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5-24

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篇1: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形式不灵活等问题,应该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着手,确立继续教育新的办学目标、招生专业与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师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以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为主;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师范专业为主;在办学形式上,主要以函授学习为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规模日渐萎缩;随着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减少,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越来越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函授的学习模式也逐渐为网上学习等形式所取代。高师继续教育“路在何方”?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形式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引领等多方面的责任,继续教育则是高等院校完成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师范院校主要以职前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于普通职前教育的,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是主要的招生对象,本专科函授学历教育几乎是唯一的教育形式,这是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相一致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继续教育绝非仅仅是职前教育的“补充”,绝非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继续教育一线工作者能否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人才素质等方面思考,确立新的办学目标、招生专业与培养形式。例如,思想认识上能否摒弃“主从论”,树立“协调论”,建立普通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目标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能否摒弃“师范论”,树立“教育论”,建立大教育框架内的继续教育发展新内容体系;在办学形式上,能否摒弃“封闭论”,树立“开放论”,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办学体系;在运行机制上,能否摒弃“计划论”,树立“市场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运行机制运作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运行体系;在办学质量上,能否摒弃“学历论”,树立“素质论”,建立质量取信社会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新质量体系。解决培养目标体系构建问题是前提,是办学思路。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培养目标体系构建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体系、办学体系、运行体系和质量体系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对继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涉及招生、课程、教学等各个环节。依据什么设置专业,设置哪些专业?首先,要分析社会需求。一般来说,社会需求大,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就比较大。社会需求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也不是靠道听途说草率判断出来的。需要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走访了解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仅要掌握用人单位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而且要了解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期间人才需求情况。一些地方高校对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相适应的人才需求情况尤其要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也不断出现,能够给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应当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尝试。其次,要整合高校的教学资源。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表现为既可以在教师教育专业上大显身手,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迁移,在职工技能教育、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农民工进城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高师院校传统的专业分类比较明确,反映在继续教育上,往往是学校有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教师,就设置什么专业方向招生,这种“等米下锅”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才是唯一有效的专业设置路径。第三,借鉴国外高校在继续教育中形成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工科类院校和职业技术类高校。高度决定办学视野,转换角度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三、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

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办学需要,具体办学形式可以选择: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借助于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举办中小学校教师的本专科学历函授学习,并逐步举办教育硕士班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同时举办各类人员的技能类证书考试培训、农民新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二)独立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

继续教育可以选择在高师院校内部独立办学,也可以在校外与其它高校、企业、职业资格鉴定部门乃至国外办学机构联合办学。

(三)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

远程教学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具有上网条件都可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很适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要,而且基本不受教学场所、教师人数限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抢占制高点

例如学历教育的制高点,如研究生学历教育;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如高科技产业、沿海经济、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制高点,如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地方支柱产业人才、新出现岗位人才培训。

2、找准结合点

以师范教育论,则与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和在职进修相结合。以职业培训论,则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同下岗职工再就业相结合、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相结合等。

3、寻求增长点

既要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借鉴市场经济运作理念与运作模式,讲求投入与产出效益;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学校知名度,利用多种方式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为继续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郭延彬]

篇2: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给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结合社会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字】学前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它不仅影响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也影响本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我国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受到“教师本位”“课程本位”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幼儿教师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幼教专门人才,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这必将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

学前教育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幼儿园的数量逐年增多,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在逐年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个体私立幼儿园,幼师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在英语、音乐、舞蹈、美术、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突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瞄准高职探新路、规模办学增效益、围绕市场找出路、重在素质育英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二、以学校、幼儿园结合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明确的目标指向是幼儿园教育。我们与幼儿园进行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建设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把学生综合实践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相互参与”的原则,从中选择方便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家幼儿园,建立起了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不断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与用人单位共建课程,最大化的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发展。我校坚持 “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整合,确立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隐性课程五大模块。有些职业能力拓展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隐性课程通过多年探索形成的系列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专业技能成果汇报展,毕业生汇报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实现。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践教学模式,把“教学做”渗透到五个领域的活动设计中,渗透到技能培训中。

