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2024-05-24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精选6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应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当代重构与创新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和民众对传统节日重视起来,2005年中宣部等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2007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国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制度层面确立,民众从民间自发过节发展为制度性过节。

一、节日文化异化透视 1.节日文化西洋化之提示

“洋节”在中国存在,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表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在于,社会包括年轻人,对“洋节”的陶醉热情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平静形成较大的反差。据调查,在大学生中,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节日熟悉程度与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传统节日,除熟悉“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之外,对如“七夕”、“腊八”等节日了解甚少。虽然,我们不能单纯评价现代社会里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崇洋媚外,但需引起我们足够反思的是他们对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陌生程度和轻视程度。

2.节日文化商品化之醒示

在越来越繁忙的市场社会里,一切被烙上经济的痕迹。然而,与此同时,在多年的社会文化导向中,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受到了很大冲击。较为突出的是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节日的简单化,只求热闹,求吃玩。如相当多的未成年人把春节压岁这一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意义的习俗演变为一种形式拜年、鞠躬、磕头之后即伸手要红包。同时,商家也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重经济,不问其它,商业化的操作缺少更多的习俗依据与传承,节日文化有不正当商品化的倾向。

二、节日文化理念重塑 1.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

传统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通过约定俗成的团聚与沟通,人类需求合群、亲情、友爱的心态得以满足。传统节日是民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如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鲜明体现出“重人伦、重血缘关系”的“礼乐”文化特点。在“礼”中透视文化精神,在节日中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

节日文化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就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节日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亲情情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本。中华优秀的先进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定性及个性特点,局部勾勒出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迪斯尼乐园的“中国年”等,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变奏中,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节日文化是世界性先进文化。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在活泼的民间节日气氛中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向性、思想性及先进性,继承和发扬这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

2.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观

现代节日文化可能会因某些商业行为造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但现代节日文化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及历史、文化累积而成的传统,表现举行节日的当时当地各种变迁因素,流露出现代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意识。如中秋节,一方面,中秋月饼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继续流传,人们继续憧憬与庆祝中秋另一方面,中秋佳节人们口中的月饼早已融人了现代制作技术,反映当代饮食文化,甚至中秋的问候也可以换用为电话、短信的形式而“嫦娥奔月”却可以实实在在地细化为“漫步月球”或“杨立伟登月”。传统节日不与时俱进将会失去活力,要在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寻找融合点,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要研究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让现代人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同样获得精神愉悦与情感需要。

三、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1.为我所有,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紧紧跟随着一个人的生活,从小到老,以全方位态势,冲击包围着这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强调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弘扬节日文化,首先要引导青少年群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某些青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是缺乏上一代人对之作起码的演示。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工作,解释节日文化的蕴涵、成因及演变过程。再次,弘扬节日文化,更要通过适当方式,重视先进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要坚持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坚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与自主参与。如进行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对比分析“圣诞节”与“春节”、“七夕”与“情人节”、“重阳节”与“母亲节”,举行“中国传统年节展览”,重温节日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熏陶、感染青少年。

2.为我所用,创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成份。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提高文化素质,需要提高生活文化含量。一个合理的节日构成,有利于大众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创新节日文化的表达方式,挖掘优秀先进的传统节日内涵,细化节日功能,增加节日文化目标与内容,变原来单一的目标为多维指向,加人文化艺术表演、旅游、体育等健康的现代生活内容,提高文化判断力与创造力,从而更加满足人们的节日休闲等需求。要创新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提高理性的文化认同,延续精粹,写照时代,创造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的节日及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2]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3]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4]萧放.传统节日与和谐社会[J].政工研究动态.2007,(5).

篇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 查 人 地 点

黄 林 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宏大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包含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我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环顾全球,会看到发达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模式,正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抓住红色文化具有优秀、多样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大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大举措。

江西萍乡全景图

红色安源

一、调查目的

1、积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好宣传工作。

2、调查江西安源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发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利用其自身文化特色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新方法、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新思路、发展自身经济的新路子,并具体调研当地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提供好的借鉴。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安源区区委,采访安源镇民政局、综合文化站;

2、走访调研安源纪念馆;

3、调研安源博物馆。

三、江西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安源

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传承中方显其震撼的魅力。民族、国家、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因红色而更加炫丽。

1、中国工人“红色之都”——安源,“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共和国的蓝天离下永远闪耀着工人们耀眼的光芒,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感触最深的一点。翻阅沧桑的历史安源大罢工中安源人的勇敢、战争年代里安源人激进、新中国建设时期安源人的无私、改革开放后安源人的奋进将跃然眼前,红色精神在一代代的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3.2、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红色文化重受重视程度很高

安源地区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很高,人们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行为言语中流露着一些优秀的品质。根据走访我们也了解到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几个长辈有参军的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思想觉悟都很高。老一辈给年轻一代讲的总是中共的光荣历史,拥军护党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爱国气息非常的浓烈。

(二)、红色精神为主导

在安源,红色文化是主导文化,当地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当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三)、多样化的传承方式

红色文化的形式也很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3、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优势

1、拥有“红色安源”的著名品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有较强的出游能力,有休闲消费的习惯。

