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2024-05-24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共11篇)

篇1: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和平与发展”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都是重要的参照。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我们看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吃肯德基、麦当劳,穿NIKE、adidas可是走出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是否也接受我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又或者是所谓的”中国大片”呢?相比于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我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但这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了中国在提高软实力方面的一切努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1年的上海世博会都为我国在宣传本国文化上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两次盛会都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为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最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但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国学热,不能刮风要古为今用,使其成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和根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篇2: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篇3:文化和制度变迁与中国软实力提升

首先, 要理解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我们需先对文化的涵义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朱谦之指出, 文化是人类特殊的产物, “文化是活动的不是死的。”朱谦之还进一步说:“文化教育不是人类生活的一方面的表现, 乃为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表现。”“文化的源泉不是价值, 是生活的经验之流, 生活经验受了环境抑压而生的突进跳跃, 乃是一切文化的根底, 所以说到文化, 即联想及创造和发明, 创造成功了, 发明成功了, 然后才有一般似是而非的哲学家, 来估定价值问题。”“一切文化都是现代化的文化。”[1] (pp.7~13) 朱谦之研究的是知识的文化生活, 他是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对文化进行阐述的。

我们基本上认同朱谦之关于文化的定义, 也就是说, 文化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必须有人的活动的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文化是与人的社会性相重合的, 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处都渗透着文化的因子。也就是说, 个人、团体和社会所持有的、决定选择的信仰在人的社会活动进程中积累, 通过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 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 人每前进一步都散发着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而制度主要是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的规范,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制约既包括对人们所从事的某些活动予以禁止的方面, 有时也包括允许人们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从事某些活动的方面。因此, 正如这里所定义的, 它们是为了人类发生相互关系所提供的框架。它们完全类似于一个竞争性的运动队中的游戏规则”。[2] (p.5)

制度和文化是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部件”, 又是思想家历来关注社会变迁的主要话语。“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变量, 制度变迁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换言之, 制度的构成与文化密不可分, 制度就是思想习惯适应的产物。文化是人类活动创造了制度, 而人类活动本身又要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的影响, 没有文化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有的, 没有不具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形成, 无论是客观自发的, 还是经主观意志有意设计的, 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着文化的灵光。制度的出现, 只不过是现在的, 抑或是将来的, 或者是零散的各种文化基因予以聚集、整理、排序, 使之符合社会的规范, 用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因此, 文化作为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呈现着制度整体构架。无论是在历史上, 还是在现实中, 当人们把目光抛向文化的各个方面时, 同时, 也情不自禁地隐含着人们对制度的关注。在这关注的过程中, 实际上都预设了一个与制度有关的问题。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它指一种效益和效率更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制度在更深层次上的创新, 即指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只有当制度创新所设立的目标与既定的制度原则较近、且亲和力较强时, 其变迁成本才会更低, 制度的目标也才能容易得到实现。而制度的变迁要受到其初始文化基础的影响, 也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初始文化根基越加深厚, 它在自身变革过程中将会受到更大的阻力。如果一种文化一直“顺利”地走向它的颠峰状态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也就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进程在一直不断向前进, 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挫折、阻力, 抑或是倒退, 那么, 在现实中这种整齐划一的“金太郎糖”现象是不存在的。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 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制度变迁直到近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突现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就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而言, 一般首先从物质层面开始, 然后进入制度层面, 最后进入更深层次的心理或价值层面。由此可以得知, 制度变迁是由表层文化变化进入深层文化变化的中介、纽带或桥梁。比如, 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一项新的先进技术可以说比较容易, 但若不进行制度方面的革新、调整, 企望直接通过技术层面来变革国民心理或价值观念, 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变迁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 就文化变迁的速度看, 制度变迁总是在先并引起风俗和价值观念的变迁。[3]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单纯"技术层面的引进"的失败, 就是这方面极好的明证。

