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说课稿专题

2024-04-29

灯教案说课稿专题(共8篇)

篇1:灯教案说课稿专题

(巴金)第一课时:

一、了解《灯》的写作背景,客观、恰切地介绍作者巴金在当时的思想状况

二、教学重点:背景资料介绍

三、教学方法:介绍、了解、作比较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重要的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二)《灯》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此文是的心情

1、日本侵略军的疯狂侵略

2、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卖国

3、作者心情的抑郁和苦闷

4、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对抗战必胜有坚定的信念

(三)预习题

1、回忆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思想的

2、读全文,能否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朗读全文,理解全文

1、读的时候,请大家自己先体会感受一下作者究竟怎样完成由起笔时写“窒闷”感,到收笔时“微笑”这一感情转换的(这一问题在后面对全文的分析中回慢慢解决的)

(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情况

1、全文有多少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

·明确:3-12节都写了灯光,第一节没写,第13节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里活动涉及了灯光的象征意义

·问第二节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

第二节是暗写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但作者已感受到这实际上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惊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板书:漆黑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漆黑的夜里竟能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三节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靠对“灯光“的体味来完成的。

2、作者除了直接写灯光外,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的,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到了哪一点上?

答: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而的故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了“我”对灯光的体味上。这就又涉及了散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形散神不散(回忆《故都的秋》)。·可见这篇文章可以拉出这样一条线索:

板书: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以“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穿起来,来表达一个中心。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

2、抓住具体的材料或语句弄清象征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课时的作业,分析结构和段落大意 首先回忆上节课所讲,《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根据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板书:

一、(1)—(3)节:从恶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灯光。(眼前)

二、(4)—(8)节:由眼前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

进方向。(回忆——切身经历、体会)

三、(9)—(12)节: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友人遇救的事情,进一步揭示

灯光的象征意义。(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四、(13)节: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眼前)

(二)小结:

1、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伫立在一个定点上,但思绪驰骋,选取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散”,那《灯》可谓“形散”之典范;但这些材料都聚向一个中心——尽写灯光的特殊感受,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2、作者写眼前的灯时,即使议论,抒情,其意都比较显露,可以说是“直舒胸臆”(可以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写传说及友人的故事时,不多议论,讲究含蓄,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

(三)理解全文的象征意义(以启发为主)

1、文章开头写到“我半夜„„空气”,最后又写到“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起初“我”为什么感到窒闷,最后怎么又不觉微笑了? 启发性思考题:

(1)第一段中“寒夜”一词是指什么?

答:一是指作者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

二是指社会环境——抗战相持阶段,非常艰苦(2)“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

答:这里面当然有自然环境的恶劣,冬天夜里寒冷的原应因在内

——生理上的感受

但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环境的严峻,当时是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政治空气很沉闷,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重负,作者忧国忧民,心情异常地沉重,所以说窒闷。

——心理上的感受

2、(1)回到前面这个问题,作者的感情变化究竟是怎样转化到“不觉微笑”上的呢?这种逐层推进的过程我们一起看下去(在书上)

板书:感到窒闷——感到明亮、温暖(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感到安慰、鼓舞,心安定,呼吸畅快(回忆风雪夜灯光指路)—— 我爱这样的灯光(赞美)——光驱散心灵的黑暗,促成心灵的发育——永远在心里摇晃(心中有一盏明灯,光明、希望永远在人民心中)——不觉微笑(2)可见,在这里,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

(3)强调:灯光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光明、希望永远在人们心中。

3、作者由灯光产生的联想怎样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灯光的宝贵价值和丰富含义。

答:联想到自己的经历:风雪夜走出迷阵——(灯光的价值)一般的帮助:照亮

黑暗,给人温暖(直接、狭义)

两个传说——心灵上的指引、鼓舞(广义)

为什么说是广义的?