3、具有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的地缘优势,在当地旅游吸引范围较大。

4、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获得批准。

5、安源是江西“红土地”上一颗灿烂的红色珍珠,可以借全省整体优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

(二)、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劣势

1、“红色安源”旅游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不大,游客数量较少。

2、没有适合休闲度假的名山大川与红色安源品牌相结合。

3、旧区城市生态、卫生、景观环境欠佳,没有形成适合旅游的大环境。

4、各景点分属于不同级别的不同单位,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难度较大。

5、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旅游产品。

(三)、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

1.安源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由于镇区煤炭、钢铁等工业生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加上管理体制约束,除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能维持正常开放接待游客外,其他旅游吸引物几乎没有得到开发,景区环境状况较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据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介绍,自1956年建馆以来,累计接待旅游参观者800多万人次,目前平均每年接待10万人次左右。

2.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建筑环境混乱,景区绿化和景观化水平低。3.现有基础设施与景区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旅游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基本没有形成适宜景区特色、风格及旅游容量的相应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设施。

(四)、安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威胁

1、我国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已经吸引了大部分的红色旅游市场客源,安源如果再不迅速发展,将失去争抢客源的机会。

2、发展旅游,可以带动安源产业成功转型,带动宝贵的土地资源升值,如果不积极发展旅游,将使安源失去这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会。

(五)、安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1、国家空前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年”。2、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也正在深入开展,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课堂。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

3、为保障红色旅游发展,中央计划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在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及修缮、产品规划与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

4、安源已列入国家《发展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中拟重点建设的红色景区名单。

5、中共中央已将井冈山确定为全国干部教育基地之一,安源有机会成为井冈山干部培训基地的一个实地教学点。

6、江西省、萍乡市和安源区的领导较以往更加重视安源的旅游发展,江西省旅游局局长联合其他7省市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共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郑州宣言》,还倡导发起了“红色之旅万里行”的品牌促销活动。

7、安源正在建设新区,发展旅游,能够提高城市整体的品味和价值。

8、萍乡市及安源区都处于产业转型期。

四、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一)、确定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江西安源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5年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政策体系健全的红色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红色文化为依托的和谐文明区。努力使红色文化产业成为安源区的支柱产业,提高安源区红色文化产业在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总格局中的比重和位置,使安源区成为萍乡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争取把安源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科学编制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要重视红色文化产业的规划、协调发展。制定《萍乡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安源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保障措施,并进一步编制近期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和主要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的详细规划,形成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

(三)、实施文化产业集聚策略。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的集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聚群,形成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并完善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目前,要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中心、安源红色行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基地的规划建设。

五、江西省安源区红色文化前景 5.1、红色中国

红色,共和国艰辛标志,共和国辉煌的象征,共和国精神力量的源泉。历经百年沧桑,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模式已经深刻的阐释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个光荣的组织。风雨征程九十周年,是党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挽救了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2、红色安源

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的一个缩影——江西安源,红色文化诞生的摇篮,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故乡,红色文化传承的圣地。本报告就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探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安源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是做的很好的,整体上的效果不错,发展的现状和总体上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下一个10年期望全民族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红色文化积淀百年之时,绚丽的绽放于世界文化之园。

5.3、红色前景

★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红色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篇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泱泱华夏, 五千年文明, 传统文化正如长江之水, 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又如陈年佳酿, 时间愈久, 越发体现其弥足之“香”。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因战略核心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本, 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 文化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核心竞争力, 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 要想使中国跟得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 要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因国民根本而传承

孙中山先生说过:“传统文化丢不得, 历史上五胡乱华和满蒙入侵, 不是戎狄融合汉人, 而是汉人同化戎狄, 这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 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流, 与道、佛二家共同构成基本框架, 涵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瑰宝, 也是每位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一整套的观念和规范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事, 作为个体而言,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用其指导人生、塑造自我, 通过个体的团结努力, 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

3、因危机萦绕而传承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这段话, 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推进, 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盲目推崇造成了是非观的颠倒、社会道德的滑坡, “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 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 也在警示着我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 不得不发了。传统文化的危机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 近年来, 一些民族工艺技术的流失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 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 也着实让人倍感揪心。但是“亡羊补牢, 犹未未晚”,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积极地行动, 力挽狂澜于既倒, 让中国传统文化从危机中“突围”出来。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 传承的根本原则是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精华”, 要去吸收和发扬, 对于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充满封建色彩的“糟粕”, 要去否定和剔除。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强调“仁者爱人”,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 彼此信任;提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人应常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指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提倡积极入世, 奋发进取, 自强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2、传承道家的文化精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主张道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仍在警示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做到可持续发展, 达到“天人合一”。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全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不谋而合,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超强生命力的奇迹。

3、传承佛家的文化精髓

佛家虽是宗教, 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元代人刘谧对于佛教有着独到的论述:使人弃华就实, 背伪而归真, 由力行而造于安行, 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当许多人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 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 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 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遵循规律, 掌握规律, 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 重法治而轻人治, 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 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 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四运动, 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十年文革, 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 反思这几十年,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 实践也证明, 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中国每一位公民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今的中国, 陆续出现了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例, 这急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加以纠偏, 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从总体来看, 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采取措施。

