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2024-05-17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共10篇)

篇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王亚军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已成快速增长趋势,那么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数额随之越来越多,固定资产处置弱化直接导致资产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资产配置不能公平合理,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资金被浪费。目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主要有:处置行为随意化,处置方式简单化,处置收益模糊化。那么如何堵住漏洞,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内部控制措施,文章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而对于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更是鲜少重视。这会导致可继续发挥功效的资产被处置掉,资产配置有失公平合理,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资金被浪费现象将持续恶化。

1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

11固定资产处置行为随意化,缺少统一标准

固定资产需要处置时,一般是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并报财务部门审核销账。对于大额大批量固定资产报废还需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没有权威的技术部门进行残损鉴定,简单地认为已到报废期就不能使用了,更新改造时理所应当淘汰旧设备,用新不用旧,不管该设备能否继续使用,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随意。

12固定资产处置方式简单化,缺少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常见的是后勤处的资产管理人员将固定资产进行回收、变卖,有处置收益的自行收回再上缴财务处。这种处置方式看似合理合规,但实则缺少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原则。也就是说不同的岗位应享有不同价值的资产处置权,资产的处置行为和残值收益的回收应经由不同部门处理。

13固定资产处置收益模糊化,缺少监管机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单位自行处置,处置过程没有相应手续,缺乏第三方管控,财政主管部门也没有过多的人力、物力去监管资产处置过程。而资产的处置必然会产生收益,缺少监管形成的处置收益就自然而然变得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最终直接导致财政资金外流,腐败问题滋生。

2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弱化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因素: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不重视;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更注重固定资产的采买,而使不使、怎么使无人问津;最后,财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21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不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思虑较多的是资金指标的申请和使用、政绩的多少,而单位内部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这些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固定资产的处置自然鲜少有人关注。

22固定资产重买轻管的思想长期存在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管理者更多关注固定资产的进入环节,即固定资产的采买。因为固定资产的采购一方面彰显管理者为单位带来的价值,另一方面使资金有了合理的去向,为下一个预算年度的资金申请奠定基础。而固定资产的退出环节,即固定资产处置则不能给管理者带来任何绩效,被长期忽视。

23财政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职能主要是落在财政主管部门,而财政主管部门所辖地区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力和物力配备相对单薄,没有能力和精力面面俱到。以北京市某区为例,财政部门资产科室大概也就4~5个人,监管六七十个基层预算单位的资产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3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处置是固定资产最终的退出环节,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而影响固定资产购置是否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优劣。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是固定资产的入口和出口,把好这两关是使固定资产管理处于健康状态的基础保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管控,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31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管理,应从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内部控制开始。规范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流程:由资产使用人提出处置申请到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审批,大额固定资产处置还需召开领导班子会讨论决定,并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最后到财务部门销账。对于审批同意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变卖,收购方应由单位领导班子会审定,固定资产收购时必须有双方盖章签字的资产回收单,处置收益由收购方直接上缴财务部门。

32完善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过程一般不进行会计核算,只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果进行会计核算:一是减少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二是增加应缴国库款和银行存款,反映固定资产残值收益。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不能够反映固定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经济业务状况,因此可在原有会计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1)准备处置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发生处置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现金 ;

(3)产生处置收益时

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固定资产清理;

(4)处置结束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其他支出(处置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应缴国库款(处置收益)。

33财政部门需细化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具体措施如下:①细化每类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时间标准。②细化固定资产不能继续使用的具体情况,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范围标准。③指定固定资产处置的鉴定方和回收方,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盲目性和唯利性。④定期巡查或委托第三方审查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办理过程和手续,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随意性。

堵住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基层单位和监管部门需齐心协力,既要从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入手,又要从监管层视角强化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即分离固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购买和处置是所有权人应享有的权利,使用权人只能享有使用的权利,避免为了使用而处置等固定资产处置权滥用现象,为固定资产的健康管理奠定基础。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参考文献:

