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隙感染病因

2024-04-19

椎间隙感染病因(精选7篇)

篇1:椎间隙感染病因

身体常见疾病较多,在对身体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认识,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椎间隙感染是很常见的,对出现这样情况,要先了解病因,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能够快速的缓解椎间隙感染,那椎间隙感染病因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椎间隙感染病因:

椎间隙感染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白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由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往往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腰背痛加剧,并有明显的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因剧烈疼痛而不敢翻身,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触发抽搐状疼痛。体征则有腰部肌肉痉挛与压痛,活动障碍,原有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做直腿抬高试验时甚至足跟难以离开床面。由毒性较低的细菌,如白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则起病缓慢,全身症状与体征都比较轻,病程趋向于慢性。

检查

1.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

2.放射性核素

骨显像与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在MRI片上可见病变椎间隙的两个相应的椎体有对称性炎性异常阴影。

3.X线检查

表现要迟至发病1个月左右时才出现,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椎间隙变窄,发生于起病头3个月以内。

(2)第二阶段 从起病3个月后开始,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进行性硬化,邻近椎体密度增加,侧位片上特别明显。

(3)第三阶段 邻近椎体骨板进行性不规则,椎体缘出现反应性硬化。

(4)第四阶段 椎间隙呈气球样改变,伴椎体侵袭,仍可见椎体密度变化。

在对椎间隙感染病因认识后,治疗椎间隙感染的时候,患者也是要积极配合,这样疾病治疗上都是要选择多种方法,而且治疗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椎间隙感染的时候,患者要耐心进行,否则病情是很难控制的,这点患者要注意的。

篇2:椎间隙感染病因

关键词: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治,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0.72%~3.2%。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76例, 其中并发椎间隙感染1 6例, 占0.9 6%。对确诊为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患者治疗上严格卧床, 早期静脉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并适量给予少量激素。如果症状较重, 除有腰背剧痛外, 还伴有肌肉痉挛、抽搐及高热等症状, 采用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加大量盐水冲洗,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非手术组9例, 其中男6例, 女3例, 年龄35~73岁, 平均52岁。椎间隙感染部位为L3~41例;L4~55例;L5~S13例, 住院时间最短29d, 最长113d, 平均62d。

1.1.2

手术治疗组7例, 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4 2~6 5岁, 平均56岁。椎间隙感染部位为L3~41例;L4~54例;L5~S12例;住院时间最短25d, 最长58d, 平均31d。

1.2 临床表现

感染发生时间多在术后6~8d, 部分在20d以后。患者术后原有症状基本消失后, 出现较术前更为严重的难以忍受的腰痛, 放射至双侧髋部或腹股沟部, 偶有双下肢不固定部位痛。痛为持续性, 阵发性加重, 或由翻身转动突然诱发, 可有抽搐。部分病人由于疼痛剧烈, 时间冗长, 难以控制而产生轻生念头。检查病人腰肌多较紧张, 感染部位有压痛和扣击痛, 但无明显坐骨神经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沉较术前明显增快, 3 5~5 7 m m/h, 平均4 6mm/h, WBC部分升高。

1.3 影像学检查

感染早期X线照片无明显变化。椎间盘手术后3周可以见到椎体上、下边缘模糊, 骨质疏松。在较晚期, 感染部位的上、下椎体骨质呈溶骨性破坏。约1年时间部分病人上、下椎体开始融合, 但亦有部分病人经5年时间复查, 椎间隙只是变窄, 并无融合表现。而感染后早期手术治疗的病人可无上述变化。C T提示相应的椎间隙有低密度软组织向周边膨出, 挤压硬膜囊。M R I可见病变椎体T1加权像及邻近椎体的信号减低, T2加权像椎间盘及其邻近椎体的信号增强。硬膜外脂肪信号消失, 椎间盘的形态和信号发生异常改变。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治疗

