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024-05-04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精选9篇)

篇1: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目 录

1.项目经理职责 2.技术经理职责 3.生产经理职责 4.经营经理职责 5.质检员职责 6.安全员职责 7.专业工长职责 8.资料员职责 9.试验、计量员职责 10.材料管理员职责 11.后勤管理员职责 12.会计职责 13.出纳员职责

项目经理职责

1.代表企业主持项目经理部的全面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规范、方针和强制性标准,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履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项目责任进度目标、项目质量目标、项目安全目标和项目成本目标。3.组建项目经理部,确定管理人员,建立项目规章制度,目标责任分解到岗、落实到人。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4.参与企业进行施工项目投标和施工合同的签订,并对施工合同的实施全面负责。

5.对进行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在规定范围内,决定项目资金收入,确定计酬办法和人员奖惩办法。6.在企业授权范围内,负责项目的内部与外部的组织协调,并处理与项目管理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事项。

7.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和项目安全管理保证体系。组织编制《质量计划》和《安全保证计划》,并负责监督、检查。

8.严格项目财务管理,负责项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对项目成本支出签字。

9.负责项目创优活动及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处理突发事件及质量事故。

10.主持项目的重要会议,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纠正措施,不断改进项目管理,并负

责项目善后工作及工程保修工作。11.协助企业进行对项目的检查考评,并进行评奖申报。

技术经理职责

1.主抓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确保项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完成。

2.保证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负责技术对各岗位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搞好技术管理基础性工作,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和落实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搞好技术文件管理,并抓好人员培训、技术交流。

4.负责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环境管理方案、质量阶段控制计划,积极推广“四新”。指导编制施工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措施、作业指导书,并对其进行审核。5.负责编制项目的关键、特殊性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方案,并指导实施。负责编制项目创优计划并指导实施。

6.熟悉设计图纸,掌握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及时处理变更和洽商。做好现场施工与监理工程师的协调。7.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确保技术先行,掌握施工进度,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将技术难题上报公司总工办,寻求解决办法。

8.负责工程质量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编制,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和处理,不断完善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9.负责审核项目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负责做好项目施工技术、质量总结以及项目技术管理总结。

10.负责编制项目总工期控制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每月25日前),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11.负责检查现场材料和设备的标识、使用情况以及材料试验工作,保证将质量在施工中处于受控状态。

12.配合材料组对分供方进行监督检查,使分供方的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确保向发包方(业主)提供合格产品。

13.负责项目检测、试验设备以及计量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准确无误。

14.负责项目预算成本,制造成本实施计划的编制与分析工作。15.负责对项目施工物资需用量计划的审核,并验证物资到位情况。每月对工程量月报表进行审核,并作出月成本分析。16.负责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保证向项目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17.参加项目结构验收与竣工验收工作,并定期(每月28日)审查施工技术资料,负责编写工程竣工报告以及资料归档。18.负责工程保修期间,竣工交付使用后的技术服务工作。

生产经理职责

1.主抓项目的现场生产、文明施工以及环保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确保项目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完成。

2.确保项目生产安装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环境管理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人员持证上岗,并对下属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

3.负责项目环保、文明施工生产计划和安全保证计划的编制与实施,组织落实施工现场的成品保护工作,在施工中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及“生产必须安全”方针的落实。

4.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掌握施工标准、规范、监督检查专业工长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自检”和“互检”情况,在施工中认真落实“三检制”和“样板制”。

5.参与项目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工作,指导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的编制,并贯彻执行,确保技术交底交到班组。6.组织召开生产协调会,认真填写施工日志,每月20日对现场管理人员的施工日记进行收集,检查分包单位的施工能力(质量、安全、环保、劳动力配备、进度等),并对施工情况进行中期、终期的评价、加大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力度。

7.负责落实对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重点加强予控和过程控制,对重点关键部位和特殊过程施工要加强检查力度,做好予检和隐检,确保工程质量。

8.负责检查落实施工记录和施工技术文件,及时向监理人员报验工作,对监理人员提出的质量问题,督促施工人员认真整改。9.坚持“质量持续改进”的方针,对施工中查出的质量缺陷和问题,要认真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避免重复出现。

10.认真执行月进度计划,安排周进度计划,确保生产安全、工程质量在施工中处于受控状态,每月5日、20日组织联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项目经理。

11.负责进场物资堆放位置安排,监督施工人员合理使用材料,以及现场标语和宣传工作的落实。

12.负责施工现场机具和设备的管理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维护保养情况。

13.增加索赔意识,及时记录、收集索赔资料(通过音像、监理、业主签认方式),以达到施工各环节的受控。

14.负责对项目施工管理在工期、质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环保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不断完善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15.负责工程保修期间,竣工交付后的保修工作。

经营经理职责

1.负责协助项目经理搞好项目经营工作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完成项目经营指标,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2.负责收集和汇总建筑市场信息、新的建筑材料信息以及新建筑材料标准、规范、价格信息,为项目经理合理决策提供依据。3.负责选择合格的材料供应人,实地考察供应人的材质、规模、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使其符合项目施工要求。

4.负责按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用量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掌握施工进度,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

5.负责向供应人索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产品说明书、检测报告等证明资料,并及时交资料员保管、归档。

