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2024-05-11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精选6篇)

篇1: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自己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正确的应试、临场发挥技巧无疑是在扎实的基本功之外,通过执考的捷径,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临场发挥经验。我个人的笔试临场发挥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裨益。

(1)首先拿到试卷,要通读一遍,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规定,执考在发卷后五分钟之内不能答题,考生应先检查试题的名称、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及更正试题错误之处。接着将试题浏览一遍,了解试题结构、题型、分量,当读到熟悉而有把握的试题时,应暗示自己,这里可以得分,树立信心,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在吃力的试题上。若通读全卷后尚未到答题时间,则应认真完成大题的审题,最好将试题多读几遍。

(2)开始答题后,要全神贯注,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东想西想,对于题量不要害怕,从容应对,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3)一般考生为了赶快做完试卷题目,于是就分秒必争,做完一题之后,马上做下一题。虽然考试时间对考试结果影响很大,但是这种方法不妥当。因为回答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问题,必须让头脑冷静下来。为了以新的思考模式去回答下一题,就必须暂停5秒钟,在心中暗示自己“又顺利解决一题”,同时认真地读下一道题,使头脑改变思路,这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实际上却是在节省时间。

(4)绝对答不出的问题,就干脆放弃,这叫“弃卒保帅”,绝对答不出的题,磨半天也是徒劳,放弃它,而在会做的题上确保高分,才是医考获胜的战术,医师考试《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临场发挥经验》。那么如何决定是否放弃呢?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决定放弃的时间是每道题所分配时间的三分之一。假如,每题有10分钟的解答时间,如果碰上该放弃的题目,大致做题约3~4分钟,仍然觉得无从下手即可决定放弃。如果思考到分配的时间全部用完才放弃,则整个时间都浪费了。考试时,放弃问题后所剩的三分之二时间,可用来做其他的题目,以把放弃的分数弥补回来。想不出答案时,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拐个弯解决问题。改变角度,就能简单解决束手无策的问题。无法答出问题时,还可预先列举与问题有关的一切条件,再配合需要来确认问题,将这些条件以各种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5)如果完全没有信心时,就用猜题。在答题时,如果幸运猜中,就可对一些一知半解的问题拿到分数,选择题有25%-30%的机率得分,将试卷放空是很可惜的。

(6)想出好几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要写出来,不要只在大脑中做比较。考试时一紧张,有些东西就会变得难以确认,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把答案都写下来比较,写成文字之后,每一个字都直接刺激眼睛,再以是否顺眼熟悉作为基准来判断,把握会比较大。

(7)做不出来时先留下记号,继续答下一个题目。一旦遇到难题无法再继续下去时,应暂时放弃,先做其他的题目比较理想,但是在做下一题时,先替前面的问题做一些备忘,下次再重新检查时,可节省重新阅读该题内容的时间,省去了重复的思考。

(8)突然忘记时,千万不要慌张。考试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某个题目记得很清楚,可是突然什么也记不起来。这时切记不要慌乱,可以放松一下,也可以想想该项知识内容在书的哪一部分,这部分又有哪些知识等。这样的回忆会使你茅塞顿开。

(9)检查试卷时,要变换思路,采取另外的方法论证答案,同时要自信,不要无端怀疑自己,将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匆匆忙忙另做一套错误的内容。

(10)举棋不定时,坚持第一印象。考试中常会遇到一题有几个答案,而自己又不能肯定哪个是正确的情况,这时应选择先想到的那个。接触一道题后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本能反应,选择它,正确的概率会相对大一些。

老师上课时还讲了很多小的技巧,结合考题讲的,很管用。把笔记做好了,回头再复习时,做题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我建议大家挤出点时间去医学育网听听课,效果确实不一样。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经验分享]

 

篇2: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具体考试安排如下:

日 期时 间考试科目9月12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第一单元

下午14:00―16:30第二单元9月13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第三单元

篇3: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1 中医内科临床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辨证论治, 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黄帝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初步的内科辨证理论, 并随着历史地发展、知识的进步以及经验的积累而达到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的疾病辨证治疗体系。

中医内科临床目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做好中医内科学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般可概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继承。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无论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所以在研究时要注重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方法, 并要将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究。其次是重视。重视中医领域传统的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 并借助和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使得诊断更加多元化、准确化。第三是把握整体性。这就要求医师在日常临床诊疗中要从整体思维出发, 探索并研究出新的、更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方法。第四是辨证证治。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把握和诊疗, 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要把微观的辨证证治认真、严格的落实到位。第五是临床应用。根据实践经验, 要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的集合, 规范病例, 并及时、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断[1]。

