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

2024-04-12

乡镇行政(共6篇)

篇1:乡镇行政

×××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体制

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县于2011年底全面完成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到今年7月,我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政府及乡镇事业单位已运行半年,为了解乡镇政府及乡镇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特对我县乡镇管理体制和机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行政体制运行情况

(一)乡镇职能得到重新定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找准,使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找准了适合×××县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的职能定位,所规范的乡镇机关职能,体现了欠发达地区乡镇党委政府所要做的工作。

(二)机构设置更加科学。一是规范党政机构设置。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以及“机构设置统一规范、职责配置科学、人员分工合理、工作运转高效”的原则,全县各乡镇机关统一设置4个机构: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2-

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事业编制核定过程,根据乡镇职能的转变,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

(四)乡镇政府服务功能得到增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新时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要把从政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上。“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的设置,探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乡镇机关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机构设置过多、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的现象。通过机构设置的调整,各机构的职能得到了细化和明确,机构之间的工作条块关系更加清楚、顺畅,促进了分工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乡镇执政能力弱的问题。乡镇作为一级政权,承担着各自辖区的行政管理职责,而目前各类审批权和执法权都由县以上政府和相关部门行使,造成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导致乡镇政府难以有效管理乡镇社会事务。

二是乡镇财力不足的问题。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乡镇财政收入几乎为零,行政开支完全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或上级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无更多财力用于民生的支出。乡镇政府为增加自身的财政收入,只得将精力更多放在完成上级制定的经济指标和项目建设上,从而削弱了乡镇政府的社会公务服务的履职能力。

三是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仍待规范。本轮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事业单位的人、事、物、财权一并转由乡镇政府管理,虽然使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加直接、规范,乡镇履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随之出现了乡镇事业划归乡镇后,原上级主管部门对对口乡镇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减弱,造成乡镇事业单位工作难于开展。

三、建议

一是赋予乡镇与职责相匹配的权力。要使乡镇政府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就必须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权范围,做到权力与职责相符。应将县级政府的部分审批权和执法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增加乡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和手段。

二是改革财税体制,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在乡财县管体制下,要保障乡镇政府财政足额划拨到位,上级政府不截留挪用。加大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健全税收属地征管体制,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不再简单地将乡镇事业单位划归乡镇政府或上级部门管理,而应在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事业单位人权,上级部门管理乡镇事业单位事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权与事权管理有机统一的新的管理体制。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篇2:乡镇行政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事关全局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之休戚相关。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面对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现实,乡镇行政管理中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工作的实际需要迫使自己就现代乡镇行政管理去思考、去研究。本文《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研究》,分乡镇行政管理及其特点、当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优化乡镇行政管理的原则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党委权利过分集中;人浮于事、管理方式陈旧;机构条块分割,政府职能被肢解;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责任错位;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财政举步维艰;人民代表大会功能柔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与村委会矛盾加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于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农业税费改革从2000年以安徽省为试点单位,并逐步扩大到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山东等16个省份。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费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 1

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义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的总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应该说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既要求经济发展,也要求社会发展;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探讨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先就当前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述。

(一)机构设置及管理情况

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①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有的乡镇把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称为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②政府机构:政府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③司法机构:人民法庭、司法所(或司法助理);④下属企事业单位: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粮管所、烟草站、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林业站、卫生院、中学、中心校、邮电所等;⑤机构管理情况:在政府机构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中,邮电所、工商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站、派出所、烟草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即人事权及财权都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有政府办、农业服务中心、计生办、计生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财政所、粮管所、卫生院、中学、中心校等单位。不过,乡镇机构设置不是千篇一律,并非每个乡镇都建有人民法庭、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邮电所、工商所等机构,这些单位是按片区设立,一个单位负责管理几个乡镇的相关业务工作。

