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

2024-04-14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共19篇)

篇1:《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

今日的渭城,首先迎来的并不是火红的太阳,而是单薄的乌云,与那蒙蒙的细细的朝雨。

一个不大的客舍,外墙在树的映衬下变成了绿色,窗户用白色的纱布遮掩着,雨一滴滴地落在屋顶上,沿着屋檐滑了下去,发出了叮咚叮咚的声音,要是落在水坑里,还会溅起一点点的水花。客舍内,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摆设,只是一张桌子,两个小矮凳。与一张小矮桌而已,而小矮桌,桌上时不时有几滴水珠悄然落下。

“王维呀,你莫要伤心,相遇就是缘分。我们肯定会再次相遇的”。一位中年人身穿一身白衣,微笑着握着另一个人的手,轻轻地安慰道,而他的身旁早已放着一个装好物品的破旧的小包袱,此人便是马上就要前往西北边疆的元二。

“元二呀!去了一定要保重身体。到了那么偏僻的地方,一定要给我们报个平安呀,我们几个兄弟一定都会想念你的,来喝一杯不干就不是兄弟了。”说完拿起酒杯。高高的举起手,手微微倾斜,盛满了桌子上的两个空酒杯,两人举起酒杯,将嘴对准嘴巴,抬起头,喉咙几个收缩之间,酒杯已经见底了。

“好爽!”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随后将酒杯啪地拍在小矮桌上,两人的脸已经略微有些发红了。

“元二呀!我们再干一杯,当你出了阳关之后,哪里还会有我们这样的好兄弟呢,这一杯我们敬友谊!”

“对,敬友谊!”说完,又有两杯酒没有了。

下午,元二背上自己的小包袱,骑上一匹黑马准备上路。这时王维折下柳条。双手递给元二说:“兄弟,保重!”

“嗯,会的。”

元二骑上马,一拉缰绳,扔下一句“王维再见”便将身体靠在马背上,渐渐的远去,此时的骄阳照耀着元二的背影。

望着元二远去的背影,王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写下: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短短的28字最能表达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愁怨了,谁也不知道,这一别究竟会不会是永别。

篇2:《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席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篇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践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学生时代, 尤其是小学生, 充满无限幻想, 养成爱诗、读诗的习惯, 定能陶冶他们的性情, 发展他们的思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说过:“爱诗懂诗, 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 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确实如此, 学习诗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语言之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与丰富感情体验。小学诗歌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高度凝练且意蕴深厚的语言, 进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始终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成功地完成一篇诗歌教学就是一次艺术的创造。笔者下面以《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践为例, 与同仁交流探讨, 以期在诗歌教学漫长而幽静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一、课文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作者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后人将其谱曲传唱, 名为“阳关三叠”, 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写景, 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 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 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 临行劝酒, 酒中饱蘸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无尽体贴之意。此诗写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离别之事, 虽无特殊背景, 却有深挚之情, 被经久传唱。

二、教学预设

(一)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 会写“舍”“君”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3.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2、3。

(三) 学习难点

目标3、4。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导、读、释、悟”四步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预设过程

1. 导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同学们,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近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及作者)

(1) 生:自由读题, 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 师:介绍“安西”及元二。

2. 读

(1)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2) 教师点名读, 正音, 通句。

课件出示:“舍”“君”。师点名读生字, 再指导写“舍”, 引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3) 把生字放在诗文中, 师生齐读, 读出节奏。

3. 释

(1) 学生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 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 集体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 “雨”: (教师引导)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有关诗句。 (板书:朝雨)

(2) “柳”: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读有关诗句。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新柳)

(3) “劝酒”: (教师引导)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 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的

三、四句。 (板书:劝酒)

4.悟

(1) 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解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路途的遥远, 读诗句感悟诗中真情。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体会路途的艰辛。

(教师点拨) 元二孤身一人, 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 他可能会感到…… (孤独、危险、艰难……)

(2) 悟“劝酒词”

