,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开展国际税收反避税工作不但要求税务人员熟悉财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政策、理论,而且在国际税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资产评估和外语等方面都要具备相当的水平,而后者更为重要,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有计划地选送人员重点培训,组织专门培训,提高税务人员反避税能力。充分发挥税务师、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反避税中的作用,弥补我国专业税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缺陷,形成反避税合力。

参考文献:

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

吴玉蓉我国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杨田华国际避税问题初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月

崔艳辉试论国际避税与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完善,商业经济,2008年4月

黄寿昌国际避税的相关风险及其防范,财会通讯,2007年7月

篇2: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关键词:国际避税 反避税 转移定价 资本弱化 税收

一、国际避税的定义与主要方式

(一)国际避税的概念

所谓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上的差异或国际税收协定的漏洞,采用某种形式上并不违法的手段,来减少或规避其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来避税;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

1,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是自然人常用的一种避税方式。由于各国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纳税人因此往往通过移居国外或压缩在某国的居留时间的方式来避税。

2,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避税。

1)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不是通过独立竞争的市场价格来确定他们之间的交易价格,而是通过人为地故意抬高或压低交易价格的方法,把关联企业中某一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另一企业。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就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账面上亏损或不赢利,从面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跨国公司进行价格转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际避税。因为通过价格转移的形式可以把设立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的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国,从而在总体上减轻跨国公司的税负。)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亦称“避税港”、“避税乐园”,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因之支付税金或只需支付少量税金的地方。这个场所或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城市,因而也被称为“避税港”。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2)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3)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形式、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避税港主要是从税务工作角度上对这类地区的命名。

3,弱化股份投资以进行国际避税

这主要是指跨国投资人有意减少他在国外关联企业中的股份投资比例而增加贷款投资比例,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股份投资和贷款投资,在税收待遇上至少有2点区别:

1、股份投资中,被投资公司首先要在来源地国缴纳所得税,然后才能从税后利润中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因此股息不能从公司的应税所得额中事先扣除;而在贷款投资中,向投资人支付的利息却可以作为列支费用事先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

2、股份投资中,投资人从来源地国取得的股息可能还要向来源地国缴纳预提所得税;贷款投资中,投资人虽然也可能要缴纳利息预提税,但利息的预提税率一般也要比股息的预提税率要低。

4,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该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设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二、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入世后,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采用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对此,我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反避税措施,但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我国相关反避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我国现行防范、遏制国际避税活动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反避税条款,及财税机关依据这部分条款所规定的相关办法,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条款在防范、遏制外商企业避税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艰巨的反避税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2,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行业利润率、贷款利率等信息。在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方法中,最常见是通过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要防范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成本等信息资料。而目前外商企业的购销大权基本上为外商垄断,税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等信息。因此反避税工作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

3,我国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晚,所以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国际避税的影响

(一)破坏税收公平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税负公平是影响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纳税人,由于其实际税负低于一般正常税负水平,因而获得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就违背了税负公平原则,使那些诚实守法的纳税人陷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且,国家为了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开支的需要,不得不提高税负或增设新税,而加重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久而久之,则会使避税活动在社会上蔓延,使财政税收蒙受更大的损失,最终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

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控制企业利润的流向以逃避有关国家的纳税义务,结果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这不仅损害资本输出国的税收利益,也使有些资本输入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本国资本的外流,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中方合资者、合作者的利润被侵吞

合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机制本身即构成跨国公司操纵转让定价的诱因。即使合资企业经济效益显着,外方母公司最多也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按股权比例分得一部分,其余部分归当地合作者。因此,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合资企业最终利润形成之前操纵各种内部化的资金转移渠道,提前获取收益,借此从合资企业中攫取比投资股权大得多的利益份额,导致中方投资者的利润被转移到海外而蒙受损失。

四、进一步加强我国反国际避税施行的法律措施建议

1.修改完善所得税法。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税法本身的缺陷,要想尽可能地使税法条文结构完整,措词严谨,使税制的内在机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条款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反避税专门法规,加大对跨国纳税人避税的惩罚力度。

2.针对利用资本弱化、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制定、完善相应的特别涉外税收法。我国现行税法对资本弱化问题作出的规定不完善,可参照国外做法予以明

确。如可以规定负债与资本比率达到75%以上的属于资本弱化,利息不予扣除。另外应制定反避税地特别法规,彻底切断跨国公司与避税地之间的利润转移。

3.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我国在涉外税收征管实践中,有必要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提供其经营资料的义务。明确纳税人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否则,就可认定其有避税嫌疑。

4.完善其他法律,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义务。在有关税收法律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负有依法维护国家权益的义务,并对其审计等结果负有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

5.制定、完善与税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企业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促使跨国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保存相关资料,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事项。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国际税收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3]徐健.外商投资企业避税问题与防范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2).

[4]胡勇辉、张学斌.国际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4

(6).

[5]吕立伟、丁小云、任海峙.转移定价税制国际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篇3:会计视角浅议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关键词:国际避税,税收利益,反避税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与国之间税制上的差异或者国际税收协定和国际税法中的漏洞,在其从事跨境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合法手段,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的行为。而反避税就是为防范和制止国际避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运行和相关国家财政权益的有效维护。

一、国际避税产生的内外因分析

税收的三大特性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其中无偿性决定了这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一项“损失”,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又是每个企业的目标。从跨国纳税人的角度看,利润额与纳税额此消彼长,因此避税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这就是国际避税产生的内在原因。

国际避税行为是跨越国境和税境的,因而跨国纳税人进行避税的必要性就是建立在各国税法的差别上的,同时由于税率的差别化、税基的差异性以及不少国家为避免双重征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为跨国纳税人避重就轻选择纳税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是国际避税产生的外在原因。

二、跨国纳税人国际避税的常见形式

(一)跨国关联企业转让定价制

跨国关联企业即为在购销、资金、经营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的企业。此类企业之间的关系区别于一般独立企业间的关系,其相互之间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转让无形资产等的价格并不是基于公平市场竞争而产生的,而是更多倾向于具有控制权的跨国关联企业的意愿来制定的,这样制定出来的价格即为转让价格。利用这种转让定价制进行交易,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跨国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二)国际避税地避税制

