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2024-04-30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 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 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 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 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 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 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 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 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 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 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 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 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 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 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篇2: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眼科手术室是眼科医院的重要科室,因此对手术室的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眼科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与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次学习中,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手术室护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包括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手术室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的设备管理和紧急预案;各项眼科手术的手术原理和流程;各项手术的常用器械和手术器械的清洗和保养;手术间流层的管理;院感手卫生的清洁管理以及常用眼科仪器的使用,如显微镜,裂隙灯等。

作为一名眼科手术室的护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相关的眼科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由于眼内感染的发生非常严重,因此所有的操作都是精益求精,非常的规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认真做好器械等无菌物品的包装,消毒和灭菌;做好术前宣教和协助医生完成手术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以及护送术后病人回病房。眼科的手术包括斜视,眼外伤,眼整形,青光眼,白内障和玻切等,不同的手术会有不同的手术器械和不同的仪器,仪器的`学习很重要。由于眼科手术的器械是显微器械,都是非常精致和贵重的,因此器械护士一定要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和保养。

在学习过程中,有幸遇上总部对新护士的培训,其中对院感作了很多学习。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层流手术室,利用空调净化系统过滤来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使室内空气达到一定的清洁度以及层流手术间的生物培养和标本的采样方法。手术间划分为内眼,外眼和感染手术间。感染手术间在最外面,靠近污物通道以便消毒和隔离。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再做感染手术,做好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

在如此紧张的学习中,仍然安排出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专门学习准分子激光手术,这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手术和科室,称为视光部。视光部的手术室和眼科手术室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它多一些专用的设施和物品而少一些不必要的眼科手术室常用的器械和物品。初查的方法和流程和我之前学习的基本都是相同的,除了这边多一些更先进的仪器。虽然如此,但还是学到了很多这边手术室很多很先进很方便的护理技术。

篇3: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1 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辨证论治, 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初步的内科辨证理论, 并随着历史地发展、知识的进步以及经验的积累而达到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的疾病辨证治疗体系。

中医内科临床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做好中医内科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般可概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继承。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无论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所以在研究时要注重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方法, 并要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究。其次是重视。重视中医领域传统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 并借助和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使得诊断更加多元化、准确化。第三是把握整体性。这就要求医师在日常临床诊疗中要从整体思维出发, 探索并研究出新的、更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第四是辨证证治。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把握和诊疗, 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要把微观的辨证证治认真、严格的落实到位。第五是临床应用。根据实践经验, 要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的集合, 规范病例, 并及时、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断[1]。

2 中医内科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临床讲究整体性, 同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分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本文仅从感冒的治疗来探讨笔者跟随恩师的学习心得。

2.1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通常可以分为表实证、夹湿证以及表虚证。表实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汗、发热、关节疼痛、鼻塞严重、咳嗽、喉痒、舌苔白, 对于这类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辛温解表药, 此类中药药性温热, 能够发汗, 不仅可以发散风寒, 也能够化痰、止咳平喘, 常用荆防败毒散等;夹湿证主要表现为头疼、口粘、恶寒发热、头沉, 脉象浮滑, 在治疗上通常采用具有散风祛寒外加辛温解表的中药;表虚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是浮弱, 治疗时主要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类药物。

2.2 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可分为暑天感冒风寒证和暑热感冒夹湿证。暑天感冒风寒证主要症状是无汗、头疼、头昏、腹胀或是疼痛并伴有呕吐、脉弦滑,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用发表散寒、化湿解暑、理气和中的药物, 比如藿香正气散;暑热感冒夹湿证临床上表现为汗少、身体发热、头昏重痛、肢体疼痛酸沉、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濡数, 在治疗时主要采用清暑祛湿解表的中药, 给药时要注意控制药量, 以免引起助热现象。