·因为传说中所说的灯光不仅给了他们的亲人和情人以恩泽,连我一个不相干的人也得到了指引,所以在这里灯光使所有善良的人民得到了精神上的力量。

友人投江——深入人心,永驻心田,光明的象征

4、课后思考:来看一个作者布局上的方法

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时年前的情景,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作者把“真实”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觉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

五、作业:

1、完成课后及同步训练

2、写下就某一事物产生的联想。

五、教学后记:学生对象征性文章的线索感不强,因而思路比较乱,理解上比较困难。教学时应先拉出一条主线索,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并且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篇2:灯教案说课稿专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巴中市职业中学的何奕,我说课的题目是《双控灯设计》。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授课时长为两学时。

基于“与社会需求同步的职业化成长”理念,我的教学是以兴趣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促提升,以思考求发展进行设计的。

现在,我将从 “我为什么这么教”、“我是怎么教的”、“我这么教有效果吗”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先说说我为什么这么教。

我是基于理念、教材和学情三方面的思考。1.基于理念的思考

本次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运用任务驱动法,适当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培养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能力。

2.基于教材的思考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该教材的优点是深入浅出、知识够用,注重理实一体,突出技能培训。本节教学内容选自第六章技能实训任务二《照明电路配电板安装》,我本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态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学习内容,确定本次教学内容为“双控灯设计”。

3.基于学情的思考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交直流电路,对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有足够的了解,他们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自制力不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

基于以上思考,我将趣、动、合、思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根据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灯双控的原理并设计出电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设计方案安装电路,并进行故障检测与分析。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到学习电工知识的乐趣。

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设计一灯双控电路,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电路安装。教学难点确定为电路故障检测与分析。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掌握知识。

一堂有成效的课总少不了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

首先,我遴选并培养导生,作为我教学和课堂管理的助手。导生通过指导、监督、评价同学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其次,给小组分工,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五个小组,每组两人,人人有任务,个个都参与,大家都能获得提高的机会。最后,教师发放项目任务书,供学生学习。学生则提前准备好工器具,明确小组分工,预习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教的。

本次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理论学习、仿真实践和实际操作。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引入任务,设计任务,验证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任务六个环节。

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我让学生观看图片,并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照明电路的缺陷,思考克服其缺陷的方法,逐步引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这样,由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教学,能创造一个有趣有用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环节

2、层层推进,设计任务

我将设计电路的任务分为三步,引领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完成电路的设计。第一步:复习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第二步:结合实物掌握单刀双掷开关的结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

第三步:设计双控灯电路图。

让学生就如何实现一灯双控展开小组讨论,群策群力,探究一灯双控的方法,并形成方案。

环节

3、仿真实践,验证任务

进入这一环节,学生会非常兴奋,他们可以运用仿真软件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

学生在验证设计的同时完成了模拟接线练习,从而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为后面的实际接线操作做好准备。

环节

4、动手实践,实施任务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我将电路安装的主要流程按照小步子教学的理念,细化分解为清、固、接、检、试5个步骤。

(1)清——清点元器件

各小组根据清单清点元器件,并检测其好坏,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固——固定元器件

各小组按照设计布局图,进行元器件的固定。

此时,我会提醒学生安装时要保证元器件平整、牢固、不倾斜、不倒置。(3)接——连接元器件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我给出温馨提示:接线时“横平竖直,直角转弯”,少用导线,少交叉,多线并拢一起走。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分步演示,积极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降低学生操作难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了剥线、布线、接线等工作。从而解决了电路板安装这个教学重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我示范指导,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4)检——检测故障

故障的检测分析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检测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路检测方法和可能出错的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其中一个小组在检测时发现从闸刀到负载的电阻为无穷大,出现了断路的情况。我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故障进行分析,逐一排查。他们发现其中一只开关处的接线松动了。这样,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试——试验结果

在检测成功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到试验环节。这时,我再一次强调用电安全,学生要在检查并确定所有接线正确的情况下方可通电试验。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设计安装的两个开关成功控制一盏灯时,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鼓舞了学习热情。

环节

5、同台竞技,评价任务

学而不思则罔,及时的课堂总结,成果汇报很有必要。师生共同比较评价各小组作品的优劣,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学生总结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事项,最后我对合作高效、技能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

在整个评价环节中,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导生评、教师评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评价体系。通过分享成果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环节

6、布置作业,拓展任务

这是课堂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延用本次课的学习方法来完成作业,既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又完成新的任务。

课堂结束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按“7S”管理要求整理整顿,落实职业素养的培养。