6.掌握市场材料价格,对重要材料(或大宗材料),需进行货比三家(从质量,价格和服务上),选择材料供应人。

7.负责与材料供应人签订加工订货合同,报项目经理审批,并监督合同执行。

8.负责对分类、合格供应人名册进行编制与更新,报项目经理审核。9.负责监督检查控制材料的合理使用,加强材料现场管理,完善材料的节约措施,组织材料的结算和回收。

10.负责项目的材料成本核算,不断完善和提高项目的材料管理。11.合理利用资金,降低材料的库存和无形损耗。

12.负责编制项目机械设备使用计划,严格控制进场时间,监督检查机械设备的安装验收、收集资料及使用、维护管理。

13.对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操作规程。搞好班组核算,加强考核和监督。

14.负责监督检查材料管理员的工作,加强考核,经常检查各种台帐,并召开内部会议,交流改进工作。

15.负责编制项目经营工作总结,不断提高项目经营管理的水平。

质检员职责

1.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质量验评标准、有关规定及计划要求,按质量标准逐项检查操作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行使质量否决权,确保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实现。

2.编制项目“质量检验计划”,增强施工预控能力和过程中的检查;对各分项、工序验收坚持样板引路制,使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3.负责过程检验工作,落实有关质量控制的程序文件,使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行。

4.负责对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技术交底的实施有效性进行检查,定期(每周)将质量信息反馈给技术负责人。

5.负责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报监验收检查,使其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并负责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工作,坚持检查结果上墙制。

6.认真与材料组共同对进场材料在质量、数量上进行检查,使其符合施工要求。

7.掌握施工进度,确保工作质量,关心生产安全,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

8.负责做好成品保护及质评记录,并及时移交资料员整理归档。9.按项目创优计划,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实体照片拍摄或保存摄像资料。

10.负责施工过程关键质量管理点(工序)及其质控措施的编制工作,并在施工中进行控制验证。

安全员职责

1.负责施工现场全面环保、生产安全、文明施工工作的实施和管理,并指导、监督、检查实施效果,消灭安全隐患,确保环境、生产安全、文明施工在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2.负责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及参与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并报生产经理进行审定,接受总公司例行监督检查。

3.组织落实主控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正常运行。

4.精通业务,掌握工程在施情况、施工特点、机械设备、临舍的分布状况,强化安全管理,正确使用安全管理否决权。

5.贯彻执行文明安全施工环保管理的各项规定,负责施工现场文明安全土地创建达标工作。

6.负责组织与生产经理共同对进场新工人、分包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入场教育、三级教育及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督办各种手续、证件,负责安全交底。

7.加强对特殊工种的控制,严格持证上岗。8.负责现场消防、保卫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9.负责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日常检查工作,并作记录。

专业工长职责

1.熟悉施工图纸、标准、规范,组织班组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对施工中的具体工作做好指导、检查和监督,确保质量阶段计划目标的实现。

2.执行月、周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本专业每天的施工任务。3.认真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对所管专业的生产安全、施工质量负直接责任。

4.认真执行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做好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并督促、检查施工班组进行班前技术、安全交底。5.组织施工班组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6.填写隐、预检记录,会同质检员办理隐、预检报监验收。7.填写分部分项工程的质评记录,会同质检员报验后交资料员整理、归档。

8.负责本专业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生产安全有影响部位的影响资料的留置工作。

9.组织落实本专业施工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工作。10.负责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保证文明工地目标的实现。

11.负责劳务管理,保证实现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杜绝材料浪费)目标。

资料员职责

1.负责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交圈工作,并做好工程竣工资料。

2.掌握施工进度情况,督促质检员、专业工长及时、准确、同步,并按规定标准进行填写、报验。3.参与结构验收及竣工验收工作。

4.负责对技术资料建立总目录、分目录,保证资料整理清晰、有序,经常对技术资料及质量保证资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负责利用微机对资料进行管理,建立技术资料数据库,每月28日对微机内资料进行刻录光盘。

6.负责工程概、结算的编制以及向甲方、总公司进行工程量月报表工作,并做好项目成本分析,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试验、计量员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试验、计量、测量管理规定。

2.负责编制试验计划,建立各项试验台帐,收集、统计、整理各项试验资料。

3.负责及时、准确地指导施工试件的制作以及现场原材、半成品的取样、送检,并及时将试验结果通知质检员、材料员,以便于材料的报验、状态标识工作。

4.负责做好现场原材、半成品的见证取样和送试工作。

5.负责质量保证体系中有关试验、计量程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并受控。

6.负责建立计量器具、测量设备台帐并记录检定情况。7.负责计量器具、测量设备的日常管理,进行周期检查、校准。8.施工现场如需购置检、试验、计量、测量设备时,及时、准确地填报设备购置申请单,提交项目经理批准。

材料管理员职责

1.负责现场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

2.组织落实关于材料、机械设备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实施,使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3.负责进场材料的验证、贮存、保管、发放、回收和退货工作,并将进场材料通知试验员和质检员,以便于及时进行取样和报验。4.负责进场材料、各种半成品的标识工作。

5.负责对每批材料的进场和发放进行准确记录,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牌实相符,并建立台帐。

