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醉晨

2024-04-25

作文醉晨(通用10篇)

篇1:作文醉晨

作文 醉晨

清晨,我从朦胧的睡梦中醒来,一连串清脆的鸟鸣声惊走了惺忪的睡意,那鸟鸣仿佛被净化过,能穿越人的心灵,清洗掉所有尘埃。

伴着鸟鸣声的催促,起身出门,外面的空气清新凉爽,金灿灿的太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宁静而温暖,能抚慰人的心情。那云朵一块白色,一块金色,似被洗染过的。空气里也含着几分金黄,渲染着满目的葱绿,使周围的色彩斑斓绚丽。却也更增添几分朦胧,微微有点儿梦幻般的感觉,浑身上下轻飘许多,好像要随那阳光,那色彩一同弥漫。

怀着轻快的心情走在路上,空气里混着淡淡的青草味儿,还有花的香,它们清洗着我所有的倦怠。路旁的草木绿绿的,叶子上的小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眨着眼睛。鲜艳的小花在这美好的清晨打扮着自己,穿着美丽的衣裳在花丛中跳舞着,也许是要举行选美大赛吧。一阵微风吹来,露珠一滴滴钻进小草的.嘴里,找不着了;花儿们在微风中唱着歌儿,跳着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小花,梦幻般的和他们玩着 ……

鸟鸣声依旧不绝于耳,就像在演唱着优美动听的曲子;蝴蝶四处飞舞,到处都是晃动的白色小点,它们也把自己装扮的十分漂亮的,也许是要参加选美大赛吧。真希望它能落在我身上,陪我一起领略清晨的美景,希望它们都是小精灵,能带给我快乐……

忽然又一阵风拂过,带动翠绿的树叶,仿佛满树的精灵在闪烁,向我预示着这美好的一天,美好的清晨。我被这一切牵动着,它们这些小精灵啊――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我深深陶醉其间,但愿这样的清晨永远 、永远不要消失……

篇2:作文醉晨

在上学的路上,雾好像和我捉迷藏,它把我团团围住。在它的拥挤下,我仿佛自己正在腾云驾雾,就像凡间的小精灵。睁大眼睛俯视着我们的学校,啊!太美了:校园的一切也是也被大雾覆盖了大半,只见教学楼、枫香树、钓鱼竹、柏树和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乳白色的浓雾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仿佛神话中的仙境。

我步伐匆匆地进入了仙境般的教学楼。不知不觉,第一节课下了,我走出教室,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下课早的班级,早已站好了整整齐齐的队伍,影子平趟在地面上,斜斜的,长长的;旗杆,房子,山头,大大小小的、高低不平、姿态不一的树子它们的影子都一齐倒向西边,你有你的风格,我有我的形态

雾呢?找不到踪影了。

篇3:“作文”之外学“作文”

利兴趣和爱好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作文”之外学作文, 在不经作意间爱上古人说:了作“欲想文, 写提高了好诗, 写作水平工夫在诗。文外。”当有人问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答提高学:“生我的秘诀是让学生每成绩的秘诀是什么?”天坚魏

持5000米长跑。”这话令人深思。

1. 教师常发表稿件, 影响学生。

《大语文教学法》编著者姚竹青老师说过:“语文教师要当教练, 不当讲师。”《礼记·学记》中说:“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教师首先要有其志, 对于作文教学更是这样。教师经常把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一些习作, 把教学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写成论文、实验报告等, 发表在各类杂志、报纸上, 这样, 学生在报刊上看到自己老师的文章, 对学生自己将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将会认为自己的老师了不起, 对老师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感, 从而产生行为模仿, 积极写作文。如教师的论文《教师非语言沟通效应》、《要选准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研究实验报告《农村小学生广阔性敏捷性思维品质培养实验报告》等在刊物上登载。教师的小小说《救济》、《军军的生日》、《提水》, 散文《家乡柿子红》, 寓言故事《小猴子捞皮球》, 杂谈《“混沌之死”的启示》, 游记《观海印象记》等习作以及多篇新闻稿件常在本地报纸上刊发, 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大, 学生看后, 习作欲望高涨, 大大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 推荐发表学生习作, 激励学生。一般来说, 遥远

的榜样没有身边的榜样影响作用大。平时,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报刊上的优秀作文的同时, 着重在学生作文里, 发现好的有深意的就推荐给当地报纸发表出来。学生一看见自己同学的作文登在报纸上, 喜不自禁, 争相传阅, 并积极仿效, 欲也试之。于是学生写作之火被点燃。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大自然千变万化。处处留心皆文章。学生什么都可以写, 只要有真情实感。这样一批好的作文写出来了。如《党的恩情比海深》、《家乡的小庙》、《永亮哥》、《星》、《为春天喝彩》、《爷爷的老屋》、《书与生活》、《我愿———献给我的老师》、《校园美》、《一只风筝》、《带灰尘的风筝》、《表哥家的大门》、《自行车摔坏之后》、《老槐树下》、《春游黑鹿河》等学生作文, 陆续登载于当地报纸上。《家乡的小庙》一文编者还加了《编后话》:“一个中学生, 能从农村的变化中, 感受时代的脉搏, 宣传科学, 反对迷信, 确实难能可贵。希望以后多出现这类作品。”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居然也能变成铅字, 欣喜若狂, 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觉得可写的东西到处都有。这样, 大大地鼓舞了学生。