2.3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细分为气虚感冒、阳虚感冒、血虚感冒和阴虚感冒。气虚感冒在治疗方面针对其发热、咳嗽无力、脉浮无力等症状通常采用益气解表的药物, 夹痰兼咳服用参苏饮、夹痰夹湿服用败毒散;阳虚感冒表现为热轻寒重、倦怠嗜睡、面色苍白、脉不浮反沉而无力, 治疗时宜用解表散寒、助阳益气的药物, 严重的可服用再造丸, 病轻的可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血虚感冒身热无汗、面色萎黄、脉浮无力, 在治疗中采用养血解表的药物, 重者加四物汤, 用药时切忌不能单纯发汗而伤阴血;阴虚感冒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汗少或是无汗、心烦咳嗽、脉细, 在临床治疗中可使用滋阴解表的药物, 本病证发表不能太过、滋补也不宜太多, 否则不利于祛邪。

2.4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的发病机理与大人的基本一致, 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儿感冒热多于寒, 在治疗时根据实际情况以清热解表为主;其次是小儿感冒常伴积滞, 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外邪容易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 治疗时要注意消积助运;再次, 小儿感冒主要发生在肺卫, 经常会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注意宣肺化痰;最后, 小儿感冒易夹惊, 主要是小儿神气怯弱, 感冒高热易引风动致惊厥抽搐, 在治疗上清热解表之外, 宜加祛风除惊之品[2]。

3 结语

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界对于世界的贡献, 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极为重大。采用中医治愈内科的病症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成为病患治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想更好的发挥中医内科的作用, 就需要在平时的临床研究和护理中对于病症引发的机理以及相关的中医治疗原理有深刻的了解, 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 以取良效。

关键词:中医,内科,感冒,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光辉.浅析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发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02) :274-274..

篇4:学习中医的次第

我们学中医也好,学道家的也好,都有一个初始阶段和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的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和修身训练,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高级的阶段,就是感悟,去捕捉,感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无自觉之感,那就很难有慧心之悟。

先说认识:现在汉语特别讨厌,白话文一发展,就把古代很精辟的言简意赅、一个字一个意思,搞得混沌而且复杂。甚至,我们会把一些反义词当成同义词。比如,我们现在说“褒贬”。褒贬什么意思?我认为褒贬是反义词。褒是说他好;贬是说他不好。但是,我们现在说褒贬是什么?褒贬是买主。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好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他就把褒那个词,那个意思给抹掉了,就剩个贬。包括我们现在说舍得。你这么不舍得。那是舍的意思。所以,汉字本身就在退化。

“认”和“识”有什么区别?比如“认人”和“识人”有区别吧?认人是指肉眼感官层次上对人的分辨、指认。问题出在哪儿?如果这人整了容,你就觉得认不出来了。但是,常言道:剥了皮我也认得你的骨头,烧成灰我也认得你。这叫什么?这叫识。“识”是什么意思?抽象的。你看跟“识”相关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等閑识得春风面。你把春风拿来让我认一认。你认不得?你拿肉眼看不见。但是,你识得它,是吧?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出去以后,人家不认得。但是一听,哦,你是讲《黄帝内经》的那个人。这叫什么?他识得我。这种识是什么?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了解。

大家现在问题就是认字不识字。写出一个汉字,认得不?认得。啥意思?就开始挠耳朵。包括我们经常说贫穷。我说你是贫还是穷?我们现在一说人没钱,就说人叫穷人。这贫和穷完全不一样。贫是什么意思?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这是没钱。穷人什么意思?穷途末路,走投无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见,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可是,我们现在汉字胡乱用。我们现在把没钱说成是穷人,其实是走投无路叫穷人。如果你不了解它的意思,那就成了什么?穷寇莫追,什么意思?就成了没钱的敌人别追,而不是走投无路的人不要把人逼急了,围三缺一,给人有出路。否则的话,人家狗急跳墙要反咬一口,跟你拼命呢。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话,古人要是活着现在、看着这些,能气死。我们真都是披着一张中国人的皮,但是内心的那些东西根本没有。如果我们修炼到了高级层次的话,可以不借助文字去传道。但是,我们没修炼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能踏踏实实地去认字识字。所以我写出一本书叫《字里藏医》。大家先从识字入手。我们讲《黄帝内经》,逐字逐句的讲。就是说,起码在我们这个层面上,先解读一下古人的意思。古人的意思匪夷所思。

