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2024-05-22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共6篇)

篇1: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2、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

3、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动阶段)和 形式运算阶段。

4、学前教育是面向(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5、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6、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对人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的影响。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从性质上来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分为(期望功能)和(实际功能)。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二、选择题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林哈德与葛笃德》)

2、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 16 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A.孕育阶段)

3、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D 江西实验幼师)

4、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福禄培尔)

5、在学前教育学孕育阶段,我国关于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和(B 颜之推)

6、教育的基本功能是(B 个体的功能)

7、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C 发展性)

8、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9、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C.功能异化)

10、属于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的是(B.迟效性)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 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3、学前教育效益: 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他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4、育人效益:是学前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四、简述题:

1.介绍我国学前教育学初创时期的一位教育学家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答:教育学家陈鹤琴主张幼稚园要注重儿童的健康,培养良好的习惯,充分而适量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行单面教学,采用游戏方法,主张户外 活动。

2.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3.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一.提高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二.加强监管 三.提高师资的素质。四.加大努力投入力。五.多渠道举办托幼机构。六.为学前教育立法。4.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决定教育效益、教育效益体现教育本质、教育效益体 现教育功能。

5.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答:一.提高社会对学育德知识 四.加强科学的自主管理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三.调整幼儿园教学内容 五.加强科学研究 六.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6.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答:一.领先性 二.广泛性 三.对象性 四.发展性 五.延后性

五、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答:

1、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 导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2、以发展的眼光 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 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

4、教育者要了解 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

5、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 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幼儿园小学化是非科学的。因为当今幼儿园的孩子是我国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 的主力军。处于世纪之交的学前教育要为他们的今后成长、学习、工作打好基础,要为培养 21 世纪未来社会的“四化”建设人才打好基础。

3、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调整学前教育内容。

答: 首先,明确当前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向,已从版面追求智能发展转向儿童心灵的建设,从“智育中心”转向培养学前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儿童社会性以及情感的发展。其次,要看到我国教育的大背景。我国中小学教育已在进行从就试模式向人的素质教育的转 轨。学前儿童教育应清楚看到这种转化,要忙与国际学前儿童教育和国内中小学业教育接轨。最后,要认识当前学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非科学教育观念,并尽快做好教育思想上的转 化工作。

六、案例分析题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答:这个学科是不断发展的。每门学科都需要一定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学前教育学也是如 此。我国在解放后,学前教育理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总结我国过去学前教育经 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并学习前苏联以及其他国家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奠定 了基础。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展历史上已有学前教 育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如幼儿园教 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前教育评价,以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等。只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健全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指导实际工作的学前教育学。

2、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 53.73%....答:学前教育效益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成果。通过培育儿童,促进个体将来在 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为政治经济服务,提高社会的 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效益有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之分。个人 效益主要是指学前教育学发挥其功能在个人知识、经济等方面的收益。它的社会效益只要是 指它在整个社会上所获得的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从资料来看,在科 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者占有比例远远大于其它行业。而科学研究和综 合技术服务业正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重要行业,这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和(易表现 性)。

2、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3、学前儿童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 趣。

4、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表现力)。

5、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6、一般而言,学前儿童每日应至少有(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二、选择题

1、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不包括(C.注意力分散)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3、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A 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4、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A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 的发展)。

5、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6、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A 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7、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B 角色 游戏)

8、上课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结束部分以及(D 收尾部分)

9、属于创造性游戏的一项是(A 结构游戏)

10、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即(B 成型玩具和未成型游戏)

三、名词解释

1、认同:是指向教师或其他真实的榜样,但有时也同一种理想或想象的榜样相联系。

2、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 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3、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为的一切日常活动。

4、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 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5、角色游戏: 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6、有规则游戏:由成人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四、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答: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 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方法:1.说服 2.范例 2.专门的德育活动 3.练习4.评价 3.游戏活动

2、解释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答:1.学前教育总目标 2.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3.短期目标 4.活动目标

3、简述我国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1.活动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4、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编写学前儿童的活动方案的。