3. 择优广播学生习作, 鼓励学生。教学中, 我们发

现, 学生对熟悉的人、身边的事, 以及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特别感兴趣, 且能从中产生内驱力, 使自己再奋进前行 (其实成人也是如此) 。如有一学生的作文《割麦大有学问》, 写得生动形象, 且有一定深意。老师在课堂上给以称赞, 并读给大家听。这位学生很受鼓舞, 此后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文水平提高很快。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读后感, 很有内涵, 条理也很清晰。在校园广播播出后, 他也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写作热情, 以前平常不能按时交的作文, 后来不但能按时交, 有时还能一次交两篇。校园广播组成员具有开放性, 除固定几个学生外, 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谁的文章写得较好, 就可以自己到广播组播出自己的文章。这样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对作文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4. 自编校园习作集, 鼓动学生。

我校语文组常年指导学生办校刊《山里红》, 刊登学生优秀习作, 对学生影响很大, 使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写作水平也显著提高了。《山里红》刊发学生优秀作文和学生自愿交上来的习作稿件。稿件先由各语文老师审阅, 发现优秀之作由学生自己工整抄写。学校给抄写者发放统一的纸张, 告诉学生要留出页面的天、地、左、右, 天地左右统一要求, 以便于美观和装订。不满整页的可以用格言、警句、古诗或插图补满。抄写后再由老师择优编排目录、页码。然后交到学校文印室进行复印, 再由学生分捡、装订, 最后成册, 发放到各班及校领导和老师手中, 一般一个月出一期。学生自己的文章能拥有读者, 这无疑是一种激励。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写作兴趣很浓。学生交稿者多, 参与者众, 活动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体验当作者、编辑、出版者的感觉, 他们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总之, 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对作文有了爱好, 产生了兴趣, 写作时有内容可写了, 文章不空洞了。只有有了真情实感, 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作文”之外学“作文”, 不是学作文,

篇4:作文醉晨

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记者随机采访路人:“什么是孝顺?”回答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孝顺,就是常回家看看。”有人说:“孝顺,就是满足老人的心愿。”有人说:“孝顺,就是要给予老人健康、快乐。”有人说:“孝顺,就是多陪伴,学会倾听。”……

面对各种孝顺的方式,请根据你的生活阅历、社会现状及掌握的历史知识等,选择一个角度来阐述你的看法。体裁不限,文体自拟,不少于800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构思导引】

自古以来,“孝”是中国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古代的《二十四孝》曾经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今天,在发展和谐的社会,人们是如何尽孝的呢?许多人认为“只要让父母感觉幸福满足就是孝顺”,但是孝顺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远远超越了“二十四孝”的范畴。

思路一:我们可以写自己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比如,写在家人忙碌的时候,在看书之余洗一家人的衣服,或者学会了做饭,让劳累的父母回家能有热腾腾的饭菜,感受在家做“厨师”的快乐和家庭的温馨。

思路二:在家里,长辈有絮絮叨叨的许多话,做为晚辈要学会倾听。陪老人聊天,尊重他们的话语,只要是能表现出对长辈真心的爱戴。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晚辈的财富,认真倾听他们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敬重。如果在外读书,心底要铭记父母劳作之苦,以书信的方式告知自己的境况。

思路三: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在他们特殊的节日里奉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或者是一声声真情的问候。利用自己在学校美术课获得的知识,在母亲节父亲节等,送长辈一精美的贺卡,给他们一份欣喜。

其实,长辈对晚辈的付出是无私的,我们不能刻意的去表现怎样去孝顺他们,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做一点点事情而已。故而,在表现和选择文章内容时,不能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但也不能落入俗套,关键是在“情感真挚”“情深意切”这方面多给予关注。

【学生优秀作文一】

我们如何孝顺亲人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班 吴穹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的积淀物,正以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等崭新内容,为我们的时代所继承和发扬。因此,它可以成为当代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而存在。“孝”也是一种亲情的感恩反馈,即对自己生身养育的父母应尽子女的本分和义务。

“孝顺”并不是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要子女为父母做出让他们感到生活的幸福,心安理得的行动。“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天下人子,尽孝的方式可以大相径庭,但孝心却一样。有人大而化之,有人细致入微。这也是为什么按现代伦理看古代的二十四孝,某些事情已显得不可思议,却仍然被称颂至今的道理。但如果想树立现代人孝顺的标准,无疑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如果仅以父母是不是吃好了、穿好了来衡量,现在大部分人都可以算做高等孝子。天寒地冻时,晋朝王祥想给继母寻找鲤鱼,只能到河面上用身体融化冰层,最后还是鲤鱼自己跳出来救急。而现在,别说吃鲤鱼,就是想吃螃蟹、龙虾,也并非什么难事。更别说想吃橘子、西瓜、荔枝什么水果了。

