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

2024-04-29

为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共5篇)

篇1:为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

非典过后市民公德意识增强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网”调查显示,非典过后,市民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公德意识增强了. 1.亲情友情更受重视 非典过后,被访者更加注重亲情友情.有42.9%的`被访者认为非典对他们的幸福观影响很大.主要的影响表现在,现在比非典前更加关注家人身体健康、更加珍惜家庭和睦和更加重视亲情友情.而重视人际关系、事业成功和金钱的人群则大幅度减少.

作 者:陈明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刊 名:北京统计英文刊名:BEIJING STATISTICS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篇2:为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

新课标充实了运算学习的内容, 增加了学习课时的比率, 也从侧面体现了课标提高运算能力的要求———把运算教学的重心从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 转向对运算的灵活、简洁应用的追求。简算依据运算律通过数据凑整, 优化复杂计算, 使计算变得简洁、合适, 所以简算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与学困惑的“焦点”。笔者发现, 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对计算技能的训练和特殊数据的分析, 忽视对教材体系的把握, 体现不了教材对简算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导致学生对简便计算似乎“邯郸学步”, 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自主的简算意识和能力到底如何呢?

一、“简便意识”缺失的现状调查

笔者选取三个典型的简算题型, 把整数、小数、分数三种典型的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混于12题一般计算中, 在不作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观察测后数据我发现, 对既能够通过笔算又能够通过简算方法进行计算的, 学生自觉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并不强烈。笔算和简算两者优劣比较:一是能够笔算的, 在应用简算的过程中, 简算可能会降低计算的正确率;二是简算在拆分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维含量, 而笔算更具机械性;三是仅是一些特殊数据, 因为笔算的方法实在太复杂学生才想到要简算。所以简算意识的缺失使学生失去了观察数据的敏捷性, 缺少计算的灵敏性。那使学生陷入这种学习的矛盾, 造成简算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简便意识”缺失的主观和客观成因分析

1. 主观原因之一———意识积累的不足和口算的弱化

纵观人教版教材, 从认识乘法开始就应渗透乘法分配律拆分的简算意识。如果到《运算定律》时才集中学习, 那么学生的简便意识的思维就相对“滞后”。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反应就是简算意识的体现。如果对教材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 缺失在口算中强化简算, 那么学生就不会有简算意识的积累和发展, 自然缺少对乘法分配律的感知和理解, 增加学生后续学习的难度。

2. 主观原因之二———缺乏情境的支点, 缺少简算的内需

简算的测试或者练习一般以计算的形式要求学生能进行简便计算, 而一般不是根据具体情境、根据问题内需进行简便计算。比如仅仅只是在计算中简算, 会让学生有点单调乏味。久而久之, 学生的简算就会陷入机械的模仿。如果能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 就会催生学生的应用、选择意识。

3. 客观原因———运算定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乘法分配律集两种运算于一身,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畏难情绪。如教材对乘法分配律概念抽象性的描述和复杂性导致运算定律模糊认知, 也导致了简算意识大打折扣。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计算中综合了两种运算, 如果没有深切地理解自然缺失应用的能力。

三、不断积淀, 增强简算意识

综上所述, 学生意识中如果摒弃了简算, 自然依赖于一般的运算。如何提高灵活与简洁地进行运算的能力也成了教学的纠结点。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横向认识的递进和纵向整合教材, 积累、激发学生的简算意识, 才能促进自主简算能力的发展。

1. 建构定律模型———简算意识的发展

教师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能够瞻前顾后, 统领全局, 把握建构模型的时机。乘法分配律实际应用的积累, 三年级上册的周长计算过程的探索中已经孕伏乘法分配律的雏形。在具体情境中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算法的选择:从浅显的长+长+宽+宽, 简化到长×2+宽×2, 抽象出 (长+宽) ×2, 先算一组邻边和求周长。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从直观图形中抽象出数量的过程。

然后在乘法分配律的新授教学中, 教师通过数形结合, 把周长的模型进行充分的演绎。从求长方形的周长拓展到求两个同宽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固定宽的信息, 变化两条长的信息———从整数数据的应用涉及简单的小数, 分数, 用字母a、b表示, 通过求面积的过程初步沟通了乘法分配律在小数、分数以及用抽象的字母代替数的概括性应用, 直观建构平面模型。还可以立方体为模型的载体, 通过数两个同高的长方体中立方体的个数由几个几加几个几组成, 启发学生看图形想算式以及通过算式联想图形的形式, 直观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数形结合从长度到面积的计算, 从平面到立体地直观建构乘法分配律模型, 培养发展学生的简算意识。

2. 拓展定律应用———简算意识的积累

让学生感知、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的广泛性, 积累、优化简算意识。简算意识的积累着重体现在口算的强化, 笔算算理的理解和联系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探究和思考, 强化体现简算价值和简算意识的培养。

如二年级学生在认识乘法后, 就应对乘加、乘减6×7+7=7×7及6×7-6=6×6强化性口算, 体现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算意识;接着,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算理和笔算算理都隐含了乘法分配律的原型:12×3=10×3+2×3的算理是个位和十位上的因数分别与第二个因数相乘。熟练算理强化乘法分配律的原型的运用。

