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2024-05-04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精选6篇)

篇1: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设想:《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作家青冈卓行阐述自己审美观的一篇文艺随笔,这对于较少接触文艺理论的高一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课时以正确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为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作些适度的扩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领会文中的理论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阅读①②③段,思考:作者在欣赏雕像时产生了什么想法?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1)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产生的想法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的理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意思相同的语句还有:“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浓浓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2、阅读④⑤段,思考:作者是否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为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1)作者不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文中有“倒人胃口”“奇谈怪论”“否定真正的原型”等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2)作者认为,失去双臂的雕像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的雕像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也就是说,一旦复原雕像的双臂,肯定了一个,就否定了其余,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即复原双臂后的雕像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阅读⑥⑦段:思考:作者认为丧失的部分只能是胳膊,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看法的?

学生阅读后明确:作者的理由是,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正是丢失了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件艺术品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可以这样理解:雕像失去了双臂,才恰好给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三)理解并归纳作者的美学观

教师引导:作者在文章中是针对一件艺术品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普遍化,即由一件艺术品到一切艺术品。从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鉴赏观点中,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他的美学观吗?

学生思考,进行交流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小结。

明确:

1、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欣赏者想象的艺术作品才是魅力永久的作品。

2、限制、局促了欣赏者想象空间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优秀或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的。这一点与中国古代诗歌、绘画和戏曲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规律类似。

3、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不等于任意残缺。

三、课堂讨论:

教师提供话题:

1、联系自己的理解或欣赏感受说说艺术空白与再创造的关系。(教师做适度引导,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例如《荷花淀》中没有直接描写水生嫂的外貌,但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会在各自的心中画出一位水生嫂的形象。)

2、说说你将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下面诗句的内容: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

四、课堂小结: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实也是借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他教给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和一些方法,也让我们懂得好的艺术作品是讲究“再创造”(注重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的。江西崇仁一中 黄漪

邮编:344200

篇2: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领会艺术上的“虚实相生”原则。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带。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多媒体投影出示《千手观音》。

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聋哑姑娘在无声的世界中,用她们对世界的爱与渴望,献上了一台近乎完美的演出,给予观众们一次心灵上的震撼。她们自身是残缺的,而自身的残缺却带给了她们心灵的完美!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 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美文,首先请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四、分析文章

1、当你第一眼看到断臂的维纳斯时,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她美吗?(这了让同学更直观,请大家看屏幕)

学生讨论回答:(美;不美)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她美,有的认为她不美,对于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也许会纳闷,外国人怎么会喜欢缺胳膊少腿的人;或许也有人会将她抛弃;对断臂的维纳斯充满了疑惑,她为何能位于“卢浮宫三宝”之一呢?但在作者的眼中她是美的典型。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断臂的维纳斯她美在哪里?请同学快速筛选。

第三段:因为失去双臂以后,散发着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4、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5、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6、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7、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8、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五、探究阅读(因时间而定)

问题:作者清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很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

学生丙:布鲁尔的《绝望的手》更能体现“缺憾”能够使观览者产生无限遐想的观

点。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个身姿动态的,而这部作品仅通过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挣扎,而你却无法对他进行帮助。这尊雕塑中“存在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欣赏了《米洛斯的维纳斯》,知道了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它是在不破坏整体的条件下,给人们留下审美想像空间的。当我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她包容着你、烘托着你,当你以一种接受的心态去对待她时,你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美,因为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既然这样,那就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用我们的心灵感悟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吧。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英国作家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到你掌上,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1.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2.联系关键句把握文意。

3.学习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及艺术评论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辨证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教学难点:体会辨证说理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

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 出神入化 发掘 矫揉造作 标新立异 赘言 丰腴 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 胳膊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绝伦 驰骋 饶有兴趣 四.阅读第一部分: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答: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答: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答:“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答: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答: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五.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答: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答: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答: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答: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六.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答: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答: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七.完成课后练习:(略)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从基座的铭文中,人们获知雕像的作者为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并推断出作品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

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

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

【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

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

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学习目标:

一、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1.大家听到维纳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五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补充: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请大家欣赏彩图,看到图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觉?(请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一下)(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3.发挥你的想像,这尊雕像的双手原来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

