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2024-04-30

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通用6篇)

篇1: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与改进办法

文/侯胜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医患沟通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意义,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医疗质量、确保患者满意度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普遍存在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甚至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当前80%的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当所致。因此,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

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重要内容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原因众多,从当前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医患沟通的认识层面

患者在得病后往往有一种心理负担,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是否可以彻底治愈以及大概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痊愈,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与医生的沟通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医治关系,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有些医生没有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为尊敬的主要责任是对患者病情进行医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疾病的关注上,往往忽略了病人心理方面的需求,没有体恤到病人及家属的担心、焦虑情绪,让病人及家属缺乏被关注、关爱、尊重的感觉。

(二)医患沟通的语言层面

患者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医生就病情方面进行沟通,在探讨病情额过程中,有些医生使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来解释病人的病情,而患者又不具备医学方面的知识,这事就容易造成医患沟通不畅。因此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医生要时刻提醒自己考虑患者对医学的不熟悉程度,在沟通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方面的专业术

语,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代替。

(三)医患沟通的实践层面

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层次不一,并不具有相同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具有丰富的经济条件和显赫的社会地位,然而当他们面对同一医生的时候,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服务待遇。当前环境下,医生对患者存在的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给医患沟通带来障碍,以至于有些人对现在的医德提出质疑,影响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

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

医患沟通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受到就医环境、医患双方认知水平、医患双方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将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归纳如下:

(一)医患双方的心理心态

医疗行业属于高难度、高强度和高风险的行业,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既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又承受着因医治不当而失职方面的心理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医生的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高应激状态的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高于低应激状态的人群,长期的工作压力不断积累,容易引发高应激状态,不仅会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医生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效率,不可避免地工作中表现的冷酷、消极及过度客观化。在就诊过程中,患者渴望得到医生悉心的关照以消除心理负担,而医生在负性情绪的引导下很难体贴到患者的心理需求,必然会对医患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患者来说,情绪影响这人的认知和行为,消极的情绪会对认知的加工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人对事物的消极面更敏感行为倾向与消极,有时甚至产生攻击行为。患者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对疾病认知的缺乏使其处在担心、焦急、害怕等情绪的包围中,在强烈的应激情绪影响下,患者会选择性地注意和疾病相关并且是负面的信息。患者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倾向于片面化和消极化,同时对医生传递的信息解读也会偏向负面。特别是急诊治疗过程中,面对治疗无效的结果,许多家属都会感到强烈的挫折感,强烈的情绪应急使其处于非理性状态,把治疗的失败归咎于医务人员,进而倍加激愤,对医务人员长生报复心理和行为,以补偿内心的失衡。

(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

医患的接触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它既是情感的沟通、知识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融,是让患者理解医疗服务的唯一途径。在医患的接触过程中,患者将对病情治愈的希望寄托在医生的信任程度不够,就会造成医患沟通的障碍,对医生持有怀疑的态度、在半信半疑中进行疾病的诊治不会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三)医患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知识水平高低不同和分工与专业化。现实社会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而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医生和患者对医疗信息的不对称非常普遍。在医患沟通中患者对医疗信息的匮乏以及对医学专业用语的不了解与医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势必影响医患沟通。

(四)医生的知识水平及素质

患者看病就医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与医生打交道,然而并不是所有医生都具备同样的医学知识和素质。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是病患信任的前提,是医生与患者交流中自信的来源。因此,医生首先要进行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厚积薄发。

医患沟通的改进办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涉及医患双方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加强:

(一)学会倾听,尊重患者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要善于倾听,这既是获取患者病情的有效途径又是对病人尊重的体现。

交流时医生要认真倾听、倾注感情,要充分运用目光、语调、姿势、手势等肢体语言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寻找患者感情下的需求,不可以随意打断患者的叙述,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跟踪和观察患者的视线所在,了解患者的感受、需求和额外的服务需要,寻找真实含意,适时、恰当地给予患者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沟通。同时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医生应尽量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以免被患者无一位医生对峙的病情不够关心。此外医生还要注意倾听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的表述,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二)缩短心理距离,获得患者的心理认同

随着患者自我意识的增强,现代医患关系不再是一种家长式的医患关系,而是一种交换、合作的人际关系。在医患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患者要向医生倾诉病情以

及心理方面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医生要与患者沟通逐渐消除患者对病情的恐惧以及承受的心理压力。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如果医生和患者将彼此当做朋友,双方相互信任,可以大大缩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患者疾病的诊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肢体语言

