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

2024-05-17

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共8篇)

篇1: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

教研室活动制度

为使我学部教研室的教研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通过教研活动达到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工作发展的目的,现结合我学部实际,制订如下教研室活动制度。

一、教研活动制度

1、日常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措施,研究学期教学任务并制定实施计划,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研讨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向、措施和方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集体备课,开展评课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其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益的研讨活动。

2、日常教研活动以本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实施。学部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检查和指导,审核教研计划,检查教研情况,指导总结教研经验,定期进行总结评优和奖励。

3、科室全体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本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严格考勤制度。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者,需提前经本学科教研室主任批准,不能无故缺席。

4、教研室主任应承担本学科教研室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责任,定期检查本学科教研室教师的备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每学期初由教研室集体制定本学期日常教研活动计划,对本学科教研室学期内准备开展的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做出安排,原则上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

6、为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本学科教研室要在每次活动之前对活动内容和形式做好安排和准备。每学期,本学科教研室可选择1—2个专题进行重点研究,以期取得较高水平的教研成果。

7、日常教研活动要切实做到人员、时间、内容三落实,本学科教研室主任负责指定专人作好纪录,对教研活动过程认真记载,以便积累教研工作经验和教研成果。记录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主持人、参加人员

及教研活动内容记录。

8、每学期末本学科教研室要将日常教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日常教研活动记录由本学科教研室保存并存档。

9、集体备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日常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研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集思广益,研究和探讨教学大纲实施、教材配套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相关课程之间的技术衔接等问题。

10、高职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有义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知识点等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必要的指导。

二、教研活动要求:

1、教研活动要做到七有:

本学科教研室在每学期初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并认真进行教研活动的准备工作,使教研活动做到七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内容、有记录、有总结,有实效。

2、教研活动要做到“三重”:

一重视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新课程改革要求和专业课程大纲。

二重视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重视课题的研究,每次活动都要将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3、教研活动要做到“三不”:不说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题外话;不做与研究无关的事;不争议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4、每次教研活动将活动记录和研讨文稿交到教研室存档备案。

5、凡教研活动中确认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并逐渐完善之。

篇2: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

教研室是组织教师教学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教学基层单位,主要任务是执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抓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特制订教研室活动规定。

1、由教研室主任主持,每学期开展5次以上教研室活动,有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并作好记录。

2、每学期初,各教研室召开一次教研室工作会议,讨论本学期工作安排,教研活动计划,教改措施等。

3、每学期每门课程组织集体备课不少于5次。

4、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中青年教师试讲活动或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5、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学习,要做到每学期一般教师听课5次以上。教研室主任听课10次以上,听课后在教研室进行交流或评议。

6、每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要结合学生考试、考核成绩总结本学期教研工作并讨论下学期工作要点。

篇3: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

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我校进一步规范而高效地推进学校综合课程改革工作,建立各学科“研究共同体”,并于2014年11月成立了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艺术教研组。

中学艺术教研组成立之前,我们只有传统延续的音乐、美术教研组。虽然中学艺术学科课程在我校的八、九年级课程计划中已设置多年,但其所有的教学研究活动仍然由我校的音乐、美术分科教研活动所替代。中学艺术教研组由3名美术学科背景和3名音乐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组成,组内教师对于中学艺术学科课程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疑惑以及一定的偏差。

二、教研制度的确立与教研活动的开展

依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艺术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和引领力,在结合学校教研组活动规章与常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制订了艺术教研组的活动规章与常规管理制度,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教研的规范性与活动的规划性。

活动规章与常规管理制度涵盖如下几点。

1. 制度引领,落实常规,交流合作,展开教研

在制度的引领下,教研组根据学校每学期的总体教学计划和主要工作计划制订每学期的教研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如课程标准研究、经验论文学习、课堂实录观摩、优秀案例研究、主题研讨、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等。在活动过程中,全组人员针对实际问题,展开集体讨论与研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 集中研究,理顺观念,把握方向,关注教学