最后说说我这么教有效果吗。

本次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

本次课我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趣,它是有趣的。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所以本次课是有用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掌握了一灯双控的知识和电路安装的技能,所以学生在本次课中是有收获的。

篇3:成语专题 复习说课稿

袁新乾

一、教学内容

成语运用是中考必考的内容,是积累与运用的第4小题,是一个选择题,分值为三分。《课程标准》中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成了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

二、学情分析

语文学习是一个常年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成语,但是对成语的意思和每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掌握不牢固,而考察的时候正好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带入句子,辨别使用是否得当。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分写中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拟定这样两个目标作为复习课比较功利化,目的就在于要帮助学生把握考试方向针对性复习,提高学生答题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成绩。分析目标过于功利化是不足的,学习还是应该关注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目标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概念归纳法。将常考的成语进行归纳分类,分成七个类别,便于学生系统记忆形成知识体系。2.范例引导法。相关的成语误用情况分别距离,学生心中有数。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探究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手段

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扩充课堂容量。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常考成语,并说明自己积累的成语的意思。设计意图是为了提升学生自己积累知识的能力,能够主动学习、大胆展示。

(二)考点解读,解读这一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直接切入中考题,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考考生们,从而明白教学目标。

(三)罗列成语误用的情况

根据分类,每个类别列举两个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几个类别如何出题,怎么考查。做到心中有方向。

(四)实战演练。

篇4:三角形专题说课稿

合阳县实验中学董斌阁

初中数学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其中图形与几何又分为线与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与变换、投影与视图。下面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三角形专题。我将从课标要求、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内容、中考分析、教学建议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新课程标准对三角形专题的基本要求。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三角形基本性质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2、数学思考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二)编写意图:

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选择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

1、数学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

2、加大了探索交流的空间。教材设置了思考、探究、讨论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合作交流。

3、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老教材偏重于逻辑推理,纯理论题占大多数;新教材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地安排,逐步达到《课标》要求。在七年级主要采取渗透说理的方式,从八年级上学期的“全等三角形”开始正式出现“证明”。

(三)体例安排:

包括章前图和引言,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选学栏目,小贴士和云朵,数学活动,小结,习题。

通过章前图和引言供学生预习用,也作为教师导入新课的材料。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通过选学栏目,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选学栏目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扩大知识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提供资源。

还有小贴士和云朵。小贴士介绍正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云朵有助于理解正文的问题

数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小结。知识结构图和本章内容回顾与思考。习题。其形式有练习、习题、复习题。

(四)知识内容:

三角形专题知识内容包括三角形,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相似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三角形与其它图形的关系:三角形与圆、三角形与多边形,三角形与四边形

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得到全等三角形,相似比为1:1时为全等,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通过全等得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0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领域间的联系和综合 锐角三角函数

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

各年级的侧重点不同,由实验为主(七下 第7章三角形)到证明,出现推理论证几何(八上 第11章全等三角形,第12章轴对称、等腰三角形)开始论证几何向计算几何(八下第18章勾股定理)过渡,淡化证明,回归自然(九下第27章相似,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如高

中线

角平分线。三边关系定理: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及内角和定理外角定义,引出多边形的内角定理和多边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应用:稳定性、镶嵌。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判定

SSS SAS ASA AAS对直角三角形来说有HL。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

八年级上第十二章。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顶角和底角腰和底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建立方程,知二求一。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三边定形状知三边定形状常见勾股数:

九上第三章

相似图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对应中线的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相似比 周长的比=相似比

面积的比=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常见A字型X字型

*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三角函数

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 A,cos A,tan 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如求边求角,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直角三角形

角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 两锐角互余

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

边角关系

锐角三角函数

边和其他线段 的关系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中

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角形与其他 图形的关系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又能得到到梯形中位线定理。应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证明特殊四边形性质。由矩形的性质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多边形

正多边形的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与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内切圆,垂径定理的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五)中考分析:

1、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常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借助于计算进行,对于三边关系定理,常用它判断所求的边长是否符合要求。

2、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是中考的热点问题。经常和图形变换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3、全等三角形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考查,常会遇到去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通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进一步解决其它问题。

4、解直角三角形

常用来解决仰角、俯角问题,方位角问题,坡度问题,是中考必考知识点之一。

5、相似三角形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与圆和函数结合设计开放型试题。

(六)说建议

1、教学建议(1)、注重联系实际(2)、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善于总结技术口决和基本图形如: 全等证明不容易,三组元素要齐备.