[1]霍轶如何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J].管理视野,2011(3)

[2]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0)

[3]叶安晖浅谈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中国论文榜】——各类省级、国家级、学报和核心发表服务,写作指导润色服务,翻译服务

篇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省直各单位:

为加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我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业务规程。

一、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是指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对外捐赠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1、无偿调拨,指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包括: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在本部门内上下级或同级之间调拨;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因隶属关系改变而发生的资产上划或下划;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因撤销、合并、分立而发生的资产移交;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因特殊事由批准的资产调拨以及省财政厅认可的其他方式。

2、出售、出让、转让,指变更单位所有权或占有权、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行为。

3、置换,指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使用权的资产处置行为。

4、报废,指经有关部门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对已经不能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5、报损,指单位发生的存货损失及各项资产的非正常损失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6、对外捐赠,指将尚能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无偿支援公益事业及扶贫、赈灾等的资产处置行为。

7、货币性资产损失,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确认的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对外投资损失等。

二、省财政厅负责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

三、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含机关本级)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审核,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四、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不得进行账务处理。

五、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招投标等市场竞价的方式公开处置。

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主要包括:

1、闲置资产;

2、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3、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4、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5、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6、组建的临时机构或因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临时购置的资产;

7、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含主管单位本级及下属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照以下权限处理:

1、单项固定资产价值量低于20万元的,由本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2、单项固定资产价值量超过20万元(含20万元)的,逐级上报,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3、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的处置,在没有新的规定出台前暂按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和改进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通知》(厅〔2007〕)14号)有关规定执行。

4、省级单位组建的临时机构或召开和举办重大会议、大型活动等而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处置,由组建或主办单位提出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5、省级单位的存货损失、货币性资产损失(包括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等其他类资产损失),分类损失额低于5万元的,由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财政厅备案;分类损失额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报批程序:

(一)申报。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意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填报《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内部申报表》(见附件一),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向主管部门提交资产处置书面申请报告,填报《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见附件二);主管部门按规定权限提出审核意见后以正式文件上报省财政厅,并视不同情况分别提交以下相关凭据、报表和资料,包括:

1、资产价值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复印件、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单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形成存货损失、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情况说明、对方单位情况说明等;

2、转让方、受让方草签的资产或股权转让协议;

3、拟转让、移交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金额清册;

4、《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内部申报表》。

(二)审批。省财政厅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三)评估。资产处置申报经批准后,对于按财政部令第35号及36号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评估报告须报省财政厅核准或者备案。

(四)处理。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省财政厅、主管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复文件进行资产处置,办理相关资产转移手续,并将资产处置时开具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复印件报送省财政厅。资产处置价格低于评估价值90%的,应当事先报经省财政厅审核同意。

(五)备案。省级主管部门在规定权限以下进行资产处置,应于次年1月10日前将本资产处置结果集中报省财政厅备案。备案材料应包括主管部门批复文件、《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备案汇总表》(见附件三)、政府非税收入票据复印件等。

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处理: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可视情况采取统一处置或自行处置两种方式,并逐步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处置。资产处置收入属国家所有,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

1、省财政厅采取统一处置方式形成的资产处置收入,由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全额缴入政府非税收入汇缴账户,再划解至财政专户或国库;

2、省财政厅核准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处置形成的资产处置收入,由单位在取得收入时,填制《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全额缴入政府非税收入汇缴账户,再划解至财政专户或国库。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资产处置收入,冲减资产评估费用及有关清理费用后,按现行财务

制度规定处理,并凭省财政厅或单位主管部门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和实际交易价格调整有关账目。

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在本单位职权范围内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对违反本业务规程规定,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将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附件:1.《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内部申报表》

2.《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3.《安徽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备案汇总表》

安徽省财政厅

篇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1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