二、文化和制度变迁与中国软实力提升

“软实力” (Soft power) 理论是约瑟夫·奈 (Joseph·S·Nye)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诉求, 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4] (p.9~18) 。我们说, 奈的软实力概念为当代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 同时, 也为国际学界讨论文化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在构建软实力的过程中, 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作用是有一些差别的。前者侧重的是对新旧文化理念的选择、吸收问题, 而后者更侧重于变更, 在正式制度的演进中, 最终胜出的往往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 是国家发展强大的生命线, 它对社会变革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历史的发展表明, 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体制的肯定和支持, 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体制的评价与批判。当旧的制度、体制阻碍社会发展的时候, 文化对新的制度、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 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或体制战胜旧的制度或体制, 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内驱力”作用。例如, 前苏联在思想理论文化建设方面的落后, 最终瓦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中的先进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软实力内涵的精髓在于其所包含的价值、文化和制度的普世性, 即可以为形成中的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提供多少共享价值。所以, 我们既要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也要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并愿意仿效、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创新, 一部社会文明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因为历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成果以及社会习惯、文化习俗等国家“软实力”方面的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与创新,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建设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在运行机制。新形势下,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身就包含着我们对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深刻体认和洞察, 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过程, 我们必须突破既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 持续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站在国际全局的高度, 实现与国际的良性互动以及与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协调发展。

摘要: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是促成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动力之一。文化作为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呈现着制度整体构架。制度反过来也不自觉地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理念, 并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传统文化逐步与他国的文化进行沟通、融合, 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 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这种文化与制度变迁的历程。

关键词:文化,制度,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朱谦之.文化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

[2] (美) 道格拉斯·C·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 1999.

[3] (美)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篇4: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关键词】中国文化 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

文化是民族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历史名胜、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价值理念、道德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其深深根植于一个民族,融进了民族的血液,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的始终。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如果具有强大的主体性,就会对外来文化有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中国文化要想长期发展,要坚持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然后进行现代化的转换,用现代人、年轻人乐意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一、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凝聚已久的共同情结,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和奋斗方向。这就要求文化建设事业,特别是承载和传播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事业要高扬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突出历史传统的积淀和优秀文明的传承,彰显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和团结创新的精神风貌。在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互联网通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软实力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要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实现文化自强。第一,實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牢记民族的“根”和“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充满尊重和自豪。第二,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三,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价值内涵。第四,立足现实,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科学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也符合世界视角,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二、坚持中国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的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已雄辩地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互相交织,激烈碰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的盛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看到了现代,看到了年轻人在热血沸腾地追求着外来文化,也看到时代在迅雷不及掩耳地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可以说最后欢乐颂定格的造型是一个诗意的延伸。中国近30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却并未完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在这期间社会道德领域和自然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的振兴与壮大尤其需要文化精神的引领,曾经饱受百年苦难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机遇。中国文化要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需要抓紧去做。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价值理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发挥“以文化人”的陶冶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三、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必须植根于人民,必须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现实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应是中国梦的最大受益者。要努力搭建各种平台,营造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引导人民群众将美好梦想和愿望通过文化作品,比如文字、戏剧和视频等表现出来,让梦想显得更加贴近现实。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5: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最终版)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自从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90年代约瑟夫教授曾说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可以打90分,而中国最多只有60分,但现在看来约瑟夫的回答并不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过于片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古以来中国都拥有着独具吸引力的文化传统,5000年长盛不衰的文明史就是我们坚实的基础,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瑰宝。特别是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达到了鼎盛,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次就是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历代国家领导人灵活的外交政策,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最后是我国拥有着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媒体,华人、华侨、华裔遍布世界各地,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抨击“中国威胁论”和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纵观全球,中国的绘画、园林艺术、瓷器、功夫、书法、传统服饰、京剧、中医、饮食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风靡全球,汉语的普及也加速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但中国文化软实力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商品就风靡中国,人们都追求贴有外国标签的东西,从生活物品,饮食,家电,到影视,国外文化早已渗透入中国文化,而在看看中国的物品却在国外举步维艰;再者,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尽管中国有许多足以代表中国的资源,但这些并没有将中国推入世界文化的主流当中去,这么多外交官这么多年的努力还不如一部韩剧,一部日本动漫,一部美国大片,甚至还面临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国抢走的尴尬;最后就是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称,当我们还在为改革开放埋头于高速经济发展时,他国已经开始了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很不完善,一些低俗,甚至宣

传封建迷信的东西还在四处泛滥!