医患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应是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的沟通。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更为关注、更加敏感。如果医护人员语言生硬、态度不和蔼,就会使患者感觉到人情冷漠,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医患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就病情展开,是关于某一病情、某一过程的描述和结论,是比较抽象的。医生必须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等肢体语言把自己需要传达的信息、想法和看法窗体给患者,使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在医生与患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医生一个关切的眼神或一个微笑的表情传达给患者的将是温暖的心理感受,更加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这样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将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具研究显示,单纯的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提高到38%,而语言和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相结合,则能达到55%以上。

(三)给予理解和同情,换位思考

患者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出于对病情的担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引导下更加急切地想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以换得心理的安慰。这时就需要医生给予同情和理解,让患者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医生的心理认同。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的一种思维角度,医生只有将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才能真正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尽快地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并时时牢记生命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制定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治疗方案。然后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理解并接受这一方案,使治疗方案得到迅速的接受和执行。

(四)运用激励理论对患者进行鼓励

认知派激励理论认为将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不符合人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将该理论运用到医

疗服务过程中,就是指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对患者进行鼓励,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达到在精神层面和心理角度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的目的。

(五)在医学生的教育中设置医患沟通课程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患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强化,社会对医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除了扎实的学科专业技术知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从对医学生的教育入手,在对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设置医患沟通课程,让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医患沟通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医患沟通的系统性以及掌握有效的医患沟通的技巧,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语

医患沟通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治与治疗,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的恢复,也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塑造。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赢得患者的配合、家属的支持,有利于调整患者对医疗的目标预期值,使之合理化、现实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危险。因此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

篇2: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A、在科室或病区内协调解决

B、在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解决

C、通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解决

D、通过法院、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等的介入来解决

2、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不包括()

A、思想观念的差异

B、知识结构的差异

C、沟通渠道的差异

D、权利分配的差异 3、1医患误解;2医患分歧;3医患矛盾;4医患冲突;5医患纠纷等按程度与后果分类,医患矛盾的严重性依次为()

A、21435 B、12354 C、12435 D、21345

4、产生医患矛盾的责任人员中,比例最高的是()

A、医生

B、护士

C、患方

D、管理人员

5、关于医患矛盾的原因中,对患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患者权利是被动的和依从的

B、患者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医生对患者权利的认识和尊重

C、患者属于弱势的一方

D、患者和医方的权利是平等的

6、常见医患矛盾中护士和医疗技术人员的责任不包括()

A、诊断失察

B、治疗失误

C、知情缺失

D、服务欠缺

7、常见医患矛盾中医生的责任不包括()

A、诊断失察

B、治疗失误

C、知情缺失

D、服务欠缺

8、关于医患矛盾的原因中,对医院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生权利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

B、医务人员的相对高收入造成医患双方的心理感受不同

C、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

D、医务工作者的医务水平参差不齐

9、利益调整的差异是医患矛盾的一个原因,关于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

B、医疗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形成患者对医疗公平的质疑 C、社会人群整体收入的等级差异对医患沟通带来一定的困难

D、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较高,因此收入较高

10、按医疗过程分类,以下哪项不属于医患矛盾()

A、诊断失察

B、治疗失误

C、医患分歧

篇3:医患沟通障碍因素研究综述

医患沟通障碍的涵义:沟通,指主动、有目标、有目的,采取一定手段、有一定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强调结果和效果,是人与人以全方位信息交流所达到的人际间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关系的过程。沟通障碍就是受讯者因知识、经验的局限无法了解对方的思想、信息,使沟通发生障碍。医患沟通属于人际沟通,而人际沟通不同于其他沟通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且还有思想、观点、感情、态度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医患之间经常会发生沟通障碍。

1 医患沟通障碍的宏观因素分析

1.1 医疗体制缺陷的影响。

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医生和患者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就我国现状而言,各级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平均只有医院支出的7%左右,有些大医院只占2%~3%,少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事业专用款项“截流”挪用,甚至要求医院上缴部分收入。医院管理者为了生存发展,留住高尖人才以及基本建设、设备构置等,必须靠医疗服务的收入来弥补经费不足。这种体制实际上把医患双方推到经济利益对立的地位。医生切身利益和医院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医生增加收入,患者就会增加负担;而减轻患者负担,医生就会减少收入。这是体制机制造成的医患矛盾。

在此大背景下的医患关系,先天性蒙上了“利益”的阴影,尽管我国现存的大多数公立医疗机构均为非盈利性,但实际上医院已不可避免、无可奈何地驶入盈利的轨道。所以,医疗体制存在的缺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患者把矛头对准医院,把不满发泄到医务人员的身上。而医务人员却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在这根本性的矛盾面前,医患之间的沟通障碍是难以消除的。

