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知识点

2024-05-08

创新型城市知识点(精选6篇)

篇1:创新型城市知识点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党委关于

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的内容

一、新型城市化基本知识

(一)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1、集约高效。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2、功能完善。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3、社会和谐。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4、环境友好。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5、城乡一体。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新型城市化六层含义

1、新阶段、新台阶。遵循现代文明演进和城市发展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城市化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即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人文文明城市。

2、新理念、新取向。由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向人自身的回归,人本城市化。发展人造福人,持续、协调发展和实现人的幸福。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

3、新愿景、新标杆。建设一个后现代的城市文明:以人为本,生态化、智慧化、和谐化、人文化、民主化、全球化。

4、新形态、新路径。回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三大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新选择、创新发展路径。如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城乡一体、正义幸福等,就是绿色、智慧、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

5、新动力、新机制。价值观变革,由物质财富追求转向理想幸福追求;由要素驱动向智慧驱动(社会动力、科技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化新机制(动力、协调)。

6、新工作、新生活。新型产业、工作方式;人性化、智慧化、社会化、民主化、个性化、和谐化、生态化、人文化的工作方式。

(三)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面临五大挑战

1、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以前中国城市发展,比较关注经济成长、看轻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高位增长,但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比值基本上低于GDP增速。在城市财富迅速积累的前提下,居民富裕程度未有同步的提升。

2、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虽然中国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当前,资源环境瓶颈效应日益强烈,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迈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轨道。

3、城市规模的适度控制与流动人口的过分集聚的不协调。现阶段,中国面临着由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而导致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中小城市人口增长乏力现象,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基本生存性福利的均等化,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4、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调。

5、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适应。包括初级产业用工荒与高端人才求职难并存、公共交通工具的增长小于城市建设的扩张、土地的城市化水平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基本公共服务大小城市分布不均衡等。

二、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推进

万庆良同志在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描绘美好蓝图:今后五年,是“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攻坚阶段。我们要把广州的发展臵于世界先进城市坐标系中,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广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意识谋划广州发展的新蓝图,用智慧的思想、开放的胸襟、勤劳的双手、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启广州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率先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城乡一体为重点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5月28日,万庆良同志主持召开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万庆良同志对前一阶段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工作肯定的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还存在应付心理、观望心态;贯彻落实工作力度不足,没有真正潜下心来深入钻研、思考、探索、实践;学习考察调研活动与当前工作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以新型城市化统领各项工作;查摆问题深度不足,有些

把现象当问题,有些不分主次,有些看到了问题但没有深挖原因;基层和群众参与不足,特别是镇、街和村、居委会发动不够,等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万庆良同志强调,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市化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一定要从广州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新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体系的新理念、新定位、新抓手、新品牌、新布局等内涵,克服前一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组织推进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切实做到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把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市党代会精神贯穿始终,把学习运用新型城市化科学理论贯穿始终。要把学习考察调研活动过程当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完成今年工作任务的过程,当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确保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

广州市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的具体安排:

一是6月中旬前,要完成查摆问题的各项工作;

二是6月下旬至7月初,要重点研究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与对策,明确工作的主攻方向;

三是7月上旬,召开市委务虚会议,交流学习考察调研成果,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全市性的集体“会诊”,分门别类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

四是8月中旬,召开市委第二次务虚会,对即将制定出台的关于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集体“把脉”;

五是8月底,召开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安排,认真做好学习考察调研各项工作,真正把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的过程变为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过程,确保整个活动取得预期实效。

三、我司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讨论的要求

结合万庆良同志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新型城市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及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历史等基本知识,集团公司党委召集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广州为什么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什么”、“怎样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重点讨论的三个方面:

一是要深挖主要问题。既要站在全市的战略高度,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按照世界先进城市的标准,对照中央和省对广州发展的定位要求,从当前影响和制约广州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从周边城市对广州城市功能的需求等方面,运用各种科学分析方法,进一步找准制约广州科学发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主要问题和制约瓶颈。

二是要深刻分析问题的成因,确保对症下药,破解难题。

三是要集中集体智慧。要广泛发动,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开动脑筋,为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出谋献策。

篇2:创新型城市知识点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锡林郭勒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xlgl.offcn.com/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篇3:创新型城市知识点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占2/3以上。据统计, 煤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燃料、80%的民用商品能源和60%的化工燃料[1]。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煤炭城市, 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城市为国家提供了93.6%的煤炭能源, 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大部分煤炭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结构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使煤炭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 但现有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存在固有的障碍因素。

