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

2024-05-07

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共8篇)

篇1: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

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

2013-06-24 10:14

一、快递行业发生消费纠纷的集中问题

目前,快递行业发生消费纠纷的集中问题主要包括:货物逾期送达;快递行业“先签收、后验货”的行业潜规则;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差;快递过程中物品损失、丢失后,赔偿标准难以达成共识。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业主体复杂,存在经营主体不具备从业资格的情况。目前从事快递行业的经营主体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全国性、集团性的快递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挂靠或加盟的快递公司,第三类是规模较小的快递经营主体,第四类是 “黑快递”。目前,我国快递行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延期送达、缺失物品、损毁物品等情况时有发生。

服务不规范,使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许多中小快递企业往往采取以合同格式条款免除、减少自身责任,或将风险直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存在恶性竞争,行业自律意识不强。一些中小快递企业凭借自身灵活机动和成本低廉的优势,为了抢占市场,采取随意压低快递资费、收件后转卖、无照或超范围经营等方式开展无序竞争,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工商机关应加强与邮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联合物价、公安等部门,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引导快递企业诚信经营、规范运作。

发挥合同监督职能作用。工商机关应以格式合同为抓手,打击“霸王”条款,督促快递行业制定公平合理的交寄协议,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快递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据快递经营者诚信守法情况,建立快递企业信用数据库,促进快递行业提高服务水平;联合税务、银行、公安等机构和部门,依靠现有企业信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引导成立快递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工商机关可以联合邮政管理部门推动建立快递行业协会,按照自主设立、自我管理、自律运行、自我发展的要求,规范市场秩序,反对恶性竞争。

依法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 12315 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及时发布消费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

篇2: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

当前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不力、处置化解不当,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甚至酿成经济危机。如何加强对银行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非常紧迫和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并提出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及对策。

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目前金融风险虽然多种多样,但粗略划分,主要集中表现在信贷风险、支付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一)“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

1、从当前情况看,信贷风险仍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资占比偏高。以威海市银行业为例,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通过拨离和核销方式共清除不良资产100.5亿元,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潜在的信贷风险仍在不断暴露,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居高不下。统计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不良贷款总额为59.1亿元,仍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4%。其中,某行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2.9%。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死滞梗阻,银行资金流动性偏低,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

2、成因: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效益低下,无力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占压一块信贷资产;二是市场转轨、企业改制,甩掉、悬空一块;三是企业关停、倒闭、破产,损失一块;四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先天不足,挤占、挪用一块;五是行政干预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垫付一块;六是资金体外循环,特别是洗钱行为的出现,漏掉一块。

(二)“支付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备付金比例偏低,资金营运困难靠拆借资金过日子。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身上。

2、主要成因:一是超额准备不足,正常支付清算无法保证。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持续不足,支付能力偏低,存款准备金账户透支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上半年,威海市有两家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出现过透支现象;二是长期超比例放款,造成营运头寸紧张。个别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充分估计自身资金能力盲目发放贷款,存贷比偏高现象突出,一旦拆借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极易产生支付风险;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偏高,资金周转缓慢,流动性差,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过大,营运能力相对较差。据调查,目前威海市某金融机构应收账款、两呆贷款、亏损挂帐、固定资产占款等非生息资金合计占其存款比例高达28%。

(三)“经营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水平总体偏低。

2、主要成因有:一是企业拖欠利息严重,银行收息难。部分贷款企业因效益低下,不但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本金,而且还常常拖欠银行利息,致使银行收息率偏低。资料显示,止2008年6月末,威海市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总额仍然高达28.4亿元。众所周知,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利息收不上来,银行必然出现经营性亏损。二是银行低成本资金占比偏低,银行筹资成本偏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威海四家农信社吸收的存款中,企业存款及活期储蓄存款各项存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5%,导致农信社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信贷资金使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收入的提高。四是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基层行信贷营销积极性下降,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导致银行利息支出增大,利息收入减少。

(四)“管理风险”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为:管理松懈,有章不循,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频繁发生。

2、主要成因:一是高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到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三是安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达不到防范要求,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对准金融行业,对银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对策

