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2024-05-04

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共6篇)

篇1: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及教案

烟台一中历史组

房静静

<一>课前系统: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提高自身参与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导学,合作探究】

一组:国防科技组 重点研究课题:“两弹一星”

问题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原子弹、氢弹、导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参考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经威胁要使用原子弹。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书记赫鲁晓夫,是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5年 问题3: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你能列举出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吗?并简要介绍之。

问题4:“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问题5: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是什么?中国在和平时期如何利用核能源?能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二组:现代农业组 重点研究课题:杂交水稻 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材料: 材料一: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材料二:

中国只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20%以上的人口。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问题2:杂交水稻的研究经历哪几个阶段,取得了什么成果? 问题3: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有什么优势?

问题4: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组:信息产业组 重点研究课题:巨型计算机

问题1: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诞生于什么时间,哪个国家?最初应用于什么领域?

问题2:什么是巨型计算机?我国为什么要研制巨型计算机呢? 问题3: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问题4:当前,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问题5:联系实际,谈谈巨型计算机使用对经济建设产生的重要作用。

四组:载人航天组 重点研究课题:“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技术

问题1:中国人飞天的梦想何时得以实现,标志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世界论神五”

1、美国某媒体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项“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有能力掌握现代高科技,并已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2、法国《费加罗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3、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问题2: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问题3:载人航天技术会带动哪些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

师: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反映了我国哪项重大科技成就? 生:载人航天,神五„„

师:2003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就在39年前的同一天,一朵从西北大漠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这又是什么事件?

生: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师:是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新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转头板书 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二)讲授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走近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是什么?看完视频告诉我!

师:这个里程碑是什么? 生:两弹一星(板书)师:两弹指哪两弹? 生:原子弹、导弹

师:为什么不是氢弹?他们三者之间什么关系? 生:回答„„

师:(简单总结)原子弹爆炸标志着打破了核垄断,导弹的研制成功真正增强了国防力量,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我国进入空间时代。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已经了解“两弹一星”战略是在建国初制定的。大家想想,建国初,我国的经济基础怎么样? 生:薄弱,穷。

师:是啊,百废待兴,一穷二白。那为什么党中央要在这么困难的 条件下制定“两弹一星”战略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台湾问题上,美国总统都曾经威胁要使用原子弹。配备着核武器的美国第七舰队在中国沿海晃来晃去,美国在中国周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核基地。

材料二: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书记赫鲁晓夫,是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1955年

学生读完后分析每一则材料的大意,得出结论: 为了反对美国核威胁;为了打破核垄断; 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力量,捍卫新生政权。

师: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地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取得了成功。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建国以来党的英明决策。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师:结合邓小平这段话,谈谈“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生:打破了核威胁;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板书)

师:材料二:“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生:(补充影响)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板书)

师:(分析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引导学生想一想现在卫星的种类,气象、导航、通讯,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再引导学生考虑在和平时期两弹没有派上用场,我国是如何利用核能源的。生:建立核电站,比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还有烟台的海阳核电站。新闻图片

【据胶东在线网报道 2010年11月29日】据了解,海阳核电项目共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首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将达到175亿千瓦时,将极大优化山东电源结构,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全部建成后,5 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

师:我国“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在国际上堪称奇迹,投入最少,基础最差,用时最短(美国6年半,苏联4年多,我国两年多)。同学们想一想,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当然还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而且我们的科学家比外国的科学家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同学们能列举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吗? 生: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力学之父)„„

师:是啊,除了同学们列举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介绍两位,钱学森和邓稼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钱学森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钱学森钱学森小档案出生日期:1911.12.11毕业院校:交通大学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职业:空气动力学务:国防五院(导弹、火箭研究)首任院长主要贡献: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此处运用谈话法,和学生共同来介绍钱学森。

师:介绍钱学森留美期间(二战)参与过美国的导弹原子弹研制——曼哈顿计划,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要求回国。美国能放他走吗?

生:当然不能。美国海军次长说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放他走,他一个人顶的上5个海军陆战师。所以,钱学森被软禁起来。师:那后来怎么又回来了呢?

