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2024-05-04

《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珠三角地区在发展工业化的条件,以及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的特点和产生问题与解决措施。教材中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完整,代表性强,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学生更是亲近身边,贴近生活,不感陌生,容易理解。但我认为这节课重要的不仅是要求学生了解珠三角地区发展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问题和解决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对于一个区域发展工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布局现象、产生问题等方面进行条件分析或原因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这才是这节课的最重要教学目标。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以珠三角地区为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外,我还选择了往年的高考题中有关工农业、交通、城市发展等典型试题作为补充,深化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课后检测和学生反应,效果良好。但针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条件分析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较模糊,问题出在学生对于区域自然条件不熟悉,甚至有的学生对于题目所给的区域在哪里都不知道,根本无法适从。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区域条件分析类的题目,首先要打好学生区域空间分布的思维概念,然后教会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和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寻找原因。所以我认为在复习初中部分,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区域空间概念,凡是涉及到分布的内容,多以图片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空间概念。

篇2:《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 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运用所学新知识----治沙的成功经验,探索新问题----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

篇3:《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统计表明,在我国企业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占全国总税收的50%以上,发明的专利占全国发明专利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总量的82%,外贸出口总量占全国的68%,为我国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1]。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自2002年颁发并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我国进一步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为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相关的法规和地方性措施,尽力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掌握区域中小企业在相关政策环境下的发展水平变化情况是进一步优化各项政策措施的前提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地评价区域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水平。本研究试图构建定量化的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区域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水平实现定量化评价,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提供理性依据。

1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和评价是企业经营计划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业界对单个企业发展绩效和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如:李恒等从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动力,并指出未来绩效评价体系发展的特点和方向[2];但是,针对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的定量化研究还很少,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区域中小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研究或者区域中小企业某方面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代表性研究如:朱顺全针对珠三角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应用因子分析模型进行评价,对珠三角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了初步分析[3];任胜钢等提出基于企业规模、营运水平、经济效益、创新能力等四方面衡量区域企业的成长发展水平,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定量化评价模型,针对我国31个省市2004年度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正相关[4]。现有针对区域中小企业某方面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多从区域中小企业的某方面入手开展评价研究,如:王国顺、盛意从要素吸附能力、整合开发能力和资源运营能力等三方面设置了23个指标体系,运用模糊隶属函数评价方法评价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5];王举颖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根据BSC中的因果关系链,运用ANP方法评价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性,并运用SD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6];孙林杰等运用模糊评价法和AHP方法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模型[7];池仁勇等基于突变级数理论,从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两方面构建了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指数模型,并运用沪深上市公司中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浙江省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排名[8]。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看,针对区域中小企业历年成长发展的纵向评价研究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相关的研究评价模型。因此,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拟通过建立定量化评价模型,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历年的成长发展作出纵向的科学评价,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2002—2009年度的发展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评价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状况。

2 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模型构造

评价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有数据,后有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思路是先有评价指标体系,后有数据。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可以收集到的数据设计相关评价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相应的方法对区域中小企业开展综合评价。第二种思路是可以自己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问卷调研等方法获得抽样数据,进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整理数据,获得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再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区域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管采用哪种思路,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获取都是关键,其中,能够取得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有关数据更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

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广东省历年的统计年鉴中收集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2001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根据收集的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文献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形成了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后,形成区域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收集的数据,将相关指标根据其性质归类,构造出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一级指标包括区域中小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四个方面。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值均可在有关统计年鉴中查询相关数据或者计算得出,确保了评价指标数据收集的可行性;统计年鉴的数据准确,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注:指标均可从统计年鉴中直接查询获得或者依据指标说明通过简单计算获得

2.2 评价指标值标准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必须将各指标的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除区域企业偿债能力为逆向指标外,其他均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标准化以2000年度数据为基准,当年指标的标准值为:当年指标实际值/2000年指标实际值。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同样以2000年度数据为基准,当年指标的标准值为:2000年度资产负债率/当年资产负债率,或者2000年度流动资产负债率/当年流动资产负债率。从而可得到各年度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是开展评价的基本依据。

评价主要关注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中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运营能力。为保证这四方面的可比性,将这4个一级指标赋予相等的权重,分别为1。对于二级指标权重设计,为保证指标权重分配科学合理,本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中的变异系数法赋权,根据各指标收集的相关数据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因为变异系数体现了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的变化情况,变异系数越大,反映该指标的变化也越大,因此该指标对应权重应该也越大。具体的赋权方法如下:

设评价指标Xij的各项指标值为xijk,则该指标的变异系数vij为:

vij=sij/|xijk|

其中:sij=1n-1k=1n(xijk-xijk)2xijk=1nk=1nxijk

指标Xij的权重wij为:wij=vij/i=1mvij,因此,权向量Wi=(wij)

2.3 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

对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评价其成长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各年度的增长水平等内容,通过评价可以相对比较出区域中小企业纵向的成长发展水平。