2 中医内科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临床讲究整体性, 同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分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本文仅从感冒的治疗来探讨笔者跟随恩师的学习心得。

2.1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通常可以分为表实证、夹湿证以及表虚证。表实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汗、发热、关节疼痛、鼻塞严重、咳嗽、喉痒、舌苔白, 对于这类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辛温解表药, 此类中药药性温热, 能够发汗, 不仅可以发散风寒, 也能够化痰、止咳平喘, 常用荆防败毒散等;夹湿证主要表现为头疼、口粘、恶寒发热、头沉, 脉象浮滑, 在治疗上通常采用具有散风祛寒外加辛温解表的中药;表虚证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是浮弱, 治疗时主要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类药物。

2.2 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可分为暑天感冒风寒证和暑热感冒夹湿证。暑天感冒风寒证主要症状是无汗、头疼、头昏、腹胀或是疼痛并伴有呕吐、脉弦滑,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用发表散寒、化湿解暑、理气和中的药物, 比如藿香正气散;暑热感冒夹湿证临床上表现为汗少、身体发热、头昏重痛、肢体疼痛酸沉、口中粘腻、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濡数, 在治疗时主要采用清暑祛湿解表的中药, 给药时要注意控制药量, 以免引起助热现象。

2.3 体虚感冒

体虚感冒细分为气虚感冒、阳虚感冒、血虚感冒和阴虚感冒。气虚感冒在治疗方面针对其发热、咳嗽无力、脉浮无力等症状通常采用益气解表的药物, 夹痰兼咳服用参苏饮、夹痰夹湿服用败毒散;阳虚感冒表现为热轻寒重、倦怠嗜睡、面色苍白、脉不浮反沉而无力, 治疗时宜用解表散寒、助阳益气的药物, 严重的可服用再造丸, 病轻的可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血虚感冒身热无汗、面色萎黄、脉浮无力, 在治疗中采用养血解表的药物, 重者加四物汤, 用药时切忌不能单纯发汗而伤阴血;阴虚感冒临床表现为身热头痛、汗少或是无汗、心烦咳嗽、脉细, 在临床治疗中可使用滋阴解表的药物, 本病证发表不能太过、滋补也不宜太多, 否则不利于祛邪。

2.4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的发病机理与大人的基本一致, 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儿感冒热多于寒, 在治疗时根据实际情况以清热解表为主;其次是小儿感冒常伴积滞, 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外邪容易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功能, 治疗时要注意消积助运;再次, 小儿感冒主要发生在肺卫, 经常会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时注意宣肺化痰;最后, 小儿感冒易夹惊, 主要是小儿神气怯弱, 感冒高热易引风动致惊厥抽搐, 在治疗上清热解表之外, 宜加祛风除惊之品[2]。

3 结语

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界对于世界的贡献, 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极为重大。采用中医治愈内科的病症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成为病患治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想更好的发挥中医内科的作用, 就需要在平时的临床研究和护理中对于病症引发的机理以及相关的中医治疗原理有深刻的了解, 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 以取良效。

关键词:中医,内科,感冒,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光辉.浅析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发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02) :274-274..

篇4: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关键词】中医执业医师;诊所;意愿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45-02

Abstract:The attitude of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o run a private TCM clinic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 private TCM healthcare offered.This work aims at reflecting the TCM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by using questionnaires.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CM practitioners are willing to run private TCM clinic.And the greatest obstacle to running a private TCM clinic is the admittance qualific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And the majority of the surveys respondents are agreed to buying personal medical practice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accep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ractitioner;Private clinic;Attitude

个体中医诊所是最经济、最高效、又最符合非营利性要求的医疗机构类型,中医执业医师作为社会办医的重要力量,其对于开办诊所的意愿是社会办中医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解中医执业医师开业的意愿,课题组联合“医学界”杂志,利用腾讯微信平台,向中医执业师进行了专题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通过咨询专家,采用自编调研问卷《中医执业医师个体开业意愿的调查问卷》,组织全国各地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回答不完整的问卷系统会自动排除,共回收有效问卷1581份。

在1581位被调查的中医执业医师中,住院医师占42.50%,主治医师占36.12%,副主任中医师占15.69%,主任中医师占5.69%,符合了医生层级结构的正态分布,即初级职称的住院医师人数最多,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占比约三分之一,高级职称的医师最少,且其中正高级职称又远低于副高级职称医师,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次微信平台调研的客观公正性。