答:1.设计思路 2.活动目标 3.活动时间选定 4.地点 5.人员 6.活动准备7.活动安排

5、简述幼儿园游戏的意义。

答:1.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2.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促进儿童创造力 的发展 4.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5.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塑造。

答: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是:

1、知行常常脱节。这是由于形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各种因 素发展的不平衡所形成的,需要抓儿童知、情、意、行的薄弱环节,引导儿童所得实践,才 能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

2、容易反复。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不 够稳定。行,即道德行为,是符合一定道德标准的行为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 的,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评论学前儿童的行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不能 听其言而信其行。

2、论述指导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答: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和保育人员应做好下述四方面的工作:

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 会独立。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和家庭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儿童养尊处优,独立意 识越来越差。教师要用多种方法鼓励儿童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引导儿童尝试独立做事,促 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

2、从儿童入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根据儿童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儿童遵守简 单的生活规则,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向儿童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易懂、简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要不断鼓励儿童,让儿童在遵守各项常规 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来自不 同的家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其家庭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差异。教师应用一颗 慈母般的爱心去关爱儿童,使儿童真正感受到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爱、体贴他,幼儿园也像 家里一样温暖、安全。

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时间是短 暂的、零散的,但同样蕴涵着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随机进行教育。

3、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答:游戏条件的创设包括: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是促进 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 游戏活动时间。上下午可有较长的游戏时间(30-40 分钟)。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游 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始游戏的必备空间条件。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在室内、户外设有游戏的固定场地。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游戏材料、玩 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儿童做游戏离不开玩具。要使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 动,必须配备适合的、充足的玩具。玩具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教科书,是他们的生活伴侣,因此发展游戏必须准备游戏材料。

4、结合实际,论述组织和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答:在我国幼儿园中,一般将游戏按教育的作用分为创造性和有规则的游戏两类。创造性游 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等。各类游戏各具特色。如前所述,根据幼儿在选择游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幼儿园的游戏 可以分为“自主游戏”和“教学游戏”两类。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日渐普及和自主活动课程的推 广,自主游戏在幼儿园日常游戏组织和儿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幼儿的自主游 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自由选择、自主展开和自发交流。但是,幼儿园中的自主游戏与幼儿 在园外纯粹的自主游戏有所不同。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自主游戏只是强调和突出了幼儿在 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其中的共享、观察、帮助的职能。相反,教师必须 通过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认真观察和总结,及时地在游戏后对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分析,这 样可以为幼儿选择和进行下一次的游戏活动提出指导,从而更为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发展。因 此,自主游戏,突出体现了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意愿活动这一本质特点,明确了教师作为 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者、游戏过程的观察支持者、游戏成果的分享激励者的角色地位。

六、案例题

1、“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答:《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规定,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 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 初步的动手能力。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发展 学前儿童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发展学前儿童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 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很大;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是根据智育的任务而设计的,具体的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智育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智力包括:促进学前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学 前儿童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想和创造能力等;培养学前儿童良好 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帮助学前儿童尝 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 法和技能。第二.初步知识和概念的教育。学前儿童认识事物始于直接感知。引导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 必须是有关于他们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粗浅的、具体的知识、而且必须有科学性 和教育性。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生活的常识、社会常识、自然界常识、数的初步认识、音乐 和美术的知识、语言方面的知识等。第三. 学前儿童求知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奇心是学前儿童求知兴趣和欲望 的最初表现,保护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学前儿童智育 的重要内容。学习习惯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 学前儿童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积极克服困难、能否有爱心、能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等等。