教师在乘法的一系列教学中通过演绎和拓展乘法分配律, 有目的地从数学与情境原型中寻求支点, 不再追求机械的训练。解决了内容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就自然从表象到概括, 然后内化为学生的意识, 自然提高简算的敏感度。

3. 稳定定律结构———简算意识的深化

教学从四年级系统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 五年级的小数乘法和六年级的分数乘法虽然教学间隔的时间较长, 但都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运用。乘法分配律在多个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 拓展到简易方程、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六年级中求圆环的面积, 以及解决问题等。

随着教学内容的拓展, 计算内容的复杂性更加突出, 这时教学中增加对一般计算和应用简算的教学引导和分析就是对运算定律的深入。如在教学“圆环面积计算”时, 教师通过两种算法:直接算两圆面积再求差和, 先求两个圆的半径平方再求积的计算过程和数据的简易程度进行比对, 强化简算过程的提炼, 促进学生的内化。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简便, 让学生自发催生符号意识、结构意识和简便意识。

篇3:市井意识与小市民的生存哲学

在展开正题前,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何要研究“市井”?它和“都市”有什么异同?“市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何位置?我们认为,“市井”与“都市”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市井”,一般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小巷小沛,在中国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城市或城镇绝大部分是“市井”,“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市井”一头连着传统文明,一头连着现代文明。而“都市”一般是指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所在,“都市”的主导方向应该是由现代大工业和现代的市场经济为根本建构的现代文明所主宰,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建立过占优势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漫长而艰难,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微乎其微,相当多的城市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市井意识。可见大城市中也有“市井”,“都市”的“市井”是“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井”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是中国城市的根。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从中也可知文学研究中“市井”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有必要把它从城市文学研究中独立出来。

而所谓的“市井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市井细民阶层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以及中国作家在其文本中着意描绘这些市井细民生存的原生本真状态,所展示出来的市井风情、审美趣味,市俗情趣构成了这些作品的底色和基调,它们往往以生活的原生态、贴近生活的形式——市井日常俗世的生活叙事获得广大市民的赞赏和支持;以中国广大地域——城市集镇、市井闾巷之间的文化风俗来显示社会现实的环境,拓展情节,刻画人物,尤其是剖示人物的文化心理,画出“市井细民的魂灵”,使漫长修远的数千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与现实社会、现实的人的心灵相接,以表现深广的历史蕴涵。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市民小说继承了中国宋元以来市民文学的市井传统,写市井人,言市井事,充满了市井文化精神。从张恨水、老舍、予且、汪曾祺、黄谷柳、到陆文夫、邓友梅、范小青、冯骥才、林希、王朔、池莉、何顿,作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市井气息浓郁的市民生态景观图画,恰如邓友梅所说的“清明上河图”,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意义非凡的“市井风情录”,这些独特现象正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显然,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浓郁的“市井意识”,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因为此,“市井意识”已成为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重要精神特征。

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小说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唐传奇中已有描写市井风情和民风习俗的篇什,到宋元话本状写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经由“三言二拍”、《金瓶梅》而渐趋成熟。进入20世纪后,张恨水、老舍、张爱玲、予且、汪曾祺等人,把市井风情小说的神髓特质发扬开来,特別是新时期以来,邓友梅、陆文夫、范小青、冯骥才、林希、方方、池莉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在我看来。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现代市民小说创作,虽然没有共同的主旨纲领宣言发表,也没有实体的文学社团,但他们的文学追求、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却体现出了较多的相似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了变异转型。无疑,对我国现当代市民小说的研究,不能忽略我国源远流长的市井意识。我们应充分注意到市井意识在现当代市民小说中的种种显现、变异和转换,西方小说观念对我国现当代市民小说“现代”取向的种种影响,它怎样受到市井意识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最后究竟留下了什么。吴福辉是较早注意到我国市井文学传统对现代市民小说的影响的:“我把海派小说定义为世态小说。它们与《莺莺传》、《碾玉观音》、“三言二拍”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本有历史传奇,英雄传奇,后来才有市民传奇。海派故事便是新的市民传奇。显然,市井意识对我国现当代市民小说的渗透、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深入、细致地探究考察市井意识在我国现当代市民小说中的种种显现、变异和转换,分析产生这种渗透、影响的表层与,深层、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及其偶然和必然、正负效应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市井意识是中国市民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质,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可谓市民文学的灵魂。当然,随着时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市井日常生活的内涵和范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然而,不管它怎样变幻,市民的生存方式、生活内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审美情趣始终是“市井意识”的表现中心。有鉴于此,所以作者提出“市井意识”是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重要精神特征,从日常生活而构成的中国市俗文化景观、市俗文化精神层面来探讨、研究现代中国市民小说与市民文学传统的关系,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新课题。