我们现在活得浅薄、粗、鄙、糙,然后理解不了古人的那种深刻。所以,学道家、学中医,咱们应该先拿本书,把那里面咱不认得的字,查查字典搞清楚它是发什么音?它啥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它字的本身的含义,先达到一个认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知”。先做到知其然,比如,我学了个方子。我知道了。我拿去用。怎么用?治病嘛。知其然就很不容易了。我爹传我的方子。我靠方子治了好多病,挣了钱,活下来,这已经很不容易了。问题是人有一种好奇心。他老想,为什么能治好病?为什么没治好?活到知其所以然的这个境界,我觉得,就有一种快感。就是一种探索未知、与天地沟通、与古人沟通的那种快感。

所以,如果学中医只活在这个层面上,姑且称之为儒医。儒医什么特点?很多人夸,你真儒雅。我说,你这是骂我是吧?什么叫儒医?我说的不是正经的儒,正经的儒医像王阳明那种人,他也要修身的。我说的是诸葛亮骂的那种腐儒,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一说起话都是排比句。被人问:到底这个水半夏、清半夏有什么区别啊?然后就该给你查资料了。他就活在这个层次上。他没有知其所以然。

其次,我经常说要恢复“知觉”。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一看,边儿上有人一杯牛奶、俩煮鸡蛋吃下去。得,这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我特别想问一句,他们这么吃进去舒服吗?第一,他们不知道,或者他们知道的是邪知。他们认为这就是补蛋白、补钙。他们这么吃,有个关键的问题:他吃进去以后,舒不舒服。这个他就不知道。

动物活得也挺高兴,挺愉快的,也不停的繁衍后代,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人家靠什么吃饭?人家靠什么吃药?你看你们家狗吃东西前,先干什么?先闻一闻。香就是添阳气的。先唤起你的魂儿。你再往里面吃,是魄的事。我们现在吃任何东西“有味儿没气”。尝一尝有味儿,但是闻一闻香不香?没有。而且经过冰箱冷冻这些乱七八糟的,真的把它那个气完全消灭掉了,或者它给你加邪气。比如那些什么香辣蟹、什么麻辣香锅、什么水煮鱼,全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添加剂都加的有邪味儿。

所以,我在临床里面看的很多病人,第一,先教他正确的知识,然后要他恢复“觉”。“觉”是个什么东西?我们经常说“感觉”,“感”的层次,其实要比“觉”高得多。“觉”是基本的,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神经和脊髓的反射”。你比如说,这儿倒杯开水。我一碰,哎,我觉得烫,我就把手收回来了,这叫“有觉”。手放在这都烤熟了,然后一看见,哎哟,我这个手烧坏了,这叫“无觉”。喝点凉水胃就不舒服,吃了点冷饮胃就难受,这叫“有觉”。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胃病特别重的人,吃嘛嘛香,吃什么都没事。我有一个铁胃。这种人更可怕。而且,这种人查出来的病都是很重的病。相反,经过一些调理以后呢,他们慢慢觉得:原来,吃是特别的……比如吃水果,我原来一直在讲,要应季,要当地。因为水果本身就一种酶,它来破坏我们的口腔黏膜和胃的黏膜。所以,你吃水果不合适。你会觉得难受。但是,现在人呢?吃一次不合适,不停地吃,吃吃吃,最后不难受了,不难受不是好了,是“无觉”了。包括,你受伤以后,拿冰块去敷住了,它不是好了,它是“无觉”了。