2、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答:小班儿童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还不习惯于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儿童刚入园的两周内,教师可以把儿童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让他们一起听故事、做游戏。小组人数少,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儿童,使他们学会同全组协调活动,逐步过渡 到全班教学活动。经过小班的阶段的学习,进入中班儿童已经习惯于集体教学活动。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语 言的发展,求知欲的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所以,中班儿童课堂教学活动的 次数要适当增多,时间要适当延长,教师对儿童的要求也应比小班有所提高。中班儿童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他们认真听,并且学会复核。这 样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认真听讲的习惯。中班儿童不会对课堂教学活动有兴趣,而且 已开始关心自己完成作业的好坏。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作业应进行评价。评价要有分析,指 出好在什么地方,说明原因。还要注意培养儿童认真完成作业、遵守课堂教堂活动规则的良 好习惯。经过小班、中班阶段的学习,大班儿童在知识、技能、语言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的按照教师指示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有较大的提高,求知欲和自制力显著增强,能认真地 听讲,并遵守纪律。因此,对大班儿童,特别是对到了大班末期的儿童,课堂教学活动内容 要丰富、充实,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要延长,逐渐接近于小学 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儿童能听从教师指导,有时可以要求他们独立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运用语言讲解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 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脑力劳动的习惯和必要的自制力和坚持性,如积极回答都是的提 问,有始有终地完成任务等。总之,对于大班儿童,教师要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作业三

一、填空题

1、激励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强化效应可分为正强化效应和(负强化效应),其中,幼儿园环 境所发挥的应当是指(正强化效应)。

2、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3、幼儿园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4、幼儿园的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包括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和复杂性。

5、教师对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表现为支持学前儿童(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支持学前儿童 合作学习)。

6.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7、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该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注 和 意自身的语言面貌)。

二、选择题

1、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限制作用和导向作用是指(B 制约作 用)

2、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是指(D.赏识教育)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 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A.发展性原则)

4、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A 开放式)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C 环境)

6、教历研究的主要流程是(A 一般项目课前技术过程描述课后反思)

三、名词解释

1、幼儿园物理环境:即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 诸方面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2、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 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3、教历研究:就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 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的 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4、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 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能力的一种话语方式。

5、案例教学: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 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答:我们认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应符合一 下七条标准: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 力 管理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

2、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寄予学生的期望与爱,使被期望者产生自信自强心理,朝着 期望着的方向发展的现象,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3、简述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具体要求。

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有:1.指导者 2.工程师 3.支持者 4.养护者 5.研究者 6.中介者

4、简述培养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答: 培养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第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第二.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第三.从实旧爱哦学研 究活动。

5、简述培养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答: 培养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途径有: 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方法有:1.提高语言素养 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3.多参加集体活动。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答:一般而言,符合下述标准的环境是学前儿童比较喜爱的。

1、熟悉的环境。在一个陌生 的环境中的儿童常常会显得有些拘束、不爱讲话、容易哭闹等,显示出一种害怕的表情,这 种现象在心理中被称为“怯生”现象。因此,儿童喜爱的是熟悉的环境,是他们自己了解的 环境,而不喜欢陌生的。儿童在熟悉的环境里会产生一种安全的、亲切的感觉。

2、舒适的 环境。舒适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想一想我们自己,处在一个杂乱、肮脏和简陋的 环境中,会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同样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活动也需要有一个舒适 的环境,这样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持,并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总的来说,应 该从空气与日光、光线与色彩、温度与湿度以及适合学前儿童心理的室内布局等方面来考虑。

3、富有新意的环境。儿童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一切新奇的东西,都喜欢不停地 动、摸、抓和放嘴里等,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的世界。

4、贴近自然的环境。

5、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

6、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2、列举四条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标准,结合实际进行说明和分析。答: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 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老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幼儿园心理环境具有教育 性、可控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评价一个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具体可参照 以下几方面的标准:(1)教师能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2)教师能和体谅和容 忍学前儿童的所作所为;(3)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前儿童;(4)教师能对学前儿 童表现出种种支持的行为;(5)教师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学前儿童的活动等。我们在建设 幼儿园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或者对现有的环境进行 评估和改进,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创设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3、如何帮助“不合群”儿童,请结合实例说明。

答: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教育中应注意:

1、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教育 方式是影响儿童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取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既不可溺爱或过度保护儿童,也不能专横或放任。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游戏活动往往可以创造自然的学前儿童之间相处的 机会,更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如何尊重别人和进行协商、友好互助的精神。