6.负责发包人(业主)提供材料的进场验证(材料质量、数量验证)办理书面手续;负责对分包人进场材料、机械的管理工作,准确办理进场、出场手续。

7.负责对进场物资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处理工程废料及剩余物资。

8.按技术部门的材料需用量计划,实行限额领、发、退料制度。9.严格领发料程序,坚持领料单经生产经理签字制度。

10.负责对进场的材料性质、分类进行码放、贮存,使其符合文明安全工地管理规定。

后勤管理员职责

1.负责现场办公用品的购置、回收工作,做好领用记录。2.负责办公区内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使之保持整洁。3.负责每月编辑一次工地刊物。4.负责现场板报的宣传工作,每月两期。

5.按环境管理体系程序,负责办公区内的能源、资源管理,做好纸张节约以及废旧办公用品的回收工作。

6.负责对办公用设备进行管理(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复印机),保证其正常运行,并负责落实维修、保养工作。

7.负责对施工队宿舍卫生管理工作,保证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及进行处罚。

8.负责对警卫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现场和宿舍的安全,进行必要的巡视和对警卫人员的考核。

篇2: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项目经理岗位责任制

1、项目经理应根据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范围、时间和内容,对项目全面负责,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2、项目经理应与集团公司(分公司)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和强制性标准,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4、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

5、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

6、在授权范围内负责与集团公司(分公司)、劳务作业层、各协作单位、发包人、分包人和监理工程师等的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负责进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

8、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准备结算资料和分析总结,接受审计。

9、负责项目部其它的日常及善后工作。

10、协助集团公司(分公司)进行项目的检查、鉴定和评奖申报。

技术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1、对单位工程的施工技术全面负责。并负责制定单位工程的质量目标及保证质量措施,并组织实施。

2、负责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3、负责校核工程的测量、定位、抄平及放线工作。

4、组织学习施工图纸,并负责向施工人员及有关作业队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

5、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及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

6、负责一般质量事故的处理,对于重大质量事故要及时上报并查明原因,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7、参与竣工工程的初验和验收工作。

8、负责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和检查工作,达到齐全、及时、完整。

9、组织学习新工艺,推广新经验,使用新材料。

10、组织业务学习(包括施工图纸及技术标准等)。

施工员岗位责任制

1、施工员是施工技术负责人的助手和参谋,在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施工组织工作,是施工作业队的直接领导者。

2、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调度,工种工序穿插工作。

3、参与施工进度计划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具体负责实施并不断补充完善。

4、向作业队操作者进行一般的技术交底,监督作业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验收规范。

5、组织一般项目的隐蔽工程验收,工序交接验收和作业队产品的质量检查,参加工地周检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的各项检查,协助作业队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6、组织作业队认真学习图纸,按图施工,负责处理一般施工技术问题。

质量检查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方针和上级有关规定要求。

2、对作业队兼职质量检查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他们的工作。

3、对工程定位放线、水平标高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4、经常深入工地巡回检查,进行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工程项目。

5、协助集团公司开展达标活动,贯彻好有关质量文件和会议精神。

6、及时向集团公司(分公司)提出每月的质量检查报表,并对其准确性负责。

7、认真执行质量验收标准,严格检查制度,并对检查数据负责。

8、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负责组织项目的周检查,组织作业队开展QC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安全员岗位责任制

1、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劳动保护法规和“一标五规范”。

2、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

3、经常深入工地巡回检查,进行安全督促,掌握安全生产情况,调查研究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4、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

5、参加审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工人、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

7、进行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参加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

8、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有严重险情,有权责令停产,并报领导处理。

9、对违反有关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法规的行为经说服、劝阻无效时,有权越级上告。

资料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学习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并做好会审记录。

2、参加地基与基础和其他关键项目的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和工地周检。

3、按规定要求做好试块的留置和试验工作。

4、随时做好技术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提供竣工资料,参与验收。

5、协助技术负责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全部合格。

材料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负责项目部材料的验收、保管、领用、报耗、盘点、核算及部分材料的采购管理工作。

2、根据工程预算及工料汇总,做好施工前的材料准备工作,搞好供应和运输的调查,参与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设计。

3、配合本单位材科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商定材料供应事宜,及时向建设单位提报由其负责的材料供应清单,并做好建设单位供料的验收工作。

4、按照施工进度每月编制材料采购计划,于25日前报本单位材料主管部门,并按照采购范围及供货地点,分期、分批组织进场,把好质量和数量验收关。

5、负责同集团公司物资供应处签订《周转材料租赁合同》,并及时组织进场,做好使用、保管以及退场工作。

6、按照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堆放材料,码方码跺、堆放整齐,并按《物资控制程序》的要求,做好材料的标识。

7、材料进场及时填写“材料进场日记”和“物资质量验证记录”,认真填写“收料单”,建好材料帐,做到帐物相符。

8、负责工地仓库物资的管理工作,执行材料限额领料制度,认真填写限额领料单。

9、认真执行集团公司材料发放制度和余料回收制度,完善材料的使用、管理和清理责任。搞好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做到工完料净。

10、及时对合格物资供方进行评估、考核,并将结果报本单位材料主管部门。

11、负责做好季度、半年、年终及工程竣工的材料盘点、报耗工作。

篇3: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施行岗位轮转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 现代公立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要保持均衡良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医院的行政管理不断走向专业化和精细化, 不同的职能科室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日益增大。通过岗位轮转的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有助于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医院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影响。