二、“务实圆通、适者生存”:市井文化视角下小市民的生存哲学

耐人寻味的是作家们写出了掩藏在生活表面之下的深层次的市井生存智慧以及市井民间生存原则。务实圆通、忍耐顺应等是市民小说家在市井文化视角下观照到的人面对环境的最佳策略。这种人生哲学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接近的,这其实不止于民族的文化态势,而是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即是说和西方相比,我们民族有更多的现实精神,我们民族从来认为生活是美好的,现实是唯一可把握的,而“天国”和理想则总是如烟如雾、似梦非梦的。从民族文化性格上来说,与西方一些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更钟情现实世界,更沉溺世俗的实际生活,也即更倾向所谓的此岸世界。而西方民族,一般更注重“天国”和理想的彼岸世界。更多在艺术中超越现实,使热情和幻想相互燃烧。从而光照着那并不光明甚而有罪恶意味的现实。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中国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中国人只有“具体感”而“抽象感”岔乏,“他们常说天理离不了人生日用,良知只是粗茶淡饭。这便是纯具体的,直觉的,感受的表示。”李泽厚也认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表现在“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上,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费力去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而把哲学上的问题化解到很简单的地步——家庭的享受,生活的享受,生活的目的仅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什么形而上。

的确,人世务实是和出世务虚相对而言,对市井细民来说,他们不太可能去思考精英们所谓的“人生的终极意义”,而是更关注他们目下的生存现实,世俗的生活虽有种种灾难和不平,但他们总是能够并愿意承受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从一个角度看是消极的活命哲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不无积极的对人生的饕餮。“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长夜更短,何不秉烛游”,“及时行乐”对于市井老百姓来说是更现实的,即使是苦中作乐或以苦为乐。“市井细民因处在社会底层,他们为着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形成了世故实用、

趋时善变、精明圆滑、精打细算、泼辣勇敢、顺从忍耐以至小奸小坏等性格,体现出市井闾巷间的生存智慧。”

从我国古代的市民文学开始便描绘了许多充满生存智慧的市井细民形象,而现当代市民小说同样如此。

我们发现,汪曾祺数量并不多的小说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充满生存智慧的市井民间人物,这些人物活动于各行各业,范围极广。其中有:开药店的、开饭店的、开米店的、摆小摊的、制鞭炮的、剃头的、接生的、烤鸡鸭的、车匠、锡匠、挑夫、果贩、更夫、地保、屠户……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市井小人物。

在汪氏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许多身怀一技之长的传奇人物,他们多是下里巴人,“引车卖浆者流”,或为艺人,或为平民,不一而足,但身上总有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卖眼镜的宝应人》中的王宝应,“是个跑江湖做生意的”,经历多。见识广,能吹善侃。说“白话”很抓人。《兽医》中的姚有多针法高妙,给牲口治病有奇招,善用针扎,“六针见效”,妙手回春。《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烤小鸡出神入化,人魔入境,颇有得道成仙之韵味。《八千岁》中的宋侉子相马,堪称一绝。《受戒》里的和尚娶妻生子、赌钱喝酒,甚至在佛殿上杀猪;当和尚的目的和从事一切职业叫羊。是为了赚钱,受戒则是为了到处云游有斋就吃,还“不把钱”。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凭着自己的特长谋生立足活命。《皮凤三楦房子》中的主人公高大头是一个当代个体手工业者,他为人机智、豁达而又正直诙谐,颇有扬州评话中皮凤三“皮五癫子”的仗义疏财、打抱不平的侠气。而且对于欺负到自己头上的人,也常用皮凤三式的促狭整得人狼狈不堪。面对“文化大革命”的飞来横祸,他表面逆来顺受——“除了皮肉吃了些苦,并没有太大损失”。但内心却并不怯懦,他深深藐视那些造反起家的市井新霸,一有时机,就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机智的斗争:他帮助中医朱雪桥要回了藏画和房子,写信揭发搞特权的新贵;为了向不给他落实政策的人示威,他在自己9平米的房基地上盖起了3层近40米的住房,因而有了植房子之典……这些特殊的为生存而斗争的方式都带有市民阶级的智慧与狡黠。对于这样的人物,作家是肯定并欣赏的。

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善良、慈祥而身上又因袭着市民阶层文化教养带来的偏见。他简直是市井阶层自我保存的智慧的化身,虽然战争的阴霾已笼罩在整个北平城,但他仍以过去的老经验来应付今天的战事,“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然后“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就可以万事大吉;自己苦心营求的“四世同堂”是“小羊圈”中最大的荣耀,也是老辈国人引以为豪的,而今可以颐养天命,含饴弄孙子,一开始他并不太关心战事,只担心自己能否过好生日。他还在心中把“小羊圈”的各色人筹划分了尊卑贵贱;尽管真诚地同情于钱默吟的遭遇,但他“绝不愿因救别人而连累了自己”。老舍用意颇深地来谛视市井的世态人情,透过这些描写,使人体味出深潜其间的精神痼疾与文化、人生的大缺憾。他笔下的市井生活有着相当的广度和建筑在这广度之上的文化批判的力度。不仅仅对市井人物作静态的摹写和浅表式非理性的评说,而且把市井社会中诸多的小人物集合成一个群体,通过这种人像展览式的全方位多侧面的描绘,把各类市井细民的行状、言语、神情几乎无一遗漏地展示出来。他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寓于传统文化人格的剖析之中,生动而隽永,形象而深刻。