(二)互惠互利,以智力支持用人单位

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是合作关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幼儿教育第一线,为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在广泛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考查论证,我们采取产学研联动形式,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研究。把学前教育专业分方向培养实行“三段式”目标:即第一学年打好学前教育专业和能力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课程为主;第二学年重点培养方向,以职业方向课程为主;第三学年拓展职业能力,展示个性和特长,以职业能力拓展和实践实训课程为主。隐性课程渗透在每个学年。

三、以特色办学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现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以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反馈信息、意见和建议为出发点;以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点,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构筑起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求知兴趣和能力需求为基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广泛采访、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明确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第二,召开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专题讨论会、论证会,形成共识,确定学期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联系学科特点删减教学内容。第三,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每个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写出授课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集思广益。第四,进一步修订、完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不断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师教有依据,评有标准。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总体上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所有学生达到基本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素质差异在舞蹈、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实施专项培养,成立“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指导,培养品牌学生。运用观摩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真实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讲述、轻实践分析的弊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及发展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一次考试定分数的观念,变总结性评价为过程及发展性评价,把学生最后应得的分数分散到平时的课堂上、实践环节上、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上,赋予相应的权重,按照质量打分,平时过程的积累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督促学生的过程学习,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达到激励学习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实施动态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既有对口高职生,也有普通高职生,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为了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在摸底考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选择,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把学生分两个层次,由不同的教师,用同样的教材,按不同的进度进行教学。学期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意愿,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课堂上充溢着自信心和责任感,在选择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起点,有了选择才有了动力,有了选择便就有了责任、便有了不同的成长。

(五)开展“四进”课堂活动,尽快实现学生能力与幼儿园需求的零对接

“四进”课堂活动,是我校“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教学原则在具体工作中的延伸,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是我校深化内涵建设,加快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做到了把幼儿园教材带进课堂,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课堂,进行听课、指导、调研。我们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幼儿园听课,要求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及听课总结,听课总结主要针对如何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特点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对实习学校教师观摩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指导,体现期末总结中,通过学习调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授课计划。目前深入的幼儿园有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市委机关幼儿园、喜洋洋幼儿园、车辆厂幼儿园、外县区幼儿园等等;在幼儿园教师进课堂方面,我们通过实习实训联谊活动进行了交流,教法课中的个别实

篇3:关于高师化学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的基础性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后, 学校的工作重点又转向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本科理论教学, 然而教育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仍被忽视。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实习基地建设, 从教学实习的管理到教学实习的指导师资, 从学生教学实习的实施到教学实习结果的考核, 均被“淡化”。加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思想的影响, 教育教学实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高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 教育实习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高师教育实习不是高师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环节, 不应仅仅作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验, 而应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时间上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育实习与高师的教学活动、非教学活动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学校、教师、学生应树立高师教育实习整体化价值观和多元化功能观。它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发展自己, 使自身的发展水平经过一个阶段后达到师范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过程的整化阶段, 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 是对高师产品质量的全面检查, 因此它反映了培养合格师资的层次性和全程性。在2001年11月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研讨会”上,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 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周远清同志的讲话, 将实践教学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 教育实习只是为“准教师”心理、气质、精神状态上向教师和成熟个体跨越的一个中介和过渡, 不能仅着眼于培养一位好教师, 更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是学校, 每位教师与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实习观念, 端正态度, 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效率, 做出成绩。

二、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科学安排教育实习比重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 时间为6—8周, 实习的方式相对集中, 目的是想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学现况, 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 初步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然而8周的教育实习, 实际上学生真正能够上讲台授课的时间至多只有一至两周。一方面, 由于实习时间太短, 学生往往刚熟悉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角色时, 实习就要结束了, 就只能讲几节课, 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实习的目的, 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参与班级管理等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 由于考研、招聘会时间的临近, 有的实习生为了一心准备考研或参加招聘会, 根本就没把教育实习当回事, 只想着应付了事。

建立一种“全程教育实习”的理念, 即在绝对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同时, 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阶段和连续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可以将教育实习分为两次进行, 将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班主任实习、学校管理工作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可以如下操作为:在大学第2学期可以随机选择到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学进行见习, 在第4学期再进行第二次见习可以选择与上次不同的学校见习。如:第一次选择非重点中学, 第二次要选择重点中学, 每次见习的时间为1—2周。在第6学期可以进行第一次实习, 实习时间可相对较短 (4周左右) , 在第8学期进行大实习, 实习时间至少应为10周。在教育见习中, 学生根据见习安排, 积极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在实习中, 学生要完全融入学校的生活中, 体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应该在实习期间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活动, 如果能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操作效果就会更好。