要想证明变简单,尽量找出相等边.

还差条件不用急,利用等角来补齐.

公共边角对顶角,直接应用不用说.

两边一角要正确,须是两边和夹角.

利用边角证全等,反之全等证边角.(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如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的得出,可以先让学生剪出等腰三角形,并进一步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思考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操作过程得到启发:通过做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三角形,从而利用全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三角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引入概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用全等和相似的知识解决测量问题。

2、评价建议 三角形

1、评价时看学生是否了解与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公式有关的实际背景,能否运用概念、性质和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注意对简单的推理能力的评价。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全等三角形

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侧重于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上,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1.确定评价内容时应注意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等主要内容并突出重点。

2.本章涉及到数式变形和方程,要注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及建模能力考查。

相似

对知识评价应侧重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锐角三角函数

评价时要注意考查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锐角三角函数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重视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实物材料设备图书馆报刊杂志 选学栏目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如:(1)、通过剪纸、拼图活动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勾股定理。

(2)、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长度

篇5:《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专题

《蜡烛的变化》说课方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潘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蜡烛的变化”,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本课是以蜡烛为例认识物质的变化,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六年级学生对蜡烛燃烧比较理解,但对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六年级学生求知欲较强,动手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构产生新物质的现象,以及它有哪些特征,让学生发现。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进一步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教学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究法、谈话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想象思考,探索新知

三、观察实验、研讨探究

四、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

2、揭示课题

二、想象思考,探索新知 观察蜡烛的特征,探索新的知识

三、观察实验、研讨探究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说出蜡烛特点。

2、如果对蜡块加热,有什么变化?

如果对蜡块冷却,有什么变化?

3、指导分组实验。

4、小结两类物质变化。

5、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证据是什么?

四、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1、根据老师的举例,说明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

2、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属于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科学素养形成和变革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片断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物质的变化基本建构”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实验-科学验证实验”实践为主要活动平台,以“感知变化、动手实验、建构概念、延伸探究”为学生学习主线。以“感受、分析、探究、交流”为学习形式。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图片展示、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做中学”。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蜡块(固)——→蜡油(液)形态变化

←——

冷却

燃烧

篇6:走近金子美玲说课稿专题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的童诗读写,走进金子美玲。

之所以选取金子美玲的作品作为本次主题读写的内容,是因为(出示文字配音乐):“她的作品洋溢着绚丽的幻想,语言晶莹剔透。她在诗中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觉这个世界,读者可以从文字中触摸到孩子的思维和气息,她被当时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

今天,我从她众多的作品中采撷四朵浪花——《奇怪的事》《猜谜》《金鱼》《向着明亮那方》。诵读这四首古诗,不仅让学生记住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而更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金子美玲的语言精炼、充满童真童趣、想象丰富这一特色,并积累这一特色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亲近儿童诗、热爱儿童诗的愿望和兴趣。同时通过学习,达到阅读一组诗歌,认识一个作家的目的。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初识——先声夺人

2、初读——读通顺读正确

3、品读——识趣拾味

4、仿写——学做诗人。

5、诵经典——浸润心灵 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出示)

一、初识——先声夺人

1、上课伊始,我会给学生采撷所选诗歌中有意思的诗句,一并呈现诗歌的题目,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对诗歌的向往。我是这样做的:

同学们,喜欢儿童诗歌吗?我觉得读儿童诗就像你们吃棉花糖的感觉。不信,你们看,它们来了。(依次 出示诗句、题目),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师读)读得有点味道,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味道很足了。当学生读得味道越来越浓的时候,我让全班学生齐读。

2、读了这些诗句,你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话想说吗?是呀,花儿为什么会呼吸呢?碧蓝的海水捧起来蓝色怎么就没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们就走进这些诗歌,一探究竟吧。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读通顺读正确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把这四首诗歌读通顺读熟练,解决难读的字音和句子,我是这样做的:

1、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把诗歌放在你们课桌上了,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好奇和问题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遇到不会读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也多读几遍。

学生初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分享初读体验。对难度的字词句进行交流,重点读准 “扇”(出示)这个字音,读好这两个句子“我奇怪的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一个人“啪”地就开了花。”“什么东西看不见,想拿就能拿得起?夏天中午微微的风,用小小团扇扇给你。”在此基础上,请几位同学分别读这四首诗,读后进行评价。之后就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三、品读——识趣拾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自读自品。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歌(出示阅读要求如下:)要求:找到你觉得有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有趣?

