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024-05-14

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通用6篇)

篇1: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编号001 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新的方式,进而对人的思维、观念和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把握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加强网络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网络已成为人们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渠道,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从微观个体来看,网络都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积极影响: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网络对广大职工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乃至行为习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而从内容、方法、体制等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条件。一是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二是网络宣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面广,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向职工的“八小时”之外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现的延伸,增强渗透力。三是网络信息有文字、图形、声音、色彩、动画等多种形式,知识丰富,直观形象,娱乐和趣味性强,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吸引力。四是网络交流职工不需要直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减少了职工交流时的思想顾虑,职工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针对性,增强感染力。五是网络丰富了职工的学习方式,拓宽了职工的交流空间,缓解了职工精神压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智商和情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和层次,增强凝聚力。

2、消积影响: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也很多,更应该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一是网络难免会产生虚假信息,甚至是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对职工的鉴别能力和道德素质带来严重的考验。二是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信息的控制和选择,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三是职工接触新事物范围扩大,使职工能从更多的角度、层次看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快地适应这种变化。四是网络使人的思维出现不确定性,职工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五是网络也容易导致职工迷恋网络游戏,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二、切实加强信息知识和网络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1、高层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带头学网用网,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学会用网络宣传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带头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上与职工交流互动,聆听职工心声,沟通感情、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努力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维护企业和谐与稳定。

2、加快培养既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积极营造学网用网环境,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政工干部网络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努力优化政工干部结构,实现传统政工干部和懂电脑、会网络的新型人才的合理配臵。

3、全面提高职工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信息道德素质。积极引导职工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通过定期组织网络培训、建设局域网办公平台等多种方式方法,帮助职工了解和掌握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信息识别能力、参与网络活动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发挥三种工作机制的作用,不断促进网络建设,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1、文体活动机制,为网络建设发挥助推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企业融合人际关系、提高职工综合能力、宣传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培养职工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活跃和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在焕发职工精神、展示企业文化、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起到“助推器”作用。

2、促进创新机制,为网络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也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理念。要积极配合工会组织,继续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节能减排等工作提高强有力的保障,为企业文化和网络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3、典型示范机制,为网络建设指明方向。宣传、学习、倡导奉献精神,是培养企业文化的前提,树立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典型,是带动企业文化和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质量,精减程序,切实开展好“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文明班组”等评比活动,建立良好的评先树优机制,较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指明企业营造激励机制、打造企业精神和网络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四、以网络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长和创新,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新技术手段的学习、吸收和运用。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转化网络建设的成果,促进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日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组织政工干部利用网络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兄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始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最新发展动态,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二是开展网上交流,促进工作联系和心灵沟通。运用网络的互动性,通过建立工作群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搭建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和工作交流,打造精干、高效、团结、和谐的工作团队。实现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反应速度。三是建立考核系统,切实增强责任感。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网,政工干部在网上撰写工作总结,汇报重点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从而全面增强政工干部的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具备的优点,规范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方法,简化日常工作程序,减轻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无纸办公,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搭建互动平台,进一步切密切干群关系。一是在网上开设“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企业文化建设阵地”等,引导职工就企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各项管理措施意义等宣传力度,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联系,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匿名投票等,广泛及时地征求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进政工干部和职工群众之间的互动。三是公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广大职工群众通过在网上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增进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拓宽干部职工群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3、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是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促进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利用网络大力宣传人力资源优化等重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进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相应的措施等,进一步统一职工的思想认识,为人力资源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主动参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发挥网络的作用,广泛了解和掌握职工对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扩大厂务公开的范围和途径,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在网络上进一步拓宽奖金分配、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开的范围,让更多的职工通过更加方便灵活的方式了解情况,促进分配与激励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创新网络活动,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氛围。一是要在局域网上开辟内容丰富的“网上论坛”,促进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交流思想,交流工作,共享经验,陶冶情操,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展示专栏,扩大各种文体活动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营造活动氛围,提高职工群众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以服务职工群众为出发点,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广泛和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常规工作内容之外,开辟诸如法律咨询等专栏,围绕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法律知识援助,为职工群众解疑释惑,增强职工的法制意识,引导和教育职工通过正常的渠道、正确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2: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贡献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要议程,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课题对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对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