国际避税地,通常是指免征诸如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等的直接税和一般的财产税,或者课征一些税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直接税,以及能为非居民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避税地除了在税收方面的优势外,对跨国纳税人的吸引力还在于其稳定的政局、严密的法律以及便利的交通。所以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在转移利润时会以其在避税地注册的子公司为媒介和平台,通过将公司的正常所得转移到避税地子公司账户下,从而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

(三)资本弱化避税制

企业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即为资本弱化。其中前者获得报酬是以股息的方式,在企业利润分配前,要先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后者的利息却可以费用化,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可以减少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从而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境内的不少外资企业会利用其境外关联企业的贷款来补充资金,提高了企业自身贷款的比重,降低了股本的比重,以偿还利息的方式间接转移了应税利润。从而达到了弱化资本,减少纳税的目的。

(四)电子商务避税制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数字化的方式,依托网上银行等支付平台而进行的商业活动,相比传统交易模式,其存在显著的优势。首先,电子商务活动打破了国籍和地域的限制,国际税收中所涉及到的居民管辖权、地域管辖权等并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约束;其次,电子商务具有数字化和无形化的特征,模糊了传统的交易性质,例如不能准确区分商品交易与服务交易。因此跨国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极大可能地避税。

三、国际避税的危害性

国际避税虽然是跨国纳税人的合法避税行为,但是其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存在不小的危害性。首先,会影响资本在国际间的正常流动。跨国纳税人将公司取得的利润在避税地建立的关联企业间进行转移,以减少纳税,因而影响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外汇收支的平衡,最终对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通常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国际避税行为会导致本应属于该国的税款流向国外,最直接的减少了一国的税收收入,影响到国家职能的正常行使。再次,会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跨国纳税人采取国际避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税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反避税措施

(一)转让定价的有效调整

跨国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或进行财产定价时,应该以市场公允价格为基础。但通常纳税人会利用转让定价的方式故意压低或抬高价格,来减少税负。当出现此类情况时税务机关应该强制性对跨国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收入和费用分配进行重新调整,以保证跟市场公允价格的匹配。

(二)国际避税地的合理整顿

为了控制跨国纳税人滥用避税地避税,不少国家的税法都明确了适用的避税地,例如英国规定将法定税率低于24%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地,日本为25%;除此之外,还有对其适用对象的规范措施,一些居民纳税人或自然人隶属于国际避税地公司的股东的,其按控股比例应取得的所得,需计入其当年所得向居住国纳税,而不论是否以股息的形式汇回,该部分所得相应已纳入外国税收可获抵免。

(三)资本弱化的良好限制

不少国家在防范资本弱化时采用了“安全港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超额利息会被视为利润分配或股息。当跨国关联企业企图最大化的提高贷款比重时,相应的贷款利息就会超额,超额的贷款利息就不能计入财务费用,而是必须作为企业分配利润或股息,依法缴纳税款,在这种措施下可以有效地避免跨国纳税人盲目提高贷款比重,进而可以对资本弱化起良好的限制效果。

(四)电子商务的准确防范

在满足当前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需要从根本上防范跨国纳税人的电子商务避税。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要加强政府和税务局系统的不断完善;在网上监控与稽查体系方面,要注重电子交易活动涉及到的一些网上支付平台、金融机构、海关等的网络全联通,保证能实时进行监控,确认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最后还需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确保电子商务得到准确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陈怡云.浅析国际避税的形式、危害及应对措施[J].财经纵横,2015(05):177

[2]罗冠男.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国际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研究[J].国际经济,2014(07):63

[3]庞珺.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篇4: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浅析

一、“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策略

“愛尔兰荷兰三明治”被称为企业一种避税的魔术手法,因为其手法主要是在两家爱尔兰子公司和一家荷兰子公司之间腾挪,就像两片面包夹着一片奶酪的三明治。从谷歌架构可以看出,谷歌通过“爱尔兰荷兰三明治”将营收转移到避税天堂。这种避税方法被很多高科技公司应用,但为大众所注目还是因为苹果公司。

首先,苹果公司在爱尔兰设立了两家子公司,公司名称分别是 “Apple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苹果国际运营公司)”和“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苹果国际销售公司)”。之所以选择爱尔兰,据悉是爱尔兰政府向苹果公司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有了这两家存在于爱尔兰的子公司,苹果公司通过公司内部的资金转移,把在美国加州产生的专利使用费转移到了爱尔兰,享受了 12%左右的税率,而非美国 35%左右的税率。另外,这两家爱尔兰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被苹果公司交给了 Baldwin Holdings Unlimited,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上的鲍德温控股无限公司。该地区实施低税率,对外资有限公司税务管制很少。由于爱尔兰与荷兰签有税收协议,欧盟成员国公司之间的交易,免缴所得税苹果公司将部分利润转往荷兰,无需缴纳任何税费,且外界人士无法察知这些利润的存在。这就是“With a Dutch(荷兰夹心)”。因此,两片“爱尔兰面包片”,中间加上“荷兰夹心”,被人们生动地称作“爱尔兰尔兰三明治”策略。

二、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一)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概述

国际避税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一方面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避免缴纳税款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流动资金,避税正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是实现国际避税的利用条件。比如,香港行使单一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列支敦士登,安道尔等地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允许境外人士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和服务活动,获取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又不对其征直接税、或者实行低直接税税率、或者实行特别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标准、征税对象和税率,税收优惠措施等方面的差异,跨国纳税人才有利用这些差异来实施避税的可能。国际避税的常见方式有滥用协定、资本弱化、转让定价、受控外国公司等。

根据税收是国家主权的原则,国际避税严重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危及正常的税收秩序,控制国际税收一直都是各国税收征管中的重要内容。从各国的立法与实践来看,各国的反避税措施有国内法途径和国际法两种途径,国内法途径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一般反避税规则和特别反避税规则,而国际法途径主要是国际税务行政合作以及税收协定的签署。例如,我国的一般反避税规则(General Anti Avoidance Rule,简称“GAAR”)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规定,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其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20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所称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其三,国家税务总局《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试行)》第十章“一般反避税管理”。②此外,2014年12月试行《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GAAR的定位即是作为其他特别反避税条款的一个兜底措施。此外,税收协定和反避税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反避税是税收协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各国谈签协定的主旨之一。在2013年6月,OECD发布《BEPS行动计划》,主要针对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为各国应对BEPS提供来一个全球线路。