信贷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继续对不良资产加大剥离和核销力度。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逐年坚持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统一进行消化处理;同时,国家要以法律、法规形式,对新出现的不良资产坚决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2、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债权保全力度。要采取措施,区别情况,划分责任,逐步分担和消化现有不良资产。一是属于地方管理责任的,应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消化处理;二是属于银行管理责任的,应由银行注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三是属于国家政策变动或不可抗因素影响的,应由中央财政拨补资金帮助消化处理;四是属于资不抵债企业,应通过依法破产和核销呆坏账进行处理。

3、加大业务创新和增收节支力度。一是挖掘潜力,努力盘活存量资产;二是端正经营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短期经营行为”,从长远观点确定经营发展方向;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资金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融资性中介业务的签发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强增收节支和扭亏增盈工作力度。

4、加强自主经营工作力度。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协调处理好经济工作与金融工作的关系,避免行政干预,为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的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银行部门要依法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提高抗干预能力,坚持信贷原则,加强信贷管理,增加质押和抵押贷款比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积极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吸纳社会闲暇资金,努力增加存款余额,提高筹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各项存款的稳定增长。

2、按规定比例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提高营运能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存款准备金

和备付金在业务营运中的重要作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保证金融稳健运行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严格足额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规定比例,同时要确保留足备付金,以保障正常的支付清算业务。

3、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杜绝超比例放款现象。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信贷能力,按规定比例发放贷款,以保证营运头寸充足;还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把超比例资金压回,使存贷比趋于合理。

4、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和非生息资金占用,以加速资金周转,增强营运能力。

5、加强反洗钱监管,确保银行业资金安全。银行部门要与公安、海关、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特别对大额可疑支付行为,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对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三)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收息责任制,加大收息力度,提高收息率,保证经营收入及时入账。

2、广泛吸收低成本资金,降低筹资成本,增加盈利水平。

3、努力压缩不良资产,盘活存量,加速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银行经营收益。

4、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减少亏损。

(四)管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审查、考核、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危机感,增强责任心;借鉴先进的管理机制,学会科学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严格内部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杜绝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现象。

3、经常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防范设施,达到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篇3:加强饲料监管工作之我见

1. 建立分级负责制度

对饲料企业合理分类, 分级管理, 责任到部门。按照山西省饲料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的规模, 将全省已获证的191家饲料生产企业、蛋白原料生产企业、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省饲料办直接监管正大、威科、晋龙等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饲料生产企业、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 其余中小型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由市、县分别管理。要求全省每一家饲料企业作出诚信守法的生产经营承诺, 并同各级饲料管理部门签订责任书, 使全省的获证饲料企业全部纳入到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 不留死角。工作中, 也要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做好服务工作。

2. 建立蛋白原料管理制度

在当前情况下, 将饲料蛋白原料监管作为工作的重点。农业部出台的977号公告, 明确规定了纳入管理的饲料原料名称, 但从目前情况看, 饲料原料企业无证生产和经营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企业对进厂原料把关不严, 仍有使用无证原料的现象。今后所有饲料生产企业使用蛋白原料时, 必须执行以下规定。

(1) 相关合格证必须使用持有“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合格证”企业提供的蛋白饲料原料。

(2) 检验合格报告企业使用蛋白饲料原料时, 每批进厂原料必须进行三聚氰胺含量检验, 或者由供货厂家提供三聚氰胺含量检测报告, 否则视为使用不合格原料, 对所生产的饲料产品依法进行查处。

(3) 媒体公布利用《山西饲料》、《山西畜牧信息网》、《牧业导讯》等媒体对获证的蛋白饲料原料企业名单予以公布, 并对其产品质量监督情况进行公布, 方便广大饲料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选用合格饲料原料。

3. 建立市场管理制度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因此, 必须做好饲料原料企业、饲料加工企业、饲料添加剂企业的造册登记和饲料产品的监管。采取统一行动,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市场流通的饲料产品进行拉网式检查, 加大对饲料经销户和养殖企业的蛋白原料抽检力度, 无证企业的产品一经发现, 就要追根溯源, 并会同综合执法部门, 依法予以取缔。

4. 监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各级饲料管理部门, 要深入责任对口企业, 强化后续管理, 督促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 严把原料关从企业的原料进厂入手, 严格检查和规范饲料企业的各项记录, 尤其是蛋白原料的接收使用记录和小料的接收添加记录。