执政理念的进步要求组织人事工作观念创新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经历的考验更为复杂。革命者向执政者角色转变的最大变化,就是暴力斗争向和平治理的转变。党从不断经历的挫折、教训中学习并掌握执政经验,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最初可能是模糊、感性、初级的执政认识,随着深入实践和系统总结,已经逐步转化为清晰、理性、成熟的执政理念。组织人事工作者作为执政者群体的一部分,客观上既伴随着这种变化,主观上又参与和创造着这种变化。过去偏重政治要求却忽视专业条件的干部选拔标准,如今要辩证的统一和操作;过去偏重于组织认可作为确定干部使用的唯一尺度,如今正向以群众认可为衡量的重要尺度的趋势发展;过去以岗位需要作为人才择业的被动追求,如今已经被双向、多元、开放、崇尚机遇和价值的新职业观所取代。党的执政理念的每一次升华,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入,换来的是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组织人事工作观念的创新,则是这种发展进程在组织人事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用创新观念指导组织人事工作实践,使得执政建设能够始终得到源源不断输送的人力资源,而通过人的自身作用,更加速了执政理念的革新和完善,从而推动更大一轮的科学发展。组织人事工作与党的执政的这种既是服务、又是促进的关系,充分说明,组织人事工作不仅需要增强干部保证能力,同时又要善于为党的执政建设酝酿和蕴藏新的发展动力。

组织人事工作的观念创新体现在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尊重客观规律。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依靠的是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人的成长、发展、流动、竞争等各种规律,正确理解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与组织系统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实尊重客观规律,自觉强化规律意识,真正用规律指导组织人事工作实践,使人才适得其所,才能得其所用,组织事业的兴旺方能保证;二是发扬政治民主。党的执政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扬民主,尤其是政治民主。体现到组织人事观念中,就是重视人才、尊重群众。要给予人才和群众充分发言的权利,开辟人才和群众发挥民主作用的途径,提高组织人事工作的质量。比如,对待一项新的决策,鼓励人才参与决策,提出意见;对待重要岗位,支持人才公平竞争,积极表现;允许人才犯有可以谅解的错误,并给予他申诉辩解和纠正的机会;广开渠道,让群众参与提出对人才使用、评价和考核等意见,释放民意对干部工作的积极影响;动员群众对组织人事工作进行监督,认真对待和处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制定政策措施中注重张扬人性化内涵,在刚性制度中贯彻人本精神,提供人才自由选择成才的机遇和条件,破除各种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性弊端,体现组织人事事业对个人价值创造和人的发展的关注,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从事具体的组织人事工作业务时,组织人事工作者应加强修养,自觉养成服务观念,淡化“管理者”意识,把人力资源真正当作“第一资源”看待;四是崇尚求真务实。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在求真务实作风上坚持得好,事业就一定发展,一旦扭曲,事业就很受挫。从今天的现实环境看,求真务实不但包含“实事求是”的基本定义,还兼具“科学管理”的新内涵。组织人事工作同党的其他政治工作一样,坚持基本原则和创新发展之间没有任何矛盾,理应随时代进步,增强科学性,促进合理化,使组织人事部门成为一个懂得讲究科学、善于运用科学的高效率工作部门。

执政者的高素质要求组织人事工作重视能力培养

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其执政能力都不可能一夜形成。长期的执政实践锻炼,以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是执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处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任务更加繁重,有必要使每一个执政者懂得,只有具体地提高执政者的综合素质,使其不断胜任日益复杂的执政工作的需要,才能有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长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夯实执政必备的社会基础。“好范文”版权所有

篇3: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1 充分认清政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

政工网络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网络技术所显示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 为新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带来了难得的创新机遇, 使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新的优势。

1.1 政工网络信息容量大,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 内容丰富, 承载量大, 又可以长期保存, 便于查阅, 而且可选性比较强, 上网阅览使人不枯燥, 不乏味, 再加上图文并茂, 生动直观, 吸引力强, 对于每一个上网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网站的文章都是从各大报刊、网络和网友来稿中精选的, 考虑到不同阅览对象的需求, 有一定的可读性。网站动态更新, 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内容都可以找到, 起到了资料库的作用。