生:周总理和美国谈判成功,用15名在朝鲜战场俘获的美国高级将领换回了一 6 个钱学森。

师:回国后,为我国的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2007年,钱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来看一下感动中国授予钱老的颁奖词。(视频)

师:像钱学森这样爱国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邓稼先。

“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邓稼先邓稼先小档案出生日期:1924.06.25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及美国普渡大学职务: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主要贡献:两弹元勋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师:邓稼先和钱学森一样,早年留学美国,这是他留学美国的照片。中间这位1米83 的帅气的小伙子就是邓稼先,他右边这位是谁? 生:杨振宁

师:他俩怎么会在一起呢? 生:是同学

师:是的,邓稼先和杨振宁中学时是同窗,在美国虽不在一所大学,但同住一屋,是好友。但是由于两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人生的轨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稼先在195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回国后,由于负责核武器的研制,在西北大漠开始了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86年去世,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他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

由于常年的核辐射,导致他全身大面积出血,很多器官病变,临终前,他说了这 7 样一句话„„

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说: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师:邓稼先的事迹,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你能否拿起你手中的笔为邓稼先补上一段《感动中国》的推荐词,来纪念一下这位共和国的功臣。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教师肯定表扬。相信同学们写的都很精彩,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示,下课后,科代表收起来我批阅一下,下节课接着展示。

接下来我们要走近的人,是我们端起饭碗很容易想到的一个人。(音频)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师:他是谁? 生:袁隆平

师:袁隆平主要在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杂交水稻(板书)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袁隆平

袁隆平,早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亲眼目睹了1960年罕见的粮食饥荒,他决心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来战胜饥饿。

有了这种信念,袁隆平开始了他艰辛的历程: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找到了6株试验植株。(一年的寻找)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两年的试验研究)

又经过8年 “过五关”,到1973年配制种子成功。(8年的攻关)终于于1973年配种成功: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袁隆平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1999年又培育出 8 超级杂交稻。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相比有什么优势?西方媒体甚至把它称为“东方魔稻”,我们来看看它的魔力在哪?(对比图片)

学生看图分析: 生:穗多,粒大饱满„„

师:那么,产量自然就高,下面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材料一

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亩产增产20%。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从一般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

师:超级杂交稻节节攀升,所以有人就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种植,而且已经被推广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一农业经济学家说,Mr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通过上述材料,同学们来概括一下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助于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饥饿)问题。师:(过渡)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誉满全球,但是丰硕成功的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

几十年来,袁隆平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十年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辛勤耕耘的同时,他又是那么地无私„„

袁隆平将他的试验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他捐出奖金,设立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

大德必有大成!

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人预估袁老身价过亿,但是这位老人简朴到没有一身像样的西装,在出席联合国一次颁奖仪式时,买了毕生最贵的一套西装,价值800元。我曾经看过一期《实话实说》在稻田里对袁老的专访,当主持人问起他身上的衬衫多少钱时,袁老坦然地回答:30元。

多么朴实无私的老人那!不讲吃穿,只讲奉献!请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科学家——袁隆平!(图片)

师:刚才说到袁老的杂交水稻30年来领先世界,说道领先,让我想起了最近的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计算机领域,我国的一项最新成果跃居世界第一,哪位同学知道?

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运算速度方面,跃居世界第一。(图片每秒2566万亿次)

师:什么是超级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它和我们平时使用的计算机有什么区别?

生:„„ 师:(幻灯片)

(1)含义: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的处理器(CPU)组成,主要用于尖端领域的计算。

特点:功能强、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

(2)用途:主要用于尖端领域,比如国防军事、宇宙航空、卫星遥感、环境科学、石油勘探、医药、生命科学等等。

师:计算机最早诞生于哪个国家?什么时间? 生:美国,1946年

师:我国计算机起步较晚,巨型计算机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年开始研制,经过5年攻关,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一号”,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图片)

1992年“银河二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0亿次。(图片)1997年“银河三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130亿次。(图片)2008年,“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230万亿次(图片),其 10 实在此之前,还有很多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比如神威系列。曙光1000—4000,为什么把曙光5000单独列出来,因为它是一项标志性成就,每秒突破百万亿次。

到刚才说的“天河一号”已经达到每秒千万亿次,2566万亿次,相当于一秒钟有2566万亿人在同时正确地演算一道题,太惊人了!