再读诗句, 感悟王维和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5.升华:三读全诗

一读:望着元二的马车渐行渐远, 王维的内心盛满不舍。 (带着这份不舍之情齐读全诗)

二读:世事难料, 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 没想到此次离别竟成了诀别。 (读全诗)

三读:别离容易相见难, 一段真挚的友情, 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全体起立, 背诵全诗)

6.课外拓展

重团聚, 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 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表现“别离”的诗歌, 读一读,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 体味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三、教后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教学, 要达到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 诵读是根本路径。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反复诵读是心理感应的过程, 是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亲近文本, 才能建构起学生自我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进而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是, 在课上简单导入后, 我便留出充足时间安排学生自读、个读、齐读, 意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整体感知。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诗歌语言凝练, 概括性强, 跳跃性大,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然,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 它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让学生将文本抽象的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与场景, 进而置身其中品味其情,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所在。因为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 学生往往会心生困惑, 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于是,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学生一起释景悟情的教学上, 让学生结合诗句加以想象, 再现诗人与元二离别时的画面和不舍之情。当然, 学生在想象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比如, 在再现“新柳”的景象时, 我引导学生对比想象:“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又如,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辅助学生体会元二路途的艰辛。于学生疑惑处精当点拨, 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关键。

“以读促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 往往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粗浅理解, 欠缺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而做到这一步, 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之情, 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后, 我组织学生再次“三读”诗歌, 步步升华,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 无尽的离别之意回旋在每个学生的心底。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遗憾。本堂课也不例外, 如没有做到写景与抒情更为紧密的结合, 没有做到更科学安排朗读的时机与次数……诸多遗憾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鞭策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出版社, 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谁愿意把你们找的诗诵读给大家?

师:你们动手查资料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老师也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请看大屏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师:看完了这几首诗,你的心情怎样?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离别总是让人忧伤。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惆怅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齐读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送别?

二、初读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字词,可以采用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正是本课生字,下堂课老师指导书写。

2.师范读。

师:诗中王维又以什么送走友人。读完这首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3.介绍时代背景,元二,王维及历史地位。

师:出使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与朋友为什么依依不舍?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个人的友谊说起。

A:作者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因国家的衰败,即将出师到安西的元二更是前途未卜。

B: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二出使安西。好朋友独自西行,又怎能让人高兴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体会情感,领悟诗意。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来分一下工,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交换读法,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诗读完了,你觉得作者和元二的感情怎样?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词语积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留恋不舍,依依惜别。

1.学习3—4句。

师:是啊,离别苦,离别难,读完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和元二难舍难分?

师:“劝”“君”“更”画出重点标志,它们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再次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把你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谈一谈?

师:重温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师:“更”是“再”的意思,这里的“一”当“十”讲,已经喝了许多杯甘甜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干了一杯又一杯?

师:朋友即将远去,独自去那遥远的安西,此时王维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是啊,朋友一人西行,今后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怎能不让人担心。繁华的长安只能入梦,千里之外的朋友为你牵挂,今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师:离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这酒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是啊,多少依稀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托,都化作这杯浓浓的酒。这不仅是分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更是一种浓浓的情。

2.学习1—2句。

离别在即,长安的一草一木是那么令人留恋,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请问是什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师:诗里的第一句“浥”字我们不常用,谁知道它怎样解释?“浥”是滋润渭城的晨雨。它落在街道上---把尘埃激起。能不能这么说:渭城的朝雨啊,轻轻飘洒;渭城的朝雨啊,把尘埃激起。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愿意把诗歌中的第一句再读一遍。

师:雨如烟,尘如雾。那么雨中的客舍,雨中的垂柳就更美了,谁来读诗中的第2句。

师:谁愿意把诗中1—2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这两句写的是送行的地点——渭城,再写送别的时间——清晨,又寫了送别的环境气氛——雨中。此时的渭城,天公作美有意拂净一路风尘,古人有折枝相送的风俗。青青柳色正是离别的象征,又映衬离别的地点客舍,这些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送别图。可是如此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怎能叫人不伤心?让我们把1-2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连读3-4句(音乐响起)真美啊,如此优美的诗句,却让我们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王维依旧独自坐在旅馆中看着如烟的雨丝,看着如洗的柳条,一位朋友远去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你可知道我为你牵挂,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在孤烟驼铃中我再送你一程。心潮彭拜的他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阳关三叠》,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人间最美的真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过世了,此次的告别就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在乐曲声中再次吟诵这千古名篇吧。