(二)对“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策略的思考

首先,对于跨国纳税人而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从避税的法律性质上看,学界大致有违法、合法、脱法三种观点。个人认为,避税额行为并不违法,所谓“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具体在税法上就是“无法律无课税”,根据税收法定主义,避税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跨国纳税人负有“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避税行为本身利用法律的漏洞,没有削弱法律的地位,因此跨国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和缺陷不是违法行为。企业完全可以进行税务架构的筹划,运用合理的方法达到获得最大利益的目的。例如,某跨国企业处于一个施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国家,那么该企业可以通过利润的跨国流出,以人为地减少来自该国家的收入来降低税负。从政策角度来说,各国为了鼓励经济合作与往来,相互签订国际税收协定,通过避免双重课税等方式,以承诺对对方外来公司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非缔约国不能享受该优惠政策。这时,第三国可以通过对该国某企业控股的方式,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从国家角度来说,税收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国家必然会采取反避税措施。比如日本税法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税所得将归属于经济收益的实际收受人而非中间人,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收的行为。中国的税务机关也会利用“一般反避税原则”实行税收措施。

最后,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国际组织的共同行动将超越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成为反避税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从OECD 1977 年正式发布《OECD 税收协定范本》到不断修订,为国际间利用双边合作交换税收情报、抑制国际逃避税提供了规范。还有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30多年的实践表明,认真执行协定有助于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同时,通过国际信息交流、磋商合作,也有效地打击了跨国避税活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滥用协定偷逃税的情况也有日渐增加之势。作为法律规范基础的协定范本也只有适时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更新,才能跟上形势发展。

注释:

①靳东升.税收国际化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5: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期末论文)

电子商务之下的税收征管

系别工商系专业班级物流管理00000学生姓名000学号0000000000000任课教师孙之光

以平均分配为宗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税收繁重的国家之一。有专家称,现代中国的繁重税收和人们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大大动摇社会稳定。据报道,中国20%的高收入者拥有80%的社会财富,贫富差距严重,但是这些高收入者每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到个税当年收入的10%。因此,加快税收制度的完善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个税起征点、“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减轻了税收的负担,“营改增”的推行,将减少重复收税的环节,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经济环境。然而,是否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何时征税,也成为我国两会热点。

一、电子商务征税的发展

1998年10月21日美国通过的《互联网税务自由法》禁止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对互联网进行任何征税。近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开征在线销售税的《市场公平法案》,在美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国引发争议。该法案授权相关的州对所有每年在美国远程销售总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征税。若该提案在国会众议院获得多数票通过并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网购免税将在美国成为历史。美国政府制定以《互联网税务自由法》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支持;

(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商务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三)通过促进本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十分必要,特别是在法规环境、财税政策、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等方面尤为重要。而当市场步入一定的成熟期,让电子商务离开襁褓、进入自由市场,并推动其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

二、网购征税的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所带来的成本优化、风险规避、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特点,使得能有效借助电子商务的企业具备了传统中小企业所欠缺的诸多能力。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专家表示,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营销必不可少,不仅可以带动企业信息化步伐,还可以更进一步拉动企业销售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价值。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打破了在地域上的界限,加速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形成虚拟集群,通过基于网络的分工与协作,构建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或者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对于网上购物是否需要缴纳税款是一个谈论已久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制造大国的优势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经济环境恶劣,很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难题,同时每年六七百万的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都影响国家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的政策制定。

(一)网购形式导致征收难。我国电子商务年交易量的90%是以C2C的形式从事B2C的交易,大量的交易游离于现有法律监管之外,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失、执法缺位现象,导致网络购物开发票的比例很低,包括苏宁、国美等零售巨头以及中小型实体零售商,都支持对电商征税。

(二)电商发展处于初期。在我国电子商务处于襁褓期时,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利于支持电商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三)征税比例的制定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商业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对电商征税的成熟先例,对电商何时征税,要按什么比例征税,如何来征,如何减免,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考虑。

四、电商征税对策

在对电商征税政策问题上,我国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次上来考量。在我国电子商务处于襁褓期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对于支持电商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无疑是必须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即使是网上销售,交税也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这个必须严格遵守。另一方面,纳税对于督促电商服务规范化、保障服务售后、减少欺诈、净化购物环境有着良性作用,而企业要发展、要正规化必须依法纳税才有可能做大。

(一)延迟征税。征税是出于对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考虑,从规范行业的大方向上看,对网店、尤其是小网店征税是有必要的,否则对于大规模的企业以及线下卖家而言,并不公平;同时,对个人网店征税,也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但对电商征税不能完全照搬实体店的税收模式,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税率优惠,以保证个人网店的健康发展。但是征税应该等企业真正实现盈利后再征税,或者让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开征更为合理。

(二)差异化征税。差异化来源于对市场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我国,差异化的阶梯方式在个税、电价以及销售模式都有先例,并且运用成熟。因此对电商的税收也可以考虑差异化的阶梯征税,对收入到达不同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征收率,有利于规范市场,同时也减小创业者进入电商行业的壁垒,发展经济和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

(三)网购税率应该低于实体税率。为了促进电商发展,保持电商发展的价格优势,必须要考虑对电商征税的税率问题,如果电商和实体税率实行统一,那么电商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线上购买就会转到线下,不利于电商的发展和竞争。

篇6:国际税收避税案例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不管考虑得如何周全,税收负担在不同税收人、不同征税对象之间,总有安排失当之处,这就给纳税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案例2]一个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买进低税国内被清盘的亏损企业,来减轻税负。假定高税国美国的圣力科公司原应税所得5000万元,所得税率60%,应征所得税3000万元。新加坡的兴泰公司亏损1000万元,圣力科公司支付500万元将兴泰公司购进,作为圣力科公司的子公司。在两公司所得汇总计算后,所得税可以少交600万元。减去购进支付的500万元,圣力科公司还可净得100万元。即圣力科公司在这次购买中,获得了相当于500万元资产的一家公司,但其分文未付,反而还得到100万元收益。

篇7:国际避税的形式及对策

孙辉兵 吕孟云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而在其起到投资拉动、技术提升等正面作用的同时,投资者由于受“利益最大化”和“税收最小化”的目的驱使, 利用各种方式进行逃、避税带来的税收流失现象日趋严重。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4025家,但一半以上都是“亏损”状态。目前在中国境内的40多万家外企一半以上账面亏损,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尽管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但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而2004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全年累计共入库932.5亿元。避税数额为全部涉外所得税收入的35.4%。而据中国官方保守数字估计,跨国企业凭“转让定价”这一手段,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超过300亿元。特别是其中涉外企业国际避税现象非常突出,虽然严格来讲,它并不违法,但这无疑违背了立法目的和税法精神,损害了国家利益。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防范涉外税收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际避税的形式