3、教给学前儿童 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为与其他儿童交往有困难的儿童创造一些有 利于展现他们特长的团体活动,为他们赢得同伴的好感; 可以引导其他的儿童发现这些小朋 友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抓住孩子渴望友谊的心理,通过适当的教育机会,让这些孩子改变 自己的一些性格缺点。

4、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答:

1、基于“教历研究”的教师成长。

2、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3、基于“反思 日记”的教师成长。

4、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六、案例分析题

1、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环境就是体现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思想,通过幼儿的参与它就可以更好地让幼儿有互动的 交流。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交流认知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2)在幼儿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答:一般来说,幼儿园户外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园只设一个大型的共同游戏场地,另一 种是同时设班级游戏场地和共同游戏场地。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幼儿园的建设者规模确定采 用的方式。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大致包括三个区域,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水泥地的 开辟主要可供学前儿童学骑童车、拉手推车、列队做操时使用;花草地可供学前儿童奔跑、跳跃、打滚、嬉戏时使用;泥土地可开辟为花圃、菜圃、自然角等用。幼儿园开辟户外场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前儿童能充分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锻炼儿童 的身体。因此,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 戏和体育活动。在场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 地享受户外环境。同时,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如果 场地面积比较狭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置一个不必要的设施,限制了儿童的活 动范围。

2、幼儿园对父母做了个调查:“您认为幼儿园老师是做什么的?”“父母主要有„.答: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具体表现为:(1)引导。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2)指导。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 生习惯等。(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 其积极性。(4)教导。教导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 质。

3、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

答: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熟记儿童的名字——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 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 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2).选用适当的语言——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不要用生疏的字、词、句与儿童交流,应选择儿童容易听懂的字、词、句作为与儿童交流的媒介,用词要准确,句子表达要完整、具体。(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目光的接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儿童通过教师的 眼神能明白老师要说什么。教师要使每一个儿童的眼光都注视着自己,视线必须将所有儿童 包围其中。在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师的视线最好与儿童平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蹲 下来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老师重视他,与老师处于平等的位置。(4).语调语速要适当——教师说话的语调对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教师语言 的抑扬顿挫会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儿童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与儿童沟通时的语 速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此外,交流时的音量也要适当。(5).语气要和善——教师与儿童沟通时,语气是否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语 气,会使儿童感到亲切,更容易接受,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6).善于倾听——在与儿童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用心倾听孩子的心 声。(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 点,但是他们又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极易受损伤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要充分肯 定其身上的闪光点、进步和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信任,对教师提出 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更加重视,并欣然接受。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社会 教育)。2.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个别联系方式)和(集体联系方式)两种。

3.社区教育最初是(成人教育)形式的社区教育。

4、《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的育人机制。

5、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功能包括(反馈意见)、进行专门的学前教育和(营造学前教育的 有利气氛)。

6、与幼儿园以游戏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相比,小学是以(上课)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

7、幼小衔接必须坚持(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8、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有(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和其它各领域 的教学活动。

9、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归纳的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要素指(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个性品 质)。

10、(科学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等 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11、国外幼小衔接的过渡模式可以归纳为(小学向幼儿园过度)、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幼 儿园与小学一体化)。

二、选择题

1、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B 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D 整体性)

3、社区教育起源于(B 丹麦)

4、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B 家长咨询)

5、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D0-3 岁未)

三、名词解释

1、家长开放日:就是指幼儿园定期邀请家长来园、所参观和参加活动,可增进家长对幼儿 园教育工作的感性认识。

2、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是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亲子班:由社区组织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 0-3 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加亲子活动。

4、家长学校: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时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有目的,有系 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了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 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

5、个别谈话:是一种幼儿园与家庭加强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到 园接送儿童的机会,与她们交谈有关教育学前儿童的情况,吸取家长的经验、或向家长提出 要求,反映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当然必要时可以另约时间做比较长的谈话

四、简述题

1、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

答: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 2.向家长介 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3.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4.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 法 5.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2、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坚定基础 2.家 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3.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3.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3、列举家长参加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答:家长参加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有:1.志愿者 2.家长俱乐部 3.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工 作。