1.2 唯科学主义下医患关系物化的影响。

科学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医学的发展。科学被“主义化”,成为世界的最高权威。由于科技的发展,大量的第三者物质性媒介的介入,使得医生同第三者的“交流”多于同患者的交流,形成医生看病只针对疾病的本身,而忽视了患病的人,医患双方在感情、思想上的交流日趋减少,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医患关系逐渐物化、程序化。这样,医生与患者的情感与思想交流由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所代替。

在以唯科学主义为指导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在物化的医患关系中,人被简单化为一种像细胞、组织、器官一样的客体,而丧失了“人”的特性,而医生也成了机器的附属,被机器所操纵,医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医患关系物化导致医患失语,因此很难谈得上和患者倾心交流,更谈不上认真倾听。医务人员关心的不是病人本身,而是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相关数据,于是医患之间沟通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1.3 诚信缺失造成信任危机的影响。

在20世纪50~60年代之前,医患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 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患者。信任是人际沟通的基础,而目前这一基础却摇摇欲坠。学者魏昕、博阳通过访谈和实际调查认为,尽管人们都在称颂绝大多数“白衣天使”都站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但我国医药行业诚信缺失的警钟确已敲响。从大环境讲,我们处在生人社会,人际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从小环境讲,医患关系呈现间接性、多元化和不稳定的趋势,妨碍了医患沟通和彼此间的信任。

信任危机导致了医患之间失去应有的信任。 一方面患者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准确或者不能全面地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病情,但是又怕言之不尽贻误了诊断,耽误了病情。 而医护人员将一些患者及亲属视为潜在的投诉者,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的保障系数,往往在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过程中,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医疗风险说得过重,让患方充分知情,但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医患之间缺少真诚和互信。

胥志华等[1]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是导致双方关系失谐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危机又源于彼此沟通的不畅,相互间缺乏尊重与理解。再加上现在医疗纠纷增多,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现在增加了很多不信任因素。必然影响医患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

1.4 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拜金主义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呈加速度的状况,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伴随着知识经济凸现的许多社会变革,最深刻、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人以及能把握高新知识和技术的人,应该获得较高收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相比之下,许多行业的收入偏低,特别是大量的下岗工人和农村人群的收入更是很少和不稳定。这种利益分配上的较大差异产生出了巨大社会心理效应——同情弱者。而弱势群体的心理也呈现出较强的对立情绪。医疗服务中稍有欠缺,就容易被升级为医患纠纷,医患之间这种收入等级的差别转化为社会地位的高低差别,低收入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自卑、嫉妒、排斥等心理也由此成了医患沟通的一道无形障碍。

而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使医院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诱发了医院职工思想活动的趋利性与务实性,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医务人员普遍重经济效益而致使服务质量不高。加之,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日益竞争的医疗市场又让医院不堪负荷,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无形之中把经济利益放大,导致医患沟通障碍[2]。

1.5 医学教育的偏颇、人文关怀缺失的影响。

李殿富等[3]认为医患沟通的最大障碍是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这才是医患沟通缺失的本质原因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传统的基础教育和医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和实践,多年来,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明显不足,人文实践能力欠缺,尤其是年轻医师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缺乏白衣天使特有的气质,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时讲病状的多,讲情的少,较难以同情心去感受病人的心理和感情需求,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人文关爱。失去情感投入的医患沟通,则显得苍白无力,使医患关系失去了情感的温暖。

朱美跃等[4]指出医务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严重的人性化服务缺陷,不善于甚至不愿意与病人沟通似乎“合情合理”。因而,对患者没有同情心,对病人缺乏关爱,在医患沟通中不能敏锐观察和尊重病人的心理感受,不会根据患方的情绪、表情、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法使病人获得精神、心理的慰藉和改善,从而影响了医患沟通的效果 。

1.6 医患知识结构的差异、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Allman,Clair,Coe 等认为医生与他们的患者在地位、教育程度、职业训练和权威方面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医务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并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和诊疗技能训练,又有医疗实践的经验,对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知识和经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广大非医务人员无法达到的水平。很多人对自身、对疾病、对健康几乎一无所知,即或有些人接触过医学和健康知识,但也仅是表层的知识,对庞大深奥的医学知识不可能全面地认知和把握,他们特别难以理解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性。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医师在治疗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对病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5]。因此,医患沟通的基础十分薄弱。