1、在学生自读自品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以此达到“交换思想,学会分享”的目的,之后再在班内交流,我会适当点拨、引导,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指导读出味道,读出意蕴。

比如:出示:从乌云中落下来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吃了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一个人“啪”地就开了花。”,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是这样操作的:

在学生初步谈出自己的“好奇、疑问”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乌云、银光;绿色、白色;没有碰过、自己一个人”这些词语,在前后对比中体会“奇怪”的感觉,并将奇怪的感觉读出味道来,最后能够积累背诵。

2、根据学生的分享,课堂上还将重点品读背诵下列诗句。(出示诗句),在此,我就不一一展示。

3、最后,在学生感悟、品读、背诵重点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同位对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四首诗的目的。

老师小结:你们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漫漫浸染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积蓄酝酿的过程。稚嫩纯真的岁月因为这些诗句而丰盈。第二步,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写出这么妙趣横生的诗句?请你们猜一猜,在学生好奇和猜想中,我隆重推出诗歌的作者。(出示)

她从小生活在日本靠海的一个小渔村里,小时候总爱勾着妈妈的手指,她就是金子美玲。

她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儿,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写童谣,她写的童诗像海风一样清新,诗中洋溢着绚丽的幻想;

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觉这个世界,被当时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

她一生写了512首童诗,被整理成《金子美铃童谣全集》出版,它的出版,震 撼了日本文学界,也震撼了每一位读到诗的普通人。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组童诗,认识一位作家,对诗歌有向往之情、对诗人有崇敬之情。带着这种向往和崇敬,进入课堂教学的第四个环节

四、仿写——学做诗人

我是这样过渡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了这么多诗歌,我们也一试身手吧。咱们同金子美玲合作一首诗。(出示《金鱼》)

1、首先同位两人对读,一人读第一句,另一人读后面的两句。

思考:诗中的谁会呼吸?呼出了什么?诗中让你感觉有趣之外,还让你感受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力)

2、是啊,想象是诗歌的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请你也展开想象,还有谁在呼吸?他们呼出来的是怎样的美好?

(出示: 呼吸的时候,呼出来的,是)学生可能想到“太阳呼吸的时候,呼出来的,是温暖有光明的阳光;柳树呼吸的时候,呼出来的是青绿会舞动的枝条;......3、你们一个个真是小诗人,从你们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美丽的小诗,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啊。看金子美玲在诗的结尾写了什么?(出示)把自己的诗句和作者的放在一起读一读,一首小诗就大功告成了。指名朗读。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到创作和表达的快乐!接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五、诵经典——浸润心灵

我是这样过渡的:同学们,人生朝着明亮的方向前进,就会追逐到梦想、追逐到希望、追逐到光明。在此,我向你们推出金子美玲唱响一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向着明亮那方》,请你们大声读一读。

在学生反复朗读中,初步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学生会感受到飞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决心。“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学生会感受到小草渴望阳光努力向上的精神。依稀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追求光明,请他们带着这种朦胧的理解诵读。目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在诗歌的浸润下能够生根、发芽,茁长成长。

让学生在深情的诵读声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向着明亮那方》。(出示配乐)板书设计: 走进金玲美子 充满趣味

篇7:《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专题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7课,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因此,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本课将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个性化阅读为指导,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中年段“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年的优秀品质。技能目标:

(1)、抓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表达感受——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想象说话,是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划一划,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划”划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自己的感受,“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写”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写小练笔,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呢?可以分作五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

一、经典诵读,每日积累。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件事情、某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

设计意图:精选与课文有关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每日积累一点点,通过一点点的积累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影响和收益。

二、明确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并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怎么去学。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个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地写在旁边。2.同桌交流,读读画出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一)、研读“看鱼”。1.出示重点语段。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指导朗读。

(1)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忘我、如痴如醉、专心)(2)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老是、呆呆、静静)

(3)那你能不能试着读出他那忘我的、如痴如醉的、专心的境界呢? 抽生读,随机评价。齐声有感情地朗读。3.接着交流:还有哪些句子写了青年看鱼呢?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1)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2)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星期天?有些怎样的星期天?聋哑青年都在干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过渡:年轻人看鱼这么专心,那他又是怎样画鱼的呢?

