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2024-05-03

粮食仓库建设标准(精选6篇)

篇1: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国家粮食局2001年修订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粮食储藏安全,推进粮食仓库(以下简称粮库)建设技术进步,加强项目决策和建设的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粮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粮库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尺度。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总仓容量为2.5万t及以上新建粮库项目。新建2.5万t以下粮库和改、扩建粮库项目可参照执行。第四条 粮库项目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粮库建设政策,采用先进技术,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防止污染,注重环保;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有利发展;

二、应根据粮食生产、储存、流通和消费的需要,按经济区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点;粮库项目应优先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交通干线粮食集散地选点建设;

三、应根据当地建设规划,对粮库进行总体规划;以近期建设规模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粮库建设可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物力等条件,一次或分期实施;

四、应按照节约、节能、高效的原则,选用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和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粮仓仓型;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推广散装、散运、散卸、散存(简称“四散”)技术;完善仓储工艺,满足安全储粮需要,提高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

五、应充分利用当地可提供的社会协作条件,提高粮库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水平;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第五条

粮库项目建设,除应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六条 粮库项目的建设规模,按粮库的总仓容量划分以下三类: 一类:15万t以上; 二类:5.1万t~15万t; 三类:2.5万t~5万t。

第七条 粮库按主要使用功能可分为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和综合库。各类粮库的总仓容量宜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收纳库:按年收购量的60%确定;

二、中转库:按不大于年中转量的10%确定;

三、储备库:按国家或地方的计划储备量确定;

四、综合库:按不同功能的仓容量综合确定。收纳库宜按三类粮库 建设;国家储备库宜按一类或二类粮库建设。

第八条

粮库建设项目由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室外工程及独立工程构成。

一、生产设施:仓房、粮食输送及储粮工艺装备、粮情测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烘干设施等;

二、辅助生产设施:检化验室、中心控制室、变配电室、地磅房、机修间、器材库、药品库、消防泵房、门卫、机械罩棚(库)、铁路罩棚、通讯设施等;

三、办公生活设施:办公业务用房(含计算机房)、食堂、锅炉房、浴室、值班宿舍等;

四、室外工程:库内道路、站台、堆场、围墙、挡土墙、土石方、室外水电管线及消防设施、绿化等;

五、独立工程:铁路专用线、码头、港池、库外道路、库外水电管线等。

第九条

粮库建设应根据使用功能、建设规模和当地条件,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内容。

粮库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当地可提供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条件;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库内原有设施以及社会公用设施;收纳库的非生产性设施应从简设置。

仓、厂结合的粮库,各类设施均应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第三章 选址与建设条件

第十条 粮库的选址与建设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粮源充足,流向合理,效益显著;

二、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具备可靠的、适用的、经济的电源、水源、通信等外部协作条件;

四、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库址不应选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震区;应避开有泥石流、滑坡、流沙等直接危害的地段,以及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不良地区;

五、具有良好的地形、地貌,远离地上、地下的障碍物;

六、避免洪水、潮水和内涝威胁,场地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50年一遇;

七、远离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且应位于污染源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八、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第十一条 不同功能粮库的选址与建设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收纳库:建在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地区。接收来粮的服务半径不宜小于15km;

二、中转库:建在交通干线粮食集散地。年中转量不宜少于50万t;

三、储备库:建在城市附近的粮食主销区和交通方便的粮食主产区;库点布局要合理,粮库规模要适当。国家储备库的选址设点应根据国家粮食储备布局确定;地方储备库的选址应符合地方粮食储备布局的要求;

四、综合库:以主要使用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要求。第十二条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粮库的功能、运量、运距和当地可能提供的运输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铁路运输:

1.

一、二类粮库宜建铁路专用线;收纳库不宜建铁路专用线; 2.铁路专用线从接轨点至入库点的引入长度:一类粮库不宜大于1.5km;二类粮库不宜大于1km。

二、水路运输:有水运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水运,建设码头等配套设施。

三、公路运输:各类粮库必须具备公路运输条件,库外道路应短捷,并与国家公路或城镇道路连接。

第四章 工艺装备与配套工程

第十三条

粮库工艺作业应根据粮库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种类、储粮周期等条件确定,考虑装卸、输送、清理、除尘、计量、储存、打包、烘干、检化验、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熏蒸等作业需要,工艺流程应力求合理、简捷、灵活。

仓、厂结合的粮库,工艺作业应统一考虑,设备生产能力应协调匹配。

第十四条 粮库来粮接收和发放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应根据粮库功能、进出粮运输方式,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散装粮作业