二、实施岗位轮转培训的具体方案

人事部门牵头进行行政管理人员的轮岗培训, 对新职工统一进行岗前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各行政科室负责人介绍本科室概况、详细讲解行政职能等, 以便新员工对各个科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相关考核。

(一) 岗位轮转培训办法。建立新员工岗位轮转培训档案, 主要由医院人事部门或者继续教育部门负责执行。依据各部门提前拟定的本部门参与轮岗的人员轮转计划, 轮转总期限为半年至一年。

(二) 岗位轮转培训内容。轮岗人员学习完成本岗位基本工作的技能, 按照负责人的安排, 参与科室行政事务, 并积极参与本科室组织的活动。轮岗人员每周填写一次工作报告表, 在每个科室轮转结束时均填写轮转总结, 所有相关材料保存到个人档案中。

三、实施岗位轮转的意义

(一) 对轮转人员的意义。1.经过轮转培训后, 新员工学到了各个科室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时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了解, 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 有助于同事之间更好地配合及合作。2.轮转人员经验得到丰富, 同时锻炼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了解不同部门存在的具体实际问题。轮转人员的行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 具体工作技能获得提升, 有利于发展其组织协调力、增强工作凝聚力, 从总体上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 岗位轮转期间是轮转人员探索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 学员通过轮转了解各个科室职能, 同时易于发现自己的最适发展方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

(二) 对医院管理的意义。1.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医院的行政管理可以很好地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这也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岗位轮转培训的过程, 也是快速将“科室人”转变为“医院人”的过程, 还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渗透其中, 不断提高医院管理的整体文化水平。2.储备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是现代医院建设的关键力量, 岗位轮转是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培训途径, 员工在轮转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多元化的能力培养, 这有利于增强管理队伍的内涵建设。3.减少培训成本。由于进行院外交流培训的资源较少, 因此在院内不同科室轮岗更加切实可行, 具有经济、简便和成效显著的优点。

四、讨论

轮转制度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岗位工作。医院行政管理能力的外在体现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能力。通过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 能够对每个职位的特征进行清晰划分, 了解其具体要求。二是要建立合理的轮转计划。岗位轮转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作, 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最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岗位轮转之前, 应该广泛听取各科室的意见, 并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出详尽周全的计划。一是每个员工的职业背景存在差异, 因此要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轮转方针。有些员工没有医疗专业背景, 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应该相应延长轮转时间。二是不同科室的职能关联程度存在差异, 结合具体选择不同的轮转科室。医院的科室存在不同职能分工, 科室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也不同。但是不同科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员工在确定了行政管理的具体发展方向后, 应该继续选择与其岗位联系较为密切的科室进行锻炼和学习。三是完善轮转考核制度, 施行轮转档案化管理。进行评估的关键是收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业绩, 所以有效的轮转员工档案可以作为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准确评判材料。档案袋里主要存放的应有:个人基本信息、轮转科室日常工作、参加科室活动情况及出科考评结果和学习心得等。四是形成有效沟通机制, 保证信息能够有效地上传下达, 同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在轮转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对医院建设至关重要, 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岗位轮转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养, 此种模式成本低、成效高, 有利于医院提高管理效能, 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公立医院发展的历史特点, 对本院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轮转制度的方法进行论述, 阐述了医疗改革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轮转制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岗位轮转,医院,行政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卢惠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3) :4482.

[2]尹燕妮.岗位轮转在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培养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6 (39) :54-55.

篇4: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关键词:涉密人员管理;管理制度;改善措施

近年来我国保密资格认证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在涉密人员的管理工作上,从建立涉密人员管理基本制度,到建立业务流程,从新业务逐步转变为一项日常任务。通过规范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持严谨的管理理念和态度,细化涉密人员管理的各项流程,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发挥出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保密工作宣传教育开展不到位。对于保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很多单位的保密教育不够深入、经常和系统,造成一些涉密人员出现了模糊的认识,认为只要推行了政务公开,就会无密可保、有密难保,容易在思想上麻痹大意。

(二)涉密人员业务能较低。在信息化和科技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密人员掌握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有所欠缺,保密工作仍然处于“守好门、锁好柜、封住口、管好文”的状态,容易出现泄密[1]。

(三)保密工作规律把握不准确。从现阶段的保密工作来看,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保密工作的规律。保密工作规律性主要是指在根本上对保密工作效能的发挥带来影响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其不仅存在于保密工作的性质、地位等宏观领域,也存在于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程序和范围等微观领域。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涉密人员对保密规律性的认识与保护未能随之变化,不了解、不适应目前保密工作遇到的新的问题与情况,造成保密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等。

二、涉密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措施

(一)强化对涉密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第一,做好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涉密行业、层次、岗位和人员要求,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并创新培训方法,让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强;第二,实行涉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岗前保密教育,在招收、录用和上岗培训中增加保密法律知识,增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观念;第三,强化涉密人员的在岗、离岗保密宣传教育,以购置保密录像带、印发学习材料、开办知识讲座、组织知识竞赛、树立先锋模范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教育。