在规范的教研活动中,我组教师在集中研究中理顺观念,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我们尤其注重对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从而使组内教师明确课程的基础标准和发展标准,更好地理解课程,把握教学。同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内容,挖掘作品内涵,统整教学资源,开展合理有效、生动有序的课堂教学。此外,我们还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每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展开细致的研究,其中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单元学习内容与要求的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学生活动与作业设计的研究等一系列内容。

3. 把握契机,创新实践,展现风采,丰富经历

为了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鼓励教师把握契机,创新实践,展我风采,丰富经历。教研组成立以来,我们以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为契机,进行组内的研课与磨课,促进教师成长。研课与磨课的内容包括课题的选择、内容的构建、作品内涵的挖掘、情感的有效渗透等。在一次次的实践与锻炼中,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多名教师开设了市、区级公开课,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中崭露头角。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实践与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组内进行分析与研讨,以期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4. 拓展普及,社团提高,活动实践,提升素养

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专业课程的引领。因此,我校开设了丰富的艺术拓展型课程,如舞蹈、合唱、茶艺、超轻彩泥、手绘动画等。为了使这些课程更加丰富、生动和有趣,我们结合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活动,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在教研活动中研讨课程与活动策略,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5. 注重日常,结合终评,全面观测,多元评价

“尊重差异,促进成长”是我校的教学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细心呵护、公平对待与客观评价。因此,针对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教研组展开了多元化评价的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多元化艺术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将日常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力求给予每一名学生公平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教研收获

1. 我校艺术教师参加了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艺术课程与教学高峰论坛。在活动中,我与何莹老师就“学校的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主题进行了发言。我以“教研引领、促进成长”为主题,从教研制度的活动规章与常规管理、艺术教研组的具体建设与做法、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教研组建设感悟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何莹老师则就艺术备课组活动概况、活动掠影、备课组活动的感悟与思考等几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我们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对于学校艺术教研组建设以及艺术教师合作备课活动的深刻思考与进一步的探索。

篇4: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宪法学思考

关键词:居住证制度;人权保障; 合宪性; 制度设计

一、居住证制度的内涵以及它的前世今生

(一)居住证制度的内涵

居住证是中国一些城市借鉴发达国家“绿卡”制度进行的积极尝试,为中国制定技术移民办法,最终形成中国国家“绿卡”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①。居住证是我国本土创造出来的,不是借鉴国外经验的产物,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为基础。笔者通过参阅各地居住证的相关规定,并归纳总结,得出居住证制度的基本定义:居住证是依照流动人口的申请,各地政府以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以及便利流动人口为目的而主导实施,首先进行审查,合格后颁发的具有登记流动人口基本居住状况和与福利待遇相关的居住凭证。政府可依据居住证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和核对。居住证制度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策略,对于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居住证制度的基本发展历程

人才居住证是居住证的前身,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对人才的关注。国家从1990年开始,鼓励高素质人才享有人才居住证。这一政策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施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多,2004年起,人才居住证开始扩展到所有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起着和暂住证相似的作用,即可以便利人口登记。同时,居住证也在使流动人口享有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自实施以来,其作用不断显现,截至2012 年12 月,已出台了居住证管理方面相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城市已达到39个②。 在2010 年,《关于2010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在全国性文件中提出,要对暂住人口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将居住证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随后,国家又出台了很多全国性文件用以规定居住证制度的推广实行问题。居住证制度成为户籍改革的关键制度的地位已不可取代。2015年,《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颁布,标志着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及内容中的9项基本公共服务,6项便利无疑是进步。

二、居住证所体现的宪法权益

(一)体现宪法的人权保障

人权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是随着社会现实的不同而变化和扩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时代的人权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它来源于基本人权,是基本人权的法定话。之所以这部分应然形态的人权被宪法保障,是因为这些权利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决定性”,“在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③。因此,宪法对已有人权进行确认和法定话,同时保障着人权事业的发展。人权的每一點进步都会促进宪法中基本人权的发展与完善,而宪法的进步与前进又会对人权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居住证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体现着宪法中关于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权利的规定,即体现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这是宪法关乎人权保障与人文关怀的规定。流动人口的权益在其中得到充分保障,其劳动权、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发展权等都在居住证制度的羽翼下得以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也平等享有宪法权利。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证制度体现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