(二)行政运行模式

乡镇办事处均建有相同的领导机构核内设机构,即均设有党委、人大、政府三大领导机构。同时,不管是乡镇或办事处,均设有大体相同的党群部门和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作为上连县、下连村的中间政权组织,乡镇主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的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同时,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指导(宪法第110条规定:“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的关系应为指导关系,但事实上几乎都是领导关系。)这种行政运行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乡政村治”体制运行模式。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原因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当前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

(1)政府职能庞杂、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代会有l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但实际落实并非如此。一是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如同一个全能的政府。有的乡镇职能错位、政企不分,既是财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经营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代表,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有的在发展经济中职能越位,强制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的代替农民决策去办企业、发展经济。二是乡镇机构设置重叠。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责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产生违法行政行为。三是由于权责不一致,弱化了乡镇应有的职能。乡镇在职能职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乡镇,而根源却在上级部门。有的上级部门偏离了责权一致的原则,通过行政命令和资源配置权,把一些本该属于自己抓的工作下放给了乡镇,使乡镇疲于应对若干的“一票否决制”,弱化了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划的站、所越来越多,乡镇管理不了,有责无权。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出现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事,农民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政府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他们看见乡镇干部就戏称为“催粮、催款”,因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行政运行成本高,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一些乡镇政府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直接插手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原则。

3)财政不堪重负,体制不顺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一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个别缺编单位进人时,不是从超编单位选调,而是从下级选调或公开招考,造成缺编单位逐步满编,而超编单位继续超编的现象,财政供养人员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财政供养人员与财力不相匹配。三是财政体制不顺。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由于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这就必然使得这些乡镇的财政为短缺型财政,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诸如发工资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分税制,上级政府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纯公共产品,同时,这些财源不多或发展经济不力的乡镇为了完成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他们的财政税收考核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所谓“协税”上。协税事实上就是拉税买税,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同时,为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温床。

(4)党政不分,政事不分。党政不分,主要表现为党委一元化领导与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好。按照规定,乡镇行政工作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对政府工作实施领导主要是把宏观、把方向,做好统揽和协调工作。但事实上,在乡镇一级,党委与政府基本上是混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的工作任务和指标对每一个干部都同等下达、同等考核。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党政一体化运作的现象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在乡镇也普遍存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僵化、政事不分等问题。由于职能界定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严重依赖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上主管部门怎么说就怎么做,经费上有财政拨款作保障,人员也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实际上成了主管部门的附属物,造成这些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并且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使这些事业单位法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薄。

(5)公务员政绩考核办法不完善,科学合理的选拔任用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包括乡镇干部在内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办法不科学、不完善,考核公务员的政绩还没有找到一种把个人贡献与集体贡献合理区分的办法,因此往往会出现把集体的政绩说成是个人的政绩,把别人的政绩说成是自己的政绩的现象。这种考核办法的不完善,还会加剧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而且会促使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提拔任用干部必须经过大会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推荐,这本是扩大民主,落实干部、群众选择权、参与权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部分乡镇干部(甚至县级干部)对此却异常敏感。因此,该放手去做、去管的事不认真去做、去管了,因为做事就要触及各种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就会得罪人,就会在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中少得一票,甚至少得若干票。所以,好人主义盛行。如此种种,都不利于公务员的合理选拔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不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不利于科学合理地选拔任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

(二)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对乡镇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工作职能重心、职能方式的惯性作用,致使乡镇干部的观念意识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乡镇干部对乡镇应该履行什么职能,新时期如何落实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缺乏明确地认识。仍然习惯于完成上面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的事,缺乏发展意识和发展规划。

(2)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削弱了乡镇的职能体制。乡镇原有一些主要职能站所比如工商、税务、国土、电力等先后实行了垂直管理。原则上乡镇是“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但是由于站所的人才物全部收归县级职能部门,所以乡镇对于这些站所只能协商,不能控制和指挥。这样,乡镇在履行某些职责的时候就很困难,另外行政执法权又只能授予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推动工作的方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经济因素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税费改革以前,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自农业税。免征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乡镇政府的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既要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还要负担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农村公共设施维护、农村教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活动、科技推广等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决大部份依靠乡镇财政自行

