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2024-05-01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1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适合儿童诵读。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读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否则就会一事无成。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预设教学时,我打算牢牢把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语,在读中悟情,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朗读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与没有主见的个性,做事急于求成的心态。这节课我的教学流程:一课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二自主预习(一读画二读圈三读生字词: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字,第二遍读圈出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读画、圈出来的生字词)三检查预习结果(认读生字词)四围绕“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个中心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内 我这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是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多了一步对词语的分类:象声词、名词、农谚。因为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象声词“哇哇、喳喳、咕咕” 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这三种词语的相关内容掌握了,在理解课文上几乎就没有问题了,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和其他,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换言之,即是主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在《猴子种果树》,我以此为基础,把对这些象声词中真切的感受到象声词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相信对学生以后的写话有一定的帮助。再者,把较难理解的又是同一类的农谚提炼出来,让学生对比理解,既有利于理解记忆这些农谚,又有利于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不至于在理解课文或朗读课文时再去引导理解,把课文变得琐碎不连贯!

课堂教学任务虽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遗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有了过程,有了指导,有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时间,但总觉得课有些乱,学生说得不到位,读得不够味,我想这与我对学生引导把握有关。我觉得我讲得还是做到了少讲但不够精讲,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去学但引导不到位,学生读的不够味。尤其是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上,朗读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让学生模仿读这个环节很失败,没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没能调动学生朗读的.情感,没有把学生带入朗读的情境。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应该创设轻松愉悦、丰富有趣氛围让学生夸张的表演、尽情的朗读。但纵观我的整堂课却没有让低年级的学生释放出他们的本性————发挥出动好表现的性格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我本课教学的重点,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努力的达成目标,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2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收获也很很大。在这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由题入手、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课题,孩子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里,他们不会产生疑问,“猴子不是人,怎么会种果树呀?”这些问题,都是很神气地读着课题,我想教师的教学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愿学、想学这是我所希望的,课堂的开始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已经会给题目提出有价值的自己又想问的问题,如,猴子有没有把果树种活?因为他种的是果树,有没有吃到果树上的果子呀?猴子中果树的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感悟文字,挖掘内涵

学到第一自然段,问学生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猴子时,孩子纷纷举手,“这是一只勤劳能干的猴子”他们说从“天天浇水、施肥”看出来的,我说小朋友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吗?他有什么样的目标?虽然来自文本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如《晚上的“太阳”》,文中可看出爱迪生很爱他的妈妈,但更多是通过妈妈得急性阑尾炎急需开刀遇到了困难这件事体现了他急中生智,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动手,这是课文主要体现的思想。这一课主要反映猴子做事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所以第地自然段虽然只要一句话,孩子答出了猴子勤劳,还要回归到猴子为什么这么做,是急于吃到梨子,为全文体现的主旨定下基调。我们还要简单地跟小朋友讲,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的,小朋友更加体会到猴子等梨子吃的急切心情。

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三个小部分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采用“由扶到放”“以放为主”的方法展开教学,这里有知识性的问题,“农谚”“梨五杏四”等具体农谚要让学生明白。当鸦、喜鹊、杜鹃问他时,猴子连接回答的都是“等不及”,说明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小朋友还认为这只猴子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觉得说的也是挺对的。

水到渠成,正因为猴子这样,我们小朋友也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引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学完后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想法,你想对猴子说什么呢?大家仿佛有好多话要与猴子说。小朋友通过这个儿童故事就明白了所蕴涵的道理,看来空洞的说教没有说服力,孩子们机械地记忆是那么索然无味。他们希望猴子要有耐心,机会是属于善于等待的人,不能没有主见,别人的话我们应经过头脑分析加以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这也是平时我所希望的,人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正因为这只猴子有这样的不足,最后空空如也,其实对孩子们也是教育,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像这只猴子学习。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这样孩子们对胡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也能拓宽孩子们的思路,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应抓住主要的,要从积极的层面上分析理解。

有小朋友认为对猴子希望寻找生长期较短的果树来栽种是没有错的,樱桃树难栽未必栽不活,为什么要一起拔掉呢?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后应思考,可继续种生长期短的树。

为了让反面的引以为戒的故事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我说:“猴子听了小朋友的劝告后,一定很受启发,这只猴子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他有没有吃到果子?”让小朋友接着课文写下去。很多小朋友写得都不错,实际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况。

篇2: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在这节《猴子种果树》中,我在备课时的两课时的设计思路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识字——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这四个环节。

平时,我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都是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目的是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并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和理解文中所学的词语。

这节课,是先将词语进行分类,本课词语较多,分成四类:

第一组:梨树、桃树、杏树、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的名称,学生读完后,引出与树有关的短语,也就是“农谚”,第二组农谚,先解释第一个“梨五杏四”,再举一反三理解其他三个谚语的意思,从而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这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农谚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点拨。

第三组鸟类名称,问“你喜欢乌鸦吗?”——为传统观念中的乌鸦拨乱反正:长得丑且有报丧鸟之称的乌鸦,也有其令人称道的孝顺一面,会反哺。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让孩子们竖着读,让孩子明白归类有助于识记词语。“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