1.1 固定资产处置行为随意化,缺少统一标准

固定资产需要处置时,一般是由使用人提出申请,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并报财务部门审核销账。对于大额大批量固定资产报废还需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没有权威的技术部门进行残损鉴定,简单地认为已到报废期就不能使用了,更新改造时理所应当淘汰旧设备,用新不用旧,不管该设备能否继续使用,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随意。

1.2 固定资产处置方式简单化,缺少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常见的是后勤处的资产管理人员将固定资产进行回收、变卖,有处置收益的自行收回再上缴财务处。这种处置方式看似合理合规,但实则缺少授权控制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原则。也就是说不同的岗位应享有不同价值的资产处置权,资产的处置行为和残值收益的回收应经由不同部门处理。

1.3 固定资产处置收益模糊化,缺少监管机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单位自行处置,处置过程没有相应手续,缺乏第三方管控,财政主管部门也没有过多的人力、物力去监管资产处置过程。而资产的处置必然会产生收益,缺少监管形成的处置收益就自然而然变得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最终直接导致财政资金外流,腐败问题滋生。

2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弱化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因素: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不重视;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更注重固定资产的采买,而使不使、怎么使无人问津;最后,财政主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2.1 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就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对固定资产管理本身不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思虑较多的是资金指标的申请和使用、政绩的多少,而单位内部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这些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固定资产的处置自然鲜少有人关注。

2.2 固定资产重买轻管的思想长期存在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管理者更多关注固定资产的进入环节,即固定资产的采买。因为固定资产的采购一方面彰显管理者为单位带来的价值,另一方面使资金有了合理的去向,为下一个预算年度的资金申请奠定基础。而固定资产的退出环节,即固定资产处置则不能给管理者带来任何绩效,被长期忽视。

2.3 财政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被弱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职能主要是落在财政主管部门,而财政主管部门所辖地区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力和物力配备相对单薄,没有能力和精力面面俱到。以北京市某区为例,财政部门资产科室大概也就4~5个人,监管六七十个基层预算单位的资产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3 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处置是固定资产最终的退出环节,处置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而影响固定资产购置是否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优劣。固定资产的购置与处置是固定资产的入口和出口,把好这两关是使固定资产管理处于健康状态的基础保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管控,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3.1 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管理,应从建立固定资产处置业务的内部控制开始。规范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流程:由资产使用人提出处置申请到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审批,大额固定资产处置还需召开领导班子会讨论决定,并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最后到财务部门销账。对于审批同意处置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变卖,收购方应由单位领导班子会审定,固定资产收购时必须有双方盖章签字的资产回收单,处置收益由收购方直接上缴财务部门。

3.2 完善固定资产处置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业务过程一般不进行会计核算,只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果进行会计核算:一是减少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二是增加应缴国库款和银行存款,反映固定资产残值收益。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不能够反映固定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经济业务状况,因此可在原有会计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1)准备处置时

(2)发生处置费用

(3)产生处置收益时

(4)处置结束时

3.3 财政部门需细化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

具体措施如下:(1)细化每类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时间标准。(2)细化固定资产不能继续使用的具体情况,作为固定资产是否能够处置的范围标准。(3)指定固定资产处置的鉴定方和回收方,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盲目性和唯利性。(4)定期巡查或委托第三方审查预算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办理过程和手续,避免固定资产处置时的随意性。

堵住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基层单位和监管部门需齐心协力,既要从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入手,又要从监管层视角强化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即分离固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购买和处置是所有权人应享有的权利,使用权人只能享有使用的权利,避免为了使用而处置等固定资产处置权滥用现象,为固定资产的健康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霍轶.如何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J].管理视野,2011(3).

[2]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0).