(二)健全和完善保密工作机制。第一,完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保密工作岗位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相协调的考核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和具体涉密人员的岗位职责,努力创造出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监督的工作环境;第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密监管部门要深入到重点岗位和环节中,加大对保密设施安全、保密人员配置、规章制度落实等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每个保密管理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督;第三,实行奖惩激励机制。要投入更多的保密经费,将津贴及时发放到涉密人员手中,遵循奖罚分明的原则,给予保密工作做得到的部门或个人一定奖励。而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泄密问题的人员,要严厉追究其责任,如果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还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密工作管理主要是對“人”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涉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提高保密工作的水平。随着高科技在信息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控制技术也更加先进,这增加了保密防范的难度,并对涉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应用开发、系统运行、重要设备维护等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涉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更多防治泄密的技术与手段。此外, 也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对涉密人员的业务培训,丰富涉密人员的知识存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尽快打造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熟练、政治可靠的技术人才队伍,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有一个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稳定涉密人员队伍,规范管理程序。在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上,需要把好“三关”,第一,把好用人关。对进入涉密岗位的人员,要先进行资格审查,建立涉密人员管理信息,落实备案制度;第二,把好日常考察关。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考察,全面准确掌握涉密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同时按照日常考察情况,对涉密人员作出相应的奖励和处罚;第三,把好人员出口关。涉密人员在离职离岗前,需要与原单位签订离岗保密责任书,要在相应的期间内容对掌握的秘密事项履行保密义务,承担保密责任。

结语:总之,在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并从实际变化情况出发,对涉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维护,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做好防患于未然,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从而确保保密管理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张波,韩吉平.从细节入手构建涉密人员管理长效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142.

篇5:岗位人员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工勤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工勤岗位的规范管理。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设岗、宏观调控的原则;坚持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平稳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

根据我校工勤岗位需求实际,主要设置生活教师、保安等管理岗位、服务性岗位。

四、招聘办法:

1、成立招聘机构,由校长牵头,分管校长组织相关处室负责人实施招聘工作。

2、编制发布竞聘公告、竞聘须知、竞聘议程、工勤岗位人员聘用合同、服务经营合同。

3、组织参聘人员报名登记、印制竞聘相关表册、审查竞聘人员资格和组织落实工勤岗位人员公开招聘会,根据竞聘办法确定符合条件的中选人。

4、落实中选工勤岗位人员租金收缴、合同签订、资产交接和合同期间的管理。

五、聘用及解聘:

1、聘用:学校与受聘工勤管理岗位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

2、管理:工勤岗位人员均实行合同管理,合同期满后未续聘,合同自行终止。合同期限:工勤管理岗位人员的聘用期、服务岗位人员的`经营期均以年为单位,签订合同。合同期满,经本人申请,学校考核合格,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补齐手续后可续签合同,否则解除合同。

3、解聘:合同期内聘用人员有违反国家国家法律、法规并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合同自行终止。违反学校规定(生活教师从事经营活动,服务人员从事经营范围以外的项目等违规行为)予以解聘。

六、岗位职责及工作考核:

生活教师岗位职责及工作考核由德育处负责制定实施;保安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考核由安检室负责制定实施;后勤服务人员职责及工作考核由总务处负责制定实施。

七、工资待遇:

1、生活教师、保安人员的待遇按照学校临聘人员待遇标准执行。

篇6: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工作责任制度

第一条 安全管理员及其安全责任

一、安全管理员的职责是:

㈠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从事本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工作,确保网络安全运行。

㈡在信息办、公安机关网监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信息网络安全检查和安全宣传工作。

㈢向公安机关及时报告发生在本单位网上的有关信息、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案件,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现场保护和技术取证工作。

㈣有关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黑客等方面的情报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㈤与信息网络安全保护有关的其他工作。

二、安全管理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无违法犯罪记录;

㈡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知识;

㈢经过计算机安全员培训,并考试合格。基本掌握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三、安全管理员的安全责任

㈠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业务。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领导安排,担负局内网络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㈡加强防范意识和措施,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模范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㈢安全管理员要熟悉掌握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要定期对设备安全检查。

㈣按照计算机安全管理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定期对中心机房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测试,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㈤负责中心机房新购置设备的安全检查和验收工作,对新购置的操作系统、维修后的计算系统或从外拷贝回来以及要与外单位交换的软件进行严格的检查,确认无毒无害后才能使用,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

㈥接受公安机关或上级部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加强与公安机关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发生安全事故和计算机犯罪案件时,应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现场,避免危害的扩大,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㈦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保持设备运行正常。

第二条 信息审核员及其安全责任

信息审核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发布,对所在单位上网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并签发同意发布意见,要求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申请人的姓名、信息的内容、发布的时间进行检查和登记,对过时的信息要要求所属信息管理员进行及时的删除,同时进行登记和备份,并将进行硬盘或光盘的备份。

第三条 信息管理员及其安全责任

信息管理员必须认真做好本单位网站管理,定期更新本单位网站内容。信息管理员必须时刻监视本单位网站内容,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发现有害信息的应立即报告信息办,发生安全事故或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时,立即向公安机关网监部门报告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现场,避免危害的扩散,畅通与公安机关网监部门联系渠道。

信息管理员应承担以下工作责任。

一、负责本单位网站的安全运行。

二、负责本单位网站的信息安全。

三、熟悉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及正常使用方法,做好信息提供服务。

四、不断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等有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五、对上传的信息认真检查,合格后方可发布,并且填好有关记录。