三、改革专业课程内容, 强化专业技能职前培训

要改变师范生职业技能较差, 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无措的状况, 就必须有效地加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丰富教育学、心理学与化学学科、化学教育结合的内容。具体包括: (1) 模拟实习──主要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 利用声像技术对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方法进行选择性模拟、演练、讲评和分析, 进而进行反思和改进, 发展师范生的教学专业技能和能力。 (2) 教育见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利用非实习时间, 到多所中学充当在职教师的助手, 实地接触和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主要是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接触中学生, 尝试对中学生作个别辅导的工作。从大二开始, 每学期2次共一周见习。要有专任老师指导, 有具体的见习任务, 布置见习作业, 制定见习的考核办法。 (3) 改编《中学化学教学论》, 使其贴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际,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 对中学化学进行选定内容的教学设计, 加重“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的分量。“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强调褒扬贬抑并重, 宏观微观并重, 理论与实践并重, 使得它们的角度更为多样, 内容更为丰富, 观点更富理性, 从而全方位地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教学, 引导化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4) 组织学生听有经验的中学第一线的教师、班主任和校长的专题讲座: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经验教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育人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等。

近年来, 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如调整教育师范课程体系, 加强教育实习工作的指导, 注重师范生教学实践与能力培养等, 但是与国外相比, 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世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浪潮,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针对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借鉴国外教育实习改革的先进经验, 构建新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探索出具有我国师范教育特色的化学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邬振明, 王小梅.高师数学系教育实习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5, (6) :92-95.

[2]杨晓.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 2005, (6) :78-79.

篇4: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实习 课程设置 实践 实习

一、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意义

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必要平台。通过实习,学生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学生们的自信心将进一步提高,身份和角色的转换将进一步加快。他们将更加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来不断完善自己,为更好地适应即将开始的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笔者对我校音乐教育实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跟踪和调查。从学生们反馈的情况和笔者的分析研究来看,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在实习中不能自弹自唱;有的学生的伴奏能力不强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

(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根据我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由于他们面对的主要是儿童和少年,因此能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而且还取决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们交流。有的失之过严,学生们常常是敬而远之,有的则失之过宽,学生们又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从我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来看,师范专业的同学应当去中小学实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校地处四平,当地没有专业的演出单位,于是,表演专业的同学只能去社区一类的地方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为社会表演活动提供指导。师范专业的同学就能够到一些中小学实习。

(四)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实习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左右,但实际上无论是表演专业,还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真正实习的时间都远远达不到。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太多的实习机会。

(五)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严谨。实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其所获得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对实习成绩的评定应当如同其他专业课一样严肃认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条件有限,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也只能是视而不见。

三、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几点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中存在很大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调整课程设置,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

课程设置是学院依据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设置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习什么课程,大学四年后便将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课程设置应当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钢琴、声乐、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还开设欣赏、表演、舞蹈、戏剧、音乐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此外,还应开设中小学教学法、模拟课堂等课程。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老师所应具备的素质。

(二)重视高师音乐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由于高师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的影响,学生往往会把更多的经历用于专业学习,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为准备一场独奏或独奏音乐会而兢兢业业,对于其它课程的学习却是得过且过。但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中小学所需要的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唱能弹,还要会自弹自唱、会排练、会组织和管理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每年应多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合唱比赛、合唱指挥比赛、自弹自唱比赛,在这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成为组织者和表演者。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化整为零或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保证实习质量。

音乐教育实习是将外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隐性个体知识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实习时间短,再加上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后还要用一段时间熟悉学校的管理教学情况,真正进入角色不久,实习就要结束了;这样一来,学生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更多的是带着遗憾离开校园。针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解决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实习时间分散到第二至第四学年三年中,每年的实习时间为3-4周。这样设计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学生不会感到疲劳,二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的改善;三是不会过分冲击实习学校的教学秩序,实习也能够在学习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有充分的时间。