“感”和“觉”的区别,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平常说:摸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摸右手。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什么意思?摸着老婆的手有“觉”呀,是触觉。但是,没有当年搞对象那个“嘣嘣嘣”的那个心动。这叫有“觉”无“感”。所以,我培养学生,第一,让他们恢复“觉”。怎么让他们恢复“觉”呢?我是通过让他们学“茶”,学“茶道”课。大家记住:我们现在中国很多叫什么茶艺课,或者茶技课,拿一杯水,什么苏秦背剑,是吧?犀牛望月,搞那些,我觉得真是下三滥的东西。我请非常好的老师教他们体会喝茶。首先,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杯子,不同人泡,喝出来味道不一样。大家开始都不信。这有什么?都是水嘛。没对比,不信。哪知道,带着病气的人泡出来的茶,它带着一种很邪恶的味儿。我有一个乳腺癌的病人,她泡茶以后,让大家尝。结果,我们那个茶叶老师喝完就吐了,水泡完跟墩布那水一样。学完这个茶艺课以后,大家对“觉”的那种感觉逐渐地恢复了。

我们还有烹饪课。烹饪课就告诉你: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程序,不同的人炒出来,味道不一样,甚至同样的人、不同心情下炒出来,味道也不一样。这是中国人跟天地交流的基本的条件。你这方面感觉都很迟钝。再往后边说,都不大可能。其实,“觉”,是一个魄力。魂和魄的区别就在这儿。我们上大学做过青蛙实验。把青蛙脑子给搅坏了以后,青蛙死了。往青蛙肚脐上贴一块硫酸片,那青蛙的腿就开始“啪啦啪啦”。青蛙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这反应?魂没了,魄还在。

我有一个法国的大使馆的学生。他以前打篮球,篮球啪地砸脸上了,他才反应过来,拿手去接。练完站桩,就是练完太极拳以后,他说,我眼镜再没坏过。这是种本能的反应。换句话说,一股邪风吹进来,你魄力好的话,你那个腠里,马上啪就闭上了。它进不来了。你如果魄力差。它都灌进去了,都在里面游走了。你还没反应。所以,我们通过这个训练,让他的魄力恢复。

怎么训练他的“感”呢?这其实涉及到了道家修身的问题。“感”其实是一个回神。怎么回神呢?就是“独立守神”。所以,我的学生都要去练内家拳,去站桩。我不强调静坐。因为,我坚定的认为,如果没有师父的护持,和有人指引,静坐的人很多会出偏。而且,我知道,有很多个性很病态的人,他去练功,然后更加重了他的病态。所以,这个邪人信正法,能把这个正法都闹邪了。而且,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他的身体的疾病不调好的话,他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是白费。但是,我们现在不调身体,上来就要入道求佛。上午拜了师父,下午就要得道。本身就有病,是吧?所以,这种站桩的训练,是根据《黄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貌似傻呆呆地在那儿站着,但他们会发现,开始对自己有知觉了。不但知觉,感觉在恢复,就觉着身上有点地方在热,有点地方在冒凉气,有点地方在动,这其实是个运。大家都在动,很少能运。所以,通过这个站桩的训练,至少,我们会让他的手变得很温暖,很润。所以,他这个气脉疏通以后,就会感。

感是很神奇的。这个感是穿越时空的,是可以跟前世、未来和古人沟通的。而且,它神奇到让你觉得都不可思议。有时候,你在脑袋里边就会出现一些声音,或者画面,举个最简单例子:就是我从上班到办公室的路上。走到这,走到半截,我突然想起我一个多年不见的一个病人,这个人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一进办公室,那个人就坐那儿。我学生说,你是不是看见他了,看见他的车了?没有,就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修炼好了以后,你再认字看古书的时候,你能看到背后的两个字:吃人。这个就不好说了。还有就是,病人往哪一坐,“哎哟,你的膝盖太凉了。”“哦,你怎么知道?”如果在“觉”的层次上,你必须要摸他你才知道他凉。那么,在“感”的层次上,他在那儿坐着你就知道。而且有的人,你看一眼你就讨厌,就不想跟他多说话,就离他远远的,是吧?而这种神气强大以后,一些邪恶的人看你他就躲。原来他会往你身上扑,坑你一下,绊你一下。等你神气足以后了,他看你,他闹不动你,他就往外跑,而且呢,跟你这个气,或者频率接近的人,慢慢的会聚过来。所以,这种感真是妙不可言。