平等权是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宪法原则最核心的体现。户籍制度为社会蒙上一层屏障,巨大的藩篱遮挡了平等权的本来面目。来自不同地区的人被冠以外来人口的头衔,本地居民享有超出外来人口的相应生活上,教育上,以及职业发展上的优待。居住证制度正是打破这种藩篱的强大武器,为每个流动人口都享有和本地人相同的权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权的重要方式。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也可以享有社会保险,子女教育以及自身就业的相关福利待遇。

2、居住证制度是对公民迁徙自由权的确认

物品的移动,譬如水果、钢铁的跨省,跨州移动需要受到关注,个人的迁徙自由就显得更加的重要,需要受到强有力的保护。自由迁徙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宪法中都通过判例予以确认,并没有直接在宪法中规定。我国同样重视对公民迁徙自由的保护,没有规定在宪法中但重视程度不减。我们可以理解为此项自由非常重要以至于不需要规定对公民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我国宪法没有禁止,说明公民当然的享有迁徙自由的权利。这种没有宪法规定而由宪法条文引申的迁徙自由被称之为默示性迁徙自由,并有着充分的法理基础和宪法依据④。居住证制度排斥了户籍制度对公民的隔离与束缚,流动人口可以享有和本地居民相同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相关福利。因此居住证制度保障了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实现,使得公民真正享有了迁徙自由的权利。默示性的权利在这时得到了实质上的实现。

3、居住证制度有利于实现公民权利的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的实现中都会遭遇不测,一旦现实中有侵犯公民基本权利是情况发生,救济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救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对人权的法定话,因此,当侵权发生时,人民法院也直接依据现行法律规范对公民的侵权情形予以救济。各地不同的关于居住证制度的规定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实现,那么,流动人口权利受到侵犯,同样可以和其他公民权利一样受到保障。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诉讼、申诉等方式进行权利救济。有了救济的权利才是真正实质的权利。这样,公民就更加放心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体现了宪法中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我国《宪法》第 23 条规定,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出台的居住证制度大都将学历作为重要的要求,对知识分子予以更多的待遇。如《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第 9 条中对于申领《居住证》的人员这样规定:应当根据情况分别提供作为人才引进的,提供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证书能力业绩证明、稳定就业证明或者投资、开业等相关证明。这是对人才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优待。是坚持科教兴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各地的居住证制度的开端也都是由人才引进作为初始条件的。着不仅鼓励了公民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对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和发展前提。一举多得。高端人才进入本地可以逐步提高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说,知识分子是居住证制度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有了这一前提条件,居住证制度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受益的群体也会更多。这无疑体现了宪法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繁荣. 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8,(1)

[2] 李龙:《宪法基本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149页

注解:

① 新居住证制度争议中"待产" 暂不能实现同城同权.中国农业新闻网.2016年1月6日

② 朱宏传等. 居住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政府法制研究,2013,(8)

③ 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宪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篇5:教研活动制度

一、每学期初教研组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研组活动计划。

二、教研活动,由各教研组组长组织安排,并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三、教师要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并积极发言,不迟到、不早退或无故缺席,有事要请假,组长做好考勤。

四、教研活动要注重实效,依据计划组织安排活动,不得随意改动。

五、听业务讲座或报告,思想要集中,并认真做好记录。

六、每学期结束,各教研组要做好教研工作总结,并督促和协助教研教改有显著成绩的老师写好总结,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转正、晋级、评优的依据之一。

七、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交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

八、教研组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视导活动,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九、教研组要有目的地经常组织教师外出调研,组织好校际间的教学教研交流、观摩会。

篇6:教研活动制度

教研组是教导处下属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先设语、数、体艺教研组,发展趋势,每个学科为一组,成熟学科逐步增设学科教研组,由同学科的教师组成。

1、学期初教研组根据学校工作意见、教导处工作计划制订教研组的教研计划和活动安排,制定学期教研活动计划,确定教改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每学期或每学年确定一项研究主题,选好教研内容。