忍耐顺应也是池莉在市井文化视角下观照到的人面对环境的最佳策略。“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对这种把握实惠、消遣人生的民族性的表现,是对世俗民众苟活心理的揭示,只是作者在一种近乎浪漫的市井文化想象中赋予了它温馨感和合理性。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池莉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武汉市民自足自乐的高热生活街景图:猫子把一支体温表当场爆炸的奇事当作新闻,不断地向他的女朋友燕华,燕华的父亲以及邻里们发布。这个新闻尽管使所有听到它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感慨:“武汉这婊子养的热”,却并不妨碍这些男女老少在奇热的都市有滋有味地活着。酷暑中他们依旧忙忙碌碌,插科打诨;夕阳西下,他们依旧在露天的街道里晚餐和夜宿;热归热,人们依旧喝“黄鹤楼”酒,看电视,摸麻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就是活着的滋味。以“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为迷失的自我寻找一条逃避的途径。在《你是一条河》中,池莉对辣辣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本领寄予了深情的礼赞。辣辣在极端的环境下选择的生存方式是为了取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力:活着。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意志和力量令人动容。而几个孩子中得屋的发疯、社员的犯罪、福子的惨死、贵子的受污和四清的出走正是生存环境的罪过。辣辣不幸是这个生存环境的主宰。在辣辣的生活逻辑中,活下去是唯一的重要的因素,让几个孩子不要饿死,是她真实而具体的母爱,也是异常艰难的现实,这使她不可能如同任何一种话语虚构中的“母亲”,不可能温柔细腻。池莉对这个人物听赋予的庄重和深情。尤其是原本作为这个环境的叛逆者——出走的冬儿,最终以“梦中感应”的形式幡然悔悟,原谅并理解了母亲辣辣,重新投归母亲的怀抱。最终。又使生存困境,人与人的隔膜和生存竞争的残酷等现代意味的题旨消解在“活着”中。池莉通过辣辣发掘出对环境“顺应”的内涵。印家厚面临的是具体的物质上的困境,辣辣需要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力。而荒诞的生活秩序和不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往往成为污浊环境中限制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因素。池莉虽然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但她为人物设计的结局都一样——忍耐顺应。从发表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说,如《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是一条河》到90年代中后期的《紫陌红尘》、《午夜起舞》、《来来往往》等无不在强调生存环境对人的制约和现实环境的强大。为了在如“网”般的生活中寻找心理平衡的支点,池莉笔下的人物主要是通过解构理想来逃避现实矛盾,进行自我排解,最终抑制个性,随遇而安。

陆文夫也是一位具有强烈市井意识的作家,他始终关注着苏州小巷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凡人的人生遭际和命运沉浮,发现和着力表现市井细民的生存状态,探寻人性的内涵,开掘人性的深度,在《小贩世家》塑造了朱源达这样一个精明圓滑的市井小贩形象。精明圆滑是朱源达的生存方式,这一点与投机取巧的商人又有所不同。他的生意经流露着个体劳动者的智慧。朱源达是一个有深度的中年小巷人物个体小商贩形象。在他身上集中概括了个体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辛酸与追求,特别是透过他的遭际,让人们看到他的精明圆滑也是在生计逼迫中形成的,并非是天生的狡黠,从他的生意经中我们感到一阵阵酸楚。这个形象散射着对历史谬误的深沉的反思力量。

天津作家林希的《相士无非子》则揭开了江湖术士的面纱。无非子凭借练达的处世阅历和市面上混混们的帮衬,在天津地界站稳了脚跟。他消息灵通,长于察言观色,却故作高深莫测、未卜先知的姿态,圆熟地周旋于军阀政要之间。每遇惊险。他善于权变,巧于调度,总能力挽败局,将政治时局、军阀混战玩弄于股掌之上。无非子的生存本领可谓高超。相术文化的内幕及初诈的市井生存智慧由无非子的生存之道可见一斑。肖克凡《赌者》与《相士无非子》相映成趣,于姿态各异的赌徒生存管窥民间赌文化。曹四公子、孙二少爷等世家子弟以赌为乐,一掷千金毫不吝惜;呼老太爷嗜赌为命,因赌败家,家道中兴后再度复出;寒士汤公雨无中生有,空手套白狼,名声噪动赌界,但终为赌而送命。小说以如泼的笔墨把赌徒们的个案生存形状描绘得淋漓尽致。林希在对市井边缘化生存的关注与书写中触探到中国本土民间文化复杂性的根底。

总之,市井意识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的发展,业已形成了现代中国市民小说中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的精神特征。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它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它是在中国传统市民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之下生成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和文学融汇的产物,它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理论视野、文学课题和种种“革命性”的变革,它在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的成熟与深化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它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及不足,但不管怎样,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至今仍在参与着我们活生生的“当下的”文化现实。

篇4:为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完善,过去的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购销的国有统配煤矿已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内,正经受着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考验。企业已经由过去的重生产向重经营、重转型、重科学发展转变,作为企业党政最直接的助手和职工群众中最具影响力的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如何扮好角色,在为企业各项中心工作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当好企业遵法守法规范经营和合理为职工“维权”的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必须懂法、知法、用法,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在此,笔者围绕煤炭企业工会干部的知法、用法水平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新形势下,要求煤炭企业工会干部与时俱进地增强法律意识

1.1 新法律的不断制定和颁布的客观需要

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4年,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立法方面,除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三百余个法律,通过了二百余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一千余个行政法规。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与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新法律的制定更是如雨后春笋,应用的范围包罗万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工会干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增强法律意识,将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和工作任务的要求。

