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师范语文:《阅读和写作》基本教学任务

2022-10-01

常常有人把高中《语文》教学和师范《阅读和写作》教学等同起来, 因为这两本教材中的篇目大多相同。但它们毕竟有所不同:其一, 教育目的不同:师范是职业教育, 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高中是一种选拔教育, 它最终要为各类大学选拔未来的人才。其二, 生源不同:考高中的学生通常是要考大学的, 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而目前就读中等师范的学生一般是考大学无望、学习底子薄弱的。其三, 课程结构不同:高中只有《语文》课, 而师范的语文课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教师口语》、《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和写作》四门课。

《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是交给学生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 《教师口语》的任务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主要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教学技能的训练, 那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应怎样定位?是与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致,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还是紧扣书名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写作技巧?笔者通过教育实践认为《阅读和写作》课程应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 针对师范学生的现状和师范的职业性质, 确定教学基本任务。

1 注重基础教学

小学语文最基础的是识字, 作为《阅读和写作》课程掌握汉字正确的读音及写法是它的基本任务之一。乍看起来这似乎太小儿科, 但是师范的学生初来时, 多少都带些方音, 汉字认识但读不准。比如“复习”的“复”读成了阳平, “卑鄙”的“鄙”读成去声等, 还有前后鼻音不分、声母n、l不分等;再者, 在毕业生的试讲中我们也会发现, 学生汉字会写可是笔画不一定准确, 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总是笔顺错误, 要不该出头的不出头, 不该出头的又出了头。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头戏, 大量调查证明在小学阶段对汉字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将来是很难改正的。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自己都读不准, 写不正确, 又怎能教好学生?所以重视汉字教学, 强化师范生对常用字的音形正确掌握是师范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注音、正音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利用板演、相互听写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对字形及笔画的掌握, 还可以利用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 运用汉字的造字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纠错。为学生将来的从业打好最根本的基础。

2 历练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 课堂设计应具有创造性, 对待突发事件也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种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小学语文期望学生有个性、有创造性,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三年的学习中渗透在学科中去培养。在语文课上,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渠道很多, 例如发散训练:在教授《鸿门宴》时, 我请学生试写出与文章有关的成语, 学生想到了“揭竿而起”、“亡秦必楚”、“暗渡陈仓”、“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妇人之仁”、“劳苦功高”等。

再如概括训练:在教授《故都的秋》时, 我请学生分别用两字、五字、七字来概括与达夫笔下的五幅秋景图。关于“秋蝉”学生用七字表达得极有韵味, 如“秋蝉低鸣感秋意”, “蝉声低吟引秋来”, “遥闻蝉声深知秋”。

还如仿句练习:《五月的青岛》中有句“……一直绿到天边, 绿到山脚, 绿到渔帆的外面去。”我请学生仿写, 学生写道“春来了, 校园里满是绿, 那绿在园子的角角落落, 那绿悄悄走进了教室, 那绿已融进了同学们的笑声里。”实践证明, 教师只要在语文课中找到精妙的创作点, 给学生创造的舞台, 学生就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 在一次次实践中历练自己的创造思维。

3 训练读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应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等, 所以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掌握了读的技巧, 才能为学生做示范、作指导。

当然就语文教学而言, 它还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 形成阅读的技能, 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智力的等等。但这些内容不是讲出来的, 应该是在学生读的实践中获得的。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百遍, 其意自现。”可见, 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 更能培养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和写作》课上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读, 会读, 好读, 而不该是“多讲少读”, “只讲不读”, “以说代读”。那么怎样在语文课进行读呢?

3.1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于语文课文,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主动的读, 动情的读, 才能进一步深入的品读。有些文章, 一看题目内容, 学生就想读, 比如:《心声》、《我与地坛》, 《北海的早晨》这一类文章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或者文字极为优美抒情;而有些文章似乎一点也不吸引人, 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变形记》这类文章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 或者难以理解。所以, 老师首要任务的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首先, 设计好切入点, 引起学生读的兴趣, 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 我先问学生“北方荔枝为何又贵又少?”从书中找一找答案, 找到这一段后, 请学生读一读, 紧接着追问“此段为何读起来不乏味?”学生很容易发现是引用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于是我请学生通读全文, 找找文中有几处运用了引用方法, 读一读并议一议, 说说各处引用的作用。要知道学生多是喜欢探究的, 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它会引着学生去读, 去思考。

其次, 运用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速读、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背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用。

3.2 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教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 这个目的放在学生的读方面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读的方法。

比如朗读时引导学生利用轻重音、停顿、声音的大小、气息的强弱来表现作者的情感。默读时应注意速度、理解及记忆程度, 并注意读时动笔、动脑。其实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都接触过, 提到读的方法学生也能表述一二, 但仅是“纸上谈兵”, 所以师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示范教学, 及时提示读法, 并且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 切实地进行读的能力培养, 为学生从业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

4 培养师范意识

意识是在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因而意识受活动的制约。同时, 意识又能动地参与活动, 作为活动系统的组成要素调节着活动的进行, 作为完成一般活动的必要条件, 因而对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职业意识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 对人们的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师范意识及师范生的职业意识, 它关系到该生是否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 关系到未来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素质。因此, 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阅读和写作》的文章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一方面练习了读的能力, 另一方面, 增强了学生的师范意识, 使其入校就明确自己是未来的小学教师, 从现在开始就应关注小学生、了解小学教材。例如, 学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 请学生阅读《黄河魂》, 进一步了解宗璞寓情于景写作风格,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习郑振铎的《海燕》时, 请学生用选入小学课文《燕子》进行对比阅读并思考:同是郑振铎的文章, 学习的目的有何不同?然后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唐弢的《琐忆》时, 先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看文章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 再学习《琐忆》, 思考本文又是记叙了哪些事, 说明鲁迅先生的什么品格?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通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挖掘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与《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作者的、文章内容的, 也可能是写作风格的或是时代背景的等等, 然后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到师范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阅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方法, 锻炼能力, 又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课文, 强化了师范生的职业意识。

明确了教学任务才会有合理的教学目标, 恰当的教学方法。师范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既是师范语文的困惑, 也是师范语文的思考。当前,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实施课程改革, 希望师范的语文教学也能快速登上课改的航船, 让未来的小学教师在母校的学习中就能感受到小学语文课改的晨风, 更好更快的适应现代教学, 担起未来教育之大梁。

摘要:有不少教师忽略了师范的职业特点, 把《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等同于高中《语文》教学, 本文重点从师范的职业特点出发概括了《阅读和写作》课程的四项基本教学任务。即注重基础教学、历练创造性思维、训练读的能力、培养师范意识。

关键词:师范,阅读和写作,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01, 4.

[3] 阅读与写作 (1~6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004, 4.

[4] 人教版九年义务实验教科书, 语文 (1~5) 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2.

上一篇:试论《大学体验英语》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下一篇:浅析第二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及学习策略浅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