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

2024-04-13

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精选6篇)

篇1: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

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

科学而新颖的课题的选定,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勾划出研究大致轮廓的过程,是对提出的初步研究假设进行为断检验的过程。最初往往是在阅读、研究有关领域的文献中,如教育期刊、研究报告,受到某一点启发,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假设,进而带着这个粗泛的想法广泛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该问题目前被关注的程度。随着思考的深入,原来朦胧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集中、清晰和明确,不仅对此问题大致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且形成了如何进一步研究该问题的初步思路,这时就可以确定课题了。选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性质、方向不同,加上研究者本身的差异,因此,选题方法无一定之规。

提出问题常用的思维的方式:

㈠雪中送炭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按常规的方法去处理,效果往往不好。这时教师不应回避矛盾,也不应墨守成规,而应针对问题,解放思想,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㈡锦上添花法。意思是在某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如何吸收另一做法中好的因素,使原来的理论、措施更加完善。

㈢移花接木法。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能不能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某一学科的理论或教学经验能不能运用到另一学科的教学?参照某一新理论、新思想来审视幼儿教育中的问题:主体教育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班杜拉的理论等,但不可生搬硬套。

㈣常中有变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往往对各种类型课的教学,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工作也形成的一定的“常式”,有了这个“常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有规可循。然而我们不能把“常式”当作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应进一步思考:这个“常式”是不是最好的?它有没有变式?是否可反“常式”而行之?

篇2: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的实质是什么?C规律的运用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A认识和探索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什么?B创新

哪个是影响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化、多样性的原因B不同的教育哲学观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C教育和现象与客观事实

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属于哪一类?C科学科学方法

基础研究在于创新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回答的是哪类问题?A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回答的哪类问题?D是什么的问题

发展研究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哪类问题?B如何改进的问题 比较与评价研究是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问题是哪类问题?C怎么样的问题

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回答的问题是哪类问题?D奖会怎么样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归纳法在思维方式上属于何种思维范围?A形象具体思维的范围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法在思维方式上属于何种思维范围?B抽象思维的范围

在我们人力、物力和时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选题时应选什么样的问题?A择带基础性、全局性、规律性问题

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A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下列内容哪个属于一次文献?A专著

下列内容哪个属于二次文献?C索引

下列内容哪个属于三次文献?B进展报告

课题论证主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C对选定的部下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就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有关文献资料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全面检索文献对查阅范围的要求是什么?A国内外所有的有关研究成果

下列哪种取样方式属于简单随机取样?C随机乱数表

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有(1)历史性(2)具体性(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C(1)(2)(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包括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是A搜集分析与鉴别史料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包括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次是B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包括三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C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分析与鉴别史料的方法是A校勘

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是(1)古与今的关系(2)史与论的关系(3)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C(2)(3)

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定观察内容(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3)制定观察记录表(4)训练观察人员D(1)(2)(3)(4)

下列说法中不条例教育观察研究的是B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下列说法中符合非结构观察的是C获得的材料比较零散

下列说法中哪些属于全结构式观察的特点(1)在实验室中进行(2)有详细的观察计划(3)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4)可全面控制D(1)(2)(3)(4)

下列教育观察记录中属于描述记录法的是A连续记录法

时间取样法主要观察和记录:(1)行为呈现与否(2)行为呈现频率(3)行为持续时间(4)

行为发生背景C(1)(2)(3)

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是B间接观察

在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不适宜采用的观察类型是C结构式观察

历史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调查是美国学者C赖斯在1897年所作的学校拼写练习调查。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某中学的师资状况,有效克服以偏还赅全的弊病,宜采用A普遍调查 采用教育调查研究了解某中学的师资状况时,为了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了解总体特性,宜采用B抽样调查

用数字1代表男数字2代表女,这种测量属于A定名测量

对儿童阅读能力进行测量时,将儿童阅读能力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这种测量属于B定序测量