1.2 企业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已经成为一支独立作战部队,并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企业工会干部如果不站在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切实担当起企业领导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助手和参谋,将是一种失职,也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特别是国有统配煤矿,过去自视为“煤老大”,产品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导致煤炭企业的工会干部大多数时间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而工作,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法律法规的时间非常少,出现煤炭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不会合理的运用法律武器为职工维权现象。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国家和企业发展迅速、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职工群众要求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工会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则是不容辩驳的铁的事实。因此,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准确地对各种事情作出反应和判断,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避免工作失误。从而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好务。

1.3 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新变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的完善及覆盖程度、法律制度等法律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要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遵守国内的法律,也必须遵守国外市场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企业面临的市场及法律环境更加复杂。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法律规范,否则只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煤炭企业的性质,过去一直“傻、大、黑、粗”,只知道多挖快采,一味追求产量,而现在受到环保的制约、市场的制约,不得不在市场经营上下功夫,职工的个人维权意识这几年更是提高的非常快,群体和个人上访事件很多,这就要求煤炭企业的工会干部必须具备极强的法律意识。

1.4 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炭企业的关停并转政策的落实,煤炭企业要生产、要发展,就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必须依法运作,实现从行政命令向产权控制的转变;领导意志向科学决策的转变;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有形资产经营向无形资产经营的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直接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工会干部要深入研究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党政发挥不了的独特作用。

1.5 企业协调各种关系的内在需要

煤炭企业的特点是用人多、占地广,涉及面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民事、商事、行政、劳动等多种法律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法律问题,都可能对煤炭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企业工会如果事前在协调地企关系、部门关系、干群关系、扶贫帮困等方面把好脉、服好务,其损失将会大大降低。

2 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是企业工会干部依法服务的新内涵

新时期,企业工会干部是辅佐企业党政,为职工办事的办事人员,处于综合地位,起着综合、协调、服务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它又是企业依法经营,职工维权的参谋,同时以职工代表巡视的方式还对下面落实企业决策、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因此,从企业工会干部所处的地位、所负的职责、所应有的特点及所起的职能作用上看,与其他部门的岗位和人员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正是这种特殊的定位和作用,要求企业工会干部在服务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做到依法办事。

2.1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较好地履行参与辅助企业决策的职能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企业工会干部只有具备法律意识,才能对企业决策是否符合法律程序、法律规范进行核实,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晋城煤业集团来说,目前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目标,在实施过程重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公司制度、知识产权乃至证券方面的法律规定,特别是企业在做出合资、合作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时,都需要通过职代会通过,更需要企业工会干部熟悉这方面的有关规定,为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2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准确率

工会干部只有具备法制意识和法律常识,才能分清其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还是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对政策法规的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做出正确判断,明确所收集的政策法规是强制性的还是指导性的,从而有重点地提供给职工群众,并使办事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地用其指导工作。

2.3 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组织召开职代会、会代会和撰写相关材料就不易偏颇

在企业工会,组织职代会、会代会、尤其是撰写各类上报材料等是企业工会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最能体现企业工会干部基本功底的一个侧面。企业工会干部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的法律知识,才能在职代会讨论各项议案和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时,避免各项议案和规章制度的内容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公文、材料的法律法规、政策性都很强。因此,工会人员要全面熟悉和懂得国家关于企业改革的各项法规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政策观念。

2.4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较好地规避调查研究中常见的一叶障目、有失全面的现象

工会办事人员只有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才能从政策、法律的高度分析问题的实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在调研企业所属单位出现的问题时,如果具备法律常识,就能够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分析事件的严重程度,确定是触犯刑律,还是治安案件,或是一般地违反矿规矿纪,并就此向领导提出处理建议,并就今后如何完善相关制度,防范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提出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意见。

2.5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处理来信和来访时就能够较好地从容应对复杂的纠纷和事件

企业工会信访干部只有具备法律意识,才能够在处理职工群众来信来访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所反映事情的性质,区分是刑事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劳动争议,还是违纪行为、一般的争议,从而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对于触犯刑律的事件,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对经济、民事纠纷、劳动争议,能通过内部调解解决的,就由专门的调解机构去解决,无法调节的,提请法院判决;对内部违纪行为,由本单位的纪检部门或劳动部门处理,一般的争议,可由工会信访办公室协调解决。

3 开拓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新途径的探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企业工会干部法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企业,需要工会干部的面扩大了,对各项业务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

3.1 对工会干部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共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工会干部培训成为工会工作的必须,必须广泛开展工会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其中法律内容应当占有相当比例。从事工会工作者只有凭法律法规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就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管理系统、企业界等对工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开展工会专职干部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尤其是工会干部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能为职工真正维权的必然结果。

3.2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是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的前提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律处在具决定意义的中心地位。要促进企业工会干部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就必须对影响法治观念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积极的改造和重塑。

首先,培养企业工会干部自己和在职工群众中灌输守法意识。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认为,守法精神的形成关键在人的守法愿望和动机,而这种愿望和动机又缘于人们对法的信仰。他认为,这种动机基础是人格因素的一个部分,绝不等于说他是天生就有的。因此,如果没有灌输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便得不到产生,而这种灌输如果没有社会的人们的期待和要求,这种动机基础的价值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树立守法观念不仅是实现增强法律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的起码要求。