1、从政府角度而言, 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 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立足本国国情, 借鉴他国经验, 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全面调动民间力量, 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 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

2、现今, 《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 “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 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 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 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 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 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 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3、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理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队伍, 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 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举办文化讲座, 阅读经典, 朗诵诗歌等活动;建立书法、文学、戏曲等社团, 通过各种形式,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除了传承, 传统文化更需要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更要与时俱进, 不断前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传承精髓, 放眼世界, 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部分, 不拘泥形式, 使其为我所用, 在借鉴和反思的同时, 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的指导下推动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芳、时现菊、翟玉肖、王素萍、陈俊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文教资料.2008 (17)

[2]罗鸣春、苏丹、孟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传承的四个途径.西南大学学报.2009.5

[3]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信息教研周刊.2011.3

[4]徐代云、盛琳颖.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12

[5]杨家友.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

篇4: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篇5: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保护和重视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民间及官方对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也提上了日程。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这让各界人士大为担忧。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结果吗?据此,我们调研小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分别对本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一、大部分大学生仍喜欢过传统节日

1.普遍认为过传统节日意思深远。

经过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应慎重对待;小部分大学生却认为意义不大如前,不必太认真或者随家里长辈的意愿而过;有些大学生却觉得传统节日只是旧传统,不过也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过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喜欢过传统节日。经数据分析,有73%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83%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花费更多。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

据统计,80%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在中西方的节日中辨别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冬至节不属于传统节日。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居然存在20%的人不知道四大传统节日,确实令人担忧。传统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蕴涵的辞旧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

二、西风东渐的原因

“圣诞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位网友在互联网上留言说,在我们的国土上,自己的重要传统节日冷落在一边,而把“洋节”弄得红红火火,即便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心态,终究也觉得事情比较尴尬。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使得西方节日更有气氛,以及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时尚。眼下大学生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三、重视传统节日的措施

社会学家邸先生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传承光大,就要还每个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需要更多的庆祝方式。古时候,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少。现代中秋节城市里应该多些灯会和游园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节日民俗应该是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政府支持是保障。数据表明,7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此外,不少人呼吁传统节日应该放假。经调查,90%的大学生支持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曾在200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朱维芳重申,中国的法定假日遗漏了许多传统节日,这压抑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比如端午节,具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但因为没有成为法定假日,使得青年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体会。(选自《星岛环球网》)新增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期,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由上面对中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收到这样的冲击,由此可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面临着冲击。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冲撞的问题上,把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发展需要结合上。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信心,其次是要积极整合、宏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再次,中国的政府部门不能再以官方的身份强化外语类教育的社会权重,否则中国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只是文化,它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分的现代化进行建设。精神文明的其中的一部份。精神文明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当然,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谈建设,不是一般说建就建的,要从总体上出发。诚如我们从传统节日

这一其中小部分的调查分析,传统节日正在受着与西方节日的冲击,对中西方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中看到,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的。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西方的对比中入手。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到了现在,我们还是坚持以名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进步的,延伸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使用。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所以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文学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中国从古至今浑然与现实、理想、自然天成的的文学,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我们经常说在嘴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这种事实是令我们骄傲的,但是,也因为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

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适合本国的国情的尽量吸收,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八个字,经常可以在耳边听到,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1)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2)要明确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3)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4)要有勇气和意志,就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宝贵的财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在现今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要注重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同时还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必要的阵地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是更主要的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加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忽视硬件建设,会使校园文化活动无从开展,忽视软件建设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

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

14日

4.胡锦涛:《再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

篇6: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既淡到传统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传承”二字,优秀的传统文化须得有人继承,再谈发扬,若是不薪火相传,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便在“传承”二字上,若连“传承”都做不到,那又何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们展现了许多传统文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却能明显感到中国五各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一)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绘画、音乐等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的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书法却被人们遗忘在脑后,毛笔被硬笔所代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很少再有人会拿起毛笔练习书法。

书法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原因是什么?是书法本身不符合时代发展了吗?不,是中国人在“传承”二字上做的不够,本该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重视之下逐渐被人们淡忘。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人重视,无人继承,这是何等悲哀?

(二)传统节日——蕴含中华文化特色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合家团圆的中秋节,龙舟竞赛的端午节,共插茱萸的重阳节,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千年传承下来,也成了中国人口口相传,无人不知的故事。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只知情人节,不知七夕节?又是从什么起,本该过重阳节的我们却只知圣诞白胡子老人?

中华传统节日沿续了千年之久,如今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统节日渐渐被外国节日所取代,甚至外国节日的风头隐隐有盖过传统节日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依然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薄弱。不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盲目追求外国节日的行为在年轻一辈中更是明显,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导致了外国节日逐渐取代中华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主流节日的现象产生。一个民族如果不热爱本民族的节日,那又怎会去传承。

综上所述,于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便是“传承”二字,“传承”意在为让我们不忘初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壮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这,便是我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上一篇: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下一篇:ERP视角下制造业成本管理问题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