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4.假设你现在要装修房子,你想购买一尊维纳斯雕像,你是选失去双手的维纳斯还是“有臂”的维纳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在要不要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的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持强烈反对的意见,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换句话说偶然的毁坏反而使无臂的维纳斯比有臂的维纳斯更有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三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1-3/4-5/6-7)

2.学生朗读完毕,思考本文的观点

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研读本文的中心:

(一)探讨“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

教师引导:维纳斯如果完整的拥有她的双臂,她是否会比现在所拥有的更摄人心魄? 点拨:不会。断臂的维纳斯拥有了更浑然的统一的想像空间。有手臂,那么她的形象是单一的、特定的,而残缺美反而给人无限的遐想,其美学价值更高。

(二)探讨“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学生回答:(见第七段)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手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如何认识残缺美?)

1.教师引导:作者说她是“借舍弃局部来获取完美”,那么维纳斯失去了双臂的这种残缺到底是不是一种美?你对这种美是怎么看的?(板书)1.残缺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是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如: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如:音乐奏进中的间歇(用了休止符)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如: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妙就

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2.教师引导:艺术中存在着残缺美,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呢?

例如:影视红星在当红的时候急流引退或巨星陨落的例子(山口百惠、张国荣、梅艳芳等)

成功人士在事业颠峰时刻激流勇退等等。中国的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板书)2.残缺美需要善于挖掘和体会。艺术因有残缺而完美、生活也因缺憾而丰满。

3.残缺是一种美,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

教师引导:假如维纳斯是个老太婆,失去了双臂,还能引起你们美的想像吗?艺术的残缺是需要条件的,它要求我们通过审美比较来辨识。(板书)3.残缺美需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五、作业

你对课文的见解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过这方面的感悟吗?写一篇小文章谈自己的认识。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设计:用例子说明。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术的歧途,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书生气十足。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 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我注意到,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米洛斯的维 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 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四段:“这一方是 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 精美绝伦。)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的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或一 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震撼了你的 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然后突然就震撼 了你的心灵。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用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 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李泽厚哲学文存》699)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到美。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一种共通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东施”想象成“西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 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草原的人听 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感到的美,在回忆中,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可能在那里想: “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 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有手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都丧失不得,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这不仅令我迷惑了。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也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等,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的缺陷,这不 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犯了同样的 毛病。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如此美丽,但他 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这令人怀疑,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大腿就可以丢掉不要,而令 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曲线,断臂维纳斯 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成美感。——假使 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爱好幻想的诗人。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也无声音的,属于 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 艺术侧重于想象力。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兼对清冈卓行观点的一次辩驳 作者:叶康乐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霞路瓯海中学语文组 邮编325014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设计:用例子说明。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 术的歧途,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书 生气十足。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 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

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我注意到,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 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 四段:“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以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 怀疑。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 或一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 震撼了你的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然后突然就震撼了你的心灵。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著名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1)用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 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2)同样,朱光潜也说过:“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3)他还提到:“美感的经验就 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上文所说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 的直觉’。这个定义已隐寓在aesthetic这个名词里面。它是从康德以来美学家所公认 的一条基本原则。(4)” 显然,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 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 到美。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 一种共通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 “东施”想象成“西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 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 草原的人听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 感到的美,在回忆中,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 可能在那里想:“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 有手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 都丧失不得,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这不仅令我迷惑了。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 也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 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 等,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 的缺陷,这不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 犯了同样的毛病。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 如此美丽,但他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 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

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这令人怀疑,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大腿就可以 丢掉不要,而令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 曲线,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 成美感。——假使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 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 爱好幻想的诗人。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也无声音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艺术侧重于想象力。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

篇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审美想象

反复研读之后发现, 文章始终围绕着“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这句话, 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必须失去双臂;二, 不能复原双臂;三, 只能失去双臂。文章的结构是一种逻辑上的螺旋式的层进关系。从语义的阐释和论述的领属关系看, “如此”是个指代词, 不是陈述或判断的实指概念;所谓“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是对断臂后的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的限定和强调, 由此我们认为,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一句, 在文中是不能充当中心论点的。“必须失去双臂”, “不能复原双臂”, “只能失去双臂”, 这三个分句在文中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的条件, 充其量也只能是文章的分论点。那么, 文章的中心论点又何在呢?