篇4: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会计核算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处置不规范

根据相关制度之规定,当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事先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手续执行。实际过程中,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违背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其内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较为突出,且与规定的审批手续背道而驰,甚至部分行政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理固定资产。

(二)会计核算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缺乏及时性;二是会计核算缺乏准确性;三是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之规定,应依据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提取修购基金,导致其固定资产猛增猛减,发展极其不平衡,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高效有序发展和壮大。

(三)资产购置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购置工作时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實行“化整为零”战略时故意规避政策采购行为;另一方面是行政事业单位私下交易、人情采购及其暗箱操作等一系列违法犯纪仍然存在,尤其是盲目采购、重复购置、攀比采购现象较为突出。

(四)资产使用存在问题

受相关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以至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即缺乏完善的验收制度,以至于购置的物品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缺乏完善的登记制度,以至于资金使用去向模糊不清,不便于相关部门的会计审核且极易造成账实不符等现象;缺乏完善的移交、建交制度,以至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资产流失严重,未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缺乏完善的定期维护检修制度,以至于行政事业而单位有效资产使用寿命难以进一步增强;缺乏固定资产索赔制度,当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资产损毁、盘亏后,不利于及时的挖掘其原因,并予以纠正和完善。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资产管理是打造“高效政府”、“透明政府”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政府的监督越来越加强。各级政府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事效率。打造“高效政府”、“透明政府”成为共识,而“行政成本”、“绩效考评”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加强资产管理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把行政成本列入对行政单位和人员的考核范围。这种只注重结果或成绩考核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逐渐被改变。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本身开始吸取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经验,引入“行政成本”、“绩效考评”,约束政府行为,考核政府水平,希望政府能以最低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是财政改革必然触及的新领域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比重相对变大,也使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财政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逐年加强。如果财政财务工作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或缺位,那么不管资金管理方面做得多好,其财政财务工作也是不完整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成为财政财务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思想认识方面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因此需要现行行政单位各级职工打破传统滞后理念的束缚,通过学习新知识,树立起新型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同时,领导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领头人,其思想觉悟较大程度上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成效,所以必须加强领导人员的思想觉悟认识,通过对其培训和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级领导者的职责,并定期对其人员的职责履行状况开展考核,以此增强各级领导的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每一位职工均能重视起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自觉提升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二)管理制度方面

以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为例,即事业单位需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以定期盘点的形式经常性的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盘点,通过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状况,进而更好的开展有效资产的合理配置,不断提升有效资产的使用价值,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三)体制和机制方面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突破各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障碍,构建起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为依据,运用虚拟折旧法准确把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并制作出准确的明细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及盘存制度,并将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其高效性职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监管和执法方面

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就监督管理而言,行政事业单位需致力于固定资产真实完整性和保值增值性的基础之上开展,通过全面落实监督管理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和纠正;就执法检查而言,行政事业单位需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开展清查、核算,一旦发现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损毁及其报废现象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有针对于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颖.论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21

篇5: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的使用效率,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内部控制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原因 措施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真实、合法、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1.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1.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1.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工程进度、价款支付、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竣工决算全然不知,往往只负责对支出登账核算,而对支出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预算执行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1.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1.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单位预算是全方位的,但相当多的部门负责人,没有认识到预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预算编制可有可无,即便有预算,也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成为应付工作的形式。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财政下达数,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2.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3.2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自然也有其特殊性。如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都要求建立一套适合其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单位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权责清晰,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3.3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完善部门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最重要的是明确各项收支费用的方向及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防止支出超预算、随意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第二,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将部门的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预算调节机制,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刚性预算意识,使财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

3.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求内控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素质,还要具备政策、法制观念及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人员要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同时各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内控人员的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提高内控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3.5加强内部审计,强化政府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需外部力量予以保证。按照国际惯例是首先对自身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地自我评价,出具自查报告,然后由审计机关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写出检查报告,并对各项业务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篇6: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标,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其主要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和动植物。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与生产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例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其当期购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在当期列支,固定资产核算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反映,在使用过程中计提的折旧直接冲减相关资产基金,而不计入支出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其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日常会计核算及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日常管控,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控中的部分问题,具体如下。