取原切口进入, 探查手术摘除椎间盘的椎间隙, 有时两个或多个间隙已进行过手术, 要判断出哪一个间隙感染。感染的间隙水肿, 表面有腐烂组织, 有时有浑浊浅黄色渗出液, 钳夹时有较多糜烂的纤维环或残留的髓核组织。无感染的间隙切口一般比较平坦或微肿, 无渗液, 钳夹之无明显糜烂的纤维环组织, 此时应停止钳夹, 以免感染扩散。对证实有感染的间隙, 沿上、下椎体边缘大块切去后纵韧带, 敞开口以便于引流, 并彻底去除糜烂的纤维环及残留髓核, 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我们用0.5%灭滴灵冲洗, 效果较好。术后胶管引流48h。早期软骨面未遭破坏, 应避免损伤。晚期如软骨面已破坏, 或X线照片已发现骨质破坏者, 则行椎间植骨, 效果较佳。

1.4.2 一般治疗

非手术组主要采用制动, 包括卧硬床, 带腰围, 甚至睡石膏床, 以及大量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抗生素大多效果不佳, 而激素往往在短期内能缓解疼痛, 停药或使用时间长则效果欠佳。一般止痛药难以奏效, 即使用杜冷丁亦不一定有效果。

1.4.3 中药治疗

根据临床辨证大致分3期用药。早期表现为腰腿痛剧烈, 阵发抽痛, 身体不能动弹, 触碰病床即可引发抽搐, 发热, 血沉快, 白细胞计数增高, 系热毒内盛所致。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黄连解毒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中期表现为发热减退, 体温下降, 腰腿痛减轻, 抽搐消失, 血沉及白细胞计数均下降, 为气血痹阻, 治以活血行气, 通痹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晚期表现为发热消退, 腰腿痛轻微, 面色少华, 精神倦怠, 四肢乏力, 肌肉萎缩, 舌淡少苔, 血沉及白细胞计数均正常, 为气血两虚, 肝肾不足。治以补益气血, 兼顾肝肾, 十全大补汤加味。

2 结果

手术治疗组7例病人术后第1天即感觉良好, 除伤口疼痛外, 原有腰部剧痛消失, 腰肌紧张缓解, 不再抽搐。其中1例在术后1个月内偶有腰部不适, 但可忍受, 无须再用止痛药。非手术治疗组一般2个月后疼痛缓解, 3个月后可以逐渐离床下地。个别病人长至半年仍有腰痛。

3 讨论

3.1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 椎间隙感染的病因有3种学说, 即细菌感染、无菌性炎症和人体自身免疫性反应[1]。本病有的细菌培养为阴性, 细菌感染的依据不足, 可能是无菌性炎症所致, 源于椎间盘损伤致椎体血运障碍或组织坏死反应。有些椎间盘炎可能是由于纤维环破裂, 椎间盘组织的Ⅰ型和Ⅱ型胶原释放,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 吸引大量的炎性细胞, 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细菌性感染可通过血源性感染引起, 亦可由于术中污染, 术中损伤了椎体软骨板出血, 血肿和残余的纤维环组织成为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 使细菌得到繁殖[2]。对于细菌性感染, 全身应用抗生素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而对无菌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 抗生素恐难以奏效。故曾有人认为抗生素用否无明显差别。这就有必要通过其它用药以提高效果。中药治疗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它与抗生素同时应用, 则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椎间隙感染都可得以获良好效果。

3.2 疼痛原因分析

术后椎间隙感染以痉挛性腰痛为特征。其原因可能为创口的闭合, 炎性坏死物质、肉芽组织积蓄在间隙内, 刺激脊神经及神经根, 导致腰痛比术前更为严重和突出, 且在切口处有发热、发胀、游走感, 常须卧位于某种强迫体位或屈髋屈膝来缓解疼痛, 其原因可能为炎性渗出液刺激脊神经、神经根, 影响到植物神经所致。

3.3 早期诊断是关键

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沉明显持续增快是其诊断特点。故临床上出现此特点时, 即应考虑其发生的可能性。磁共振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本组有1例因未能早期明确诊断, 故仅予以一般抗炎、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 疼痛持续将近2个月,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4 治疗应正确及时