1.2 政工网络技术含量高, 有利于实现思想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网络传播的巨大优势是传统宣传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上网的人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寻找、选择接受信息,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信息量、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 凸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进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同时, 利用政工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既有利于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也有利于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 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1.3 政工网络传播速度快,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作为第四种新兴的传播媒体, 速度快、影响力大, 时效性强,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 确立新观念, 加强政工网络全面建设

2.1 认清形势, 确立新观念

网络已经成为官兵生活的一部分,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这块阵地, 为推动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此, 我们要把加强政工网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好。一要把政工网络建设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实践证明, 政工网络与部队建设发展, 特别是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它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推动力, 它充实了思想工作的具体内容, 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效益。因此, 各级必须从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 真正把政工网络建设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摆到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二要把政工网络信息当作主要载体来用。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和载体, 从融入社会生活起便有着明显的两面性, 政工网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功能的发挥也存在着利弊。比如说, 政工干部完全依靠网络采取“拿来主义”, 束缚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再比如说, 由于监控不严产生的负面信息对官兵思想行为的冲击和影响等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持排斥态度, 而应该确立“兴利除弊”的观念, 解放思想, 顺势而为, 主动做信息网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真正把政工网络当作我们开展工作的主要载体用好用活。三要把政工网络发展当作长远工程来建。当前, 部队政工网络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 给部队政治工作注入了活力。但随着部队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 我们在硬件设施、功能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各级要确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抓政工网络建设, 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紧跟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 紧盯社会科技前沿, 紧贴官兵思想实际, 把政工网络当作一项长期工程来抓, 切实克服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 以超前意识和紧迫意识加速政工网络建设。

2.2 发挥优势, 拓展新功能

目前政工网络的规模和水平, 与官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不能有效地满足官兵求知、娱乐、交流的需要。各级党委和领导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高度, 进一步加大“政工网”建设力度, 为官兵营造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 用具有军营特色的政工信息网占领官兵的网络思想阵地。一是坚持把政工网络建设成干部开展工作的主阵地。运用政工干部网络指导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是发挥政工网络功能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政工干部要牢固确立“主阵地”意识。坚持做到信息浏览使用的经常化、制度化, 养成每天上网浏览的好习惯, 不断获取最新信息, 并对网上发布的重要通知、指示和有关信息及时下载、整理、处理和转发, 形成利用信息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坚持把政工网络拓展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政工网络具有直观性和时代性。各级必须合理运用共享信息资源, 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课堂, 下载整理网上的信息资源, 分门别类的制作教案、课件, 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针对性, 提高思想教育质量。三是坚持把政工网络打造成官兵学习成才的主渠道。政工网络为官兵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级要借助信息建设的现代优势, 建立网上“图书馆”, 充分利用政工网络巨大的容量, 为官兵学习成才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选择空间;要开设网上“大课堂”, 有效利用政工网声、图、像并举的优势, 组织网上法律、计算机等级、成人自考等教学, 使官兵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 提升文化基础水平和自身素质能力。

3 充分发挥政工网络功效,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政工网络的发展, 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取之不尽的信息源, 我们应该顺应网络时代潮流, 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作用。

3.1 坚持融合渗透,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政治工作是为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和保证的。为此, 我们发展政工信息网也应该着眼于部队全面建设, 坚持融合中心, 渗透管理, 链接督导, 从而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要融入到中心工作中去。如何解决部队执勤、训练中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 一直是困扰部队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 我们可以尝试在政工信息网上开设中心工作思想心理问题研讨专栏,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增设执勤训练龙虎榜、标兵博客等栏目, 树立先进典型。