平常我们在学生识字后,都会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提出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让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并谈出感受,读出语气,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会听故事、讲故事:“有一天,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梨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来给树——”说到这里,老师让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也会讲课文的第一段了。接着老师问:“这里边猴子每天做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浇水、施肥。”顺势我就并进行了随文识字,指导学生写生字“浇”和“施肥”这几个字。同样是对课文内容讲解,不用像平时那样去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跟随老师讲故事,逐渐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进行书写指导。由于课文后面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因此我重点指导学生讲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讲后面的两部分,并不断用他自己的方式赞扬学生(第一个讲故事的孩子大力赞扬他讲得“好”;第二个用填空的方法讲故事的孩子,则称赞他“优秀”;第三个加大难度,只给出提示语讲故事的孩子,就称他是“超级棒”),不断激发学生内心讲故事的欲望,树立孩子们讲故事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就能够讲课文的三个小片段的故事内容。

经过专家点拨后,我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把易错字的读音指出来,比如“着”急的着,还有耐心的耐等,在引导学生找哪几种果树或阅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一些圈画的策略,导致有些孩子没有找准、找全相关的知识点,还有ppt的制作尽量用淡一些的背景,类似这些细节的问题在以后我教学中需要注意。童校长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压缩时间,把猴子在栽树程中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渗透在讲故事过程中,把表演和讲故事结合,两者不能割裂,用优秀孩子的朗读引领其他孩子对课文的读、体会其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然后再创设情境演一演,使得课堂更加立体起来,在这里,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请来专家点拨、指导!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经过童校长的评课,我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过也许这种碰撞,说明我在思考吧!不瞒大家说,我这节课有是模仿教学名师薛法根的课来上的,他在出示四列词语时,第一列课文四种树说完后,薛老师紧接着问:你还知道什么果树?什么树结的是什么果?在学习乌鸦、喜鹊、杜鹃时,薛老师不仅问了孩子们喜欢哪种鸟类,理由是什么?还问孩子们对其他鸟类的喜好,在指导写“肥”时,薛老师问了月在旁的字还有哪些,花了大把大把的花时间。然后我就产生了困惑:到底是抓住课文里关键的、核心字眼、核心语句,围绕课文去讲课文内容还是在语运(语言运用)和语句积累上下功夫。再说到把演故事融到讲故事中,我又觉得课时目标的界定好像越来越不清楚,如果第一课时就能演故事,我觉得这已经有了第二课时的影子,而第一课时一般要求是正确、流利去读课文,连有感情地读都还没有去做,怎么能演到位呢?在薛老师的课里,他只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去讲故事,并不要求与文本文字完全一致,只要按层次的一步步去讲,清楚表达就好,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发现,发现这三个故事的有相似性,把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作相应的替换就可以了。可能我模仿起来过于拙劣,所以没有那种整体上的掌控性不够,课堂效果不大好,并且有拔高之嫌。

可能正因困惑的存在,也激起了我对学校评课方式进行了思考,每次评课,我们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在个人评、小组评上,留给专家的时间少,留给专家和我们互动、随意聊语文的空间太小,专家总在她的眼界范围内说,我们总是被动的听,没有真正找准思想碰撞的火花点,有时候是因为怕耽误专家的时间,有时候是马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课了,我们自己也不想把研讨时间延长。因为之前研讨那么久,而效果呢?要么是不同角度的评导致范围越大,碰撞点越来越难找,要么是同样观点不断的重复,只是语言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可不可以这样,先由专家点评,然后主要由授课老师把他与专家观点不同或他在这节课困惑的地方找出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设计与专家不同,他当时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其他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老师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这样,思维交锋点出来了,也许经过专家针对性较强的点拨,也许他真的能意识到哪儿不合理,修改后实验一下,也许进步会更明显些。

另外,我觉得听专家点评不如进专家的课堂,现场聆听时,找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地方,抓住机会请教,明白他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支撑,更能事半功倍吧!

篇3: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参加观课交流人员:

吴善虎南京市科学园小学

吴云平南京市东山小学

翟敦兵南京市科学园小学

缪大林南京市翠屏山小学

陈江华南京市科学园小学

一、词语教学设计的精妙

多媒体逐个出示词语, 生齐读:

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师: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词语是果树的名称, 你还知道哪些果树呀? (生说, 略)

师:小朋友知道的果树真多。再来看——

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齐读:

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师:这三个词语有特点, 谁能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生回答, 略)

师:这些是农民伯伯在种果树中积累的经验。所以, 我们又称这些为农谚。 (多媒体出示:农谚)

师:还有一句农谚 (多媒体出示:樱桃好吃树难栽) , 什么意思呢?