目前对于术后椎间盘感染的治疗分为两类:一类主张保守治疗, 以早期大剂量抗生素、卧床、理疗, 对症处理。椎间隙感染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部分作者认为早期采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恢复期辅以长效激素硬膜外封闭, 可以获优良效果[3]。本组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对比, 非手术组住院时间长, 效果差。另一类主张手术治疗, 但在手术时机、入路方面争论较多。我们体会到, 一旦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断明确, 应早期及时地从手术原路切开做椎间隙冲洗, 并清除坏死组织和积液, 置管负压引流, 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如有高热, 可适当应用激素, 减轻炎性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 并可缓解痉挛性腰痛, 但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 一般以手术后应用3 d为宜。手术治疗后疼痛一般第2天即可消失, 2周后痊愈。与保守治疗比较, 疼痛消失快, 病程明显缩短, 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有显著的优点。所以, 我们认为一旦诊断成立, 手术治疗是首选的, 而且越早越好。

通过1 6例患者的治疗, 我们不仅认识到早期明确诊断, 及时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更认识到为避免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需切实严格管理, 加强手术环境、人员及器械监控;重视手术无菌操作技术, 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少用明胶海绵, 避免异物残留, 严密止血防止血肿, 切口旁放置负压引流;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其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才能有效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Fernand R, Lee CK.Postlaminectoing disc space infection:a reciew of the litorature and a report of three[J].Clin Orthop, 1986, 209:215.

[2]刘玉杰, 卢世璧, 蔡幼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12) :753.

篇3:椎间隙感染病因

①机械学说:颈椎节段性不稳,可使动静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起眩晕,机械性致压物: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横突孔狭窄、髓核脱出、钩椎关节创伤性反应等直接压迫椎动脉。②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③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直接造成管腔的局限性狭窄,进而又可引起管壁僵硬和普遍弹性减低。④椎动脉邻近软组织退变:武兴杰等通过对成人尸体颈椎解剖发现,椎动脉周围有纤维粘连带存在,造成对椎动脉的机械性牵拉或压迫。⑤血液流动力学变化:部分学者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关。

非手术治療

包括牵引:中立位仰卧或坐位头略前倾,重2~5kg,自我感觉良好,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颈部围领固定或颈托保护;针灸理疗;活血化淤扩血管等。

手术治疗

①椎动脉重建术,Berguer认为只要选择好病人,椎动脉重建术(旁路)是一成功的技术;Illuminati、Calio等报道,同时做颈动脉和椎动脉重建术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的疗效。Kieffer、Peaquin报道了末端椎动脉重建术的远期疗效:国内孙永明、郑祖根、沈忆新通过杂种犬制成椎动脉闭塞模型,行椎动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重建椎动脉实验认为椎动脉重建术的远期疗效良好,小脑组织供血远期优于近期。郑祖根报告了3例椎动脉-颈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认为旁路手术治疗是重新恢复椎动脉灌注、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较理想手术方法。党瑞山、孙勇通过对国人尸体的观察和测量,做了枕动脉与椎动脉环椎部吻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解剖。Kiwerski临床研究发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手术减压的效果不理想,认为原因是血管的器质性改变。但椎动脉重建术特别是椎动脉-颈动脉旁路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仍能改善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旁路手术机制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生理代偿机制的人为补充。枕动脉与椎动脉环椎部吻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不但适应于V2段椎动脉狭窄,也适应于V1、V3段椎动脉狭窄。②颈椎稳定和椎动脉减压:杨敏杰认为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适于横突孔狭窄变形者,或横突孔大小正常,而动脉壁有增厚的软组织压迫或牵拉椎动脉者;钩椎关节切除椎动脉减压术适应于钩椎关节肥大压迫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者。张涛、高延征在以上基础上提出:椎间植骨融合术适用于因颈椎节段性失稳,在颈椎活动时挤压和刺激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者,或有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及伴脊髓压迫症状者;椎管扩大成形术:适用于各种因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通过椎管扩大减压,间接缓解了前方椎管壁对颈髓的压迫及对分布于后纵韧带和硬膜囊上交感神经纤维的刺激,达到祛除导致眩晕诱因的目的。张小卫、王金堂报道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上述手术。③椎动脉外膜剥离术:冯世庆、杨敏杰通过椎动脉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硫酸镍胺增强显色发现,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外膜。缩血管肽能神经血管支配能力升高发生血管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此为基础,将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用于临床,优良率93.18%。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国内孙军刘建民分别报道3例与45例(2例失败),认为血管内支架形成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⑤对于寰枢关节失稳引起的椎底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行固定融合手术,如寰枕融合或寰枢融合:对于寰椎沟桥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手术切除沟环。

参考文献

1 夏玉军,于腾波.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解剖杂志,2002,5(20):380.