4、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答: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整体性而非常项性 3.与 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独立化。

5、简述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答: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有:1.社会要求的提高 2.生活制度的 变化 3.师生关系的问题不同

五、论述题

1、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 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④ 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概括地说,我国的幼儿园担负着保育、教育学前儿童及为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幼儿园 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 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能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当的早期教育经验能显著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而长期教养经验剥夺则会使儿童 认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永久性丧失人类某些特有的能力。因此,我们各级幼教工作者一定 要认真对待并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后天教养环境。②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 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或外界刺激,个体不断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如此循环不已,使 认识结构不断创新,儿童心理的发展使由较低水平的图式达到较高水平的图式。因此说,儿 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宝宝的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成果,缺席哪一个主角都会造成孩子成长的 不完美。幼儿教育因其启蒙意义,成为孩子受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开展哪些工作。

答: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培养学前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 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 段应注意培养学前儿童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 的积极态度,并让学前儿童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学前儿童对小 学生活的适应性;学前儿童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 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学前儿童只是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 题了,这是十分版面的。

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着眼学前儿 童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 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 的交际习惯。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3、试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社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五方面: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积极影响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 环境;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六、案例分析题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答: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 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 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 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 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4)家、园、校 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 入学适应不良。(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注意:此题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此案例中,两位老师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 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这样的教 育模式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入学初感学习轻松,以后出现上课 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储备 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其实在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1)应注重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应培养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其中包括:培养主动性;培养积极性;发展人际交往 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前准备。如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其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培养儿童的这些 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篇2: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答: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智力因素,表现在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多方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接着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学生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2)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

(3)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

(4)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我们要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

二、案例分析

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 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2: 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 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他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论述题

1、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 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

2、论述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欲,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启发诱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大胆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案例1: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2:

从2001 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请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角度来谈其所做的评价改革。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1.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答:①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但这种提高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现一种螺旋反复,逐步上升的轨迹,这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所使然。第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第二、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制约作用,这会导致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第三、德育过程各因素参与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③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问题对于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尊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扶上马,送一程”。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爱是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尊重信任就显得缺乏实在性,也难以持久。采用“心理互换”或“位置互换”的方法对差的、落后的学生爱的情感。

例如: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行举例。

案例1: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良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答: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便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了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 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 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 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 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 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1、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促进者(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 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模范公民,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

教师----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如怎样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新、旧知识更好地交互作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组织化、技能的迁移;怎样才能判明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没有达到目标的症结何在等等。

教师----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未来教育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尽管过去也强调教师要不断充电,要继续学习,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加上体制上的因素,致使许多教师多年吃老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书育人者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模。

就教师角色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

1、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的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更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儿童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身为人师必须严于律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学生示以做人的榜样,永远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

(2)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加强科学文化素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的熏陶。(4)教育理论素养教师应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5)教育能力素养在每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具有以一种或几种能力为主的多种教育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所谓教育传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要求教师具有教育传导能力是由教育过程信息传递的规律决定的。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教育传导是和教育过程的控制密不可分的。教育过程的控制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1: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2: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篇3:电大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初探

关键词: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问题,对策

形成性考核是电大开放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措施。加强形成性考核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自1999年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课程考核改革的重点,是规定开放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为此,电大的课程考核工作开始在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中进行形成性考核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形成性考核要求落实到位,取得应有的效果,仍是摆在基层电大面前的现实问题。

1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概述

1.1 形成性考核定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统设必修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测评,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的阶段性考核。课程形成性考核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现代开放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1.2 实施形成性考核的目的

1)有效监控教学过程管理。开放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开放”。但“开放”并不等于对学习过程的“放空”。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技能。实施形成性考核可以达到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与有效管控。

2)改善教学时空相对分离的状况。开放教育教与学突出表现在教学时空相对分离上,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对学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以专业组织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方式,导致教与学全面沟通的困难。实施形成性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学的沟通,提高了教学针对性,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3)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放教育条件下,如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放松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要求,以一次性期末考试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形成和提高。实施形成性考核可以全面考核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