解决。而且这些公共事务支出大、欠账多。这也大大制约了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发挥。

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组织、动员、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乡镇致府的机构设置

有些人提出取消乡镇政府建制,或者强县弱乡、实行乡镇作为县市派出机构等若干建议。就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需求而言,乡镇非但不能取消,而且应该强化。在新时期,乡镇面I临的问题并非源自乡镇本身,而是来自于整个中国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不过是整个中国体制矛盾中最尖锐、最集中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镇的弱化和取消都意味着矛盾向核心地带的靠拢。乡镇的困难决不是乡镇制度本身的困难,而是整个中国体制改革困难的集中体现。因此,乡镇改革不是取消乡镇,而是要合理定位乡镇的职能,改革乡镇的体制。目前,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都很不规范。要通过立法明确乡镇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和工作程序,明确乡镇政府各项行政人事行为的程序和责任。法治化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乡镇改革中,要贯彻“小政府,大服务”的方针,保留履行政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机构,压缩甚至撇开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对规模过小的乡镇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合并,减少数量,扩大规模。

(二)创新思路,转变观念,转变职能

在乡镇改革中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的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财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量的乡镇“负累”,有的甚至变成了乡镇财政的包袱。今后,乡镇政府应该从竞争性领域解脱出来,把办企业、做贸易的任务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以多业并举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均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问题。再比如,乡镇领导要从过去包揽一切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的服务和引导上来,切实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转变职能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从现在的情况看,各乡镇自身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交叉,有许多应该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的事情,政府大包大揽,做了许多费力不讨好、事与愿违的事。乡镇政府依然承担着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众多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一是由政府改革带动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二是防止把转变政府职能简单化,停留在提口号或做表面文章上,而要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现代化建设,包括政府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政府治理架构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方式的现代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种种便利条件,如信息技术支持、财政贴息等手段,通过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好资源积聚和资金投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二,通过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今后,乡镇党委政

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加强政府服务,把改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事情下决心坚决不管,乡镇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型专业服务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把不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交给市场,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在我国已进行过多次,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有必要加快推进。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冗员负担过重是目前乡镇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力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口、减轻财政负担已经是势在必行。各级人事部门在确定编制时,不仅要根据县、乡规模大小,也要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树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养多少人”的指导思想,对经济发展滞后,财政供给能力差的县、乡,可在省定编制的基础上,从低、从紧核定编制额,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深化教育改革,乡镇中小学要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杜绝超编现象。属于提供非公共产品和非公共服务的单位,可以取得经营性或服务性收入的单位财政要停止供给。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林业站等服务性单位,应通过服务收费来实现自我平衡。应加快乡镇公共卫生改革步伐,减轻财政负担。在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建议乡镇的规模应达到8-10万人,乡镇的领导职数一般可确定为5-7名,包括党委、人大、政府和武装部的领导干部,总人数应控制在20-30名(不含公安和工商税务部门等县级执法部门)。乡镇机构要精干,人员要相互交叉兼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机构与人员的作用,减少人员开支。对于乡镇机构人员过多的问题,主要应该通过“扎口子”,也就是严格定编,然后通过调整、逐年退休或鼓励提前退休等方式,将问题分年化解,不能过于急躁冒进。清退乡镇机构临时人员也是乡镇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决心,有措施。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裁减人员的生活出路。改革后,要避免或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的膨胀。

(四)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

篇3:基层乡镇林业行政科学管理探究

1 基层乡镇林业管理中的制约因素

1.1 工作范围广, 头绪繁多

乡镇林业站的工作范围广, 要面对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林权发证、营林造林、科技推广、林政执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矛盾纠纷调解、生态公益林调整、林木采伐、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及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相关业务培训以及林业灾后重建等多项重要工作, 任务相当繁重。同时, 林业工作人员服务于乡镇政府, 有时会被安排其他与林业无关的工作任务, 因此难以专心从事林业工作。