1.铁路、公路来粮接收可设卸粮坑、地下通廊或栈桥,配备相应的接收与输送设备;发放作业可采用输送设备及发放仓或移动式装车设备。

2.水路来粮接收可设码头卸船设备、输送设备和栈桥;发放作业可采用栈桥、输送设备和装船设备。

二、包装粮作业

1.铁路、公路来粮接收和发放,可采用移动式输送设备或配备其他运输工具。

2.水路来粮接收和发放均可设码头吊装设备、输送设备和栈桥,或配备运输工具。

第十五条

粮库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铁路来粮接收和发放设备的生产能力,应根据粮食日装卸作业量和火车车皮数量及允许车皮在库内的停留时间确定。

二、水路来粮接收和发放设备的生产能力,应根据粮食日装卸作业量和船舶吨位及允许船舶在码头的停靠时间确定。

第十六条

粮库库区的机械设备配置应根据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原则,按不同仓型选定。平房仓:宜采用移动式机械设备。

楼房仓:宜采用固定式与移动式相配合的机械设备。筒仓:应配置固定式机械设备。

浅圆仓:宜采用固定式与移动式相配合的机械设备。24m以上高度的工作塔可设电梯。

第十七条 粮库应设检化验设备和通风装置。熏蒸装置、粮情测控系统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粮库功能和仓型按下列原则设置:

一、用于储备的粮仓应设熏蒸装置、粮情测控及其他保粮设施。

二、用于中转的筒仓及浅圆仓应设除尘系统、粮情测控和自动控制系统。

三、国家储备库和中转库还应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

第十八条

经常接收高水份粮地区的收纳库应设烘干设施。

第十九条

粮库铁路专用线等级应采用工业企业铁路三级标准。库内线路布置和装卸线的有效长度,应根据库区地形、最大日装卸作业量及当地铁路编组站的编组能力等条件综合确定。

第二十条 粮食专用码头的形式、泊位数、装卸作业区面积等,应根据粮食最大日装卸作业量、航道、港池及船型等条件综合确定。第二十一条 粮库道路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库外道路:按厂矿道路三级标准执行。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当库外道路较短时,可采用与库内主干道相同的标准。

二、库内道路:路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主干道路面宽为9~7m;次干道路面宽为7~4.5m;交通运输繁忙的库内主干道可设人行道,人行道宽可为1.5m。

第二十二条 粮库电力负荷等级应按三级;港口、交通枢纽等中转量大的粮库可按二级。

第二十三条 粮库的给水应利用城市供水,城市供水系统尚未敷设到的库区,可自备水源。库区应采用有组织排水系统,废水经处理后宜排入城市污水排放系统。

第二十四条

粮库应设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的水源应可靠。消防设施的配置及防火间距等,应结合粮库特点按国家和粮食行业现行标准、规范确定。粮库不设专职消防队。

第二十五条 粮库的粉尘治理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释放粉尘的作业过程及设备,应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经通风除尘后排放的粉尘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粮库释放粉尘作业区内的电气装置,应按国家有关粉尘防爆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建筑与建设用地

第二十六条

粮库各类建筑应满足科学储粮、方便生产与生活的要求,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建设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和建设地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

仓房应采取防水、防潮、防火、防虫、防鼠、防雀等措施。储备仓尚应采取气密、通风、隔热等措施,满足长期储粮要求。

第二十七条 各类仓房的仓容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散装平房仓

仓容量=仓房建筑面积×平面利用率×装粮高度×粮食密度 注:①平面利用率:粮堆实际占地面积与仓房建筑面积之比,取93%;

②国家储备库装粮高度宜取6m。

二、包装平房仓

仓容量=仓房建筑面积×平面利用率×堆包层数×单层粮包面密度

注:①平面利用率取值为:70%;

②单层粮包面密度按本条条文说明中“粮食密度及单层粮包面密度表”取值。

三、浅圆仓

仓容量=装粮体积×粮食密度

注:①用于储备的浅圆仓,装粮体积按平堆计算,装粮高度为仓内地

面至仓壁顶面的高度;

②用于中转的浅圆仓,可计入粮食以自然休止角形成的锥体粮堆体积。

四、筒仓

仓容量=装粮体积×粮食密度

注:①当为锥底筒仓时,装粮体积可按圆柱体计算,装粮高度为仓壁与锥斗交线至仓顶板底的高度;

②当为平底筒仓时,装粮体积计算应考虑粮食以自然休止角形成的锥体粮堆体积;

③当为连体筒仓群时,星仓仓容可按每四个星仓相当于一个筒仓的仓容计算。

第二十八条

平房仓、楼房仓吨粮建筑面积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平房仓吨粮建筑面积指标不宜超过表1的规定。

二、楼房仓吨粮建筑面积指标不宜超过表2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粮库的辅助生产设施应尽可能利用邻近粮库或企业 可提供的专业化协作条件。当新建库区无外协条件可供利用时,新建设施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

第三十条 粮库的办公生活设施应尽可能利用邻近粮库及当地可

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条件。当新建库区无外协条件可供利用时,新建设施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4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粮库主要建筑结构型式,可按下列规定选择:

一、平房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或其他结构型式。

二、楼房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盖为梁板结构或无梁楼盖。

三、筒仓应按功能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型式。

四、工作塔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其他结构型式。

五、浅圆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六、机械罩棚、铁路罩棚宜采用轻钢结构。

第三十二条 粮库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性质相近的建筑应合并建设。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

粮库的建筑系数不宜低于30%。

第三十三条 粮库总平面布置应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工艺流程简捷、布局紧凑合理。库区可划分为仓储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区等。仓储区与辅助生产区、办公生活区之间宜用绿化带分隔;仓储区绿化面积,可在满足安全储粮和进出仓作业的条件下,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适当布置;办公生活区绿化面积应符合当地城市有关基地绿化面积指标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粮库建设用地应按下列指标控制:

一、粮库仓型均采用平房仓时,粮库吨粮建设用地综合指标宜控制在1.07~1.47m2/t。注:①用地综合指标为粮库围墙内用地;

②建设铁路专用线、港池或潮粮堆场的库,用地指标可取高值; ③仓房跨度大,组合长度长,用地指标可取低值。

二、散装平房仓仓储区吨粮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0.40~0.70m2/t;

注:①本指标按储存小麦计,储存稻谷时,用地指标应除以0.75;

②仓房跨度大、组合长度长时,可取低值。

三、筒库区吨粮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0.15~0.30m2/t。

注:①本指标按储存小麦计,储存稻谷时,用地指标应除以0.75;

②本指标适用于装粮高度不小于21m,仓容量1~10万t的筒库;

③装粮高度高、组群总储量大时,可取低值。

四、浅圆仓仓储区吨粮建设用地指标宜控制在0.20~0.40m2/t。

注:①本指标按储存小麦计,储存稻谷时,用地指标应除以0.75;

②本指标适用于直径25~30m,单仓仓容0.5~1万t的浅圆仓群;

③装粮高度高、单仓仓容大、组群总储量大时,可取低值。

第六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十五条

粮库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宜按下列标准控制:

一、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和办公生活设施投资估算指标可参照表5所列指标选用。

二、室外工程所需费用可控制在建设项目工程投资的7%~18%。

注:①建设项目工程投资不含独立费;

②粮库仓房均为平房仓时取高值,配建筒仓、浅圆仓时可取低值。

四、征地、铁路专用线、码头、港池、库外道路、库外水电管线等独立工程费用,应根据建库地点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十六条 各类仓房单位建筑工程造价指标可参照表6指标选用。

第三十七条

粮库的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和室外工程各占建设项目工程投资的比例,可按表7数值控制。

注:建设项目工程投资系按第八条所列项目内容(不含独立工程)建设所需的工程投资。

第三十八条 粮库的生产设施投资中各专业的投资比例可按表8控制。

第三十九条

粮库的建设工期,不宜超过表9的规定。

第四十条

粮库的职工人数,可由粮库企业自行确定。国家储备粮库和其他直属粮库,可由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劳动定员指导标准。各类粮库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定员可参照表10、11确定。

第四十一条

各类仓房吨粮与单位建筑面积基建三材指标可参照表12、13所列指标选用。

附录 名词解释

1.粮库:“粮食仓库”的简称;是储存大宗粮食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及为粮食进出、储存功能服务的所有配套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仓房、辅助生产设施、办公生活设施、运输与输送、装卸、堆场、水电等配套设备。

本标准中“粮库”有两层含义,本意是指具有上述内容的工程项目,引伸含义是指从事粮食储存、中转等业务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2.仓房:具有一定体量的内部空间、供储存粮食使用的单栋建(构)筑物。

一个粮库内可以有一栋或多栋仓房;“仓房”可简称为“仓”,例如:“粮食仓房”可简称为“粮仓”。按仓房的形式可分为平房仓、楼房仓、浅圆仓、(立)筒仓等;按存粮方式可分为包装仓和散装仓;按仓内储粮温度可分为常温仓、准低温仓和低温仓。3.平房仓:外形与平房相似的单层粮仓。4.楼房仓:建筑与楼房相似的多层粮仓。

5.浅圆仓:仓壁高度与仓内径之比小于1.5的圆筒式粮仓。浅圆仓一般独立布置。

6.筒仓:也称“立筒仓”,储存粮食散料的直立容器。其平面为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或其他的几何形状。筒仓一般群体布置,也可单独布置。

7.星仓:三个及多于三个联为整体的筒仓间形成的封闭空间。8.散装仓:按存放散粮设计的粮仓。

散粮直接作用于仓房墙体,仓房必须能承受散粮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同时满足储存散粮的要求。

9.包装仓:按存放袋装粮食设计的粮仓。

包装仓结构不能承受散粮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除非另行采取措施,否则不能直接存放散粮。