2 瞿东滨.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颈腰痛杂志.2001,2(22):98-100.

3 任先军,梅芳瑞.椎动脉发育不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MRA影像及临床研究.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4(16):250-253.

4 武兴杰,蔡锡类,尹青山.成人尸体椎动脉造影及病理观察.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345.

5 龚梅芳,邹季.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分析.微循环学杂志,2000 10(1):45-46.

6 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6(17):387-388.

7 何海龙,贾连顺.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12):23-26.

8 邓天琼.双侧椎动脉结扎致颈髓急性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7(14):421-423.

9 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解剖学基础的认识.广东医学,2002,5(23):545.

10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8(31):172.

11 夏岳满,王文军.颈椎失稳的X线特征及临床意义.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6(28):585.

12 于爱莉,马冬涛,等.颈部旋转在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1):33.

13 茹选良,杨泉森.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4(15):244.

14 孙水明,郑祖根.椎动脉重建术后远期疗效的实验研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6(12):371.

15 郑祖根.椎动脉-颈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初步报告.苏州医学院学报,1992, 12(2):105.

16 党瑞山,等.枕动脉与椎动脉环椎部吻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解剖.解剖学杂志,1990:13(1):38-41.

17 孙勇,等.枕-椎动脉吻合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杂志,1994,12(2):143.

18 杨敏杰.椎动脉减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实用医学杂志,1994,10(2):92.

19 张涛,高延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1).

20 张小卫,王金堂.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显微手术治疗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 (3):149.

21 冯世庆,杨敏杰.椎动脉外膜剥离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6-7.

22 孙军.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椎动脉狭窄七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4):248.

23 刘建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2):82-85.

篇4:腰椎内固定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各种病因行腰椎内固定术后的14例椎间隙感染患者, 男性患者10例, 女性患者4例, 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52岁, 其中L2/3椎间隙2例, L3/4椎间隙2例, L4/5椎间隙10例。14例患者中术前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 既往有胶原酶消融术史2例, 既往有肺结核患者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确诊日期为7~20d, 平均13d。

1.2 临床治疗过程

明确诊断后5例患者伤口分泌物革兰抹片为革兰阴性菌, 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 病检结果均为炎性组织, 在原有内固定基础上经后路病灶清除置管清洗术, 患者明显对再次手术有恐惧感, 表示不理解。余9例伤口分泌物革兰抹片为革兰阳性菌, 细菌培养结果:6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例表皮葡萄球菌, 采用非手术治疗早期应用大剂量广谱强效抗生素 (万古霉素或美罗培兰) , 大部分患者除对疾病本身痛苦和治疗周期长表示难以接受外, 未产生明显不满。