生:樱桃好吃但是树很难栽活。

师:樱桃树娇生惯养, 就像一位娇小姐, 又怕冷又怕热, 水浇多了会淹死, 浇少了会干死, 而且会莫名其妙生病。所以, 这句农谚叫“樱桃好吃树难栽”。

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齐读:

乌鸦

喜鹊

杜鹃

师:三个词都是—— (鸟的名字) 。所以, 鸦、鹊、鹃字都有一个——— (鸟字旁) 。

师:考考大家, 乌鸦的叫声—— (出示:哇哇)

生 (齐) :哇哇。

师:喜鹊呢? (出示:喳喳)

生 (齐) :喳喳。

师:杜鹃是? (出示:咕咕)

生 (齐) :咕咕。

师:课文中这些词串我们都会读了, 现在我们横着读一读好吗?

生 (齐) :梨树乌鸦哇哇梨五杏四

杏树喜鹊喳喳杏四桃三

桃树杜鹃咕咕桃三樱二

樱桃树樱桃好吃树难栽

吴善虎:你们有没有发现, 薛老师的词语教学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 而是根据词语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了归类: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是果树;乌鸦、喜鹊、杜鹃是鸟类;哇哇、喳喳、咕咕是鸟的叫声;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是农谚。然后按照归类后的词语串进行教学, 学生不但读准了字词的音, 识记了字词的形, 了解了字词的义, 而且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类的概念, 发现了词语意义上的联系, 实现了词语教学的增值。

陈江华: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对有联系的词语记忆得更多更快更持久。因此, 薛老师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分类之后教学,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同时也为以后的阅读与习作进行了积累和储备。

缪大林:我们通常对学习方法的传授, 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传授, 一种是渗透。高明的做法无疑是采用渗透的办法, 让学习者自己悟得。这堂课上, 薛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学习方法, 但是方法渗透其中。经常这样教学, 学生一定会从中悟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翟敦兵:另外, 后面讲故事环节的顺利进行, 与薛老师课始进行的词串教学是分不开的, 其铺垫了无痕迹, 精妙无比。

二、应对课堂生成的从容

师:故事大家都会讲, 但是要讲好可不容易。要讲好这段故事, 就要把乌鸦的话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谁来讲讲乌鸦的话?

生1:猴哥, 猴哥……

师 (插话) :猴哥是重复的, 让人感到很亲切, 想想, 你在家里是怎么叫妈妈的?妈———妈, 妈———妈。 (第一个妈字拖长, 第二个妈字短促。)

生 (齐) :妈———妈, 妈———妈。

生1:“猴———哥, 猴——哥, 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 ‘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 你有这个耐心吗?”

师:嗯。 (非常温柔、亲切)

生2:猴———哥, 猴———哥

师 (插话) :再来点感情好吗?猴哥, 猴哥! (教师示范, 声音扬上去, 很有感情)

生2:猴———哥, 猴———哥…… (还是不到位)

师 (走到学生身边, 插话) :看着我! (众笑, 学生抬头看老师) 讲故事要有对象感, 眼前好像站着猴哥的时候说话就不一样了。

生2:“猴——哥, 猴———哥, 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 ‘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 你有这个耐心吗?”

师:这一句话讲好了, 这段话你就讲生动了。谁来把这一段讲一讲。

生3: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

师 (学生一字一顿地讲, 师插话) :讲故事的时候不要念课文, 像你这样讲, 人家是要打瞌睡的。讲故事懂吗?

(生讲得声情并茂, 学生鼓掌, 教师又请了一个学生讲故事。)

师:讲得越来越好了, 优秀!

……

师:嗯, 优秀的优秀叫什么?叫了不得。比了不得还了不得, 想不想?

生:想。

师:给你一个机会, 这样讲就比了不得还了不得了。

(多媒体出示:正当的时候, 一只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于是就。)

(生讲得声情并茂)

师:给她掌声! (生鼓掌) 比了不得还了不得叫不得了。小朋友想不得了地讲一讲吗?请大家看着屏幕自己练习一下。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师:最想听谁讲?站在下面讲不稀奇, 站在上面讲才稀奇。

(大家推荐一名学生, 师请该生上台)

师:心虚吗?

生4:有一点。

师:呵呵, 没关系, 要有自信, 大家听好。

(生讲得像背书, 不生动)

师:能讲完就不容易了, 站在这里面对大家讲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给他掌声。 (学生鼓掌)

师:老师再请一个小朋友站在这里大声地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 这次老师提一个要求, 不要像刚才那个同学一样背课文, 要讲故事。

……

缪大林: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课堂教学预设被堵塞的现象。在薛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也发现, 当提出“讲故事”时, 面对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状况, 他用四次打断的方式化解了堵塞。第一次打断学生, 指导学生体会词语“猴哥”重复的作用;第二次打断, 亲自示范, 要有情感;第三次插话, 提出要有“对象感”, 让学生从语境走入情境;第四次则是要求学生讲故事不能像背课文。单看, 薛老师是在解决回答问题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实则这是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的问题, 这其实是全体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

翟敦兵:这么一说,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个堵塞现象的疏通, 使讲故事的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仔细思考一下, 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成, 说明了教师预设的充分。都说机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语文教学中机智与巧妙的适时展示也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积累。