王方松[6]认为医患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个性特征及性别、年龄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使用也不同,特别是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不对称.都是造成医患交流沟通障碍的重要因素。Robinson G等指出由于医患双方专业分工、专业知识背景差异以及各自权益的不同,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就存在归因的认识性与动机性偏差。医患双方对认知的差异,就在无形之中为医患之间的顺畅交流和相互理解设下了障碍[7] 。

2 医患沟通障碍的微观因素分析

2.1 思想观念上差异的影响。

学者王锦帆[8]认为医患双方难以沟通的重要障碍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医患双方不能有效沟通就在于对知情同意的不同认识。几千年来传统的医学父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医务人员抱守着家长式的医疗作风和习惯,认为医疗决策不需病人同意,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仍习惯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认为医患关系是一种主动—被动型的关系。医生处于主导地位,病人处于从属地位,只要医生决定即可。在现实中,知情同意普遍地没有被实施于医疗的全过程。在患者方面,长期以来也习惯于医学父权主义,知情同意的愿望并不强烈。思想认识薄弱是制约医患沟通最主要的原因[9]。

另一个原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服务性质认识的分歧。医方认为医疗服务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赢利,否则不能生存和发展;患方则认为,医疗卫生服务始终是福利性的,医院应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能图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生和病人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势必影响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

2.2 医务人员繁忙、时间受限制。

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提高的状况下,医务人员工作量急剧增加,造成医患沟通的时间受限[10]。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严重。欧美发达国家床护比为1∶2 ,甚至达到1∶3 ,我国规定为1∶0.4。而根据卫生部对全国400 多家医院的调查,实际上三级综合医院床护比为1∶0.33。

我国各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员的短缺造成医务人员忙于应付、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缺少足够的时间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活需要,难以进行医患沟通。这样医务人员为了保证完成基本诊疗规范,如体格检查、书写病历、检查单和处方,只能忽视医患之间的充分交流。

2.3 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

学者谢勉[11]认为影响与患者沟通的最主要因素为沟通技巧的缺乏。沟通技巧是影响医患沟通的技术性障碍,如不克服,那么将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介来传达信息,如态度、语言、 表情、动作、姿态和行为。

医患双方都认为在医患沟通交流中医护人员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医生必须诚恳、平易近人,有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医务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或缺乏真诚,会导致沟通障碍。所以说,医务人员的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12]。

医护人员的语言在医患沟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和理解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语义上的障碍无法避免。在医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言语上的不恰当或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沟通效果[13]。

根据孙丽华等[14]调研数据显示,分别有14.89%的医护人员和41.32%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行为影响了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果行为沟通做得细微、周全、到位、稳定,那么可以达到语言沟通达不到的效果。

3 简要评述

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前,医患关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使医患关系更加协调,从而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健康。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90年代以后,随着医疗机构被政府推向市场经济,医患矛盾问题开始呈现出来。

从宏观上来讲,医患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问题,然而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却可以从微观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当然,由于医患关系本身的技术性、伦理性、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重属性,多视野、多方位地分析医患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找寻改善医患沟通的对策,仍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长期课题。

所以,当前对医患沟通的研究,除了关注医疗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思想观念等宏观因素之外,还应更加关注在微观领域里的医患沟通障碍影响因素。

摘要:医患沟通障碍是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原因。宏观因素有医疗体制的缺陷,唯科学主义下医患关系的物化,诚信缺失造成信任危机,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拜金主义的影响,医学教育的偏颇、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知识结构的差异、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微观因素有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医务人员繁忙、时间受限制,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由于医患关系本身的技术性、伦理性、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重属性,多视野、多方位地分析医患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仍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长期课题。

篇4: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管理沟通;沟通障碍;对策分析;具体措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沟通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沟通过程,沟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效。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开展,必须依赖各种沟通活动,比如我们最常用的会议,就是一种沟通活动,这种专门为管理企业而发生的沟通活动,我们可以称为管理沟通。

一、概述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感情、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互动过程。而管理沟通则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分享、信息传递和活动交流。可以看到,管理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的媒介,是企业有效运作的润滑剂,而且,沟通行为都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

当前,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各种所有制企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给企业的管理沟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双方都参与具体管理活动的中外合资企业,是管理沟通存在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如果沟通问题处理不适当,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无法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管理沟通的障碍

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生产活动往往容易量化,技术标准比较明确,而且,生产投入的效益可以立竿见影,是好是差,大家的看法和意见基本一致,不会有太多的分歧,沟通起来自然也没有什么障碍。然而,对于企业如何经营,怎样管理,大家就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存在沟通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经营方面