其次,正确的法律教育至关重要。守法精神是通过教育和灌输形成的。但仅有法律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通过正确的法律教育树立起企业工会干部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这种守法的精神才能真正确立。因此,在职工群众中普法工作的关键不能囿于让人们知法,更重要地是在于培养职工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并用这种观念规范和制约各级行政行为,促其依法办事。

其三,要工会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法律要真正深入人心,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使法律成为企业的期待。这就必须使法律真正成为规范企业权利义务的有力工具。即当企业的权利受到损害时,法律能够及时进行补救。因此,要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最关键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在企业中,只有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崇,守法意识才会根深蒂固。这种守法意识不仅是针对普通职工的,更是针对领导者,包括企业工会干部的,确保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做到:一不越位,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决不可揽在手里;二不缺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管住、管好、管而有信、一管到底;三不错位,决不能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要忠于职守;四不扰基层,开展工作过程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简便办事手续。只有这样,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才会在企业形成,并反过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照市场规则经营,从而实现发展。

3.3 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的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企业在实现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任务日趋繁重,一些新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做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越来越多,全面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培养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任重道远。

首先,要选准学习内容。实际上,企业平时在经营中遇到的、或者是发生在同行身上的案例就是增加法律知识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相关文件中所反映出来的案例及法律知识,集中了社会的意愿,是精英化的对国家和社会法制建设的认识,它们的精髓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执法的思想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工会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有重点地普及有关企业法律知识。既要学习相关自身《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公司法》、《工业企业法》、《劳动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还要学习《刑法》、《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和《经济合同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另外,还要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纳入工会干部业务学习的范畴,并作为提高知识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会组织的“素质工程”。

其次,要制订学习计划,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法律法规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按计划运作,不做表面文章。负责学习的各级工会组织部可制订出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表,按表推进;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母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可组织力量,根据企业实际和工会自身的特点和认知及接受能力,编写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的法律法规教材,使企业工会干部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深入化。

其三,要选准载体,多渠道学习。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断改革学习法律知识的组织形式。大力倡导研究型工作方式,努力把学习法律知识与工会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际工作运用法律条文的考评因素,激发大家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坚持面授教育为主、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为辅的教育方法。利用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巧妙的将有关法律知识渗透之中,可根据工会的工作特点采取将必知的法律知识编写在台历上、笔记本上等形式,让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四,扩大实际工作中学法视野,积极与社会接轨。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自学、内部培训外还需要社会政法、企业综治等部门的配合,加强企业工会专兼职干部的法制教育,同时应把企业内部的法律培训课和开展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要适当的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以案讲法,组织《工会法》等法律知识竞赛,或者组织活动,让他们不仅仅用头脑记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提高依法办事观念。

总之,企业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从现在抓起,从工会骨干抓起,从基础抓起,相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一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发展、依法维权的水平和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已经由过去的重生产向重经营、重转型、重科学发展转变,如何扮好角色,遵法守法规范经营和合理为职工“维权”的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围绕煤炭企业工会干部的知法、用法水平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篇5:西昌市民鸟类保护意识调查

1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野生鸟类认知、观赏鸟饲养预期、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等5个方面的内容, 共设计20个问题。调查主要选取工作日和周末不同的时间段进行, 主要调查对象为西昌市市民, 并选取了西昌市人流量比较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名店街、北工业园区、邛海湿地、航天大道、顺河路、西昌客运中心6个调查地点进行调查。为避免个人隐私问题, 所有问卷调查不记录调查对象的姓名[4,5]。

1.2 数据处理

调查共发出问卷350份, 回收35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卷为342份, 有效率为97.71%, 答题不超过50%或全选同一答案视为废卷, 废卷率为2.29%。采用Excel、SPSS 17.0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构成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因此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非常重要。它有利于调查人员根据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职业等基本情况对问题做出更详细具体、准确的分析与判断。由调查结果可知 (表1) , 在342份有效问卷中, 就性别来看男性比例为44.44%, 女性为55.56%, 基本可视为男女比例相当。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以中学、大学文化程度居多, 说明所调查的对象文化程度属较中等水平。被调查者中, 中低收入水平人士居多, 能较好地反映西昌市居民的收入状况。而在被调查者的职业构成中, 学生的比例达30.99%, 公司职员比例为17.25%, 其他职业如机关干部、教师等相对比例较少, 其他职业以私营店主等为主, 比例较高, 占被调查者的31.58%。

