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专利检索与分析

2024-04-27

同族专利检索与分析(精选2篇)

篇1:同族专利检索与分析

“同族专利”一般是指同一专利在多个不同的地区申请并获准的发明内容基本相同的等同专利, 它们通常具有共同的优先权申请文件。因此, 大多数专利数据库基于它们具有的共同优先权文件将它们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组同族专利。利用同族专利在各个不同地区的申请差异, 对于判断专利的市场覆盖率, 帮助企业在制定进出口业务策略时, 根据不同地区的专利权的法律状态, 制定相应对策, 以避免产生专利纠纷, 以及评估专利的重要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由于在2010年9月12日之前在中国台湾地区专利主管机构提出的专利申请不能作为向国家知识产局申请的具有相同主题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2], 从而导致这类具有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台湾地区申请和中国申请, 未能被专利数据库组织成同族专利的形式。因此, 在使用专利数据库的“同族检索”功能时, 不能够完整的获得这类具有相同主题的专利族。

本文将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门户网站对外公开发布最新“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所提供的检索功能中[3], 来探讨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检索方法。

1 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简介

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共收集了97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专利数据, 并向用户提供免费下载, 所收集的主要专利数据如表一所示。

(数据截止到2012年12月9日)

在该系统注册登录后, 可以使用三种检索模式, 分别为:常规检索、表格检索和检索历史。这三种检索模式的操作界面和主要功能比较分别如图1和表2所示。

从检索操作界面可看出, “表格检索”模式提供了“中外专利联合检索、中国专利检索、外国及港澳台专利检索”这三种基于不同专利数据库的可选功能。另外, 三种检索模式除了支持一般检索系统支持“AND/OR/NOT”逻辑运算, 还支持“模糊匹配、截词、非同在、同在、临近运算”功能, 从而能描述更加精准的检索表达式, 例如, 当要表达诸如“内存资料读写、内存数据读写、内存的读写”时, 可利用同在运算中的“W”描述为:“内存2W读写”[1]。

2 针对台湾地区申请人的同族检索

在中国专利申请中, 台湾地区申请人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申请人的注册户籍或者母公司注册地属于中国台湾地区。参见表3, 是一个典型的台湾地区申请人的主要著录项目信息。

在进行同族专利检索时, 通常是利用专利数据库自身提供的“同族专利”功能直接获取。最常用的一种检索方法是在欧洲专利局对外提供的检索网站中输入要检索的专利申请的公开号[4], 对于上述专利申请, 其同族专利的检索结果如图2所示。

可见, 在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数据库中, 没有与公开号为CN101211314A同族的专利申请。

在前面章节中, 已经分析了台湾地区申请人的中国专利在专利数据库中存在的没有将其申请的具有相同主题的所有专利申请组织成同族专利的问题, 因此, 还需要进一步检索由该申请人在其他地区申请的具有相同主题的专利。

由于专利申请的“发明人”的信息通常不会发生改变, 可将该信息作为检索要素。首先进入“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的“表格检索”界面, 并选择“外国及港澳台专利检索”。然后, 在“发明人”的输入框中输入上述申请的任一位发明人的信息, 为了避免港澳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与大陆地区使用的简化字的差异, “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统一用国家标准的汉语拼音对这些地区的人名进行了标注, 例如, 输入发明人“杨政智”的汉语拼音“YANG ZHENG ZHI”, 利用“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支持的临近算符“nW”精确表达各汉字拼音之间的顺序关系, 以提高检索命中的概率, 具体为:YANG 1W ZHENG 1W ZHI。接着将上述表达式输入到“发明人”输入框中, 如图3所示。

最后, 点击“检索”按钮, 共显示出6条检索数据, 通过阅读显示的检索数据, 发现申请号为“TW95149556”的中国台湾地区申请的发明名称“Method for increasing read/write lifespan of flash memory”的中文含义与上述中国申请完全一致, 并经阅读全文, 发现所检索到的中国台湾申请的内容与上述中国申请的内容完全一样。所检索到的著录项目信息如图4所示。

进一步的, 点击“TW95149556”显示结果的“查看同族信息”, 另外得到了以该中国台湾地区的申请作为优先权的其他国家的同族专利, 如图5所示。

可见, 针对上述中国台湾地区申请人, 其向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同时提出了具有相同保护主题的专利申请。