(四)完善教育实习内容

目前的教育实习主要是以音乐教学为内容,但笔者认为,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教师角色,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还应当在实习中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采取与学生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在主题上主要围绕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比如: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想法,对音乐教学的想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相关的调研报告。这一方面能够促进实习生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五)建立合理的实习评价制度。

实习评价是对学生实习成绩的一种肯定。实习评价制度是否合理不仅对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而且对于教育实习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要把握住两个方面:一是实习评价要全面。实习评价应包含学生在校实习的方方面面,如思想方面、教学情况、实习报告等;二是要客观。实习评价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成绩,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对学校乃至社会是非的判断力。如果实习评价不公正,那么学生的实习态度就会变得消极。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实习评价机制,如不同教师,甚至是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差验收,以及匿名评价等,以确保实习成绩评价的全面公正。

教育实习是连接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纽带,是音乐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重要的锻炼机会。成功的教育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而且能够大大缩短音乐类毕业生入职前的不适应期,虽然目前实习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使之不断完善。笔者认为,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改进,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一定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芳.对音乐教育实习现状的思考与建议音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2]龙亚君.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8,(02).

[3]夏云.从教育实习反映的问题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艺术教育,2013,(07).

篇5: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莫兆祥,陈浩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总结我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职工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教育培训建议

0引言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工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更直接有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1995年10月,水利部党组为全面落实“决定”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水利的大发展,也作出了《水利部关于实施科教兴水战略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对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水利行业的职工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干部职工存在侥幸心理,把职工教育培训看做是走过场,为了应付考试而参加培训学习,这种现象与学习型社会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与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健全职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职工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近年来职工教育开展情况

1.1 完善相关的制度

为确保职工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我处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管理处先后出台了《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职工教育管理办法》、《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职工奖励办法》和《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学习培训制度》,下发了《关于开展百人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在全处范围内开展技术工人“每月一试”和“每年一考”的通知》等文件,用制度管人、奖勤罚懒,切实加强职工教育的管理。

1.2拓宽培训渠道

积极探索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再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与提高;二是培训与竞赛相结合,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比武,展示业务技能,促进职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荣誉感;三是自陪与送陪相结合,在抓好自我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工地、单位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同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南瑞公司、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处等单位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取得的成绩

2005年,在江苏省泵站运行与维修工竞赛中,我处2人分获二三等奖;在2007年全省闸门运行工技能大赛中,1人获得三等奖,1人获得2002年“江苏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2006年全国泵站运行工决赛中,1人获得第四名,并获“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被授予“2007-2009江苏省有突出贡献技师荣誉称号”。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我处职工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增强,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步,工程现代化、规范化管理标准的提高,对水利职工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认识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少数职工没有认识到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为了应付考试而参加培训,得过且过,没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观能动性不足,这是职工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一专多能型人才偏少

职工教育培训目前主要是全面培训,是全员参培,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没有引进教育行业的“因才施教”方法,职工中一专多能型人才偏少,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在一线工程管理中很重要。

2.3培训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目前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生产、运行、安全等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现代化管理标准和要求的提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更多的知识。

2.4经费投入偏少

随着培训内容、标准和要求的提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尤其是外陪和送陪花费较多,目前职工教育经费距离培训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几点建议

3.1加大职工培训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大职工培训宣传力度,转变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充分利用局域网、办公系统网、简报期刊、画廊等宣传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转变对职工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职工培训工作的深层次意义,激发广大干部职工自学、求知的欲望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变职工被动、不情愿的参加培训学习为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培训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不断扩展教育培训知识范围

职工培训工作不能只是着眼现在,而是要放眼将来,探索、研究、掌握水利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工作思路。在抓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等内容,围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发展,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基本建设、施工监理、水行政监察、湖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3.3大力提倡“师傅带徒弟”培养方式

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推广师傅带徒弟制度是快速高效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可以给新毕业大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工人指定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老师傅”,签订师傅带徒弟协议,明确教授内容、达到的效果等。同时采取奖励与补贴等措施,促进师傅带徒弟制度很好地贯彻执行。

3.4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单位应结合工程管理工作实际,针对技术业务特点和难点,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三个原则,结合工程运行、维修、改造等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和培养,使之更好地为工程管理服务。