我們经常讲一句话叫“惟妙惟肖”。形似叫肖。我们经常画个像,肖像,神似叫妙。可是,我们现在就只剩长得一个中国的样。我们不是不肖子孙。我们是肖子孙。但是,我们都是不妙子孙。因为,我们那个神的状态,跟主人差的太远。

篇5:西医学习中医后的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社区医院全科医师,最近两年参加了XX市卫生局与XX中医药大学合办的第XX期西学中培训班。通过一年半的学习,我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全部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广大患者,在患者得到切实疗效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很多。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我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扩展了我的临床思维范围

在学习中医之前,面对门诊的患者,我只会用西医的临床思维方法去想问题,虽然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总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像失眠,头痛,颈椎病,肩周炎,慢性咳嗽,每每有这样的患者,也只是开点药,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但也想不到其它方法,于是也就不了了之。

现在不同了,现在当面对一个患者的时候,我会先用西医的思维去想想,实在没办法时再中医的思维方法去想想,有时,甚至一开始就用中医的方法去给患者诊治。时间一长,运用中医给患者看病已经成了为了一种习惯,一个患者上来,我肯定会去把脉,看舌头,用中医的方法推论一遍。

有个慢性咳嗽的患者,一直找我看病,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白痰,有时不易咳出,以晚上顿咳为主。西医上主要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上主要是预防感染,以及对症处理,自然的每次我都给开点氨溴索口服液,丙卡特罗,酮替芬之类的药,吃完就起效,不吃咳嗽声又起。

面对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我真是无计可施啊。后来学了中医后,我就学着用中医的思维方法给这位大爷看病。慢性病面容,脉沉,舌白,苔薄,咳嗽时喘憋,怕冷,这不是肾阳虚,脾虚的表现吗。肾阳虚,纳气不足,自然喘憋,于是在开具上述西药的同时,又给开了几盒中成药肾气丸、人参归脾丸,一个疗程下来,果然见效。

中医总能在我最思路穷尽的时候,给我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位老年患者,失眠多年,不管找谁看病,永远是一盒安眠药。后来老大娘也习惯了,药一吃完,就到医院开去。说实在的,以前我对待这样的患者,也是这样处理的,没有其它思路。学习中医后,我就又多了一种思路了。望闻问切,大娘多疑,唇白,苔白,脉沉细。大概可以诊断为气血两虚,治疗上宜安神,补气血,于是开了酸枣仁汤,人参归脾丸,服用三天,立马见效。

以前面对腿抽筋的患者只会想到缺钙,治疗上也只是开盒钙片,现在知道了,肝主筋,腿抽筋与肝经有关系,肝开窍于目,眼睛干涩也与肝有关系,胃经入上齿,上牙痛与胃经有关系,大肠经入下齿,下牙痛与大肠经有关系,偏头痛可能与肝,胆有关系,等等。

这就是学习中医后我的临床思路的改变。现在,每一个患者,我都会用两种思路去诊断治疗,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中医增加了我的治疗手段

学习中医之前,作为一个全科大夫,在门诊处理病人的方式无外乎吃药输液,而有很大一部分疾病,像颈肩腰腿痛,吃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根本治愈不了。但是,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又无计可施。学习中医之后,特别是推拿拔罐和艾灸后,我又把这几种疗法应用到临床中,大大增加了我处理病人的手段,该吃药的吃药,该按摩的按摩,适合艾灸的再灸一灸,效果非常好。

