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2024-04-27

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精选6篇)

篇1: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通过对目前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2-0152-02

在目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文化已全面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基础技术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在我国,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讲授、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饱受争议和批评。最近,不少学者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大学教育方法的主导趋势[1-2]。在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学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特别在大学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3]。其中,“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任务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模式[4-5]。该教学方法完全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为暗线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我校“新产业”大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下,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以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提出开放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以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遇到不少挑战。其中不少基础课老师反映“不知道如何教”,而学生在课堂上差强人意,认真听课并能与教师互动的比率不到70%。随着智能信息时代的推进,这种现象表现越来越明显。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赘龇矫妫?

1)学生普遍对课程重视不够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程,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这类学生刚从高考紧张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心里或多或少呈现出的膨胀状态。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内容一般独立于某个专业应用领域的知识,因此学生普遍表出现学习的兴趣度不高,课堂上表现懒散。

2)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应考式教育中脱离出来,习惯被老师“牵”着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书本外练习,学生习惯性以“书本上找不到”为理由而懒于思考。目前,国内网络环境已逐步全面完善,利用手机等上网工具能时时刻刻从网上获取相关答案,但学生还普遍未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去自主搜索知识,并加以分析而给出最佳答案。

3)教学内容难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时代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也随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版本更新,由于撰写和出版等各种因素,学生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化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步伐也一直在进行中。传统的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表现为辅,难以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效。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平时上课应付任务,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能通过考试,而部分学习认真的学生却需要在考前花大把精力准备,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PPT讲授、课后练习题辅助为主,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的操作,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如果让学生完成独立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设计到制作、讲授PPT等步骤,可能会由于无法完成任务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本文提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外大作业入手进行探讨,提出以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的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以开放式作业取代传统的客观题和主观题

传统的作业形式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简答题)为主,由于这类作业存在答案的绝对性、形式的单一性等问题,导致任课教师给出的评价形式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练习的作业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作业布置。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阶段,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让学生提出购买电脑的相关配置等。

2)以学生为主体,寻找问题,布置任务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翻新,任课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最新信息知识。因此,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目的将传统的以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什么,转换为学生希望学到什么。根据任课教师设定的目标和范围,让学生主动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讨论,查找分析问题答案

开放式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佳选择。通过开放任务的布置,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自主和协作学习,开拓思维,充分挖掘学生在不同层次方向的学习潜力。将传统局限于书本上翻寻答案,转换到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去寻找最佳选择方案,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任课教师建议对答案进行评价

以分组的形式对答案进行讲解,让全班同学以自己的理解程度对答案进行评价。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程度、作业分析详细度、分析深度、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对问题思考的扩展程度等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真正地客观、公正体现出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

为了使开放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从总体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开放式作业布置需系统、科学

教师在明确开放式驱动教学的目标和基础要求基础上,需系统、科学布置开放式任务,制定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任务,既不能难度太高,导致失去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分降低难度标准,让学生难以发挥其水平。

2)任务分组需合理

在布置开放式作业后,学生以自主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每位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分组结合,使其能够保?C学习的有序进行,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个人能力。

3)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开放式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的角色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不少变化,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教师需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任务的设计因材施教,难易程度适中,真正地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本次选取我校2017级力学班学生(45人)作为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并将其与未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2016级力学班(45人)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练习和期末成绩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2017级力学班的学生表现都优于2016班力学班学生,尤其是在课堂表现方面,认真听课率达到85%以上。从各项数据的对比说明,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论

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因此本文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为主体驱动、教师辅助协同的开放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布置开放式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我要学”,分组协作,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开放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力。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该模式继续探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更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文静,彭坚.“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高教探索,2006(4):65-66.[2] 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3] 禹奇才,张俊平,张灵,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4.[4]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5] 汤赞.任务驱动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0): 151-152.

篇2: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蔡芸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2200)

摘要: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最优模式。通过实践,探索出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开展教学的设施步骤、作用及保证措施。增强了学生职业素养、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动手解决计算机应用中遇到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教学要求。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法;做中学

作者简介:蔡芸(1972-),女,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管理等。

从 年开始,高等院校连续进行了十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教育也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是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旨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一般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提炼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交流和开发应用的能力是21 世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当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改革中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项目,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能力弱。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从“Windows XP+Office ”到现在的“Windows 7+Office ”以及计算机硬件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越来越细,然而学时数却未增加。据了解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实验总计有64 个学时左右,教师为了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只能占用实验学时数,更甚至是遇到节假日还放掉几个学时,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但根据教学进度又要学习新的知识,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单一。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一般采用的幻灯片形式,比以前的“粉笔+ 黑板”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加大了,形象也更直观了。但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乏味,而缺乏听课的积极性;而一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因为课程内容相对丰富,实践性又强,觉得老师讲得太快了,跟不上,难以消化,这样也导致挫伤学生积极性;基础中等的学生受到他们的影响,听课效果也不理想。

3.教材内容滞后,评价方式不客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更新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尤其是实训教材更为缺乏。很多学校的评价还采用闭卷加笔试的方式,客观地讲有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是能够做得出来的,但笔试往往不会表达。这样的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项目教学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项目,而每个单元或模块还要围绕整体项目设计出单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整理资料,然后确定项目的实施方案,直到解决问题。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驱动”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2)“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习者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感。