(2) 严把记录关要求企业落实生产记录、坚决杜绝添加违禁产品。

(3) 严把生产关检查督促饲料生产企业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 并严格执行检化验制度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追溯核查。

(4) 严把自查关监督企业根据生产企业设立条件, 定期进行自查,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和完善。如若发现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国家相关企业设立的要求, 各级饲料管理部门按规定予以取缔。

5. 信息联络和举报制度

篇4:蛋鸡行业良性发展之我见

1.1 行业产能失控

总量失控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蛋鸡行业的根本性问题,从90年代初至今,蛋鸡业一直是产能过剩,没有准入退出机制,进入没有门槛,退出没有补偿。蛋鸡从业者一直生活在一种困顿的状态,大量盲目进入蛋鸡行业的养殖户,投入很多的固定资产,无法在行业技术革新的时候全身而退,蛋价稍微好一点,又会有新的产能涌入,造成蛋鸡行业连续多年亏损,一直靠不断的补充新资本,损害生产者的利益来维持超低鸡蛋价格的供应。这种状态,从长期和广泛的范围来看,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1.2 宏观布局方向不明朗

生产模式和工艺缺乏规范,蛋鸡行业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使从业者经营无参考,政府制定政策无依据。

缺乏从业者参与、全员认同的全国行业组织,无法适应鸡蛋全国性流通的局面,无法适应全国防疫协同的需要,大量全自动鸡场盲目建设,对原有的以养鸡为生的农民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起端和终端的不配套,自动化场的生产效率并不比农民的生产方式效率高,一旦现在的生产主体农民过多的被挤出蛋鸡行业,鸡蛋的价格将大幅攀升,廉价鸡蛋的时代将会过去。

1.3 一体化建设缓慢

行业的产供销以完全的市场机制在运行,各方利益都靠价格来维持,有些事情完全靠市场也是不行的,蛋鸡行业必须有效的向产供销,加工一体化发展,使行业生产更稳定,从全产业链来保证鸡蛋生产的稳定和蛋品的品质和质量。

现有的蛋鸡合作社没有从防疫、鸡蛋的产供销等方面解决蛋鸡行业宏观所存在的全国性问题,所以发展效果不佳。

1.4 祖代鸡质量不保

祖代鸡主要靠进口,国内育种的效果尚待生产环节检验。祖代鸡的白血病和种鸡遗传病没有有效的监控和明确责任,对下游的父母代企业和商品代企业危害巨大,对行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1.5 防疫困难、流感泛滥

缺乏全国性的行业协同的防疫体系,流感控制完全失效,蛋鸡行业损失巨大,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鸡蛋价格波动幅度过大,行业整体利润过低。流感疫苗开发研制跟不上病毒的变异,养殖户面对疫情束手无策,2012年北方地区产蛋高峰鸡损失30%以上。

1.6 饲料品质恶劣

饲料质量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低质量的蛋白料和发霉玉米充斥市场,使蛋鸡健康状态弱化,加重了已经很严重的疫情,使生产不稳定。

1.7 鸡粪处理应是难题

目前蛋鸡行业还没有一个非常系统有效的鸡粪处理工艺,使鸡粪的清理,运输,存放,加工等过程适合蛋鸡养殖户规模小,数量多,密度大,行业结构松散的状态。

1.8 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应用滞后

当前,通信手段日新月异,大量的养户也参与其中,但是行业的整体管理并没有有效的应用这些新的信息交流处理手段,坐失良机,十分遗憾。

1.9 养殖户的资产不被金融认可

蛋鸡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但是养殖户的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无法同现有的经营体系对接,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扶持,以取得发展生产和技术革新所必要的资金条件。

2 蛋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全国均衡生产,鸡蛋供应本地化

目前全国的蛋鸡形势是由北退南进中部过剩,但是正在迅速的变为各地均衡本地化,这个过程是蛋鸡行业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2.2 生产单元平均化

生产单元由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户和大规模低效率的大养鸡场,正在变成适度规模,适度间距,适度数量,适度自动化,自己劳作的养殖户。预计在5~10年内中国的蛋鸡户会由目前的20万户左右减少到7万~8万户,户均饲养产蛋鸡1万~2万。