师:结合刚才的讲解,同学们想一想,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今天,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可以结合下面这段材料来思考,在飞机制造领域,通过巨型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模拟技术,大量的实验可以省去,使研制周期缩短。

在制药领域,很多基础性的实验和计算工作都可以由巨型计算机来完成,一种新药的研制周期可以由15年缩短为3-5年。

生: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师:是的,作为尖端领域的高端计算工具,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师:(过渡)巨型计算机已经成为高端领域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那么它的发展,必然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比如航天领域,所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就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下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视频)

“神五”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

1、美国某媒体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一项“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有能力掌握现代高科技,并已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2、法国《费加罗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3、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通过上述材料,思考“神五”的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

1、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史上又一里程碑。

2、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载人航天事业可带动高新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空间技术、系统工程、航天制造、计算机系统、通信、遥感、气象、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等。

4、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向宇宙进军,是开辟人类生存发展新路的需要。

师:所以在神五之后,我国又于2005年发射了“神六”,这次我国同时送上两位宇航员,而且还实现了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

2008年,又发射了“神七”,这次同时送上3名宇航员,而且翟志刚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表明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已渐趋成熟。

三度千秋,三次飞天,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小结:

师:回顾本课内容,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集中力量发展什么科技?

生:国防军事 师:为什么?

生:新中国建立不久,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为了加强国防,捍卫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安宁的环境。

师: 改革开放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重点发展国民经济,主要是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板书)

从建国以来直到今天所取得的科技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师:学完本课,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和感想。生:„„

师:(伴着音乐总结升华)

是啊,回首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我认为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是爱国,是奉献,是自强,是创新,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种精神化为我们的行动吧,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勇攀科学的高峰!

<三>教学后记:

本课从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从一名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从一名历史教师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本节课教材内容大而空,光有骨头没有肉。所以本着“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问题针对每个模块大量搜索素材,补充史料,使内容丰满起来。但是四个模块互不统属,各自独立,不好整合,于是本人就大胆地采用爱国奉献精神串起了本节课,这样自己感觉不仅有了骨头有了肉,还有了灵魂。

上完本课,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落实地还比较满意。但是授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灵活度还有待提高;虽是新授课,如果能设计一道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就更好了。

篇2: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

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四方面科技成就的背景、影响学生资料收集,归纳总结、整合知识。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材料研究。

归纳科技成就讲解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结论。建国近六十年来,在中共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发展的影响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科学技术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此要坚持科教兴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科技成就

、原子能

a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

b背景:美苏核垄断

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

2、生物技术

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

b背景:地少人多

c影响:解决吃饭问题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a成就: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

b背景: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c影响:国家工业生产

人们的日常生活

4、航天技术

a成就: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

b背景: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

c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影响:“科教兴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在课下,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等四个方面查找到很多有关科技成就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些成果。

讲授新课

一、科技成就

设计思路:请同学们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课下的准备,从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方面说明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每一部分都用图片和材料说明三个内容:成就、背景、影响或作用。通过让学生课下准备的方式,促进学生得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真正实现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从而得到价值体验。

(一)原子能方面

请第一小组同学们出示有关原子能的资料。一名同学讲解。

生:首先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景象。

图片讲解:1966年10月27日,北京时间9:00正,随着指挥员一声“发射”口令,顷刻间核导弹腾空而起,按预定程序准确飞向靶区。9:0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毛泽东接到报告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0月27日的这一声巨响,表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准中程导弹核武器,也取得了核弹头研制定型的完整经验,对加快战略导弹核武器的研制速度,增强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到的这两位老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钱学森。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这几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邓稼先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

材料二

在建国初期我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奇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那些创造了如此辉煌成就的功臣们却一直默默无闻:王淦昌,当时参与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此前,他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而轰动世界,到研究所报到后,由于保密需要,化名“王京”,而王淦昌这个名字从此消失17年之久;在“两弹一星”科研刚刚起步时,苏联撤走了专家,是邓稼先带着一批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京城北郊的灰楼里,用4台手摇计算机运算,开始了艰辛的攻关;还有钱学森、周光召、朱光亚、钱三强、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钱骥、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等。1999年,党和政府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他们中已有7位科学家去世了。

生总结:我们找的材料主要就是从原子能成就和这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方面入手。老一辈科学家那种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

结合我们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师:一组同学准备得非常充分。请大家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思考: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还要研究原子能?

