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

2024-04-23

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精选9篇)

篇1: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

林苗是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位有影响力的青年。

A:有一个很强的并且积极的态度

B:摆脱你的外表

C:描述你的英雄

D:尊重你的原则和信仰

E:激励自己每天都有不同的目标

F:失败的计划就是计划失败

G:发音播放或者返回

H:谦虚是能力

I:列出你的品质,只写优点

J:嫉妒是不积极的

K:让你的势头永远不停,继续前进

L:好好生活

M:放大你的机会

N:事实胜于一切

O:如果你失败了,现在重新开始

P:在积极的坏境中定位自己

Q:质重于量

R:找到问题并迅速解决它们

S:坚持自己的目标

T:珍惜你所有的朋友,因为他们是你最珍贵的财富

U:理解所有事情都是有理由的

W:设想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不经历就不会有经验

W:如果你想成功就要努力工作

X:你的明天会更好

Y:不要总说是,要学会说不

Z:找自己真实的问题

篇2: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

Avoid negative people, places, things and habits.离开不善之人,远离是非之地,不招惹麻烦,不要养成坏习惯。

Believe in yourself.相信自己。

Consider things from every angle.全面周到地考虑问题。

Don’t give up and don’t give in.不要放弃,不要屈服。

Enrich your life today, yestoday is history, tommorrow is mystery.充实今天的生活,昨日已成历史,明天无法预知。

Family and friends are hidden treasures, seek them and enjoy their riches.家庭和朋友是无形宝藏,全力发掘,并共享幸福。

Give more than you planned to.付出更多,不求回报。

Hang on to your dreams.紧紧抓住梦想。

Ignore those who try to discourage you.漠视那些阻止你的人。

Just do it.放手一博。

Keep trying no matter how hard it seems, it will get easier.不论多么艰难,努力尝试,会让它变得容易。

Live well, love lots and laugh often.善待生活,博爱,笑口常开。

Make it happen.让理想变成现实。

Never lie, cheat or steal, always strike a fair deal.决不撒谎,欺瞒或偷盗,坚守公平交易。

Open your eyes and see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睁大眼睛,看清事物的本质。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Quitters never win and winners never quit.放弃者决不会成功,成功者决不放弃。

Read, study and learn about everything important in your life.一生中处处留心学问。

Stop procrastinating.做事要果敢。

Take control of your own destiny.掌握自己的命运。

Understand yourself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others.了解自己以便更好的了解别人。

Visualize it.充分发挥想像力。

Want it more than anything.急需的东西最重要。

Xcellerate(accelerate)your efforts.加倍努力。

You are unique, nothing can replace YOU.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取代你。

Zero in your target, and go for it!

篇3: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

怎样理解企业文化?中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如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另二位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认为, 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Z理论》作者威廉.大内认为, 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我国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建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也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无论哪种定义与理解, 事实上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在企业文化中, 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起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美国学者威廉。大内的研究中得到启示。

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一书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企业管理模式称为A型组织, 把领导者个人决策, 职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 这种组织对职工实行短期雇佣和快速升级办法。要求职工专职专能, 不利于诱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他把与此种组织相反的企业称为J型组织。A型组织应当向J型组织转变, 建立民主管理体制, 即Z型组织。他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 Z型组织既符合美国文化, 又融合了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 能够极大地促进美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 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 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原理, 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 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 关注企业宗旨;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 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4.能够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 来贯彻宗旨;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 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 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 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 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 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总观威廉。大内提出的A型组织向Z型组织转变所需要实施的步骤, 笔者以为里面包含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无论是“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还是“经常轮换工作, 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 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以人为本, 从哲学角度讲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人”在哲学上, 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 一个是神, 一个是物, 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 提出以人为本, 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 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世界的“本原”, 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 不是“本原”的本, 是“根本”的本, 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 就是说, 与神、与物相比, 人更重要、更根本,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舍本逐末。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 “以人为本”的管理, 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组织活动, 最终达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表现为关心人, 尊重人, 重视人的需要, 以鼓励员工为主, 致力于员工培养, 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

威廉·大内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理论, 事实上就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在告知所有企业的管理者, 管理的任务不是指挥、命令下属必须做什么, 或者命令他们不允许做什么, 而是要以人为本, 悉心观察员工的细微表现, 体察员工的生活甚至包括感情、家庭等方面的状况, 并尽量予以帮助好解决。从而使每一个员工们都觉得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自己被关注, 被尊重, 被需要, 由此达到员工和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境界。

因为关注了每一个员工的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才被真正激发了出来, 他们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篇4:行走在从A到Z的路上

Amazon,如其LOGO里那个可爱的箭头所示,从A到Z,囊括所有,如其名字含义所示,黄河万里,泥沙俱下,而那个貌似笑脸的箭头,则意味着顾客满意。这个1994年贝索斯徒手创建的“车库公司”,在2003年首度实现全年盈利,而据其2009年年度报告,其图书、音乐、DVD/视频等在内的媒体净销售额达到12,774百万美元,占52%,电子及其他一般商品净销售额为11,082百万美元,占45%,其他如非零售活动,亚马逊网络服务等的净销售额为653百万美元,占3%,而其中,图书一项的全年收入接近60億美元,占总收入的25%,历经16年发展,这个网络大亨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叹号。

它的成功,是电子商务界的传奇。曾经,贝索斯用网络给传统图书零售业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电子书盛行的今日,他使用因特网在其Kindle阅读器上销售电子书,改变了图书业的数字化运作制度。据亚马逊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2010年上半年的Kindle电子书销量是2009年同期3倍之多,Kindle电子书销量是其精装书销量的1.43倍,而在2010年6月,每销售100本精装书,Kindle电子书的销量则达到180本,其中,免费的Kindle电子书并未进入统计结果,如果加入其中,比例将更为扩大。根据尼尔森的统计,市面上精装书的平均销量占纸书的 23%,非常粗糙地计算一下,Kindle 电子书销量目前可能占到了亚马逊总售书量的1/4。Pacific Crest分析师史蒂夫·韦恩斯特恩(Steve Weinstein)预计,2012年亚马逊电子书收入将达到25亿美元。

战略眼光、长期规划、精简程序、降低成本、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专注客户,或许这几个简单的词不足以概括其16年发展历程的经验,但每一条成功经验的背后都是其运筹帷幄、步步为营的实践。正是有这样的持续积淀与开拓,在这个范式转移的数字化时代,求全、进取/贪婪、霸道的网络巨鳄在电子书分销领域占据了80%的绝对控制地位,师夷长技以自强,或许,深入地了解它会给我们今天的电子书发行带来更多的启示。