2、做好教研记录,积累有关资料、数据、建立教研档案。

3、每两周至少集中活动一次,坚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出席人,定主题。严格考勤,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并做好发言准备,讲究发言质量。

4、讲究活动形式,积极组织网上教研、个案研究、公开课研讨、好课评析、视频案例研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活跃教研氛围。

5、定期检查、分析和研究教学情况,组织对教师的教学检查评估,每学期至少一次;协同教导处,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研究,期中、期未考都要提交分析报告。

6、鼓励老师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形成争鸣的学术研究氛围。

7、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提交一篇结合教学实际,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论文、专题总结;每学年展示一节有较高水准的课例或说课。

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2 为更好地组织我校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举行会议、讲座、教研组学习、印发学习资料、网络、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活动及进行校内外的交流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学校每周举行教备组长会议。通过教备组长会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二、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并及时将集体备课情况上传至学校教育教学平台。

三、校内交流。定期组织全校教科研交流,对我校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及其它教科研工作进行交流。使大家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四、对外交流。与上级教科研部门保持联系,争取教科研工作的指导。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认真承担活动任务。与兄弟学校教科室经常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不定期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进行教育实验工作指导。同时经常走出去或者通过网络,学习人家的教科研经验,以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健康发展。

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研平台进行教科研的学习指导和交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1、计划制定

由教研组长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拍摄人、定主讲人,有检查、有记录的要求,确保学校和教研组研讨的时间。教研组每周至少一次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两课时,学校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包括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

2、规范内容

规范教研活动的内容,填好教研活动记录册。每次开课过程需要认真拍摄,发挥视频在教研中的优势,认真组织评课工作。开课后一周内由教研组长将课例视频、教学设计、组员评课稿等教学资源打包上传至学校网站,鼓励组外教师参与讨论。

3、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一次教研活动将围绕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交流和总结,真正把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教研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

4、教研考勤

教研组长提早两天将活动地点及活动主题发布于校园网,教研活动出勤采取活动记录和校领导点名相结合,请假需向负责领导提交。

5、领导蹲点

只有领导切实走进教师的研讨活动中去,才能准确捕捉教师教研现状,了解教研需求,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为学校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领导职能。

学校教研制度 4 教研组长会议制度

1、教导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

2、教研组长必须按时到会,有病有事需履行请假手续。

3、教研组长会议的内容为传达精神,布置工作,汇报情况,处理问题。

4、教研组长会议时间一般定在每月初的周二下午举行。

5、如有重要事情时,可随时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

6、教研组长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向组内成员进行传达与安排。教学研究制度

(一)、教学研究组织

1、教导处为学校教学研究管理机构,各学科任课教师在主任领导下,进行教学、教研工作。

2、为了加强教学研究,发扬集体优势,树立研讨之风,学校成立学科教研组,各学科教研组设组长一人,负责本教研组的教学教研工作和日常工作。学科教研组受教导处领导。

3、各学科教研组可分年级成立学科集体备课组,各集体备课组设组长一人,负责本小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学教研活动,并配合学科教研组长做好教研工作。

(二)、学科教研组长职责

学科教研组长在教导处领导下,负责本组的学科教学和教研工作。

1、开学一周内,制定出本组学科教学研究计划。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学科教学研究总结。

2、根据教导主任安排,组织骨干教师对来我校应聘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参与对试用教师进行考核评估。

3、组织本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及艺术活动。

4、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不少于2课时),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一次)。

5、负责本学科教学成果的征集和评优。

6、对学科教学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向教务处提出调整或解聘建议;对优秀的教师和典型的教学经验报请教务处表彰、推广。

(三)、教研活动

1、开学一周内,由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主持制定教研计划。教研计划包括指导思想、教研重点、教改课题和各项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等,要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坚持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作出详细记录。期末教研组长写出教研活动总结;计划、总结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报送教务处。

2、每周一有两节课是学校安排的统一教研活动时间。

3、每次活动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主题明确,计划周密,有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总结及时,每位教师都要有专用的教研活动笔记。