(1)固定资产核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一是固定资产核算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由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在实践中存在调拨、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资产的情况,但是很多单位在无偿取得这些资产时不在账面上反映,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有的单位出于其他目的,将应在账上反映的手机、电脑等资产故意漏核算,使这些资产为个人所有,造成资产流失。二是未能做好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当前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缺少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监管不力。三是固定资产处置存在不规范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相关规定,在处置价值较大资产时,单位应当履行报批手续,经审核同意之后才可处置。但在实践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有单位存在随意低价处置固定资产的情况,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未建立全面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很多时候属于无偿调拨性质,因此在实践中很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控不够重视,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无形中增加了资产流失的风险。

(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一直存在有重购置轻管理,重现金轻财物的思想,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对管理信息系统不重视,未能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应措施

(1)建立全面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风险有:固定资产管理职能不清,未能明确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对资产的使用和保管责任不明确,存在固定资产毁损、流失或者被盗的风险;固定资产领用、发出缺乏登记审批制度,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定期盘点制度,存在固定资产流失、信息失真和账实不符的风险;对固定资产的调剂、租借、投资、处置等不按相关规定办理,存在资产配置超标、国有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的风险;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不按期对资产进行维护,存在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使用年限缩短的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单位应当高度重视以下关键控制点,做好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的对应管理部门;安排明确的固定资产使用人和保管人,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在卡片上注明资产的相关信息,如购买日期、使用寿命、资产价值等;明确固定资产调剂、租借、投资、处置等的审批程序和权限,不得超标准配置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好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应当做到账实相符,同时要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和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2)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会计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所设立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配备合格的专门管理人员,及时按照合规的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入账,并实行总账、分类账、固定资产卡片的登记等制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核查盘点,及时发现问题,做到账证、账实相符。对发现盘盈或盘亏的资产要及时上报审批,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对于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要按相关法规和审批制度进行处置,任何人不得私自处置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好固定资产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技能,切实做好固定资产在采购、使用、保管及处置环节的安全,尽量减少或者杜绝因财务人员核算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或丢失。

(3)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体系。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库,通过信息系统管理,可以更有效的实现资产的配置、使用、维修等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也能够有效减少固定资产流失问题,降低管理风险。

(4)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和考核体系。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是固定资产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工作主要是指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及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防范资产流失的风险,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财政监管和审计的作用,加强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督促单位健全自我管控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复杂而系统的,但是固定资产在单位的运行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和分析问题,不断的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固定资产的管控工作,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公共职能、做好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构成比较复杂,其管理难度比较大。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促进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控,内部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颜卓景.以财务监管为重点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2] .张晨花,杨杰.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科学之友,2011(07).

篇7: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则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提升行政带来单位自身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更好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维护事业单位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都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对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缺乏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更好的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控制理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由于缺乏明确的控制理念,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对会计控制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无法有效的执行,最终无法有效的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全面性,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还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处理,缺乏制度标准的约束,对问题的处理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控制流程的制定上过于简单,而且缺乏预知性,这就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控制不合理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明显违规的行为。

基础部分过于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分,其不具有盈利性,日常运营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从而导致当前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东北,缺乏事前控制,对于内部各种资金支配的记录和凭证缺乏有效的记录,财务岗位划分缺乏合理笥,没有实施岗位相分离,同时在账簿管理上过于重视分类账,重视对会计报表的提供,而对相应数据的分析缺乏有效的重视。