10.筒库:也称“立筒库”。是筒仓群、工作塔等建(构)筑物以及相应的工艺电气等设备、设施构成的完整体系;应能够完成粮食接收、发放、储存、清理、称重和自动控制等各种功能要求的作业。

11.储粮周期:将粮食调入粮库至按计划正常调出的存放粮食时间。

确定储粮周期时不应考虑偶然因素引起的倒仓与非正常调出。12.仓容量:按装粮体积与粮食密度计算得到的仓内粮食重量。

粮食密度有时又称粮食容重,单位kg/m3或t/m3。仓容量计算时不得采用结构计算时使用的粮食重力密度,粮食重力密度有时也称粮食比重,单位为kN/m3。

13.收纳库:位于产粮区,其功能是以直接接收产区农民粮食入库并适时转运为主要任务的粮库。

收纳库接收的粮食通常不经其它粮库周转;仓型一般为平房仓、简易仓和露天堆垛。

14.中转库:其功能是以转运从其它粮库(或进口)运来的粮食为主要任务的粮库。

库址应位于铁路、水路、公路干线等交通枢纽,仓型一般为筒仓、浅圆仓,应具有与中转量相应的接收、发放能力。

15.储备库:用于储存粮食,以备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政府宏观调控等紧急需要为主要任务的粮库。

储备库的储粮周期一般不低于1年,目前储备库的储粮周期按小麦存3年,玉米、稻谷存2年设计。仓型主要为平房仓、浅圆仓,也可采用楼房仓、筒仓。

16.综合库: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功能的粮库;如收纳中转库、中转储备库等。

17.中转量:粮库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各种粮食调入量与调出量的总和;我国常用单位:(吨或斤)/(年、季、月)。

18.装粮高度:设计装粮高度的简称;设计仓房时综合考虑结构可靠、作业方便、储粮安全等因素确定的允许存放粮食的最大高度。

当为平房仓时,存放粮食的高度从仓内地面算起;当为其它仓型时,应按有关的规定执行。实际存粮时,不得超过装粮高度,否则可能会造成结构破坏、设施损坏等后果。

19.粮情测控系统:用电子装置对仓内温度和湿度、粮食温度和湿度、仓外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记录、存储、打印,并对保粮设

施进行自动控制的设施。

20.自动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的,将被控对象(工艺设备)、控制电器、执行机构、检测传感器件,按照一定工艺流程要求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该系统在预先编制的应用程序控制下,自动完成进粮、入仓、发放、装车(船)、计量、通风除尘、流程变换、设备运行状况安全检测等散粮作业的各项操作。

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用计算机对办公、财务、仓储、粮情、营运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并实施管理的设施。

22.粮食工艺:粮食输送工艺与储粮工艺的总称。

粮食工艺应根据粮库的功能、规模、仓型以及粮库所在地区等条件确定。

23.输送工艺:接收粮食、入仓储存、出仓发放全过程中的各种作业方式与设施;例如:取样、检化验、清理、计量、输送、发放等。

24.储粮工艺:为保证所储存粮食的品质与数量而采取的各种作业方式与设施;例如:干燥降水、通风降温、熏蒸灭虫、低温保质等。

附加说明

本建设标准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张振 刘丽华 张煜 张成志 王振清 兰勇 朱同顺 李建萍

篇2: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规范物资仓储管理,降低物资管理成本,本着科学管理、实用、节约、美观、整洁、出入库便捷、修旧利废的原则,结合集团仓库管理实施办法,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镀锌管件仓库整改方案:

镀锌管件仓库内尺寸为长8.7米,宽7.3米,高3.7米,将原有货架挪至PE管件仓库,集团要求的货架尺寸为宽0.75米,高2米,长4米,需要3个货架;托盘1米×1.2米的7个;需要筐(套|)70套。

该库房漏水需要重新做防水,且有两处排风口需要封堵,防水面积63.51㎡,库房内大白脱落严重需要重新刮大白面积约为168㎡;地面重新找平增高10cm面积约为63.51㎡。

(二)铁管件仓库整改方案:

该仓库内尺寸为长7.3米,宽3.31米,高3.7米,货架尺寸为长4米,宽0.75米,高2米,需要货架2个;托盘1米×1.2米的7个;该库房漏水防水面积约为24.17㎡;地面重新找平增高10cm面积约为24.17㎡。

(三)PE管及管件仓库整改方案:

PE管件库房内尺寸为长12米,宽12米,货架尺寸为宽0.75米,高2米,长4米,需要货架4个;托盘1米×1.2米的6个。该库房由于下雨经常积水地面增高20cm面积约为144㎡;整体库房前需要砌排水沟47米,宽0.5米,沟深0.7米(含雨水井盖)。

篇3:推进防汛物资仓库的标准化建设

1 防汛物资仓库管理建设的硬件设施

(1) 占地面积。防汛物资仓库需要具备足够占地面积, 不同于其他种类仓库, 防汛物资仓库拥有不同存储物品和数量, 需要适当限制占地面积下限, 基于此是建立完善防汛物资仓库的基础和挂件。