3.2 共享网络资源, 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

篇4: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关键词:城市开发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重要性;问题;措施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与实践中所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加强城市开发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能够提高 企业员工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使单位各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文化建设在城开企业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浪潮下,文化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上的竞争对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还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和决定企业兴盛的关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城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的企业竞争力指是企业在市场中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长久地、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生存发展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企业文化的感召,统一了组织内成员在价值观方面的战线,使之得到公司成员的广泛认同。在拥有共同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实践活动中,需要员工对企业、企业的形象及企业领导人有强烈的认同感,企业成员才会产生深刻的使命感 ,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石。其次,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的管理风格、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经营状况。继而为城开企业塑造优秀的社会形象,树立信誉和口碑,扩大社会影响力,这些都是城开企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再者,随着城开企业的集团化,企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等一系列的问题,更突显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二)文化建设能保证城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它的可持续。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适应性和延续性。而文化建设的本质就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需要被接班人认可,这样就能使企业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延续。企业文化虽然无法解决城开企业的盈利问题,却能解决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问题。若一个企业具有了相对固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模式和发展目标,即便领导班子成员有所变化,但其发展的脚步却无法阻挡,员工依然可以稳定的工作下去,企业还会按照其预设的目标继续前进。

(三)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城开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也逐渐成为影响城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是人才争夺战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各种人才必然会通过对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诸多人才都会因为青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入该企业。

二、城市开发建设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和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

科学化管理是应用现代化制度的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则要围绕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来进行。但是从目前实行的城开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来看,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脱离,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一般化,没有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文化”。

(二)城开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

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企业管理是一种硬管理,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管理。硬管理——我们现行的企业管理是通过纪律、条例等方法来进行管理的,侧重于企业中的组织要素,强调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分工明确、职责范围、规章制度等。而软管理——企业文化则侧重于人本身,从激励员工入手,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有效促进和弥补硬管理,并且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推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创收。但是从我国企业文化建立的实践情况来看,只有某些优秀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去甚远,甚至一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娱乐性的文化,将丰富企业员工业余生活的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由此看来,我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不紧密,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水平比还较低。

(三)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同企业的未来发展相结合。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应当围绕企业发展展开,为企业发展服务。简言之,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在于企业内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还包括塑造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要为企业发展服务,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打造优秀的企业品牌。然而大多数城开企业的文化的建设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未能使企业在社会化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例如,城开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建立企业标识,以利于社会大众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影响力;要着重抓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宣传,提高企业的品牌效益和美誉度;要着力打造企业家的形象并进行宣传,重视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等。

三、新时期城市开发建设企业如何加强文化建设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一)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必须要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发展。

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城开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入化, 和不断完善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都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是政治思想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对于企业文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性的指导。所以说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是不能够被剥离的统一体。城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不但要充分反映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前进方向, 还充分照顾到企业最底层员工的利益。

(二)重视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加强城开企业的管理机制。

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无论多么伟大的创新项目也无从开展,管理机制决定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程度。绝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有盲点, 它们将人始终控制在管理者视线中,这种管理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企业文化来弥补管理机制的不足,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创新成为现实。而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企业领导要在机构、人员配备上, 奖励机制、分配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上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化为目标。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立足于城开企业的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新时代的到来的面前,全新的挑战等待着城开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冲破传统管理模式的藩篱,抛弃陈旧的企业管理观念,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所以我们要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推动企业的企业文化创新,确立现代企业经营的正确观念,提高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所以,企业文化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大目标相适应;必须与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目标相适应。

(四)提高城开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文化素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市场竞争, 也是人才竞争, 而人才竞争则是人学习能力的竞争。 提高全员整体的素质是企业建设的可靠保证。首先,城开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责任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企业要在道德、业务技能、单位纪律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在企业内部构建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以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使员工的切身利益通过企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满足。最后,要根据城开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员工开展文化理论教育活动,解放员工的思想,及时更新员工的观念。在企业内部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团队精神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所有员工都能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观念,自觉的抵制传统、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塑造城开企业的文化环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开发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领导层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促进城开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红.对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A]. 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2]陈军焕.铜川建设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

[3]徐克宜.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8) ;

[4]韩继联.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思考与认识[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

篇5: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的作用,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大文化动力,对企业发展乃至成败至关重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业文化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它以贴近企业根本目标、贴近群众实际等特点,容易为企业领导和员工所接受。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时髦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时了”,还有的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这些认识和做法把二者割裂开来,无形之中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作用以及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其相结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1.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心理的、社会的需要。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人,是人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强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两者都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2.工作目标一致。企业文化是以形成最佳经营管理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学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同企业实际相结合,指导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企业都围绕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思想,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上有了共达一致的前提,二者都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力量,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服务;