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纳税客体)进行的课征。因此要规避税收,就要避免成为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国际避税的基本方式就是跨国纳税人通过借用或滥用有关国家税法、国际税收协定,利用它们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纳税主体和纳税客体的纳税义务,不纳税或少纳税。基本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通过纳税人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纳税人(包括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的国际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迁移出该国,成为另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纳税人,以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国际避税方式。如纳税人从高税国迁往低税国成为低税国的居民。

2、纳税人不迁移进行国际避税。一般来说,纳税人要规避其纳税义务,就要设法迁移。但利用有关国家税法和税收协定的漏洞和缺陷,纳税人有时不迁移也可以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如纳税人虚假迁移其住所,即纳税人法律上已迁出了高税国,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其他任何国家取得住所。如果一个高税国的纳税人有足够证据证明他不是这个国家的居民,而是另一个国家的居民,那么尽管实际上他是这个国家的居民,他的纳税义务还是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因为各个国家关于住所或居所的法律规定并不一样,法律解释也不相同,使纳税人利用住所或居所的虚假迁移进行国际避税成为可能。

3、通过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转移出该国,成为另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或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税收管辖权下的征税对象,以规避或减轻纳税人总纳税义务的国际避税方式。这类避税方式花样很多非常复杂,如通过建立免税常设机构转移应税所得。目前,许多国家的双边税收协定都对跨国纳税人常设机构的经营活动规定了大量免税待遇。这些经营活动包括货物仓储、存货管理、货物 购买、广告宣传、信息提供或其他准备性、辅助性营业活动等。这样,跨国纳税人就可以把设在没有这类免税待遇的国家的常设机构所从事的货物购买、存储等活动,转移到有免税规定的有关国家的常设机构中去,以转移应税所得,达到避税的目的。再如,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转移应税所得,从而避税。这是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采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国际避税方法。其基本作法是: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提供贷款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提供贷款时制定高价。这样,跨国公司的利润就可以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

4、不转移征税对象进行国际避税。利用有关国家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漏洞和缺陷,有时不转移征税对象也可以规避或减轼税收负担,如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避税。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得所得的性质也不同,不同性质的所得可能会有不同的税收待遇。通过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也可达到避税目的。如作为总分公司,需要就其世界范围的所得合并计算征收所得税,而作为母子公司,是就各自的所得分别计算征收所得税。因此,利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就可以在征税对象不进行国际转移的条件下规避税收。

5、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避税地亦称“避税港”、“避税乐园”,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因之支付税金或只需支付少量税金的地方。这个场所或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城市,因而也被称为“避税港”。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2)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3)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形式、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避税港主要是从税务工作角度上对这类地区的命名。目前,国际上共有350多个避税港,遍及7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际上著名的避税港有拉丁美洲的巴哈马联邦、我国的香港等。当今世界上大体有3种类型的避税地:一种是没有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类型的避税地常被称为“纯国际避税地”。另一种是完全放弃居民(公民)管辖权只行使地域管辖权的国家和地区。再一种是在按照各国惯例制定税法的同时,提供某些特殊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避税港的产生,有历史原因、制度原因和经济原因。如从经济上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出于振兴本国经济需要,在税收上制订较多的优惠措施,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一些发达国家则出于缓解国内投资不足的需要,制订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吸引本国资本回流或外国资本流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避税地进行避税,例如,选择与总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可利用的税收协定的国际避税地,建立最适合于避税的常设机构,就是常用的手法。再如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分配向避税地常设机构转移应税所得等。

6、利用转让定价(Multinational Transfer Price)进行避税。转让定价又称转让价格,是指关联企业各方之间在交易往来中人为确定的,而不是独立各方在公平市场中按正常交易原则确定的价格,在这里是指跨国公司管理当局从其总体经营战略目标出发, 为谋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购销产品和提供劳务时所确定的内部价格,是外资企业中最常见、最大量、最隐蔽的避税方法。它的实质是通过不合理地分摊成本和费用进行国际避 税, 从而达到税后总利润的最大化。转让定价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高进低出”转移利润。有些外资企业的中方合作者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而且缺乏独立的国际购销渠道,往往由外商掌控购销权。外商在其境外关联公司的业务经营和结算中多采用内部定价,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压低产品的出口价格,抬高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把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境外关联公司,使我国应得的财政收入外流,也使中方利益受损。

(2)利用境外贷款业务转移利润。一些涉外企业的资金支持来源于其境外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或境外其他关联企业对境内公司提供高利息的贷款,这就增加境内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使其利润从境内转移到境外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造成税收流失,并损害中方利益。还有些外商故意把企业的资本额定得低些,或者对其应投入的权益资本投入不到位,而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加大企业税前列支费用,达到避税的目的。

(3)在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业务中压低加工费。在实践中,这些情况多见于外商独资企业。因为外销产品的定价大多是以原材料进口价格为基础加上加工费,而加工费率低,极易造成企业亏损,转移利润。

(4)通过虚列、高报境外劳务费,或以专有技术使用费、服务费、专利权使用费等名义,在税前列支大量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向境外转移利润。

(5)商品购销。外商利用中方对国际市场和不熟悉的弱点或对企业控制能力的有限,往往要把原料购进或产品销售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为外商在商品购销过程中采用“高进低出”转让定价策略境外转移创造条件,同时也使转让定价成为外商手中规避我国税收的一种最有效、最便利的手段。而且我国大多数外资企业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由国外进口,产品销住国际市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为外商的转让定价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6)提供劳务。在提供劳务时有两种途径转移利润:一是外资企业向境外母公司提供无偿或低价劳务,劳务成本由外资企业担负;二是境外母公司向有关联关系的外资企业提供劳务则人为抬高劳务费价格,使外资企业以支付劳务费的形式向母公司转移利润。

(7)融通资金。境外关联企业向我国外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不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利率计算,而是采用高利率,从而人为地加大了外资企业的利息成本,以从向境外关联企业转移利润。