中外双方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太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短时间内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对企业的战略步骤各有各的观点,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依笔者个人的观察,大多数情况下,中方较重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而外方则相反。所以,企业如何经营以及采取什么经营策略一直是企业管理沟通中老大难的问题。

(二)管理方面

中方管理熟悉国内的情况,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响应速度迅速,方法措施灵活,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会。而外方管理非常侧重风险的控制,管理响应速度缓慢,有时还存在放责不放权、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大多数管理决策需要返回国外的上级部门审核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流程过于冗长,造成工作推进困难,甚至贻误时机,往往会丧失发展机会。

三、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影响管理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的因素还是东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外双方价值观、思维模式、沟通方式和利益诉求方面的不同,管理沟通的障碍因此而产生。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的形成不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受到各自文化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价值观不同对管理沟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管理沟通过程中,由于双方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相互之间的交流难度很大,有时一方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事实上沟通起来却显得很复杂。当沟通双方就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价值观时,冲突可能就会出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二)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上以逻辑和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东方文化则以辩证和综合为主要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西方文化重分析,东方文化重综合。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看待问题和认识问题的习惯,沟通时会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同样的问题往往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

(三)沟通方式

东方人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微妙的、含蓄的、非语言的、感性的,沟通时往往蕴涵着更多的含义,需要反复思考,才能真正把握理解。西方人在语言沟通中更倾向采用直截了当、富有逻辑性的表述。这种两种沟通方式,常常会发生歧义或误解。

(四)利益诉求

一般来说,中外合资企业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中方通常更多地关心企业的整体建设,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稳定和社会稳定等,算的是一本长期和全面的整体效益账;而外方更多地重视企业的赢利能力,特别是短期的赢利能力,如每年能获得多少利润,算的是短期和片面的经济账。

四、管理沟通的一般策略

要想消除中外合资企业管理沟通的障碍,我们还必须得从文化上找根源,就是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和认同文化差异,从面达到整合文化差异,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沟通模式。

(一)了解文化差异

在管理沟通中,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文化,然后加以比较,了解各自的习惯,最大程度消除各自的“傲慢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二)认同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和团结,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确保多元文化的共存,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满足感。

(三)融合文化差异

在认识和认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双方文化进行扬弃,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健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把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制度,确立双方有效、合适和稳定的沟通模式。

五、管理沟通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企业要真正达到管理沟通的有效性,除要了解影响管理沟通障碍因素和一般策略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沟通方法和技巧。

(一)树立共同理念

共同理念有助于员工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并能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上进心。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已经被大多数的管理者所接受。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共同理念,提炼出企业的精神,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企业在管理中的沟通。

(二)设立协商机制

企业要充分发挥中外双方的管控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设立协商机制,并在经营管理决策上一以贯之,凡决策必须由中外双方一致同意方能生效,一方面,避免了“一言堂”,提高决策质量,有效防范了企业决策风险,另一方面,保证中外双方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三)健全管理制度

在中外双方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把管人做事标准化,健全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确定工作由什么岗位去完成,需要什么流程,做到什么标准。当沟通出现问题时,只找标准不找领导,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而导致沟通的障碍,促进工作快速完成。

(四)创新业务流程

企业的工作流程是按照外方的管理流程,还是中方的管理流程,应该说都不是很合适,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作流程进行创新。在具体工作流程上,可以建立授权机制和联签制度,按照业务的轻重划分业务层级,并以此进行合理授权,防止执行的随意性。同时,借助信息平台整合优化管控流程,在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找最大的公约数。

(五)重视员工培训

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大力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加强中外双方员工之间的了解,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沟通的顺利进行。由于沟通层次的不同,企业可以分公司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三个层次进行培养,根据各个层次的特点,培训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六)开展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融合平台,中外双方员工在参加活动中容易达成共识,增进理解。企业每年可以举行一两次全员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比较普遍的篮球赛、羽毛球和趣味运动会等,其中,趣味运动会是员工喜闻乐见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活动项目,因为这种运动会对体能的要求不高,而且好玩有趣、老少咸宜。同时,成立各种职工文体协会,拓展文体活动的深度,由于大家兴趣爱好相同,所以,不管是活动交流,还是工作沟通,都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篇5:师生沟通的常见障碍

1、师生间沟通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师生年龄、拥有知识的广度深度、社会生活的经验、看待处理问题的视角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一个问题师生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如果教师一味地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师生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凸显。例如: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诫和说教时,总是认为学生“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总爱命令、控制、指挥学生,不是对学生进行过度忠告或建议,就是对学生进行警告和威胁;等等。这些都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自尊、自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2、师生沟通中的地位不对称