3.工作内容趋近。企业文化的核心层—精神层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等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其中间层—制度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道德观,进行理想、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这些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手段和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也被企业文化建设加以广泛运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1.性质及其表现的形态不同。企业文化是原产于国外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属于经济管理范畴,它的形态不仅有精神形态,而且还体现在制度、行为和物质形态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表现为意识形态。

2.内容侧重点及其特性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育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及公民道德等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疏导,予以及时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

3.运作方式及其主体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是企业经营者。企业文化的运作特点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企业党组织。即在党组织领导下,领导、群众、人民团体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作方式是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展系统教育、正面灌输等。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强调“人格化管理”,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温馨的氛围,有助于理顺、协调企业内部人财物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企业的内部潜力。企业文化把人看作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的“文化人”,重在精神激励和职工价值的体现,有助于管理者

进一步确立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观念,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支持并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的个人追求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彼此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融合的需要 在过去,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而企业文化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载体补充。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中,企业管理的过程变成了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员工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文化管理推进有效,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其中了。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人参与,形成每一个员工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时代脉搏,把握员工心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于人文精神,更具有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工作拓宽视野、增强活力;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标更具体、内容更丰富,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具有灵活多样、内涵广博的特点,可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到实、由抽象变得更为具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感染等手段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与道德素质。这种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对于改进与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时冷时热,被称为“万金油”的政工干部,也觉得“政治工作难做,政工干部难当”。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改革承受能力的不足以及腐败现象,都证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为政工干部拓宽职能,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有利于提

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建设精干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

三、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日益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给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今后工作实践中应该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这个创新,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借助制度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间阶层,也叫有形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属于有效载体,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规范执行方面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因此,借助制度建设,构建企业制度文化,确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制度体系将二者有机结合,更有利于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内容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易于得到企业领导认同和支持,政工部门要抓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自身机制的创新。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确立并明晰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地位,由党政一把手担任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党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组织保证和基础条件,二者组织的有机结合也是企业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思想工作队伍,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既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又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虚功,变成了有形有物,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要营造“一岗两制”的领导机制,即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生产、经营、技术、行政部门也要担负思想政治工作责职。三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进行检查考核和奖惩兑现,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软”变“硬”,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各有侧重又协调一致、有机结合,把“软领导”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具有“硬规约”性质的企业管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一体化创造条件。

(二)借助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上的改革与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就是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在内容上借企业文化的“风”行思想政治工作“船”,虚功实做,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是借助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是企业群体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貌的集中体现。培养企业精神,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加速改变员工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意识。

二是借助目标教育,企业发展目标不仅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是企业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所在。企业文化建设也好,思想政治工作也罢,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近期和长期的物质文化追求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员工形成奋发进取的思想观念,自觉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努力。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企业的价值体系。通过提出的企业经营目标、宗旨、精神,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是借助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既包含于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又包含于思想建设。同样,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属于精神文明的范围。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本质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又有利于带动各自发展水平。

四是借助形象工程。这里包括企业形象、企业家形象、员工形象、产品形象等,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企业,产生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榜样来现身解说企业的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一项战略举措。

(四)借助企业文化的物化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运用文化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所创造的条件把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规范等,寓教于各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包括全面而有侧重的教育,健康的娱乐,高尚的享受。从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说服力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凝聚力,以及文化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将无疑起到振奋员工精神,凝聚企业力量的作用。二是领导垂范。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倡导者,还应该是模范的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企业文化是经营者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二者有机结合所产生出来的现代文化则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企业家则

是这一灵魂的塑造者。

三是运用企业文化增强典型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服力。通过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启发、教育、激励职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和手段,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在宣传方面往往存在着“脸谱化”的程序和现象,且偏重于思想意识、精神觉悟方面的总结宣传。在人们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典型宣传的感染力和信服力大为下降。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生动形象地宣传推广那些集中体现和代表企业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和个人,可有效地增强先进典型的信服力

(五)借助物质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有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无所适从、软弱无为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手段落后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企业文化的“硬件”建设,如摄录设备、广播通讯器材、网络传播等,为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看得见,摸得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与职工密切联系,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条件,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能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条件。事实证明,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健全的物质基础,一旦被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利用,就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篇6:加强网络建设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上一篇:卫生院扶贫工作计划下一篇:六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