数字出版蓝图的构建

传统出版商感到恐慌,因为他们曾经熟知的,通过纸质书和传统书店构建起来的物理发行渠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巅峰变革,而这一切,是因为电子书概念的兴起和数字发行虚拟时代的到来。

贝索斯说,“图书是互联网时代继电影、音乐之后唯一未被攻克的碉堡。”而现在,不,似乎应该是在1995年载着他和他妻子开往西雅图的车上,他就已经勾勒出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未来蓝图,而这一切明智及高瞻远瞩的预测和决定,都注定他要成为改变图书出版业经济学的旷世奇才。亚马逊将资金投放在未来图书行业的增长领域,在数字内容蓝图的构建上能大能远,在具体的操作执行层面又步步为营。

1998年4月27日,亚马逊同时收购了Bookpages和Telebook,其中,Bookpages是英国最大的网上书店,而Telebook则是德国最大的网络书店,而这两者也成为亚马逊在英国和德国图书市场的网络销售渠道。此后,亚马逊先后在加拿大、法国、日本和中国建立分店,其网络图书销售的国际版图也无限扩张。据预测,其国际市场利润将在最近几年达到甚至超过50%之多。在传统图书销售领域,这个零售巨人通过虚拟空间的模式吞噬物理空间的传统模式,已经给出版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纸本书销售与出版社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让其能够完成对内容资源的全面掌控,庞大的用户人群和完备的销售运营体系为其阅读器和数字付费阅读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扩张版图上积攒的丰富的图书资源、数量庞大的顾客群体、渠道以及品牌优势恰是电子书盛行时代的美妙画笔。

2000年之后,贝索斯开始进军有声书市场,2000年年初数百万美元的投入,5%的份额明显满足不了这个大鳄的胃口,但Audible.com给予其的回馈却相当丰厚,3年3000万美元,而亚马逊明显不是冲着数字后面几个零去的。2008年2月,亚马逊就以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Audible.com,该网站共有7.5万多本有声书,占据音频下载市场75%的份额,此举不仅帮助亚马逊进一步改善了业务结构,控制音频下载市场,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数字内容下载领域的竞争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石三鸟的一着妙棋。

2005年的收购无疑将亚马逊的数字出版蓝图进一步扩大并且深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亚马逊就收购了两家公司——BookSurge和Mobipocket,前者专注于按需印刷,后者则是电子书发行商。这对于数字出版商和传统出版商都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亚马逊已经将其投资目光转向了未来的图书出版业。BookSurge,这家全球最大的按需印刷公司,通过BookSurge Publisher Services和BookSurge Publishing分别向发行商和作者提供自己的书籍发行网络服务。

从2000年《骑弹飞行》打响网上电子书销售第一炮后,亚马逊无疑已经嗅到了图书电子化的浪潮。2003年亚马逊推出Search Inside the Book功能时,就已经实现了来自190个出版商12万种图书,3,300万页图书内容的数字化,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亚马逊电子书发展第一步——转换内容。就在2005年,亚马逊的另一个重大战略举动就是收购法国的一家提供电子书和移动阅读技术服务的公司——Mobipocket,这也是目前Kindle书籍格式.mobi的由来。此役为亚马逊寻找电子书打包格式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或许也为亚马逊电子书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之后便是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呼啸上市,这第三步迈得沉稳而坚定,我们暂且将Kindle的议题搁置,重新回到亚马逊数字化版图的构建中去。

nlc202309010804

这一次,亚马逊瞄准了社交网站,Web2.0的发展让“社区”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深谙网络驾驭之道的贝索斯必然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已经品尝Amazon.com“读者评论”甜头的贝索斯这次将触角伸得更远。2008年8月,它收购了两家书评读者社区网站,作为竞争对手的Shelfari和LibraryThing。此前,亚马逊自身书籍社区用户群关系较为松散,而收购的二者用户关系更为紧密,更为专注,社会化网络功能也更为凸显。可以预见的是,对两个图书评论社区的收购也有助于亚马逊将web2.0互动工具整合到其Kindle电子书店中,从而有力驱动其电子书销售。

2009年,电子书概念全面火爆的一年,Sony Reader,iRex,Nook等先后面世,当然,还有蠢蠢欲动的苹果及Google的蓄势待发。稳坐头把交椅的Kindle历经两次升级改造,还在寻求进展的道路上突围。这个不以硬件著称的公司,必須在更强对手拔出屠龙刀前占领绝对优势,而这个拥有屠龙刀的人,就是缔造苹果神话,用iPod+iTunes彻底颠覆唱片业的乔布斯。2009年4月,亚马逊宣布收购“Stanza”电子书阅读应用软件开发商Lexcycle,而对Lexcycle的收购将扩大其电子书相关产品线。2010年2月,亚马逊又一举收购专门从事触屏技术的Touchco公司。

亚马逊的理性收购或者投资从来都是复杂多样的,而就在这期间,亚马逊这个传统网络书店的角色定位也更加多样。经销商、出版商、移动平台软件开发商、社区网络者、印刷商、制造商,似乎每一个描述都只是盲人摸象的一部分。作为图书出版业中枢,眼下,它正在供求之间形成纽带,为产品和顾客牵线搭桥,或许,“信息经纪商”这个回归本质的定位更为合适。而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收购时,不难寻觅出其出发点,丰富品种,掌握技术,收购顾客,全品种让顾客有最广泛的选择,亚马逊购买技术,则可以更好完成商业交易,达成更好的客户关系,而购买客户平台(Audible& Mobipocket)能加速其市场渗透,而这所有一切又回到一点——以客户为中心,这是贝索斯给顾客的承诺。

Kindle策略

亚马逊对出版业的影响无疑深远至极,贝索斯创造了更加便利购买图书的方式,随着电子书的到来,他甚至想用其完全取代纸质书,贝索斯说,Kindle的目标是让每一本已出版的任何语种的图书都可以在一分钟内下载。亚马逊通过其纸本书销售建立起庞大的读者群,它还拥有丰富的电子内容资源,独到的经验和操作手段等,这些有形、无形资产皆帮助亚马逊建立起旁人无可企及的高门槛,而在解决了电子书内容和格式问题后,亚马逊才真正如履薄冰进入了电子书领域。