吴善虎:面对堵塞, 薛老师可以从容应对, 同时, 在课堂教学欢畅之时, 薛老师也没有麻痹。

课堂教学的欢畅时刻, 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掌握, 学习情绪和状态的最佳状态, 兴趣的最高点。有些教师容易在此时麻痹, 教学契机因此而流失。而薛老师在肯定学生对所学“讲故事”方法掌握时, 瞄准学生最佳状态, 进一步激励———“给你一个机会, 这样讲就比了不得还了不得了”。他以固定句式进行训练, 明确要求, 隐性地把学习目标指向语言训练,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结构特点。层层推进中, 学生的大脑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

吴云平:的确, 这堂课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三、评价的智慧

翟敦兵:一节课学习时间虽短, 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薛老师将学生讲“乌鸦劝猴子不要种梨树要种杏树”片段细化为看书讲、填空讲、上讲台讲等步骤。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 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优秀———了不得———不得了———稀奇, 真正做到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缪大林:另外, 《猴子种果树》是二年级课文,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出现两种心理: (1) 因为对课堂学习兴趣不高而关注度不够; (2) 因为课堂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不愿关注。

在本节课的学习上, 第一步, 看书讲一讲, 因为是初学课文,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新鲜感, 学习自然会有兴趣。第二步, 让学生看填空讲一讲, 因为是同样的内容反复出现, 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消退, 就容易出现第一种心理。这个时候, 薛老师巧妙的评价“想不想比优秀还优秀”,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步, 让学生站上讲台讲一讲, 相对难度较大, 学生没有了文字参照, 并且还要克服心理上的紧张, 就会出现第二种心理。这个时候, 薛老师再一次巧妙地评价“站在下面讲不稀奇, 站在上面讲才稀奇”, 又一次鼓励学生们挑战自我。

吴云平:是啊, 薛老师一连串的评价就是在激励、鼓舞学生, 而这些, 都是基于对学生心理的拿捏。

四、与薛老师商榷

吴云平:薛老师基于问题难易和学生心理的分层次评价, 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我对他课堂上的8次“给他 (她) 掌声”的评价方式, 有点自己的想法。

这8次“给他 (她) 掌声”, 第1次出现在新课伊始, 这次掌声的出现对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兴趣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第2至第8次“给他 (她) 掌声”都出现在课堂教学的重点“讲故事”部分。这7次“给他 (她) 掌声”, 薛老师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取得进步的学生或完成比较有难度的任务后给的掌声, 掌声是对学生的鼓励;另一个是对讲故事生动形象的学生给的掌声, 掌声是对学生的赞扬。但是这7次“给他 (她) 掌声”出现的时间跨度小, 特别是最后4次。从教学现场看, 最后几次, 掌声稀疏, 学生的掌声还没有结束, 薛老师就立即进行下面的对话教学了。显然, 发言的学生还没有体验到教师评价带来的快乐感、幸福感, 鼓掌的学生也没有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中获得真正的激励与鼓舞。这里的“给他 (她) 掌声”成了形式。

缪大林:我也认为, “给他 (她) 掌声”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我们从其他低年级的课堂上看到, 教师给发言好的学生贴上一颗星, 奖励一朵小红花后, 全班学生都激动无比, 其后大家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热烈。可见, 这种评价更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给他 (她) 掌声”这种偏理性和精神上激励的评价似乎更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陈江华:另外, 薛老师在这堂课的评价上出现了“了不得”“不得了”两个词, 使课堂多了几分趣味。但通过对这两个词语含义的分析, 发现它们在语义上都可以表示程度深, 在表达上是可以自由互换的。

篇4:《猴子种果树》拓展教学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文字浅显,段落结构相似,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有关猴子内容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这个故事。二年级孩子一听讲故事便兴趣盎然,有的还边讲边演。

【教学反思】学生拥有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开发的资源,通过回顾旧有,链接新知,形成一个熟悉而使人激动的学习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建构自己的学习库。

二、 课上对比“故事”

片段一:比较相同处

课堂伊始,我便提出一个讨论题:读一读课文《猴子种果树》,比一比,你觉得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请小组合作画出两个故事的网络图(我班学生已经训练一学期学画课文的主题词网络图),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完整。

《小猴子下山》:摘桃——丢桃摘玉米——丢玉米摘西瓜——丢瓜追兔——一事无成。

《猴子种果树》:种桃树——拔桃种杏——拔杏种梨——拔梨种樱桃——一事无成。

孩子们颇为激动地交流着,不仅对课文内容了然于心,而且开始了评点这只猴子。

片段二:比较不同处

师:小朋友,再读读课文,看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组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是自己看到一个更好的就把原来的扔了;而《猴子种果树》是猴子听信乌鸦、杜鹃、喜鹊的劝说就不断改变自己种的树。

师:那么乌鸦他们是怎样来劝说的呢?小猴子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师:读到这会儿,你怎样看这只小猴子?

生:猴子自己轻信别人的话。

生:是的,都怪猴子自己没主张。

师:乌鸦喜鹊、杜鹃引用农谚,说的这些话对吗?

生:我们认为,它们的话是有道理的。

片段三:我帮猴子想办法

师:你想对这只猴子说点什么呢?

生1:猴子呀,你怎么不接受教训呢?做事要有恒心呀!