周朝曾参之母,为了让儿子回来迎客,只能咬疼手指让其感应。现在,我们现代人用电话乃至高科技,就能成为古代人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今后实现心理感应也未尝不可。我们还可以用营养品代替鹿乳让父母健康长寿,用蚊香驱除蚊虫换来父母好的休息环境,用空调来为父母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用汽车带着父母去欣赏自然风光……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方便于尽孝。工作繁忙,社会竞争压力大是我们现代子女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只要做到心中有父母,心中有孝道,有时候打个电话,道句问候,留下叮嘱,就可能胜过送长辈名车豪宅。

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这种特别的节日里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最想对亲人说的话又是什么,是祝福,是遗憾,还是思念,抑或是一件深埋在心头的小事。在通讯设施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方式,为我们生命中最爱的人祈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人生的遗憾。“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才是一份至诚的亲情,是一份人间的大爱!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议论文。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分析种种孝顺的方式,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关键是身为人子,是否真的牵挂着亲人而热情的付出自己的一份心意,呼吁大家尊重父母,珍惜亲情,铭记父母对自己兢兢业业的付出。全文语言流畅,分析详尽,很好的凸现了文章的主题。

【学生优秀作文二】

儿子的同学来吃饭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班 吴良民

儿子打来电话说,爸,多做点饭,我带一个同学来吃饭。不等老李问话,就挂了。

老李的脑子里迅速产生一个疑问,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女同学似乎不大可能,他小子不敢。那就是男同学,男同学为什么要来我家吃饭?

儿子打乱了老李的计划。他把早上买好的面条放进冰箱,儿子的同学来了不能让他吃面条,重新奔向市场,一刻钟之后大葱、青椒、豆腐、胡萝卜、青菜就拎进了厨房,还破天荒地割了五块钱羊肉。

老李夫妻早就下崗了,奔50岁的人,只能在一亲戚的厂里做门卫,妻子在找了个扫街的活儿。儿子读高一,想想以后还有大学要读,不得不改变了生活方式,把每月一次的面条增加到了一周五次。周日才到卖肉的摊位前,切两块钱大肉,从不多买。

但是,儿子的同学要来吃饭。在儿子的同学面前不能丢份。采购的时候老李已经计划好今天的菜谱,葱爆羊肉、香菇青菜、家常豆腐外加一盘青椒胡萝卜木耳素炒,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这应该不算丢份了。

nlc202309090954

老李系上了围裙——很久不用这玩意儿了,下面条或者炒一个简单的菜还用系围裙么。系上围裙的时候心里忽然涌上一丝幸福感,他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做饭了。豆腐是用豆瓣烧的,汤水在锅里欢快地翻腾,每一个水泡爆裂后都释放出一股奇香。老李往锅里滴了几滴白酒,顺便倒了满满一塑料瓶盖,一饮而尽。

房门有响动。老婆回来了。

老李对老婆说,今天儿子的同学来吃饭。老婆听了他的话立即出现和他相同的症状: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老李说,肯定是男同学。老婆问,为什么来吃饭?老李说,肯定是有原因的呗。老婆说,那不能吃面条。老李说,我已经把面条藏起来了。

老婆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麻利地把地拖了一遍。只要有客人来,老婆一定会整肃环境,她非常注重维护家庭形象,他们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客人来吃饭了。为了减免不必要的开支,他们总是很小心地回避各种社交活动。老李搬出了折叠圆桌,这张桌子现在也很少用,落满了灰尘。用热抹布擦拭后,这张桌子就鲜亮了起来。桌子鲜亮了,房间也鲜亮了起来。

菜,齐了。尽管只有四个菜,但仍然显得很丰盛,实际上,一顿午饭四个菜对老李家来说确实已经是丰盛的了。

十二点半是儿子放学到家的时间,门锁哗啦响动了一下,儿子傻笑着出现在门口,一个人。同学呢?

老李问,同学呢?老婆问,同学呢?没有同学。儿子回答。

儿子的话让老李吃了一惊,而且顿时有些失落,这顿饭菜可是特意为儿子那个同学准备的。我正要发作,儿子又说话了。老爸,今天可是你的生日呵。

儿子的话让老李鼻子发酸。

儿子打开灯,房间里显得敞亮敞亮的。这顿饭,老李喝得有点多了。

【教师点评】

文章的感人,重在情真意切。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件,表现了尘世间最伟大的真情――父子之爱!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先设置悬念,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关爱儿子尊重儿子的家庭,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家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相互的尊重。文章最后点题,一切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儿子的孝心赫然可见。

【学生优秀作文三】

让孝跨越“能养”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班 章春雨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很多人以为孝顺,就是赡养老人。在孔子看来,仅仅是抚养老人,是远远不够的,老人还需要的是更多的关心。