(2) 库容量。防汛物资仓库需要具备一定容量, 设计仓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满足标准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设计不同防汛物资仓库需要具备不同标准, 是设计的基本规范。设计相同防汛物资仓库的时候尽可能满足统一标准, 以便于能够方便进行调拨和存储物资。

(3) 运输通道。建设仓库的时候, 需要具备足够的运输通道。实际进行抗洪救灾的时候需要保证顺利进行运输, 修建防汛仓库的时候需要合理连接公路干道。

(4) 设备。建设防汛物资仓库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设备, 主要包括装卸设备、起重设备等, 此外还需要拥有运输车辆, 应该及时建设保障措施[1]。

2 推进防汛物资仓库标准化建设

2.1 准确定位防汛仓库管理目标

防汛仓库管理关乎国家的有形资产利益, 所以十分重要。防汛仓库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生产、采购物资来规范管理, 保证能够及时提供防汛抢险时所需的各种物资、设备, 依据最小存储来形成最好状态出库, 防止出现出库不及时, 物资短缺, 科学组织供应, 有效降低成本, 保证能够正常运行生产活动。

2.2 严格满足防汛仓库管理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仓储管理原则, 追求社会效益、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物资质量、保障物资安全, 其中防汛仓库管理关键和核心为提高管理效率。

2.3 强化组织观念和责任感

汛期的时候需要能够不断强化天气恶劣情况下的准备工作, 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调运物资的方法以及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反应体系。切实落实防汛工作责任, 不断提高防汛物资管理纪律。依据施工实际需求来管理和落实防汛物资仓库工作, 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 在汛情紧急的时候, 需要能够建立防汛物资仓库二级值班制度, 明确岗位责任和义务[2]。

2.4 积极促进仓库管理自动化

自动化发展仓库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处理速度和精确度, 保证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仓库空间和面积。自动化仓库管理实际上就是人、动力设备、操控软件等。在合理分析投入自动化产出投入实际情况下, 来应用自动分拣系统、自动识别系统、轻型货架、条码技术来进行操作, 不但能增加工作效率, 还能够提高管理效果。

(1) 注重自动化库房的建设。随着不断发展和应用数据采集技术、扫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数据通信技术等, 也能够获取仓储中物流信息, 想要一体化和协调仓储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就应该把信息技术当做自动化仓库关键技术。建设自动化库房不但需要关注系统安全性和实用性, 还应该在保证基础条件下来建立用途广、反应快、规模小的库房[3]。

(2) 应用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实际上就是成熟信息处理技术, 拥有高可靠性、大信息量、快集成速度等特点, 已经在图书文献、交通运输、质量跟踪等方面得到大量应用。实现仓库信息网络化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的保证和基础就是条码技术。现代仓储系统应该合理应用国际或者国家标准, 并且需要形成整套科学合理的标准条码体系, 不断促进发展和应用物流条码。防汛物资管理相关部门需要能够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物资条形码来为供应商提供信息基础, 不但能提升应用仓库管理效果, 还能够有效提高物资管理相关部门收益[4]。

(3) 完善仓库调度和监控电子化。仓储设施为发展现代化仓储提供有力保证和基础, 现代化仓储管理目标实现的必然条件就是科学管理, 此时需要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科学管理方式, 保证能够有效、科学、可靠的指挥、组织、监督以及指挥物资出库、入库、装卸、存储、计量、搬运、财务、保管等安全工作。以便于能够有效增加工作效率和质量, 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库房以及周围需要合理安置相应监控设备, 并且有机结合照明系统建立二十四小时监控系统, 总控制室中合理使用监视器、多画面分割器、录像机等, 此外在合理位置能够安装监控分机, 以便于能够全面推广和使用自动化检测库房温度湿度系统, 在一些相对严格要求湿度和温度的库房中还能够应用温湿度巡检仪, 保证能够及时检测温度湿度相关数据, 并且向计算机输送各点测量信息数据, 如果超出范围的测量值, 设备就会及时发出相应警报, 提醒操作人员尽快处置, 有效应用通讯系统, 实际上就是说能够指挥通信设备, 保证能够依据无线或有线形式来传达总控制室命令, 以便于能够切实完成系统分命令。上述操作过程中需要很多子系统才能够建立主控室, 调度和指挥监控系统的手段就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并且在计算机管理中融入处理仓库数据业务, 从而确保能够安全输入信息[5]。

3 结束语

综上, 建设标准化防汛物资仓库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经常还是会出现洪涝灾害, 尤其是汛期的时候, 目前抗洪救灾已经逐渐成为经常事件, 所以防汛物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可以有效解决物资供需空间、时间、质量、品种、数量的关系和矛盾, 是最大化效益的关键。不断完善和健全物资仓库管理机制, 推进建设标准化物资仓库, 完全展现物资仓库的作用, 保证能够合理配置财力、物力、人力等, 以便于达到有效管理防汛物资的目的。

关键词:防汛物资仓库,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文辉.推进物资仓库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3 (9) :88-89.