生2:你这样朝三暮四,永远都做不成事情的!

生3:猴子呀,你千万要记住: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主张。

师:假如你们就是这只猴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好办法就是:听了劝告以后,不要拔掉原来种的树,可以再栽上另一种树,这样就有四种果树,尝到四种水果。

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善于动脑的猴子。

【教学反思】将已知内容和现有教材进行比较,比较其相同点得出猴子的一般特征,同时勾画网络图通读课文、形成课文整体结构的认知,培养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意识。比较其不同点得出种果树的猴子有了新的特征:轻信别人的话。随后的文本拓展——“我帮猴子想办法”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质,形成新的思维方向。

三、 课后仿写“故事”

下课前,我提出一项作业:小朋友们,如果这只猴子要去学本领,可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仿照课文《小猴学本领》编个故事。

第二天,当我翻开孩子们写的故事时,一个个编得活灵活现,故事里猴子所学本领也是多种多样:

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下围棋——一事无成。

学耕田——学游泳——学打鸣——学烧饭——一事无成。

学做厨师——学做裁缝——学炒股——一事无成。

……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显然已经被注意,当然选材最多的还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题材,其中80%孩子笔下的猴子仍然不改旧习,一事无成;20%孩子笔下的小猴已经接受教训,刚想放弃时,想起前两次的教训,结果终于成功了。

批阅完后,我再次请大家小组内互相阅读,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故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一个《猴子学本领》创作成果交流会,孩子们又一次激动起来。

【教学反思】在迁移创作中延伸是本环节的教学重点。仔细反思其实并不是“故事”本身多么吸引学生,而是在于一个故事衍生另一个故事,再创造衍生第三个故事,欣赏到众多故事的课堂结构让孩子们感觉更有趣、更有挑战力、更有成就感。孩子们的兴奋完全来源于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迸发,在于他们的创造力悄悄被点燃。究其根本,乃是迁移法发挥作用,创造力成就感的召唤。

篇5:《猴子种果树》教学实录

生:起立。

师: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上好这堂课吗?

生:(自信地)有。

师:我相信。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课前小游戏。(出示四个城市名:青岛、桂林、苏州、杭州)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四个美丽的城市,想去看看那里美丽的风景吗?

生:想。

师:双排火车开起来。

生:快快开到这里来。

师:请第二列火车来开。列车长,请问你们想开到哪里去玩啊?

生:我们想到杭州去。因为你以前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里的景色很美,我们也想去欣赏一下。

师:好的,看看你们能不能安全到达。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师:上节课我们去花果山走了走,发现那里有只猴子特别喜欢吃水果,于是就想自己种果树。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2课--生齐读课题《猴子种果树》,看看这只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也有任务,你们要想一想,看了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勤劳,因为它天天都给果树浇水、施肥。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喜欢吃水果,它天天浇水、施肥是为了早点吃到水果。

生:我知道了猴子种的第一种果树是梨树。

生:我知道了猴子的心情有点着急,它等着将来吃梨子呢!

师:说得好,那就请你们一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那猴子后来吃到水果了吗?从课文中找一找,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我找到了,在第九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师:是吗?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师板书--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声音很响亮。

生:我觉得他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猴子后悔、难过的感情。

师:真好。我们也像他一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那猴子为什么没有吃到水果呢?学了2-8自然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们很快地读一读第2-8自然段,想一想:猴子分别听了谁跟它说的话?

(生读课文)

生:猴子分别听了乌鸦、喜鹊、杜鹃三只鸟对它说的话。

师:这三只鸟分别对猴子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第二次读2-8,找一找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再读)

生:我已经找到了,乌鸦对猴子说的话在第二节,喜鹊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四节,杜鹃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六节。

师:有不同答案吗?…都没有?恭喜大家都答对了。看看--(出示二、四、六自然段)

仔细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什么没有?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的。

生:我发现了这三种鸟都说了一句农谚。乌鸦说的是“梨五杏四”,喜鹊说的是“杏四桃三”,杜鹃说的是“桃三樱二”。

师:你的眼睛可真锐利啊!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你知道什么叫农谚吗?

生:农谚就是农民伯伯们在劳动的时候总结出来的经验。

师:你真是太棒了,不仅观察得仔细,课前的预习也做得十分充分啊!这三句农谚是什么意思呢?谁来教教我?

生:“梨五杏四”是说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只要四年就能结果。

生:“杏四桃三”是说杏树要四年才能结果,桃树三年就能结果了。

生:“桃三樱二”是说桃树要三年才结果,樱桃树只要两年就行了。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是聪明,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学会了。还能发现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他们都说了一个问句。

师:是啊,这三个问句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它们都是反问句。

生: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师:真是了不起啊。连这个都被你们发现了。既然说意思一样,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说猴子等不及。

师:对呀。“你有这个耐心吗?”意思就是--(你没有这个耐心。)“你等得及吗?”意思就是--(你等不及的。)“你不着急吗?”意思就是--(你会着急的。)他们为什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因为他们都很了解猴子,所以帮猴哥着急呢。

师:这些鸟儿可真关心别人啊。你喜欢哪种鸟,把它所在的自然段读一读。

生:我喜欢杜鹃。因为杜鹃就是布谷鸟,它的叫声很好听。所以我喜欢它。

(读第六节)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不着急吗?”他读出了很着急的感觉。

师:好的,那就请喜欢杜鹃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生读第六节)

生:我喜欢喜鹊。因为喜鹊叫了就会有好事情来了,人们都喜欢它。(读第四节)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声音响亮,也很有感情。

(喜欢喜鹊的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有人喜欢乌鸦吗?