1.3 患者转归

所有患者症状6个月后完全消失;经过半年随访疗效满意, 血沉正常。3~6个月复查X线片示相邻椎体间融合骨桥形成有12例, 有2例无骨性融合, 均恢复劳动力。

2 护理体会

2.1 确诊前后的护理

对已行腰椎内固定术后的患者, 由于病椎有坚强的内固定, 患者腰痛及翻身痛不明显或仅有部分患者表现腰部突发疼痛, 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腹部疼痛。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一旦出现腰痛或持续腹部疼痛彩超未发现异常、伤口持续分泌物、体温升高、血压改变, 应考虑椎间隙感染的可能, 首先报告给临床医师尽快确诊。护理方面需要: (1) 观察病情:如是椎间隙感染患者, 症状体征一般明显, 病情变化较快, 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并出现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怀疑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的患者需床旁心电监护24h动态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外周血氧饱和度, 并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脉率、皮肤温度色泽、尿量, 如有休克体征需紧急送往ICU治疗; (2) 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 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 制动也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3) 体温异常的护理:有4例患者出现高热, 在39~40℃, 并有血压改变, 查白细胞及中性粒比值均升高, 伤口引流物革兰抹片为革兰阴性菌, 病情发展迅速, 其中1例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并出现全身器官功能衰竭送往ICU治疗, 椎间隙感染患者均有体温升高, 可给予物理降温, 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4) 疼痛护理:椎间隙感染者患者疼痛剧烈, 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 重视心理护理, 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我科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主要是迅速行伤口引流液革兰抹片, 迅速得出结果为治疗争取时间:如为G+感染患者行保守治疗, G-感染患者立即行手术病灶清除引流术处理。行保守治疗者, 一般是继续确诊护理方案或有所加强, 在应用广谱强效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 的基础上可予以强痛定或度冷丁等强效镇痛, 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同时采用其他措施来缓解患者疼痛:通过与他人交谈、收听广播和音乐、看电视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也为患者卧床固定分散一定的注意力。夜间可给予患者镇静催眠药物保证患者睡眠。心理护理[2]:对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的患者对这种并发症多数表示不理解, 患者及家属认为是医师手术失败, 加之腰部疼痛或许长期保守治疗或许再次手术治疗, 患者及家属心理出现极大反差, 对任何治疗方法都陷入了恐慌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情绪, 这对我们护理工作产生很多阻力, 还有部分G-感染患者有濒临死亡感觉。患者各种负面心理都会影响患者治疗与护理, 同样影响患者食欲和睡眠使患者抵抗力下降, 增加患者手术或抗生素治疗的风险性。因此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对该病宣教:发病的原因、治疗进展、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的必要性, 注意事项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 以热情、和蔼、耐心的态度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难处和需求。让患者了解病情治疗的必要性, 非手术治疗的依据及用药的必要性和可能需要时间, 需要再次手术的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紧急性和注意事项, 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减轻患者对再次手术的恐慌心理, 需保守治疗的患者减轻对治疗周期长的不安和烦躁, 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2.2 再次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术后的患者一般疼痛会明显缓解, 对疼痛的护理可以适当放松, 但患者仍然需要卧床, 需不时的观察患者基本情况适当引导分散患者注意力, 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心理负担, 注意心理护理, 术后引流管护理将成为护理的重点[3,4]:本组5例出现高热后行革兰抹片提示革兰阴性菌后立即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采用原切口经后路开窗进入行椎间隙病灶 (坏死组织及脓液) 清除置管冲洗术, 原有内固定继续固定, 护理时及时清理管内淤血和残留物并对接头处消毒, 为防止引流管阻塞需每日挤压引流管5~6次, 方向自上而下, 防止引流管受压或扭折。翻身或大小便时注意防止管子拖出。每天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引流量及其性质, 每日行伤口换药, 渗透时也需及时换药, 直至临床医师认为达到拔除引流管标准时。

其他护理[4]:术后早期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 分散注意力增加患者卧床的耐受性, 患者由于手术或发热等机体消耗过多加强营养对患者非常重要, 叮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如牛奶水果等, 可嘱患者多饮水防脱水并排除体内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防褥护理:此类患者无论数保守治疗或是行手术治疗后都需卧床, 卧床也是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 很多患者也不愿意翻身, 护理人员需解释翻身的必要性并做好思想工作, 以熟练的操作技巧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擦身, 定时按摩骨突部位或涂用防褥疮油, 必要时贴解压贴。本组无1例褥疮发生。

参考文献

[1]Wiese M, Kramer J, Bemsmann K, et al.The related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 rate in primary lumbar microscopic disc surgerydepending on the surgeon’s experience:comparative studies[J].spine, 2004, 4 (5) :550-556.

[2]肖颖.1例C4~5椎体骨折脱位合并不全瘫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4 (24) :84-85.

[3]伍丽华, 徐生根.11例脊柱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5, 4 (2) :114-115.

