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2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2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 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 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2011年11月11日 主题队会与班会

1、 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 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 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 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 3) 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4) 尚海涛:内容丰富,实效性强。每个环节内容简短明了。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 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 2 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会写“舍”“君”两个生字。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大意。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写下诗人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4、拓展阅读送别诗,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预习】学生朗读古诗,查找有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配乐引入,话说送别

(播放《送别》曲子)师:同学们,人间最可贵的是真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抒写的是离别情。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也许是朋友心中的泪水,也许是默默地目送,也许是一杯香醇的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意图:在优美、有着丝丝淡淡哀伤的《送别》曲中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送别这一主题作好铺垫。】

二、板题解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师生交流课题。

预设1: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读好课题。 预设2:交流讨论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简介作者。先指名说,再出示资料。

出示资料: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读课题、说课题的意思,为后面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读古诗,说说大意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①给“朝”、“舍”注音,想一想它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说说诗歌的大意。 2.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朝雨”的意思是什么?请用“朝”字组一个词。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有一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的“朝”指的也是早上。

(2)“客舍”的“舍”为什么读“shè”?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预设:早上渭城下了一场蒙蒙细雨,雨滋润了地面上的泥土,客栈旁边的柳树显得更加新鲜嫩绿。王维劝老朋友元二再喝完一杯酒,因为向西走出阳关这个地方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4,了解“柳”的含义。

渭城的景色美,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首诗的大意不难懂,根据我校倡导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我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合作探究诗意。】

四、想像画面,体会诗情

1.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早晨,一场小雨过后,

空气

柳树

2.诗人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新的“朝雨新柳图”。(板书:朝雨新柳图)景色虽美,但分别在即,这柳、这雨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3.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下面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板书:饮酒临别图)

4.这首诗提到了三个地点,看地图、资料。

出示地图及资料: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十日过沙碛(qì),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唐.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看了这些资料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6.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

3000多公里

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

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

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

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

,安西

【设计意图:此处补充地图及安西的图片,并出示描写渭城及安西的词语进行对比朗读,学生自然而然能了解去安西一路上的艰辛及当地恶劣的环境,这也为小练笔搭好阶梯。】

7.小练笔:(配上音乐)

此时此刻作为元二的好朋友,王维心中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元二说。 出示:王维举起第

杯酒,

地对元二说:“

。”

(预设:(1)王维举起第 一 杯酒, 深情地对元二说:“

好朋友,我真舍不得你走,你这一走,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祝你一路顺风! ”

王兄,你的情意我会一直记在心中的。(作喝酒的动作)让我们饮下这一杯——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2)王维举起第 二 杯酒, 泪流满面地对元二说:“元兄,此一路3000多公里,路途遥远,你可要注意身体啊!可别忘了给我写信报平安。” 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到了安西我就给你写信。(做喝酒的动作)分手在即,咱们再喝一杯。(同学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依依惜别情)。„„

预设:(3)出示范例:王维举起酒,依依不舍地对元二说:“ 元兄,家乡这里山清水秀,生机勃勃,你去安西路途遥远,安西那里黄沙满天,我没能陪在你身边,请珍重!”

预设:(4)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同学们站起来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配乐)全班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的有利资源,本处教学设计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我试图通过动情的语言渲染,让学生置身于诗境之中,体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情。】

五、感情朗诵,深化诗情

1.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酒里装着友情,装着无数的祝福。多情自古伤离别,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用深情的朗读送元二起程。(配乐《阳关三叠》)全班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2.元二多想回来和王维再喝一杯酒,可是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几年便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十年生死茫茫。”让我们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记下这份浓浓的友情吧!

3.这份友情感动了后人,有人为这谱写了一首曲子——《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4.小结学法。

本节课学古诗的方法是:解题,简介作者——朗读,说大意—想象画面——感情朗诵。

5.试着默写。指导生字“舍”“君”的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配乐诵读,感受诗的韵味美,升华情感。让学生默写起到巩固的作用。】

六、课外拓展,学习积累

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首歌,离别是一段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感,还有其他其它送别诗吗? 出示老师搜集的课外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 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多读多写”,“丰富积累”。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本教学环节中,让同学们积累诗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七、作业设计,培养习惯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默写下来。 2.查找有关人间真情的古诗并摘抄下来。 选做题:

1.用毛笔抄写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设计中无论是必做题还是选做题,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新柳图