在中小学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师生沟通过程中的主体。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师生沟通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仍然被忽视,造成师生在沟通过程中的地位不对称,引发教师不平等地对待学生。例如:有些教师不重视、不尊重学生的意见甚至人格,随意指责与批评学生;对学生进行中伤、揶揄,对学生的心灵施暴等等。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造成师生沟通阻碍重重,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学校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3、沟通方式的不对称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单向输送信息给学生,这样不但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且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沟通的畏惧心理,害怕与教师沟通,导致师生沟通受阻;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习惯,有些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只是泛泛而谈,比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等等,这种泛泛的一般性的简单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起着隔靴搔痒的效果;而学生在师生沟通中普遍存在不主动、不积极的心态,对教师的沟通采取应付、迎合、文饰的态度。从而加剧了师生沟通的恶性发展。

4、沟通内容的不对称

有些教师偏重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沟通,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题多为学习方面,教师很乐意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存在的问题;即使有时教师与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也还是为其与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沟通服务;相对而言,教师对学生生活、情感等其他方面的沟通有所忽略,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不清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不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5、沟通对象的不对称

有些教师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趋向两极化:教师不是关注于个别优秀生,就是关注于个别后进生,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层生最易被教师忽略,不受教师的关注。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与个别优秀生进行师生互动,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对个别差异生而言,教师怕他们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总是要对其进行关照,询问他们是否明白理解,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知识点;而班上的大部分学生是中层生,他们即不突出也不特别,教师易忽略他们,与其沟通交流相对而言就要少。

二、师生间沟通的策略

1、课前沟通

课前的师生沟通、交流是教师最喜爱的教学办法之一,通过课前沟通,交流,可以使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身心的自由者,精神的快乐者,从而让学生以最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学习,并为老师的精彩教学打开坚实的基础。

(1)一般的课前沟通

课前教师应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上课时要准备哪些东西等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

(2)特殊情况下的课前沟通

特殊情况下的课前沟通应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如:异地公开课教学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通过课前与学生很好地沟通、交流,从而拉近孩子们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对授课教师产生了好感,孩子们面对众多观众的压抑心理得到了有效缓解,孩子们更能放松自己,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如:一位教师异地公开课的课前师生沟通是这样进行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高兴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生:笑 师:你们会笑吗?生齐:会!师: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来说,你们来表现,请同学们面向台下的老师们,让他们来做个裁判!师: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冷笑可不代表高兴呀!上课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高兴,那么想一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兴奋、激动、快乐

师:(板书: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2、课上沟通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间信息、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师生间时时处于沟通之中。

(1)为了教学而发生的沟通。例如,教师为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必须作大量的准备,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情况,也要知晓与此内容相关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选择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必备的教具和学具,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计算的方法,而不只是将其作为一条刻板的法则去死记硬背。不经过沟通而直接告知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表述,或者通过强制的方式实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记忆,严格说来,都不是教学。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特别是话语的选择和语气的轻重。教师要尊重学生,上课提问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请其座下,即使回答错了也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个人认为应该怎样”或者“建议你怎样怎样”等等。

(2)为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而发生的沟通。上课以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如:上课铃响过许久之后,一个学生匆匆跑来,一把推开教室门就想往里冲。“站住!”听到教师一声喊,他顿时停下来。教师瞪了他一眼,不高兴地说:“真没礼貌!上课来晚了,也不知道喊报告?”他愣了一下,转过身走出去,关上门,喊了一声“报告”,再从门缝里探脑进来,侧脸看着教师。教师不屑地说:“现在喊报告已经晚了,先出去站一会儿吧。”该生先是一脸疑惑,既而变为不满,干脆一甩门,跑了。教师告诉学生“上课迟到了要喊报告才能进教室”,但当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来做的时候,教师还是表示不满。教师的出尔反尔,令学生无所适从并感到受辱,引发了师生冲突。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尤其学生上课违反了课堂纪律,也不要轻易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玩笑,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后沟通:下课后教师不要急于马上离开,可以等学生都放松下来后走到学生中去问问学生这节课听得怎样,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作进一步改进等等,这不仅仅是体现教师的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教师在教学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并且让学生认为是教师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更能增强师生间的互相信任。

(4)课外沟通:在平时的生活中,特别是偶遇的时候,这时候其实是沟通交流的大好时机。此时不要说任何学习上的事情,可以聊聊家常,关心下学生的身体,询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问题等等,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下他感兴趣的话题。更能拉近距离,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比如和他们一起说说 NBA,说说世界杯等等。