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年限上,3年以内的占27.26%,3~5年的占15.75%,5~10年的占22.77%,10年以上但尚未退休的占32.32%,已退休的占1.90%。因《执业医师法》是自1999年5月1日起才开始施行的,因此在没有设置15年以上这一类别选项。从构成比例上看,以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10年以上但尚未退休”的人数最多,占32.32%,而这一部分也是最有医学和社会经验、最有可能会下海的医师人群,这组数据进一步反映了本次调研结果具有反映现实的意义。

2结果

2.1开办意愿与服务形式对开办中医诊所的意愿调查中,83%的受访者表示有独立或合伙开办中医诊所想法;还有82%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中医诊所过少,11%受访者认为数量适中,7%受访者认为数量已经过多。

在开办诊所困难的估计方面,4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制约民办中医诊所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卫生主管部门设置的准入门槛过高,其次是医保政策对中医诊所支持力度不足,还有27%的受访者认为,主要制约因素是优质的中医人才受制于人事制度,流动性低。

对中医诊所只能开展纯中医服务的信心调查,73%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中医诊疗很有信心还是会考虑开办中医诊所。他们能接受“中医诊所只能从事传统中医诊疗,不得使用西药,不得开展手术治疗”的有关规定。对不同职称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信心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信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职称越高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的信心越高,如表1所示。

2.2开办条件的意向对诊所开办地的选择意向,部分地区的卫生管理部门要求中医诊所的用地必须是商铺或办公用地,而民宅不能用于办诊所。而受访者认为,如能自由选择办诊所之场所,41%会选择使用成本低的民宅,41%会选择办公用地,仅有18%会选择使用商铺。

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中医诊所必须配备护理人员,7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中医诊所必须配备中药饮片区及中药师,66%的受访者觉得不合理,认为病人完全可以持中药处方在社会其它药店购药。

2.3责任保险与职业发展对于强制医师购买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83%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购买,此举能与国际接轨,能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制度性的保障。17%则担心购买医疗执业责任险会增加经营成本,认为不应强制购买。

如果实行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和资格证的考核和计扣分制度,76%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加强自律,24%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同意,担心个人开业后工作压力大,没时间学习和参加考试。

2.4具体建议在开放性问答题中,回答中“需要政府”、“社会支持”两个词频出现得最多,词频达到259次,其次是“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保证医疗质量”、“医保支持”、“中西医公平对待”、“放开政策,简政放权”等。

3讨论

3.1中医执业医师对开办传统中医诊所的支持度高调查显示,中医执业医师对于开放社会办中医诊所的支持度很高,作为开办传统中医诊所的中坚力量,中医执业医师的支持能够使社会办中医得到有序良好的发展。而且大部分中医执业医师认为目前国家政策尚未落地,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社会上的中医诊所过少,说明中医诊所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积极推进。此外,对于开办只能使用传统疗法的中医诊所,七成的中医执业医师都还是对传统中医诊疗很有信心,认为即便只能使用传统中医药手段,仍有信心能解决患者的问题。中医执业医师的这一态度能够促进中医诊所与西医诊所分开管理,突出中医特色。

但是,部分的中医师还是希望中医诊所能够开展部分西医的诊疗项目,因为我国中医执业医师不管是在本科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或执业资格的考取中,都需要经过西医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考核,执业中医师具备开展西医诊疗活动基础。在这种现代医学教育的背景下,纯中医药的治疗方式被淡化。但是调查同时显示,职称越高的中医执业医师的纯中医服务的信心越高,说明纯中医药疗法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其诊疗效果是被肯定的。

3.2中医执业医师开业的主要顾虑对社会开办中医诊所的障碍认知调查中,“准入障碍”是最受诟病的。在卫生条件和设备配置上国家对中医诊所和西医诊没有区别要求,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在诊所这一点就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如果政府不能在经营项目和定价收费上能体现出中医和西医的差别的话,就可以考虑在准入时体现差别,让中医诊所更容易申办,因为中医诊所具备了设备简单,环境污染低,废物少的许多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

医保没有对中医传统诊疗科目进行覆盖,对社会开办中医诊所造成障碍,因为很大一部分的患者会偏向于选择到有医保覆盖的医疗机构进行就医,医保覆盖既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也是一种对医疗机构诚信的一种认可。

中医人才流动障碍是社会办中医诊所的第三大障碍,优质的中医人才大多在公立医院任职,劳保、晋升、课题、职称等等事物已经将医生和医院捆绑在一起,医生无法自由流动,医生不愿放弃前途到民办机构来,民办医疗机构很难获得优质的中医人才,造成发展上的困局。