虽然相关部门和许多有志之士一直在努力,但就目前中国在世界的窘境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太弱,配不上这样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还有许多外国友人至今认为中国还是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

篇6: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在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在日本动漫成为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童年追求和回忆,中国开始努力学习日语,日本的寿司拉面等饮食文化也接踵而至的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替代品;在好莱坞电影的一部部轰炸下,中国人争先恐后地钻到电影院里,一睹大片魅力,包括NBA,麦当劳,热播的美剧,西洋节日等等,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在中国已经是十分强烈了„„然而在乐此不疲地追求这些生活文化的背后,我们应当思考到,这些所代表的文化软实力,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也促进了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的今天影响力的提升。

文化软实力,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熟识的词眼。有人说:“一个国家没有了硬实力,就会被别人打败,一个国家没有了软实力,就会自取灭亡。”所谓“软实力”,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解释,就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在文化交往全球化语境卜深入探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应该意识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此看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篇7: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奈在他的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ZW(]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

[ZW)]奈把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笔者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

篇8: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文化经典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 文化经典借助翻译传播到国外, 与其他国家进行异文化交流。刘明东、陈圣白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桥梁, 翻译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充分利用翻译这一要素, 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 在文化经典的译著中, 或多或少存在误译的现象, 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经典内涵无法很好地在国外得到传播与发扬光大, 进而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文化经典的误译的观察, 以及纵观先行研究的理论, 分析误译的形式、产生的原因与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先行研究

2.1翻译中误译的形式与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A.范司永、邓玉珍在分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种类时, 总结出:

a.前理解发生的误译

由于译者与作品的作者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因此他们在各自的背景下所受到如语言、社会、等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 有一定的主体文化的思维定势。 而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是以“前理解”为前提的, 这种“前理解”构成了译者的主观意识, 且在潜意识里无形地支配译者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让译者用本有的文化意识理解原文的信息, 然后将其所理解的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b.有意、无意的发生的误译

有意识的误译是由于译者对于个人的翻译原则或是其他独特的追求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 此类误译甚至是译者考虑到译语国的文化习惯, 或是对于其他因素的考虑, 如道德、政治等, 而进行的“有意误译”。

无意识的误译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 再加上外语功底不深厚及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所造成的。

针对其产生的原因, 范司永、邓玉珍认为:第一是译者考虑到读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甚至是审美取向的不同, 所以在对译文的处理上不得不背离原作;第二是译者为了忠实地反应原作的表达方式与习惯, 而违背了读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B.毛小丽针对翻译中的误译类型总结为:理解错误与表达错误。在考察其产生的原因时, 总结为:“译者的翻译主张”与“译者对语境把握不足”。

C.肖艳认为, 误译这种现象很普遍, 它是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行为。 对于误译的类型, 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 针对误译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以下几点:

a.译者的态度;

b.译者的外语修养;

c.译者主体性及其创造性叛逆;

d.文化因素:文化缺失;文化差异;

e.意识形态的影响。

D.徐珺在解读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中提到了导致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的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a.受制于译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b.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致的。

E.王雯认为误译产生的原因有:

a.两种语言的差异;

b.文化差异;

c.阐释性误译;

d.翻译策略不当。

2.2翻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A.关于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刘明东, 陈圣白 (2012) 认为:

a.翻译助增文化软实力;

b.翻译体现文化软实力;

c.翻译展示文化软实力。

刘明东、陈圣白指出: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拿来主义”, 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理念吸收、为我所用, 丰富我国的文化;第二是实行“送去主义”, 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国, 从而影响世界的文化并丰富世界的文化。 而翻译在这一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B.幸红娟 (2009) 指出:翻译实践在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实力、 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优势因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越时空的翻译实践让文化的真正意义充分显现, 让理解的源泉不断涌现, 使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得以体现, 这对于保存文化软实力来说, 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3.误译的形式、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3.1误译的形式