(5)其他特殊情况:在学生违纪或者考试后,也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但不要急于马上进行,可以先给他一个提示,先让学生自己反省,然后再选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流,最好是选放学后或者每天大部分学生到校前与之交流,这样时间稍微长一点更能深入的发现问题,达到谈话的效果。如:开学不到一个月,有个初二的男生接连和三个同学发生冲突、打架。面对老师的调解,他态度非常强硬,他一边痛陈对方的种种不是,一边用不礼貌的肢体动作表示自己的愤怒。出人意料的是,他一边骂骂咧咧指责同学的不是,一边痛哭流涕抗议老师的“偏袒”。经过反思老师感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再发生类是事件时老师不再采取批评他的态度,而是找一个能使人心平气和的环境和他谈话,每次老师都是倾听者,他是讲述者。老师专注、温和的表情使他感到安全。偶尔,老师会插一句类似“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你们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样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话。慢慢地,谈话中出现了以前老师从未听过的语言:“老师,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他们”,“老师,这件事我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每次谈话结束后,老师都会拍一下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好。”他逐渐学会了宽容、合作和反思自己。

篇6:管理沟通中的障碍

摘要: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秘书,想要当好领导的助手,除了需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沟通工作,因此,分析上下级之间的行政沟通障碍及探究其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秘书工作本质就是沟通,要想获得成功,必先了解沟通的障碍在哪里,沟通时才能进开津碍,内外兼修,见贤思齐,把优秀变成习惯,使沟通顺畅。

关键词:秘书;行政沟通;上下级;障碍;对策

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中,秘书起着极其重要的上传下达的作用,行政沟通在上下级交流中体现的极为突出。

行政沟通指在行政实施过程中行政人员和行政机构相互之间的各种意见、情况、政策、指令等的上传下达及其合作、反馈、协调的一种行政活动。

从一个任务的提出到完成,沟通一直穿其中。行政沟通是行政组织的血液,是行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雌途径。它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条件。它是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让行政人员积极参与沟通,才能有效地提高行政活动的效率。然而沟通并不总是有效,在实际的行政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干扰共知与共识达成的因素,这些因家阻碍着行政沟通的进行。

1。上下级之间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原因

1。1认知障碍

沟通学者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框架和偏好的交流方式。所谓认知框架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模式,它主要受到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认知框架是不同的,对同样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认识酗酒的危害,父亲在桌上放了两只装有蛆绷的杯子,先在第一只杯子里倒人清水,蛆绷在清水里不停地扭动;然后又在另一只杯子里倒人白酒,只见蛆绷剧烈地扭动了几下便死了。父亲问儿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儿子回答说:我明白了,如果经常喝白酒,肚子里就不会生虫。

由此可以看出,沟通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试图用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对方的认知框架,去解释某一个行为。

1。2层级降礴

阻碍组织成员间信息和情感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组织成员间因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心理隔阂,这种情况被管理学者称之为位差效应。管理实践证明,位差效应所造成的不利是显而易见的。

行政上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只愿意与同级和上级领导来往,这样,领导的信息来源就局限子很狭隘的范围内,得不到丰富和充实。行政下级一般也没有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的意愿,而满足于自己的日常本职工作,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是非纠纷。

1。3模糊障碍

在行政部门中,领导经常对下属送出矛盾的讯息,如“要敢冲,但不要冲过头了”,透过这种不够明确的交代,领导便可以遮掩自己授权不够彻底的事实。

在收到这种模糊讯息时,部属经常不敢透过询问来确认其意义,因为问了就代表自己不够成熟、经验不足。当需要再次将此讯息传递出去的时候,他往往也是含糊其词,不愿担负任何将讯息明确化的责任。于是一个传一个,大家都假装听懂了,怕稍有迟疑就显出自己的无能,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最后,这种“传话游戏”就将最初的讯息传得面目全非,从而影响了整个行政活动的效率。

1。4沟通渠道障碍

行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应视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加以选择。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许多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人习惯于一种方式—开会。这一方面堵塞了一些本来可以更有效率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又使得一些地方的会议过多,不但大型会议、马拉松式会议过多。究其原因,一是从思想认识上,人们把召开会议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及规模的大小看成工作是否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是否得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二是由于组织机构的重盛,使得会出多门,重复传达。三是由于宫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不但一切靠开会,而且在会上互相扯皮、推委,对问题议而不决,常使得一些会议越开越长、越开越大。