2007年11月19日,亚马逊首款Kindle横空出世,同步字典查阅、变更字体、一分钟内无线传输,这些内置的服务功能使其在上市后仅五个半小时内即被抢购一空。 2009年2月23日,亚马逊推出Kindle 2,而最近一次,贝索斯连3个月也等不及,5月6日,贝索斯在纽约佩斯大学推出了新款Kindle DX电子书阅读器,售价为489美元。这款产品更加适宜报纸、杂志和教科书阅读。而此后,为了在硝烟迷茫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拔得头筹,Kindle2和Kindle DX分别降价至139美元和379美元,与此同时,其电子阅读器的性能也一直处在不断升级改造中,这是亚马逊追求卓越的进一步体现。2010年8月27日,Kindle3面世,纯Wi-Fi版售价仅为139美元,3G版售价为189美元,可内置3500本书,与Nook,Sony Reader等针锋相对。当然,除了Kindle自身低价攻略,其数量丰富、内容新颖、价格低廉的电子书也为Kindle的销售保驾护航。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销售平台,有声书、期刊、报纸、博客等也能以较低廉的价格从亚马逊网站获取。

数百万的网络购书人群,67万多种电子书庞大书库的支持,难以匹敌的顾客和内容优势让亚马逊与索尼、松下等老牌电子书阅读器硬件厂商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目前,亚马逊Kindle店已经同美国六家巨头出版商签订协议,出版商在有限制条件下为电子书定价(12.99美元到14.99美元之间),亚马逊作为出版商代理商获得30%的分成,其余由出版商和图书作者进行分配。此外,亚马逊还加紧与中小出版社的合作谈判,它还打算与美国四家主要的教材出版商中的三家交易,与37家报纸签订订阅协议。除了传统出版商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子书资源,其出版平台上作者自己上传的作品也成为Kindle Store主要的电子书来源。

阅读最本质的还是内容,亚马逊的成功也让硬件制造商明白一件事,只有足够多的内容供应,读者才会去买你的阅读器。2012年1月苹果公司专门建立了一个电子书商店——iBooks Store,并不断扩充电子书销售内容,而亚马逊能够做到的显然更多,全平台数字内容提供,Kindle社区,甚至E-Ink技术,这些都为亚马逊Kindle以及电子书销售锦上添花。此外,Kindle还利用Sprint Nextel的高速数据网支持无线下载图书,其自身还内置了用户的Amazon账号,免费提供每本书第一章节的试阅读,相比硬件配置,Kindle的网络服务功能会更加吸引人。而在Kindle社区内,用户还能在购买前翻阅他人的点评或者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都是Kindle的对手难以匹敌的。

如今,通过亚马逊购买的电子书可以在PC、Android 、Mac、iPad电脑上阅读,也可以在iPhone和黑莓手机上阅读。亚马逊希望人们即使不在Kindle上阅读电子书,也要阅读Kindle格式的电子书,至少是买亚马逊的电子书,开放的心态让亚马逊开辟出了电子书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出版商“被Amazon”?

内容和渠道都需要彼此,而在数字时代,渠道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会购买谷歌和亚马逊的股票,但新闻集团的股票或许你根本就不会驻足观望。

对出版商来说,图书的数字化经销也许是从战略高度推动销售增长的重要源头,尤其针对那些印数少,市场需求稳定的独立出版商,亚马逊强大的分销能力已经成为其最好的销售渠道。随着Kindle这一强大客户端影响力的逐渐扩张,借此将销售链条向上延伸至图书出版环节无疑是自然而然的最优选择。亚马逊对电子书统一定价为9.99美元的经销制销售模式就已经让出版商叫苦不迭(现已改为代理制三七分成模式),而现在,这个触及出版业底线的选择似乎真的将要让出版商失去市场话语权,这不是一个已然事实的结果,但这的确是一种快速演进的趋势。

nlc202309010804

据几个文学代理机构说,亚马逊高层已经开始向其询问应该雇佣什么编辑。而现在,亚马逊已经开始出版在亚马逊网站上受到好评的自出版作者的作品。就在2012年1月,亚马逊已经开始和作者签订了电子书出版版权合同,只要作者同意其电子书直接给亚马逊销售,并且销售价格在2.99$到9.99$区间,作者就能获得图书销售70%的版税,这对于作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利润诱惑。但跨过出版商与作者直接进行交易的举动也让出版商们感到巨大恐慌,就如一个愤怒的出版商而言,亚马逊此举无所顾忌地破坏了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合作,当然,这也是亚马逊所希望看到的。亚马逊的现有“装备”,Kindle,POD,e-book store等已经能够提供给作者一个完整全套的出版平台,并且还具备强大的网络营销影响力。

不管怎样,亚马逊对作者的“笼络”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想在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通吃的巨鳄凌厉而又持续的攻势。而此时,通过社区聚拢读者,借助读者评论,社区交流等促进并且巩固销售的举措更是让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而反观生产内容的出版商,没有谁能如亚马逊般对读者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反馈有真正的了解。2009年,其遍布世界各地网站的读者评论增加了700万条,口碑营销的潜力是无限的。亚马逊自身网站,以及其收购的专业读书社区,包括Kindle社区在为读者营造完善的交流分享平台的同时也正默默地推动其产品销售。在Kindle社区内,读者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读书记录,并对书籍进行评分,阅读状态、查看笔记全部都只需一次点击。此外,分享笔记、流行标记等功能则能够实现更多图书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共享,为潜在读者消费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推荐。而对于社区内读者反响良好的电子书,亚马逊则会据此出版该书的印刷版。正是对读者信息的掌握和对读者需求的了解让亚马逊能够比出版商更加清晰地洞察市场需求,这无疑是出版商需要警惕和学习的。

但是未来到底如何,我们都无法预料,就如贝佐斯所说:“今天我們所知道的部分,只不过是未来数年里我们所将要获知的2%。”亚马逊用一台叫做Kindle2的电子书阅读器揭开了电子书时代元年的序幕,在其数字发行话语权越加权重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确定亚马逊模式是否就一定会成功实现。不管怎样,亚马逊对出版业传统销售链条的范式变革都具有创新性的指导意义,不管你将其作为一种威胁,或是机遇,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它都向我们预示了无纸化图书数字发行的可能和这个占据电子书分销80%市场份额的大鳄给出版业带来的改变。

篇5:从A到Z:做一个有为的年轻人

时光总是飞快的流逝,特别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大学的生活差不多应经过去了三年,不能说非常精彩,也算是不虚此行。从潇洒到沉沦,从沉沦到突破,又在突破中陷入困境,用这样一个过程来概括我的大学生活应该是非常贴切的。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推销自己,让别人认识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到后来,开始厌倦了这种自我销售,开始沉沦,开始思考;再后来,不知不觉中,在大二下的时候又把自己销售出去了,这次是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社会;后来,便是大三上学期,又开始沉沦;直到大三下的时候开始找到自己的事业以及现在陷入的困境。既然是人力资源的论文,我想从自己大学的这些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段时间的有关于个人应聘和招聘的事情。