1.3 形成性考核的组织与实施形式及其内容

形成性考核的组织与实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纸介组织与实施;另一种是通过网络组织与实施。前者是通过纸质形式提交,后者是通过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根据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有关要求组织实施。目前,形成性考核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平时作业考核;二是学习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平时作业、自主学习、网上学习、小组讨论、课程实践等。

2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有些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把形成性考核成绩当做招生宣传的一个“卖点”,误导学生以为只要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即使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也能通过;二是有少数课程任课教师对形成性考核重视不够,把形成性考核简单地理解为做几次作业,并以此作为课程的考核依据。造成对自主学习过程流于形式,作业不能及时批改与反馈,有送分、应付等不正常现象;三是少数学生对形成性考核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按要求完成形成性考核。

2)形成性考核的管理职责分工不清。在开放教育中,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重要。形成性考核管理职责是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定成绩,进行核定,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目前有些管理部门把形成性考核仅仅看成教学工作的补充。具体安排不到位,职责不清;对形成性考核过程控制不力;管理人员对教学进程的要求不够规范;对未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不追究。此外,有时形成性考核册与教材的发放不同步,从而也影响了学习者学习质量及效果。

3)形成性考核设计和形式过于陈旧。形成性考核作业大多数题型设计陈旧,大量题目仍停留在“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形式。学生不用动脑筋,不用看书,网上一搜,就可以找到答案。长此以往难以使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降低了形成性考核的效用。

4)形成性考核过分关注作业成绩。形成性考核存在只重视平时作业,忽视了教学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网上学习等考核。形成性考核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网上作业以外,大多数以纸质作业为主,但对学生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没有硬性规定,部分学员只把它当作期末考试加分的一种手段,于是便出现了部分学员在网络上找答案或互相抄袭或只答部分练习题的现象。致使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3 加强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3.1 明确形成性考核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形成性考核管理的认识水平

形成性考核的目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对此有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形成性考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以实现开放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形成性考核工作的认识水平,重视形成性考核工作,逐步完善形成性考核工作,明确形成性考核的目标,理清形成性考核应坚持的原则,准确定位教师在形成性考核中的位置,并对其所包含的各个部分都要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质量。

3.2 强化正确的政策和舆论导向,提升对形成性考核的宣传力度

要加大形成性考核工作质量重要性的宣传。第一,要向学生宣传《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必修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使学生了解形成性考核的意义、内容及考核要求;第二,要向课任教师和班主任强调严格考核和把关的重要性;第三,要要求招生相关领导和教师也应正面宣传和引导,让学生改变对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些错误认识,积极、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3.3 建立课程责任教师制度,加强对形成性考核的过程管理

批阅并反馈形成性考核,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是远程开放教育中“不组班”教学的难点。建立课程责任教师制度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办法。将课程落实到具体的责任教师,责任教师根据自己所管学员实际情况,采取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辅导,引导学员完成形成性考核。实行课程责任制,不仅有利于杜绝等、推、靠的消极现象,而且,可对学生形成性考核的实施和成绩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课任教师和班主任沟通,形成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3.4 实行奖惩机制,健全形成性考核的控制系统

首先对班主任及责任教师实行奖惩机制。对责任心强、批阅认真、解决问题彻底、反馈信息及时的称职的班主任及课程辅导教师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为学员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形成性考核控制系统。一是要做好考核前控制。即对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设计,并做好作业的及时配发、有关表格的规范统一等物质准备。二是要做好考核过程控制。即对形成性考核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反馈信息,指导、纠正和监督其过程。三是要做好考核后控制。即对整个形成性考核工作及成绩进行事后统计分析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进。

3.5 逐步完善形成性考核内容的设计,使考核更具有灵活性、科学性

形成性考核内容的设计,是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必须符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一是以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依据,坚持“因课、因地、适时”制宜的原则,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增强形成性考核灵活性、科学性;二是考核作业,要与主教材相匹配,符合教学实际;三是自主学习、讨论、小组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实践性;此外,除作业设计需要一定的题型、题量等常规要求外,其他可以单元测验、同步训练、小论文、发言记录等形式替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形成性考核过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重视形成性考核,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学作用,提高开放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J].学术论坛,2004(10).