2.3 育成和产蛋分化

育雏育成场和产蛋场的分化正在迅速形成。这种分化,是一种进步,不仅节约了生产资源,提高鸡舍利用率,同时也能够使育雏、育成场和产蛋场全进全出,避免了疫病交叉感染

2.4 自发组织逐渐形成

各地养殖户自发的行业管理组织不断涌现,发展壮大,日益起到宏观的协同管理作用,广大养殖户也认识到行业的宏观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为下一步发展全国协同的蛋鸡行业自我管理组织奠定了群众基础。

3 建议

3.1 做规划

尽快参考国外的蛋鸡行业发展历程,和研究国内的产业现状,资源条件,制定5~10年的蛋鸡行业发展规划,对行业的总规模,生产单元的工艺细节做系统的规范,引导行业尽快发展

3.2 定标准

尽快制定和健全蛋鸡行业相关的各种生产工艺、设备、产品的国标体系,使从业者有章可循。

3.3 建平台

尽快建立联通所有基层产供销从业者和生产经营单元的通讯交流平台,调动从业者参与蛋鸡行业宏观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3.4 发预警

建议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开展鸡蛋价格形成的机理研究,明确全国蛋鸡总产能的需要量,系统地、连续地对从业者进行行业景气度、产品价格、利润水平等方面进行预测预告。避免行业产能规模过度变化,鸡蛋价格剧烈波动。

以上是我以一个蛋鸡产业基层从业者对行业的体会和看法。一孔之见,难免偏颇,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5: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会计监管是一个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会计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

[关键词]会计

监管

模式

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英明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会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开展会计监管工作,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财政部门会计监管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具体到会计工作方面,就是要求城乡会计工作协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协调发展等。目前,财政部门给行政事业单位传达会计政策的渠道十分畅通,给企业传达会计政策却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财政机关工作不努力,关键是现在企业情况变化太快,而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连企业的名称、地址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把有关会计工作的文件发到他们手中。企业不了解会计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就无从谈起。虽然通过继续教育活动,会计人员也能了解一部分会计政策,但一年一次毕竟周期太长。况且有些企业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他们根本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因此,财政部门应借鉴税务部门举办税收政策发布会的成功经验,定期开展会计政策发布活动。税收政策发布会是企业乐于参加的会议,财政部门完全可以借助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发布会这个平台,及时向企业发布会计政策。

其次,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会计监管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对全面加强会计监管十分不利。本来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制度。可是个别单位却法制观念淡薄,对执法单位查处力度大的工作比较重视,查处力度小的工作则不重视。因而,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充实会计监管人员,建立会计执法督察队,专门负责单位会计执法情况检查工作,由过去每年抽查部分单位改为全面督察,实现会计监管经常化。财政部门一旦加大对单位违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单位的违法成本就会显著增加。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而增强执行会计法规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全面进步。

再次,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近两年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尽管跳出了单位当出纳的“小圈子”,但公开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在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的作用还不理想。因为单位发生的财务收支业务,一般只是在业务经办当事人、单位理财小组、会计、单位领导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中公开。从许多经济犯罪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财务收支涉及的人员与环节越少,发生舞弊行为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计集中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应广泛实行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如今集体所有制的农村都实行了财务公开,全民所有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涉密会计信息在单位进行公开,更是理所当然。单位的经费开支公开后,不仅能减少单位的矛盾,而且能还那些遵纪守法的领导一个清白。那些违法违纪开支,由于害怕群众监督,自然就会收敛止步。既能节约单位的经费开支,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何乐而不为?此外,部分单位实行的法人代表“一支笔”财务审批办法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门应出台文件禁止此类现象。

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会计工作者是开展会计工作的中坚力量,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会计监管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会计监管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至少两年举办一次会计双先表彰活动;二是现在每年继续教育的时间太短,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会计人员到有关高校培训3—6个月,下决心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有一定理论调研水平的会计专业带头人;三是要设立会计工作者协会,为会计工作者加强交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自律提供一个平台;四是会计工作实践性很强,财政部门要评定设立一批会计实务操作示范基地,对这些单位可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有平面教材,而且还有活生生的“立体”教材。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参考文献:

篇6:加强财政票据监管之我见

一、当前财政票据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非税收入类票据

政府非税收入类票据作为财政票据的主体构成部分, 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票据种类繁多, 不便管理。据笔者初步统计, 仅某县级财政部门管理和对外发放的财政票据种类业已超过50种, 而绝大部分属于非税收入类票据。其中, 既有行政性收费零星收款票据、事业性收费统一票据、事业性收费现金专用缴款书等这样的老式票据, 也有政府非税收入零星收款票据、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等这样的新式票据;既有收费、罚没定额票据, 也有不定额票据;既有通用票据, 也有医院和学校的专用票据;既有手写票据, 也有机打票据;既有省级财政部门不再印制和发放的票据, 也有用票单位仍在使用结余的陈旧票据。政府非税收入类票据现行类属多而庞杂, 不仅加大了财政部门管理难度, 同时也极易诱发混票、串用票据行为, 不便于社会监督。

二是手写票据过多, 电子票据过少。地方财政部门尤其是市县级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发放的票据除门诊机制票据、定额票据和缴款书外, 绝大部分仍为手写票据, 需要执收单位人员手工开具, 电子票据尚未得到普及, 导致票据管理和使用税率低下。

三是票据使用不当、保管不善。由于手工票据的大量存在, 致使用票单位不如实填写票据收款项目、票据内容不齐备和随意作废等开具不规范的现象经常发生, 一些单位甚至出现串用、毁损、出借、丢失票据的问题。

四是政府非税收入未做到“以票控收”。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多年以来, 执收单位坐收坐支的现象仍未能从根子上杜绝。一些单位受既得利益驱使, 随意坐支用财政票据收取的非税收入, 不少单位在坐支后又想法用经费或者新收的非税收入资金来回倒腾着多次上缴财政补空, 形成财政资金虚收空转的恶性循环, 有的单位甚至不用财政票据收款 (包括收款不开票和用收款收据收款) , 设法截留、隐瞒非税收入, 从而影响了财政收入的规模和质量。

五是财政票据稽查不彻底, 对违规单位惩处力度不够。按照规定, 财政部门应对用票单位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但在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往往检查不及时, 稽查时也未能严格依照财政部《财政票据检查工作规范》的规定, 工作步骤不全面, 实施程序不到位, 稽查结果形式不当, 甚至在针对违规违纪问题惩处上力度不够, 这也是导致相关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二)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因其自身特征, 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票据适用范围界定值得商榷。譬如某街道办事处收取区环卫局拨付的创卫工作经费, 因计入单位收入, 按财综[2010]1号文件规定本不应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但因付款单位需要正式票据入账, 所以收款单位不得已通常都会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因类似问题在各地和各单位存在的普遍性, 财政部财综[2013]57号文件对此补充规定, 允许收款单位在取得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性资金时暂时开具结算票据。那么, 这个“暂时”会到什么时候, 从长远来看, 发生类似资金收取不可避免, 终究应用什么票据, 这也是个待解难题。

二是混用串用票据。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原本应用非税收入类票据收取的款项, 比如培训费、票证工本费等而用结算票据收取, 变相隐瞒收入;或者是将原本应用税务发票收取的款项, 比如国有资产出租租金、处置变卖款等而用结算票据收取, 不仅设法逃税, 甚至逃避政府非税收入监管;对于中小学校开学报名收取学生的课本费, 以前曾有专用的代办费票据, 譬如, 陕西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中小学校代办费专用收据, 但是近两年省级财政部门不再印制和提供该种票据, 有的基层财政部门向各学校发放政府非税收入零星收款票据, 用于替代原专用票据收取课本费等款项, 这显然是对票据管理规定的误读, 因为财政部财综[2010]1号文件明确规定, 课本费不作为单位收入核算的代收代付款项应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

三是票据开具存在不规范现象。一些单位不按要求规范书写票据内容, 或者要素不全, 或者蓄意变更票据记载事项。譬如, 在收取职工个人医保统筹款项时, 只是向所在单位汇总开具一张结算票据, 票面上也未注明是个人缴款;将应收的房屋出租金蓄意写成水电费, 设法隐瞒应缴财政款等。

四是款项核算上不符合有关财务规定。一些单位未将使用结算票据所收款项及时纳入本单位账务统一核算, 譬如, 中小学校开学向学生收取需转付新华书店的教材费, 有的学校仅是做了备查账处理, 而有的学校甚至不予记账。