3.5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管理单位应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学习与工作的创造力,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全员的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基层组织。

3.6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改变职工培训过程中“填鸭式”的“满堂灌”,应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不同,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职工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职工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激发职工学习兴趣,从而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7完善用人机制,为职工构建发展的平台

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的灵活用人机制,打破身份制、资历制,建立统一的岗位素质标准。继续推行竞聘上岗制度,以竞争性工作选拔人,以挑战性工作激励人,在干部职工中形成赶、比、超的学习氛围,帮助职工建立成就感和荣誉感。

3.8进一步完善奖惩和激励机制

管理单位应进一步建立完善职工教育奖惩制度,切实加强培训效果的考核。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培训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励职工参加业务培训。要选择一批思想上进、业务先进的优秀职工树立典范,加大宣传;对于怠于培训、消极应付、业务能力差的同志应采取适当处罚措施。

3.9鼓励职工参加专业认证考试

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积极鼓励职工参加社会专业认证考试。如电力、质检、监理、网络管理、建造师等资质认证考试,扩大业务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4结 语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何健全职工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在具体工作环境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加强职工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水利职工队伍,为江苏水利事业发展服务,为建设美好江苏加油。

作者简介:莫兆祥(1974-),男,江苏宿迁人,江苏农学院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主要从事大型泵站、涵闸管理、技术改造、职工教育等工作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宿迁闸北首省抗排队院内,邮政编码:223800,电话:0527-84377075。

手机:***,email:sqlymzx@163.com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篇6: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滨江司法所吴文超

搞好农村普法教育,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市农村经过多年来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遇到矛盾、纠纷,就首先想到找律师、上法院,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权益,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农村普法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原来的老办法进行普法教育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才能开创我市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效果。

一、当前我市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对普法重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仍有偏差,落实不到位。乡镇政府大多精力主要抓经济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认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软”任务,不如抓经济工作那么实在,费时又费力还不见经济效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学多学少不影响大局,确实需要来个现学现用。甚至有的干部存在群众学懂了法律不好管,刁民多,“摇醒了娃儿不好哄”的错误模糊认识。同时农民中也出现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素质提高的情况。

(二)普法对象上:一是普法对象多元性,组织难度大。现在,农民从业渠道广泛,分散和流动成了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 1

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相当数量的村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农业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忙耕种;农闲时则忙外出务工挣钱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普法的时间难安排。同时,由于农民个体之间存在年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增添了普法的难度。

二是普法对象主观能动性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农民有一定的学法积极性,但学法与守法结合不够好。农民有一定的学法积极性,特别是涉及自身切身利益、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征地拆迁补偿、工伤保险、人身损害、工资拖欠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广大农民学法的积极性很高。但学法与守法结合不够好,注重维权而轻守法。一些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律知识了解甚少,遇事采取打骂,甚至动刀动棍、以牙还牙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流血事件,小事搞成大事,不知道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一些农民的合法权益受侵害,如工资被克扣、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被虐待等,也不投诉、控告,不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农民平时没接触到矛盾时对法律不闻不问,真正遇到问题时才急着要了解法律知识,甚至束手无策,想通过“私了”、报复等手段解决;农民中因不懂法或知法犯法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也日渐增多。

(三)普法方式上:普法方式简单化,效果不明显。农村普法的方式多数还是采取挂横幅、贴标语、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讲法律条文较多,不能通俗易懂,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农民群众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较少;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法

制节目不够,干部群众自觉主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法制节目的风气尚未形成,难以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存在普法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需求不合拍的现象,农民感到理论性太强、抽象空洞太多,不能看懂弄清。

(四)普法队伍上:普法队伍单一,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农村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组织,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人。农村普法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胜任面广量大的普法工作,乡村两级投入的普法经费也较少,不能满足普法宣传的需要,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工作的相关建议

1、健全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把农村普法工作真正纳入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法制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工作,避免流于形式;要加强对的普法工作的检查考核;健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充足。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各项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要在坚持传统的农村普法阵地如板报、墙报、标语、宣传车、广播等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开辟新的普法阵地:一是不断丰富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的法律图书角内容,增加法律图书藏书,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借阅的需要。二是充分将各村村民法制学校利用起来,做到正常开展讲课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电视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目前,中央及各省市电视台都办有电视法制栏目,应广泛号召农民群众收看