这里, 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开篇提出:“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而且在此句前面还加了一个主体限定———“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 这就把文章的内含做了严格的限制, 即文章所谈的看法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活动。第二句话用“也就是说”做前提, 表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里, 确切地解释“某些东西”几个字的含义, 成为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关键。“某些东西”前用“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来修饰, 我们不仅就会发问:什么东西既能关系到“美术作品命运”, 而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呢?那就是在欣赏过程中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中的美感体验。是的, 美术作品能否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想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 当然既影响着“美术作品命运”, 同时也是“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维纳斯断臂的原因,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维纳斯确实“丧失”了双臂。这是我们欣赏维纳斯和理解本文的根本出发点。第一段中的“如此美丽”在下一段中是有照应的:“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 “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超越了国度和时代, 即创造了艺术的大美和永恒美。怎样实现这种大美和永恒美呢?作者认为:“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美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就是对实现大美和永恒美的原因的解答。“特殊”是指维纳斯断臂, “普遍”是指断臂之后的广泛意义上的审美认同, 即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代称;“舍弃部分”即“丧失了玉臂”, “获取完整”则是指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生成于欣赏者审美过程中的那个完美的形象。“偶然”表明这是美学史上的个例, 不能一概而论之。而且, 实现这种“飞跃”和“偶然追求”的根本转变的桥梁, 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

从审美感受上讲, 审美是追求完整的。清冈卓行把这种追求谓之为“我的实际的感受”, 表明作者亦将议题规定在审美感受的范畴。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断臂的维纳斯“显示”出了“惊人的”匀称和谐之美。这一层的前后句是解说关系。第二层写断臂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也就是维纳斯断臂之后却能给人无尽的审美空间, 给人“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当然产生这种审美效果的根本原因, 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前后两层之间则是递进关系, 有“而且”一词为证。断臂后的维纳斯本身是美的, 无论是“她的秀颜”, “或是她的脊背”, 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 都是美的, 是和谐的、匀称的。这是人们欣赏维纳斯的“整体美”的前提, 也是能够引发人们无尽的审美想象的基点。由此可见, 欣赏维纳斯的现存肢体之残缺美, 不是本文探讨的根本所在, 而丧失玉臂后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愉悦则是作者论述之重点。“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或者可以说, 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其中“神秘气氛”和“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生成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想见, 一旦欣赏者产生并拥有了这种审美体验, 就必然会反对并“畏惧”无论“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的出现。这, 就是审美想象带给作者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这些文字也自然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反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

第四自然段包含着三个美学见解。其一, 人的审美感受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作者认为, 人们对断臂维纳斯“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 就不会被丧失双臂前的完整的维纳斯所“所打动了”。其二, 断臂的维纳斯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的代名词, 就实现了艺术欣赏的由“量”到“质”的飞跃。所谓“艺术效果上的数量上的变化”, 指的是视觉上有无双臂, “质量的变化”则是一种升华到审美想象的美感认同。其三, “无”大于“有”。即如作者所言:“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带给人们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将远远大于“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在这些文字中, 作者所表达的根本用意, 即在探讨“有”和“无”的关系。这里关于“无”的理解, 是建立在上文所论述过的断臂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基础上的, 不是没有任何依托的虚无。而复原双臂, 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个体, 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束缚人们的艺术思维, 限定人们的想象空间。

第五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诸多可能存在的双臂形式:可以托着苹果, 还可以擎着玉笏;既可以是单个形象, 也可以是一个群像中的部分;甚而至于还可以伴随各种情态。实际上作者于假想中在回答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伟大的美术作品一旦问世, 就会在欣赏过程中, 产生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 即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想象是丰富的、多元的, 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个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也就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超越作品本身的审美再创造, 而且这个创造是以审美想象为前提的。基于此, 作者才斩钉截铁地断言:谁要是复原维纳斯, 他将以“艺术的名义”彻底“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作者之所以如此断言, 原因有二:一, 复原了胳臂, 就失去了其他部位,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二, 必须失去胳臂, 否则就出现了新的无法避免的审美干扰———手。手, 较之于其他肢体更具有象征意义, 而无论是手, 还是胳臂, 都包含着丰富的左右人审美想象的因素。尤其是手, 作为肢体之一, 其具体造型的多样化, 表现形式的可变性, 都能够作用于视觉感官, 直接影响人的审美想象。可以说, 胳臂与手既是一种活动的介质, 也是一种能触动人的情感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的“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丧失的只能是两条胳臂, 因为双臂与手的丧失更能够引发人最深层最本质的想象。换言之, 如果失去的是其它肢体, 不仅无法使之“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而且会使人在残缺中丧失对于维纳斯无尽的联想和想象, 也就根本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了。