太注重形式,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开始意识妻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加快了对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但由于受制于人员素质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过于注重形式,一些稽查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缺乏深入笥,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相关的控制工作缺乏深度的管理,再加之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及贪污腐败现象滋生。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并不要求完全排除风险。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体素质的高低及其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结是一套防范机制,需要会计人员充分的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这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仅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有效运行,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同时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能够有效的确保控制过程真实性的提升。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管理体系的执行者,其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确保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的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从而在其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要想保证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灵活运行就必须排除控制上的限制因素,结合以往的一些会计工作者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授权批准制度在会计控制中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就是对内部会计责任的明确,这有助于我们对会计核算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比较连续性的和系统性的监督和检查,这样责任的合理明确分配也帮助我们更加便捷的找到会计工作中的不足,同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然后及时进行改进,这样对于我们控制体制运行的流畅性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我们在工作中很多操作不仅不规范,甚至有一些都是违规的,所以必须予以相应的惩罚,这样能保证会计管理的正常运行。

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快对内部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努力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对收入和支出的校对,控制和管理好预算和对外投资,确保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篇8: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财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管理体制建设上必须从客观状况出发,构建科学明确的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财务体制的明晰化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管理环节、使用环节以及处置环节都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对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政府职能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目明细设置的抽象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都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其主要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组建而成,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在账目要求上必须体现出国有资产的详细使用以及折旧状况,尤其在新形势下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运作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化要求。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额度逐渐增加,对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也成为必然趋势。然而部分地方行政部门在账目设置上相对抽象,主要体现在台账缺乏明细标注,为了应付总财务规划,仅对国有资产总账进行了抽象统计,甚者部分机构时常出现账物不对应的现象,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严重薄弱性,账实不符现象是现阶段尤为典型的现状。

此外,账目设置的弊端也体现在无形资产管理和折旧减值评估上,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过分强调国有资产的购置上,忽视了现有资源的合理支配和价值评估,对隐形国有资产尚未纳入总账,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对已投入使用的国有资产未能及时进行价值折旧评估,造成财政核算的误差,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资产使用秩序混乱

国有资产的使用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核心,涉及到资源配置和国家财政支出等环节,资产使用的混乱和随意性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另一典型问题。譬如,在事业单位改制以后衍生出的新机构对原来机构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约定,导致原机构在国有资产价值回笼上的经济损失,甚者有少数机构将国有资产出租以平衡财政支出,然而在前期资产维护上的成本投入反而超过了实际利润收入,导致事业单位财政透支,所有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秩序混乱,缺乏明确的约定,造成财政机构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资产的处置缺乏制度约束

近年来调查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流程上大多缺乏严格的审批流程,尤其在国有固定资产转移上尤为明显,一些单位擅自出让久置资源,表现为厂房、设备以及大型服务场所等,从流程上尚未经过授权单位的处置进行交易买卖,严重损害了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秩序。此外,过去几十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较为复杂,隶属关系的庞杂导致下属机构之间在国有资产转移上更加难于管理,未经批准或者拍卖而进行内部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处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明确资产权责

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体现出一系列权责问题,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行使主要权利的是地方政府,然而在权责制度建立上相对混乱,因此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成为优化国有资源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体现国有资产的公有化价值,地方政府应该着力加大资产核算和统计力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在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倡导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管理平台建设,细化实际资产购置、利用以及转让流程,根据单位固定资产状况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台账登记与实际资产相符,对生产型国有设备进行动态价值评估,保证单位国有资产现有价值的真实性,便于财务部门进行稽核考察。

(二)优化资产利用流程,提升资产可再生价值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不仅是单位业务水平的象征,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价值体现,因此在国资管理策略的优化上必须考虑资产价值的最大化,部分国资设备的投入更应该考虑其经济价值的体现。优化资源利用流程不仅是提高国资使用效率的保证,也是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策略必须通过单位内部具体流程的优化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内外生存竞争逐渐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因此国有资产的管理应该和相关领导的任务目标相挂钩,将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定量化,进而提升资产的可再生价值。

(三)优化资源配置,规范资产处置

资源配置不仅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策略,也是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永葆生机的基本方针,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合理化,同时也是国有资产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然而在国有软、硬件资源的分配上也制约着整体发展路线的制定,因此必须实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单位在资源分配上的平等化和公开化。此外,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完善国有资产的处置策略,尽可能实现国有资产处置的合法化,严格实施权利问责条例,避免特权办事以及相关的腐败交易。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在现阶段财政制度逐步透明化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显然已成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任务。本文剖析了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且有针对地提出了初步管理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侯睿.关于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03期