[2]汪峰, 骆斌, 汤铭华等.关于推进物资仓库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3 (9) :84-85.

[3]李璇, 刘刚, 张春辉等.电力企业仓库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2:615-620.

[4]胡红兵.优化仓储配送网络、推进仓库标准化建设提升仓库资源利用率[J].大科技, 2014 (30) :74-74, 75.

篇4: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在去年的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及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提出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各级政府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实现我省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省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抓手,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省人大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明确了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权益维护和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从2001年到2011年,全省共安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近2000个,投入资金160余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余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设施和耕作条件,大幅提高了粮食产能,湖南粮食产量已实现“八连增”,且连续两年突破60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创造了以占全国3.2%的耕地产出占全国6%的粮食的奇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这些成绩的取得,可谓“功不可没”。

国家提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一些地方财力有限,长期以来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大量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农业生产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虽近年来资金投入大量增加,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但至目前为止,全省4885万亩基本农田中,仍有85%以上达不到旱涝保收的条件。当前,国家提出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新建一批基本农田示范县,新上一批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对我们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是难得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我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是1495万亩,今年的任务是419万亩。而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我省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为150万亩,即2012-2015年的年平均建设规模将是2011年的近3倍。同时,国土资源部于去年9月印发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更严的建设要求。可以说,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在迎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以务实的举措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广泛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类媒介,加大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意义、作用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激发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编制规划。全省各级都要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结合实际,科学编制本级规划。省级规划重点分解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明确全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资金安排及保障措施等;市级规划重点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布局,分解落实本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确定本地区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县级规划重点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布局和工程措施,明确安排时序。

加强组织领导。当前,各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保障资金投入。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要积极探索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

加强实施管理。在项目立项、设计和预算编审、实施、验收和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监管。尤其要注重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资金运行安全,干部不出问题。

篇5:粮食仓库建设标准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调研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精心谋划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2007年11月20-28日,我们赴河南、安徽两省,就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从河南、安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看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996年、1998年和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曾经突破1万亿斤,相隔年七年后,2007年重新迈上1万亿斤台阶,其中河南、安徽两省生产了1619亿斤,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促进了粮食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从800亿斤、900亿斤,跃到1000亿斤,今年达到1039亿斤。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强,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目前全国每2块方便面有1块产自河南,每3个速冻水饺有1个产自河南。河南从全国的大粮仓变成了大厨房,不但保证了近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粮食,虽然粮食调出率在全国不是很高,但养活本省近1亿人,就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较大贡献。

近三、四年是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粮食生产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河南粮食打破“两年增产必有一年减产”历史怪圈的时期,这不是巧合,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2005年初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选择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集中全省70%的土地治理资金,连续投入,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强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从近两年的开发成效看,今年24个重点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12亿斤,占全省1039亿斤的39.7%,比上年增产27.6亿斤,占全省粮食增产28亿斤的98.6%。经过两年开发的183.5万亩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1030斤,比全省平均亩产740斤高290斤。

(二)安徽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粮食主产县,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做出了贡献。2007年安徽省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南部发生强暴雨、龙卷风等重大灾情,淮河发生全流域洪灾,在全省灾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全省粮食产量达580亿斤(比2006年增产8亿斤),创出历史新高,在大灾之年夺取了粮食丰收。

这是对安徽近几年来集中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县取得成效的最好检验。从2004年起,安徽省推出重点开发制,全省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0%的资金,投入到22个粮食主产县,占开发县数25%,使粮食主产县的投入达到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四年来,重点开发县总投入达9亿元,占土地治理总投入的40%以上,新增综合生产能力3.6亿斤,占项目区同期新增综合生产能力近50%。

我们在与安徽省直农口部门座谈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对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农业综合开发多年建设积累的农田抗灾能力,像安徽今年的大灾年景,最多也就是一个平产年,不可能出现一个丰产年。

二、河南、安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地方党政领导重视,把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作用的前提。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武汉召开的中部六省省长座谈会上指出,无论经济发展多快,都要保住中部六省这个中国的“粮仓”。为了保住“粮仓”的地位,河南、安徽两省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产粮大县发展作为省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一把手省长亲自抓,主管省长重点抓;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两省的重视没有停留在口头,而是很好地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河南地方财政近几年都能按照政策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时省级财政每年还专项安排2000多万资金,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安徽省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由2005年的216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6300万元,年均增长达10.34%。