在历经艰难的思索和细致的分析之后, 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 我们的判断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点, 那就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想象。正是审美想象, 不动声色地在“缺失”和“完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而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如此的“秀丽动人”。

这样想着, 重新回归文本, 我们读懂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 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篇4:《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

生: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师:(投影:罗浮三宝图片)很好!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胜利女神雕塑的头部和维纳斯的双臂都已经缺失了,但是,这好象并不影响它们成为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好,下面让我们把目光移向维纳斯。(投影:大幅满屏维纳斯图片)请大家阅读文中注解(1):维纳斯在罗马神话中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在希腊神话中有称“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推测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的本意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典型(生点头表示认同),但是我们又看到,维纳斯雕像由于某种原因缺失了双臂,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一个遗憾。而且,在本文中,作者还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问,大家对作者的观点认同吗?

生:(讨论3分钟)

生1:我不认同。因为作者的表述太绝对了,我觉得没有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

生2: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我们都要把手臂砍掉。

生3: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与其安上一双并不完美的手,不如留下一段空白,任由人们去想象。

……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作者观点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作者观点的表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个判断中,关键词是什么?

生:(广泛发表看法,并归纳)“如此”,”必须”。

师:好,我们首先来看“如此”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如此”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生1:表程度。

生2:表修饰。

师:“如此”在句中一般也就是这两种用法。如果说表程度的话,那我们很好理解,它是为了强调维纳斯的“秀丽迷人”程度之深。有同学说表修饰,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如此”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作者所说的是“像这样的”“秀丽迷人”。

师:很好,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再往下想,作者在文中是否对“秀丽迷人”做了具体的阐释?如果有,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生:“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生:“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很好。同学们从课文第三段中找到了有关“秀丽迷人”的具体的解释性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上面这些句子分一下类?比如具体的、抽象的,外在的、内在的?

生:前面一句说的是外在的美、具体的美,后面几句说的是内在的美、抽象的美。

师:我们能不能在比较一下这两种美在这一段话中的主次关系?

生(思考)

师(提示):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段中的一个关联词“而且”?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连词,表递进。

师:很好,那就说明是以后者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作者所说的“秀丽迷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有所特指的。这样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表修饰,是不是能成立?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投影,展示板书:)

师:(小结:)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本文的第二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此精美的一件艺术品,在创作之初是双臂齐全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失去双臂的呢?原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巧妙地遗忘、无意识地隐藏。

师:很好。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真实过程:1820年在米洛斯岛上,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一个神龛,里面有个半裸美女的雕像。尤尔赫斯非常惊奇,但并不知道是维纳斯的雕像,便把它搬到家里。这时有两个法国海员刚巧来到该岛考察水文,他们看到这个雕像。

几天后,他们的船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应邀到法国大使馆赴宴期间,讲起了尤尔赫斯的发现。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立刻派大使馆秘书马采留斯前去收买。然而这期间,尤尔赫斯已把雕像廉价卖给了当地的一位神甫。神甫又打算把它献给君士坦丁总督的翻译员。正当神甫准备把雕像装船启运时,马采留斯刚巧赶到。马采留斯向神甫交涉出让,被神甫断然拒绝。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在混战中,维纳斯雕像被抛在泥泞里,双臂被摔断了。官司打到米洛斯当局,米洛斯当局以8000银币的索价将雕像卖给了法国人。

看来,维纳斯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各位同学能否充分发挥想象,为维纳斯量身定制一双你认为最恰当的手臂呢?