本文研究知识管理导向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路径创造, 力图缓解我国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路径闭锁的现实情况, 为我国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决策借鉴。

2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煤炭城市是指因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 且煤炭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2] 。对煤炭产业的过度倚重使煤炭城市背负着沉重的经济、环保负担,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尤其是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技术创新是煤炭城市谋求后续生存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基本措施, 但目前我国煤炭城市技术创新问题存在着较严重的障碍问题需要解决。

2.1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是煤炭城市技术创新障碍中的首要因素。以煤炭开采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煤炭城市“上到政府层面、下到企业层面”对技术创新重要性重视不足的问题, 进而导致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资金不足不仅体现在煤炭开采、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上, 而且几乎煤炭城市的所有产业发展都存在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

2.2 技术创新基础环境不完善

朱铁臻和程鑫通过1984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当时30多个煤炭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我国煤炭城市具有四个方面的产业特征。即产业布局呈分散型、产业结构较多呈超重型、产业结构普遍呈单一型和产业结构一般呈稳态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煤炭城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的成效, 但其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问题。煤炭城市逐步形成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一系列煤产品加工业, 这使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煤炭产业,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相关度过高, 整个煤炭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煤炭这一主导因素。

煤炭城市发展对煤炭资源初级开采的过度依赖, 导致煤炭城市几乎未考虑技术创新问题。长期以来煤炭城市技术创新基础环境不完善问题相对于其他类型城市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由于我国煤炭城市仅重视部门优化而不重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使一大批煤炭城市片面强调专业化, 除对矿业和其矿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外, 其他工业部门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城市产业结构也未进行及时调整, 导致我国煤炭城市的技术创新基础环境不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无法参与激烈的技术创新与竞争。

2.3 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缺乏战略性

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煤炭城市专业技术人才虽已具备一定的储备, 但人才集聚和培养的战略优势尚未发挥。青年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过低, 且主要集中在工矿业、采掘业等煤炭相关行业中, 人才结构严重失衡。总体上, 煤炭城市人才层次低、数量少的矛盾突出, 尤其是创造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适应型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煤炭城市要想达到创新机制的优化和良性发展,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创新人才的集聚作用, 同时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择与培养问题。

3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引入

当前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资源约束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下我国煤炭城市发展问题重重。是否再走过去粗放式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老路, 最终面对资源的枯竭和城市的衰退, 还是引入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新的思路来破解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谜题,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竞争大环境中, 知识管理成了解决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新选择。通过对知识的开发、共享、使用和评估, 以及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 使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流程整合成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以化解资源约束、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煤炭城市发展难题, 最终实现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1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原始流程分析

一个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的社会, 必然存在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创新这样一个创新链条。即要使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人类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样, 煤炭城市的技术创新也需要这样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一般认为,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 技术创新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即科学上的新发现孕育了新技术发明创造的观念, 然后就依次出现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孵化、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试验推广和最后的市场营销。这就是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被称之为“上游—中游—下游”的典型通道 (图1) 。但是,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20世纪中叶以来,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在很多领域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几乎是同步进行、并行发展的, 这是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的原始流程与必然选择。

3.2 知识管理在煤炭城市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采取一系列独特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促进知识的生产、积累、交流和分享, 并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来创造新价值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持续管理创新活动。因为知识比其他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 能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因此知识越来越成为城市转型和谋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是可以切实解决现有煤炭城市发展困境的管理方略[2]。鉴于我国煤炭城市当前特定的科技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现实, 煤炭城市的知识管理要善于采取跟踪、借力、集成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广泛学习、融合和利用来自各方面的智力资源, 创造煤炭城市自身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Nerney和Chris指出, 知识管理是关于有效利用知识资本来创造商业机会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3]。