篇5:椎间隙感染病因

中图分类号:R681.5+7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34

腰椎滑脱失稳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高发于中年女性人群,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性连接异常,从而导致患者腰椎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发生部分或完全性错位现象[1]。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腰椎各节段出现运动范围受限或关节变位,腰椎发生退变是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牵涉至臀部及大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近年来外科手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手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有关研究报道[2],应用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隙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疗效明显。笔者观察我院接受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隙融合器治疗的80例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3月间收治的腰椎滑脱失稳患者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34~67岁,平均(47.19±6.24)岁,滑脱部位分为43例L5滑脱患者、28例L4滑脱患者及9例L3滑脱患者;所有患者按meyerding分级分为Ⅰ级13例、Ⅱ级53例及Ⅲ级14例,病程在1年到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3.23±4.75)年,均接受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隙融合器治疗。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后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以滑脱椎节部位为中心,切口长度选取滑脱椎节上下两椎段,随后做正中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组织,暴露患者两侧骶棘肌,分离显露出患者椎板、小关节及两侧横突,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小心切除上下两个椎体的关节突及对应狭部裂开部位软组织,进针点位置选取在横突中轴线与椎体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如在S1时则选取在L5下关节突的下缘水平线中点进行进针,同时椎弓根选取为直径6.00 mm左右,长度在45.00~50.00 mm,同时根据X线机评估出的患者滑脱程度,调整椎弓根弯度后进行固定,有利于提高滑脱椎体的复位准确率,同时适当撑开后旋紧螺丝帽进行临时固定处理,手术切除患者滑脱椎体的全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及相应黄韧带,同时将剩余小关节的软骨面进行切除。在右侧隐窝或神经根孔狭窄时及时进行机械开放或扩张,通过手术治疗将马尾及神经根处所受压力完全解除,在患者病变部位侧将马尾及神经根拉开后,暴露椎间隙,同时切除相关纵韧带,随后完全切除髓核,根据患者椎体大小选用不同型号铰刀垂直扩张椎间隙至上下两个椎板之间,同时手术清除游离髓核及相应纤维环,在达到合适深度后进行攻丝,将切除后的棘突及相应的椎板间松质骨进行去除软组织处理,后期通过制成骨屑后放入型号相当的融合器中进行填满,同时将余下的骨屑放入椎间隙中,将一枚融合器拧紧后置入椎管前壁0.6~0.8 cm处,随后松开螺帽后进行加压处理,后再次进行缩紧固定。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引流48~72 h,术后定期对下肢进行活动放松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期间由护理人员及家属辅助进行相应背部肌肉及双下肢活动锻炼,术后3个月去除支架后自行下地进行康复训练。

2结果

80例腰椎滑脱失稳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为(3.12±0.93)年,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复位满意例数为77例,复位满意率为96.25%,同时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复位位置均未发生偏移。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6例,其症状缓解率为95.00%,其中4例患者出现久站后或劳动后腰背部及臀部疼痛。术后2例患者卧床时间过长引起压疮创口感染,经及时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给予充分休息及积极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得到完全好转。其余患者未出现马尾神经、神经根基各大血管损伤,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讨论

腰椎滑脱失稳是临床上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其主要发病原因与先天性发育障碍、体外创伤及腰椎劳损等均存在关系,相邻腰椎之间连接异常从而引起上下椎体部分或完全性滑脱,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3]。腰椎滑脱失稳由于椎体错位,通常合并有不同程度前后凹凸畸形,进而造成患者胸廓出现明显形变,导致心肺器官受压移位,肺组织受压可导致小器官及毛细血管发生扭曲,造成肺组织顺应性降低及呼吸障碍等症状,同时还可压迫损伤脊髓,严重可导致双下肢无力等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及时有效的手术矫正,解除脊髓及心肺压迫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临床治疗腰椎滑脱失稳主要以手术复位和后期治疗为主。椎弓根固定技术可对滑脱椎体提供有效的轴向撑开力及提拉力,RF固定系统是临床治疗该病常见的方法,临床研究显示[4],该系统可有效恢复狭窄椎体高度,较好地使滑脱椎体复位,可重新建立生理前凸,提供稳定三维固定,同时放置较方便,进而有效提高了复位成功率[5]。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关键所在,应用固定系统复位只能暂时性缓解症状,只有通过临床对症治疗才能有效防止腰椎滑脱复发。以往的原位植骨融合由于缺乏较好的内固定系统,临床治疗未达到预期效果。本研究通过采用联合滑脱矫正固定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解决了传统治疗的弊端,术后患者复位满意率达到96.25%,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5.00%,同时后期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应用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隙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高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冠军.腰椎滑脱GSS固定系统复位加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9495.

[2]何成文,白瑞军.后路两种椎间融合方式修复腰椎滑脱: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隙丢失高度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6305635.

[3]王鹏,袁峰,王健,等.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右江医学,2014,42(1):4447.

[4]匡凌浩,徐冬,李广庆,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9):22932296.

[5]杜辉,付勤.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18(6):436439.