4、教研活动要有严明的纪律和要求,组长应做好考勤,教师不得随便请假,确保全员参加,严禁无故迟到早退。教务处要经常到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

5、全体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记录,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和小结,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6、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

(四)、听课评课

1、实行课堂开放制度,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校内人员或上级领导及来宾进入课堂听课。

2、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学期都要认真制定听课计划,听课不能集中于少数人、集中于某段时间,要使每个人都经常听课、被听课。一般每周都要有听课活动。

3、各学科每学期都应安排2~3次校级公开课,邀请校内教师听课,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内容和执教教师。学校鼓励非教学人员进课堂听课,以了解我校的教学情况,宣传我校的教学实力。

4、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推门听课是对教学进行针对性调研、指导的重要途径。

5、实行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教务处的领导要深入课堂,了解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情况,指导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健康发展。校长每周听课不得少于4节,教导处领导每周听课不得少于6节。

6、实行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要诚心邀请他人听课评课;每学期每人至少举行1次公开课。

7、听课人员要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全面听、认真记。不得迟到、早退,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得作任何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事情。

8、学校举行的公开课或观摩课,应由专人负责召集听课教师评课,并认真做好评课纪录,写出评课总结,存入业务档案。

9、听课教师要认真评课,实事求是,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指出失误、不足及需商榷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被听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记录,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10、教导处对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任课教师的听评课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小学教研活动制度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的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1、围绕学校工作目标,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野视野,改革方法,提高要求,进而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着重组织好学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认真做好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一系列配套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4、继续开展好“十•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扎实推进课题的深入实施工作。

5、继续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学习将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传播文化知识、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我们主要要学习好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本学期,拟从以下几方面和广大教师一起学习。

1、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

2、组织教师阅读好一本理论书籍,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

3、继续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4、结合教育改革实践,由学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交流。

(二)开展活动,提高实效,切实推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作为提升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因此只有更积极地开展好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在全市教育科研中奋勇争先,才能把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峰。

1、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新课程的实施,已在我市大规模推开,做为城区的一所小学,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才会赢得主动。本学期中我们将分课题组、教研组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目前,我校有市级以上课题2个,这些课题都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制定的,都已有一定的研究过程了。本学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课题的研究要求,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①各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②根据计划,各课题组要认真落实有关研究活动,要求至少围绕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形式不拘。③每人不少于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课要有先进的理念,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④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制度,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⑤各课题组要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3、加强教育科研阵地建设活动。①继续做好枝江市教研室刊物《枝江教研》的组稿工作。②利用校园网和学校主页,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论坛的讨论、交流。④举办1~2期“教科沙龙”活动,让教师的智慧在碰撞中迸发火花。

(三)、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要求各研究老师按着计划和资料目录开展研究工作和进行资料积累,把研究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情况、研究感悟、学生个案记录、阶段总结、论文、研究成果等积累并上交课题组,学期结束课题组将从研究过程、研究成效、取得成绩等方面考核,促进课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四、具体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科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长工作会议进行课题选题工作,明确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

3、召开教科工作会议,教师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新课程理论学习。

5、做好创建学校网站的教科方面的准备工作。三月份:

1、召开课题组第一次月会,各课题组开展活动。

2、“走进新课程”课题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四月份:

1、召开第二次月会,各课题组进行资料交流活动。

2、开展课改质量月系列月活动

3、完成教育理论笔记。五月份:

1、课题组长例会。

2、课题中期研讨活动。

3、教师学习笔记交流活动。

4、做好论文、课题的相关统计工作。六月份:

1、完成各级课题的研究阶段工作及学校教科的资料归档工作。

2、做好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3、做好对教师的各项考核工作。

学校教研活动制度 6

为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执教”和“科研兴校”方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的,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转变方法,提高能力,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全力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努力使立项课题出成果结题。

5、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方法措施

1、为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后勤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全力抓好教研工作。

2、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3、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公开课、研讨交流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总结、交流、提高活动。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形式不拘,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设备),并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5、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教研组要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篇7:教研活动制度

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使学校教研活动更好地服务教学,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应用性,及时有效地将教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支,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研活动要求