在身体检查中,对学生的身高进行测量,测得某学生的身高为1。76,这种测量属于D比率测量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有:(1)诊断作用(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3)评价作用(4)有理想的区分度

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是C无关变量

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进行教学方法的实验,实验设计中规定的教学方法是实验的A自变量

在“不同材料对概念理解的影响中”,材料的种类是A自变量

在男女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职业态度各类指标分数是B因变量

在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课题中,学生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是C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某些因互难以操纵,对难以操纵的变量一般将其作为加以控制C无变变量

判定研究对象具有哪些性质,或者鉴别某种因素菜否存在以及某些因素之间 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实验是D定性实验

在实验的控制程度上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是A前实验

()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结果。A内存效度

一项在郊区学校4年级学生中获得的实验结果是否对城区学校也适用,B外在效度就是考虑这类问题。

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每一组成员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是A组向设计

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每个成员轮渡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普量算是,即每个成员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是B组内设计

对客观事物作直接陈述的命题,即直接描述客观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命题是B事实命题

在教育研究中,总结教育经验或对通过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研究,都要运用C归纳法

在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中,基本模式:R O1XO2R O3 O4D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在定性分析中,()表明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它情景的程度。D外在效度

在对资料进行分类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等分类属于C现象分类

在对资料进行分类时,把某一问题的研究按研究思路来分类,例如把教学按模式分类属于D本质分类

在归纳分析中虽然简单实用但结论欠准确的方法是B简单枚举法

在归纳分析中,可行性和结论的可靠性都较高的方法是C科学归纳法

有人对某专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该地区两个县经济发展水平

一致相当的情况下,辍学率却有很大不同,后经调查发现,一个县的领导对辍学现象极其重视,另一个县的领导对此重视不足,由此得出结论,领导重视是导致辍学义高低的重要原因,这种归纳分析法是B求异法

通过对教育文献的比较,发现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这种研究是D定性研究 研究者访问学生以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这种研究是C定性研究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A检验

以下哪些不属于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B方法

学生的身高是D比率数据资料

学生的体重是D比率数据资料

学生的智商分数是C等距数据资料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D比率数据资料

四分差是B差异量数

标准差是B差异量数

全距是B差异量数

平均差是B差异量数

方差是B差异量数

标准分数是C地位量数

百分等级是C地位量数

平均数是A集中量数

中数是A集中量数

众数是A集中量数

几何平均A集中量数

以下哪些不属于教育调查报告的组成部分B结果

以下哪些不属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D正文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统计图的组成部分B坐标轴

篇3: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选题方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选题,意义,原则,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概念, 说它大, 它能够涉及整个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说它小, 它可被限定在人们工作或生活的狭小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范畴要拓展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及其公共小品设计等等, 所以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方向的选题, 一直以来倍受业内人士的关注。而同时,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新生产物, 环境艺术设计算是一门科学吗?

如果这个问题在1998年时被提出, 恐怕多数人会持否定回答。因为在当时, 环境艺术设计还仅停留在室内设计和工艺美术的层面上。但是,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国内外文化和专业知识交流的频繁, 人们思想和视野的逐渐开放, 在今天, 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涵盖了包括计算机学、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人类学、环境科学等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分支。《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所以, 当环境艺术设计以这样一个系统知识体系出现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应该给予其一个确切的定位。笔者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技术和实践作支撑。所以对于专业人员来讲, 想要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涉及到科研选题, 究竟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选题原则, 它对整个社会及人类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这都是我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归纳的。