3.3 基于知识管理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的流程整合

知识管理与煤炭城市的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 煤炭城市的技术创新流程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管理。随着煤炭城市创新活动的增多和知识管理的推广, 知识管理的导向日益成为决定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成效的关键性因素。煤炭城市的发展必须确立符合技术创新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要求的知识管理导向, 以指导煤炭城市有效地管理其技术创新流程, 提高创新绩效和核心竞争力。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流程的阶段分析:技术创新流程是一个动态、复杂、模糊的不确定性过程[4]。为了清晰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流程, 可把与创新有关的各种事件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划分为原始研发阶段、结构功能化阶段和系统集成化阶段。原始研发阶段的创新活动有内部开发和外部引入两种模式。前者立足于自主研发, 煤炭城市可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市场需求, 投入人力资源和R&D经费进行新产品和服务性的技术开发。后者主要通过技术扫描和市场选择, 采取收购或兼并、合作研发、协议许可和授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外部的创新资源, 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该阶段创新活动的重心在研究开发, 旨在改进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绩效, 尚未进入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结构功能化阶段通常以内化与尝试作为主体创新活动, 主要解决生产过程中与服务活动的标准化问题, 旨在降低单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成本。该阶段的创新程度相对于第一阶段有所降低, 因此容易被知识管理所忽视。系统集成化阶段是将经过结构功能化的各种创新因素在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进行整合, 并加以系统化集成和实施, 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创造[5]。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流程各阶段的知识管理导向:基于上述对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流程不同阶段的考察发现, 一般情况下创新活动都会导致技术绩效、生产成本和资本生产率等方面发生进步性变革。不同创新阶段的创新重点不同, 因此对创新流程进行管理的知识管理侧重点也不同。在假定能允许出现这种创新——只发生一个独立特征的改变, 同时保证另外两个特征不变的情况下, 可确定适应不同创新阶段的知识管理侧重导向 (表1) 。从根本上来说, 煤炭城市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它既是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的保证, 又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整个创新过程中, 其技术创新价值增值的链条是靠知识管理能力来协调和控制的。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流传递来实现的 (图2) 。

4 知识管理导向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路径创造

对已形成的技术创新路径锁定, 煤炭城市可通过有意识的行动, 特别是有意识地偏离现有的路径进行解锁, 从而创造出新的路径[6], 这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煤炭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不能自拔。因此, 煤炭城市的技术创新必须首先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 创造出新的发展路径。结合上述分析, 基于知识管理的煤炭城市技术创新需要有新的思路和体制保障。

4.1 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模式的转换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引入和应用, 特别是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优越性。煤炭城市技术创新的发展, 要根据自身现有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律, 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①运用市场机制手段, 推动煤炭城市企业与区域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 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全方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②以引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煤炭城市建立研究基地的形式, 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方面的集聚效应, 构建以产业生态链为纽带的产学研模式;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政府、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促进高校和研究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有关创新活动。

4.2 合理构建煤炭城市知识管理战略体系

知识管理战略是煤炭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煤炭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撑战略。煤炭城市的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煤炭城市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 考虑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与内部资源和条件中的优势、劣势等诸多因素后, 制定符合煤炭城市总体战略要求的关于知识管理的方针、方向与策略取向。煤炭城市知识管理战略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从煤炭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环境的特点与煤炭城市自身的状况, 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善煤炭城市知识管理的水平与效率。煤炭城市的内部资源与条件, 特别是知识资源是煤炭城市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 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4.3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正向作用

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促进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中间关键环节, 煤炭城市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从内部机制看, 应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通过对煤炭城市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健全和完善煤炭城市整体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最优激励水平与合理风险分担。煤炭城市在提升激励机制水平的同时应注意到:只有目标激励水平合理化, 激励机制才会更有效果;只有风险的合理分担才是减少激励成本的关键所在。煤炭城市应充分运用这些基本原则以促进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中的正向作用, 同时保障煤炭城市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

4.4 注意差异化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反应

知识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以提升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循环作用的系统, 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为了保障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 煤炭城市必须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众多影响因素中, 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会对煤炭城市技术创新产生重大的影响, 煤炭城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选择, 并对识别和选择的结果做出差异化反应, 才能保证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正向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实际情况中, 对影响因素的识别和选择是有一定积累性的, 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 煤炭城市技术创新活动对影响因素的识别和选择过程会更加简便且准确性更高。

参考文献

[1]董锁成, 李泽红, 李斌, 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7) :12-17.

[2]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11) :37-40.

[3]Nerney, Chris.Getting to Know Knowledge Management[J].Network World, 1997 (9) :119-125.

[4]王俊杰.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 2004, (8) :17-19.

[5]郝大庆, 王锋正, 郭晓川.内蒙古煤炭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12) :16-19.