进入大学以来,我把第一次进入社团时候的面试,当作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应聘。进入大学之前,开始给自己定位,给自己的生活定位,给自己的理想定位。那时候,跟自己说:去尝试任何东西,去潇洒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社团工作是大学经历之中必不可少的一块,于是我告诉自己要进入社团工作。

第一次面试,也算是一个应聘吧,因为要应聘社团中的某个岗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因为那时候我做到了一句话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记得那次是应聘旅游学会活动部干事一职,像到公司求职一样,需要填写一个简单的关于个人自己介绍的表格(相当于履历表吧)。我填了,按着竟可能多,竟可能好的填上去。学校里,招纳干事可能不像社会上企业招聘员工,要根据简历先删选出一部分,来参加面试,这次干事招纳,只要报了名,填了表的都可以参加。

那时候,记得自己耍了点小聪明:在暑假期间认识了一个外校的学姐,这会儿刚好利用上了。我像学姐请假,让她帮帮我。于是乎,经过学姐的悉心指导,我把社团活动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所需注意事项等东西全部放入了脑子里,可能那时候不怎么理解,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全盘托出,并且加上自己的话和见解,便非常轻松的通过面试加入了社团。很久以后,跟原来社团的会长聊起时,说那时候让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怎么对于这些社团活动的工作比他们都了解和详细具体。

这是第一次成功的面试,也是第一次成功的应聘经历吧。大学期间还有很多诸如党员见面会、竞选社团社长、班长等类似于应聘的场合。成功有之,失败的也有之。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关于失败的一些教训和经验。

比如关于应聘社团社长。其实,在面试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并且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心,另外一方面,我还得到原来社团干部和社长的力挺,但是最后还是马失前蹄,失败了。可能从中会存在一些不公平,但是如果从社会这个角度来说的话,这样的不公平那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于自己追求个性,平时比较崇尚自由和激情,这可能给人一种“不正经,吊儿郎当”感觉,缺乏应有的稳重。

2、没有迎合主判官的口味,其实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是搞学术为主的,于是这个社团就应该以学术论文为导向,而我却想让社团更加的丰富化,有更多的实践性。如果把这个放到社会中,那么一个应聘者如果要成功的赢得这个岗位那么,必须做到以上说的两点。一,你必须给让人觉得你若在这岗位上的话,是ok的,是复合要求甚至更好的;二,必须复合主判官,也就是面试官的口味。

因为没有成功地继续在社团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挂了个部长的名号,开始了一段短暂的沉沦期。后来,也肯能是我大学的一个转折点的到来,也可能是我没有进入社团所带来的回报吧。有一段时间经常在想,要是我当初当了社团的社长,那么我可能就不能得到现在所拥有的,也不可能在社团里混出个什么好的模样来。

那是在大二下的时候,我第一次到社会上的企业去面试。过完年,初十就从家里赶到学校来找个工作,想尽快结束自己沉沦的生活。说实话,那次,我听慌张的,因为社会毕竟跟学校不一样,也可能没有多少准备,心里就有什么底气。但是,我还是在那家企业门口晃悠了几圈以后,走了进去,装出一副很有自信的样子。我其实什么都没带,那时候也不知道要带些什么东西,就稀里糊涂地进去了。在那里,填了一份应聘他们公司岗位的一张个人简历。填完以后,我说想跟负责人谈谈,结果被告知负责人不在,等面试通知吧。

出来后,觉得没戏了。回到学校,开始忧郁。大概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原

来是上午应聘的那家企业打过来的,让我过去面试一下。那时候我的心情是既忐忑有兴奋的,去了之后我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却没有说要应聘哪个岗位,可能那时候确实晕了,只知道怎么将自己销售出去,让那个面试官觉得我这人ok。

后来,面试官让我做了他们企业的一个兼职销售。于是开始兼职,用心地去投入到工作中,也不枉自己那么费劲地得到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总的来说,那次应聘还是挺成功的,至少成功的表现了自己,成功的让面试官接受了我。

关于那一次的经验:

1、去面试的路上,我做了充分地准备,准备如何去推销自己。

2、没有明确的目标

3、表现的不够大气,让别人感觉从我的话语和行为举止上还是很稚嫩的。

4、面试时候表现的很自信,而且有点变态的自信,有几个点上对面试官的观点做出了质疑,并且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见解。

那次工作结束后,到了暑假,那个假期我也在一家公司实习了。不过那次进去不是自己面试应聘进去的,而是利用了在第一次工作中所结实的人脉资源,让那个原来企业的经理直接帮我放进后来的那家公司。尽管没有面试,没有参加应聘,这却充分说明了人脉的重要,也说明了关系的重要。

很多在社会上找工作,应聘岗位,如果能找到一些关系或者利用一些人脉资源,那么对于应聘是非常有利的。

到了大三上,开始将很多东西丢弃掉,包括学校里的很多事情,但是又块没有丢掉的是之前工作中建立的人脉关系,这也是走上我现在这条道路的原因吧。其实,那时候,尽管在自己看来进入的了又一个沉沦的时期,但是还是在做一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写一些创业计划书之类的。

后来便是有人联系我,让我帮忙做一份商业计划书,然后还让我帮忙注册公司。商业计划书是帮忙写了,但是没有帮忙注册公司,因为那时候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都东西放不下,还有很多东西等着自己去拿,就没有下定决心走创业这条路。

再后来,那个找过我的经理人又找到我,说让我跟他一起干,公司注册已经交给另一个高校的学生在做了。那次,我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之后,答应了,帮着他一起干。大三下回学校开始,公司逐步开始注册好了,团队也开始慢慢壮大,那么我在公司负责人力自愿者和一快工作。

篇6:从“S”到“A”的蜕变

1969年出生农村的她因家境贫寒, 1983年初中毕业后, 就到梁平县城一家小宾馆做服务员。当时梁平县还比较落后, 从小就渴望到外地闯一闯的她不甘心在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县城终老一生, 工作之余便经常逛书刊和报摊。