篇7: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制度

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制度

一、考勤制度

1、公益岗位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时间到达工作岗位,不得迟到和早退,实行日考勤制度。

2、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在工作日内,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签到,签到必须是本人签名,不得代签。

3、考勤表准确无误,严禁弄虚作假。

4、签到表、考勤表示发放工资或辞退的依据,要妥善保管。

二、例会学习制度

1、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每周召开一次会议,每月组织一次政治、业务学习,学习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

2、会议内容主要是总结一周工作,表扬好人好事或先进事迹,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及要求。部署下一步工作。

3、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主要内容是学习时事政治、业务工作常识、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

4、每次会议或政治、业务学习、业务技能培训,每人要有会议记录、学习记录,记录本妥善保管。

三、考核评比制度

1、幼儿园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的考核组,严格按照幼儿园各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考核评比工作;

2、每月进行一次讲评,每季度定期组织一次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年终总评,并以此作为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评比的依据。

3、设立考核评比记录本,记录考核情况。

4、考核组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5、定期召开会议公布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报上一级管理组织备案。

四、请假销假制度

1、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工作时间因公请假、因公外出学习,要填写请销假审批表。上报幼儿园领导批准,未经批准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一律不得擅自离岗,否则按旷工处理;

2、无特殊原因或不可抗拒的原因不得请假。病事假需提前通知幼儿园领导,以便工作衔接和安排;

3、请假人员因特殊原因需要续假的必须经过批准,方可续假,未经批准不得超假或逾假不归;

4、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因病请假的。必须开市级以上的医疗单位诊断,否则按旷工处理;

五、培训教育制度

1、定期培训。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由幼儿园统一组织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培训合格后上岗。

2、岗位培训。对已上岗的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每半年要组织一次业务培训,每次培训不低于两小时;

3、专业培训。对已上岗的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时每个科目不少于两小时。主要内容是: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培训、食堂岗位技能培训、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常用法律法规等;

4、每个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都要建立人事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记录。

六、奖惩制度

1、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严格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有显著成绩,工作任劳任怨,无条件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规定时间到达工作岗位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具有下列事迹之一者,可给予奖励:

(1)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突出贡献的;

(2)能为幼儿园发展献计献策,并为节能节约做出重要贡献的;

(3)在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吸引新生入园的;(4)在各项工作中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工作质量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的;

(5)在其他方面有重大贡献,得到局级领导好评和表扬的。

2、幼儿园每月对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表现优异者视情况给与一定奖励;对表现较差者进行培训,不合格者予以辞退。每年召开一次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总结表彰大会,先进个人按10%的比例进行评选。

3、幼儿园公益岗位人员有下列情行之一者,予以辞退,触犯刑律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1)月旷工累计3日,年累计15日的;(2)不服从指挥,拒绝或不听从领导工作安排、出工不出力的;

(3)徇私枉法、包庇违法行为、干私活屡教不改的;(4)工作中不参加集体活动、政治业务学习,月累计3日,年累计15日的;

(5)冒名顶替的;

(6)出现假考勤,骗取工资的;

(7)年内病、事假累计达一个月以上的;(8)策划、组织、煽动和参与非法聚众闹事的;(9)经常违反幼儿园规定,经多次教育仍不改正的;(10)因工作失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篇8: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关键词:立法技术,医务人员,医疗损害

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以专章形式正式确立了“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从根本法的角度奠定了今后处理医疗纠纷的基本制度根基。这项制度的社会效果并非完全取决于司法审判或者诉前调解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 医务界对此项制度的认知状况也同样制约着制度的实施。然而,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 医务界对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认知状况不仅取决于医疗行业监管者的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制约, 立法技术上的缺失及其检讨则少有问津, 具体到这些立法缺陷对医务人员的认知状况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则更缺乏专论, 为此, 笔者以实证调查为依据进行具体讨论。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确定为北京市市区的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

(二) 调查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 课题组对中国医院协会法制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多家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选择北京市城区分级别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5家进行问卷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中兼顾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按照医生、护士、医技科室、管理岗位的适当比例随机抽取。全部问卷要求本人填写, 共发放问卷1, 100份, 回收997份, 其中三级医院543份, 二级医院454份, 回收率为90.64%。总体而言, 调查对象包括医生532人 (53.4%) 、护士255人 (25.6%) 、管理岗位123人 (12.3%) 、医技人员82 (8.2%) 。

(三) 调查内容。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共计11条, 涉及众多新法律概念和规范。鉴于新旧制度差异点较多, 出于审慎考虑, 问卷涉及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的概念、诊疗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告知义务、免责事由等项制度的认知状况。

(四) 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 其后导入SPSS17.0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结论

当问及“若一起医疗差错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时, 62.1%的人选择“不应该”, 仅有1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担责, 还有22.7%的人认为“说不清”。三级医院应答正确率16.9%, 略高于二级医院的13.2% (χ2=7.012, P=0.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什么”时, 仅有37%的人选择了《侵权责任法》, 42.4%的人选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选择“不确定”和“不知道”的分别占8.8%和11.7% (χ2=31.53,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下列哪些选项可以归入‘诊疗规范’范畴”时, 就总体而言, 医院人员应答比例从高到低的是:技术规范和标准 (84.45%) 、诊断指南 (65.90%) 、质量管理制度 (55.17%) 、临床路径 (52.56%) 、医学前沿文献 (16.15%) 以及其他 (1.10%)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30.10, P<0.001) 。