3 结语

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发布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提供的港澳台地区专利数据库和支持的临近运算等特色检索功能, 能够快捷的检索和分析针对中国台湾地区申请人的专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申请情况, 以弥补专利数据库的“同族专利”功能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萍, 孙济庆.同族专利检索的比较研究[J].情报检索, 2010年4月, 第4期 (总150期) :69-73

[2]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台湾同胞专利申请的若干规定. (第58号) .http://www.sipo.gov.cn/zwgs/ling/201011/t20101117_548713.html

[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http://www.pss-system.gov.cn

篇2:同族专利检索与分析

一、民族学视野中的异域同族音乐

所谓异域同族,是一个民族学的概念,指生活在不同国家中的同一个民族。这里,域主要指现代国家,抑或包括同一个国家中不同社会制度作用下的不同地区。族主要指狭义的现代民族。

由于自然界的诸多原因,我们的地球构成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样,人类血缘为基础的多种人文因素的共融之力,使人类社会亦产生诸多不同结构的社会群体。从民族学角度看,源于古代血缘氏族、族群而构成的某一民族,往往因社会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制约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这种跨国而居的民族,是一种人类社会族群的“板块漂移”。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存在着跨国而居的现象。

跨国而居,使源于同一血缘共同体的人们,在世界历史进程和族群迁徙中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制度文明之中。由于受所居国现实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多种涵化,同一血缘民族常因国家制度设计、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与制约而渐生形形色色的生活内容,或同或似,更多的是方式与内涵的迥异。这样的异同,会使同一个族源的民族之文化亦产生变异性和多样性,并深刻影响着生存其间的音乐艺术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多彩的音乐。民族的音乐,往往伴随着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而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性;同样也因地域、文化、时代之变迁而衰减一些固有的本色,或繁衍出一些新的特色。生活在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在现代世界进程中于1948年分治为两个国家。自此,北朝鲜的音乐建设“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西洋音乐的成分,进行乐器改革,并发展出包括新歌剧在内的许多音乐体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①南朝鲜的音乐发展则“非常重视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学习,不仅在祭孔和祭祖仪式中继续演奏传统的雅乐,而且在整理研究传统音乐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蜚然成就。”②当然,还有中国的朝鲜族,源于半岛,相聚华夏,使具有半岛色彩的民间音乐随所处之新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变化:原在民间和专业艺人中流传的“散调”、“灵山会相”等乐种及以“盘嗦里”、“唱剧”在中国朝鲜族中很少流传,有些民歌传到中国后,歌词内容、曲调及演唱风格都有变化,而且产生了一些朝鲜族新民歌,这意味着中国朝鲜族保留和发展了传统的音乐,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其成因很多,但“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的变化,中国朝鲜族在政治、文化、思想意识、民族关系等方面,都与居住在朝鲜半岛和其他国家的朝鲜民族有所不同,这是中国朝鲜族音乐形成自己特点的根本原因。”③

傣族聚居于云南,邻国缅甸亦有分布,称掸族。傣与掸,历史上属一奶同胞,如今置身于两种政治制度的国家。“两族”寨子仅一水一山之隔,民众有着深厚胞谊之情和亲戚往来。互市、互贺节日和赛歌的传统历久不衰。傣与掸,共同喜爱象脚鼓,且两族都讲究“公鼓”与“母鼓”之分。20世纪50年代,傣与掸民众常有赛歌。傣族青年善弹三弦琴,寨寨都有制琴巧匠,但“文革”时这些制作都没有了,而掸族却有较好保存。改革开放之初,德宏傣族并不喜欢港台流行歌曲,而更热衷于掸邦的流行歌曲,因为这些歌多唱家乡和爱情,民族色彩浓厚。可以说,由于地缘之便,更因族缘之亲,两族音乐交流极为普遍,以至于达到互补共盛。