3.3关于经营场所的选择倾向租金是中医诊所经营成本的一个主要部分,特别是对于闹市中的商铺来说,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受访者都偏向于选择租金较低的办公用地或民宅来开办中医诊所。因为普通的中医诊疗活动设备简单,办公用地具有租金相对低廉,还配备公用的卫生间,保洁成本低等优势。而民宅的租金成本是最低廉的,受欢迎程度与办公用地一致。

3.4护理人员、中药饮片区及中药师配备非必须中医与西医相比,具有简、便、易、廉的特征,而且中医的发展一直都是以中医师为主体,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采用中药等传统手段进行治疗。而护理人员主要是西医学发展的产物,传统中医学里并没有这一学科,中医护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中医医院的成立,从中医医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1]。对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中医诊所,特别是还限制使用西药和输液的机构,护理人员的作用并不大,提请有关部门在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时应区别对待。

中医药不分家,几千年来如此,中医诊所是否配备中药房,由开办者决定,但即便是配备中药房,也完全不需要强制配备执业中药师,而只需要配备一名药师即可。现今社会分工极细、市场极发达,处方的去向主办者是无法控制的,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将是否配备中药饮片区作为开办中医诊所的必备条件,也是另一种层面的对诊所准入门槛的降低。

3.5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需求大由于医疗的不确定性,在西方国家,医疗责任保险与医疗服务业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投医疗责任险的医生开业会冒风险。而在我国,因为一直以来医生都是体制内的人,发生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通常都由医院出面处理,而不是医生个人,所以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展。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出发,中医执业医师如果想开办个体中医诊所,失去了医院组织层面的保障,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的需求是很大的,本调查也显示中医执业医师对购买个人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的意愿是积极的。

3.6实行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和资格证的考核计扣分制度支持度高全面开放社会资本办医,需要配套强化医师的专业技能及医保法律法规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更新,改变既往“重准入,轻保质”的行政审批做法,可以学习香港、澳门的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借鉴驾驶员驾驶证的考核和计扣分制度。医师通过继续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技能,对于中医师自身的发展和中医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76%)的中医执业医师接受执业后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积极的态度对继续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此外,由于中医教育的特殊性,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2]。目前,受到法律、政策承认的教育模式主要学院教育模式,师承制缺少广泛的承认与开展,不少中医师希望能通过受官方承认的师承模式,获得医疗技术的提升与发展,事实上国家卫生部2007年2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这反映了目前临床医师和诊所对政策的不敏感,也反应了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点对点的医政信息发布平台。

参考文献

[1]沈勤.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65-267.

[2]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篇5: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近期有很多学员反应中药名很难记,而且总是记混,小编在去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为了减轻学员们的压力,医学|教育网小编特意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份中药对比的记忆法,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与北沙参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参力不及北沙参;就化痰作用而言;则南沙参优于北沙参,且有益气之功。

麦冬与天冬:两者药性均为寒凉,均能养肺阴,常相须为用。但天冬寒润之力强于麦冬,长于滋肾阴而清降虚火;麦冬则寒润之力较弱,偏于养胃生津、润肺与清心除烦。两者在作用部位上尚有偏上偏下之分。

龟甲与鳖甲:两者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 用。但比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异,即滋阴以龟甲为主,潜阳则以鳖甲为长。故欲其滋阴为主之方多用龟甲;欲其退夜热早凉、骨蒸为主之方多用鳖甲。鳖甲能 软坚散结,常用治癥瘕积聚、疟母等症,则为鳖甲之所长,而龟甲则无此作用。但龟甲能补肾健骨,治腰膝酸软,囟门不合,及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等,鳖甲很少应 用。

当归与熟地黄:均为补血常用要药,用治血虚诸证。但当归又入心、脾两经,味辛,能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又可止久咳气喘。对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均为要药,对虚寒诸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证,亦可因其活血、止 痛、温散寒滞之功而有确实疗效。同时,血虚肠燥便秘,久咳气喘等,亦可用以为治。当归既可用于疮疡初期,以活血消肿止痛;又可用于疮疡溃后,气血亏虚,以 补血生肌,故是外科常用药。而熟地黄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为滋补肝肾阴血不足的常用要药。既能补血,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 证;又善滋阴,治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证。对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又可益精填髓。

当归与白芍:均入肝、脾经均能补血养血调经止痛。同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当归味甘,性温,入心经,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兼能补虚散寒,故血虚、血瘀、血寒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均可使用,为补血和妇科调经要药。且当 归偏于补血活血,散寒止痛,对虚寒诸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淤血作痛、跌打损伤、痈疽等证,又有润肠通便之功效,故还可用于血虚肠燥便秘。白芍苦、甘 酸、微寒,重在养血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用于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胁脘痛,四肢挛痛。又能平肝抑阳、敛阴止汗之功效,用于 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证;与桂枝同用,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应为不和之汗出务风,也可用于阴虚盗汗等。