1、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研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报送教导处。

2、教研活动原则上两周一次。一学期不少于8次。

3、教研活动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教研活动,一般情况下不准请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5、每个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教研总结或论文。

6、各教研组每学期的开课计划,开展相互听课活动,效流教学经验。

7、每学期结束前,将教研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交教导处存档。

二、教研活动内容

1、理论学习

内容选择要体现时代性、相关性,并做好学习笔记。提倡期末写心得、论文,保证教师观念时刻紧跟时代节奏。

2、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明确各位教师所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技能;明确教材的各部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确每个部分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

3、研究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般采取讲课、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讲课是基础,听课是手段,评课是关键,要客观的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1)教法研究。教材处理、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语言设计、提出问设计、板书设计、重难点突破方法等。(2)学法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揭示学习规律,预习、复习和考试的方法等。(3)教学手段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挂图、投影、录像、计算机等。

4、课题研究(1)、以应用研究为主。与学校实际工作联系起来,重点围绕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展开研究。(2)、以微观研究为主。课题要小,便于集中精力,容易组织材料,也容易取得效果。

(3)重视引入研究。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引入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消化吸收和改造,创造性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5、对于不按要求开展教研活动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量化考评扣分,取消学期评优资格,学期考核不合格等处分。

双 泉 学 校

2011-09

双泉学校教研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宗旨,以实施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深化校本教研为主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创建高效课堂,积极探讨评价改革,着力夯实常规管理,坚持求新务实作风,强化指导服务职能,促进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抓学习,强研究,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课程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全体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切实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2、开展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要对任何问题都不能熟视无睹,要有思考,要有调查分析,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学期末每位教师要整理出1-2篇优质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参加学校展评。学校推荐优秀教学案例、论文和教育故事、教学反思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评选活动,期末获奖情况纳入教师积分,望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并力争取得好成绩。

二、优化教研常规管理,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教研组教学教研计划。

学校共分三个段:中学、小学高段、小学低段8个教研组,小学两名英语教师分到中学外语组各教研组根据学校要求制订本组教学教研计划。计划每学期制订一次。教师个人计划和总结应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之中。

2、定期召开教研会议

(1)学校召开教研组长工作会议,检查、安排教研工作。

(2)每次教研活动都要留有一定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指导教师。平时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章摘录下来,在教研组中进行学习和探讨。

课题的制定:围绕区局关于创建高效课堂和学校申报的教研课题开展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比如导学案编写、小组合作、课堂时间分配、可以设计一个案例的安排等等。时间:双周周三下午(中学第三节课后,小学第二节课后)5:05---5:45 地点:由中小学教导处安排

人员:提前分配好。教研组活动要有记录、发言人要有书面性的东西。教研组活动有

进行签到,教导处要及时检查

三、开展“达标课、示范课、优质课”教学研究活动,树立榜样和旗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周公开课)。

要求一线教师全部参与。年龄大的、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好公开课、年青教师上好汇报课。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完后要写出说课稿并上交中小学教导处。已安排公开课的教师,要及时给中小学教导处报课,完后要及时上交说课稿。及时评课:讲课是基础,听课是手段,评课是关键。要客观的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

评课地点:中学:阅览室 小学:美术室,时间:当天下午第二节课后,当天听课相关科目人员都要评课。

凡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按要求上课的教师按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处理。

四、创建高效课堂:

开展:根据上学期学校的工作安排,上学期从中学的七年级、小学的 年级开始试点,从本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包括六年级、九年级)。从上学期的试点来看,教师的反应比较好:导学案很实用,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再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从无意义的抄写教案中解脱出来,减轻负担。但要求同课头(备课组)之间注重备课交流,商量完成每一节导学案的编写,确保导学案实用、有效。

开展高效课堂优质课评比:分出小学低段、高段、中学三个学段,每个学段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导学案的印刷:朱永琳老师负责。

五、实施“名师工程”,选拔、培养一批能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高水平教师

逐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

我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年评选一次。学校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原则上在一线教师中产生。县市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只有在学校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推荐上报。对于没有履行相应职责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不予推荐和承认。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1、专家指导:定期邀请有关的专家听课指导,为教师开阔视野,接理论前沿;