篇4: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关键词: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6-0063-02

形成性评价可以全面地、动态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提高、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李建平,2002)。

一、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建立的依据和过程

广义而言,模型是指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动态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的过程和行为,它描述与操作时间和顺序有关的系统特征、影响更改的事件、事件的序列、事件的环境以及事件的组织。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测评,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的阶段性考核。一些远程教育机构将课程形成性考核分为网上学习、面授辅导、小组学习、平时作业、课程实践、专题讨论、学习记录等内容。并按照一定比例,根据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计算出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由于开放教育课程要求不一,课程侧重点不一,有的课程侧重于实践,有的课程侧重于基本理论介绍,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基础差别较大,再者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不同,让学生按照统一规定的考核内容和比例参加并完成各种形式的形成性考核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能更有利于了解形成性考核的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管理行为,能够更好地将影响课程形成性考核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形成性考核方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张家界电大分校建校于1989年,相对湖南省其他电大分校来说,学生基础和学习条件普遍较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组织、管理和实施难度较大,取得的成效也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抓好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工作,根据张家界电大实际,结合学生群体需求,初步建立了张家界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是指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学习条件、学习特点等因素,按照一定程序选择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张家界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目前共有“622”模式、“433”模式、“253”模式。其基本框架结构如下:

张家界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动态模型

在这个框架图中,学生通过学习学校形成考核的相关文件,根据自身学习条件、专业基础、学习特点等情况,经过与管理教师、导修主任等学习支持服务人员的反复交流,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专业课程安排、学生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学生在不同的学期,对不同的课程可以动态地选择不同的形成性考核模式。

二、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研究与实践成效

(一)师生观念进一步转变

教学观念、管理理念和学习观念的转变是成功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自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试动态模型实施以来,新生通过开放教育入学指导,老生通过文件制度的学习,基本上理解和支持学校颁布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杨孝堂,2001)。辅导教师和管理教师多年从事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更加明白开放教育是给学习者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开放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狠抓形成性考核是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师生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要学生学”的现象,初步形成了“学生要学”的局面。例如,“622”模式中,由于形成性考核中网上学习部分占了课程形成性考核的60%,而且学生的上网学习行为实现了透明告知和分值量化,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网上学习部分的成绩,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逐步使学生适应了网络学习环境和在线学习习惯。管理教师在形成性考核方面的工作量也有所降低,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初步实现了切实落实教学环节和严格教学管理的目标。

(二)科研兴趣逐渐提高

在学校,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反过来,教学也能够带动科研。实事求是地说,我校相当一批教师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无法将一些宝贵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总结出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更加注重了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成性考核管理科研工作。学校教务科根据调研情况和集体讨论结果,确定了形成性考核研究项目。团队成员广泛涉取形成性考核各类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团队集体研究的方案开始了课程形成性考核教学管理的研究工作。团队成员科学研究兴趣逐渐提高,论文写作从无到有,已经撰写了《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分析与思考》、《网上学习形成性考核实时分值量化监控设计与实践》等文章。

(三)规章制度日趋人性化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为了保证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定了《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张家界电大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办法》等办法、规章和制度。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支持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不同形式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团队成员进行了广泛调研。重新制定了《张家界电大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办法》,对考核重点和考核形式重新进行了界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决定目前张家界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主要由网上学习与交互、面授辅导、平时作业三项内容组成。这三项内容基本囊括了开放教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突出了考核要点,操作更简单,适应性更强,回避了原来以往形成性考核中教学实践活动、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等内容,使课程形成性考核更加容易落到实处。

重新制定的形成性考核制度重点强调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落实与监控,突出全程性、真实性和验证性,强调学习质量与教学效果兼顾,人本关怀与和谐发展并存。目前,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条件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课程形成性考核可以选择模式“622”、“433”、“253”、任何一种模式。还可以根据特殊情况与管理教师协商制定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