白芍与赤芍:白芍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入肝经,均能止痛。但白芍则长于敛阴、养血、平肝; 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散瘀和清泻肝火。在应用上,白芍则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如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虚汗不止,肝阳偏亢的眩晕耳鸣,烦躁易怒 等;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热入营血的斑疹吐衄,血热瘀滞的经闭癥瘕、痈肿疮毒,肝火上炎的目赤翳障等;两者虽皆能止痛,但白芍主治血虚或 阴虚肝旺所致之痛,赤芍主治血热瘀滞所致之痛。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均能养阴滋阴。但生地黄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治温 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血热吐衄发斑,及阴虚内热消渴等为主。熟地黄则甘而微温。专主肝肾阴虚,补血滋阴而益精髓。以治血虚阴亏,精血不足的潮热骨蒸,盗 汗遗精,腰膝酸软,心悸失眠,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及消渴等为主,而无清热凉血之功。

五味子与乌梅二药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作用。用于久咳、久泻不止、津伤口渴及消 渴。但五味子又能滋肾、固精、敛汗、益气及宁心安神,主治:肺肾两虚之喘咳;遗精、滑精;自汗、盗汗;而乌梅又具安蛔止痛、止血及消疮毒之功。主治:蛔厥 腹痛、崩漏下血,外用能消疮毒,治胬肉外突等。

肉豆蔻与白豆蔻两药均能温中形气,可用治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但肉豆蔻长于涩肠止泻,又能温中暖脾,适用于脾肾虚寒或脾胃虚寒久泻不止之证。白豆蔻主治湿滞中焦,胃寒气滞之呕吐,长于芳香化湿。

莲子与芡实两药性味甘涩平,主归脾、肾二经。两药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脾虚食少、泄泻;脾肾虚带下。但莲子又能入心经以养心,用治虚烦、心悸、失眠。而芡实在益脾肾固涩之中,又能除湿止带,为虚实带下证常用药。

红花与桃仁共同点:1.心肝经2.破血之品有活血化瘀之功。常相须为用治妇科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积聚、产后瘀阻腹痛,内科胸痹心痛,及伤科跌打瘀痛。

不同点:红花:性温,辛散温通,又能化瘀消肿,治痈肿疮毒、麻疹、斑疹,色不红活。桃仁:性平,苦甘润降,破瘀生新为长;又能润肠通便,治肠痈、肺痈、蓄血发狂、津枯肠燥便秘;还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

川芎与丹参共同点:1.均为活血调经常用之品;2.皆能活血形瘀止痛,治妇科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产后瘀阻,内科胸痹心痛、脘腹痛、外科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血滞证。

不同点:川芎:性温味辛,又能形气祛风止痛,故宜于血瘀有寒或兼气滞之诸证,并治肝郁气滞胁痛、各种头痛及风寒湿痹等。

丹参:味苦微寒,又善凉血,故宜于血瘀血热之妇内外诸证,并治风湿热痹;还能清心安神,治无论外感内伤之血热心烦不眠。

川贝与浙贝均性寒而润,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为治热痰、燥痰要经,也可用治瘰疬疮痈。但川贝母主产四川,性润而甘,尤宜于肺虚久咳;浙贝主产浙江象山,苦味较著,性偏苦泄,多用于外感、热毒的痰火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瘰疬、痈肿等证。

篇6: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心得

(1)脾肺气虚证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代表方:黄芪汤加减。(2)血液亏虚证

主症: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润燥。代表方:润肠丸加减。(3)阴津不足证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代表方:增液汤加减。(4)阳虚寒凝证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考点五 便秘的转归预后(略)考点六 便秘的预防调护(略)

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

细目一 胁痛

考点一 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考点二 病因病机 1.胁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调、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外因:外感湿热。

2.胁痛的病机考点及转化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日久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化燥伤阴,故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考点三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胁痛的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胃脘痛 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2)胁痛与胸痛胸痛中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但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而胸痛是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

考点四 胁痛的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4.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考点五 胁痛的转归预后(略)

细目二 黄疸

考点一 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考点二 病因病机 1.黄疸的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外因:外感湿热、疫毒。2.黄疸的病机及转化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寒湿瘀滞,发为阴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考点三 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黄疸的诊断要点

(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2.病证鉴别

阳黄与阴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考点四 黄疸的辨证论治 1.黄疸的辨证考点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

2.黄疸的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1)阳黄 1.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上一篇:社会热点时评议论文写作材料下一篇:猜猜他是谁作文三年级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