纵观异域同族乐象,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命题。其发生发展原因很多,但“往往同超越国界的有关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历史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根本的恐怕莫过于种族的联系了。它随着有关民族的迁徙、分化、融合而逐渐扩展和深化,其实际意义则远远超过宗教的传播、国家形态上层官方文化交换式的往来。它更具有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广泛性特点。”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着30多个跨国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了解各民族的音乐,尤其是了解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度的现实表现,对于全面认识一个民族之音乐的历史文化、固有品种、艺术形态,了解音乐与民族性情、音乐之传播传承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对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最有效的直观比较。是一项“开拓性质”的研究工作。

我们深知“研究不同国家中同一民族各种音乐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和差异,是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⑤对于深化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搞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对于我们深化音乐教育领域的民间音乐课程改革,增强学科的可比性和时代性,深化教学内容,同样有积极的独到作用。

二、关于“民间音乐”课程结构的理性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好音乐的民族,创造了多种形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民间音乐而言,以其形态简朴鲜活、内涵朴厚多彩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中国20世纪社会进程中,伴随着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间音乐的社会地位亦发生了根本性升腾。在无产阶级的倡导及民众热情呵护下,民间音乐的魅力在服务芸芸众生的实践中得到超常发挥。伴随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兴和理论建设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完成了由民众于生活体验中的创作、品赏到音乐学层面的理性总结,诞生了《民族音乐概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1964年3月第1版)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与教科书,实现了其理论建设的飞跃,并借助现代音乐教育得到新的传播。

回顾“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课程建设及其知识结构,我们深知,它紧紧围绕着流布于各民族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典型乐种进行了系统的形态阐释与深入的“乐教”。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播撒民族音乐知识,培养现代人们的音乐创作艺术母语,发挥了勿容置疑的积极影响。endprint

步入21世纪,人类迎来信息时代学科建设的新环境。倡导素质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新追求。“当代教育思潮中,后现代课程观异军突起,挑战和动摇着现代教育根基,为教育重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⑥面对许多新教育理念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回顾往昔民间音乐课程结构,有许多经验与成就可圈可点。我们知道,在《民族音乐概论》指导下,民间音乐课的知识体系构建于若干生活在大江南北的各民族及其音乐品种之上,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教学论角度看,无论各地学科内容与知识结构何等多样,其基本思路与知识着眼点,多囿于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从课程结构设计到知识内容,有相当多的师生活跃于我们的家园和熟悉的民族之中,进行的是一项完全“中国化”的民族音乐艺术的“域内”教学和“宏大叙事”。这种普遍性的非“跨域”性教学模式,其天经地义本无可厚非。但当我们来到一个强调“不可通约性、差异性、断片性、特殊性和间断性,关注边缘地带,用多样性的微观分析,以获求对总体性、强制性的超越”⑦为目标的后现代课程时代,面对着“以多元并存替代二元对立”的新理念,这样的“域内”思维与行为,的确使“民间音乐”教学方式显得有些“静态”化,学术视野也有些狭窄。众所周知,我国的回族多聚居于西北地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进步早已翻天覆地。但是,生活在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的东干族,仍保留着我国回族的许多传统。他们是百余年前由关中地区迁徙过去的回族,如今依然是黄皮肤、黑头发。婚姻固守着“媒妁之言”“姑娘不外嫁”这些早已被故乡人摒弃的旧习。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令,还保持着清代陕西的习俗。称政府部门为“衙门”,称干部为“衙役”。大人小孩讲一口纯正的陕西土话。“国骂省骂时时会冒出来,而且非常地道。”在那里,秦腔仍然盛行,村里的儿歌“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腰刀”已唱了百余年……⑧这就是与我国回族同缘的异域同胞,可见“两回”的生活已有明显差异。借助“东干回回”的传统生活,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既可于“现代”之中了解我国清代的方言、婚俗、戏曲、民歌等传统文化,又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怀天下、求真知”的学术思维,更可为具体讲授民间音乐课中回族音乐注入新活力。这样的安排,于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较之单纯讲授国内回族音乐更具信息量大、见识多和可比性强之优势。可见“异域同族乐象”是一扇洞悉音乐文化的新视窗,合理地运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寻获许多民间音乐课程建设的新知与灵感。