板书设计:(略)

篇5: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柳树旁有一家旅店,客人们都还在酣睡,却早已有人在此饮酒。他们,便是王维和元二。

桌上有几碟小菜和空酒壶,可见,他们已经喝了不少。只见王维抿了一口酒,蹙着眉说:“元兄,为何走得这般早?何不多留几日?”

“王兄说笑了,皇上下旨,我怎能不从?”

“这倒也是。只怕是你走后,就再也无人与我一起共赏美景、吟诗作赋了。”王维苦笑着摇了摇头。

“王兄这是何话?以王兄的才能,除了我,又怎会无其他好友呢?”

王维默不作声,只是向元二敬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将口中的话咽了下去。

“元兄,此次前去安西,路途遥远,甚是要注意安全,莫要着了途中那些山匪的道。到了那儿,莫心急,你人生地不熟的,先找到地方安居,凡事与他们好生商量商量……”

“这是自然,等到了那儿元某定会给王兄报信儿的。”待王维说完,元二这番话算是两人之间的约定了。

“来!你为兄弟二人再喝一杯!”王维先行一步喝完,元二不好拒绝,只得再次喝了下去。

这时,一个小厮走了走了进来,恭敬地对元二说:“大人,马车已备好,我们该启程了。”听完,元二对王维鞠了一躬:“王兄,我该走了。”王维并未直接说什么,而是倒了两杯酒,把其中一杯递给了元二,元二刚想推却,王维连忙打断了他:“元兄,喝下这一杯吧,毕竟这一别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相见,等你到了那里,就见不到对方了。”听到这话,元二也不多说,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径直走了出去,上了马车。

王维跟在马车后面,元二上车时对他说了一句:“王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请留步!”王维只好目送着马车远行。

看见周围的景色,感受着绵绵细雨,他不禁吟了一首诗:

篇6: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王维听了,泪流满面,眼睛里那晶莹的泪珠如同大雨瓢泼而下。他的鼻子忽大忽小,在不停地啜泣,悲伤地说:“那你何时再回来呀?”“可能再也不回来了!”元二低着头,闭着眼睛,绝望地说。

这时,一阵微风吹了过来,柳枝随风摆动,地上尘土飞扬,都似乎在向元二不停地招收,像是在挽留元二,依依不舍。

忽然,大风吹了过来,没一会儿,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把柳枝冲得更加伤心了。把尘土冲得一干二净,仿佛东海龙王也为王维和元二朋友之间永久分离而痛苦流涕,仰天长啸。

王维双手紧紧握着酒杯,哀伤地说:“好吧,我敬你一杯,祝你顺利到达安西,路上顺风顺水。”元二也双手端起酒杯,用力一干,一仰头,把酒喝了下去。王维心想:“像以前我们一直形影不离,但是今天我们一定得分开了,希望未来还可以见到元二。”

这时,王维突然看见了自己的马和元二的马也不想分离,似乎也在说话。

过了一会,元二对王维说:“那我先走了,以后保重,王维!”“你出了阳光,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王维低着头说。元二坐上马车,奔驰而去,在飞扬的尘土中越行越远。

篇7: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兄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我站在窗边,向外眺望,心想:元兄这一去,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然,一阵马蹄声传入了我的耳中,元兄来了!我走出客舍,迎接元兄。只见元兄身穿白袍,从马背上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客舍。

我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忽然,一只孤雁从天空中飞过,这也许是我和元兄最后一次喝酒了,一定要喝个痛快。在我的相劝下,元兄喝了一杯有一杯,当他再也喝不下了,我说:“再喝最后一杯,出了这里我们就要分离了。”元兄喝了最后一杯之后,便骑上马离我而去了……