生答(略)

师: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苏联都对我国进行核威慑,为了打破核威胁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科学。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

师: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简称核能,俗称原子能。它给人类提供了土种新的能源。思考:原子能技术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还在什么方面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生: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12月开始运行发电。另外还有大亚湾核电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

(二)生物技术方面

第二组同学出示自己的材料。

生:这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他旁边是他的研究成果给农民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我国拥有世界7%的耕地,却有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吃饭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下面我们一起看几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地,究竟能有多高产?”袁隆平曾做过一个非常浪漫的梦:水稻长得像人一样高,人们在丰收的稻穗下乘凉……1965年10月,当袁隆平写出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称他为“世界水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

XX年,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沃夫奖被称为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而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材料二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XX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生:我们根据已知的材料(课本资料和我组提供的材料)设计了几个问题:[探究]

1、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什么?

2、我们的“东方魔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

生总结:发明杂交水稻的背景是中国人多地少。我国的杂交水稻“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师:第二组同学能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问题,很有创意。大家思考: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将达到16亿人口会不会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进行质疑的时候,袁隆平这种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何种关系认识?——人定胜天。

(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也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请三组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他们的“调查”结果。

生:第一幅图展示的是我国在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系巨型计算机。第二幅图是我国的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下面我们看两则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999年研制成功神威巨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材料二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之父。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人们通常把当时性能最高、运算速度最快的一类计算机称为巨型计算机。到了20世纪9o年代,我国自己开发成功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每秒10亿次。但是,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上千亿次。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我国决定研制“神威”巨型计算机。金怡濂经过认真研究后说:“我们应当有能力造一台千亿次巨型机!而且必须有一个大的跨越,否则我们会被世界越甩越远。”金怡濂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他被任命为“神威”计算机的总设计师。1999年9月,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研制的“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生总结: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并且有一批我们自己的专家。而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上通话、网上购物等等,但是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的“网虫”。相信今后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互联网会更加紧密,因此我们应当遵守上网公约,实现“绿色”信息化。

师:三组同学查找的资料也很详尽,并且给大家不少启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四)空间技术、航天技术

请第二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的搜集成果。

生:请大家看以下材料(展示)

阅读以下材料:

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T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日日,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己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总结:从以上的图片和材料可以知道,建国后我国的空间、航天技术变化日新月异,成果累累。如果大家想更详细的了解,请大家参考这个网站上的有关长征一号的介绍和图片。

师:四组同学非常细心,不仅把本节课本上的有关知识展示给我们,还找了很多近年来科技成就。

[探究]

1、回顾“一星”发射时期我国的内政外交情况如何?国家领导人对空间技术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2、空间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举例子说明。

生讨论并发表见解(略)。

师总结:

1、国内正处在十年**期间,从外交上来说,国际地位有所提高: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等等。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空间技术,因为它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之一。只有综合国力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才能提高。

2、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突出的是被誉为“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标志的神州五号。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个经典片断(放截取好的录像)——神州五号上天、杨利伟返回地面。

师:这样一项开辟新时代的科技成就,凝结着多少科技人员的汗水。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民族精神。

我们共同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见板书一)

[教学反思]采用情景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思考的同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成果展示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示一系列图片、音像制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导入下一个标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的科技发展也举世瞩目。这让我们不仅想到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生讨论)

师总结: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前后,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原来已经受伤的祖国更加支离破碎。

[探究]这两个时期,世界科技史上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为什么建国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却发生了飞跃呢?