2、创设平台:为名师的成长创设相应的教学交流、研讨的平台,比如: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公开课、研究课等大型的课例研讨活动,促进培养对象之间的交流和提高;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3、外出学习;

六、国培计划:及时学习,完成任务。

七、教师计算机培训(校本教研一个内容),安排好后再通知。

本学期主要活动 九月份:

1、成立教研组,学习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制订教研组教研计划。

2、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制定活动计划

3、周公开课 十月份:

1、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高效课堂评比活动

2、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活动 十二月份:

1、总结前期教研经验,继续开展教研课活动。

2、课题研究小组总结前期工作 元 月 份:

1、各教研组工作总结。

2、课题研究小组上交相关资料。

3、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

2011

篇8:法学教研室活动制度

对法学教育的改革,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大学的法学教育不应过于理论化,应与实务相联系。有学者认为,司法考试是提高法律门槛,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一个结合点。有学者则认为,大学法学教育应更着重德育教育,因大学法学院同一般的经济管理学院不同,大学法学院不能直接同市场上的法律职业接轨,它不是一般的法律职业培训学校。

笔者认为,法学院同一般的商学院、经管学院不同,它是培养政治家和专业法律的地方。当依法治国走到一定阶段,法律人治国将是必然的结果。

选择法律人治国,原本是期望法律人能用律师的治国理念、制度操作和特有的慎思、细致、全方位考虑的思维方式为整个国家的运行而饯行自己的职责。但很多起初怀着报国之心的法律人进入社会后正义之心就渐渐世俗化了。这也许是所有怀有简单的道德理念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与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紧密相关的培养国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的法学教育,就更要解决这个抽象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如何结合的课题。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才能经得起考验,并真正的最大极致地发挥建设法治国家的巨大能量。

二、美国义工制度: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切入点

美国义工制度为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带来新视野。美国极力推崇精英教育,以培养社会领袖人物为大学的己任。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大学教育鼓励学生做义工。绝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期间都打过工,一位旅美多年的教育学专家表示:“美国强调的是精英从社会中来,为社会服务。而培养精英当然也从服务社会开始。”以哈佛大学为例,每年都有不少SA T(大学入学考试)满分的学生申请入学,而哈佛大学通常只录取不到一半的满分申请者。另外一多半的非满分学生是如何跨进哈佛校园呢?除了硬分数外,其他的软能力同样重要。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负责人明确指出,我们要看申请人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创造精神。克莱顿是一个利罗拉多州的高中生。她的SA T拿了1 540分,几乎到顶。她上个学期通过了5个高级课程的考试,这等于提前修完一些大学课程,使她获得了上大学后免修这课程的资格。她每月打义工,还是学校越野长跑队和兜网球的队员。当一个常青藤盟校的录取人员告诉她另一个申请者为竖琴作曲、并出售自己的光盘资助慈善事业时,她坐不住。她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钱,跑到了秘鲁,帮助当地人油漆学校建筑、收小麦、组织清理垃圾。05年她虽然没有进长青藤,却被几个精英名校录取。[1]美国精英教育中,对社会的服务,特别是对弱势阶层的服务,越来越被强调。这就培养了精英阶层对下层的了解和同情,缓解上下层间的矛盾。[2]

中国法学教育一直强调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正义、公平、平等、自由,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为维护正义和公正饯行自己的职责。继受于大陆法系的中国法学教育一直走着与大陆法律体系相吻合的理论教育。随着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出现,中国的法学教育不断实践化,将理论深入到实践。这种实践化强调的还是法匠培养,注重学生的知识实践化,却很少有一种培养方式可将学生实践性同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法学教育提出正义理念很多只停留在书本上。中国学生坐在教室里啃书本,或睁大眼睛听老师讲正义,这样的正义简单而又纯洁,笔者相信即使是以后可能深陷泥潭的学生,也会在白纸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上选择正义。中国法学教育教授的学生需要经得起考验,法学教育释义的正义也需要坚实社会基础。中国法学教育定位不能只是法匠,必须向着培养国家精英目标,改革中国的法学教育制度。