(1)成长发展水平评价。

年度成长发展水平指某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其值等于各项指标的年度发展水平标准值及其权重的乘积的和,即某年度综合评价发展水Pk为:

Ρk=i=14Ρik

其中:Ρik=j=1mwijxijk

指标i的平均发展水平为:Ρi=1ΚkΡik

平均发展水平为:Ρi=1ΚkΡk

(2)发展速度评价。

为了评价各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情况,将历年数据整理,得出发展速度数据如下:

指标Xij的平均发展速度dij=kxijΚxij1

指标Pi的平均发展速度Di=jwijdij

平均发展速度综合评价结果D=iDi

(3)增长水平评价。

各年度的增长水平表示各项指标绝对发展水平。各项指标的增长水平为该项指标的当年的标准值和基期标准值的差,即:△yijk=△yijk-△yij0

某年度一级指标的综合增长水平yik=jwijyijk

某年度区域企业的综合增长水平Yk=iyik

平均增长水平y=1ΚYΚ

3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思路,本研究收集了200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根据评价指标模型进行整理,以2000年为基期,将当年的数据和基期的数据比较,得各年度的标准化数据如表2所示。

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Pi采用相同的权重1,每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应用变异系数法赋权,得Pi的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i分别为:

W1=(w1j)=(0.130,0.112,0.233,0.315,0.210)

W2=(w2j)=(0.260,0.377,0.363)

W3=(w3j)=(0.410,0.590)

W4=(w4j)=(0.545,0.455)

3.2 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

(1)年度发展水平评价

将指标的各年度值及其权重加总后的珠三角地区各年度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数据,绘制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评价结果看,自《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规模水平发展始终领先企业发展的其他指标,企业获利能力发展较为稳定,但是企业偿债能力和企业运营能力始终没有明显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企业偿债能力有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发展水平分别为:2.675、1.986、0.995、1.155,该地区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平均发展水平为6.811。数据揭示:2005年以来,珠三角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平均发展水平以上,显示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说明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活跃。

(2)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评价

根据指标“发展速度”的定义,将珠三角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数据整理后得各项指标的发展速度如表4所示。

从发展速度评价结果看:2001—2009年度以来,珠三角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指标,该区域内企业的营运能力也稳步提升,偿债能力提升速度发展相对滞后。评价结果说明珠三角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有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偿债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引起关注,需要避免由于经营发展速度过快引起的负债过重问题。

(3)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增长水平评价

对于增长水平的评价,本研究将2001年视为基期,比较2002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各年度的增长水平,如表5所示。

将各年度增长水平和指标的权重综合后,得出珠三角地区2002—2009年度中小企业增长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评价结果,绘制珠三角地区2002—2009年度中小企业增长水平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从增长水平的评价结果看出:2002以来,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的增长水平一直较为强劲,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水平有所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增长水平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发展不够平稳;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增长水平不明显。总体来看,2002—2009年度以来,珠三角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综合增长水平表现为持续增长,各年度的综合增长水平比较如图3所示。2002年以来,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区域扶持政策支持的良好环境下,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增长水平表现为持续增长态势,增长水平逐年增长。

4 结论和展望

从以上研究我们看到,运用统计年鉴已有的统计数据构造定量化评价模型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评价是可行的,并且评价结果丰富,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的历年发展水平变化情况和历年的增长水平、发展速度数据,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全貌。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盈利能力、营运水平、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数据基本揭示了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也传递了区域中小企业哪些发展环节较为薄弱,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地方政府可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扶持区域中小企业改善薄弱环节,进而有效地提高政策效果,给区域中小企业提供其真正需要的帮助。以珠三角地区为例,从评价结果看,珠三角地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指标,而该区域内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是最需要扶持的薄弱环节,所以,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来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为区域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地成长提供基本的政策支持或者具体的行动指导。

本研究提出的区域中小企业评价模型由于受限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范围,因此评价指标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是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全面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指标体系汇总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从而得到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摘要:通过构造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评价模型,从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四个方面评价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增长水平,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2001—2009年度的中小企业发展数据为例,对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中小企业,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成长发展,珠三角

参考文献

[1]李子彬.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J].求是,2009(8):32-33

[2]李垣,冯进路,谢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演进过程、动因与发展趋势[J].预测,2003(3):34-38

[3]朱顺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珠三角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48-49

[4]任胜钢,王伟.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研究[J].求索,2008(1):8-10

[5]王国顺,盛意.中小企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8):184-185

[6]王举颖,汪波,赵全超.基于BSC-ANP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4):581-585

[7]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5):146-150

[8]池仁勇,陈洁.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18-122

篇4:《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关键词:船舶污染;合作治理;长三角

一、长三角海域海洋环境之现状

(一)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水质严重恶化

长三角海域由于受石油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的影响,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近海岸海水质量严重恶化。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