电视法制节目,向群众推荐好的专题专栏,遇有重要的法制实况转播,如重大案件审判、重要法制讲座等,可以考虑统一安排组织收看,节目播放完后可适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解读,市普法办可以联系市电视台,在其有关栏目中加强对农村普法的宣传,经常播放适合农村的普法专题片。四是市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庭在审办案件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影响较大、教育意义较强的案件,到案发地的乡镇、村组开设简易法庭,组织群众旁听,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3、充分发挥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作用

完善乡、村、组三级法制宣传员队伍,乡镇一级可组织一个普法宣讲团,由乡镇有关领导任团长、乡镇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为团员,普法宣讲团应通过经常开展集中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宣讲团团员轮留举办法制讲座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村级落实专兼职普法宣传员,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兼任或从本村文化程度较高、热心普法事业的村民中选拔产生;每个村民小组应有1—2名法制宣讲员,将中心户长充分利用起来,负责本小组自己组织的法制课宣讲任务,协助村民组长组织参加村上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为处理本组出现的涉法事务当参谋,给村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加强农村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建设。各乡镇应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本乡镇的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在农闲、节假日和开展大型法制宣传活动时,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活动,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扩大法制宣传的影响和效果;各乡镇在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时,应考虑适当编排一定数量的法制文艺节目;充分发挥民间“红白喜事”文艺宣传队在农村普

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市里可考虑成立一个统一的法制文艺宣传队,节目市里排一部分,各乡镇选送一部分,到各乡镇巡回演出。

4、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一是普法形式要因人而异。要坚持“便民、近民、利民”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渗透到千家万户。可以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可读性强的普法“三字经”、印制成普法日历画、普法扑克牌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部分青壮年白天外出务工不能接受教育的特点,晚上送法上门;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定期向他们寄送法制宣传资料,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法律法规。

二是创新法制宣传栏表现形式。要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多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形式在各类专栏和板报上宣传,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分析,或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宣传,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在专栏和板报上进行普法宣传,还应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起来,以事论法,以案讲法,让群众看得明白。

三是继续坚持开展普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及春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集中开展声势较大的普法教育活动,在农村形成浓厚的法制宣传教育氛围,引导农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四是善于发挥法制文艺活动的作用。组建乡村普法文艺队伍,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编演歌舞、戏曲、快板、相声、小品等法制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放映法制题材影片,激发农民学习的兴趣。

五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载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房、征地、拆迁、“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在调解纠纷时,工作人员要见缝插针,适时讲解有关法律知识,不仅能够顺利平息纠纷,而且还能给当事人上一堂法律课,做到一举两得,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篇7: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促发展、增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1.1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常州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相互关系。当前,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并用以统一思想、引领实践、指导工作。

1.2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整、规范、引导、保障和服务功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完善。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框架,引导广大公民掌握和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制度;要深入学习宣传WTO规则和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为国内企业跨出国门保驾护航;要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

1.3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社会发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着眼于和谐常州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服务和谐,促进和谐。要深入开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维护切身利益和表达利益诉求;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矛盾也错综交织,凸现明显,要注意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和谐。

2重法治、保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

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法治常州建设的实践。同样,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全市人民的法治实践来展开。要把法制宣传教育扎根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必须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的方针,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地区、行业、基层的依法治理结合起来,用法制宣传教育的手段推进依法治理,以依法治理的成果检验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法治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过程。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紧密联系全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法治合格县(市、区)”、法治乡镇、平安街道创建活动;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方面专项治理活动,促进和谐区域建设;围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活动和社区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也创造出了一些普法与依法治理结合得较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贯彻实施〈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办法》,实现了普法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这个载体,实现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社区),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水平;把宣传行政法规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实施前公示制度,未发生被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常委会撤消或变更的情况,等等。

