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23-05-18

第一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2o10年底,文化部主管的产业文化单位就有20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等年上缴税20多亿,创值100多亿元,若再加上媒体、出版、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成功的例子,”超女”的成功运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特别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他的电影的产出与运作无不在与市场结合多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我们从数千万的票房收入上就能感知到这种娱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所产生的效益,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离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文化所能创造的传奇: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

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

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 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

难获得认可。

三、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改进领导观念和方法。

文化产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应该尊重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减少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威和长官意志,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落实到文化生产之中,把竞争机制全面引人文化生产,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有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保证一切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产品问世。

(二)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为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手腕更为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应当考虑将文化产业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以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诸多确有才干的人才加入文化产业中来,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考虑到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应当遵循分层、分领域逐步开放的原则,逐渐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允许境外制片机构同境内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外资文化产业公司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高超的运作经验最终将有利于提高本土文化产业公司的运作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

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阶层收入差距,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减少阶层收入差距既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又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其中也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内需,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五)面向国外消费者优先发展特种文化产品。

一是开发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应该积极发展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韩国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这种产品因为所表现的某国文化特质较少,所以更具普适性;同时所依赖又是全球共通的计算机语言,不存在文化上的暗礁,韩国人做的,一贯以聪敏著称的中国人没有道理做不得,做不好;而且,此种文化产品利润丰厚,对中国物质财富的记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有利。二是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全球化时代并非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

不妨优先发展相对易于外国人理解又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比如中华饮食、中华养生、中国功夫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迁就外国人的偏好而任意迎合他们,那样做得不偿失。例如,中华饮食虽然遍布世界,但往往因为过于迎合外国人而失去了地道的中国口味,从而也就失去了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机会。使某人接受某种文化产品,其实就是使之接受该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二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班级:xx姓名:xxx 学号:xxxx

[关键字]:文化产业,定位,法制,自信,创新,融合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文化产业,我认为它是实际上和新世纪的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的。在2000年之前,中国没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这么一个局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对今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事务的发展总有其必然的规律,产业的发展也将顺承历史的脉络。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带给国人的不仅仅是文化可以成为产业的震撼,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产业,我们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界碑性时刻,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透视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未来。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的成长,有理论创新带来的产业飞越,也有摸石过河造成的一些失误。站在十年发展的拐点上,除了回顾过去十年的成绩与经验,展望未来十年的梦想与光荣,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1.重新定位:事改企的职能转移

下一个十年,将是文化体制改革大发展的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一批文化单位推向了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归根到市场的本 1

源。下一个十年中,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开展,传统事业单位转制后其职能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改革中,其所承担的旧有的诸如政策咨询、行政审批等政府职能需要陆续剥离,进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主体。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进行新单位的职能定位、转制单位与主管部门的权限划分、公益性服务与行政监管之间如何协调等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视阀下事业单位转制中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职能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对转制后的企业进行定位和社会职能划分。首先是.剥离,即行政职能归还政府;其次是探索,即企业运作瞄准市场;第三是延续,即专业技术立足发展;第四是.双赢,即政事合作促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处理四个关系:首先是国有资产(技术)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其次是转企单位与原主管单位的平等主体关系;第三是社会服务与主体盈利之间的关系;第四是职能渐变的长期性与改革的急迫性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这种职能的重新划分,才能大破传统事业的习惯惰性,维护好国有资产,将其真正地放入到市场大潮中,经受市场的考验,成为文化产业真正的组成部分。

2.完善法制:文化产业法律体系的健全

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都与国家法律与政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法律是促进与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目前,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从市场角度而言,对于

新兴产业,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用于维护其良好发展环境的法律环境却远远未见其形。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就在于市场法制环境的建立。

目前,国内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但是仔细琢磨后发现,多是从正面进行鼓励和扶持,更多层面地在关注如何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如何规范,如何在全球化中适应国际竞争规则,在文化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时候如何保护我国文化产品;在我们文化商标被国外非法注册的时候如何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与利益?一切是都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避,可见法治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3.文化自信:传播决定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势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文化遗产、创意概念、技术流动、人才吸纳等等,都不会局限在一地一时。全球范围的文化产业竞争,必将成为各国文化影响力的指南针。