回看当下,从“最远的距离是不是天涯海角,而是相坐对面却低头玩手机”,到“最美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从“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要求到“常回家看看”的提出;从“父母在不远游”到有人歪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远离故乡。这些告诉我们,孝不是“能养”,孝不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下精神的孤独。生活的富足,儿女的常年不归,寄回诸多的礼物仅仅是“能养”,而非孝。

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门铃被按响,老人欣喜地晃着颤巍巍的身子去开门,来的是送来儿子给他礼物的快递员。老人的微笑没有了色彩,脸上微暗了下来。又一年的某天门铃又响了,来的还是快递员,老人眼里的失落似落叶一样撒了满地。连续几年,不变的是来的仍是快递员,不同的却是老人的发更白了,腰更弯了。终于,当门铃再一次响起时,老人愤怒的开门,但是他却哭了,脸上还挂着许久不见的笑——儿子回家了。

在众多年轻人的眼里,电视中的儿子似乎是孝顺的,他不让父亲缺衣少食。当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广告中的老人并不快乐,他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孝不是“能养”,让孝跨越“能养”吧!我们不仅需要抚养父母,还要尊重老人,多陪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子女是常回家,但仍摆脱不了“能养”的怪圈。他们在父母口渴时,为他们倒上一杯水,但眼睛却盯着手机,连瞟都不瞟父母一眼。或是在倒水时,脸上挂着工作和学习上压力带来的烦恼,成为“色难”的又一践行者。

公益广告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表现了一部分人的“能养”,把“能养”当成了 “孝”。而常伴父母身边的某些人又却“不敬”,亦停留在“能养”上。孔子所言狗和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如若不敬父母,只停留在“能养”层面上,那养父母与养牲畜又有什么区别呢?

让孝跨越“能养”,让我们在丢失孝的地方,重新寻觅那份真挚的情感吧!用心去孝,用爱让孝跨越“能养”!

【教师点评】

作者观点鲜明,言之动情。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当今“孝”的误区,都以为给父母钱财就是孝顺,再结合手机低头族、工作忙碌族对待亲人冷淡无视的态度,义正词严的提出了让“孝跨越能养”,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注和温暖。

【优秀学生作文四】

帮母亲烧锅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班 王若尘

寒假到家没两天,母亲开始忙碌着做米粿,看着面板上一大盆豆腐油渣腌菜和好的馅,还有切成小块的面团,姐系着围裙俨然继承了母亲的厨艺。看着我站在背后,母亲说厨房这么拥挤,还是看电视去,等下吃现成的,你那衣服干净,碰上锅底灰过年就不好穿了。一个揉面做粿,一个烧锅烫粿,母女俩倒也配得好。

看着姐忙着,趁着母亲起身,我钻进到仄仄的灶台,坐在窄窄的小凳上。炉口堆满了手指粗齐人高的干柴,一整捆的豆萁放在边上。我随手拆出两根豆萁,塞进火膛。母亲在锅背后说,你慢点添豆萁,不然粿烫焦成黑碳了,就给你一个人吃。

那里會呢,我在黑暗中笑着。记得小时候,都一直呆在厨房里帮母亲的。那是祖父还在世,他老人家也会做粿,逢年过节的一起围着面板做粿,我都是跟在厨房里,站在边上碍事,都躲避在灶膛前。后来,母亲做粿,我帮忙者添柴,母亲一个人做一个人烫,我是负责添柴,好多年都获表扬。

粿好了,你吃不吃?母亲在锅台前喊我。我起身看时,母亲用锅铲托着一个金黄的粿。刚吃饱的饭,等下吧,我瞧着豆萁在锅膛里碳化,然后冒出通红的火苗,高高低低热情的亲吻锅底,我的脸庞感觉热乎乎的,温馨的感觉不自禁的涌上来。

豆萁烧过,再添一把,我在灶膛前一点都不显得忙。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梦想每个过年我都在变化。可是,在灶膛前低头添柴,然后抬头跟母亲说话,这样的场景却是十几年没有变化。

此时厨房在各种嘈杂而温馨的声音中,有着浑厚拍打面团的声音,有着菜油灼热的尖锐声,还有水开那清脆的提醒声,高高低低的成了过年厨房里一首交响曲,厨房里没有音乐家,却伴奏出这和谐的旋律。

手里忙着事,嘴上却不闲着。我在县城读书,难得回家,今年的菊花啊,明年的茶棵,栏里的肥猪和舍里的鸡鸭,还有舅舅家去年嫁的女儿生小孩了,今年正月又有女儿要嫁了。絮絮叨叨的唠嗑,我感受着多年不变的村巷新闻和乡村琐事。

粿全部做好烫好,才八点钟。寂寞的山村,夜晚只有电视相伴。当然,等一家人都坐在电视前的时候,又可以继续聊未尽的话题。山村的冬夜寒意阵阵,电视节目虽然精彩纷呈,也有火篮焐手烤脚,怀念的依然是厨房帮忙烧锅闲聊的快乐……