当问及“应当对患者说明哪些项目”时, 总体而言, 医务人员选择占比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需要实施手术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84.65%) 、需要实施特殊检查、治疗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78.64%) 、普通诊疗中的病情 (73.32%) 、普通诊疗中的医疗措施 (66.80%) 、收费的详细情况 (43.93%) 和参与诊疗的人员配置情况 (25.98%)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29.0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医方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免除责任”时, 选择比例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诊疗 (84.35%) 、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84.15%) 、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78.44%)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76.03%) 、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70.71%) 、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64.19%) 以及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63.49%) 。整体而言, 医务人员对于免除责任的法定情形认知程度比较好。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在认识水平上也比较一致 (χ2=4.896, P=0.557,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三、关于立法技术对认知影响的讨论

一般意义上的立法技术, 主要包括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立法技术可以综合上述诸端展开探讨。

(一) 关于新法与“旧法”的协调。

《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我国司法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一种是适用《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裁判。另一种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予以解决, 尽管患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 通常选择前一种渠道获得法律救济。但是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发挥着潜在作用。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条例》中与新制度相冲突的规范理应废止。然而, 《条例》至今仍然有效, 立法机关也不做任何表态。我们认为, 这是导致医务人员对法律依据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旧制度“并存”, 可能会诱发不同法律主体在理解上各取所需、各执一词的局面, 进而阻碍新制度的贯彻和实施。至于如何处理《侵权责任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物权法》的立法技术处理方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例如, 《物权法》第178条明确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 适用本法。”尽管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侵权法的适用范围,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规范是否继续适用, 时至今日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定, 究其根本, 这是立法协调缺失导致的消极法律现象。

(二) 医疗损害概念的纷争。

在立法进程中, 医疗损害概念的提法始终是一个争点。在我国, “医疗事故”一词源于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的界定, 即“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 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尽管2002年此文件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取代, 但是医疗事故的概念继续沿用, 无疑固化了医方的医疗事故思维模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医疗事故的,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而《侵权责任法》引入了“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舍弃“医疗事故”概念, 彻底取消了《条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 明确了“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调查表明, 大部分人能够大致把握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的逻辑关系, 但仍有62.1%的医务人员认为,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差错,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说明从《侵权责任法》实施到问卷调查的近2年间, 大部分医务人员的法律认识偏差依然没有改观。“医疗事故责任”影响着其对新制度的有效接纳。这与医疗损害制度的“权利救济”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是,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有着长达20年的制度史, 且宣传贯彻充分, 足以对医务人员的“法律参照系“产生持久影响。42.4%的人坚持认为,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即是例证, 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普及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 对“诊疗规范”、“免责事由”等属于缺乏必要解释。

《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规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 准确理解“当时的医疗水平”和“诊疗规范”, 对于医务人员提高行医合法性至关重要。然而, 法律对一些新采用的法律术语缺乏必要的界定, 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务人员的认知偏差, 增加了其守法成本, 也会为日后司法审判带来困难。大多数人认为, 应当以当时医疗行业的普遍技术水平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过错的基本标准。而对行业普遍技术水平的确定, 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属于诊疗规范范畴。但是对于诊断指南、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是否应当归入诊疗规范之列, 则有着不同认识。三级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倾向于将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作为诊疗规范, 而二级医院则比较认可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种认知差异有可能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在诊疗技术标准设定上的差异化处理。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的政策目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诊疗规范的现状并不乐观, 而在法律条文中却以这样并不明确、不成熟的“规范体系”作为判断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依据, 这种值得商榷的“权宜处置”, 说明立法者在专业决策上有失审慎。

另外, 前述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对免责事项的认知度比较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笔者看来, 这恰恰说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持续影响医务人员免责事项的认知。这是因为《侵权责任法》第60条对于医方的免责事由采取了抽象表述形式, 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采用了详细列举的表述方式, 从这些开列的项目内容来看, 两部法律文件在此制度节点上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医务人员在认识上的“自动对接”自然不足为怪了。从司法审判实践来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这项制度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对医务人员理解新制度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 《侵权责任法》第60条所列逐项内容显然不能完全穷尽医务人员的免责情形, 并未体现出立法技术上先进性, 反而带来了不小的解释余地。

注:χ2=21.31, P=0.0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括号中百分数=选择次数/有效问卷数。

(四) 对患者权利理解的偏差。

由于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未明令废止或修改。医务人员常常基于“事故思维”理解医疗侵权行为, 注定对患者权利范围的把握是不完整的。当问及“如果医方的行为导致了患者的损害, 有可能侵犯患者的哪些权利”时, 大部分医务人员选择“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这四个选项,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90.57%、71.41%、45.64%和36.31%。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这说明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行为有可能侵犯患者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知悉程度较高, 但是对于医疗行为可能对财产权、自主选择权和肖像权等方面带来的损害认识不够充分, 更多是从对患方的有形伤害来考虑侵权后果, 至于医疗损害可能导致患者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和精神权利等方面损害, 认知程度较低 (表1) 。