(二)研读“画鱼”。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从这段话里,你读明白了鱼真的是自己游到了纸上吗?你是从哪个词读明白的?(仿佛)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原来年轻人是把金鱼画得很逼真,把鱼画活了。

2.青年人是怎么把鱼画活的?让我们锁定青年人画鱼的这一幕,细细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了解“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谈谈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理解。5.见过姑娘绣花吗?你绣过十字绣吗?能不能说说感受。结合课件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

6.边读边想象,加上一个词语说说聋哑青年高超的画技。他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青年人画出的金鱼千姿百态,人见人爱。

7.指导朗读,把青年高超的画技通过朗读表现出来。(1)试读。读出快慢变化。(2)指名读,评价。

(3)男女生分角色读。女生读工笔细描的部分,读出绣花般的细致,男生读挥笔速写部分,读出豪爽派的挥洒。(4)齐读。

8.面对如此传神的画,难怪小女孩会惊奇地叫起来,谁替她叫一叫? 9.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2)你能试着把你的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都听到人们是怎样议论的,赞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他写下来。

(4)聋哑青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研读“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结合《胸有成竹》的故事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聋哑青年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勤奋专注,了解画技高超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的,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生说发现。师总结(仔细观察,仔细看,认真听,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青年人的执着与专注。)

设计意图:感悟文章写法,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五、总结梳理,结束教学。

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同学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对整堂课进行梳理总结,升华学生成果。

六、布置作业: 必做:1.27课《同步》。

2.摘抄文中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画鱼动作的段落。

选做: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留心他的外貌、动作、神态的特点写一篇小练笔。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看鱼 画鱼 勤奋 专注 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篇8:灯教案说课稿专题

孟塘镇农家小学 吴娅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学语文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专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使学生掌握阅读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帮、扶、放;学生通过学、练、用,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难点是进行学习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四、说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写景文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大部分学生活泼、认真,爱读、爱想,我相信一定能和学生上一节精彩的语文课。

三、说教法与手段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设计课件辅助教学,以读为本,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四季美景,学习方法;感情诵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开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描述,使学生想起前面古诗中学过的美

丽景色并充满了向往,同时教师以出门旅游看地图为由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美丽”一词带动全文:小兴安岭到底怎么美丽?这个话题激起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这时我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接下来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

(三)引导比较,感受“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按“帮——扶——放”的线索安排各段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段的能力。学习“春天”一段,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图片:嫩绿的叶子、流淌的小溪等,把他们带入到情境,由此产生了学生与多媒体的对话,联系自己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美景的热爱。文本中规范优美的语言是他们阅读的载体,于是老师巧妙地将他们引入与文本的更深入的对话:课文是怎样

描述这样的美景的呢?孩子们在自己有滋不味地个性化的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优美,琢磨词语的精妙,从而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接下来,教师问:“你认为那些词句用的好,为什么?”,引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互教互学,吸取他人意见,丰富自己的见识。最后,学生用一个词总结出春天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再带着这种感觉来朗读课文。学完春天一段后,我让他们自己回忆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阅读段能力。为了逐步积累形成能力,学习夏天一段时则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老师给出了“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学习提示,同学们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更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秋冬两段比较简单,适合学生的自学,于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个宽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多媒体课件的适时使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景物,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感情朗读,想象美景 在分段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整的朗读3--6自然段,再现四季美景、抒发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情感,这也符合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

(五)激发情感,拓展延伸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情感;再看课件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知道

了它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同学们还掌握了阅读自然段的方法进行了自主学习。这节课你们过得快乐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如上板书。

上一篇:养路机械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