3显功能、促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定位

篇8: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然而近几年我国的高师手风琴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手风琴教育的大环境来看, 我国五六十年代, 由于国家政治文化环境的需要, 手风琴以其独特的功能占领了舞台, 并迅速被人民大众喜爱和接纳, 使手风琴发展有了一次难得的飞跃。在七八十年代, 手风琴从舞台逐渐走向民众, 学习手风琴成为了一种时尚, 其发展速度非任何乐器可比拟, 这时是手风琴发展的真正春天。进入九十年代后, 音乐教育百花齐放, 各种乐器培训争奇斗艳, 手风琴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 尽管众多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 仍不能改变学琴人数逐年减少的境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人们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 表面上分流了学生, 但主要根源还是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立足点逐渐偏离了大众文化, 没有及时调整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结构, 而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 没有明显地意识到社会在变化, 人们欣赏的品位也随之变化, 所以手风琴也因此逐渐淡出主流音乐舞台。为什么手风琴会从五六十年代的红火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广泛普及, 到九十年代反而疲软?高师手风琴教育也明显滑坡, 这是值得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对此, 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师手风琴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片面强调和重视键钮式 (巴扬) 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教学和研究, 忽略了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教学与研究。音乐周报的主编安瑞在《手风琴应跳出深井》一文中写道:“而今, 手风琴从教人员尴尬地发现:很多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手风琴专业招生质量、招生率明显下降, 手风琴专业院校毕业生难以对口就业, 舞台演出中鲜见手风琴节目, 业余学琴人数大幅下滑。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中国手风琴尖端选手在国际手风琴大赛中频传捷报, 已跻身世界一流手风琴家行列。如此, 手风琴教育事业钻进了象牙塔的怪圈——边是塔尖高耸入云, 一边是塔基水土流失, 这就是手风琴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安瑞, 《音乐周报》2008第25期)

只重视少数手风琴精英的拔高教育, 却忽落了手风琴的大众普及, 这也是导致大众手风琴教育在我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欢2007年发表了《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 (《中国音乐》2007年3期) 一文对传统手风琴在当代所遭遇的尴尬进行了客观描述, 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究其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强调和重视键钮式 (巴扬) 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教学和研究, 却忽略了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手风琴的滑坡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手风琴艺术渐渐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逐渐成为象牙塔内少数精英的“专利”, 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如何恢复传统手风琴原有的生态环境与魅力,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

2.手风琴学科地位不高, 学科的属性一直不够明确。在不少音乐院校 (尤其是高师音乐院校) 只把手风琴当作附带学科, 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手风琴课。即便开设, 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为个别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开设。手风琴学科的在研究课题基金的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大的力度。

3. 手风琴理论体系有待继续完善。手风琴学科往往重视实践操作, 但理论研究还很薄弱, 理论窗口与阵地明显不足, 教学与研究中的表层操作多, 深层审美理论研究少, 手风琴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还十分缺乏。

4.缺乏民族特征, 中国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较少。多数教材缺乏本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尤其是缺乏本民族手风琴中、高级曲目。全国高师手风琴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未明在2008全国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研讨会说:“手风琴演奏长期缺乏中国作品, 这种现象比钢琴还严重。”在现有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曲目中, 大部分作品是由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或改编的, 这部分作品有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 但在技术程度方面大多居中, 而且作品的结构、形式也趋于雷同, 缺乏创新性和民族性。

5.高师手风琴教材缺乏歌曲伴奏方面的内容, 师范性不强。目前高师手风琴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基本采用了音乐专业院校的教材模式, 以练习曲、乐曲为主, 片面重视独奏教学, 缺乏歌曲伴奏方面的内容, 有些教材即便是有但明显不足, 没有突出师范特色。

对加强高师手风琴学科建设的建议

1.均衡手风琴学科教学的“普及”与“提高”。我们应当改变在手风琴学科发展和教学中只重视精英教育而忽略普及教育的“一冷一热”现象, 让手风琴学科教学尽快走出象牙塔的怪圈, 努力摆脱“—边是塔尖高耸入云, 一边是塔基水土流失”的现实困境。在手风琴的选择上, 我们应当改变当前只重视键钮式 (巴扬) 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而忽略或放弃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教学的做法。音乐专业院校应以键钮式 (巴扬) 自由低音手风琴为主, 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应以传统键盘式手风琴为主, 如条件允许可两者兼顾。我们既要积极培养手风琴拔尖人才, 又要大力培养为手风琴普及教育而工作的中小学师资, 努力做到手风琴学科教学“普及”与“提高”均衡发展。