综上所述, 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以及具体立法技术上的偏差共同影响着医务人员对于新法框架下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准确把握, 立法者在选择新的术语、概念概括法律调控对象的同时, 又衍生出其他问题。这无疑为司法实践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对医务人员的“再学习”行为增加困难。在笔者看来, 一个比较可行的制度策略是适时、适度地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进行司法解释, 尽可能消除法律界、医务界的理解差异, 形成制度共识。另外, 要通过积极的立法策略, 在《侵权责任法》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 重新梳理和整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制度遗产, 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医疗行业自我规制的制度文本, 使其对医疗差错的预防功能, 与《侵权责任法》的救济功能形成良性的制度互动关系, 形成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权益的制度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鑫, 张宝珠, 陈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 .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43~44

[3]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4] .王一夫.回归技术信仰批判——现代人的基本诉求[J].理论界, 2012, 3:93~94

[5] .吴柯.医疗注意义务的程度设置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1:61~62

篇9: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关键词:

人事制度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人事制度高校

收稿日期:2010-02-25

作者简介:陈研(1983-),女,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人事处经济师,经济学与汉语言文学双学位,劳动经济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教职员工、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1](P.141-143)。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人事制度现状

(一)缺乏淘汰机制,未能形成实质性的约束机制

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管理、薪酬福利等大多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行政管理人员仍然是“铁饭碗”。虽然近年来有相当多的高等学校试行了聘用制,但这种聘用制度是建立在岗位数量不变、人员不变的基础上的,往往流于形式,并不彻底,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能否被继续聘用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几乎不存在淘汰机制,形成了“能进不能出”的局面。这样的模式造成的后果是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感,服务意识淡薄[2](P.44-45)。行政管理工作,相对于高校里的其他工作如教学、科研来说,是比较枯燥且繁琐的。工作时间长、数量多、压力大,难免会使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倦怠心理。在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称和职务级别上,国内的绝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能上不能下”的晋升模式,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约束单凭主管领导的权力威慑,而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约束机制。

(二)招聘制度不合理,未能科学地选人用人

高校具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在选人用人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来说各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位都是采取自主招聘的方式选录人才。很多高校在对教学科研人员的选录还是比较严谨的,但是对于要求相对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竟成了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的出路。往往出现,一方面,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倚仗自己的亲人对学校的贡献,在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待学校的工作马虎了事,甚至对其应服务的师生态度傲慢,居高临下;另一方面,安排有这些高层次人才配偶的单位领导,顾及到对方家人在学校中的地位,无形之中增加了其管理的难度和压力;此外,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未能形成激励机制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单一的年终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年度考核,学校从发文到布置落实都显得相当重视,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但最终考核仅仅是一个结果,许多部门例行公事般评定出“优秀”、“合格”名单,上报后完事。整个过程只关注考核的结果,而缺乏事后的总结,考核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实际操作来看,不论组织者还是考核者,都有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倾向而与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相违背[3](P.51)。行政管理人员对考核,思想上不重視,形式上走过场;考核内容针对性不够;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重视年终考核,忽视平时考核;考核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绩效考核程序完整性不够等因素[4](P.74-75),使得考核制度并未构成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无法刺激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晋升制度单一,无法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提高业务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岗位的晋升上,除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可以参与相关职称评聘外,其他岗位多采用行政职务晋升模式。这种晋升模式,一方面受个人的工作时间长短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参与评审的领导个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而一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对于晋升的作用却很小。单一的晋升模式,无法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提高业务能力,开拓思维,创新工作。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人事制度改革建议

(一)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彻底的聘任制,形成考核约束

高校应与行政管理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固定时间(如每年一次)对其进行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可缓聘、解聘或辞退。破除人员职务终身制,改无限任期为有限任期,增加危机感、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实行任期制责权利相统一,合格则续聘连任,不合格则随时解聘。改变以职级为依据的用人制度,提倡以能力和业绩为根据来聘任干部。不论资排辈,不设台阶,任人唯贤[5](P.31)。在聘任上真正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二)采用公开招聘的方法择优选录人才

行政管理人员要求细心谨慎、勤劳耐心,要有服务广大师生的热情,有些岗位还需要保密性高的人,只有通过公开招聘,择优选录人才的方式,才能选用优秀且合适的人才。近几年,有许多大中专院校纷纷采取相对公开的招聘方式。较常用的做法是,在各大网站公布信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严格采用笔试、面试、考核等方式层层把关筛选人才。只有不断地完善招聘制度,采取更科学合理的选人机制,才能为高校的行政管理注入鲜活的血液,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

(三)完善考核制度,兑现考核结果

推行绩效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将360°绩效考核法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当中”。360°绩效考核方法的“核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服务对象(包括机关、院系,甚至有关学生)等熟悉的周边同事担任考评者对其进行评价,从四面八方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多角度、全方位的选择考评者将使考核信息的来源更全面、更详细,也更具体。同时,各类信息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从而保证绩效考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6](P.84)。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津贴发放相结合。提高考核功效,确保考核工作的严肃性。这样,把考核与聘用相结合,使聘任合同得到检查与落实。加强绩效考核的针对性,既能达到强化管理的目的,又能起到激励的作用[5](P.31)。

参考文献

[1]李博,张安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12).

[2]朱利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刍议[J].中国人才,2006,(13).

[3]李壮晖,肖仲思.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其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杨允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5]池志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周彩云.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上一篇:珠宝实习心得下一篇:张三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