1.2 专业设施不到位

林业行政管理需要专业的设施, 需要添配森林消防工具、办公设备、通讯设备、交通设备、办公场所、员工宿舍以及灾后重建物资。但现实是, 基础设施落后, 乡镇林业站缺少或无计算机及网络通讯设备, 所以无法应用相关的林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1.3 经费保障与执法工作不适应林业行政为事业编制

由于乡镇地方财政困难, 除保证基本工资外, 一般不会有剩余, 执法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勘验取证、装备所需经费无法落实, 严重制约了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严重影响林业行政执法效率, 影响了执法质量和执法效果。

1.4 管理脱节不少乡镇没有专门设立林业站

在农业服务中心设置林业岗位, 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 县林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林业工作站的人财物属于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但林业行政执法由县林业局管理, 导致出现管理脱节、断档, 难免造成乡镇林业站执法不规范、不严格。

2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的对策

2.1 坚持依法治林, 走可持续发展

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想科学管理林业, 就必须严格依法治理, 这是做好林业管理的主要前提。为此, 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林业法规, 用法律法规武装职能部门人员头脑, 提高他们依法治林的能力。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积极宣传国家林业法律法规, 使广大村民知晓法律, 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提高他们种林护林的积极性。此外, 林业职能部门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违纪违法现象, 在执法过程中起到普及法律、增强村民环保意识的作用。

2.2 理顺体制, 增加投入

现阶段, 针对林业管理薄弱的现实, 县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乡镇设立林业站, 从编制上给予高度重视, 并明确规定林业主管部门在业务和人事、财政方面的独立性, 使各级林业部门能够安心工作, 专注于生产管理。同时, 避免乡镇政府干预林业生产和管理。县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 确保林业部门人员工资, 办公、办案及其执法所需装备费用所需。林业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拨付,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同时, 要加强对财政拨付资金的管理, 实行严格的财政责任管理制度, 使每一分钱落到实处, 确保林业发展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2.3 提高素质, 加强执法

要采取培训、轮训等方式对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监督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 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及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通过不断的学习,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在实践中坚持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林业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以自律, 自觉做到持证上岗;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注重执法形象, 着装整齐, 严格执法标准, 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执法语言和执法文书, 对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规范, 公开执法结果。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基层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 确保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2.4 推进林业改革

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切实抓好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把改革引向深入。实施林业管理责任制, 划分为块, 指定管理责任人, 依据管理实行奖惩制;建立林业管理网格化网络, 每村、每个管区为一个格, 每个格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 信息及时共享, 使基层乡镇林业管理统一化;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认真总结、借鉴已有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要求, 稳步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抓好试点工作;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在乡镇机构配套改革中, 科学合理地设置乡镇林业工作站, 为乡镇林业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是不可或缺的公益事业, 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也有无法代替的生态效益。作为林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乡镇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自身建设, 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勇于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加强监管, 建设生态文明, 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摘要:作为林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乡镇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自身建设, 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勇于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加强监管, 建设生态文明, 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篇4:影响乡镇依法行政因素探究

关键词:依法行政;制约因素;调查探究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紧密,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最前沿阵地。广大农民群众在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体会到了乡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和真诚服务。但还存在一些影响乡镇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感到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些工作特别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难度较大,听到了乡村干部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四难”的呼声,发现个别乡村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予梳理归结,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的“四难”问题

1.产业发展难。无论乡镇领导还是普通乡村干部都普遍感到以前的“天下第一难”计划生育工作变成了现在的产业开发,尤其是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产业。以果产业发展为例,在被调查的80多名乡村干部中,有60多名认为该地果产业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不活、产业发展与市场没有有效对接,群众普遍积极性不高,乡村把近60%的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到了发展产业方面,但成效不明显。

