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之我见

2022-09-11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 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经过几年的实践, 在校生已达186.6万人, 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 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属性的确立, 其教师和学生都将享受到与公办院校同等的待遇, 既增强了独立学院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 也增强了独立学院对广大优秀考生的吸引力。社会声誉的转变、优秀教师队伍的形成和生源质量的改善, 将有利于社会各界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并接受独立学院, 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

应当说, “优”、“独”、“民”, 是当前独立学院最为显著的三大特征。

“优”, 就是更加强调优质教育资源参与举办独立学院, 更加强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独”, 就是强调独立学院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独立地位;“民”, 就是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的民办属性, 促进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独”, 就是强调独立学院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独立地位, 不仅明确了独立学院的设置标准和办学条件, 而且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人财产权。独立学院的法人财产权不属于参与举办的高校或社会组织、个人, 而属于独立学院所有, 并要求独立学院举办者将出资者的资产产权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 规避了独立学院的办学风险。但作为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新军, 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1 组织管理机构含混不清, 功能错位

独立学院是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举办形式多样, 有民办高校挂靠式, 校企合作式, 校私企合办式等。合作形式多样化, 其各方的利益不一致, 在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上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同时, 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主体不同, 有时存在交叉, 权力配置关系也有交叉。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发[2003]8号) (以下简称8号文件) 要求, 申请举办学校必须负责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 申请者成为办学者和举办者。那么, 独立学院作为办学者的主体地位如何得到呈现?在学院内部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在主体处于转换之中的独立学院, 其组织机构的功能也会因为办学者、举办者和管理者主体的不明变得时常错位、越位, 教学管理的效率必然打折扣。

一方面, 申请者学校对独立学院负有管理责任, 绝大多数的中高级管理者由举办高校派来, 但是, 教学管理的中高级管理者本身是公办高校的专 (兼) 职教师, 经验有余, 但精力有限;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为了发展需要, 又通过社会招聘了一批基层管理人员, 由于这部分人员素质不高, 流动性大, 因此, 独立学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形成独特的教学管理风格。

究其原因,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不长, 既没有规范的公司化的产权治理结构, 也没有形成公益性法人财产, 产权结构不清晰, 不稳定。在实践过程中, 独立学院产权与出资方财产缺乏明确界限, 出资方利益最大化追求得不到制衡, 直接造成了独立学院办学行为的急功近利。

2 师资队伍建设后继乏力

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 依托公办高校的品牌资源和部分有形资产得以迅速发展, 有形资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师资。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一部分是国有公办高等院校的在岗教师, 中青年教师匮乏, 师资结构呈典型的“哑铃型”, 国有公办高等院校的在岗教师精力有限, 新毕业教师经验和知识积累欠缺。从长远来看, 公办高校在高等教育扩招大背景下, 师资队伍已经吃紧, 完全依靠公办高校师资已不可能, 但自身稳定的师资队伍又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短时期内建成,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后继乏力问题将在今后较长时期更加明显, 也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3 人才培养方案雷同, 课程设置缺乏现实针对性

由于独立学院产生于特定的土壤, 许多独立学院依赖性过强, 自主性明显不足。体现在教学管理上,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人才培养方案完全照搬申办高校的方案, 脱离本校院实际, 完全忽视了生源在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母体高校生源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 人才培养方案雷同, 课程设置缺乏现实针对性,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4 教学监控缺位, 出现管理真空

独立学院是在充分利用申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和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但也正是其产生的独特环境, 在《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2 0 0 3年教育部颁布的8号文件等法律法规中都很难找到确切的管理依据, 这使得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处于“夹缝”中, 教学管理监控缺位, 出现管理真空, 经常凭借母体高校的教学管理惯性运作。

从内部环境来看, 按照教育部8号文件, 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应由申办高校承担, 但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申办高校, 自身教学任务繁重, 很难对独立学院进行有效监管, 难免造成一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难以在独立学院内部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从大环境来看, 目前, 还没有形成独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制度化、常规化。这样一来, 独立学院的内外部环境都使得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缺位,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教育部拟在今年开始开展对独立学院教学评估, 这必将带动独立学院抓紧建立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针对独立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和加强。

4.1 明晰产权属性

产权是区分独立学院与其他高等教育办学组织的核心标准。独立学院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办学组织不同的产权结构, 这是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所在。

当前, 政府、独立学院、大学、投资者都是独立学院的管理者, 其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特点。办学主体也具有二元性, 即公办学校和独立学院都是办学者。举办主体、办学主体的二元性和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使得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之间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多纬度的权力关系, 即政府、大学、资本投资者、独立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

产权, 以及财产权, 是围绕财产形成的主体间权利和利益关系, 是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的一种基础性制度规则。产权的界定, “系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产权归属, 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1]《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财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 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界定独立学院的法人财产, 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 是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独立学院独立办学的制度保障。[2]

只有明晰产权, 理清政府、大学、资本投资者、独立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 独立学院才能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 本科教学才有可能有序高效地运行。从实践来看, 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 抓紧开展独立学院清产核算和产权界定工作, 是当务之急。

4.2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过程中, 师资队伍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从长远来看, 建立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师资队伍是发展大计。如何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均衡的教师队伍呢?

一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形成一支教学数量较为稳定师资队伍, 确保教学秩序能有序进行, 同时, 注重加强对招聘教师的培训, 促使其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二是独立学院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仍需要从申办高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 确保教学质量有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是尝试公办学校与独立学院之间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 为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公办学校继续派出骨干教师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定期选送部分聘任教师到公办学校进修,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同时, 在有条件的独立学校尝试公派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或通过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

4.3 合理定位,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生源的特殊性进行合理定位。与公办高校“培养复合性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区别, 独立学院应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基础扎实”, 强调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 有较好的理论水平, 区别于高职院校“专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突出, 意味着相比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 这种实践能力, 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上的运用, 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3]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弥补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不善于实践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缺乏理论的缺陷。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位于研发技术人才和实际操作人员之间, 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既懂理论, 又善于实践, 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4]为此, 我们认为,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3.1 强调合理、实用的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设置专业, 既要顾及当前, 更要着眼长远, 对市场因素和国家宏观调控要综合考虑, 既要具有前瞻性, 可预见性, 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组合不同的专业, 使专业设置处于变化与稳定的动态结合之中。

4.3.2 教学应具有针对性

独立学院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

独立学院逐渐脱离母体的依赖, 走向自主自立之路是大势所趋, 然而, 在现有的体制环境中, “生存与发展并存, 独立与自立并重”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格局。独立学院只有理性定位,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质量意识,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 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 才能在自我发展、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才能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高校体制创新的产物, 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 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亦临诸多问题。本文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组织管理机构不清, 师资队伍后继乏力, 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并从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独立学院,优化,产权

参考文献

[1]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Z].1993-12-21.

[2] 冯向东.独立学院新一轮发展的制度支撑.高等教育研究[J].2006 (10) :58~62.

[3] [4]魏训鹏.从教育生态平衡看独立学院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扬州大学学报[J].2006 (4) :58~61.

上一篇:PLC在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农业英语翻译初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