(8)转让设备。这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商以设备作为股本投资,在设备作价时,将预期利润计入设备成本价格,提高设备的价格。另一种是设备的发票往往由外方经营者的国外公司开具,而不是由设备的制造厂或供应商开具,从而使外商随意高报设备价格。而外商抬高设备价格,一方面可使企业多提折旧,冲减利润,少纳所得税;另一方面还可使外方以较少的实际投入占有合资企业较大的股权比重和较多的后利润。在境外关联企业向外资企业出租设备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往往以提高租金的形式向境外关联企业转移利润。

(9)关联企业之间或者有关系的经济组织间的资金拆借。即关联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因为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如直接或间接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股份达到25%以上企业)而进行相互融资,这种融资通常表现为:企业间众多的业务往来中在结算是临时占用对方的资金以及关联企业间为银行贷款相互提供担保与反担保等业务。因为存在关联关系,双方必然要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分摊投资而带来的利润,使税负尽可能变小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7、利用税收征管漏洞避税。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税法政策中关于反避税方面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具体,可操作性较差, 为涉外企业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条件。如税法中规定, “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劳务, 不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和支付劳务费用的, 当地税务机关可以参照类似劳务活动的正常收费标准进行调整”,然而, 税法并没有正常的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增加了税务部门实际操作的难度。而且, 我国不采用“引力原则”, 即外国企业在我国有常设机构, 但从我国取得的收入与上述机构无关, 则不计入常设机构应税所得, 因此, 许多外国企业就利用在我国设立办事处但却不通过办事处而直接在我国采购物资或销售商品等方式避税。再如, 我国关于防止资本弱化的资本金管理制度, 税法中并没有予以明确, 这就可能会产生避税漏洞;另外, 我国同许多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中对于劳务、特许权使用费等的规定存在较多漏洞, 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8、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ial Affairs)主要是指交易双方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交易方式及来源隐蔽化、地址虚拟化, 交易数据电子化等特征。这就使得交易过程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居民、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进行有效约束, 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等行为。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给各国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尤其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防范国际避税的措施

各地近年来对偷税的处理都偏轻。因此,纳税人就心存侥幸,致使纳税人偷税行为频频发生。在国外,纳税人的偷税行为之所以比较少,是因为这种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不但有损于纳税人的声誉,而且所受的处罚对纳税人的损失远远超过偷税所获得的好处,从而维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纳税道德。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首先,对偷税的罚款倍数除了有最高规定以外,不能有太大弹性,以缩小法律执行中的弹性区间。其次,在执行惩处条款时一定要从严。特别是我们现在对外资企业实行多种税收优惠,偷税如果不重惩就很难杜绝。

(一)从纳税人方面看, 防止税收流失可采取的对策。

1.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地下经济活动的蔓延,加强税源监控。首先,区别对待,分而治之。对一些破坏性较大,本身具有危害性的地下经济活动,如走私、制假、盗版等,应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对一些破坏性较小,本身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的地下经济活动,则应通过加强管理、适当减轻其税费负担和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等措施,使之由地下转为地上公开经营。其次,建立遏制地下经济活动蔓延的制度,加强税源监控。全面实行储蓄存款和金融资产实名制,在各种支付中广泛使用支票、信用卡,扩大源泉预扣税制度适用范围,推行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唯一税务代码注册登记制度,以加强对纳税人的监控,不断压缩地下经济的活动范围和税收流失的存在空间。

2.降低税收稽查成本。稽查成本越高,纳税人违规的概率越大。因此降低稽查成本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有效约束措施之一。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实行电子稽查。充分利用电子网络, 开发电子稽查系统以提高稽查技术和效率,降低稽查成本。(2)建立二级稽查。由税务人员直接实行稽查的制度成本过高, 可考虑建立二级稽查, 即一级稽查可考虑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如注册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一般的年度稽查, 税务机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发现问题追究中介机构 的责任。税务机关只需对大案要案进行直接稽查,以降低稽查成本。(3)进一步完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环节运行机制, 将重点放在对检查环节的监督制约, 控制征管流程最后一道防线税收流失的发生。

3.强化惩罚措施, 加大违规行为惩罚力度。在纳税人选择违规时,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其所面临的风险,亦即企业违规行为发生后将面临的被检查罚款的可能性和轻重。企业违规的博弈模型告诉我们,检查和惩罚都是防止和减少违规行为的有效措施,但由于高检查率相应地会增加检查成本, 且检查的概率与惩罚轻重成反比, 所以高罚款比率比高检查率更加有效。我国的企业之所以对违规风险持无所谓态度,每年的税收大检查之所以收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重检查而不重处罚,不能触动违规企业的切身利益。所以在检查和惩罚的选择上,今后应更加重视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 因为税收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犯罪, 其犯罪手段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 以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获率, 保障审理涉税案件的顺畅进行,从而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 让违规者望而生畏,以有效地遏制违规行为。

4.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利用声誉效应, 根据纳税人过去的依法纳税记录, 将纳税人分成若干类。对于有不良记录、声誉差的纳税人给予惩罚性的管理待遇, 如重点稽查、曝光等;对于诚信的纳税人给予表彰,如减少稽查次数、授予荣誉等, 让纳税人重视自身的声誉, 这样有助于纳税人激励机制的建立。

(二)从征税人方面看, 防止征税人违规或低效能可采取的对策。

1.加强征税人的基础性工作,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通过税收征管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全面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解决长期以来一直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2.强化约束机制,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要从逃税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加大纳税人的逃税成本。逃税成本的增加,主要是增加逃税被发现的概率和加大逃税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对于前者,主要是从税收征管方式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好税收稽查的广度与频率,努力提高稽查效率;对于后者,主要是从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发,对逃税者予以严惩。征税人违规的博弈模型告诉我们,严惩比检查更有效。税务机关要提高执法透明度,制约执法权,建立科学、完善的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形成强有力的征管约束机制, 以增强违规风险来规范征税人的社会行为, 从源头上杜绝税务人员“寻租”行为的发生。

3.采取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征税人违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违规收益。如果国家在加强监督的同时给依法征税的征税人以高额报酬或者相应的激励,那么征税人就没有必要冒违规之风险;如果在税收征管人员岗位上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则会加大征税人的违规风险和机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征税人自律和增强工作的努力程度,降低企业行贿成功的概率。