第一个接受按摩的是一个中年患者,肩周炎,本来打算只开点药的,我说按摩可能对他的疾病有很大帮助,并且在他的肩上按了几下,他说很舒服,于是同意按摩,并且加一次拔罐。

操作完毕,他说很舒服,比之前轻松多了。而且离开诊室后,在走廊里,他还自言自语地说很舒服,轻松多了。

第二个患者,是个颈部肌肉僵硬的患者,据说是受风寒了。他看到我旁边摆着玻璃罐等器具,主动说要拔罐。于是我很快就给他拔上了。他的反应是,一拔上就舒服多了。

第三个患者,咽痛一两周了,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想再来看看。问过病史,查过体之后,我发现她并无大碍,只是中医所说的“上火了”,于是给他推荐拔罐疗法,而且是走罐,没想到她一下就接受了。于是给她走了次罐。在操作过程中,她又反映说腰痛,想按摩,于是又给她来了次腰部的推拿按摩,做了次电磁波治疗。走时,她说,舒服多了。

临床上还有很多头痛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枕部痛,头昏,颈部僵硬,以前我处理这样的患者,无非是开点药,效果不是太好。现在有了中医理论做指导,我知道了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病,结合西医理论,诊断为枕大神经痛,颈源性头痛,根源都在脖子上,按摩效果非常好。

还有面对那些下肢畏寒的患者,学习中医之前,基本上无法处理。学习中医后,可以把艾灸和中药用上,患者受益很大。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常年下肢怕冷,都快夏天了,还穿着秋裤。接诊后,用西医理论无法解释,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怎么办?这时候中医便派上用场了。

脾主四肢,脾虚,肾阳虚,四肢自然怕冷,治疗上宜中药与理疗结合。中药我用了肾气丸,人参归脾丸,理疗当属艾灸了。穴取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灸之,一个疗程之后,症状明显缓解。

想一想,如果没有学习中医,面对这样的患者,还真无从下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上大有人在,症见腰痛,腿痛,腿麻,西医在治疗上无外乎膏药外用,输液,可这些并不能将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回去。这时候,中医的推拿便大显神威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初期,卧床不起,贴膏药、输液,不见好转,几度想到自杀,后听说按摩能治疗此病,于是凡是有人跟她介绍过的按摩处她都去过,效果仍然不好。

这样,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病痛折磨得她痛不欲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我们医院成立了康复科,于是马上又来到我们医院治疗。我接诊的该位患者。脊柱侧弯,疼痛,步行难困难。结合影象资料报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反复询问她以前的治疗情况,敷药半年,牵引三个月,按摩三个月,针灸三个月。敷药,针灸治不了本,只能解决一时之痛,牵引,按摩应该有效,但是没有坚持下来。

这时候,中医的一些治疗手法拿派上用场了。我给应用的是按摩加药透。按摩还纳椎间盘,药透活血化瘀,缓解疼痛。这样治疗了有半年,疼痛慢慢地减轻了。腰也能直起来了,以前每天都来治疗一次,现在一周就来一次,病好了,心情也好了。前几天去北京空军总医院复查,那里的医生也是给她做了按摩加药透,她说,你们的治疗方法一样。科学的治疗方法是相通的。

如今,我都快成了半个中医大夫了。找我按摩的患者越来越多。

三、中西医结合增加了我的名气

在运用中医方法给患者治疗疾病之前,虽然找我看病的患者已不少,但是难以持久,我能看的病别的大夫也能看,我不值班的时候,他们就找别的大夫看了,难以形成固定的规模。自从把中医的方法应用到临床中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找我按摩的患者,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即使来了,也不会找别人看,因为推拿手法是别的大夫无法替代的,你的手法好,患者认可,他就会一直找你看。而且我应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看病,这使我跟其它大夫比起来很有优势。