生:我喜欢。因为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学到了一首歌叫《小乌鸦爱妈妈》,小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声音也不好听,但是它很孝顺,所以我喜欢它。

师:这位同学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真是太棒了。小朋友们,听了他的话,你们现在喜欢乌鸦了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第二节)

师:听了鸟儿们说的话,猴子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请小朋友们第三次读2-8,找一找在哪几个自然段。

(再读课文)

生交流,在三、五、七自然段。

师: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也都答对了,可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可有难度了。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有!!

出示填空:听了( )说的农谚,猴子知道(

)结果的时间比( )结果的时间长,于是就拔掉( ),改种(

)。

师:这么长的填空吓坏了吧!

生:没有!我不怕。

师:自己可以先说一说。

(同桌练说)

生:听了喜鹊说的农谚“杏四桃三”,猴子知道杏树结果的时间比桃树结果的时间长,于是就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师:虽然不太熟练,但他是第一个起来说的,勇气可嘉,大家表扬他。

(给予掌声)

生:听了乌鸦说的农谚“梨五杏四”,猴子知道梨树结果的时间比杏树结果的时间长,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师:比上一个小朋友说得好了,同样要鼓励他。

(给予掌声)

生:听了杜鹃说的农谚“桃三樱二”,猴子知道桃树结果的时间比樱桃树结果的时间长,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师:说得是越来越好了。那我们连起来把课文读一读。女生读2、4、6、8节,男生读3、5、7节。

(男女生分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前面的问题,这只猴子那么勤劳,到最后为什么什么树也没种成?

生:因为鸟儿们说什么,猴子就做什么,自己不动脑筋,没主见,所以什么树也没种成。

师:我发现你很动脑筋,如果猴子能像你一样就不会什么树也种不成了。(板书:没主见)

生:因为猴子一直想早点吃到水果,性子急,所以什么树都没种成。

师:对呀,也就是书上说的没耐心,老师要用你说的词语--性子急(板书)

生:后来它一直种樱桃树,可是樱桃好吃树难栽,猴子它没本事种好。

师:还有一个原因是--树难栽(板书)

师:这只猴子真是太没主见了,太没耐心了,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一直种梨树,不听别人的。

生:我喜欢吃桃子,我就只种桃子。

生:我要去学习种樱桃树的方法,再把樱桃树种好。

生:我会把每一种树都种一棵,这样两年就能吃樱桃,三年就能吃桃子,四年就能吃杏子,五年就可以吃梨子,以后每年都会有各种水果吃了。

师:哇,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真是令人佩服啊!

师:下课后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能想到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记住这篇课文?再找几个小朋友,把这个故事来演一演,好吗?

生: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是非常出色,谢谢你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反思]:

上课下来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时间好像紧了点,所以在处理猴子的想法、做法那里的填空时仓促了一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本来那填空就有一定的难度,时间一短,说得好的同学就少了。

篇6:《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农谚”等词语,并积累一些农谚。

3、能感知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哪些水果呀?能说说是怎样的水果吗?(从形状、颜色、味道方面说)有些水果可都是结在树上的,你知道哪些果树呢?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师板书课题,会学习的同学会悄悄地和老师一起写。

3、课题中有个生字,出示“种”,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偏旁、多音字)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里出现了哪些果树?指名说。

出示: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正音“樱”后鼻音,齐读。

2、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猴子种树的经过吗?

3、猴子为什么一再地改种果树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由地朗读全文,交流。

(1)改种杏树

指名说。指名读2、3自然段。评价,再指名读。

乌鸦说——出示词语:梨五杏四

什么意思呢?(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杏树四年就能结果。)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再来说,读好这个词,齐读。

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改种了杏树,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个自然段。

(2)改种桃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飞来了。读词:喜鹊。它可是吉祥的象征,你看名字里还带个——“喜”字呢。

出示生字卡片:喜,你是怎么记的?请看大屏幕,在甲骨文中,“喜”字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呼声。你能给喜字找找朋友吗?(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知道吗?两个喜字在一起也读xi。点击:双喜 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字?(结婚、喜糖……)

谁来读读4、5两个自然段。评价,再指名读。喜鹊说的 “杏四桃三”。你懂吗?指名说,小朋友真会学习。把这个词送回文中再来读读呢,齐读这两个自然段。猴子又改种了桃树。

(3)改种樱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杜鹃也飞来了,指名读6、7、8自然段。评价,齐读。