(二)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

据《2012年东海海洋环境公报》统计:“长三角海域共发现赤潮25次,累计面积2118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为近5年最多,赤潮多发区集中在舟山群岛、杭州湾、长江口外等海域,尤以杭州湾最为严重,其中,浙江海域发现赤潮17起,累计面积1502平方公里;江苏海域发生赤潮4起,累计面积487平方公里;长江口外海域发生4起,累计面积129平方公里,特别是发生在浙江舟山海域的米氏伦藻赤潮造成当地渔业养殖品种大面积死亡。”

二、长三角海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和认识错误

其实早在2001年,合作治理的理念就已經深入贯彻到长三角海域海洋环境治理的实践中。也源源不断会有多个“合作”政策出台,例如有《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合作倡议书》、《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协议》等诸多合作协议。但是,从目前长三角海域的现状来看,这些“合作治理”都收效甚微的。可能从根本来看,都是源自于对“合作治理”从根本上并没有真正认识。

(一)合作治理主体类型单一

无论是2004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协商订立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作协议》,在2009年三省再一次订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扩大了三省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仅仅强调了政府在这种合作治理中绝对的主导地位和垄断式的控制力。

每一次行动都由政府主导,而作为直接利益受益或受损者的公众能够在其中发力的力量却微乎其微。当前,政府之所以能占据绝对的主动权,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主要权威。

就目前看来,公众只在合作治理的链条中参与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这样大大限制了合作治理本身能取得的成效与未来的可能性。

(二)对合作治理中的客体的认识上的偏差

海洋环境的治理是基于海洋问题而产生的,最终指向的物是海洋,但归根结底,这种海洋问题的产生是基于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而产生的。其中政府、企业、公众能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事实上,目前政府和企业长期处于“非合作”的状态,这不是政府和企业之间没有合作的关系,而是政府与海洋、企业与海洋之间并不合作。

企业的最终目的,即是使自己的利益取得最大化,很有可能会舍弃环境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环境的公众性决定了企业不能成为唯一的受益者,企业也没有资格享有环境的所有利益,企业与环境从利益的根本上是冲突的,因此企业缺乏内在动力。

而政府,在当前整个国家全面发展经济的宏观前提下,政府更愿意看到量的GDP火速增加的场面,企业在建设起来的同步,不仅能使当地的经济稳速增长,还能同步使当地失业人口降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就业压力,即便企业做出某些污染环境的举动,政府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谋”绝非不可能,最后受伤的是公众。这同样证明了政府单中兴的治理逻辑对环境治理客体认识的偏差。

(三)以行政管制为主的合作治理方式

从实践中看,行政机关仍是以行政管制手段为主,普遍是:“突击检查”、“重点整治”、“统一行动”、“重点工程”等联合专项整治手段,但取得的成效往往并不根治。

三、结束语

看清我国目前船舶污染现状,更深入明白船舶污染目前的迫切情况,即使在有现阶段“试点进行”的长江三角洲合作治理模式下,也不能有效制止污染的蔓延。而其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认清合作治理的根本内容,对合作治理理念存有认识错误。接下来,若想改善船舶污染情况和优化合作治理模式,应当重新认识合作治理,结合已有的成功的域外经验,探讨合作治理在我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程传亮,闫循堂.船舶对海洋的污染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7): 12.

[2]黄万能,谢以超.船舶污染大气及国外的控制措施[J].航海技术,2005(4):59.

[3]刘泽慧.船舶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4.7.22-27·重庆)论文集,2004(7):1029.

[4]张湘兰.船舶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理论、实践及我国船舶污染法律制度的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

[5]陈莉莉.长三角海域海洋环境合作治理之道及制度安排[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6):17.

[6]陈莉莉,王勇. 论长三角海域生态合作治理实现形式与治理绩效[J].海洋经济,2011,(04):48.

作者简介:

篇5:《三角形》教学反思

讲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①没有进行折纸实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虽然有一个女生自己进行了折纸,并且进行了展示,但我忘记让她上讲台前展示给大家,只是让她在自己的位置处站起来展示。

②对全班的学生照顾的面还不够广,只能说照顾了部分。我在八中上课每天只面对一个班22个学生,到四中一下子面对55个学生,一下子有点不适应。我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分好的小组,每一次提问,问到一个小组,依次进行,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③最后的挑战自我题难度有些大,应适当降低难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题目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说明一节课必须围绕一个重点进行,不能面面俱到,一个题目,不管它有多么好,如果不符合教学重点,也不能采用。

④应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书写,他们说比较容易会,但是写出来就不如说那样有层次了,这一点做得还应加强。

⑤应留出5分钟,加一个当堂检测,3到4个题都可以,这样更符合“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

⑥教学语言还应向春化中学的卜玲玲和四中的许佳文老师学习,他们的语言干脆利落。

篇6:《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方法,自主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入中设计了小汽车行驶中转弯角度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和练习的精选精练,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并且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点评和分析。

二、不足之处:

1、过高估计学生的整体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偏多,以至于探究外角和定理时显得有些仓促,可以把外角和定理放在下节课来探究。

2、气氛调动欠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上一篇:发放仪式讲话下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