篇9: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它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日常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其安全完整,提高其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现状

1.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观念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够,管理责任意识不到位,存在一些偏差。平时只重行政审批领购手续,轻管理。认为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并未产生效益,对其后续缺乏管理,无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更无统一规划。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些单位只存在财务账面固定资产数量、金额,无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台账资料欠缺,甚至对固定资产验收、登记、清查、处置均无相关的制度。在日常处理时随意性很大,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牵制机制,造成盲目、重复购置现象,无法准确确认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和数量,无法跟踪其增减变动情况,造成了账面资产与实物不符。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环节、各流程责任未落实到个人,或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现象。出现问题,部门和个人之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3.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由于一些單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认为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事务不经常发生,无需专职人员担任,只是在遇事时才临时抽调人员,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未受专业培训,未经系统学习,工作中随意、不谨慎,出差错时有发生,不能及时对固定资产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其实际情况,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削弱了工作力度。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落实责任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保管、调拨、处置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建议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由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保证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专属专职,管理人员权限清晰,责任明确,实行对固定资产全过程、全员、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责任到人,避免因人为因素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厉行节约,坚持突出重点,保证急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资产购置标准,并按照“谁使用,谁请购”的原则,按财政部门关于固定资产购置的相关规定,经审批后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采购固定资产,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固定资产,应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办理,严禁自行采购,资产管理部门应切实把关。单位各部门之间应根据实际需要实行调拨、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杜绝闲置、重置浪费现象。

3.规范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对固定资产日常的使用、保管、保养、维护应有相应保证,财务部门应根据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健全固定资产的入账手续,定期进行账账、账卡、账实核对,确保三者之间无差错,年末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解决。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经济的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已十分必要,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的相关成员要认真学习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可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和学习,强化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奖惩并举,用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5.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大,更新快,单靠传统的手工记录、核算、统计已很难适应全面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和正确反映其管理使用情况。在这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已关注到这情况,近年来,随着资产清查工作的开展,各行政事业单位已逐步使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固定资产的采购、处置、安全控制及资产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建议如果能借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与财务软件,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三者整合起来,通过数据相互导入,实现在单位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就可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进行实时核对账目,对资产实行全程监控,全面掌握单位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以及购入、调拨、处置等参数。随时掌握资产运行情况,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的改革,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其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制度,强化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姚洁.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和对策.中国财政,2012.09.

[2]聂立军.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10.

作者简介:

篇10: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业务存在的漏洞及控制措施

(1) 单位基本情况清理:主要是根据资产清查工作的需要, 对纳入资产清查工作范围的单位户数、编制和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

(2) 账务清理: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银行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各类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各项资金往来等基本账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

(3) 财产清查: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 单位对清查出的各项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和坏账等损失, 按照资产清查要求进行分类, 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4) 完善制度:主要是各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 针对资产清查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依据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账与资产卡片账金额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形成原因有:部分资产购入、处置、报废或调拨划入、划出, 资产卡片已登记或转出, 但财务未能及时入账;财务已入账, 但资产卡片未能及时处理。部分单位账账不符的情况已多年存在, 此次清查重新进行了对账清理, 增加了很大工作量。

(2) 挂账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会与现实经济存在交集, 所以产生了一些长期挂账的现象, 很多时候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会参与负责一些项目, 但是一旦项目出现突发情况或者是负责人出现某些问题, 就会导致资金的中断和账目的冻结, 形成挂账、呆账, 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3) 国有资产利用率偏低, 在资产清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对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不当的行为, 造成资产利用率偏低, 所以不要盲目使用, 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 依法办事, 精细管理, 严格审查, 监督到位, 合理使用, 争取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 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无偿占用现象比较严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会使用国有资产支持经济活动, 而这些经济活动大多是非营利性的, 表面上来看是支持经济发展, 盘活国有资产, 而实际上容易形成国有资产私用, 不顾大局的违法行为。