(二)下决心实行开发县轮换制度,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河南、安徽都是最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开发县基数大。河南省现有开发县121个,占全省158个县(市、区)的76.6%,安徽省现有84个开发县,所有的农业县100%都是开发县。过去,一旦列入开发县,年年有投入,县县搞开发,资金分散,效益不高,谈不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河南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集中全省70%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投入到24个重点县,每县每年开发4万亩,3年完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安徽集中全省土地治理项目50%的资金,选择22个小麦、水稻生产大县,进行集中投入开发,2004—2006年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5亿元,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4亿斤,占同期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65%。集中投入必然涉及开发县的既得利益调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两省农发部门在省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下决心实行轮换开发机制。河南省创新了重点开发县“能进能出”和一般开发县轮休的机制,2007年24个重点县有2个县出局,一般县有30个轮休。安徽省打破平均主义的思维惯性,实行开发县轮换制,2004年有22个县成为首批轮休县,轮换面达到全省开发县的四分之一,2005年、2006年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县轮换制度。

(三)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建设稳定可靠的“大粮仓”。要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长期能产粮、长期能调粮,真正建成稳定可靠的“粮仓”,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河南省明确要求24个重点县,必须把项目区选择在中低产田面积集中连片且数量大、远离县城郊区和工业集聚区、远离将来规划的主要干线公路和村镇建设等需要占用耕地的地方,保证建成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稳定性、长远性。安徽省在确定重点开发县时,把粮食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开发成效显著作为基本的选项条件。

(四)提高投入标准,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在中部地区,高标准农田要比普通农田增产300-400斤。安徽通过提高亩投资标准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以前,安徽全省亩投资标准平均不足300元/亩,到2007年主产县亩投资标准为528元(中央财政264元、地方财政配套132元、农民自筹132元),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河南省将24个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进行量化,要求农田灌溉率达到75%以上,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生产路和主干道,达到晴雨通机(车),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五)围绕粮食主产区安排产业化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种粮积极性。农业是弱质产业,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要提高种粮收益,其中一条途径在主产区延长粮食产业链,让农民分享粮食加工升值收益。2005年以来,河南省围绕打造核心粮食产区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共向24个重点县安排农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资金7593万元,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项目32个,不仅使项目区的小麦收购价普遍高出5-8分钱/斤,而且还安排项目区剩余劳动力11.2万人,带动47.2万农户年增收8.99亿元,户均增收1900多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安徽省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2004-2006年,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当地实际,全省安排33个土地治理项目与龙头企业对接,共建设种植基地22万亩。通过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开发水平,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效果。

(六)打造平台,引导其他支农投入,共同探索粮食主产区建设新农村的模式。河南省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重点开发县规划为平台,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合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省发改、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国土和电力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6年、2007年分别统筹各类涉农资金8525万元、22692万元,参与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形成了综合效益。安徽省农发部门按照国家农发办的要求,以项目区为平台,从2007年起选择望江、阜南、绩溪三县,目前在试点县累计投入农发土地治理资金6700多万元,引导国土、发改、扶贫、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教育、科技、广电、卫生等多部门涉农资金13136万元,共同改善项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支柱产业,探索粮食主产区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七)创新田间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越是集中,越要注重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关键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工程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河南省按照“工程开工、管护上马”的要求,建立管护机制,落实管护队伍、管护措施和奖罚制度,对项目区内的树、井、机电设备、灌溉设施一律拍卖,所得收入继续用于开发,将产权量化给个人,谁拿钱,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走出了新路。安徽省在近几年的开发中,创立了“业主负责制”,不打无主井,不栽无主树,用公开、自愿、竞争的方式,对机井、电灌站等经营性工程,由农发部门和业主共同出资建设,地方政府颁发业主权证,业主获得工程使用和经营权;同时,在项目区推广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田间工程设施用有所养,良性运行。

三、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划分上,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笼统地讲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责任。但谁是责任的主体,各占多大的比重,从来没有划分清楚。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地方干部群众一方面强烈要求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另一方面基层普遍要求降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反映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部分主产县认为中央应当承担主要的投入。

从主产区的贡献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产量占全国73%,提供商品粮占80%以上,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从财力方面看,粮食主产省多数是人均财力较少的省份,产粮大县一般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从事权方面看,中央要求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但粮食主产省和产粮大县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由于比较效益低,缺乏重农抓粮的内在动力,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嘴上喊着粮食生产,手上抓着工商发展,心里想着财政好转”。从长远看,地方要求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呼声会越来越强烈,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如何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在投入增量不多的情况下,集中存量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县的阻力很大。由于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增量不多,虽然我们在资金安排上尽力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增量并不十分明显,这些省份按照集中投入支持主产县的要求,只能调整存量资金分配格局,工作阻力很大。如河南省从2005年以来集中70%的土地治理资金支持24个重点开发县后,每年有30个一般开发县被轮休,有的开发县已连续3年没有开发任务,不仅影响到农发干部队伍的稳定,县里主要领导也不断向省委、省政府要求安排投入,省级农发部门的压力很大,存在随时倒回平均分配投入的可能。