2.建办公益事业难。乡村干部普遍想不通的是群众现在没有“公心”了,没人愿意主持公道,一切只向“钱”看。修渠补路、造林绿化等关系“大伙”的事情,群众不愿掏票子、干活叫不上趟子,工作迈不开步子,乡村不花钱再无其他方子。有的村庄附近山林着火,群众要乡村掏足工钱才去救火;有的村自来水通到农民自家门口,进户管道也等着村上掏钱来挖。

3.发钱比收钱难。乡村普遍感到在税费改革之前,大额度向群众收钱比较难,现在收取少量而且对群众有益的钱(如新农保、新农合)都收不上去。更让村上干部为难的是过去收不上来,现在发不下去,如不是普惠制的惠农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难以按照上级“保户不保人”的要求公平公正地发下去。个别村实行“轮流坐庄”,搞平均主义;更有甚者一些长期享受困难救助的家庭把国家救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还不满足,一味地向国家索取,向乡村索要。

4.年轻干部管理难。在不同年龄段的乡镇干部座谈会上,大家普遍反映乡镇工作压力大,主要领导难当,副职工作难开展,干部管理办法不多。60、70后的一般干部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却主要承担一些乡镇重点工作落实,但这些人由于身份、学历、年龄等原因,提拔晋升基本无望,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80、90后干部重享受、轻奉献,怕吃苦、责任心差,工作不安心,一心只想进城。在X镇16名80后干部问卷调查中,所有人三年内最盼的事情就是到县直部门工作。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干部难以管理,个别乡镇甚至管不住一般干部,特别是80后干部;也有部分乡镇因个别干部违法违纪、脱岗溜号,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一些容易被忽视和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1.乡镇主导产业与群众意愿脱节。乡镇都结合实际,确定了一部分主导产业,抓办了一些典型。但建办的一些典型没有生命力,一些正面典型反倒成了反面典型,这与群众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经营机制不健全,与市场不对接等因素有关。如果园建设,乡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规模,忽视了群众的地块、家庭等实际,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2.乡镇自主权过小。机构改革之后,乡镇积极转变职能,在新农村建设、惠农资金发放、改善民生等方面主动作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乡镇对干什么工作、什么时间干基本上自己说了不算。除自身承担的工作量大、事务繁多影响之外,主要是县直部门各强调各的工作重要,都对乡镇安排工作并且定时限、定要求,签订“一票否决”责任书,时常进行督查考核,乡镇自身的工作节奏经常被打乱。

3.乡村债务不断增加。税费改革之前,乡镇为了完成财税上解任务和保职工工资发放,层层分摊,对群众缴不上来的“缺口”,只好由乡村两级借贷来“填平”。近年来,财力相对宽裕加上国家转移支付,保证了乡村正常运转。但是乡村尤其村级每年都有新增债务发生。这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要求乡村配套产生的部分债务,更多的是由于发展产业、建办典型过程中,民间资本没有激活,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为保证工作落实不得不举债搞建设。

4.“啃公”现象比较普遍。随着“以工哺农”政策不断深入,国家对“三农”投入逐年加大,各项补贴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现在群众普遍自我发展、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意识逐年下滑,靠政府、靠组织的思想日益严重。如在自然灾害面前,大部分人没有想着如何抗灾减灾,而是盼着核查干部来,拉着核查干部看,围着干部转,害怕自己沾不上,更有甚者人为破坏,制造假现场,一味地要国家救助,要组织照顾。

5.村上开不起群众会。召开会议是传达国家政策、统一党员群众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多年来,乡村充分运用这一“法宝”破解了许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也形成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的优良作风。但现在村上很少开或者不开、也很难开得起群众会议。这既有干部怕麻烦、怕多事不愿开会,又有群众忙于家务、不愿参加的因素。群众对国家和上级政策不了解、不知晓,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干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平台,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有所减弱。

6.干部成为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各乡镇按照产业富民的思路,抓规划、抓投入、抓落实,促进了农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果、菜产业发过程中仍然主要是以行政命令推动为主,群众真正参与的程度并不高,部分乡村干部直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个别果园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偏差,群众对发展果园抵触情绪较大,乡镇供树苗、给物资、提供技术服务,群众就是不愿出力,有的甚至人为破坏;地块整理、果树栽植、日常管理都靠乡村干部来落实。