1994年10月的一天, 她在当天的《重庆晚报》上看到一条招聘信息:一位重庆老板在东莞企石镇经营的“宝石大酒店”欲在重庆招收100来名员工。

深圳可是她向往的地方, 她立即请假, 第二天便来到该酒店设在重庆大厦的招聘现场。谁知因为身高不够, 她竟然连初选都没能通过。

那天下午回到宾馆, 非常不甘心的她一边工作一边思考着如何去说服主考官。这时她听到有人吵架, 原来是住店的一对夫妻。吵着, 女子一气之下, 将丈夫的手机丢在了马桶里。听到男子喊服务员后, 在隔壁房间做清洁的她, 赶紧跑过去用手帮忙在马桶里捞。幸好, 手机卡在了马桶下面的S形弯处, 没被水冲下去。

这让她心中蓦然一动:如果说人生是一截水管, 处于逼仄处的人生就是“S”, 虽说不够通畅, 可对于一些人来说, 这正好是机遇。

第二天早上, 她再次来到招聘处。直到中午, 才见主考官从考场走了出来。她扛上一个马桶走上前去, 轻轻将马桶放在地下, 说:“经理, 我已等了你6个小时, 就期待着再见你一面。”说完, 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抹布, 开始认真地擦起马桶来。只见她像擦一个古董一样, 从外到里, 又从里到外, 一会儿工夫就将一个沾满了灰尘的马桶擦得油光发亮。

见主考官惊异地看着, 她说, “我也想跟着您去, 我做不了服务员, 可以做清洁工。请相信我一定会做一个最好的清洁工!”主考官被她感动了, 尽管当时招聘名额已满, 但还是答应了她。

到了深圳宝石大酒店仅一个月, 因工作努力, 她便得到了经理的肯定。这时她提出了一条建议:清洁工还可以细化, 分为房间清洁工、卫生间清洁工和公共场所清洁工等。

由于人们大多不愿做清洁工, 尤其不愿清理卫生间, 而她就是要让自己做清洁工中的“S”, 专门清理卫生间。经理在会议上表扬了她, 同时规定, 由于劳动强度和难度不同, 她的薪水应适当高一些。

专事刷马桶很快就让她脱颖而出。半年后, 酒店总经理在检查卫生管理工作时, 偶然发现:在客人意见簿上, 除了第六层所有房间外, 几乎每层都有客人反映卫生间马桶的问题。第六层正是她专门负责刷马桶的那层。因为当时没人也愿意像她一样专做卫生间清洁工, 经理同意由她在第六层试行。

就这样, 和她一起应聘的许多本科生或大专生还在为去哪一种清洁班而烦恼时, 她已被提升为卫生间清洁班班长。她就是1969年出生于重庆市梁平县柏家镇的熊素琼。

有了更大施展身手舞台的熊素琼从此不仅拼命地工作, 还发奋自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等知识。一年后, 她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饭店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整个学业, 并拿到了大专毕业证。1998年初, 她被提升为酒店客房部卫生班主管。

当上主管后, 熊素琼为了把自己刷马桶、做清洁的经验“传授”给手下员工, 她将自己进酒店4年间记下的174本工作日志进行了整理, 其中详细记录了她7987次洗刷马桶的艰辛以及经验和体会。总经理看后, 非常震撼, 在酒店工作会议上表扬她说:“熊素琼的条件虽然比在座的各位都差, 但她的工作态度是最好的!这7987次刷马桶的磨砺过程, 我认为是酒店管理行业的‘马桶学问’!”

可不是, 她的“马桶学问”被收入到法国著名酒店管理专家希尔维教授编撰的《世界酒店业经营全书》中。

这一下她可成了名人, 2001年4月, 熊素琼升任酒店服务部经理, 管理整个酒店的服务工作。同年底, 她又被酒店派送到清华大学紫光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学习, 并拿到了由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证书。2002年3月, 她还利用业余时间, 攻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EMBA学位。

熊素琼在行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6年11月, 熊素琼被猎头公司挖到东莞市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华通城大酒店出任副总经理。眼下, 她正积极筹备着开办自己的酒店。

篇7:A到Z:解码中国家纺

Art

——艺术

有声音指出,如今的中国家纺行业已经集体跨入了“新审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家纺产品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抛弃曾经纯粹的实用主义,转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追求。也因此,家用纺织品的概念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意义上的“基础日常用品”,而是逐渐融入创作者的智慧、灵感与想象力,向讲求深意的“作品”靠拢。这从很多家纺企业注重产品设计与艺术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内化的精神需求便可窥见一斑。

这一发展趋势无疑对家纺行业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约10年前,中国家纺协会设计师分会开始推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注册设计师制度,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家用纺织品设计师被定义为从事家用纺织品的织物设计、印染图案设计、绣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和纺织品空间装饰设计的专业人员,这也是我国纺织行业中首个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型职业。该制度的实行所带来的职业规范化与标准化,不仅在当时对于迫切改变我国家纺行业设计人员队伍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这一现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家纺迎来新审美时代的今天,也为增强家纺产品的艺术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Brand

——品牌

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中,品牌塑造被视为实现强国之路的关键策略之一。“OEM”的低端、微利生产模式一直是中国纺织行业心头的隐痛,也是将其拦挡在国际舞台之外的顽石。而对于主要以终端产品呈现的家纺行业来说,“品牌”更是一个热词。在“十二五”的实施之年以及打造“家纺强国”的关键时期,品牌发展成为家纺行业最核心的目标。作为家纺企业及其产品的重要展示窗口,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展自创立之初就把“引导中国家纺行业进步、推进中国家纺品牌发展”作为办展宗旨,也足以看出品牌对于家纺行业的重要意义。

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正在或已经尝试着摆脱贴牌代工,建设自主品牌。这是由企业经营意识不断走向自觉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提出的必然要求。资料显示,消费者建立初步的品牌意识始于21世纪初期,如今已经进入了品牌创造价值阶段。市场上的品牌数量逐步增多,人们购买家纺产品的着重点由单纯的品质转换为品牌。可以看到,通过努力,已有一些国内家纺品牌崭露头角,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也不乏一些企业仍旧正在品牌之路上探索,艰难却仍在坚持。

Cooperate

——协作

恶性竞争的惨痛教训与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共同诉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团结力量大。广东、上海、江浙、山东……目前,我国的家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些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家纺产业集群,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可贵地逐渐找到了各自的定位与特色。聚合效应释放出的强大能量让众多中国家纺企业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期已经结束,求发展需要更为宽广的胸怀和宏观的视角,唯有携起手来,才能齐头并进,最终实现集体提升。

协同竞争,曾是中国家纺协会名誉会长杨东辉献给中国家纺行业的箴言之一。杨东辉表示,家纺企业不应总把眼光盯在竞争对手身上,关键是要盯市场,要把竞争对手看作朋友,相互多切磋学习才是明智之举。