我们认为, 关于误译的形式, 主要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与积极的误译两种。 “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 ”确实如此, 由于“语言具有不可译性” (林璋, 2008) , 再加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前理解”或是“偏见” (肖艳, 2010) 的影响, 出现误译在所难免。 但是, 我们认为有些误译是可以避免的。

消极的误译是不忠实的翻译, 消极的误译使译文与原文有偏差, 甚至有可能出现译文与原文完全相反的情况。 但是, 积极的误译是由于作者考虑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融合, 从而采取了一些翻译策略, 使得译作更容易让译语的读者接受。 (肖艳, 2010) 认为:积极的误译可以促进译入语国家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和容纳, 同时也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

消极的误译如:

(1) 《羌村三首 (其一) 》之“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My wife and children start to see me here / Surprise scarce vanquished wipes a furtive tear”.

为使“here”与“tear”押韵, 竟译成了“一滴诡秘的眼泪 (a furtive tear) ”。

(李特夫, 2013)

积极的误译如:

(2)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1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2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译文 (1) 和译文 (2) 的区别在于对“天”字的翻译上。 “天”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佛教和道教的色彩;然而“God”在英美文化具有基督教的色彩, 译文 (2) 显然是采用了归化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英美读者的接受, 但是不利于“天”这一中国独特文化意象的传播。

(金萍, 2004)

3.2误译产生的原因

3.2.1消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 消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A.译者的态度。译者在翻译文章时, 如果没有端正态度, 翻译后没有再多检查几遍的话, 就有可能出差错甚至是大错。 我们应该具有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所表明的翻译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是严谨治学的态度;二是翻译不仅仅需要自如运用翻译技巧, 还要求译者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 执着的热情。 ” (覃晓琪, 2014)

B.译者的母语与外语水平。一位译者在有深厚的外语功底的同时, 还需具备良好的母语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原文与译文时能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 不至于顾了整体而遗失了局部。

C.翻译方法不当。 关于翻译的方法, 都会提到一直以来热议的“归化-异化”的讨论。 “归化强调的是译文的流畅性;异化的意见则认为应该更多地引进异域的视角。” (林璋, 2008)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 我们认为, 最理想的是将其两种方法结合, 归化中有异化, 异化中有归化。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 尽量做到使译文没有纰漏。

3.2.2积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 积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为文化因素。 当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具有源语文化因素的表达的时候, 可能会遇到译文语言中没有与其对应的文化现象。 这时译者可能会倾向于将生搬硬套的逐字翻译变为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的表达, 甚至是更具文学色彩的说法。 这种圆润的处理方法在文化经典的翻译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 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3.3误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经典中的误译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及国外对我国文化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是误解。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误译都是不好的。 上述提到的, 误译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及积极的误译。 积极的误译能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两个语言之间的交流困难。 然而, 消极的误译则是译者的大敌, 是必须尽量避免的。

观察一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相对弱小。 “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 中国域外文化软实力相对弱小, 以中国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为例, 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 (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 与东亚研究所 (East Asia Institute) 对各国软实力指数进行了调查, 中国在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的软实力均超过0.51, 在越南达到了0.74, 然而在美国的软实力只有0.47, 位列倒数第一, 与最高的越南相比相差了0.27之多。 ” (刘佳, 2013)

当然, 这个现象并不全是文化经典作品的误译所造成的。 另外, 要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 让我国的文化走出去, 走得更好更远的话, 除了谭振江 (2013) 提到的“以自身建设为前提基础;以文化自觉、自信为内驱力;以价值观念为源泉;以和谐世界为宗旨”外, 我们认为, 更应该抓好文化经典的翻译在跨文化传播这一环节。 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 起着一种充分条件的作用。 为只有将我国的文化经典翻译到位、出色, 才能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播到国外, 让世界了解我国, 展现我国的文化魅力与实力, 从而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进一步达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4.解决措施

“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 ” (河盛好藏, 刘多田译, 1986) 只有正确地对待误译, 才能积极地处理好误译所带来的不良效果。 当然, 我们所需要提防的是消极的误译。如何防止消极的误译, 得从其原因着手。