美国义工制度中彰显的实践性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带来一个新契机。中国法学教育要这样一种评价机制或激励机制,将中国的法学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底层。人与人间的误解和冲突在于身份的不同、阶层的不同,而身份的不同、阶层的不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即看问题角度不同。思考问题角度的偏差将导致严重的矛盾,而治国精英不懂大众疾苦,也将导致治理国家矛盾的加大。法学学生身负国家重任,治理国家,或是维护人间正义,但对于需要服务的对象的情况都不了解,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何堪于国家、民众之殷切期望。法学学生不深入到贫苦大众中去,如何治理整个国家,如何将正义实践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从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性的角度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需立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社会责任感落实行动中,才能真正将正义落实到实践中。“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纸上谈兵而意气洋洋的正义更理所当然是非正义了。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等国家法律教育目标不仅是为培养法律职业者,大陆法系国家更多的将大学法律教育限定为一种科学教育。茨威格特和克茨的结论是:法律并不纯粹是专业训练的对象,而是人们从中学习清晰的思维、透彻的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一个领域。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法国法律教学内容常只是净化了的原则,无须为寻求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手段而捆扰。在课程的设置上明显表现了进行素质教育的特点,法律职业的定向教育痕迹不明显。大陆法系法学教育目标的设定实际上近乎“理想化的法学教育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与大陆法系的法学传统有密切关系,但这种目标的设定并不影响法律人才培养,部分原因在于大陆法系教育模式是两元的。[3]这种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即使在商学院,学生在接受基本理论教育与实践课程培训后,进入到大型企业后,需要再培训,以适应企业要求。所以,高校培养主要在于培养通才,当然包含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但这不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可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不经过职业培训。将高校看作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是降低了高校的层次。

法律的灵魂,不仅在于条文释义,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伸张。我国的法学教育却常忽略点,加上考试主义的助焰,使得法律价值扭曲。大学法律学子将全部心力掷注于律师或司考准备,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只要不是律师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不只是人文精神的基本科目,法律学子不关心,连法学领域中未被列入考科的法律科目,也沦于弱势。考试主义培养的法律人,失却了立诸历史、哲学等面向的价值关心,把自己化为法匠;在考试主义引导下,连狭义的法律知识也被国内法所囹圄,缺乏国际观。中国法学教育不能用考试限制,立身社会做有用之人,有人文情操关心,有国际宏观视野,是应该做到的。法学教育需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强调实证主义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会导致法律学子工匠化,也降低学生对法律正义实践命题的关心,正是现在法律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法学教育中的当为思辨、正义思辨是不可或缺的,法学教育者不能只教导学生实在法律是什么,也须教导学生当为的法律是什么。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主义法学观点,在法学教育中,不应是择一关系,而应是并存关系。

这种社会责任感培养首先受到了现今考试主义的冲击,中国法学教育改革需适当调整考试主义。考试主义运行之下的法学学子,对于专业外的事务不感兴趣,甚至对于不用司法考试的学科也漠不关心。要打破法学学子的专业冷漠,法学专业学习的评价机制也不能限于文化考试,卷上评分。这样的调整不代表废弃考试,但须重新检讨运作机制。

中国法学教育需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进行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上,注重对新出台重要法律的讲解,并将法律与法律素养、法律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学上要兼顾讲授法和案例法,注重学生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现有国家大事,释解成文法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增加法学教学和司法实务互动,在司法实务课程教学中,可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就实务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与相关理相结合。改革毕业实习形式,克服随意性,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制度,是学生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内获得和巩固实践经验。

四、结语

总之,中国法学教育改革需从新视角审视,培养学生实践性和社会责任感。法律要重建一般大众对于法务及法律人的信心,面对的一个结构改造和态度改造的工程。法学教育改革也需进行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薛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新星出版社

[2]程岗、李虹《美国精英从小学吃苦》, 《环球时报》

上一篇:教师面试常见的问题下一篇:企业 科技进步奖申报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