(收稿日期:2016-05-16修回日期:2016-07-21)

篇6:椎间隙感染病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治疗的患者11例, 其中原发性椎间隙感染2例, 继发性椎间隙感染9例, 男5例, 女6例, 年龄20~72岁, 平均49岁;腰4/5椎间隙5例, 腰5/骶1椎间隙4例, 腰4/5、腰5/骶1椎间隙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 并行X线、CT及MRI检查初步诊断, 并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诊。

1.2 方法

患者俯卧位于手术台上, 腹部悬空。所有手术均在1%利多卡因局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根据病灶的位置确定皮肤进针点, 并在相应皮肤上做标记。定位成功后, 常规消毒铺巾, 以进针点为中心在皮肤上做0.5cm横行切口。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穿刺, 经椎弓根进入病灶, 取出钻芯, 更换直径4.5mm工作套管后缓慢置入骨钻钻至病灶, 取出骨钻后, 用活检钳取出病灶内部分组织送快速病理, 将万古霉素0.5g与50%葡萄糖混合后经工作套管灌入病灶内, 抽出工作通道, 无菌敷料覆盖。术后送常规病理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并根据回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定期行实验室检查及X检查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科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治疗椎间隙感染患者11例,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8~60个月,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 术前评分为 (74.21±22.62) , 终末随访时为 (12.54±8.39)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逐渐降至正常, 椎间隙在2~4个月模糊、融合, 1例治疗后1年复发, 行开放手术治疗后治愈, 随访21个月未再复发;交叉感染1例, 经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治愈;有1例患者留有慢性腰腿痛, 不能久站。所有患者终末随访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椎间隙感染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且病情严重的疾病, 其发生率为0.1%~4%[1,2,3], 临床上多见的是继发性感染, 原发性感染很十分罕见[4]。近年来, 随着脊柱各种手术的广泛开展,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6,7]。

3.1 保守治疗的缺陷性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存在争议, 一般认为大部分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能够获得痊愈[8]。保守治疗主要为严格卧床, 支持营养, 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及大剂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因为椎间盘组织血供较差, 加上生化和生物力学因素, 抗生素难以渗透到病灶部位, 达不到持久有效的杀菌浓度, 导致感染症状难以有效控制, 病程迁延, 患者痛苦大, 经济负担重, 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骨髓炎、假关节形成及脊柱不稳定[7,9]。

3.2 开放手术的优缺点

根据病情的不同, 开放手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可以选择后路或者前路手术。传统术式是前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10]。Suess[11]等采用病灶清除内固定技术治疗24名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Efthimios[12]等分析163例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过程, 发现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再手术率高, 而减压内固定术取得较好疗效。开放手术可以有效清除感染病灶和残存的椎间盘组织, 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 维持脊柱高度和稳定性, 矫正脊柱畸形, 但是手术风险高, 创伤大, 费用高, 继发于脊柱手术后的椎间隙感染患者, 局部组织粘连, 再次手术操作进入椎管进行病灶清除困难及风险性增加, 且容易导致感染扩散, 伤口不愈合。

3.3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术的优缺点

1993年西班牙Pombo[13]曾使用CT引导下置管给药的方法治疗腰大肌脓肿, 经过平均7d的治疗, 除1例因未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脓肿复发外, 其余皆治愈。Dinc[14]和Cantasdemir[15]报道在CT引导下PCD治疗腰大肌/髂腰肌脓肿亦取得良好的疗效。国内张西峰等[16]采用CT引导下经皮介入置管灌洗、局部持续化疗术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但其治疗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 引流管堵塞; (2) 出入液体量不相等; (3) 引流管滑脱; (4) 冲洗液由伤口渗出或漏出。所以必须保证引流管通畅, 有时甚至需要反复置管。另外, 持续引流及局部多次化疗导致住院时间长亦是其明显不足, 限制了其应用。

综上考虑, 我们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治疗椎间隙感染属微创手术, 无需引流及局部多次化疗, 缩短了住院周期, 避免了置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冲洗置药达到了稀释病原体、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的目的, 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大大提高了感染病灶的控制效率, 且于术中取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 可以确定诊断。随访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学者多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创治疗椎间隙感染, 我科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穿刺虽术中在显示脓肿等方面不如CT, 但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 仍能穿刺成功, 不失为一种可以在影像设备比较落后、没有CT机的基层医院推广的治疗手段。