篇8:《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及教后记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 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 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治所在龟兹城 (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 。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 有完整的组织机构, 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 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 对付外来侵扰, 考察所属官员政绩, 给予赏罚, 镇压叛乱。由此可见, 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 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 是指秦时的咸阳城,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 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 没有飞机, 没有火车, 没有汽车, 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路途之遥远、艰辛, 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 离别容易见时难, 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 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 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 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 是少有的全才, 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 杜甫是地才, 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 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 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 我们比较陌生, 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 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 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 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 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 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 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浥”字向我们透露了诗人的心迹;“浥”是湿润的意思, 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 显出这雨洁尘而不湿路, 仿佛天从人愿, 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而来, 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 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 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 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 一场朝雨, 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 又因柳色之新, 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 从清朗的天宇, 到洁净的道路, 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 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 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 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 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也不直抒离情别绪, 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语尽情遥, 含吐不露, 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 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 朋友终将远走他乡, 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 需经历长途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 那里人迹稀少, 你我朋友自此一别, 则知己难求, 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 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 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 来年凯旋而归, 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 要说的话很多, 但千头万绪,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 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 这杯杯的美酒, 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 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 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 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 然而语浅情深, 此情此境, 萦绕学生心间, 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 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 对离别的无奈, 对朋友的关切, 尽蕴于这吟诵之中, 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 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篇9:《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篇10:改写《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下雨了。

走出屋子,旅店的青砖绿瓦上的灰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流淌着的雨水。雨雾中,道路两旁的柳树枝正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柳叶也变成了青翠欲滴的颜色。

抵不过内心的那丝忧伤,景色再美又有何用!

满腹悲恸的跨上马,飞奔到约定的地点,见一人身着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剑,牵着正低头吃草的枣红马在四周不停的张望、寻找着什么。我的心猛地一揪——是元兄。他的身形我太熟悉了,熟悉到随便漫不经心的一瞥就能认出来。他转过身,看见愣在原地的我,便松开了缰绳,迎面向我走来。

“贤弟,今朝这一别,何日才能重逢!”我笑了。可元兄一定知道,在我的笑容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哀伤之情。

“元兄,时日不早了,再喝一口离别的酒吧。若你我之缘可入木三分,那么来日我们定能再见!”

入口的酒辛辣无比,正好掩盖住内心的悲伤。扔掉酒瓶,元兄翻身跨上了马

最后留给了我一个满含悲意的眼神和一个疲惫的笑容,便转身掉头策马向远方,扬长而去。

我在马上看着元兄离去的背影渐行渐小,心头又涌上了那种难以表述的情感。元兄的背影淡淡的,带着一股无言的落寞心情。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下,散发着空灵的悲伤。草地上的脚印透出了厚重的心情,斑驳的草痕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篇11:改写《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元二居住的客舍旁嫩绿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愈发显得青翠欲滴,静静地立在路旁,地上光亮清新的小草,密密麻麻地紧贴在一块儿,好像在沉思着什么,又好像言语这着什么。

元二是我的`好朋友,听到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的消息后,我心里倍加伤感,我决定要请元二喝一壶分别酒。

我快马加鞭,飞奔到了渭城,来到了元二的客舍。此时,元二已经身披盔甲,整装待发。

“元二,且慢,我要请你喝一壶壮行酒!”我对元二喊道。

元二含泪对我说:“兄弟,想不到这种时候,你还有心思来送我。谢谢!我陪你喝下这壶壮行酒。”

我将酒杯倒满,一口饮尽,他也将酒饮完。“还记得我们幼时,一起玩耍,一起拼搏,可现在我们却要离别了。”我哽咽道。

他也沉重地说:“是啊,我亦想与你一起,但皇上已下圣旨,要我出使安西,我不能不去啊!”