依依惜别情

饮酒话别图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此设计,既点出了本诗所描绘的画面,又体现了诗情,令人一目了然。】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三官寺完小 李志芳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目标

1、

2、3 学习难点:目标

3、4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到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时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

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板书:王维)

2、 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 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4、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5、 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二、 读

1、 一读: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同学们先来读诗,自由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 指读,正音,通句 课件出示:朝、舍的读音,指导读

3、写“舍”、“君”字,引导把字写美观,并引导找寻笔画规律,让学生学字学得有趣、有效。

4、 把生字、多音字放进诗文里再来读读看

5、 古诗除去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七言绝句的一般停顿是这样的,(出示节奏诗)自己打节奏读读看,注意字断音连。

6、 生自由读。

7、合作读:一生读前四个字,余生读后三个字 女读一句,男读一句。

8、带着这种感觉齐读全诗。

三、释

1、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2、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蒙蒙细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理解“yi”、轻尘) 这是一场湿润灰尘的小雨,读---渭城…轻尘 这不正是渭城的一幅朝雨图吗?(板书:朝雨) (2)“柳”: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

我在你们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了客舍青青、细雨霏霏、杨柳依依。一幅新柳图。板书:新柳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车水马龙,柳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焕然一新) 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更加翠绿)读吧---客舍青青柳色新 幻:“雨柳图” 客舍青青,伤离别。 拓“柳文化”

同学们,你想在客舍的周围不会只有“柳”这一种景物,可能还会有(花、草、树木)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独独只看到这柳? 你明白了什么? 这雨就像---泪。 细雨菲菲,愁更愁。 这柳就像---挽留的手。 柳-留

风雨中的杨柳,万千绿丝绦,在微风吹拂下,经过细雨的洗涤,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千娇百媚。是善于发现的人们眼里和心中最美的风景,可入诗入画,亦如诗如画。 (3)“劝酒”: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劝酒 师:同学们,你看---读着读着,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幅的画,这叫---“诗中有画”。

四、 悟 这一幅幅的画卷中最能让你感受到王维送别好友元二,不忍相别的是哪幅?示劝酒图

看着这幅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两行诗(男)---你读(女)---你仿佛看到了哪两行诗(男)---你们看到了(齐)“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叫“画中有诗”。

1、 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你可知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有多远吗?出示古地图,师:从渭城(现陕西咸阳市)至阳关(现甘肃敦煌县),到安西(现新疆库车县),此行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要走半年多。你感受到什么?(远) 你读出远来---西出阳关无故人

横贯大半个中国的远啊,你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马车要走半年多的远呀,你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2、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惊叹!同学们,不仅仅是路程远啊,出阳关就是塞外,这是怎样的塞外哪---课件配乐展示“荒凉戈壁图”及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生读诗句)那又是怎样的“安西”呀,看:出示自读:安西(新疆库车)地处荒远,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

元二孤身一人,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他可能都会感到……?(孤独、危险、艰难……)

2、 悟“劝酒词”

师:所以在饯行宴上,当王维想到好友元二将经历的种种种种,端起这杯酒深情地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离别的酒,喝一杯,够吗?(一生答) 喝两杯,够吗?(一生答)不够

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假如你就是王维,在这即将分别之时,定有千言万语涌心头,是吗?你想说什么?

师:王维,你说吧---这是一杯( )的酒。(再尽一杯) 师:王兄,今日一别,再见无期,这是一杯( )的酒。(更尽一杯) 师:此时的千言万语、千叮万嘱,都化作两行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 升华:四读全诗

一读:望着元二的的马车渐行渐远,王维的内心盛满------不舍。 师:带着这份不舍的情齐读全诗

二读:世事难料,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没想到此次离别竟成了诀别。(叠读全诗) 三读:别离容易相见难,一段真挚的友情,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全体起立,背诵全诗。(课件示劝酒图,配乐,生背) 四读:唱读。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是当时乐府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千百年来,久唱不衰。就让咱们来听听这《阳关》第四声。 听---跟唱---放声唱

五拓唱送别诗《山中送别》(游子吟曲伴奏)、《芙蓉楼送辛渐》(涛声依旧曲伴奏) 六回唱《阳关三叠》后

结课:相信在这吟诵间,在这唱和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的千古绝唱已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朝雨

新柳 友

劝酒 情

上一篇:工行收入证明1范文下一篇:期末测试试题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