五是财政部门监督检查不到位。在财政票据检查工作中, 财政部门普遍存在重非税收入类票据而轻结算类票据的倾向。有的财政部门检查人员往往疏忽对使用结算票据所收款项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 而有些仅领用结算票据而无政府非税收入的单位则可能长期得不到检查, 形成监管上的漏洞。

(三) 其他财政票据

其它财政票据适用单位性质特殊, 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不当, 所收捐款管理不严。有的接受捐款单位票据书写不规范, 譬如某民政部门在收取机关单位职工个人捐款时, 以捐款人所在单位名义开票, 未在票面上注明是收取干部职工个人捐款。有的接受捐款单位未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捐款, 或者以受赠之名, 形成相关企业逃税之实, 或者将捐款变相放贷从中渔利, 或者从中列支日常费用。譬如, 有几家企业向一所农村中学捐款100余万元, 该学校向其分别开具了捐赠票据, 而后, 该学校又将受赠款项以签订借款合同形式擅自放贷给另一家企业, 这不仅有帮助捐款企业逃税之嫌, 而且违规谋取利息收益, 使捐赠资金的来龙去脉存疑。有的受赠单位未按规定对捐款单位出具合法有效的捐赠票据, 譬如, 某县民政局接收一家省级医院职工个人救灾捐款时竟然开具的是收款收据。有的单位接受的公益性捐款中不定向部分未按财政部规定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譬如, 某区民政部门接受的捐款均由自己专户储存、自收自支管理, 这主要是源于实践中财政部门对定向捐款和不定向捐款难以准确定性, 导致捐款中不定向部分大多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

二是对医疗收费票据监督检查不够。由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多而分散, 医疗收费票据使用量大, 财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难以组织力量对其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 致使一些医疗机构所领医疗收费票据长期处于失察状态。另外, 按规定医疗收费票据只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领用, 但有些营利性医院或者个体诊所也想法设法领购医疗收费票据, 扰乱了票据管理秩序。

三是对社会团体会费票据未按规定实施监督检查。根据民政部、财政部有关规定, 社会团体会费不属于政府收入, 虽不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 应对使用社会团体会费票据所收取会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实践中, 相关部门可能并未履行这一职能。

二、加强财政票据监管的措施

(一) 全面清理整饬财政票据, 精简归并票据种类, 扩大通用票据适用范围, 加快推进电子票据改革

当前, 地方财政部门管理和发放的财政票据仍然种类繁多, 尤其是市级以下财政部门管理的财政票据新旧并存, 混合使用, 必须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为财政票据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 具体工作应从两方面开展:首先是上级财政部门应统一组织安排对下级财政票据管理部门的财政票据库进行清理检查, 厘清票据种类和入库、出库以及库存结余情况, 处理呆账问题, 封存应停用的老式票据或已失效票据, 并予统一监督销毁;其次是各级财政部门应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领用的财政票据进行清理, 督促单位停止使用一切老式或已失效的财政票据, 并予收缴登记造册, 按照规定统一销毁。中、省财政部门应进一步精简压缩财政票据种类, 尽量减少专用票据种类, 统一、规范票据式样, 扩大通用票据使用范围, 逐步减少手工票据供应, 全面推广电子开票, 最终做到除定额票据和结算票据外的财政票据都能使用电子票据, 以提升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水平。从而规范财政票据开具内容, 提高票面清晰度, 对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实行全程监督, 及时、准确掌握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信息, 真正实现“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目标。

(二) 整合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及其票据管理子系统, 实现所有财政票据网络信息化管理

在财政部的部署下, 全国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都已实行或正在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就改革进程而言, 目前中省两级的改革工作已经到位, 而市县两级尤其是县一级的改革工作远未达到任务要求, 主要表现形式有:有的地方面对改革固步自封, 裹足不前;有的地方改革流于形式, “换汤不换药”;有的地方仅进行了改革试点, 并未全面铺开。当务之急是, 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应争取本级政府大力支持, 采取实际行动, 尽快全方位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程, 确保改革按照中省财政部门的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另外, 现行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并未涵盖所有的财政票据管理信息。譬如, 在现行陕西省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中, 虽含有票据管理子系统, 但是该子系统所容纳的30余种财政票据, 只包括了政府非税收入票据, 并未将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和其他财政票据包括进来。因此, 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应在现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发财政票据管理系统, 将二者有机融合, 实现对政府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的一体化、网络化、全面化管理, 力求做到资源节约、数据共享。改进后的系统应能对财政票据印制、发放、保管、使用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 并且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领用的财政票据, 基本能够实现网络远程自动核销, 对用票单位的开票信息、执收项目、执收标准、票据使用数量、收取金额、资金缴库情况等能进行自动核实, 形成完整的用票单位票据使用情况数据库, 从而提高财政票据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三) 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常态化的监督检查, 切实规范财政票据使用行为