【教师点评】

文章看似写在厨房帮助母亲烧锅这寻常小事,却折射出“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家的温暖。作者观察细致,描述厨房事件词语生动、流畅,彰显着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家庭的幸福。

篇5:作文醉晨

一、引导学生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开放写作文, 首先要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现在不少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 学生写”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 可学生还是写不出有新意的作文来。即使写出了作文也是像“挤牙膏”式的记流水账, 或是翻阅作文选, 改头换面地进行所谓的仿写。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肚子空空, 没有墨水, 写不出作文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收集、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 切不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走马观花”。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到一个地方, 看到一处景物, 听到一个新闻, 都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不论是春夏秋冬, 还是晨昏午夜;不论阴晴雨雪, 还是鱼虫鸟兽;不论山川风光, 还是江湖景色, 都要认真观察、细心品味, 描绘下来。老舍先生说过:“刮一阵风, 你记下来, 下一阵雨, 你也记下来, 因为不知道哪一天, 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 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 就写不丰富。”由此可见,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留心观察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

如写《秋天的公园》《秋天的校园》《秋天的田野》这些题目, 在写之前的一周布置同学们去观察秋天的公园、校园、田野中有哪些景物, 从形状、颜色、特征等方面去观察, 特别要抓住最能表现秋天的特点进行观察, 到了上作文课时, 教师只需要适当地点拨, 大部分学生能写出比较生动感人的文章。又如以《我的妈妈》为题, 估计, 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写妈妈如何在学习上、生活中关心自己。教师在写作前,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有不少学生能从观察中选出较新的材料写这篇作文。例如, 一位同学写自己妈妈下岗后, 刻苦学习缝纫技术, 后来被一家服装厂聘用, 又重新上岗了。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妈妈经常泡在麻将场上, 为此常跟爸爸吵架, 闹得家里乌烟瘴气, 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整天很苦恼, 她多么希望妈妈能为她着想, 改邪归正。由此可见,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教给观察的方法, 就能让学生头脑中积累许多素材, 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米可炊”了。

二、开拓玩境, 玩中激发写作兴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 玩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又能捕捉生活的素材。教师应要求学生要玩得有意义、有趣味。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 (其中包括学习活动) 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积极的学习动机。”而“积极动机的形成首先是教师激励的结果。”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如何玩”“玩哪些有意义的活动”“怎样从玩中寻趣”“捕捉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登山、做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习作要求搜集写作素材, 让学生从玩中、从活动中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 从而使头脑的材料越积越丰富, 作文时便“文思泉涌”。

如一天上午, 快下早读课时, 突然下起绿豆大的雪粒, 打在屋顶上噼里啪啦地响。不一会儿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 我立即让学生去外面玩耍、去观察, 听其声、观其形、察其色, 去感受、体会雪带来的喜悦。学生们玩够了, 观察完毕, 再让学生以《雪》为题材写一篇作文。由于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形象, 感情真挚。如有的写道:雪粒落在地上乱蹦乱跳, 像淘气的孩子;有的学生写晶莹的雪粒落下来, 像炒豆子一样;有的学生写那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那洁白晶莹透亮的白雪, 它到底甜不甜;还有的学生说这场雪给农民带来喜悦和快乐, 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身边的人、事、景、物, 只有开拓环境, 玩中寻趣,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那么, 写作内容就充实、丰富了。

三、展开丰富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最美好的莫过于创造未来的梦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想象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传说中的“千里眼”可以透视远看千里之外, “顺风耳”可以遥听万里声音, 这在当时好像都是空想。可如今, 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不都使它们成为事实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1. 问题想象式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感到某一问题必须解决而又无法解决, 可引导学生超出现实展开想象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位学生, 他爸爸脾气不好, 他就幻想研制了“改换脾气药”;一位学生惋惜恐龙绝迹, 他就幻想“恐龙再生”;一位学生发觉雷电浪费可惜, 就幻想怎样“捕捉雷电”等, 就属于这种形式。

2. 域外想象式

平时的作文大多写看到听到亲身经历的事, 写真实的事。而域外想象作文则是把你想象的触角伸向你从未到过的领域。如有的学生写《月球桃花源》《难忘的火星夏令营》《体验可可星》即属这一类。

3. 憧憬想象式

这种想象大多指向未来。可以把自己的理想, 对日常衣食住行的愿望, 对未来世界的向往等进行理想化的想象, 作完美无缺的设计。如一位学生写《十八岁的我》, 幻想自己18岁时, 发明了三种“神衣”。1.多功能的“神衣”, 冬暖夏凉, 可以防火、防盗;2.小孩穿的“神衣”, 当遇到一些拐卖儿童的坏人, 一碰到“神衣”, 就会自动报“110”, 警察立即赶来抓“拐骗犯”。小孩穿这种衣服, 走到哪里都安全, 无忧无虑;3.老人穿的“神衣”, 老人像机器一样, 由于使用运转多年, 磨损厉害, 容易出故障, 多疾病。这种“神衣”不仅具有防盗, 保暖功能, 还有医治高血压、心脏病的药效, 这就是一种憧憬。想象是多么神奇啊!