4.1针对译者的态度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教育培养译者的时候, 需向译者学习人员教导负责任的态度的理念。 如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 可能就会翻译出“箱子里没有多余的房间 (room) 了” (覃晓琪, 2014) 这样令人贻笑大方的译文。

4.2针对译者的母语外语水平问题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进行翻译教学时, 除了重视母语与外语的转换能力之外, 其实, 母语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而这点往往是老师们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在翻译教学中, 老师们除了重视翻译方法的传授等之外, 更应该将母语的重要性传达给翻译学习者。 (李佩琦, 2009) 指出: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条贯穿全部翻译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 它也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从翻译观的演变历史来看, 在翻译教学中, 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甚至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提高, 母语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强化。

4.3针对翻译方法不当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对于翻译的方法, 有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说, 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 即备受热议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 对于采用哪种方法, 我们认为, 最折中与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异化与归化想结合的方法。 处理不同的译本, 灵活地运用该两种方法, 可以游刃有余于原文与译文之间, 达到尽量减少误译。

另外, 关于译文的衡量指标, 我们接受林璋提出的“可接受性+最大对应关系”的观点。 林璋指出:“好的译文必须同时具备可接受性和最大的对应关系。”只有将该衡量标准时时刻刻揣摩, 并运用于翻译的实践中, 才能产出高水准的译文, 达成更好地将文化传播的目的。

5.结语

篇9: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必要性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动力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要积极发挥示范和主导作用,快速提高企业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党和国家文化战略与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的需要。国家在企业改革之初就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作为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取得话语权。2007年我国企业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前10强,而美国有5家,英国占2家。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结论:其胜出的根本原因就在善于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凭借企业文化软实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我们只有加快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适应这种竞争环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走出去”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重组和改革的需要。最近,国家对中央企业第二任期工作提出要求,要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重组整体上市,中央企业要由目前的150来家调整到80至100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在这种持续改革重组中,企业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和新的竞争力,最核心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就在于能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另外,我国企业用工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固定工,变为固定、无固定期限以及社会化临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企业中社会招聘人员、市场化用工比例在逐年上升,这类员工进入企业时间短,变换比较快,也有一个文化逐渐融入问题。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西方管理科学把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科学阶段,目前正在走向以企业文化管理为标志的新阶段。可见,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式。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指出:“文化先导力这一理念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掌握,那将给经济的腾飞添上一个新的翅膀。”因此,我们今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制约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因素

从宏观看,制约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企业发展水平、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制约等。但从深层原因分析,主要有“四个不同步”。

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同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不明确、认识有错位,或理解过于狭隘,使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比如,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务实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企业由于领导频繁调整,班子稳定性差,管理人员只注重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

企业集团内部的母文化与子文化建设不同步。目前,我们一些企业集团,企业文化“共性不足,个性有余”,缺乏一体化和系统化的构建梳理,缺乏统一的远景规划和企业文化战略。比如,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是非观念等等,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传承,都需要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共同来创造、蓄养和培植。而我们一些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企业精神不一致,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企业文化软实力形不成拳头。

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涵不同步。一些企业大力塑造“文化”形象,如:统一的厂歌、厂标、服装,提出一套企业精神、一些响亮口号等,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这些理念或精神没有被员工认可,从而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表面上提倡一种文化理念,实际上背道而驰。比如:口头上高喊奉献社会,行动上唯利是图。这些问题,都是把企业文化过于形式化,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没有使企业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内化于心,成为员工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不到激励作用,对企业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与员工的参与不同步。许多企业的文化不是团队文化,只是企业家的文化、个体文化。有的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领导决策层自己的事,没有让全体员工真正参与进来。有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尚未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有一些企业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使之成为“文化垄断者”,导致企业文化“个人化”。

增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对策

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把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着眼点,注重抓根本、抓关键、抓重点、抓长远,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是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在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下设计出理想化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按照设计的模式运作和运行,从而培育形成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着眼于本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的生存和发展,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干预市场的能力。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把握好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性、构建内容的系统性、存在环境的联系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运动性。在实施方法上,首先要调查研究现状,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本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状况,剖析有利与不利因素,确保对企业使命和理想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出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形象识别体系,真正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以引领企业发展战略。第三,以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为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原则、主要途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进行整体分析和总体上的规划部署。