为什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立刻被各国接受。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文化价值的软性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文化产品消费会产生很强的滞后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年在他们的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中写到,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已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一个函数。简而言之,消费得越多,欣赏的能力越高。欣赏能力越高,就会更加激发消费者对该类文化品的兴趣和购买欲望。推而广之,其他文化产品也适用。

国内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一旦对国外某种文化产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慢慢地疏远自身文化,尤其是一代人都出现此类倾向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下一个十年中树立文化自信,重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引导青年人关注中国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我们要做的是文化教育“从娃娃做起”。让文化产业从源头上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人的文化产业,而不是一谈起文化产业就必要提起西方源头。当然,提倡中国文化的文化产业不是要求一元文化,而是以中为主“文化多元化”的。中国有句古诗: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化产品应该是多元化的。以影视产品为载体,我们需要不同文明在同一蓝天下对话。这是全球化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将文化同一化。文化多元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念,更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外交执政的一种准则。只有全世界一起来努力,才能让文化产业真正地实现万紫千红。

4. 科技创新:引发版权革命

网络、数字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触文化的形式。传统的接受文化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会导致未来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出现变化。目前,很多传统的文化活动不被年轻人所理解。举例而言,音乐销量的下降,不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接触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文化接触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版权革命。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是数字化引起的;但是

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拐点。

如何在技术与传统之间保持平衡,使文化产业需要关注一个问题。版权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应该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接触方式的革命。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方式展示传统的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不被技术的优越所埋没,特别是如何破除技术至上的论调,让传统的文化方式能与新式的技术形式同步前进。这是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十年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5.产业融合:劳动力转移的新天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从一产、二产逐渐过渡到三产。作为新经济领域中的文化产业,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其转移劳动力的含纳量。这里有一组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根据调查,文化经济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却在经济利润和就业岗位的创造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以广告业为例。广告业是德国创意产业中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目前有近60万人供职于广告业,而且从业人员大都为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就业单位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德国是全球第五大广告市场,2007年的广告业投资额为300亿欧元。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于2007年5月又组织了“欧洲文化与创意经济大会”,邀请多国专家及业内人士交流对文化与创意经济的看法。会议得出共识:中小企业对创意经济有特殊意义,应对这些通常自有资本有限的企业予以资助。

反观我国,大量的资助都投入到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中去了。对于中小企业几乎很少会有特殊对待。文化企业的发

展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三五个人就可以开设一间文化公司或者创意公司,通过理念和知识服务赢得利润,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以其规模小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正自身发展,通过合理,很容易形成产业的上下游。通过这种产业链条的扩展,产业发展和衍生中就会出现更多更新的岗位。这是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之

一。目前,最受人瞩目的文化产业理应也成为产业融合导致新生岗位的动力之源,通过文化创意的开发,催生更多新生代的职业,衍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作为支柱产业的容纳实力。

第三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为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为:总体发展趋势良好,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一,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已初具规模;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四、缺乏创意及创新型技术人才,技术落后、缺少市场化运作;五没有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并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世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形式灵活,影响广泛,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必须立足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播下创意的种子,推进市场化运作,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运营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但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逐渐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创文化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一些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在制度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二在技术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三在思想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第四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对策四: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解决办法的分析报告 我国文化产业兴起是从20世纪90年以来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到体制跟进的,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将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例子,各种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的运作成功,不仅仅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日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理论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归根到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体制的核心是确立企业在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行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着与世不同的特征。首先,政府与企业互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相关,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其次,中国的产业政策逐渐完善,随着文化法律的在摸索中前进,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逐渐完

善。再次,中国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集中资本,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链,产生联动效应,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最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在发展中日渐加深。

现阶段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理顺党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位于领导地位,引领大的方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新的国有文化宏观调控机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必须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拓创新;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若不然中国的文化企业永远不能自主独立的作为主要市场主体出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从事文化产业的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包办、文化市场发育缓慢,一部分国有文化单位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薄弱,文化生产与服务和群众需要脱节;行政壁垒造成文化资源、资产的分布不均,行政作用人为地作用于资源分配,导致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条块分割、布局失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第一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步,整体转制、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第三步,进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结构。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简言之,企业法人制度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升级,注重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三、 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按产业照行政区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的文化产业的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实力。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

更合理地开发文化资源,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个有效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白倩倩 学号:100244048

上一篇:中国银行寒假实习报告下一篇:中国银行信用卡免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