(3)“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可能在社会各行业中已经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

1.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性内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加工、控制等信息处理方面不同专业应该具备的计算机知识。(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具备初步的应用程序开发基础。能够使用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自我学习。(3)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项目需求分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施、上机实践与答辩,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观察与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1)编写实训教材。基于上述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的定位,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并以“Windows 7+Office 2010”作为平台。整个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为实施教学手段,针对教学过程“做中学”的特点,为了解决教材内容滞后,实训教材更缺乏等问题,组织编写了适合现代教育情境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课程每个项目均来自生活实践,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将内容分解成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商务文档制作、电子表格综合应用、网络综合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和多媒体综合应用7大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再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成不同的若干任务。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内容循序渐进。通过反复训练,融合课程知识点通过“做中学”获得20 个可展示成果。每个任务对应一个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包括能力训练任务、能力实现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和训练可展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灌输基础理论,将知识点融入项目训练中,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操作模块,完成技能强化训练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3.课程考核设计。考核是教学实践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考核结果直接反映了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成败和优劣。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化模块式考核和期末综合考试的形式。随着教学的进程,每讲完一个模块都对该模块进行考核,考核以上机操作为主,以80 分为合格标准;对该模块的教学中缺课或缺作业超过1/3 的同学不允许参加考试,须重修补齐课程后再考;模块考试不合格的需重修该模块。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的形式,内容以完成综合文档和电子表格的处理工作为主,仍以80 分为合格标准。只有上述各次考核均达到合格标准的同学才算通过本门课程,总评成绩为各模块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算术平均值;否则该课程不予通过,并安排重修未通过的模块。

四、结语

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使基础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任务驱动,教学主线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培养学生具备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office 办公自动化方面的系统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及任务中,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艳光,闰丽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

篇3: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实际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具体地说,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学生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采取演示或讲解的方式给出任务,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新知识、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边学边做,最终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完成一个个任务,由此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 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问题推进式教学模式,所有教学内容蕴含在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和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各种可能的方案,探索最佳解决办法。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置于接近真实的环境中,避免了以单纯线性方式开展教学,这样能有效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提高知识迁移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中,一方面任务是开放性的,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去完成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流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的积极互动,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一) 教师设计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是任务驱动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在设计任务时,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 较强的实用性

任务应该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不能凭空捏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任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冲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点贯穿于任务中

任务的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包含基本教学知识点。因此,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据此设计出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3. 开放性和探索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任务应是开放的,给学生充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能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索,最后的结果可以多姿多彩。

(二) 教师提出任务,学生接受任务

为了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综合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出任务阶段,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任务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或提示,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三) 教师指导监督,学生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阶段,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完成各项任务。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求助于教师或同学。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还有学生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意识。

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进行个体辅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随时需要教师的监控,教师要全面引导学生朝任务完成的方向努力,直至整个教学的完成。

(四) 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进行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当及时把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反馈、点评。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经验、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展示一些优秀成果,鼓励和赞扬学生们的创新行为,激励学生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能力的发展以及完成任务的质量。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 任务模块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字处理软件、Exce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考虑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将各章节划分为成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可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详细的任务。

每个模块中,任务的设计既要包含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含一些任务的延伸部分和扩展点。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综合的作业设计,例如“当前主流电脑配置和设计”、“Word图文混排设计”、“Excel应用设计”、“PowerPoin创意展示”等。从学生提交的作业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创意,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 具体任务设计

在每一个模块中,依照内容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设计多个具体任务。以Word软件的使用为例,可以设计6个具体任务:通知、成绩单、电子贺卡、校园海报、个人简历和论文编排,如表1所示。

以上Word教学任务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应用,而且贯穿了Word的大部分知识点。当学生完成这6个任务后,会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而且基本上可以胜任Word软件的各种应用场合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不同,还提供有不同难度的任务供学生选择,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因此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内容多, 涉及知识面广, 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宋君安.关于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2]刘建平.“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

篇4: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中小学推进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来,高校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认真学习、观摩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分析出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非常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以下问题:1,参与学习的同学基础层次不同。2,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3,学生应试心理严重,知识和技能拓展不够。4,学生偏重上网娱乐,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

二、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引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所示。教师首先对自己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本次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活动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本次课的活动任务,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应尽可能吻合,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对所学专业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教学环境将活动任务呈现出来,学生得到活动任务后,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操作,有体验成功或失败,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如果遇到困难自己一时无法解决,也可以在书本、软件等上寻找帮助,实在不行才向老师提出疑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相应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当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或遇到任务难以独立完成时,学生可采取小组协作学习。这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意见交流以及辩论、实际操作等形式协作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分析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学会接纳和反思。学生由此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学生都完成了活动任务后,进行学习交流及成果的展示。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可以跨越小组进行交流,寻求到更加灵活多变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