一是在财政票据管理和发放上坚决贯彻执行“凭证领购、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申领票据单位审核, 做到无《收费 (罚没) 许可证》或者相关文件依据的坚决不予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 无《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坚决不予发放财政票据;对用票单位申领财政票据的, 财政部门应严格审核并限制单次领购数量, 做到向用票单位一次发放的数量不超过其6个月的使用量, 防止用票单位票据积压而引发其它问题;另外, 对用票单位再次申领财政票据的, 财政部门必须要求其通过财政票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前次票据使用情况, 包括票据的种类、册 (份) 数、起止号码、使用份数、作废份数、收取金额及票据存根等内容, 尚未纳入该信息系统管理的, 可以现场报送, 不便现场报送的可以由财政部门派人就地审核前次票据使用情况。总之财政部门应逐一审核, 在核销前次领用的财政票据存根后, 再准予发放新的财政票据, 确保财政票据使用规范, 政府非税收入等相关资金已及时上缴财政或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

二是财政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完善财政票据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用票单位的监督检查目前大多为定期开展, 譬如, 某县级财政票据管理部门基本上每半年开展一次检查, 并且未将所有领购财政票据的单位列为检查对象, 而重点针对领购政府非税收入类票据的执收执罚单位, 不定期、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较少, 不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今后,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充分依托建成的财政票据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 对单位财政票据领购、使用、资金收缴等情况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 并安排人员及时深入各用票单位, 包括领购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和其他财政票据的单位, 进行全面监督和现场核查, 及时掌握各用票单位票据使用情况和资金收缴情况, 争取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预防和纠正问题, 及时处理违规违纪问题, 从而推动财政票据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切实维护财经秩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令第70号.财政票据管理办法[Z], 2012.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Z].财综[2010]1号, 2010.

[3]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Z].财综[2010]111号, 2010.

[4]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Z].财综[2013]57号, 2013.

篇7:加强快递行业监管之我见

最近,绍兴有关部门对快递市场进行摸排整治,已在全市范围内摸排寄递网点1453个,发现寄递非法营运网点并责令关停961个,同时检查发现,部分快递企业和网点普遍存在没有严格落实“三个100%”。

1453个寄递网点,961个是非法营运,占比达三分之二,这样的行业乱象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对于“非法营运”,通俗的解读即为“黑快递”,运作不规范,安全无保障,诚信度不高,服务质量劣,而且游离在依法监管的范畴之外,一旦摊上什么事儿,就来个拉闸关门玩失踪,找谁喊冤去?所以“黑快递”的存在,对快递行业的依法管理与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委托寄递方也存在着利益受损的隐患。

反过来说,“黑快递”自身也存在着“被坑”的内险,倘若有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营运寄递网点过机安检不严、实名验证不查、收寄验视不力等“三不”漏洞制造麻烦,寄递危险物品,给平安绍兴带来严重隐患,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恶果,“黑快递”既成了客观的帮凶,也成了自作自受的受害者。退一步讲,即便是正规营运的快递网点,“三个100%”如果不能执行到位,从严全防范上讲又与“黑快递”何异?帮凶的性质与受害的风险铁定存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快递业成了商品网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快递业的从业人员也以吃苦耐劳肯干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听到或看到太多关于快递业的负面新闻,譬如快递队伍中混入了网上追逃的嫌犯,这是因为用人把关不严;譬如快递员入室侵犯或骚扰年轻女性收件人,这是队伍建设存在短板;譬如快递把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或因淘宝卖家报复差评买家而恶意寄送有违公序良俗的不吉利物品送上门去,这是没有做到收寄验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奇葩的“快递现象”,都说明了这个行业需要经过一个“由乱而治”的严管,说明了这个行业在安全与服务等方面还是存在着漏点,需要及时肃纪规范。