二、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科技革命的影响

设计思路:从回顾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导入现今科技发展的原因。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在学生对前面知识已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深层次引导学生,体现知识的递进性。在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讨论,并且指导学生回顾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有关内容。据材料、已知知识分析得出建国后科技发展的原因。让学生在自我提高当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处理课后习题的形式完成新课的最后一部分。把影响这一部分作为开放题目处理。加深同学们对“科教兴国”的认识。

(一)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强迫中国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1963年9月,毛泽东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曾明确指出: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我们“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况,挨打是不可能避免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多次号召要“在技术上兴起一个革命”。1956年,当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团结起来向“自然开战”、“向现代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材料三

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论述了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他说:“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生讨论。(略)

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成就的影响

师:由以上分析可知,科学技术要有适宜的社会条件才能得到发展。科学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那么,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

[教学反思]用对比法引出科技成就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前后、横向的对比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通过处理课后“解析与探究”的题目,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当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请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生: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著名的科学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有主权独立、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给科技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过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篇3: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本课的课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本节的内容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节的内容较重要, 在高考中涉及的考点较多, 而且与古代中国的科技、 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较多, 古今中外的联结点多。

教学方法上运用表格法, 归纳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构建基础知识体系;运用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讲练相结合, 总结规律与方法, 加强解题方法的引导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学习, 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图说历史, 设置疑问, 激发思考。

设疑过渡: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及其原因?

(一) “夯实基础”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情感升华:学生齐读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民族脊梁———钱学森。

在他心里, 国为重, 家为轻,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 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 他是先行人, 披荆斩棘, 把智慧锻造成阶梯, 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语文科代表诵读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袁隆平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 播撒智能,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 ”

设疑过渡:通过问题的设计, 设置悬念, 激发思考。

从上表可看出, “文革” 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相比, 科技发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二) “突破疑难”

探究一: 为什么中国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 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史料1: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 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 是为了防御, 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史料2: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探究二: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史料3:20世纪中期以后, 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自力更生, 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方法引导:教师讲解解题方法。

第一步, 审问题: (1) 看答题依据; (2) 分析问题的限定词。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第二步, 分析材料: (1) 分层:找关键词、句; (2) 联系所学; (3) 将所学与材料实现嫁接。

第三步, 组织答案: (1) 问什么答什么; (2) 要点化; (3) 序号化, 。

规律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 内部条件:经济基础、政治条件、政府态度、科学家个人因素; (2) 外部条件。

(三) “提升能力”

探究三:角度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 思考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史料4:材料一:[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袁 (隆平) 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 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 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史料5:材料二: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 “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 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 它向世界宣示, 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 而且飞得很高, 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

规律总结: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国民经济、对政治军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思维。

探究四:李约瑟难题 (课本16课相关内容) 。

角度二:宏观把握找联系。

史料6:古今联系:古代科技领先、近代科技落后。

中外联系: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四) “大显身手”

1.2010年1月11日,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

A.过渡时期B.十年全面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国际地位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C.科技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D.科技发展推动民族振兴

(五) “挑战高考”

探究五:2009年广东高考题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7: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 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 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史料8: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 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 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 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 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 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据材料一, “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 侧重点有何不同?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9分)

(六) 学史感悟

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感悟二:科教兴国。

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

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 让感动变成行动, 让中国感动世界!

(七) 巩固练习

篇4: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西汉早期,有了用麻做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早期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后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

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宋元时期已有套色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欧洲。

3.指南针。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火药。

唐朝中期的书籍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

商朝甲骨文里留下了日食、月食的记录。周朝观察天象更精细:《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夏历”相传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

2.医学成就。

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创编医学体操“五禽戏”;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他为“医圣”。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尊他为“药王”。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医方10000多个。

3.数学方面成就。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南朝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利用和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他还写了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4.地理与地震研究成就。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出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有综合性地理学专著《水经注》。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5.建筑方面成就。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唐朝都城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明成祖时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北京城,城中心的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长城更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6.农业、手工业论著。

北朝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北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明朝徐光启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篇5: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学案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预习内容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目的:为了打破

、等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反对核威胁。

2、成就: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

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

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XX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

”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培育的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杂交水稻的培育的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发现

水稻。

(2)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

(3)XX年,袁隆平获得“

3、杂交水稻培育的影响: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

的第一人,多次获得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 的吃饭问题。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

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

,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1)背景:

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2)成就:

983年,研制出“

越来越先进的

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3)地位:

中国高性能

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4)意义:

加速了国家

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

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

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

技术改良、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 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

作出了贡献。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二、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一: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科技战略