“你出了阳关,见到的都是陌生人了,很难见到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你一定要努力交到新朋友啊!”我担心地说。

他强颜欢笑道:“好,我会的。告辞了!”他跨上马背,准备飞身离去。在他跨上马背的时候,我朝他喊了一句:“兄弟,保重。”他没回头,只是从嘴中发出一声不太清晰地话语:“兄弟,你也保重!”立即飞驰而去。

篇12: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我准备去给我的朋友送行,朝雨好像特别通人性,把路上的灰尘打湿了,就悄悄离去了。我来到客栈旁,发现我的朋友元二还没来。我想,这次有可能就是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了,还真有些舍不得。客站旁的青草绿油油的,柳树也很美,整个渭城被青色所渲染。

等了许久元二来了,我请他去吃了早餐,在一张桌子上坐了下来。元二他这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了,因为他去的正是打仗的边疆啊,我和他在桌旁饮酒聊天,一杯又一杯,可就算饮再多的酒,也代替不了,我跟他的友谊情深。

元二快要走了,我说:“元二我们再饮一杯酒吧。你出了这阳关就不知道还能不能交到我这样的朋友了。”在我和元二的旁边,不远处有同样正在道别的兄弟二人,他们也在喝最后的离别酒啊,元二你马上就要走了,我身上也没什么好的东西,这玉佩是我家传的,就送给你了。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你看到它就能想起我这玉佩就是我最后送给你的礼物了,然后元二又敬了我一杯酒,道了谢,就上马远行了,我看他的身影,越来越小。

篇13:《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小故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一作《渭城曲》, 后人又称“阳关三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所作, 是著名的送别诗。

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纷飞, 渭城的空气被这雨洗涤一新, 客舍沐浴在迷蒙的雨雾之中, 道旁的柳树也被雨水湿润, 青翠逼人。诗人没有过多地描写其他景物, 只抓住了雨、客舍、柳, 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就在这样细雨纷飞、寒意刺骨的早晨, 友人将要启程远赴安西。道旁的柳枝在细雨、晨风中飘舞, “柳”、“留”谐音, 这青青柳枝岂不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想要友人“留下”的难舍却难留之意何况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就让我折下这送别之柳, 请带上我这送别之情上路吧!此情此景更添凄清难舍之意。

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说劝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啊, 西出阳关之后, 就没有老友相伴了。不尽的绵绵惜别之情尽在这一杯清酒之中。妙就妙在这一个“更”字, 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十里相送, 暮色四临, 暂在这客舍之中歇脚。要上一壶清酒, 一对老友对桌促膝而饮。一杯接一杯, 一杯再一杯, 不觉曙色已现, 分别的时刻终将到来, 纵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 也难以挽住时间流逝的脚步。那就再喝下这一杯吧!不需要万语千言, 所有的不舍与叮嘱都在这杯酒中了!记得以后孤独的行程中有老友在这儿为你祝福!那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绝妙之句。阳关在中国 (中原) 外, 安西更在阳关外, 言阳关已无故人矣, 何况安西呢友人将要远赴他乡, 只恨自己不能随同前往。你的前路将会怎样的孤独啊!无人嘘寒问暖, 无人相伴对酌品诗, 更无人与你排忧解难……我唯有将不尽的惜别与祝福化在这一杯杯清酒之中了!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王摩诘 (王维) ‘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 一时传诵不足, 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 千言万语, 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篇1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诗歌。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过程

1听古代歌曲一首。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看看你们能听懂多少。

(2)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随机采访:你听懂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老师把唱词带来了(随即出示本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7个字,请你用普通话好好儿读读。

(3)指名读题。结合注释,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4)指名读诗歌,注意多音字“舍”的正确读音。

(5)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课件显示: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

3了解地名,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好几个,请你快速圈出来。

(2)咱们按顺序一起说:安西渭城客舍阳关

(3)同学们,渭城在这儿(在黑板上贴示),那么阳关和安西在哪儿?请同学上来贴,思考你们从哪儿知道是这样的地理位置。(板书:安西阳关渭城)

(4)你们能利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幅图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清新、美丽的……)

(3)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它们向我们传达了些什么?(板书:雨柳)