(三)亩投入标准偏低,建筑材料价格涨幅过大,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我们在安徽平原地区测算,建成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持续发挥效益20年的高标准农田,需要投资1000元,目前全国平原地区的亩投资标准只有530元。在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将亩投资标准一步到位提高到1000元,全国每年的治理面积将减少一半,由目前约3000万亩减少到1500万亩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现有的18.27亿亩耕地中,仍有62%以上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急待开发的任务很重。因此,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一面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迫切需要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在河南了解到,今年以来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普遍上涨30%多,造成一些地方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在招标时无人敢应标。

(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动员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既增加了投入来源,也使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开发成果,增强了对工程设施的管护意识。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目前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在部分项目区投工投劳变成了以资代劳。如我们在安徽省望江县了解到,由于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项目区的土方工程只能是农民出资、专业队机械化施工,土地治理项目每亩自筹资金为137元,按人均耕地1.5亩计算每人筹资205.5元,基层反映农民筹资投劳的难度很大。

四、几点建议

(一)“藏粮于田”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去年秋冬以来,大宗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渐次上涨,再次警示我们,决不能忽视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近几年来,国家着眼于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大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力度;着眼于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奖励补助。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长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这些激励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于调动种粮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趋稳。

从粮食生产发展的规律看,种粮积极性只是一个方面,根本的基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研时,我们听到省里分管农业的领导谈感受,“没有一定的综合生产能力作基础,激励政策的作用是苍白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在财政支农投入中,农业综合开发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是通过“藏粮于田”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支农政策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为国家粮食安全强基固本的作用。

(二)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十七大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是财政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过程中,应当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重要事项来研究。依据粮食发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落实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责任,采取差别扶持政策,共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国家利益全局看,粮食与能源一样,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际粮食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一半。我国进口1%的国内粮食需求量,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如果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拉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扬,而且会引发严重的国际政治冲突。明显的“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安全问题,应当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更大保障责任。从国内粮食安全区域格局看,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地区,也是全国财力状况好的地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事权在地方政府,并承担与之相匹配财力安排,中央财政逐步减少对其发展粮食生产投入;粮食主产区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发展粮食生产是对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且地方财力不强,中央财政应大力扶持其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扶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全国粮食核心产区,是针对粮食安全事项,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权责清晰、容易操作、效果明显、影响力大。建议从2008年起,大幅度度增加预算,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的试点事项。

(三)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进一步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为此,我们将以十七大关于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禀赋特点、生产基础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编制“农业综合开发粮食核心产区建设规划”,在现有2136个开发县(含农场,下同)中,确定三分一左右的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开发县,按照“存量资金统筹兼顾,增量资金重点倾斜”的原则,将绝大部分新增资金投入到主产省的主产县,着力打造中国粮食核心产区。

(四)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后,每个项目区有4000-30000亩连片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愿意从事粮食规模生产的经营者,能够取得合理利润,具备“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

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创新开发投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一是要实行深度开发,加强项目区“软件”建设,促进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维持分户小规模经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制定明确政策,鼓励实行土地先流转后开发。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代耕”种田大户和“代耕”企业的新形势,探索和鼓励由种田大户和企业直接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优先予以扶持。三是要促进产业化经营和土地治理两类项目有机结合,鼓励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甚至直接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篇6:粮食仓库租赁协议

一、订立合同双方 出租方:(以下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租方:(以下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二、出租库房坐落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储存商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租赁仓号:1-8、9、10、11、12、13、14号仓。租赁期限:租期为此合同生效日至____年___月___日止。

五、费用及交付方式。

1、每吨粮食仓储费用为___元,含装卸费、过磅费。

2、本次仓库租赁达成协议时,乙方无需缴纳任何押金,租赁期满 后的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继续租赁的优先权。

六、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提供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的大环境(防火、防盗、防鼠、防雨、防洪、社会治安等)。如遇火灾、偷盗、损坏等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依据损失情况进行赔偿。

2、甲方负责对仓库的监护,并负责库房、地面、门窗、防盗网等库房设施的维护、维修。

3、甲方负责提供所需水源、电源、照明设施等库房设施。

七、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按照本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仓库,并且保管好仓库钥匙,仓库租赁期满后,必须如数交还甲方钥匙。

2、提前终止本合同,乙方需提前30天通知甲方。

3、乙方负责仓库中粮食的运输和堆放,并负责安装防盗报警器。

八、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直接影响货物的储存安全,甲方应及时将事故情况通知乙方,依据对乙方设备影响的程度,双方协商合理解决。

九、其它条款

1、本合同一式两份,签字并盖章(或按指印)后方能生效。

2、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提交郑州市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3、本协议从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如协商期限未满,双方无终止协议的意向,则本协议自动延期,任何一方擅自更改条款内容均视为违约。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上一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全套方案下一篇:西农专用简历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