制定战略原因

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合作探究二: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三、反思总结: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设计而成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的地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且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能迅速突破重点。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

3、在导入中结合了现实,注意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些不足,如没有照顾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有少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实践中将会注意分组,由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真正实现合作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当堂检测、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一届人大会上

c.全国科技大会上

D.全国政协大会上

2、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

3、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4、“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杂交稻解决国人吃饭和世界粮食问题

D.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课后练习与提高、“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⑥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③④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2、下面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 D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和推广

3、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是因为:

A.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B.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重合肥

c.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新型复合肥

D.邓小平制定了拨乱反正的政策,袁隆平研制了“东方魔稻”

4、下列科技成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银河一I”型计算机诞生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中,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居世界之首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

6、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7、材料题

材料一:

两弹一星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材料四:“谁掌握了科学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钱学森

(2)结合你身边发生的变化并联系材料说说建国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了哪些作用?

学案答案

合作探究一:

时间

科技战略

制定战略原因

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

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960年第一枚火箭(酒泉)

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五)

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

979年“望源”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第四)

20世纪80年代

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863”计划

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教兴国”战略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神舟”5号、6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第三)

合作探究二: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的变化

思路引领:战略决策的制定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针对不同的历史背景,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科技发展决策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合作探究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创造了前提;

(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影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存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当堂检测1-5:ccBAc

课后练习与提高:

教学设计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六、课前准备

七、课时安排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导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

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

4、图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教师总结以上问题,归纳成下列图示。并由此引入新课。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三)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956年

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列为发展重点

963年

部署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人造卫星的研制;

986年

“863计划”及以后的“星火计划”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含义

2、背景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探究】出示下列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问题: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3、成果

【探究】计算机投影下列四幅图片。

图片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思考:你从上述四幅图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南优2号的选育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

四、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成就及其地位与意义)

【探究】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篇6: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条约的场景。提问: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此低下的国际地位,你有何感想?教师导语: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但如果仅有愤慨又能改变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从战场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平坦大道的?中国又是怎么重新奠定起世界大国地位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

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问题探究: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开展了那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结合课文材料,重点把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①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另外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③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问: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过度:设问: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突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含义是什么?(含义直接展示),(进一步设疑)开放性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时俱进的精神,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会议.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见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去何从?

出示下列材料,讲述亚非会议的成果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后,提出以下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而讲了这番话?周恩来总理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如何做到求同存异?

由学生回答和教师纠正指出:在亚非会议上,有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诬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总理作了上述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会议通过了《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实际上成为和平共处原则的体现和引申。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的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展示材料: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代表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面对这

种变化,当时周恩来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所包含的内容及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领略周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主张的两幅图片和讲话内容,(提出问题)“和谐世界”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教师总结:“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的体现。)

过渡:50年代的外交成就让我们引以为豪,但最使我们感到自豪的是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70年代是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尤其鼓舞人心。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拥有着重要的一票,然而,这一权利来之不易,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那个时候,去感受一下当时复杂的背景,了解这一外交成就取得的过程和原因。尤其注意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这一权利长期被台湾占据。

(教师分析并结合《提案通过后沸腾的联大会场》和《乔冠华开怀大笑》两幅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渲染气氛。)

过渡:总结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交往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这种关系是否一成不变呢,我们知道这样的说法: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到了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从敌对走向合作。

四、中美建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建交

①改善中美关系的必要性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后设问:美国为什么会把手伸过最广阔的海洋?中国为什么愿意接纳这个过去一直痛恨的敌人?这一新型局面是如何打开的?双方是在什么基础上改善关系的?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有什么影响?现在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析,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一组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尤其是注意1972年和1979年这两个时间。关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和美国在国际上的表现,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自主归纳。

2、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有了前面分析中美关系的借鉴,对引导学生分析中日关系就不困难了,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进程;困扰中日关系的问题;日本政府对侵华罪行的态度问题。

【课后研讨】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旧中国(中华民国)形成不同外交政策和方针。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什么不同?

思路:①社会制度的不同。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因为依附于外国,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②阶级基础不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旧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

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如有其它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明确阐述出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角色扮演,合理想象:一个外交家的一天。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王书渠校级优秀团员推荐表下一篇:蔬菜水果变干净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