通过临床观察及参考相关文献总结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治疗椎间隙感染的适应证为: (1) 诊断不清, 需要做经椎弓根穿刺活检; (2) 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 (3) 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根治手术。禁忌证为: (1) 凝血功能障碍者; (2) 合并椎管或脊椎其他病变, 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瘤等; (3) 患有严重神经压迫症状; (4) 严重脊柱畸形、不稳; (5) 孕妇。 (6) 体质极差不能耐受手术或严重贫血者等。

摘要: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是治疗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定期行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随访8-60个月,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 术前评分为 (74.21±22.62) , 终末随访时为 (12.54±8.39)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逐渐降至正常, 椎间隙基本融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活检冲洗置药术是治疗椎间隙感染安全有效的方法。

篇7: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综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77-01

口腔颌面颈部的筋膜间隙数量众多,连通复杂,毗邻涉及语言、吞咽和呼吸等的重要功能结构,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沿间隙之间相互通连的脂肪结缔组织而播散蔓延,甚至波及颅内、纵隔等处,而威胁生命[1]。选取临床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10~85岁,平均50岁。牙源性感染33例,腺源性感染11例,损伤性感染3例,血源性感染1例。颌下间隙感染11例,咀嚼肌间隙感染15例,眶下间隙感染6例,翼下颌间隙感染5例,颊间隙感染5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多间隙发生感染6例。

1.2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12.5~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5%~92%。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经药敏实验皆找到敏感抗生素。

1.3 方法:静养休息,注意全身营养支持,应予心电监护,并注意监测和维持呼吸和水电解质平衡,以减轻中毒症状。根据脓、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足量抗菌药物。局部注意保持清洁、制动,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感染扩散。急性期局部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瘀、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脓肿局限倾向时,可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成脓肿及排脓。外科手术切开排脓、清除病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解释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该疾病治疗的时间。教会患者增强自身抵抗力战胜疾病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做到关心、细心、爱心,让病人信任医护人员,鼓励病人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

2.2 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食物。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

2.3 术前准备:急诊全麻手术,术前至少禁饮食4小时以上;急诊局部麻醉手术:术前禁食即可。术前清洁口腔[2]。术前排空大小便。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患者有无全身疾病等。必要时术前进行麻醉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过敏皮试试验。对于舌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术前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引流装置。检查患者口腔黏膜及口腔情况、有无假牙等,并协助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消毒术区,并准备麻醉药物。

2.4 术后护理:(1)全麻术后护理: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患者神志意识观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挡保护防坠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取半坐卧位。术后第1天后可以下床活动。活动能力应当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循序渐进,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应当根据本人情况进行活动。(3)呼吸道管理及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有效抽吸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者口底、舌体肿胀程度以及舌體动度,必要时舌体上缝一针,用线将舌头拉出来,以防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4)伤口观察及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肿胀度等。(5)管道观察及护理 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观察创口引流条或引流管是否松落。每日更换引流条或引流管,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引流条或引流管拔出时间:根据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决定。(6)口腔护理 一般病人可用漱口液漱口,对儿童及重症患者应用1%~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擦拭口腔1~2次,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5 并发症护理:伤口出血时引流条或引流管持续有新鲜血液流出,2小时内引出鲜红色血液大于100ml或24小时大于500m,伤口敷料持续有新鲜血液渗出时,用止血、制酸药,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时进行再次手术。伤口愈合不良,引流条或引流管内一直有分泌物流出,伤口内一直有死骨,伤口不愈合时换药,增加营养,增加患者体质。伤口肿胀,不能睁眼,眶周淤血,静脉输入消肿药物3天。

3 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综合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局部可切开引流,切口内放置引流条。炎症消除后可拔除病源牙齿,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适当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局部肿胀情况,炎症是否向邻近组织扩散、有无呼吸困难等[3]。全身支持疗法,给高热量、易消化的半流或全流饮食,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各种维生素等。情绪稳定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邱蔚云. 口腔颌面外科[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2.

[2] 石若梅. 口底蜂窝织炎合并纵隔感染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4):269.

[3] 向亚会,吕菊红,王瑞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3,9(4):313.

上一篇:跑得什么填词语下一篇:领取通知书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