生:(思考)

师:(进一步引导提示)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维纳斯在神话中的身份,这应该是我们还原双臂的重要依据。

生(1):因为维纳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手抱一个婴儿。

生(2):从维纳斯雕像半裸的形象来推测,我认为应该是刚洗完澡,一手扶着浴室的门框,一手提着滑落的衣裙。

生(3):我觉得维纳斯应该一手托着净水瓶,一手播撒着世间万物的种子,就像观世音菩萨。

(生笑,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师:大家是不是记得希腊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学生开始互相交流)有同学说了,是因为争夺一只苹果,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维纳斯的手上托着那只她赢得的苹果,是吗?

生:(点头)

师:好,刚才我们的同学大胆想象,为维纳斯双臂的复原提供了很多的方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做一个选择,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

生:(议论纷纷)

师:其实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公认结果的选择,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由,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也不一样。同样这个问题,在艺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投影历史上曾有过的复原方案)

让我们再回到课本,文中作者假设了复原双臂后将出现的情况,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概括)“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师:很好,我们再概括一下就是: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

师:(投影以上句子)那么,谁能告诉大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投影):因为双臂的偶然丢失,维纳斯雕像给后世的欣赏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世界各地的人都为之倾倒;而我们一旦为维纳斯补上手臂,无数种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感到满意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一二部分中,通过“无”“有”带来的艺术效果的正反对比,从逻辑层面论证了本文观点中的“必须失去”。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本文观点表述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让我们来研读本文中理解最困难的段落——最后一段。请大家看屏幕(投影),我们一起来理一下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我们使用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把表意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学生开始寻找,教师同时加以肯定。)

“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呢?”“我只是想强调手的象征意义。”“手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师:好。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人要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可以通过那些方式?

生(七嘴巴舌):语言、手势、眼神、笑容、身体姿势……

师:那如果要进行物质交换呢?

生:手。

师:还有吗?

生:(不好意思)脚(学生笑)。

师:用脚和嘴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换动作。那么,既能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又能进行物质交换的首推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手。

师:很好。这样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文中的“是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媒介物”、“是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是不是指手势的变化丰富、无穷?

师:很对,从“千变万化”可以读出这个意思。还有吗?

生:指手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师(追问):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生:是原则性方式,“原则”往往是指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东西。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思维很灵敏,抓住了关键词进行分析。其实,作者在这几句话中反复想要强调的是:手是人和外界发生交涉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丰富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下文“正因为如此”后的这句话,“正因为如此”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强调了手在物质传递和感情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生:既然如此,那最后两句话又如何理解?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作者的最终用意也就在最后一句话。前面不是反复在强调手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吗,而维纳斯恰恰失去了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对于所有的热情赞美手的人来说,不是极大的讽刺吗?但是,如果我们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因为手的重要性,维纳斯没有了双臂,我们心中要为她补上的愿望是更强烈的,因为手的变化的丰富性,给每一个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最大的,这不正是维纳斯成为艺术瑰宝的原因吗?所以作者说:“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生:(点头)

生: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如果要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话,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可以留给我们想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否认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能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段,作者使用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兴许就不可以”的意思是什么?

(生思考)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否认,所以才使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来修饰,只是经过比较和推理,作者认为手的缺失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最大。

师: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美学以完整为美的新的美学理论,即接受美学。(投影)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占据了一个相当主动的位置,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欣赏者的参与,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作品无穷的意义。

师: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去熟悉一种美学的理论,事实上,在“美”这个问题上,每一个人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可以完全相反。所以,法国人常常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来感受一下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一个看起来那么绝对的观点,作者却能条理清晰、滴水不漏地把它阐述出来,进而能逻辑严密地加以论证,不仅如此,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时地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比喻,来增强说理的效果。作者未必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肯定是一位语言大师。

课后还有作业留给对美学有兴趣的同学。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曾经创作了一个被称为最短的科幻小说的作品,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大家课后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该课堂教学曾获得浙江省衢州市教学比武第一名。)

篇5:《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篇6: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规律。教学方法: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外景)法国,不仅是著名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更是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罗浮宫共收藏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二、艺海拾贝(解题)——介绍维纳斯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你认为维纳斯雕像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

三、求知之路(朗读、分析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分两个角度阐述:

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2.分析“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双臂必须失去。”

因为维纳斯的断臂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想像„„“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双臂失去——“无”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数双玉臂(普遍)——丢失了双臂却得到了无数双臂

上一篇:《珠三角地区为例》教学反思下一篇:北京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