Dream

——梦想

有梦想才能飞得高,对于成长快速的中国家纺行业来说,梦想是其一路披荆斩棘的秘诀,梦想的不断升级是其不断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纵使在持续萎靡的环球经济寒冬之中,梦想所带来的斗志与激情也能够充分发挥供给能量、助力逆势而上的显著效力。当家纺企业的竞争模式从产品价格的单一化竞争步入由品牌、营销、服务、人才、管理等要素共同构成的多维度实力竞争,中国家纺未来踏上综合性发展道路已成定数。而梦想,则会使这条路走得格外精彩。

Extend

——延伸与跨界

如同“不会唱歌的导演不是好厨子”这种颇为无厘头的格式化流行语一样,如今中国家纺也开始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多栖跨界经营。出于稳固并扩大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家纺企业将触角伸向了家居服饰、软体家具、墙纸等家用纺织品之外的附属产品业务。虽然目前这种尝试的结果好坏尚无定论,但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凸显了中国家纺企业的胆魄,或许这确是一条盈利的新途径也未可知。

Fashion

——时尚

这是一个非in即out的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家纺用品的设计思路已经无法安于“平实”,而是表现出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强调时尚与实用的紧密结合,从而吸引消费者买单。定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成为家纺企业时尚功力大比拼的舞台,连同定期发布的“中国家纺流行趋势”及解读讲座等,为中国家纺走向时尚化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但需要注意的是,时尚不是空洞的,其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突破与个性彰显,在正确理解时尚内涵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作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同。

Green

——环保、绿色

就像“无添加”一词在当前格外受到青睐一样,环保理念已经愈来愈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消费风格。相应地,中国家纺行业也在不断向绿色、低碳紧密靠拢。产品原料及生产方式与自然尽可能地贴合,既能帮助长期处于快速生活节奏中的人们的紧张神经有效脱敏,亦是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及保护全球生态的需要。采用棉、麻、丝等传统材质之外,众多家纺企业还致力于科技研发,推出了大豆、竹等新型植物纤维,由此也可以看出,环保元素已经成了家纺产品高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评审一家企业竞争力的必备考点。

Hold

——hold住

一个成熟的行业,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凸显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及整体素质。当中国纺织行业整体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利润下行风险之时,中国家纺却以顽强的姿态hold住了这一局面,成为备受瞩目的亮点。对此,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的阐释是,这与中国家纺坚实的产业基础、不懈的科技追求、孜孜的品牌建设等息息相关,中国家纺经过10余年的厚度积淀,目前正处在“喷薄欲出”的阶段。

逆市生长可以说是对中国家纺行业运行状况的一次成功检验,其未来能否继续hold住大局,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Innovate

——创新

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中,创新被视为贯穿践行纺织强国目标的核心。国内很多家纺企业都承认,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是安身立命、甚至还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大利器。且无论品牌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要考虑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产品设计要兼顾舒适性、实用性和特色,才能赢得市场的好感。此外,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管理上。很多家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引入了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大大加速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Joint

——纽带

中国家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助推,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纺协会、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等行业机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家纺企业、消费者与政府机关的纽带。家纺设计大赛、培训劳动技能、家纺名牌工程、推动提高科技率和品牌贡献率……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家纺产业在困难中不断前行,尤其是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让中国家纺科技成果和最新成就有了展示的舞台,成为业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

Key

——钥匙

中国家纺行业一直在寻找那把不断上升的金钥匙。“让卖布不只是卖一块布那样简单”——这是国内很多家纺面料的经营者共同表达过的心声。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射到——终端。走综合性发展之路,而非单纯地卖产品,已成为众多国内家纺企业的共识。集家纺、家具、家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超级集合终端,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Lifestyle

——生活方式

让窗帘、床罩、沙发套等家纺用品也能够像衣服一样随时更换,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很多家纺从业者的共同理想。“大家纺”概念对于家纺产品的细化分类实际上也是在倡导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家纺产品遍及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因此肩负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责任。很多家纺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及家纺产品的配套,营造出舒适、愉悦的环境,并给予消费者更多生活方式上的启发,从而培养消费者的习惯,让家纺用品消费走向一种日常化,而不再是一次性消费品。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家纺尚有相当遥远的路途要走,渠道是否便利、产品价格是否适宜等均是亟待考量的问题。

Market

——营销

目前,家纺行业的零售网点包括百货公司的店中店、专卖店、超市、专业市场等4种主流形式。但在这些销售网点中,商品仍比较分散,难以聚合,采购起来不方便,往往在一家店里可能采购不全。由此,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提出,下游渠道店面布置需向“大家纺”延伸,以满足加盟商或批发商的需求。此外,国内的家纺企业还致力于探索电子商务等非传统领域更加多样化的营销渠道,积极为企业争取更丰厚的利润。

Native

——本土、民族

香港著名学者梁文道曾评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本土文化上集体迷失,导致整体竞争力下滑。对于中国家纺行业来说,“寻根”亦是刻不容缓的努力方向。随着家纺市场的成熟,国内的家纺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也更加理性,已经不再一味地追逐国外潮流,开始从单纯地模仿走向原创。而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与应用,正是这种原创的灵魂所在。重拾失落的本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添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国人生出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于国际竞争中树立了可供识别的身份标签。

为了引导本土家纺文化回归,中国国际家纺展特别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以鼓励设计师更多地从中国传统家纺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元素,从中国元素中寻找到设计灵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风格。

Optimistic

——乐观

在不理想的市场环境之下,依然保持淡定,并稳健前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家纺行业的乐观。对于未来,中国家纺的乐观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既源于对自身修炼的自信,也取决于刚需。潜在家纺需求的释放是中国家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受此驱动,近年来家纺行业成为整个纺织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子行业。持续增长的以住房需求、医疗卫生需求、旅游交通需求等为代表的投资性、公共服务性的消费热点,无一例外将成为中国家纺内需市场持续扩大的催化剂。

P rofessional

——专业、精细

对于中国家纺行业来说,“大家纺”时代的降临可谓一次革命。中国家纺协会名誉会长杨东辉认为,过去的8个字“线、带、绳、边、巾、被、毯、帕”已远远不能涵盖家用纺织品的内容,而是应该扩充为“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10个字来概括,于是在1999年提出了“大家纺”概念。中国家纺行业不断走向精细与专业化,促使企业开始重视丰富自身的产品种类,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家纺产品之间的搭配,营造出整体的家居效果,从而有效带动了消费。