2.2 被调查者对野生鸟类的认知

调查数据表明 (表2) , 西昌市民关注鸟类的渠道大部分都是通过书籍或电视, 其比例高达63.45%, 14.62%是通过逛花鸟市场获得鸟类信息的, 而通过爱鸟公益活动和科普讲座来认识鸟类的, 仅分别占7.02%和4.68%。由此表明, 西昌市民对野生鸟类关注水平较高, 书籍或电视因其传播范围广、影响程度高、所播公益广告等也较容易让人们接受等原因成为市民关注鸟类的主要渠道, 而逛花鸟市场更好地体现了人们对于认识鸟类的热情和态度, 但仅限于部分热衷于观赏鸟养殖和空余时间较多的人群。现阶段的科普讲座和爱鸟公益活动相对较少且影响范围不广, 致使人们通过这2个途径关注鸟类的比例不高。对于西昌市目前野生鸟类数量及种类减少的原因, 60.5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栖息地的破坏, 同时认为是人类捕杀的比例达到了24.27%, 只有4.97%的人认为是食物短缺造成鸟类数量的减少, 另有10.23%的人表示不清楚其中的原因。数据表明, 目前西昌市民已经认识到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不断捕杀是鸟类减少的主导原因。随着西昌旅游开发, 政府加大了对邛海湿地的开发力度, 现已对邛海周边开发出湿地公园4期、景点5处, 并加大了对邛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而对于这些措施的实施有64.32%的市民认为目前改善后的邛海环境适合或者非常适合鸟类栖息, 认为情况一般的占了28.07%, 仅7.6%的人认为不适合鸟类生存。这组数据说明, 目前邛海的旅游开发对鸟类的保护受到了西昌市民的普遍认可。虽然西昌市民对邛海旅游开发对鸟类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可, 但仅有29.24%的被调查者认为邛海湿地鸟类数量种类有所增加, 31.2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减少, 而更多的则表示对此不清楚, 其比例高达35.09%。这说明西昌市民对环境改善和鸟类种类数量增加之间的关系认识还不深刻, 无法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3 被调查者的观赏鸟饲养预期

饲养观赏鸟可以丰富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情操、培养爱心, 同时还能提高人们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调查结果表明, 受访者对观赏鸟的了解普遍不高, 很熟悉或比较了解观赏鸟养殖的仅占11.12%, 而了解不多和不清楚的占88.88%, 说明目前西昌市的市民对于观赏鸟的认识度还不够, 观赏鸟养殖的市场还有待于开发。在给出的常见观赏鸟中, 鹦鹉成为市民最想饲养的鸟类, 其次为鸽子, 画眉、八哥、金丝雀、相思鸟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上述几种观赏鸟具有饲养方法简单、观赏性和表演能力极强的特点而为人们所熟知有关。在征询市民对饲养观赏鸟态度的调查中, 持同意态度的占52.92%。调查中也有34.80%的市民表示不同意饲养观赏鸟, 其主要顾虑在于禽流感等疾病威胁和希望鸟类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的愿望。有12.28%的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认为饲养观赏鸟可有可无。总体来说, 西昌市市民对观赏鸟的认识度还不够, 观赏鸟饲养者较少, 观赏鸟养殖市场有待开发。

2.4 被调查者的鸟类保护意识

有意识才能有行动, 只有具备明确清晰的保护意识, 才有利于鸟类保护活动的展开。根据调查结果可知 (表4) , 对于捕鸟的看法73.10%的被调查者认为捕鸟行为必须制止, 14.9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少量捕捉, 但他们也同时表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少量捕捉有利于种群更新, 不能无节制的乱捕滥杀。这说明西昌市民对于捕捉野生鸟类普遍抵触, 同时也有少部分市民具备一定的生态学知识基础, 这对于提高鸟类保护意识相关活动的开展是有好处的。在面对受伤鸟时, 33.33%的市民选择自己给鸟包扎, 40.64%的人会选择将受伤鸟送到宠物医院或相关部门, 这说明大部分西昌市民具备爱鸟意识且能够付诸行动。在处理所养观赏鸟的尸体方面, 70.18%的市民选择找地方埋葬, 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直接丢掉, 制成标本、交由畜牧兽医站处理等方式仅占20.76%, 这主要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等有关。传统观念认为小型动物尤其是鸟类尸体没有利用价值且易携带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遇到鸟类尸体多数人会选择掩埋或躲避。而标本制作可以为人们还原、固定宠物和观赏鸟, 使尸体重新具备观赏价值并长久保留。调查结果也说明, 在西昌开展以宠物、观赏鸟类尸体等为主的标本制作项目, 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因此, 目前转变观念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资源生态价值的认识十分必要。

2.5 鸟类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做好鸟类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对加大市民认识和了解鸟类的程度, 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目前, 西昌市政府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的保护活动, 如利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鸟类摄影展、重大节日等开展的宣教活动, 在邛海湿地建立的鸟类栖息地保护中心、宣传教育中心、野生动物文化长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鸟类保护意识。对鸟类保护宣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调查结果表明 (表5) , 在鸟类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必要性的调查中, 92.69%的被调查者认为必要或者非常必要。对于是否会参加爱鸟保护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 15.7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声援保护活动但不参与, 仅3.51%的市民表示自己将完全不参与。这充分说明了西昌市市民普遍能接受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提高鸟类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于宣传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 48.38%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爱鸟公益活动更有利于意识的推广, 其次是通过电视报纸的宣传 (37.72%) 。调查过程中, 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开放性、参与性强的爱鸟公益活动是比较受欢迎的, 而诸如结合地方特色的公益广告等宣教方式易于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成为不错的宣教方式。对保护途径的调查显示, 除“加强学校教育”仅占28.95%外, 其他项比例接近, 均占40%左右。数据表明, 市民在保护鸟类途径方面还停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 大多数市民尚未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公众鸟类保护意识中的重要作用。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西昌市民具备了足够的鸟类保护意识, 但明显缺乏执行力。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 西昌市民对野生鸟类关注水平较高, 书籍或电视是市民关注鸟类的主要渠道。目前, 西昌市民已经认识到环境的恶化、人类捕杀是鸟类减少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普遍认可目前邛海旅游开发在鸟类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但是市民对环境改善和鸟类种类数量增加之间的关系认识还不深刻。总体来说, 西昌市市民对观赏鸟的认识还不够, 观赏鸟饲养者较少, 观赏鸟养殖市场有待开发。虽然市民普遍抵触捕捉野生鸟类, 遇到受伤鸟类时也愿意施以爱心, 但在面对处理鸟类尸体的问题时仍有多数市民选择自行处理, 以宠物、观赏鸟类尸体等为主的标本制作项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因此, 目前转变观念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资源生态价值的认识十分必要。西昌市市民普遍能接受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提高鸟类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多数人认为开展爱鸟公益活动和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是提高鸟类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但大多数市民尚未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公众鸟类保护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3.2 建议