在“活动任务呈现”、“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协作学习”、“学习交流、成果展示”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处于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同时,引导他们碰到相关问题如何利用书本、网络、软件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鼓励他们,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活动任务。在“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小组协作学习”、“学习交流、成果展示”这几个环节中,教师还要不忘对他们的活动作出评价,鼓励、引导他们向完成任务的方向迈进。

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总结评议”。由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不突出,因此,在一个学习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完成深层次的知识建构。然后是“活动成果评价”。在学生的活动任务都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每个活动成果作出相应的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准确的知识信息。最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本次的活动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成果,对活动课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为下一次任务中的活动目标分析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结束语

篇5: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问题,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

目前,中职学校一年级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学、初、高中三阶段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科学,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累累重复,学生进入中职前已有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都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给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现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谈一些想法。

一、以掌握理论精髓为目的,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概念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1)设计任务;(2)提出任务;(3)分析任务;(4)探索并完成任务;(5)评价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2003时,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文档,其中包括在Word2003中制作的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以《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电脑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活跃,上网搜索,查找资料,自由创作,进行各种尝试:有的学生把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制成表格;有的学生以专业的名人、品牌、名产品等作为插入图片;有的学生则通过制作艺术字和绘制图形来介绍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巧妙地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具有专业“情境”的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车世界”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与专业密切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有专家认为,每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一般只用了某一软件的20%的功能。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网页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1)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网页性能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

(2)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强调不同的制作要求。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版面要求和视觉效果上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3)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则可在网页内容和版面要求方面提出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三)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任务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设计出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这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1)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来分组,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或者熟悉不同应用软件的学生的搭配。(2)设计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任务,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带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结合就业思想教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项任务: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资料,应用word2003制作一份职业生涯专题报纸;应用Powerpoint2003制作《我的未来》演示文稿;应用FrontPage制作个性网页。(3)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等形式实现多向交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合作,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探讨任务评价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致力于反映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这种主动的建构是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制作某种产品(如电子作品)等活动体现出来的。任务

驱动法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任务,其评价对象从面向知识转向面向能力,注重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评价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作品评价”环节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根据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量规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自评。教师利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学习作品,台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理解,获得共识。最后教师点评,指出每一学习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选取各班的优秀学习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供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更加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再次分析任务,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

三、以顺利进行教学为目的,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现有教材的不合理性已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例如,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在这本教材中没有提供例题,只是将基本操作的步骤加以详细地叙述,就像一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与小学、初中的教材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衔接要点,力求以任务驱动法开发校本教材,收集任务驱动法教学课例,教材编排的风格与体系应该能够为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以发散思维为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像出行一样,任务驱动法只给出学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学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飞机去,搭火车去或是走路去: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如同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一样,只要他认真体验出行这个过程就足够了,走路虽慢,但可以看风景;飞机虽快,但成本高。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时空下也需要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高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任务”设计的原则和实施过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扩展较快,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三差”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再者,很多新创办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不用心学习,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吃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志,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要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志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切实提高其计算机基础的应用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结合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采用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循序渐进的方法。各门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其知志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而不是线性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可没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它的知志体系较难把握。

另外,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老师是学生获取知志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志要靠老师向学生传授。现在,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志和信息,不一定非得完全要靠课堂上获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尤其是这样。

三、任务驱动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法要求以大纲为蓝本,以考试为手段,是从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实践课以具体问题或任务驱动通过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灵活运用知志的能力,进行主动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任务或实例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任务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落脚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

为使每个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志,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一)结合学生情况,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制定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被动学吸收”转化为“主动创造”,把学生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上,注意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寻求知志。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每一章设计一个打任务,再根据具体章节,把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组成。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探索研究,边学边练

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边学边练。精心设计的任务贯穿整个学期,与理论课教学进度相一致。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志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学生收集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或学科应用方面的资料。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时,学生将收集的材料用Word加工处理,然后分析有用的材料制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时,要求学生将最终的演示文稿制作成网页。

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

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志、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学生相互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通过团结协作学习,学生能够从大同的任务中找到异同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驱动学生更强烈的创造挑战欲望。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同学的交流合作、老师的启发引导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四)采用表扬激励的良性评价机制

任务驱动法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的思路、表现形式、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答案并不唯一,因人而异。不能靠主观地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自己评比,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通过这种方式灵活多样展示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志,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志的水平和审美水平,找到自身不足,又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

(五)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

教师可以架设一台FTP服务器或者是制作一个网页、申请博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课件、案例精选、课后习题、参考教材、考试样题等上传到服务器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供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学习到自己所需知志,为本课程全方位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五、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遵循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志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志的主动建构者,将教师由知志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1.教师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准确。除了准备高质量的教案,还要设计可操作性、综合性较强的任务。首先从感性上吸引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坐着讲课,绝不能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困倦、疲劳。为了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可在多媒体教学同时,适时适当的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要主动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都可以将学生吸收到老师的教学体系中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与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

3.很多老师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这个问题恐怕在很多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向单位时间争取效率,要抓住本质的东西。教学时突出基本原理、方法;具体操作细节留做自学或实验。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应用案例引出相关技术,再围绕案例讲解基本概念、基本技术,最后总结提高。配合使用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语

上一篇: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讲话下一篇:蒹葭后传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