Quality

——品质

品质对于一个行业的重要性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来概括,对于中国家纺行业而言亦是如此。脱离了质量这一根基,设计、营销、品牌等便无从谈起,唯有基于品质的发展才有意义。标识、成分含量、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缩水率……产品质量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家纺企业的敏感神经。在行业面临大洗牌的时期,若想在家纺新格局中站稳脚跟,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换取自身利益是大忌,家纺企业大都深谙“以质取胜”的道理,严格为产品质量把关,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以诚信的态度打动消费者。

Responsible

——责任感

在低碳环保的大环境趋势下,印染等环节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一直使包括家纺在内的中国纺织工业备受诟病,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改,以及不吝惜投入,积极引进环保设备是应对之道。国内很多家纺企业都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材料、技术上改进了工艺,此外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最大化地节能减排。对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赢得了尊重的同时,也成为叩开成功之门的关键。

Shortcomings

——短板

近年来,由于中国家纺企业起跑太快,没有时间、精力静心思考,致使产品设计过于浮躁,原创明显缺乏积淀和厚重感。设计人员匮乏、原创力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仍是目前国内从事家纺行业的企业家们普遍反映的问题。

在产品开发与经营思路上,一些家纺企业还存在盲目的问题。比如尽管审美水平大幅提升,国内的大众消费者在艺术的品鉴上,与国际相比仍存在滞后性。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另类艺术而开发的产品必将曲高和寡,因为“不接地气”而被市场拒之千里。这些短板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家纺行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

Team

——团队

企业竞争的本质也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在人才策略上,国内很多家纺企业与专业院校联手,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上不惜重金,组建成熟的人才团队。面对频发的“用工荒”问题,则通过引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优质企业文化的渗透真正留住人才。

Upgrade

——升级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是适应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时代主旋律。虽然发展迅速,我国家纺行业目前仍处在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是中国家纺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同于以往以抢占市场份额为重点的粗放型扩张战略,过渡时期的中国家纺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渠道、管理等方面的拓展,尝试为行业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中国家纺协会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家纺行业经济运行简析显示,一季度家纺企业虽亏损面有所扩大,但骨干企业运营态势较好,品牌相对缺乏、市场行为较被动的布艺等“中间产品”企业运营相对较差,由此也说明了转型升级对于中国家纺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Value

——价值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家纺的产值已达7900亿元。2008年,行业发展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比2007年增长了11.4%,产值已达8800亿元。2009年,全国家纺行业产值达9000亿元,市场总额在5000亿元左右。2011年,国内家纺行业1548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9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9%。2012年一季度,中国家纺行业在生产、销售、出口、利税等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对于我国纺织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此外,“大家纺”时代的家纺用品细化分类,以及将传统的床单、枕套提升到“家装文化、生活品质”的高度,对引导消费习惯、撬动内需市场贡献巨大。

World

——全球化

“家纺强国”概念的提出正是全球化趋势的产物,这就要求家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具备国际眼光。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展等展会是实现国内外文化交融的便捷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家纺企业及产品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交流的同时又是一场竞技。随着中国国际家纺展的规格越来越高,越来越贴近法兰克福家纺展,中国设计师及家纺经销商不出国门就能洞悉到最前沿的国际流行趋势。

X

——未知,探索

中国家纺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2000年以来,该行业以每年20%的增速发展。即便在经济寒冬,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虽已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仍在驱动中国家纺行业继续探索着未来新的可能。

Young

——年轻

90年代中期前,在中国还找不到“家纺”的概念,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产品供给单一,存在目的仅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真正意义上“家纺”概念诞生于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窗帘、地毯、床品等消费,规模的扩大促使中国家纺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

中国家纺行业已经告别了青涩的幼年阶段,迎来了激情四射的青春时代,并逐步走向成熟。年轻意味着朝气,以及无数的可能性,并预示了未来的丰富多彩。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服装类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而目前在我国,服装类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分别大约为65%,23%和12%。据此推断,家纺行业在国内市场依然存在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Zero

——零

篇8:從A到Z你要什么Size?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爆乳娘

众所周知,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妹子多数都发育不良,可用三个关键词归纳,那就是矮小、瘦弱、胸平。从远古时代流传的老祖宗遗训来看,这是非常糟糕的。那纤细的小身板儿如何保持能上树能生娃的良好体质,又如何保证娃的口粮无忧呢?早期追求理想的游戏设计师自然会把游戏里那为数不多的妹子个个设计成丰乳肥臀的货色,以代表一种渴望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境界。

说到这里,估计国内七八十年代生的多数玩家脑里首先浮现出的是《街霸》里的春丽,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她的名字,故而形象地起了一个别称“骚女”。可惜的是,她老穿着将D罩杯裹得严严实实的改良旗袍,又用类似黑丝效果的紧身裤来强调无比粗壮的大腿,让人很难在其胸部上做过多停留。倒是让她的后辈——穿着改良和服的不知火舞抢了第一游戏爆乳娘的宝座。虽然没几个人记得《拳皇》中不知火舞的连招是什么,但基本上闭着眼就能回忆起,游戏里她胸前那—对呼之欲出的玉兔在不停地跳啊跳啊跳……谁说《生与死》是乳摇鼻祖的?好好温习《拳皇》去!

当然,除前面谈到的这两位之外,游戏里挂得上名号的爆乳娘还很多,比如《恶魔战士》里的莫尼卡、《忍者龙剑传》里的雷切尔等。但当《铁拳》系列、《灵魂能力》系列乃至《生或死》系列这些3D格斗游戏开始批量生产爆乳娘,不仅把胸部Size越做越大,还将乳摇境界不断升华之后,奇怪的是,能像春丽、不知火舞这样家喻户晓的知名游戏爆乳娘却越来越少。

其实想来也不奇怪,当游戏里充斥着阳刚的肌肉男,能偶尔见到一个像不知火舞那样的妹子,在激烈的打斗中,抽空看看白花花的肉弹,显然是一种趣味和放松。但当游戏里放眼看过去皆是肉蒲团的时候,那么不管是D、E、F还是G,区别仅在于看几对肉团蹦跳,有什么意义呢?