4.加强税收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弱化棘轮效应。要加快建立税收能力评估体系,将征税努力和征税收入联系起来, 真实反映和评价下级税务机关的征税努力情况。棘轮效应或称“鞭打快牛”现象在我国的税收管理中相当普遍。在棘轮效应中征税人(下级机关或个人)工作越努力业绩越好, 委托人对其业绩评价指标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下级税务机关在实际征收中都不愿意“超收”(即超过上级下达的税收收入计划数), 因而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因为本期超 收, 下期的基数会更大,将来的税收任务会更重。上级机关会认为收入增长是由于地方存在相当的税源, 并非全是征税努力提高的结果。

5.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在执法人员选拔上严格把关。执法人员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以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来源, 消除执法部门的“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端正执法态度。要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及财会、税收、法律、微机等业务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法纪严明的税收征管队伍, 为阻止税收流失提供人员保证。

(三)建立健全税务代理机制。

在信息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建立博弈模型,可得出征纳博弈均衡解(发现、不偷税),这个理想的税收流失最小的状态是可能达到的。但是征纳双方在多次博弈条件下,纳税人会对征税人的“发现”能力做出评价,当他认为征税人的“发现”能力低于1/(n+ 1)时,理性的纳税人就会选择“偷税”。在无税务代理的条件下,征纳双方的密切接触会使纳税人对征税人的“发现”能力了如指掌,因此,在下一轮征纳博弈中纳税人就可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安排,如做出让征税人“不能发现”的假账等。其实税务代理除了在国内减少所谓“人情税”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它作为一个中介组织横插在博弈双方之间,使博弈双方信息更加不对称,减少纳税人对征税人“发现”能力的主观估计,从而减少其选择“偷税”的可能性。最后, 激励征税人和限制征税人的“自由裁量权”。

(四)建立梯度纳税监控体系,形成完善的外部约束机制。根据现代管理理论,控制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始末的过程。所谓梯度纳税监控体系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形成基础性监控——税源监控,检测性监控——纳税评估,打击性监控——税务稽查三个层次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监控对象逐渐缩小,而监控力度逐步加大的一个梯度型的监控体系。税源监控,就是管理系列将对纳税人经常性的监控寓于纳税服务之中。通过这方面的工作,不但能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而且可以将纳税人无知性、懒惰性的税收不遵从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纳税评估,则是介于税源监控和稽查之间的纳税监控。它是税务机关利用自己日常掌握的纳税信息,以人机结合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大面积监控的方法。税务稽查则属于打击性的监控,其特点是监控的力度最大。但考虑到要尽可能减少对纳税人的干扰和税务机关的成本,对纳税人的稽查不能过多。通过梯度纳税监控体系的建立,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对纳税人违法行为及时发现、纠正并制裁,从而形成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外部约束力。

(五)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解决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透明度

税收博弈是非对称信息博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应税行为的了解和掌握往往是不全面的, 而且通常情况下某些纳税人会极力隐藏其信息或行动。而博弈中各参与人对对手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越完整, 博弈中的获胜率就越高。因此, 要建立有效的税收相关信息获取机制, 全面推进税务机关与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制度, 最大限度地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

首先,要推行税务代码制度,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这个制度不仅要在现实的纳税人中推行,而且也要在潜在的纳税人中推行,税务代码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对税源监控起重要作用。其次,推广电子网络系统。一方面全面推行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纳税信息的集中管理。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并加强检查和监督,凡要求使用而不使用的,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另一方面在国家统一、规范的前提 下,应尽快完善全国系统的网络管理,加快完善“金关”、“金税”、“金盾”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税务、工商、银行、海关、公安等部门之间的联网,实现管理信息网络化,切实提高税收信息的社会化程度。再次,限制现金交易量,建立现代信用制度。这是有效抑制地下经济、治理税收流失的重要措施。

(六)多管齐下,营造诚实信用、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一是加强对税法知识的宣传教育,形成依法治税、协税护税的良好环境。二是国家财政支出要尽量公开公平,使纳税人了解自己缴纳的税款用途,以增加其成就感和奉献感。三是利用新闻舆论工具激浊扬清,抨击各种税收流失行为及其危害,褒扬纳税模范和先进个人。使依法纳税成为企业和个人信誉高低的重要标志, 并与劳动就业、取得贷款、受社会尊敬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从而提高企业和公民的税收法制观念, 减少税收流失的发生。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高效严密的涉外税收管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浪潮,要求加强国际税务管理。经济全球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商品和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即商品贸易、非商品贸易、资本往来、劳动力流动和技术转移等。从跨国公司的发展来看,全球35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控制全球总产值的40% ,国际贸易的50~60% ,国际投资的90%。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发展, 外商进行国际避逃税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要抑止外商的国际避逃税行为, 改变涉外税收大量流失的状况, 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高效严密的涉外税收管理体系。

(一)增强税务部门的反避税权力。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避税与偷税的差别,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对避税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各自国家的税法中得到反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避税缺乏专门的研究,所以在税法中没有专门的反避税条款。面对跨国纳税人普遍避税的情况,税务部门显得被动无力。因此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善反避税法规,在涉外税法中制订反避税条款,并赋予税务部门反避税权力。其主要条款应包括:

1.明确关联企业及避税的定义。避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对它缺乏专门研究,当外商投资企业出现避税问题之时,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有人把避税和偷漏税混为一谈。因此,必须加强对避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关联企业及避税的定义等有关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明确避税可能发生的范围和采取的方式,在反避税法规中制订防范措施,更好地指导开展反避税工作。

2.建立价格转让制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转让定价避税已经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规定正常交易原则。它要求国际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应该按照公开市场中,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从事相同或类似交易的无关联企业之间所支付的价格来计算。正常交易原则是正确反映双方的正常价格和收入,合理划分国家之间税收利益的重要标准。第一,针对外商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向境外转移利润,采取对策,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转让制度,规定出具体的调整方法。第二,为防止关联企业间利用不正常贷款利率进行避税,国家税务局应当定期公布我国的正常贷款利率标准,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分别就不同的贷款种类、期限规定出不同的幅度。第三,对于支付给境外的劳务费,应有提供费用的凭证和经注册会计师审定的证明。第四,对于外商压低加工费向境外转移利润的避税手法,比照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加工费计算征收企业的应交税款。3.明确纳税人具有举证义务。一般说来,正常交易价格的确定并不简单,而一般国家的税收管辖权是按照属人兼属地原则确定的,税境往往大于国境,税务机关不容易到国外实地调查交易情况,这就给税务当局的举证带来了困难。为此,很多国家通过税收立法,将举证的法律责任转嫁到纳税人或受益人身上,也就是说纳税人负有向税务当局提供所有被认为是与实施各种税法有关的情报资料的义务。如德国、美国的税法中都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提供有关的全部国外事实的特别情报资料,详细阐明了纳税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及提供资料的范围。我们应当吸取这一经验,在涉外企业所得税法中专门规定纳税人的举证责任,强制规定纳税人提供更多的真实情况,加强反避税工作的刚性。