篇5:文档行政示范乡镇材料

一、统筹协调到位,组织保障有力。镇委、镇政府牢牢把握人口基数大,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镇情,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对人口计生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相关部门(单位)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形成了综合治理格局。阶段性工作由驻村干部包落实,村(居)“两委”交总帐。镇计生办履职尽责,村(居)计生专干待遇落实,计生协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得到保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五大目标”,突出工作重点,逐项量化依法行政、社会抚养费征收、人口统计质量、控制政策外生育、“民生工程”等责任指标,实行不定期抽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将完成责任指标情况作为干部岗位绩效和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先后有 3 个村受到“黄牌”警告、两个村受到“一票否决”、12 名镇村干部被取消当年一切评优评先资格,并受到不同的组织处理,有力保证人口计生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近5 年来,全镇共出生人口 2603 人,人口出生率为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5‰,均在责任控制指标之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为 86,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 90,晚婚晚育率 45,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强化投入保障。认真执行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和专款专用规定,严格坚持由镇计生办专人出据专用票据征收,镇财政所负责监督,所收社会抚养费及时存入县财政金库。将财政预算计生事业经费、社会抚养费投入、上级专项补助全部用于计生事业,支出实行“一支笔”审签、财政审核入帐。计生办认真加强资产管理,对差旅费、公务接待、公车燃料实行定额预算。计生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打卡直发,宣传工作、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得到保障,人口计生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和“两包一挂”及时兑现,依法行政工作保障有力。

二、宣传氛围到位,普法成效显著。全镇始终不逾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倡导婚育文明,构建法治计生。坚持整体联动,常抓不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为公民普法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计划生育大宣传活动,突出了“三抓”:一抓干部学法。每年开展 2-3 次集中学法活动,分期分批组织镇村干部系统学习人口计生法律法规,邀请人口计生、司法等部门的行家讲课,通过专题辅导、以案讲法、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统一测试等方法进行计生行政执法业务培训,选送了 5 名计生执法人员参加省、市、县的政策法规培训,先后组织计生工作人员赴资中、大竹等地学习行政执法经验,着力引导广大干部增职工强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二抓社会宣传。利用计生法律法规颁布实施、“5.29”计生协活动日、《公开信》发表 30 周年纪念活动和每年“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人口计生法治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办广播讲座、发宣传资料、扎宣传车、采取办墙报专刊、开展街头咨询、派干部送法进村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先后将县人民法院、人口计生委、监察局、财政局“关于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的公告”和渠县人民政府“关于强化依法管理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秩序的通告”印制 1 万份在全镇农村院坝张贴,制作《计生慰问信》、《优生指南》、《计生须知》等宣传资料 30000 份,送至家家户户、邮寄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品入户达 98。每季度在街道、车站、码头开展 1-2 次计生咨询服务活动,每次接待咨询群众 1000 余人,为 100 余人义务诊治,为 1000 余人赠送避孕药具。三抓文化工程。利用村级办公场所、汽车招呼站、农家茶楼等场所,打造生育文化景点,全镇建生育大院 25 个、计生中心学习户 198 户、农家人口文化书屋 16 个,在辖区公路沿线悬挂计生公益性广告式巨幅标语 450 幅,通过多形势、多渠道广泛传播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化解了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负面情绪,群众对计划生育权利、义务、再生育政策、社会抚养费标准、奖励扶助条件等知识知晓率达 95。