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一支坚强得力的企业文化工作队伍,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是要设立CCO(首席文化官)。“CCO”的设立是时代发展和企业管理升级的需要,也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外企业几乎都设有相应的CCO或企业文化管理经理。通过CCO来统领和指导企业文化工作,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建立和完善上下一致、从上到下抓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工作部门。三是抓好骨干人才培训培养。围绕“提高素质、强化责任、统一标准”,搞好企业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轮训。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尽快建立和优化企业文化管理师的运行机制,完善和规范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认证体系,逐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职业认证资格的注册企业文化管理师。四是注意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和文体协会等社团的作用,形成协调一致、群策群力做企业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健全规范企业文化运行机制。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证。各企业要及时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规划方案,确定实施方法和步骤,明确组织机构调整、物质资料保障等措施。要详细制定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监督、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战略和实施细则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和方法步骤,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按照规章制度,定期抓好企业文化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奖惩工作,做到持之以恒,推动企业文化工作顺利有效地运行,确保制度措施的落实,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工作创新。任何企业文化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产生出不同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并在不断提炼和提升中催生出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产品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时刻注重研究创新工作,扬弃旧的,创造新的,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再造。同时,把企业文化产生的凝聚力转化为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各项创新,保证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其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改造、补充和创新企业文化内容、形式、工作制度等,使之始终能够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下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工作的手段信息化。认真研究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健全信息化设施设备,建立企业统一的互联网络和企业文化网站,创造条件办好企业报刊、广播电视,为信息化打下良好基础,以提高企业文化工作效率和效果。第四要实行鼓励企业文化改革创新的激励制度,使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大家的行为习惯,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篇10:浅谈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电子信息工程1102班 张玮康 20113118

中华文明浩浩汤汤,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内涵。但较之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而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亟待提升。石家庄城市化历史不是很长,文化传统已经比较少。所以,下面我就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从家乡目前的所做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处理好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主流文化,并做到中西合璧,主次分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本应肩负起发扬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所以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而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官员应该积极努力推动社会向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向发展。

二、处理好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我的家乡石家庄在这方面就做的不是十分的好,不只是石家庄,这在全国都是一个通病。在七夕等传统佳节之际,社会舆论报道的多是与情人节大体无异的形式:打折、玫瑰、送礼、钻石戒指等等……传统节日如同虚设,成为商家宣传促销,人们娱乐休闲的理由。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一下几方面努力

1.平时的生活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

软实力主要表现在其政治价值观、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这些都是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起的,在人们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做到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加深与渗透,对此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比如功夫熊猫等影视作品。石家庄的电影产业比较发达,人们在平时休闲时很多时候都会选择去看电影。所以,对于石家庄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多制作一些插入渗透有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或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哪怕是在一些票房率比较高的电影播放前的广告中多涉及一些有关的内容,在观众心中多多的留下一些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这种效果,假以时日,则中国元素在人们的心中则会建立不可动摇的印象,而这些的成本也不是特别的巨大,显然是我们的制造商、政府可以接受的。

2.在传统节日时由地方政府举办中国特色的活动。提升对当地民众思想的影响。

石家庄政府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迎新春长跑活动,旨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市人民共同庆祝元旦佳节。像这种节日,如果在其他节日的时候能够也举办类似的活动,在宣扬相关文化方面就会做到深入人心。

篇11: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梦内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在区域之间,文化的作用对内多表现在能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整合力量上;对外多表现在能提高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竞争力上。文化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下,文化可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类。文化事业是一种公益性文化,文化产业则是通过产业与市场的运作,创造出文化内容,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用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化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整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和导向的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导向功能则能够推动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积淀,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桥梁。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展现出社会主义文化魅力。文化与思想的发展是没有疆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等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国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国影响。依靠自身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外交亲和力等软力量来吸引他国。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文化策略,在国际软实力竞争的大环境下,是我国的一项文化外交政策,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汉语言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使世界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公平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丰富文化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要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切实使文化产业做大总量、做优质量。

上一篇:我未来的房子作文下一篇:三年级教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