4.明确处罚条款。在制定反避税专门条款时,除了原有税法中对偷漏税的处罚条款以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纳税人不按税务机关要求配合工作的处罚条款,对举伪证的要加大追究力度,从而提高纳税人纳税自主性和诚信度,维护税法的权威。

(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情报交换和信息反馈工作。

1.明确有关部门必须配合。反避税问题并不只是税务机关的事,而应多方努力协作,密切配合,加以综合治理。所以在制定反避税条款中应明确审计、银行、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同税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维护国家权益。

2.加强情报交流。从世界各国反避税的经验来看,他们都把交流国际间反避税方面的情报,集中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包括价格信息作为反避税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各驻外机构在反避税中的作用,及时搜集所在国有关情报资料和价格信息,并提供给税务部门。

(三)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高效严密的涉外税收管理体系。对于我国涉外税收流失的治理,除了采取以上普遍意义上的宏观对策和具体防治税收流失对策包括反避税对策,还要根据我国涉外税收面临的情况和问题,大力强化涉外税收管理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高效严密的涉外税收管理体系,确保我国税收权益的完整。

1.夯实征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是做好涉外税收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规范涉外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好精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是继续规范和严格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程序。二是建立纳税人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往的申报纳税记录,对纳税人实行系统分类,借鉴日本“蓝色申报表制度”,不同纳税意识的纳税人使用不同颜色的申报表。三是建立和完善涉外税务稽查制度,规范稽查行为。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水平,扩大信息化覆盖面,实现税务系统内部上下纵向联网,实现与工商、海关、公安、银行等部门的横向联网,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络,做到基础资料共用,专门信息共享,提高涉外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立健全反国际避逃税的税务管理制度。要深化反避税工作,借鉴国际经验,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逃避税行为,及时提出有效对策,避免跨国纳税人逃避税收,造成我国税收流失。

3.建立健全严密的涉外税收监管机制。要从整体上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动态跟踪控管,并重点核查。通过与银行、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做好跨国纳税人出入境管理、资金出入境流动的有效监管,通过税务机关基层管理部门和有关渠道收集、完备跨国纳税人的资料信息,逐步建立跨国纳税人动态监控网络,实施认定登 记、审核评税、约谈询问、税务审计、核定征收、情报交换、离境清税的多环节、全方位的控制管理;同时,建立自动情报交换网络,严格按照税收情报交换规程和保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提高情报交换及核查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时发现问题,施行重点检查,从而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的涉外税收监管机制。

篇8: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避税从法律的角度上是合法的。美国最高法院曾指出:“个人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 减少或者完全避免了其应当纳税的税额, 这是他的合法权利, 不容质疑。”避税的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 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使得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各国的税法都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以避免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种类繁多的避税方式, 因此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对国外出现过的各种避税方法和反避税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对我国的税法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常用的避税方法

税收依赖于税法的定义, 但很多时候法律的模糊性成为避税人员可利用的漏洞[3]。例如, 税法上定义了营业费用、个人开销等术语。但在某些国家, 有些个人开销是免税的。这些模糊的定义, 成为了纳税人潜在的避税方式。另外, 有一些广为接受的避税方式, 比如房屋所有权、养老金计划或者个人退休账户, 资金在里面保留规定的时间, 就可以不用纳税。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纳税的灰色地带 (如购买美国市政债券等) [5]。

Craig和Douglas在1995年就提出, 全球化经济竞争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几乎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6]。由于各国的税制千差万别, 个人和企业得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合法避税。对于个人, 他们可以把居住地移民至低税率的国家以减少税收, 甚至移至税收天堂例如摩纳哥, 或者成为永远的旅行者 (Perpetual Traveler) 。

在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中, 诞生了避税天堂的著名术语。避税天堂指的是某个地区或者国家, 它们的某些税收的征收率很低甚至根本没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Dhammika Dharmapala研究了避税天堂的特征后认为, 全世界约15%的国家可谓是避税天堂, 它们一般国土较小, 国民富裕。稳定和管理较好的国家比混乱无治的国家更有可能成为避税天堂[7]。伦敦大学的Moran Harari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 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是不同类型税收的避风港, 适合不同类型的个人或者公司[8]。经济国际化造成了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局面。澳大利亚教授Sinclair提出, 只要有国家或者地区为了吸引外资而修改税法, 都可以被视为避税天堂[9]。避税天堂对某些国家的经济影响极其深远, 非洲联盟的报告估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已被转移到避税天堂[10], 这是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企业可以在避税天堂建立空壳子公司, 以降低税赋进行避税。这就是离岸公司 (Offshore Company) 、离岸信托 (Offshore Trust) 的来源。个人和企业还可以通过成立离岸的公司、信托、基金的方式, 把收入和利润放在这些法律实体里面, 以此合法的避税, 目前就有很多私人基金会采用这种方式。

企业还可通过转移定价 (其实就是错误定价) , 将成本集中记录在高补贴国家的账面上进行避税, 这种方法在开采业极为常见。例如, 如果某公司在非洲种植食物, 在美国销售。它可以设立三家子公司, 分别为A (在非洲) , B (在避税天堂) 和C (在美国) 。A公司会以极低的价格把产品销售给B公司, 导致A公司在非洲的利润极低, 因此缴纳税收也很低。B公司销售给C公司的产品价格则很高, 几乎和C公司将在美国出售的最终产品的零售价格一样高。这样, C公司在美国的利润也很低, 只需要缴纳很低的税收。非洲学者Khadija Sharife统计, 在非洲的资本外逃 (Capital Flight) 中, 大约60%来自转移定价[1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也成了避税的方式之一。由于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虚拟化、数字化, 给避税提供了安全隐蔽的环境。Dayana提出, 互联网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边境, 证明交易的物理存在和税收准则的满足是电子商务纳税的难点[12]。