真汉子只在乎一手掌握

这样的现象让不少游戏设计师困惑,毫无疑问,妹子和妹子的胸部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但多大的Size才能让大家的神经彻底HIGH起来昵?—直坚持自我路线不轻易改变的史克威尔给出了一份答卷。在《最终幻想》系列当中,艾瑞丝·盖恩斯巴勒、蒂法·洛克哈特、莉诺雅·哈蒂莉、尤娜……这些被阿宅们奉为女神的妹子,拥有着天使脸孔和天使身材——胸部size小的只有A十大的也不超过C。在表现纯真的同时,不经意透露出一抹性感,那种可以将手填得满满的却又可以单手掌控的感觉,是最让汉子割舍不下的青春之奶。而《古墓丽影》里的劳拉大姐,算是小胸健美派的胜利,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熟女并非只有奶牛那一条路可走。事实上,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人民群众从以前吃不饱饭,只能“望肉止饿”,看到一个胖子就惊为天人的状态,早已提高到了讲究荤素搭配合理的新层次——从多个心理研究机构获得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汉子喜欢B或C罩杯,关键是形要够圆润挺拔。如今还会觉得人肉版吹气波好的,大概只有那些被整容机构宣传“毒害”了的部分妹子而已。

艰辛坎坷的贫乳之道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基本上都可以画上句号了。不过,我们还需要花少少的篇幅来满足—下那些已经成功转职或尚处于转职阶段的怪蜀黍们。《Iuck☆stor》里泉此方的一句话说出了怪蜀黍们的心声:“贫乳也是稀缺资源。”事实上,或许把这句话改成“极品贫乳是稀缺资源”更为恰当。在过往的游戏里,眨巴着星星眼的贫乳萝莉其实并不难找,但能够像《初音未来歌姬计划》里的初音未来那样出名的贫乳萝莉,你还真数不出第二个来。哪怕是有同名漫画加持的《秀逗魔导士》里的莉娜或是《灼眼的夏娜》里的夏娜,要和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妹子比人气的话,也要输上一截。非要再扯上几个成功案例的话——估计只能让《马里奥》系列里的碧奇公主和《大富翁》里的孙小美来凑数了。

篇9:从“有为”到“无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与实验课标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由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原来提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在不仅提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第一次正式作为教学目标,从后台走向了前台,得到了重视。

在一次有关课标的研讨中,有两位教师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观点一:“《课标(2011年版)》出来后,我就认真进行了研读,尤其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我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何谓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里可以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学习后,突然发现,其实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是不知道我们做的事就是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已。我觉得《课标(2011年版)》就是明确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概念而已,把它由暗处走到了明处。”

碰撞:《课标(2011年版)》提出“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概念后,教师的教学行为究竟要不要发生变化呢?

观点二:“我非常清楚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鱼’的话,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渔’。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教学生思想方法,但发现学生很难学得会,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大。所以我就想,我们一线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在什么年段教哪些思想方法比较合适呢?

碰撞:数学思想方法能“教”吗?有明显的数学思想方法年段界限吗?

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话题,教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激烈的争论,对此,笔者也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一)从“无意”到“有意”的转变

《课标(2011年版)》提出“数学思想方法”后,教师的教学行为究竟要不要发生变化呢?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他们原先的教学可能确实已经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了,那这些教师是不是只要安于现状就可以了呢?其实不然,“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出,最大的改变就是要从教师的“无意行为”变成“有意行为”。原先教师可能是不自觉地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那现在就是要自觉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地去钻研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的题可以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一系列问题。

例如,原先教师在教学“甲×2=乙÷0.3(甲不等于乙),比较甲和乙的大小”这样的题目时,教师会告诉学生:“你可以假设等号两边都等于1,这样甲就等于0.5,乙就等于0.3,然后再比较两者大小就简单多了。”但是这只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就是为了讲这道题而讲这种方法,并未形成系统认识。所以教师常会感叹:“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这种方法。现在教师就要清楚地知道这道题里体现着“假设”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让学生明确这种方法,然后在碰到类似的题时再继续渗透这种方法,并主动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巩固渗透,最终“假设”便作为了一条线串出了一系列题。

(二)从“点状”到“结构化”的转变

原先教师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容易产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点状”现象,想到便渗透一点,想不到便听之任之,而且很可能对于同一道题,有时候渗透了思想方法,有时候则没有。由于教学完全变成了教师的无意识行为,随心所欲,最后学生也被搞得稀里糊涂,于是教学中浮在表面的永远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永远是零星的,难以被学生感悟理解。即使偶尔渗透的所谓思想方法,也更侧重于方法层面和工具层面,并未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现在教师在专业素养自我提升的基础上,主动地、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后,教师心里有了明晰的抓手,看到一道题会主动地思考有没有体现哪类数学思想方法,看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后会主动地思考哪些题可以渗透这种思想方法。所有教学内容、所有数学习题在教师心目中用几类数学思想方法结构化地呈现,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会系统地渗透,会做到前后贯穿、举一反三,数学思想方法真正作为数学教学的一条线索贯穿于教学始终。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原来面对的是很多无序的、纷繁复杂的数学题,现在用数学思想方法把这些题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有序的、有类别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也自然简单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能力也自然发展了,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教学”到“渗透”的转变

数学思想方法能教吗?教师可以首先来思考一下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技能究竟有什么不同?很多教师可能会有这个感觉,某个知识点一教学生可能就会了,在接下来的做数学习题中,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并解决。但是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今天借助某一题教了这种思想方法,在碰到类似的题时,学生可能还不会主动应用。所以教师常有这样的感慨,数学思想方法教都教不会。

这种困惑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因为思想方法不同于知识技能,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知识技能倾向于“教”,这种“教”带来的成效很迅速、很明显,学生一教就会;思想方法应该倾向于“渗透”,这种“渗透”的过程是长久的、持续的,带来的成效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今天教师渗透了这种方法,明天、后天还要渗透;今年教师渗透了这种方法,明年、后年还要渗透,甚至可能持续整个小学阶段。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能灵活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而是突然有一天,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突然他就会主动迁移、灵活运用了。当然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每个学生给你惊喜的时间也会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教育学上所说的“教育期待”,教师不断给学生渗透,不断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时刻期待着学生豁然开朗的瞬间,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定要明确地区分什么年段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而是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在一切合适的机会中,教师都要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张景中教授所说,在孩子认识“1”时,其实我们就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画一个圆,告诉孩子一个圆有一个圆心……当然一定要注意,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渗透的方式、水平、层次可能不一样,一切从孩子出发,这才是最合适的!

《课标(2011年版》提出数学思想方法后,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以上笔者只是谈了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这一系列变化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包括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清晰的、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原来教师不自觉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那现在教师还是希望能在自我提升的基础上追求随心所欲的境界。只是这种随心所欲建立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思考的基础上,最后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状态,真正实现从“有为”到“无为”的境界!

上一篇: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论文下一篇:交通诚信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