三、依法管理到位,执法行为规范。在人口计生行政执法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健全完善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狠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力抓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针对外流人口多,过去社会抚养费征收难、流失多的问题,镇政府认真履行县人口局委托的计生行政执法职能,规范制作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送达回证》、《分期缴纳计划》等法律文书,坚持先取证后裁决的执法程序、先党员干部后一般群众的执法方法,做到证据确凿、文书齐备、档案规范。实行政府领导包案督查、计生干部包案调查、村(居)干部协助征收到位的执法责任制。先后集中开展了对流动人口及城镇违法生育的专项治理行动,出生人口基础信息集中核查专项行动、历欠社会抚养费清理专项行动,自行纠正违规处理个案 35 起,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拒不履行法律责任的个案 21 件,有效遏制了降标收费、白条收费行为,近3 年共追收历欠社会抚养费 360 万元,个案首征到位率和全镇征收总额均为全县第一。二是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根据现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了并认真落实了计生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规范性文件申报审查备案制度、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协商处理制度、疑难个案申报裁决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开展两次计生行政执法自查工作,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干部和育龄群众代表对落实计生行政执法制度情况进行评议。2010 年,以开展基层文明执法专项行动、人口普查、立法评估为契机,组织镇纪委监督室、公安派出所、财政、计生等部门对全镇 2002 年以来的出生人口基础信息进行了全面核查,清理出机关单位和基层干部违法生育漏处理人员 13人,及时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近5 年来,全镇无计划生育行政诉讼案件和恶性事故发生,计生信访量逐年下降。三是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2008 年,县人口计生局开展阳光计生行动试点工作,我镇拨出专款在村、社区建 23 个政务(村务)公开专栏,开设了阳光计生热线电话,建立健全了人口计生阳光政务、事务、村务公开制度。常年公示对涉及生育指标安排、奖励优惠政策落实、社会抚养征收、流动人口办证、生育免费服务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纪律》、计划生育“七不准”和“十禁止”规定在全镇广泛张贴。2010 年 9 月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和流动人口评计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育龄群众对计生奖优政策落实、行政执法的满意度为 98。

篇6:乡镇依法行政自查报告

XX年,我镇坚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镇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扎实地推进。我镇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现将我镇开展依法行政工作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行依法行政的基本情况

1、提高认识,加强依法行政组织领导。

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

我镇成立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xx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xx、纪委书记xx任副组长,镇政府各站所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和协调全镇依法行政工作,镇政府制定下发了《xx镇XX年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依法行政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始终把依法行政工作当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来抓,当作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了对本镇范围内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

二是抓好学习培训工作。

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采取以会代训,以案释法等形式,督促我镇行政执法人员加强学习,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健全机制,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和听证制度。

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各方面意见,并进行公开公示。

二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行政决策集体研究决策与合法性审查制度。

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由镇政府领导会议研究审议。会议召开前,有关议题由镇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进行合法性审查。

3、规范执法,增强行政执法工作效能。

一是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落实违法案件转办督察制度,严厉查处违法案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二是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加强程序制度建设,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

三是强化行政执法证件管理。

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结合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的要求,建立了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资格管理制度,认真抓好我镇行政执法证的换发证工作和报名审查工作,切实加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从而强化了行政机关依法管理行政执法证件的意识,维护了行政执法证件的严肃性。

4、强化责任,加大行政行为监督力度。

一是加强行政执法案件的监督审查,继续开展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审查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管理。

5、关心民生,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是完善信访接待制度。

认真执行《信访条例》,建立完善案件回访、受理申诉、接待群众举报、来信来访制度。坚持每日

领导接访

制度,积极处理干部群众反映的各类信访件,耐心细致地做好来访者的政策宣传与解释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

今年以来,我镇进一步加强力度,认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提高了执法人员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意义、目的、具体内容、程序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

二、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XX年我镇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行政执法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行政的环境建设有待完善。主要是法治理念的氛围还没有建立起来,依法办事的环境还没有形成。一方面是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普法工作形式化,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淡薄。

2、执法者的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对依法行政的监督还不到位。行政监督体系建设还不到位,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打算

1、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明确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2、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武装干部,让行政执法有理有据。

3、提高执法者的素质。要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4、要加大普法力度。加大投入和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5、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从自我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做起。

上一篇:刘少奇故居导游词下一篇:《霜冷长河》优美语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