3.2.1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全面提升市民对鸟类的正确认识。

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是保护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基础, 也是衡量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指标之一[6]。当前仍有不少西昌市民对鸟类不够了解或者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忽略了鸟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担任的重要角色。政府在开发邛海湿地旅游项目的同时, 应继续加强鸟类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 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宣传, 开展参与性强的如观鸟比赛、鸟类摄影等爱鸟护鸟公益活动开展鸟类保护教育, 提升市民对鸟类的认知水平, 同时宣传保护知识和野生动物保护法, 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3.2.2加强学校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的鸟类保护意识。

野生动物保护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对保护知识的获得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7]。虽然市民的主体是成年人, 但因成年人群工作繁忙, 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差异巨大等原因集中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难度太大。而学生正值人生观形成关键期, 易于接受教育, 对其进行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尤为重要[3,8]。加强学校教育, 应从儿童、中小学生抓起, 从小培养鸟类保护意识, 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并通过他们影响他们的父母及周边的人, 有利于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因此, 建议教育部门在日常教育中加入如爱鸟活动夏令营、野外观鸟、爱鸟征文等生态保护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 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发挥教师在鸟类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保护野生动物内容与生物学知识贯穿起来, 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未来的他们将是管理者、研究者、宣传者、执法者, 无形中就可以带动其周围的许多人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 增强保护意识, 自觉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9]。通过上述活动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爱心, 使学生 (尤其是中小学生) 从小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从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行为, 将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转变为生活习惯。在长期学校、家庭的生态保护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受到教育后, 可以对其家长的保护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3.2.3 提高市民对观赏鸟的认识, 激活观赏鸟养殖市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观赏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观赏鸟的养殖、销售、驯养、出口等对增加农民收入、积累社会资金、增加各国人民的友谊都有益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西昌市民对观赏鸟的认识度还不够, 观赏鸟饲养者较少, 观赏鸟养殖市场有待开发。目前, 西昌市宠物市场尤其是伴侣动物市场已经初步成型, 但观赏鸟市场却非常有限, 仅有仿古街和光彩小区2处花鸟市场, 且经营种类以花草和观赏鱼为主, 观赏鸟类经营项目较少。因此,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观赏鸟赏玩、养殖的宣传和资金投入力度, 扶持一批观赏鸟养殖、销售的经营业主, 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激活观赏鸟养殖市场。通过观赏鸟市场的激活, 带动产业发展, 继而提高市民的鸟类保护意识。

3.2.4 提高市民保护鸟类的执行力, 以实际行动保护鸟类。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仍有26.02%的市民对受伤鸟类表现出冷漠或者无所适从, 19.30%的市民不愿意参与到鸟类保护工作中, 说明市民在鸟类保护方面明显缺乏执行力。而在鸟类保护执行力的培养上, 不仅需要自身保护意识、素质的提高, 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此而作出努力, 采取一定措施来促使人们在行动力上的提高。因此, 建议相关部门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如在开展宣教活动过程中可采用有奖问答等形式刺激并提升参与市民的积极性。建议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 并对救助受伤野生动物的市民进行适当资金奖励, 以提高市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动物保护执法监督工作, 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平台, 发挥公众监督的重要性, 坚决查处破坏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

参考文献

[1]李海涛, 郑璐, 马金华, 等.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湖湿地现状及其鸟类保护[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 (1) :6-8.

[2]李海涛, 黄渝.四川邛海湖湿地鸟类种群多样性及邛海湖生态评价[J].基因组学与用生物学, 2009, 28 (4) :720-724.

[3]张术霞, 李超吉, 王冰.大学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实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 (6) :104-108.

[4]潘岽生, 王海京, 李玉华, 等.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J].野生动物, 2010, 31 (4) :218-220.

[5]王纳, 刘红彩, 赵雷刚, 等.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 2012 (6) :34-36.

[6]董海艳, 邹红菲.哈尔滨市大学生爱护野生动物意识调查分析[J].野生动物, 2003, 24 (2) :44-45.

[7]朱建国, 季维智, 韩联宪.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在自然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生物多样性, 1998, 6 (1) :73-78.

[8]万九妹.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 2001, (9) :43.

上一篇:《好事近》陆游宋词赏析下一篇:致王老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