(四)教学管理不断创新

教学管理需要不断创,只有创新才能出成果,出效率。学校技术部门根据学校形成性考核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形成性考核动态模型研究结果,开发、制作了课程形成性考核网上学习的管理模块。该模块更加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形成性考核网上学习部分的得分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改变了以往教学平台上网时间累计计时统计的思路,将学生上网学习时间分段处理,并结合学校对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规定,把网上学习时间与课程形成性考核网上学习部分的成绩联系起来;改变了学生依赖管理教师查询上网学习结果的状况。学生可以通过改进后的管理模块实时了解自己网上课程学习时间及当前所获的上网学习所获得的平时成绩,使得学生上网学习行为透明化和分值化。

参考文献:

[1]章敏. 电大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资源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02) .

[2]张明, 张睿. 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问题与对策[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3]张露. 电大形成性考核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实现[J]. 软件导刊, 2012,(01).

[4]张秀娟, 全世海.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作业改革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8).

篇5: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一)(第一、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远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远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5.学前教育是面向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其攻能的表现和结果。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教育,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A.《大教学论》 C.《理想国》 B.《世界图解》 D.《林哈德与葛笃德》 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教育的基本功能是(A)。

A.社会的功能

B.个体的功能

C.文化的功能

D.育人的功能 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D)。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6.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B)。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期望层次在于人的意识或愿望之中,特别是教育家或政治家的作品之中;潜在曾次。存在于教育的

实际结构之中,现实层次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三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冲突的。3.育人效益

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是学前教育发挥额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教育具有育人攻能,因此,通过教育过程就会获得培养人才的教育效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2.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办学前教育立法。3.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效益与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所决定,蕴藏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有利怍用。教育效益,是通过教育过程使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成果。由此可见,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属性和性能,而教育效益侧是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决定教育效益;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本质,教育效益体现教育功能。教育有什么样的本质和功能,就会通过教育过程获得什么样的效益。

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学前教育效事业走向社会化,对幼儿园自身水平,质量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能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质量要求成,幼儿园就能生存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所淘汰。为此,怒力办好幼儿园,进一步提高幼教效益,是摆在学前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五、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结合实例论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①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④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⑤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如果孩子完全有兴趣,老师也足够童趣地去教授些所谓的“小学化”东西,那孩子们肯定是快乐的,而不是小学里死气沉沉的。另外如果说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忽视了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忽视孩子的日常交往能力,那肯定不是幼儿园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所以关键问题时教育者、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学前教育,只要能多为孩子着想,那学前教育中适当的小学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幼儿园应该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过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则是影响进小学的关键时期,只有办好幼儿园才能让每个儿童上小学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调整学前教育内容。

未来的社会是很重视对学前教育的,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就象是早晨的太阳,所以未来的社会对学前教育要有一定的理解。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

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等相邻学科影响之下也有了教大发展,学前教育学开使从一门新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一门体系完善的学科,其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表现在以下2点;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2.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高出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同一指标50.85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9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篇6: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1(第 1 ― 3 章)

标签: 电大作业《教育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1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

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1)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2)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 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

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总括学习:又称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二、案例分析题(10 分)

案例: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但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决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机械的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的。所谓内部矛盾是指,在儿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才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并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他们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他强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教育要求的标准。即只有那种高于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体努力后又能达到的,才是最适合的要求。. 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P60 答: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3、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P72

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 S → 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他把这种联结看作是行为的基本单元,并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反应的联结有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本能,后者主要是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启法一:在教育中允许儿童错误,在错误中学习,从多次错误中反思,渐渐走向正确。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他不仅说明了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而且具体地阐明了学习的规律,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

学习的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红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一个叫应用律,另一个叫失用律。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启法二:对知识的巩固,要加强相应题目的练习。赏比罚更重要,要注意对学生多赞赏,在学生做到的方面多加赞赏,使她们更开心进行学习;对学生做不到的方面,少用罚,加以正面引导,当学生达到了及时赞赏。

学习的副律有五条,分别是: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 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P81-85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 3 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 3 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 3 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 3 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 P79-91

上一篇:国外领导人来华演讲稿下一篇:供水管道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