写想象作文, 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飞扬的思绪在无限的时间、无垠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 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 去想象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让学生描绘出那丰富与灿烂的明天。

篇6:爱作文,写作文

第二个感受就是在去年交流会上收获的两句话。第一句是:作文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第二句话是:看到文题后,第一个构思不要写,第二个构思也不写,能落笔的,至少也得是第三个构思。是啊,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文题,一定会有更多、更美、更好的题材。当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我们的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

所以,从这一点说,参加作文大赛,我不仅仅为获奖而来,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也许,这也是大赛组织者的初衷之一吧。

说实话,作为一名八年级学生,我的作文还很稚嫩,在写作的道路上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获奖是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但我愿意从这第一步开始,抬起脚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

我想,各位同学也一定愿意和我一样去努力,是吗?

努力的汗水总会流淌,会蒸发,但它浇灌的成功之花却会一路芬芳!

亲爱的同学们,爱作文,写作文,让我们一起hold住!

篇7: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一、丰富训练形式, 夯实写作基础

“意在笔先, 文无定法”。教学时应从内容入手, 指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侧耳倾听、广泛阅读等途径去丰富写作内容, 并以范文为指导, 掌握基本写作方法。

1.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事物、获得心灵感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 培养学生时时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观察来积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使作文教学逐步由课内走向课外,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 而且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游览、生活制作、小记者行, 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 激发他们的热爱生活之情, 尝试做定期观察和不定期观察, 并鼓励学生把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用本子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抓住事物特征, 注意有序观察。利用图画、插图、投影等教学媒介帮助学生观察了解事物, 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把图中未表现的情节、对话、内心活动, 加以合理的想象, 表达出来。

2. 以说为切入点, 为写作做好铺垫。

人的思维通过语言来呈现, 以说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敏捷性和逻辑性。学生可以进行演讲、朗读、讲故事等多种活动。写作前为了让优秀同学示范引路, 可让他们说选材、思路、立意, 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启发带动所有同学的作文思路。为了锻炼说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 模仿生活中的人物进行交流, 如“营业员与客人”、“爸爸与儿子”, 学会与他人交际, 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思维敏捷能力, 并让学生评定角色是否逼真, 语言运用是否恰如其分, 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 作文教学与阅读相结合。

广泛阅读、充分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学生除了读书本上的课文外, 还要阅读课外的文章, 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式,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妙词佳句, 可以写写读书心得, 还可以进行好书推荐, 并定期进行评比,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 读有益的书。

4. 利用范文引路。

以仿写为先导, 继而发展到改写, 再发展到创作。课文中一篇篇文质精美的文章, 用为首选范文, 教师可以经常把课文片断拿过来让学生扩充或续写,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教师“下水”作文法, 师生同步作文过程中, 与学生共同感受, 更易和学生心灵交融, 并能随时指导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准确把握作文要求的“度”

小学生对作文的消极对待与教师过度拔高作文的要求不无关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时牢牢把握“能写”, 切实做到“简单”。首先命题时, 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而且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写他们最想写的内容。作文命题简单, 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去写作。内容要求逐步达到“有中心,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感情真实”。而且作文时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作文水平低的同学适当降低要求, 只要文通字顺, 感情真实;对水平高的同学从描写细腻, 遣词造句等方面加大要求, 要注意抓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 写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修改作文, 是提高作文质量的保障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进行修改讲评活动。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少, 得到的收获也少。针对这种情形,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 自行修改。既当作者又当评论者, 自读习作, 检查有何不足, 是否符合作文要求, 推敲词语是否恰当等。

2. 互改。

教师首先在全班修改一至两名学生作文, 意在进行示范引导, 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行生生互改, 可以由学生一个人修改, 也可分小组进行。对学生作文进行互评, 有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3. 共同批改。

对于作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加以强调。在师生共评中, 先范读, 让学生各抒己见, 广开言路, 再由教师总评。在这其中要注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以正面表扬为主, 不挫伤孩子写作的热情。

4. 教师批改。

在教师单独批改过程中, 可不点明错处, 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的余地。例如, “这句话不当”、“用词不准”, 因人而异, 灵活点拨, 拓展学生思维。例如, “换个比喻方式”、“再具体形象些”;对于条理不清, 语无伦次, 可借助批语促进其有序表达。批改学生作文“宜粗不宜细”, 一般不要求重作, 只要合乎要求就应给予鼓励。