篇4:知识产权:城市创新的催化剂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窦文章博士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产权化。

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需要,199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促进技术创新城市专利试点工作导则》,适时启动了以促进技术创新为中心任务的城市专利试点工作。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以试点促推广普及,以示范促深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2005年4月,宜昌被列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07年12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宜昌市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宜昌市成为继成都、武汉之后第三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城市。2008年汕头市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汕头成为广东省第二个跻身该行列的地级市。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为这两个城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个城市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知识产权事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有力地激发了组织和个人的创造潜能,知识产权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幅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均明显改善,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城市的做法是知识产权催化城市和区域创新力突破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知识产权工作的稳步推进,有助于保障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信息服务体系以及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提供了便捷,完善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因而促进了为创新提供服务的平台建设,完善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同时,与创新体系相关联的制度、政策也将得到相应的完善。

宜昌市通过完善水电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信息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带动了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创新合作效率。汕头市借助知识产权工作切实加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升知识产权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能力,扩大汕头对外影响力,营造企业创新及投资兴业的良好氛围。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了地方科技信息的交流效率,发挥了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知识的分享,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知识分享加快了城市的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及知识的广泛传播,从而推进建设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创新性城市。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持知识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能使得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强化成本、差异化、目标集中等竞争优势。企业享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也是参与了知识分享。

企业知识分享为技术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知识共享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比如国家专利技术(宜昌)展示交易中心就通过这些专利信息,增加了合作创新的机会。汕头市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和区域。依托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印刷包装、工艺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在技术上突破一点、在产业上带动一片的格局,并运用知识产权激发商贸、旅游、饮食等传统服务业的活力,发展壮大品牌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持续改进,能够为区域创新提供更高级的资源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需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企业能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发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挖掘知识产权相对集中的高附加值产业,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企业不仅通过知识产权进行防御,同时可以主动出击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根据创新活动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城市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了创新人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素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围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战略需求,制定全市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和吸引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具有较高知识产权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宜昌市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对外交流合作机会,支持国际专利保护工作,对本地知识产权相对集中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产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引导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汕头市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工业经济带、高新区、民营科技工业园区、专业镇为重要载体,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基地,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工业。

知识管理帮助企业获取创新需要的资金。首先,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将资金集中于能提供最大市场利益的技术创新项目。其次,知识产权的创造及应用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能帮助企业建立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注意和地方的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通过结合地方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能降低机制、政策的实施难度,使得知识产权工作与地方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相匹配,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宜昌市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依据先天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制定了水电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汕头市在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宏观指导管理能力的同时,着重注意培育形成一批与汕头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支撑架构。

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城市需要基于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实际情况,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切忌当作“政绩工程”,搞“运动式”突击建设。当然,知识产权工作也应该与国际通则接轨,并积极考虑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特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也是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从现实角度来讲,也可以防止或有效应对国外有些组织打着知识产权名义设置贸易壁垒,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

我国在提升知识产权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但总体来讲此项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首先,从知识经济产业内部构成看,我国知识密集性产业发展落后,知识产权数量总量尚小;其次,从知识经济产业的技术含量看,我国知识经济产业总体技术含量偏低,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高;第三,从教育、科技的投入结构和强度看,我国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

篇5:创新型城市知识点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相关知识(2)1.什么是“关注森林活动”?

“关注森林活动”主要是围绕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是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组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2.“关注森林活动”是由哪些部门发起的?

“关注森林活动”是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6个部门于1999年发起。3.“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何部门主办?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组织工作由国家林业局负责。4.“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分为哪两个论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与研究方面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分为市长论坛和专家论坛。

5.哪些城市可以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各大中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城市)都可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城市必须符合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6.“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由何部门向申办城市授予?

在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同时,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承办本届论坛的城市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程序有哪些?

(1)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或国家林业局每年发出征集承办城市通知。

(2)申请承办城市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行文申办。

(3)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对所有申办城市进行审查,并派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申办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举办条件,根据“符合标准、合理布局、广泛代表”的原则确定2-3个候选城市。

(4)国家林业局根据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确定的候选城市,组织专家考察组,对申办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提交考察报告。

(5)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综合专家考察意见和各方面情况批准承办城市。8.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城市应提交哪些报告?

(1)党委、政府对城市森林建设的认识、措施和建设成果;

(2)城市自然状况、经济实力、社会背景、城市定位;

(3)城市森林资源现状(必须提供1:10万森林资源分布电子扫描图),地域范围上应包括其全部下辖区县;

(4)城区绿化现状;

(5)分别提供城区与郊区的相关数据: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林业用地面积、森林布局、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乔木占有量、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乡土植物种类比例、森林旅游人数及年收入、古树名木数量;