(4)是啊,雨带给人惆怅,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更有含义了。

课件出示: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

(5)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

这份离别情怀真像细雨搅扰你的心地,真像柳条拂拭你的心扉,而这份情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

A(课件显示唐朝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多少距离(3000多公里),古人远行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马车),紧赶慢赶也得三四个月,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到了安西。

B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C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西域无情的风沙、荒漠)

D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课件显示一、二两句)(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

(3)请你试着口头完成下面的填空。

元二啊,你西出阳关到安西,这一去,没有__________,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

(4)同学们,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哇?(板书:酒)

(5)送别诗中千古名句有很多。课件显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读他们的诗句,再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7(这两句诗更道出了常人的情感,所以被后人推为送别诗之首。)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抄默千古名句。

8填词吟唱。

王维的这首诗被谱成了曲子,千古流传,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的一段。

[评析]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因此,既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直面语言领悟其中的意义、意境;又要依托文本体会语言在表达意义、意境上的精妙。所以,无论是“披文得意”还是“缘意学文”,都不能“得意忘言”。如何做到“意在言中”,得意而不忘言?杨中原老师所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亲近语言的基本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读”。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了解诗题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甸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将诗歌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从诗歌语言着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亲近语言,还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尽管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了解诗意,但是不了解诗意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意境的体会都会形成一定的障碍,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回避诗意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呢?教学中,教师采用说说诗歌介绍了哪些地方,在黑板上摆摆地名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地名来说诗歌大意。这一做法结合语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符合其认知特点,降低了理解难度。

2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说明诗歌中确有精妙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味研究。诗歌教学不在于求全,而在于精当。如何引导学生精思深悟?杨老师采取了以下策略:

(1)围绕重点词体悟诗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不少诗歌“意象”,如“雨、柳、酒”等,藉此来表达离别的惆怅。教学时,教师先从字意理解的角度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学生阅读诗歌后通过“浥轻尘”明白这是一场“绵绵细雨”,而后想象到清风细雨,杨柳依依的美景;接着教师又引出“柳”的隐喻,预示折柳送别,情深意切,使学生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中渐增离愁别绪的情怀:在感受了安西的贫瘠荒芜后,教师又提一问:“他们喝的究竟是一杯怎样的酒?”由此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多元感悟,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

(2)运用比较法洞悉诗歌情感。比较是让人变聪明的方法,语文教学也不妨使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萦绕的惆怅情怀。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高适“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通过反复比较,来品读洞悉诗歌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情感,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

3丰富语言,拓展资源

古诗多为诗人感怀之作,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人文环境差异,现代人读来难免会造成情感和认知的断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资源来弥合。杨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整合了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源,使学生在达成认知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审美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要求。以“安西”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找找安西在哪里;而后提供具体数字,使学生模糊的认识逐步变得清晰i最后让学生想象安西会是怎样的地方,并通过呈现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大漠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加深了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理解。这一教学过程中,地图、数字、图片等课程资源的引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让凝练的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积累语言,潜移默化。

篇15: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有一天,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被小雨冲洗后更加苍翠欲滴了。

这时,王维的一位非常好的老朋友元二就要走了,王维来送元二。你真的要走了我的老朋友。王维说。是的,我有一点事情,所以要出去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元二回答。你就要走了就让我们吃完这一顿饭,你再走吧。王维对自己的老朋友说。

吃饭的时候,王维拿起杯子来对元二说:我的老朋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请你喝下这一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也拿起杯子来,他们喝了很多的酒。王维对自己的朋友元二说:等你西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起和你饮酒作乐了。船来了,元二上了船就要走了,王维很依依不舍,就写出了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篇16: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们都背过这首诗,但是场景想象比较难。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的古诗场景。

在一个朝雨刚过、空气清新的早晨,诗人王维遇见了匆匆忙忙赶路的一位老友:元二。王维知道自己的老友元二要出使去安西,而元二也知道自己要和王维告别了。王维立刻带着元二去了小店,与元二干尽了许多杯醇香的美酒,心中十分舍不得元二,便劝道:“元二,再完这杯美酒吧。因为你与我这一别,十几年都不能相见,甚至是永远哪!”“王维,我也舍不得与你分开,一个人离去。”元二说,“但是,迫不得已啊,我还是要出使去安西。”这时,王维的心情非常复杂,又伤心又忧愁、又舍不得又为元二高兴。王维说:“元二,既然必须去,那就别伤心了。你这次出使,也是为祖国做出贡献嘛!”元二点点头,再饮完了一杯美酒,继续向安西走去。

怎么样?大家也来试试吧!