篇8:作文啊作文

我记得小学每周都有几节固定的作文课。课上,全班同学坐成黑压压的一片,听老师布置完一个题目后,开始埋头苦干,“制造”作文。这时全班鸦雀无声,只有在课桌底下翻书的声音。当然,偶尔也会冒出这样的怪声——“喂,你这是什么破作文书啊?!怎么找不到这个题目?我的妈呀,这下完蛋了!”这位说话的同学一脸无奈与失落,像可怜的拿破仑在圣约翰山上望不到援军,只能眼瞅着“一世英明”毁于滑铁卢。熬到下课时,他的脸成了紫红色。我心中想,该同学不会是有孙悟空身魂分离的本事,刚才跑到南海请观世音菩萨了吧?后来他的同桌向我透露说他两节课只写了三百字,那脸色全是憋出来的。写作文的艰难何止我这位同学一人经历过,恐怕诸君都有同感。大家挖空心思,想写出好作文——我的一位同学用了一个暑假去背《成语词典》,结果成效终于是有了——她的作文里,女孩子的相貌必定是“蛾眉皓齿”,嘴巴必定是“樱桃小口”,连笑都必须是“莞尔一笑”。我一直对她作文中的人物存不存在于现实有着巨大怀疑,不然不能一见实在是种遗憾。

小学时,自从换了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很少得“优”,最常就是得个“良”,有时候“良”的屁股后面灰溜溜地跟个加号。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我写的全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少了所谓“优秀作文”要求的那些“假话”。像“给老奶奶让座”、“帮邻居大妈打扫卫生”、“拾到几元钱交给警察叔叔”……初看时颇为感人,但看得太久也使人有了免疫力,再看不出什么新鲜感。我一直以为作文中的情感是“一次性”的,是自己一段时间甚至一刹那的感受,往往一次过后不会再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踩入同一条河流”,这句朴素的哲理也说明一个事实:美景与真情错过便不会再有。现在我看同龄人写的小说,发现他们竟把作文中的毛病带进了文学——小说中的场景与结局都很固定,像中国男足与巴西男足的比赛一样毫无悬念,看了开头便知道结局,看了结局就能猜出过程。作文啊作文,影响我们的程度之深,让我们至今在创作时仍不能彻底走出那个固定的模式。

我其实该庆幸,因为家里人稍懂文学。每次老师批完作文,爷爷总会再批一遍。往往学校里得了“良”的作文爷爷会批上“优”,有时得了“优”的作文爷爷反而批上了“差”。所以我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若作文成绩不佳就一把鼻涕一把泪。我甚至认为作文教会了许多孩子撒谎。我不知道他们当初写某些作文的时候会不会脸红,因为有些情节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明显是生般硬套,常常会闹出像“关公战秦琼”的笑话。想当初,我们班上有些同学自我标榜对文学有较高的悟性,而且还有同学称在说不上名字的某报上发表过作品——虽然大家像看不到火星人一样看不见那篇文章,可这毕竟说明人家在文学感悟上“高人一筹”啊!

前些年在报上看到我小学同学的文章,读后竟有种“老友重逢”的动情。这些年他似乎变化不大,读他的文章有种亲切感,使我回忆起了六七十人在一间教室里“憋作文”的场景。想当年写课堂习作,总是还没下笔,如“怜惜小猫、小狗”、“海上日出”、“赞美胡杨”之类的题材就不请自来,现在仍挥之不去,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小A是我文学上的挚友,经常给我发短信,一直劝我多读青春文学。当我拿着老舍、钱钟书、沈从文的书走在学校里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手捧韩寒、郭敬明的书,爱不释手,见我执迷不悟便说我老土。其实,“八O后”、“九O后”青春作者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但读过什么书不一定非要跑着告诉满世界人。我常思考的是韩寒、郭敬明当年读的是什么书,在他们之前为何没有王寒或是李敬明在文坛走红。一个人要写好作文乃至文学,没有高贵血统的书籍奠基,其作品必然无法长存。这一点只要反过来看韩寒、郭敬明的成长历程与阅读习惯就能得到验证。

今年在上海和一群天南海北不常见面的文友谈作文时,大家都认为高考作文中的好文章是沧海一粟;公认二OO八年高考中,上海学生黄莎写的《他们》,从文风到内容上焕然一新,算得上是好文章。而我认为,没有自己体会的文章谈不上深刻。看《华商报》的作文版时,常关注有自己体会和丰富细节的小学生作文。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大都简单却记录了生活。从这些文章中,我往往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认为,写好作文首先要摆脱已形成的框架,才能有所突破。四平八稳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近代的胡适先生有句名言“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如何写好一篇作文都很有启示。

我不禁感叹,上帝把牛顿派到人间,于是人间有了光明;而我又该对你说什么好呀,作文啊作文!

篇9:创新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能力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写有所依

从教师方面看, 作文教学一般过于随心所欲, 缺乏明确严密的教学计划, 缺乏系统性和递进性。一学期下来, 只求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根本不去管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 只会使学生成为一味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 学生很难从作文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所得所失, 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作文水平自然不会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作文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比如, 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 找到写作的新动力, 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在自我努力下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二、改进教学, 使学生积极写作

要让学生改变对作文课的定式态度, 从而接受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教师必须勇于进行作文教法的改革, 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地去感受身边的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在一线工作中, 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大胆借鉴。但无论何种方法和模式, 都要以阅读积累、勤于练笔为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一点。