杜鹃劝猴子——桃三樱二,樱桃树几年结果?指名说。这是农民伯伯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叫——农谚,找一找故事里还有一句:樱桃好吃树难栽,读第8自然段。什么意思?(樱桃好吃但树很难种活)你还知道哪些农谚?指名交流。

(4)让我们把文中的生词连起来读一读。横着齐读,竖着齐读。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猴子先后种了四次树,让我们去看看猴子第一次种梨树时的情景吧。

2、指名读。猴子每天都做两件事?(浇水、施肥)出示 “浇”、“施”、“肥”。 你用什么办法来记生字?肥是月字旁,与什么有关,还有哪些月字旁的字?(胖、脸、肺……)

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每天都浇水、施肥的,可是猴子为什么这样做呢?指导朗读:猴子想吃果子的心情多么急切啊!你能把猴子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还有哪只小猴子想快点儿吃到梨子?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心急的猴子,齐读。

3、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说,猴子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1)自读第2、3自然段。出示乌鸦的话,谁来读好乌鸦的话。读读红色的句子,这是两句——反问句。自己大声地读读,想一想乌鸦的话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你就是这只乌鸦,请你对猴子说说这段话,注意把你的意思读出来。指名读,评价。是啊,猴子等不了五年,它这么心急,就是没有——耐心,读词。难怪人们说猴急呢,乌鸦可真了解猴子啊。(师生评议)齐读。

(2)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说。请你读出猴子的心急来。“拔掉梨树,改种杏树”。学习生词“拔掉”、“改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拔”、“改”?

猴子又做了两件事,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猴子的想法和做法。齐读第3小节。

(3)分角色朗读 2、3 自然段

男生扮演猴子,女生扮演乌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只没有耐心的猴子。(分角色读)

没有耐心的猴子等不了五年的时间,所以它梨树没栽成。那在听了喜鹊、杜鹃的话后,猴子是怎么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还有两个字宝宝等着我们去写好呢,出示生字“施”、“喜”,观察字形。

2、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些什么?

3、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贯穿在文章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帮助孩子理解,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从果树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析形辩音。然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设疑:课文里出现了哪些果树?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说说猴子种树的经过,质疑:猴子为什么要一再地改种果树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

在轮读课文的阶段,相机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炼文中的树名、鸟名、象声词、农谚等词语,让学生有了类的概念,在语境中轻松地学文识字。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依旧贯彻随文识字的教法。通过析音、析形、析义分类指导识字。例如在教学“浇”时,通过析形和动作,以及换偏旁,帮助学生牢记生字。文本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初步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要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在读中思考。

篇7:《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适合儿童诵读。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读生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否则就会一事无成。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在预设教学时,我打算牢牢把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语,在读中悟情,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朗读中感受到猴子的心急与没有主见的个性,做事急于求成的心态。这节课我的教学流程:一课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二自主预习(一读画二读圈三读生字词: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字,第二遍读圈出本课田字格里的生字,第三遍读画、圈出来的生字词)三检查预习结果(认读生字词)四围绕“猴子为什么没有种成果树?”这个中心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内 我这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是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多了一步对词语的分类:象声词、名词、农谚。因为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象声词“哇哇、喳喳、咕咕” 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这三种词语的相关内容掌握了,在理解课文上几乎就没有问题了,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和其他,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换言之,即是主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在《猴子种果树》,我以此为基础,把对这些象声词中真切的感受到象声词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相信对学生以后的写话有一定的帮助。再者,把较难理解的又是同一类的农谚提炼出来,让学生对比理解,既有利于理解记忆这些农谚,又有利于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不至于在理解课文或朗读课文时再去引导理解,把课文变得琐碎不连贯!

课堂教学任务虽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但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不足和遗憾,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有了过程,有了指导,有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时间,但总觉得课有些乱,学生说得不到位,读得不够味,我想这与我对学生引导把握有关。我觉得我讲得还是做到了少讲但不够精讲,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去学但引导不到位,学生读的不够味。尤其是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上,朗读的形式较为单一,而且让学生模仿读这个环节很失败,没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没能调动学生朗读的情感,没有把学生带入朗读的情境。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应该创设轻松愉悦、丰富有趣氛围让学生夸张的表演、尽情的朗读。但纵观我的整堂课却没有让低年级的学生释放出他们的本性----发挥出动好表现的性格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我本课教学的重点,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努力的达成目标,而不是良好的完成目标,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好钢是炼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篇8: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

薛老师采用了类似于“抛盘子”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实际, 瞄准时机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思考, 从而得到能力的提升。

课始, 薛老师首先将文中相关词语竖着排列出现:第一列是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第二列是乌鸦、喜鹊、杜鹃;第三列是鸟的叫声;第四列是梨五杏四等四句农谚。然后按照归类后的词语串进行教学, 在闲聊之中让学生明白几句农谚的意思。而后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横着读, 第一行“梨树、乌鸦、哇哇、梨五杏四”, 第二行……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们对有联系的词语记忆得更多更快更持久, 同时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此处, 薛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 让语言首先在学生的嘴上活起来, 为后面讲故事环节巧作铺垫。接下来薛老师开始“抛盘子”了:

一抛——话题引入

师:老师先来讲一段故事, 同学们认真听, 听老师讲故事, 听着听着, 你们也会讲故事了, 信不信?你们听:“有一天, 一只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它来浇水、施肥, 过了一天, 猴子又来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 猴子又来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会讲了吗?