(5) 资产所有权混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存在资产所有权公私混淆的问题, 这就加大了清查和管理的难度, 虽然有历史遗留的影响, 但是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否则国家新时期的财政管理措施将无法落实。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面临的难题

(1) 内部资产清查意识差。大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内部资产清查管理看作是形式主义, 由于大多数内部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而且内部资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清查起来难度大, 即使产生问题也无法进行明确的责任认定, 所以对资产清查重视度不强。

(2) 清查管理体系不科学。资产清查要有科学的体系作为支撑, 并不是发生问题时的检查, 也不是简单的工作职责落实, 应当要阶段性定期检查, 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有官本位思想, 不能够依据法律法规严格落实资产清查措施, 导致清查管理体系不科学现象时有发生。

(3) 清查过程缺乏监督与管理。在资产清查过程中, 相关监管人员的数量极少, 难以全面有效的做好清查工作, 与此同时, 部分单位在清查发现问题时, 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导致问题越积越深。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应用不成体系,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对资产清查造成较大的阻力, 尤其是金额大、数量多、种类繁杂、关系混乱的情况下, 更难以实现资产清查的效果, 所以建议以中央处理机构与分支机构的授权管理形式, 对行政机关资产进行统一清查管理。

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 完善制度, 明确职责。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各级财政部门关于固定资产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以及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单位实际, 对资产管理制定明确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从制度上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 堵塞管理漏洞。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实现物物有人管, 人人都管物, 建立统一要求、分级管理、组织健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转变观念, 克服怕担责任、怕麻烦、新官不理旧账和重钱轻物的思想。充分认识和查找本单位在落实固定资产规范管理上存在的差距, 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上前清后乱、账物脱节等问题。

(2) 规范流程, 加强内控。一是规范配置管理。业务部门需增加配置资产时, 应提出申请, 说明增配原因、本部门的现有人数和现有相关资产配置情况等, 办公室根据部门申请、现有资产配置数、资产配置年限和标准等情况, 提出资产配置计划和预算意见, 经财务部门审核, 报主管领导审定。二是规范购置管理。购置资产到货验收合格后, 采购部门经办人将固定资产验收单及发票、合同等相关单据, 交由办公室资产管理人员, 通过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填制录入和打印固定资产出入库单、卡片、条形码, 经办公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 办公室或采购经办部门资产采购经办人员持发票、合同、固定资产卡片或入库单, 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结算报销, 财务部门必须依据办公室出具的固定资产卡片或入库单, 方可办理结算报销及固定资产入账手续。三是规范处置及报废管理。当固定资产需处置时, 要严格按本区资产处置相关文件和程序办理处置手续。办公室根据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申请, 经审核并按审批权限上报批准同意后处置, 其处置收入应及时交财务作资金收入账务处理, 办公室和财务门根据处置批准手续同时做好减少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3) 开拓创新, 科学管理。一是全面推行资产条形码管理, 粘贴固定资产标签。今后凡是增加固定资产, 必须粘贴条形码, 条形码粘贴应统一规范, 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定期核对资产账簿登记动态。会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每季度要核对资产账簿登记情况, 如财务资产账与实物资产账不相符, 应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平衡。三是要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动态指导、监督, 上级部门要加强对系统所属单位的资产账簿登记情况进行核查, 及时指导系统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化动态监督作用。对尚未处置的资产, 搜集相关凭据, 实事求是妥善做好盘盈、盘亏、报损、报废的处置工作, 更加如实准确反映系统资产情况。

参考文献

[1].林春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11) .

上一篇:学习java软件开发方法下一篇:托管老师每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