今年四月以来,绍兴有关部门已相继下发《关于加强对寄递行业擅设营业网点的联合整治方案》和《绍兴市寄递渠道源头管控联合行动实施方案》,两个方案实施数月,寄递行业置若罔闻,这次961个“黑网点”被依法关停足以证明,如果没有管控行动的跟进,制度将成一纸空文,如果没有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行业乱象是不能彻底整治的。面对繁复的安检流程,面对乱象中的更多获利,如果没有监管措施配套推进,是很少会有寄递网点俯首听命的。如今,三分之二的快递网点被关停,力度不可谓不大,惩诫不可谓不力,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执法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这三分之二的“黑快递”不再死灰复燃?如何确保“平安快递”的行业规范从此建立?

篇8:强化新闻监管之我见

在理论上, 作为社会公益性工具的新闻话语权来自社会契约, 授权方是社会公众。约定的传播理想是推动和保障社会良性运行, 其最终的效忠对象是社会公众, 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而公众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群体缺乏实际的意义, 必须通过大家认可的途径选择一个契约性工具, 来构建理性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 政府和社会管理者就自然成为首选。

但民众出于对垄断滥权的担忧, 在社会契约中把新闻话语权预设为独立的权力以监督政府, 从而把抽象的公众具体为拥有了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而新闻要摆脱政治的干预, 经济自立是前提条件。新闻的经济权力被合法地确立下来。此时民众又纠结于拥有经济利益的新闻是否客观公正这个问题上来。于是求助于政府的监管、社会的监督和媒体的自律成为别无他路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媒介与资本开始联姻, 新闻道德失范, 社会责任缺失就时有发生。

在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实事求是报道。在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条件下, 新闻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没有任何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因其社会功能而获得经济权力, 追求的理想也二元化。新闻本身的社会功能呈现为公平正义, 而作为支撑的资本却全力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说, 由于社会主体的抽象化, 导致新闻社会责任是单向的、模糊的、不确定的。而对资本来说, 新闻是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商品, 经济责任显然是具体的、真实的、现实的。在没有外部监管的情况下, 社会责任只有靠新闻媒体、记者的良心和良知才能实现, 与经济责任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在实际生活中, 当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发生冲突时, 新闻自身利益的存在而偏袒资本。而受众因与社会利益同样存在着差异, 而无法代替社会理性, 对新闻产生不了实质的制约。因此, 对新闻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就十分必要了。

要强化新闻监管, 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管控。目前, 一些新闻记者社会责任缺失、职业道德低下, 却无法使其悔过改正, 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以法律为核心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管控机制。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法规准则、行政文件规章, 对绝大多数传媒业违背社会利益、放弃社会责任有了禁止性要求, 但是因其缺乏执行的主体、确定的标准而没有发生实质的效力。对新闻传播机构和记者的责任意识仍然以教育引导为主。如:1991年就由全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虽然规定了对违规的新闻记者实施批评、训诫、警告, 取消从业资格等罚则。但缺乏强制力的支持, 而并未改善新闻重利益、轻责任的现状。近年来, 在新闻社会责任危机频发的背景下, 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期望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专项措施, 如广播电视系统治散治滥, 部门和行业报刊与部门的行政权力分离与脱钩, 影视制播分离等, 也收到一定的成效, 但新闻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不时出现, 而且侵蚀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可以说, 出台新闻法, 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其次, 媒体要加强自律和审查。每个新闻记者都是在一个具体媒体的旗下, 对记者的言行和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制约能力。因此媒体的行业自律, 健全新闻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是加强新闻记者责任意识的直接手段和基本保障。首先媒体要以肩负社会责任为行业宗旨, 并把这一宗旨贯穿到指导思想、编辑风格、报道计划、个案策划直至每篇稿件。其次要设定表示明确的警戒线, 建立研讨审阅机制, 全面客观反应引导社会, 避免引起社会冲突的发生。在这方面“城管打人、小贩杀城管”“不敢扶老人”这样妖魔职业、矮化道德的具体事例已经跃出舆论监督的范围, 开始割裂社会。这样的教训必须吸取。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约机制。通过奖善罚恶、奖真罚假、奖美罚丑, 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养成环境。坚决避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逼良为娼”“逼善为盗”的现象发生。

上一篇:关于手的语句下一篇:画家的画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