生:会讲了!

看到这里, 我心里纳闷:“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天天浇水、施肥, 等着将来吃梨子。”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为什么老师还颠来倒去地说?这薛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到了后面的环节, 我才知道, 这样的重复多遍, 只为在学生心中留下学讲故事的“引子”, 这一设计看似无关痛痒, 其实是化盐入水, 不着一痕。一抛, 高!

二抛——填空完善

仿照例段, 填空。

师:讲得越来越好了, 优秀!比优秀更优秀叫什么?叫“了不得”。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给你一个机会, 这样讲就了不得了!出示:

正当________的时候, 一只__________对猴子说:“________。”猴子一想:“________”于是就___________。

学生讲得声情并茂。

模仿是最深的爱恋, 因为表达的需要, 他们自然会去模仿, 他们的大脑在极速地运转着, “下一句是该谁出场了?猴子又遇到谁了?”学生边琢磨边表达, 最终通过自己的思考, 将这个环节完整地表述出来了。

在领悟课文《猴子种果树》的语言神韵时, 学生的情感移入文本描写的对象上, 这个情感流向需要教师外力的作用, 那就是如下三点:借助纵横比较法;借助想象思维法;借助语言渲染法。如此灵动的主体, 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 并产生移情活动, 文本的语言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同时, 在一个个连续的情境中, 学生进行语言的郊游, 充分享受情境化教学带来的欢乐。二抛, 真高!

三抛——放手讲述

师:讲得真好。比了不得还了不得叫“不得了”。同学们能不得了地讲一讲吗?请大家看着屏幕自己练习一下。 (生自由练习讲)

师:我给你话筒你在上面讲, 我在下面听。 (师说着坐到该生的位置上)

学生讲故事很生动。

师:我要提高一点难度, 下面两段故事, 老师不讲, 你也不许看书, 马上就能讲出来。你能有什么秘诀, 什么办法让所有同学都会讲?

生:背出来。

师:不稀奇。

生: (想了一会) 把树的名字换一换, 鸟的名字、鸟的叫声换一换, 农谚也要换一换。

师:真好!谁来试一试? (逐段讲)

学生讲得较流畅。

高手出招, 看似无形暗含形, 看似无招实有招。有了前面的两步引领, 薛老师此时毫不留情地“放手”了, 没有了语言渲染, 没有了填空, 没有了点拨, 学生们会怎么样呢?显然, 这一次抛出的“盘子”相比前面, 难度明显加大, 但随着教学的推进, 我们欣然发现, 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学生们会有短暂的一筹莫展, 也会有一点点失误, 但在小心翼翼的努力中, 在薛老师这个高超的“抛者”不经意的笑谈中, 他们似乎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和奥妙, 一个个依然讲得精彩生动, 文本的语言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了, 他们都稳稳地接住了这个“盘子”。惊叹中我蓦然领悟:学生智慧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 智慧的生长需要足够的空间、时间, 而这些, 薛老师很巧妙地给了他的学生。三抛, 真的高!

四抛——激发创编

师:猴子一连几年没有种活樱桃树, 你觉得这个猴子心情会怎么样?

生:猴子会很失望、难过……

师:我们再来续编一下: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谁来了?会对猴子说什么?猴子一想, 又怎么样了? (学生练习编故事)

师:老师也编了个故事, 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 一只狡猾的狐狸来了, 它“嘿嘿嘿”地对猴子说:“猴哥, 猴哥, 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有句农谚, ‘樱桃好吃树难栽’那些鸟都不是什么好鸟, 你听它们的话, 就是上了它们的当啊!猴子一想——

(课终, 薛老师让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续编好故事)

教学活动应该是开放的, 不能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约定俗成之中, 薛老师让人始料不及的“创编续讲”这一“盘子”的抛出, 学生必将调动所有已知来续编这个故事, 文本语言最终嵌入学生生命, 明白了耐心、持之以恒、有主见的道理, 学生的心智在更大的时空中得到舒展。

这个“创编续讲”环节, 给学生, 也给所有老师一个启示:以往“带着问号上课, 画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是否应该改变一下?课堂是否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端点?其实, 每一课的结束不仅使他们充满喜悦和满足, 带着收获成长, 更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走向生活, 走向新的思考, 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更广阔的空间, 拓展课堂生活。四抛, 展现创造性, 实在是高!

教学中, 薛老师于闲庭信步的聊天之中, 聊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聊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聊发了学生思考学习的动机, 聊出学生智慧火花的不断闪现, 聊出学生口吐莲花的精彩。他精心“抛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接得住的“盘子”, 每一步都是在学生顺利接好上一个“盘子”的基础上, 仍意犹未尽之时, 不失时机抛出下一个“盘子”, 一个一个“盘子”被他抛得出神入化, 变化多端。

上一篇:请购申领物料流程图下一篇:二班红色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