2.加强学科本体建设。随着手风琴教学实际和理论的发展, 手风琴教学的多元化, 手风琴学科应该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跟上实践发展, 创新理论建设。学科的本体建设应该突出民族性, 要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中汲取经验理论营养, 积极借鉴国外的在新成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 结合自身实际, 灵活借鉴, 使之“本土化”和“民族化”, 努力创建和发展自己民族特色的手风琴学科理论。

3. 建议在高师 (尤其在师专) 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手风琴必修课, 加强高师手风琴教学及学科理论建设。一年级可开设手风琴必修课——基础训练 (基础普及) , 二、三年级可开设手风琴选修课——让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继续学习和深造 (提高训练) 。

篇9:关于高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材教法;改革;结合

方法一般是指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组织的手段。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的手段就是一般意义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法课课堂上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符合高师教学目标培养的需要,经过多年在教法课,教学实践课程的摸索,笔者提出了“四结合”教学法。

一、高师培养目标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相结合

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确定为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就已成为了小学培养方案确定的根本依据。而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相结合,对小学教育专业特性有一定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小学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1]是因为本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定性在教育,是无可质疑的,但不能因为定性在教育,就一味地增加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课程,像教育系的其他专业一样。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而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培养的目标不是教育理论家,也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理论教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而是培养小学教育的实践者。

其次,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小学学科教学。数学教育定位在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主要为小学教育培养师资。从大的方面来说,定位在小学是没有问题的,但定位于小学什么?小学教育涉及管理、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是小学的定位吗?即使是教学是否能教所有的学科,是多门还是一两门?根据我国的小学教学实际,数学教育专业主要要定位于小学教学,定位于小学的数学学科教学,定位的内涵要重点突出、分清主次。

二、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小学师资侧重于娴熟的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则是具有扎实的学科和教育理论素养;具有理论科学指导教学的能动意识;具有娴熟的教育技能;具有成为小学教育专家的潜质和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的较强能力[2],在进入教职中,能迅速成长为小学学科教育专家。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基本技能仅仅是专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实际上作为专业化教师还应熟练应用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这是专业化趋于成熟的标志。什么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专业技能概念表述众多,总的来说,可以理解为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教学技巧是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教学媒体应用的技巧等。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等。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发展程度。教学中我们要让同学树立入学即从教的观念,把教师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按层次、难易度等条件分散在前两学年培养,三年级时,在教法课、教学实践课中,通过分散学习、集中考核的方式实现具有娴熟的教育技能的人才目标的培养。

三、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法学习相结合

根据教法理论与课前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应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法探讨”列入《教法》教材的主要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系统介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分析研究一些重点内容的特点,小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应达到的目的,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关键,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的心理特点等,同时对其教学方法逐一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教学中设计教学方案等课前工作的能力。

为了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与教法学习完美地结合,我们提出来“四进课堂”的教学理念,即小学教材进入大学课堂,小学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大学教法老师进入小学课堂,大学生进入小学课堂。通过一年来“四进课堂”的实践过程,大学教法老师的教法教学更加贴近小学的教学实际了,大学生在模拟教学中更能够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了,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小学教师进入大学课堂,为教法课堂带来了鲜活的小教课堂实例,使得教法课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了;另外,小学教师也通过在大学课堂中的教学及在教法课堂上的学习在教学理论上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大学教学与小学教学的双赢。

四、引疑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持续发展中的探究性科学,对于探究科学的教学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问题是思维的方向,一切科学发现都始于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究活动。学贵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3],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他们才会感到愉快,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产生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质疑—探究—再质疑—再探索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实践中,在对“引疑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时,可以在教法课中引入微型课,就某一内容(不要太多)让学生登台讲课,符合当前学生乐于模仿,而惰于思考的现状。当然事先要布置,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可以由学生评价,也可以由教师评价,这种课是正常小学数学教学课的一种缩影,可以减去一些次要的环节,突出某一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局部模拟,它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微型课与大课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双向统一,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的紧密结合;促使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领会教材和把握学生心理,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基益.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双成.高师数学教材教法课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9).

上一篇:十九大报告解读讲义下一篇:音乐基本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