西医大夫面对一个患者的时候,只能开点药,中医大夫面对一个患者的时候,由于缺乏西医的临床思维方法,既使开了西药,也不是很准确。而我则能同时应用两种方法给患者看病,疗效自然就好了。疗效好了,找我看病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而且是人传人,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已在中西医结合的领域小有名气。患者中间,经常是全家都找我看病。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次西学中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改变了以前对于中医的偏见,而且还热爱上了中医这个行业。以前,我总以西医的眼光去审视中医,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根本治不了疾病。

学完后,特别是在临床中应用后,我发现,中医跟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虽然思维方式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是一样的。

中医不仅科学,而且有时候还能起到西医无法起到的作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风寒感冒,用西医的方法去思维,就不需要用药,只需多喝水,等待身体自愈,而我们都会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几天,而用在等待身体自愈的过程中患者会非常难受,怎么办?这时候,如果能用点中药,比如说葛根汤,麻黄桂枝汤,患者的症状立马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在我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病的方法。

篇6:学习中医后的心得

黄帝内经曰:“夫圣人者,必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观人事,可以长久矣。”孙真人语:“非聪明之人,不可学医。”朱丹溪谓:“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学习中医,学会比较容易,学好比较难。学习中医,精于神明,洞垣脏腑可谓难上加难。学习中医,出人才很慢,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现在很多医生都停留在“工”的境界,部分医生达到了“巧”的境界,到达“神”的境界如朱良春、邓铁涛辈,古有朱丹溪、李东垣等,到达“圣”的境界唯张仲景一人尔。中医学更是融合天文历算、人文地理、空间时间、气候环境、预防康复、生理病理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从多方面、多位点、多靶向的考虑疾病、治疗疾病。中医学没有时间医学、灾难医学、宇宙医学、心理医学、数学医学、空间医学、微生物医学、传染病医学等,而这些却囊括其中,中医学可谓博大精深矣。

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和”,它讲究和谐、和平共处。他拿一些物质甚至有毒的`物品为我所用来维系人体内环境的一个稳态平衡。他不要求消灭、对抗,他利用汗、吐、下等方法来激活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祛除疾病,达到治疗的效果。

学习中医到达“巧”的境界一般在本地都会有一定的名气;到达“神”的境界对中医的造诣都比较高了,可谓岐黄、仲景之功臣;到达“圣”的境界更是旷古烁今,可师可法可祖,对后世的影响经久不衰。而今学习中医者习得一技之长就能名动一方,不知是中医的骄傲还是中医的悲哀?

是故学习中医者在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要努力,不要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在你有所成就的时候要经得起诱惑,学会淡定,还要执着追求。

不要说中医是伪科学,只是你未得要领,不要说古代的中医家自私藏拙,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领悟揣摩,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有的东西到讲的明明白白了,那你就只是继承,你连自己的思维都没有了,那你学来干什么?照着做就是了。中医有很大的的弹性空间,如隔二之治、隔三之治、标本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

更不要把中医想得太繁琐,正所谓大道至简,要言不繁。能将所有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的人很了不起,能用一个字概括天下万物规例的人是圣人,故孔子用“道”字揭示了宇宙的规例,虽历经两千多年,终成世界瞩目、万世景仰的圣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不是最高境界是神吗?然后是圣,工,巧吗?如修理机器看一下就知道出什么问题就最高水平,听声音和问操作人员还不知道问题时,才动手拆出来看什么问题。所以去到切应该是最低水平了。

《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楼主说到达神的境界有朱良春、邓铁涛、朱丹溪、李东垣等,到达圣的境界唯张仲景一人。

诚哉斯言!

‘坐勿澄心,于静悟道!’唯有执著,方可成就些微事业。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中医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掌握,那种妄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可取,只有铺下身子当地种的人士大概可以成功吧!

上一篇:老银铺提醒您加盟饰品行业要慎重下一篇:《南方有令秧》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