三、批改多样化, 使学生乐于写作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 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的作文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这样, 学生下次作文时就会有所注意有所借鉴。再如抽组批改, 其优点是能更快更有效地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 因为一个小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当然, 作文批改方式有很多,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让他们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自发地产生写作的欲望。另外, 可以在作文评语上下工夫。首先, 评语要有重点, 因为一篇作文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批改, 但基本要求是评语与本次作文训练目标相符合;其次, 应特别强调表扬学生作文的优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有效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兴趣为本, 使学生学以致用

兴趣, 是写作的原动力, 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快乐作文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时,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 应多表扬学生的习作, 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然后在肯定长处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注意事项, 这样,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进而寻求进步。其次, 教师力求使作文训练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写东西的欲望, 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文字来表现内心的真情实感。最后, 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新颖的语文课外活动, 来配合作文教学———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历史知识大比拼、同题辩论会、课外阅读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锻炼他们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积累材料和语言。

五、体验成功, 使学生彰显个性

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能只为完成作文训练而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因为喜好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 对不同类型的作文和不同内容的作文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当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进行作文时, 就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从而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 要尽量放宽作文体裁和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 从而有最好的表现。各类报纸杂志的征文, 在内容设计和作文样式的要求上, 更为宽松更为合理, 更能贴近高中生实际, 往往为学生所喜欢,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此类活动。

篇10:快乐作文,作文快乐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境教学;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的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教学之中。在研究语文情感教学模式的进程中,目睹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做法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厌恶感的现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儿童语言表达的优劣高下,是否主动表达,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言语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的丰富、充实和强烈的程度。这种目的的实现非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不可。前不久笔者在全县小语作文优秀课竞赛中执教了三年级下《习作7》,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领悟颇深……

一、交流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介绍自我(出示老师的姓“苏”,指导学生由“苏”字联想人物,地方,事情。)

2.出示机器猫(多啦A梦),请学生交流对它的认识。

【一开始就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既激发了兴趣,又为后面想争得奖品打下了情感基础。气氛空前活跃。】

二、进行游戏——纸儿复原记

三、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上课就是“玩”

游戏开始。

1.组织学生举起课前发的纸跟老师学(将纸一撕为二,重叠再撕,如此三次),将一张16K白纸撕成8份。(学生的头脑中已塞满了?号)

2.组织讨论交流自己怎样做?想问什么?(小手举得高高)

3.宣布用意及比赛规则(3分钟之内,将纸复原者将获得机器猫玩具)

4.比赛开始(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拼的方法,同时播放《命运》的音乐渲染紧张气氛。教师巡视并制造一些小麻烦)

5.师宣布:时间到!(学生几家欢喜多家愁)总结比赛情况,组织谈谈自己是怎么样拼的,拼了多少块,自己有何收获?(小手再次举得高高)

6.同学们,刚才的游戏使我们得到了那么多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这份快乐永留心尖呢?

7.生交流选择——写。(及时指导学生写,写好之后组织交流评价)(背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

四、读文,明确日记概念

1.同学们,我们玩了这么长的时间,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项新内容好不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日记”,那么什么是日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2页,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段话。看谁先知道什么是日记?

2.学生读文交流。

3.板书:日记 当天的事

五、读懂例文,明确日记的格式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132页的例文,看谁能发现例文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文交流,师板书:

3.过渡:你会把我们刚才那段话变成一篇日记吗?

4.学生交流

5.指导写“日记”的注意点

⑴写日记虽然简单,但要把它写好还需做个有心人,下面请同学们听听“日记博士”给我们的指点。

⑵出示幻灯片

⑶指名读

【谨听名人教诲,与名人对话,是每个孩子无上的荣耀。扇起孩子的崇拜的激情】

6.再读体会日记的趣味性,然后交流有趣的地方。

⑴有趣的作品最适合我们小朋友的胃口了,但如果我们每经一事都有自己的收获,那往事就变的有意义了。

⑵冠军谈收获

⑶其余谈得失

过渡:好!太棒了,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心灵收获用笔写在纸上,去珍藏这份生活的甜蜜。

【作文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作文情境犹如演员的“小品”,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萌生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等,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境能造情,情能生境,情与境相因相生。乐境生乐情,哀境滋哀情,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情感体验自然真切】

六、练习整理日记(背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1. 播放一段轻音乐,学生整理日记的结尾(自己的收获)。(多媒体出示)

2.小组交流。(可适时)

3.全班交流。(各组推荐人选)

4.师总结。

反思: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文字……”可见充实的生活体验是学习习作的源头。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提起作文,不少学生感到无米下炊、无从写笔。究其原因,小学生生活确实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捕捉素材,因此咬着笔头冥思苦想,一脸茫然。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把生活浓缩到课堂或把课堂扩展到生活,写生活作文、活动作文,激活写作源头,才能在身临其境中情动而辞发。情境作文教学法,既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又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新奇思维和想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解决学生认为作文难的好办法。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在情境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

【参考文献】

[1]薛博平.关于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2(26)

上一篇:古陶学区2012幼教工作总结下一篇:晏子答梁丘据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