二、真实案例及数据分析

在世界避税历史中, 曾经发生过一个著名的窗户税的例子。1696年,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执政者希望向相对富裕的人群征税, 当时所得税的征收尚有争议, 他们依据窗户的数量来决定税收的数额。执政者认为富人的房子较大, 因此窗户更多, 应缴纳更多的税。然而, 窗户税在实际中很难普及, 因为它不得人心, 被人认为是向阳光税收 (Tax on Light) , 富人则把窗户密封起来进行避税[13]。过不多久, 窗户税就被废止停止征收了。目前在英格兰, 还存在一些古老的用钢筋水泥把窗户密封的房子, 成为当时民众避税的一个证明。

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避税例子是蓄意破坏自家的屋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些国家开始征收财产税。很多城堡 (例如苏格兰的Fetteresso城堡和Slains城堡) 的主人极力抗议, 他们通过破坏屋顶, 意图避免苛刻的税赋。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避税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美国历来以严格的税法著称, 据统计, 在1998~2005的7年间, 55%的美国企业使用了各种避税方式, 因此这些企业至少有一年没有缴纳联邦所得税。以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为例, 根据公开的数据, 2008~2010年之间这些企业平均应缴纳18.5%的利润作为税收, 但是其中30%的公司居然是负所得税。由此可见企业避税的严重性。

2011年, 富时100指数 (FTSE 100 Index) 里的企业有25%通过在避税天堂设立子公司来进行避税。根据美国国会定义的避税天堂、司法管辖区, 这个数字达到98%, 也即几乎所有企业在避税天堂均设有意图避税的子公司。

2012年, 税收正义网络 (Tax Justice Network) 在报告中估计, 全球约有21~32万亿美金隐匿在避税天堂躲开了税赋。如果这些资产每年增值3%并以30%的资本收益税率进行征税, 将产生1 900~2 800亿美金的税收收入。这将使很多名义上负债的政府一跃变成债权国。华尔街的Scott Thurm对美国60家大型公司研究发现, 这些公司在避税天堂隐匿了约1 660亿美金的离岸账户, 躲避了美国应缴利润的40%[14]。

苹果公司 (Apple Inc.) 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业, 它的避税方式也是极为巧妙。它通过在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的内华达州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成功在美国本土避税。在国际上, 苹果在爱尔兰、荷兰、卢森堡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低税收地区都设立了分支机构, 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把利润转入加勒比海地区, 这个会计手段被称为所谓的“爱尔兰面包片夹荷兰三明治” (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 手段。这样的避税战略使得苹果的国际税率降低到了3.2%。时至今日, 采用此种手段的公司已经达到了成百数千家, 微软、思科、脸谱等都采用了相同的模式, 其中一些公司更是直接抄袭苹果公司的做法。

谷歌公司也一直在使用激进的避税策略, 它通过将国外利润从爱尔兰、荷兰移至百慕大, 仅2007~2009年间就节省31亿美金的税收。精通各国法律的专家团队帮谷歌把海外税率降至2.4%, 这使谷歌成为了美国市值前五名科技公司中以最低税率缴纳税赋的公司。

三、反避税措施

避税在全球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屡见不鲜, 目前来看, 各国的执法力量却是参差不齐。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已通过一般反避税条款 (General Anti-Avoidance Rule) 。加拿大还利用“国外发生的财产收入规则”来防止某些类型的避税。英国在税收立法中制定了许多条款 (称为“反避税条款”) , 防止企业或者个人利用税收优势的方式进行避税。

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税收法制。英国曾发生过一个很典型的判例, 即IRC v.Ramsay公司规避资本利得税案, 该案例使英国通过了著名的拉姆齐原则 (Ramsay Principle) , 自此“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被英国作为国家的反避税措施之一。在美国, 曾经发生过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葛利高里诉赫尔维因案件 (Gregory v.Helvering) 。该案件之后, 商业目的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成为两个反避税原则的基础。其中商业目的原则指的是一项交易如果除了避税或减少税收之外没有实质的商业目的, 税法不认可该项交易。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的是在税法上, 当交易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 纳税人受交易的经济实质约束。

美国拥有相对完善的税法, 美国居民不管身在何处, 在世界何处获得收入, 根据美国联邦所得税法令, 都需要缴纳税收。对美国居民而言, 即使通过转移资产或者迁移到别的国家, 依旧是没法避税的。福布斯杂志披露一些富人为了逃避美国税收, 选择了放弃成为美国公民。德国的规定更为严格, 即使纳税人已失去德国居民身份, 但若仍有经济联系, 则在未来10年内仍视其为税收居民, 依法对其征收有关的所得税。

国际上还普遍对个人或者企业进行国际避税的约束, 比如限制假移居和临时离境、限制转移营业和资产、限制改变经营形式等。但国际避税需要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达成一致, 加强反避税共识, 制定防止利用避税地对付避税的法规等措施。

为了打击国际避税行为, 大多数国家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 也即协调相互间税收分配关系的税收协定。双边税收协定是当今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形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尤其是税制方面的极大差异, 出于维护各自财权利益的需要, 多个国家谈判就有关税收事务达成一个一致的协议是十分困难的, 而两个国家之间就相对容易一些。现阶段国际上所签订的税收协定绝大多数是双边协定。

在民间, 有很多国家成立了反避税的组织。2010年, 当避税在英国成为热门话题时, 英国出现了一个草根运动UK Uncut, 他们反对企业绞尽脑汁的避税行为, 并提醒政府不得削减在公共福利上面的支出。该组织鼓励人们到当地的商店门口抗议避税集团, 例如沃达丰, Topshop服装零售商以及Arcadia酒店集团等。2011年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抗议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以及政策在资本避税方面的不作为。

国外的税收实践证明, 目前单凭完善法令法规尚不能有效解决逃税问题, 还应加强税收监管, 建立诚信记录档案, 促使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在一个注重诚信记录的社会环境里, 不认真履行纳税义务的企业和个人将使其诚信记录沾上污点, 后续不可避免在银行贷款、招投标、签订履行合同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无形的威慑力促使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

避税直接的影响是减少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不断在寻求反避税的手段, 修订税收规则, 力求将避税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税者则不断研究法规的漏洞, 寻找新的避税方式。因此政府和避税者之间的战斗从不间断, 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不断有企业和个人利用各国政策法规的漏洞进行避税, 各国反避税的税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本文研究了国外企业和个人各种各样的避税手段, 分析了诸多真实的避税案例和数据, 为我国在进行反避税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为税法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上一篇:正在流传的大学语录句子下一篇:2016年最新政务中心国税局窗口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