1。5偏见阵礴

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吃橙子,不料他吃到的是一个又酸又涩的橙子,从此他就觉得橙子不好吃,任凭别人告诉他苹果有多么的香甜,他就是不肯再吃橙子了,这就是偏见。一个人对某种观念、事物、个人、团体、组织等有成见,这同样会形成沟通障碍。对人的偏见通常被称为刻板印象,即指根据一个人属于哪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然后根据这一团体或阶层的人的典型行为(思维)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或思想。

在行政单位中,偏见(刻板效应)经常发生在上下级之间。下属往往会觉得领导不通情达理,只注重成绩,不为职工着想。而上级则往往觉得职工只顾个人利益,不与组织同心同德,只讲报酬不讲工作。显然用这种刻板的态度、观念进行沟通,双方是很难达成一致的。

2。解决各种沟通障碍的对策

2。1针对无意识认知偏差的对策

管理研究发现,成功的销售人员都有一个特点,即能够按照顾客所习惯的交流方式选择不同的沟通策略。

行政部门也一样,要想沟通成功,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信息接受方式,对症下药地选择合适的交流手段,才能使要传达的交流意图得到比较完整、比较准确的接受和理解。其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使自己领导、工作的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使自己成为所从事工作的内行和专家,紧紧跟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最后,还要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沟通意识。“为政之妙在于协调沟通。”只有做好沟通协调、信息传递工作,才能使行政人员的思想、情感得到交流,对组织目标理解更准确、深刻,才能产生内聚力,共同完成行政管理的任务。

2。2避免“位差效应”的措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中称:“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民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九弊不去故也。所谓就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词给、眩聪明、厉威严、咨强值,此六者,群上之弊也;诌谈、顾望、畏槟,此三者,臣下之弊也。”司马光在此提到的这些情况,正是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对上下级之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还着出,之所以会造成“上之难达”、“下之难知”的结果,主要责任在于上级,因此,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位差效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应该从管理者人手。

首先,管理者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应尽最大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少用或不用经过各职位层次传递过来的信息。日本管理学家在实践中证实:信息每经过一个层次,其失真率约为10%一15%;上级向他的直接下属所传递的信息平均只有20%一25%被正确理解,而下属向他们的直接上级所反映的信息被正确理解的则不超过10%。

其次,作为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应努力坚持走群众路线,注意实际和调查研究,既主张和允许下属报喜,更提倡和鼓励下属报优;加强自己民主意识的修炼,平易近人,不耻下问,适时地表露一下自己的弱点,不仅不会有失体面,反而会拉近和下属的心理距离。作为下属,则更应该实事求是,不辞辛苦,为上级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2。3减少语盲模糊障礴的方法

尽量多用具体化的语言。一定要用抽象语言不可的时候,则应鼓励对方多反馈,以促进彼此的了解;减少使用专门术语,尽量使对方容易理解的简明语言,增加传递内容的可接纳性;沟通语言的选择要正确,简洁,适当,经济。所谓正确和简洁,是表示不要选择意义容易混淆的言词;适当是表示语言合乎主题、场合及沟通参与者的需要;经济是表示使用的语言不需费力就能理解。

2。4克服沟通架道障碍的措施

积极疏通和拓宽沟通渠道,避免沟通渠道单一,是克服行政沟通中出现沟通渠道障碍的主要措施之一。

从行政系统来说,改变单纯依赖开会的形式提供反馈信息的状况,要有效运用非正式沟通的形式。非正式沟通在促进领导与下属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增进团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领导者与下属做面对面的交流,掌握的信息会更加真实可靠。选择正确的沟通媒介是克服行政沟通中出现沟通渠道障碍的另一有效措施。

根据信息的特点,分别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口头、书面和非语言的沟通媒介形式,使其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2。5解决偏见障碍的方法

解决偏见的方法就是找出它存在的理由。如果了解了偏见发生的原因,就很容易说服对方。就上下级的偏见而言,我们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找出它存在的原因。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它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级需求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求。

在一个组织里,低层人员的需求相对低下,主要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也就是关心自身的福利、收入以及工作环境的稳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而作为领导、上级的人员,其需求就比较高,主要是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我的员工是否尊重我,自己的决策是否得到认同,是否能够实现组织宏伟的目标,以至于最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显然领导和下属的需求层次不同,因此,他们考虑事情所站的角度自然也不一致。如果双方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要形成一致的沟通是很难的。

因此,身为上级领导,要设身处地的多为下属考虑考虑,而下属也应该多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一些集体荣誉感。这样“换位思考”,二者的沟通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了。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贝克。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圆明园,我想对你说下一篇:东昌府区扬尘治理观摩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