篇17: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在渭城的一间酒店里,王维与元二这二位要好的朋友将要依依惜别。

王维说:“你我二人即将分别,这是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情。以前我们一起生火做饭,一起砍柴,一起写诗作画,以后可能再也不能了!”

元二说:“老朋友,不要太伤心难过了,以后有机会就又相见了!”

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出了阳关就很难见到我这位好朋友了,元二、王维他们又坐下喝了一杯酒,又看了看周围美丽的景色:鸟儿们在空中自由飞翔,蝴蝶在花丛中飞了飞去,蜜蜂吸着甜甜的花蜜,柳枝被风一会儿吹到湖水给她洗一洗她的辫子。有时又把辫子吹到地上给她晾一晾头发……

篇18:《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及教后记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由此可见,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今陕西成阳市东北,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路途之遥远、艰辛,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离别容易见时难,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我们比较陌生,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渑”字向我们透露了诗火的心迹;“渑”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显出这雨浩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来,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需经历长途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那里人迹稀少,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然而语浅情深,此情此境,萦绕学生心间,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人情人境地朗读古诗,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这吟诵之中,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因何而离别,情却是相通的,此时顺势引导学生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离别主题的古诗,或者推荐一两首给学生,如《山中送别》、《别董大》等。从学生对诗的朗读中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诗的解读,此时此刻,师生、诗作、诗人的灵魂随吟咏共舞,一切尽在不言中!

篇19:送元二使安西改写作文

昨天晚上,他们住在城西角落里靠城门的一间古色古香的客栈中。这里的环境很是优雅,虽说地方不大,但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屋、花园、鱼池应有尽有,住进来就令人耳目一新,可谓是古代的五星级宾馆了。这里的房屋都一尘不染,墙角连一个蜘蛛网都没有。元二和王维都下楼了,在后花园中逛着。因为早晨雨水的冲刷,墙角那几棵要好几个人才能围一圈的柳树都干干净净,柳叶上还带着一些雨水。

“真是好柳啊,要是你能留下来,咱们一起饮酒作乐该多好啊!”王维一边看着柳树一边挽留着元二。“哎,没办法啊。”元二漫步于鱼池的石桥之上,看着蓝蓝的天,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我也不想走,但为了自己的仕途,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花圃里的迎春花已经开了,淡淡的花香仿佛是在安慰着两个人。有几只麻雀已经飞来,不停地叨着地,估计是找到了什么美食吧。

过了好一会儿王维才打破了这份宁静:“咱们回客栈吧,估计早饭已经做好了。吃完饭你就该远行了。”元二正想说话,突然有一个店小二跑了过来:“两位爷,饭已经准备好了,请二位去用早饭吧。”“走吧!”元二一听,回答道,大步流星回到了饭厅。王维随后也跟了上去,在路上对店小二说了一句:“有没有新酿的酒,给我们拿一坛子。”小二一听,赶紧陪着笑脸答道:“呦,您可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我们店里正好有一坛子,给您热一热就拿过去吧。”

早饭是八宝粥,暖暖的粥也暖着两人的心。刚吃完早饭,店小二就搬着一坛子酒来了,淡淡的酒香令人垂涎三尺。王维拿着酒盅给元二倒了一杯酒,自己也满了一杯,然后略微有些悲伤地说:“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你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心的好朋友了!”“好,你也要保重身体啊!”元二说完后一饮而尽。

上一篇:包子店创业计划书下一篇:《拍手唱歌笑呵呵》教案01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