民间音乐的学科性质表明,它同有关地区或民族在政治、经济、习俗方面有着天然联系。学好民间音乐,“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孤立静止的音乐现象看待,而应将它放置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之中,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去认识。”⑨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以往“我们在谈论用音乐的物理属性来学习音乐是如何科学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参照物”。故后现代教育观坚定地认为,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将让位于更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⑩本文倡导异域同族理念,当属“更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之一,旨在为民间音乐课程新发展寻觅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以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看见我们的路。”{11}事实上,我们深知异域同族这样的“异质”与我们的民族及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借用这种关联来丰富教学活动,被后现代教育观视为一种“课程理解范式”转换。它符合后现代课程代表人物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倡导的“丰富的、回归性的、关联的和严密的”理念。实践这种理念,有助于民间音乐课程结构改善。因而更符合我国政府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主张。

三、加强“异域同族音乐”在民间音乐

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倡导民间音乐课程结构建设融入“异域同族音乐”元素,这符合后教育课程观的时代要求。但是,实施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如此不熟悉的课题,尚需做好相应的工作。

首先,做好民间音乐课教师的“补课”工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键。”民间音乐课的历程表明,许多教师熟悉“音乐学”而生疏于“民族学”,有些人更不甚了解其中的异域同族及其音乐。因而在该课程教学中增添“异域同族音乐”内容,于多数教师存在一定的理论困惑与技术困难。需要及时做好相应的观念更新、理论补充与技术培训。如采用短训班形式组织他们学习民族学知识,特别是民族的发展与流变,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于民族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中的文化、艺术与音乐特征等内容,以适应异域同族理论之需。有条件者,还可组织教师们做一些“跨国民族音乐”的实地考察。

其次,编写“异域同族音乐”为主题的民间音乐辅助教材。组织一批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共同编写相关教材。内容应着眼于我国三十余个跨国民族及其跨域“本族”的历史现状,针对每一个“异域同族”的跨域编写,精选异域同族的现代音乐形态、典型乐种、作品与风格、演唱演奏家、历史民俗与现代生活内容。要围绕同族音乐的“相同”求其流布继承;围绕同族音乐的“分异”求证发展变化,以凸显异域同族的可比性。教材内容要新颖,还应融文字、曲谱、图像和音响于一体,力争为基层教学提供一册简便易得的教本。

再者,实施这项改革中要把握好进“度”。以真诚之心,看待我们熟悉的或不甚熟悉的各种“异域”乐象,但凡借用,都要善待。我们知道,借用异域音乐开展教学中有许多我们不习惯的内容,其实这种不习惯所凸显的差异,正是我们期待的可比性与参照物。因而我们要用民族音乐学的文化相对论来感昭自己,即不以自己的文化环境、文化优势和文化价值观来评价他域的音乐和文化。因此我们的借用必须客观而真实的。

倡导民间音乐课程结构之异域同族音乐的“范式转化”,需要安排好课时,把握好节奏,即时刻“以我为主”,不可喧宾夺主。需要指出的是,借鉴异域同族音乐,会与各校开设的“世界民族音乐”课“撞车”,但两者在学科结构、知识点等方面并非完全相同。我们只是借异域同族做“花絮”,为“民间音乐”课主体教学提供有限的参照,且篇幅与时间短暂,是在主体课程的一个教学“瞬间”完成的,不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

总之,将异域同族音乐引入民间音乐课程结构,赋予民间音乐课以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彩性。借此比较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中“睁眼看世界”,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历史民族的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或守或变、或盛或衰,以增强对自我艺术发展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眼1?演马曼丽、安俭、买买提《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①②杜亚雄、陈景娥编著《外国民族音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冯光钰、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年

版,第一卷第53页。

④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⑤林凌风《傣族、景颇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第25页。

⑥江志敏《后现代课程观给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人民音乐》2009年第4期,第74页。

⑦朱宁宁、杨九华《后现代教育理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人

民音乐》2010年第1期,第67页。

⑧陈琦《探访中亚“陕西村”》,《国家人文地理》2006年第9期,第87页。⑨邓光华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前

言第1页。

⑩{11}张雅妹《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音乐会研究》,管建华主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眼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科研课题(W2009Y12)?演

胡小满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上一篇:听山大故事 做山大才俊 在山东大学2009级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下一篇:旅行社客户答谢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