(6)相关图片及长度不超过20分钟的录像资料。

9.截止2013年,全国有多少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截止2013年,全国有5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10.截至2013年,我国共举办几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截至2013年,我国共举办十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座谈会)。11.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4年11月在贵阳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论坛上授予贵阳“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2.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5年8月在沈阳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授予沈阳“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3.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6年10月在长沙举行,论坛主题是“绿色,城市,文化”,论坛上授予长沙“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4.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7年5月在成都举行,论坛主题是“科学发展,和谐城乡”,论坛上授予成都、包头、许昌、临安共4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5.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8年11月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文明”,论坛上授予广州、新乡和阿克苏共3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6.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品质生活”,论坛上授予杭州、威海、宝鸡、无锡共4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7.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0年4月在武汉市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低碳城市,两型社会”,论坛上授予武汉、呼和浩特、本溪、宁波、漯河、新余、西昌、遵义共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8.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1年6月在大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绿色经济,幸福家园”,论坛上授予大连、珲春、扬州、龙泉、洛阳、梧州、泸州、石河子共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9.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2年7月在呼伦贝尔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绿色增长,美丽发展”,论坛上授予呼伦贝尔、鞍山、徐州、丽水、三门峡、衢州、宜昌、益阳、柳州、永川共10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第十届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

篇6: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作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的作用》的内容,具体内容: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1980 年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规划及其规划管理是城政府意志的体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行政职能的管理部门,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职能,它是代表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2)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手段。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城市规划目标、设想与当前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显示和具体化。由此可见,它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得再合理、再科学、再切合实际,也不会顺利地实现。

(3)城市规划管理是管理活动。城市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还有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查处等,要经过多层次的把关,办理一系列手续,因此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的管理活动。

(4)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科学。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城市规划管理同样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既包含软科学,又包含硬科学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这一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的。

总体规划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

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竖向规划

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城市设计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城市景观

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国土规划

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建设场地规划

为某一地块的建设所准备的设计和平面布置图、说明书及工程细节,包括对设施的位置、标高、排水、市政设施、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绿化等细节的考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指对具有历史、地理、文化和考古等价值的城市进行的保护。国务院批准确定一些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并有指令性文件,一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后,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工业和点、建筑风格等,都必须以保护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1982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西安、扬州、苏州等二十四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防规划

在中国,指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设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网的协调。这些构筑物平时可用作餐室,尤其是电影院、剧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却系统的冷风源。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城市抗震规划

城市抗震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建设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的抗震烈度,从地震角度考虑划分可建和不可建用地,建筑物高度,体形与层数的限制,疏散通道,地下建筑的利用,次生灾害的防止及补救措施等。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短期建设项目,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的作用

一、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这已有大量的经

济学研究予以了论证。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如货币投放、税收、财政采购等),也有行政方面的(如行政命令、政府投资等),而城市规划则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所以需要干预,关键在于各项建设活动和土地使用活动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各项建设中,私人开发往往将外部经济性利用到极致,而将自身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推给了社会,从而使周边地区受到不利影响。通常情况下,外部不经济性是由经济活动本身所产生,并且对活动本身并不构成危害,甚至是其活动效率提高所直接产生的,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活动者为了自身的收益而不断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产生更多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是市场本身所无法进行调整的。因此,就需要公共部门对各类开发进行管制,从而使新的开发建设避免对周围地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保证整体利益。

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当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时,就形成了一些共同利益要求,比如重组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公园、游憩场所等)、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同时还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保护等等。这些内容在经济学中通常都可称为“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这些物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使用,而且都能从使用中获益,因此对于这些物品的提供者来说就不可能获得直接的收益,这就与追求最大

利益的市场原则不一致。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市场不可能自觉地提供公共物品。这就要求政府的干预,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的基础之一。

城市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分析,结合未来发展的安排,从社会需要角度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安排,并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通过开放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比如,根据人口的分布等进行学校、公园、游憩场所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布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并且使用方便,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质量,同时能使设施的运营相对比较经济、节约公共投资等。同时,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保证各项公共设施与周边的建设相协同。

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通过空间管制等手段予以保护和控制,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使公众免受地质灾害的损害。

三、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指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就此而论,社会利益的协调也涉及许多方面。

首先,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社会,而且又是不同类型人群高度聚集的地区,各个群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希望谋求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有调停者来处理相关的竞争性事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就担当着这样的责任。

其次,通过开发控制的方式,协调特定的建设项目与周边建设和使用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改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涉及许多方面,既包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乡关系、各类聚居区(城市、镇、村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各级聚居点内部的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各个方面,从城市与区域等方面入手,合理布局各项生产和生活设施,完善各项配套,使城市的各个发展要素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满足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提高城乡环境的品质,为未来的建设活动提供统一的框架。同时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实行空间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构高质量的、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和行动纲领。

上一篇:警察感人事迹范文下一篇:中央环保督察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