科学研究基本流程的第一步就是“科学问题的提出”。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也是决定科研成败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专业资源共享、人们开始缺乏独立思考的年代, 能够提出一个真正发人深省的突破性问题是不容易的。不过, 尽管如此, 我们依然不能停止求知的脚步。英国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认为, 选择课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所以笔者将从选题出发, 运用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来论述如何做好科研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搞科研选对题, 就像治病找对医。科研选题的意义无论对科研工作者本人, 还是对所在学科领域的社会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 从个体层面, 好的选题能给研究者提供正确的引导。所谓“选对题”,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定好了研究方向, 二是选对了研究课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 研究方向决定着研究集体和个人, 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研究探索的主攻方向;研究课题则是在这个主攻方向下, 选定进攻的突破口与制高点, 明确在这个方向的所要完成的具体课题任务, 并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步骤, 以及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和途径。比如, 选题名为《论如何实现城市建筑的情感化》, 那么这就为整个研究设定了一个基调。这个研究, 主要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建筑设计方向里的情感建筑课题, 那么接下来, 研究者就要顺着情感建筑的路线往下走。当然, 笔者在这里只是列举一个容易理解的选题, 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正确的选题对研究者的引导作用。事实上, 在人们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时, 选题往往因为研究者对其设定的范围较广, 难度较大或研究方法不当而减慢了研究的进程。但从选题本身来说, 对社会及人类是具有重要或重大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研究方向正确, 科研无论成功与失败, 都有价值。而且有可能“失此得彼”, 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

其次, 选题的确立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哪条路是行不通或徒劳的。科学研究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 漫无目的的研究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 有了问题, 才谈得上问题的解决。对问题认识得越清楚, 对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当研究者发现, 一个选题让自己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或者在自己研读其他相关资料后而产生否定选题的念头时, 有可能之前的选题是一条死路, 它违背了社会及自然的某些发展规律, 使得研究不能继续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在今后的选题过程中, 研究者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在定题之前多多查阅相关资料, 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唯心主义世界观让牛顿在晚年时转入神学课题, 写了不少论证“上帝存在”的论文, 使他虚度了后半生, 所以从这点也能够看出, 选题的好坏与方向对研究者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 从社会层面, 好的选题无疑可以造福人类。不论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门学科, 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一个好的选题为其自身能够得以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人类生活能够不断受益于新的技术、理念及方法,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有人在研究最初, 提出了一个正确的科研选题。就像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 颠覆了当时全球建筑的形式, 成功改变了20世纪世界城市的天际线。而他的理论一直到今天, 仍然被设计师们广泛应用着。再如美国的建筑大师赖特, 他提出的有机建筑的概念, 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之前在第一小节已经提到, 选题的直接意义是造福人类, 所以选题牵涉到的内容应该是以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 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 选题首先要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前提。就像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内出现的人体工程学, 这一理论就是基于满足人体需要而提出的。不论是人机关系还是人与空间的关系, 都是以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的需要为前提的。再比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及欧美地区的波普运动, 它也是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在当时, 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 人们希望能够用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挑战现代主义风格, 所以波普运动尽管风靡一时, 但是它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目的性却显而易见。归根到底, 科研选题只有面向社会, 面向生产实际, 其成果才能被社会所吸收、消化,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上, 满足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性原则

科研课题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目的在于揭示自然规律, 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 强调其学术价值;后者则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相联系, 注重实际效果。笔者这里说的创新, 是基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 而不是在应用研究上耍小聪明。就像建一座大楼, 如果基础打得不牢, 即便有再多的新技术, 最后也经不起一阵大风吹。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精髓, 科研选题最好选择“研究空白”或“未被开垦”的方向和领域。作为刚刚兴起十余年的环境艺术设计来说, 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太多。这一专业本身就需要专业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当然, 这是针对应用能力。而对于基础研究上的创新, 尤其是理论创新, 笔者认为会更重要。比如, 会否有人提出, 环境艺术设计每隔几年将会是一个调整期;是否我们的社会应该适时停下脚步来, 修整和翻新已过时的和损坏的设计;如果环境设计进入调整期, 那么对经济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如果这一研究能够深入下去, 或许能够改变一些城市环境设计两头大的凌乱面貌。另外, 有的课题可能是别人都在做, 却一直没有深入进去, 或者说是方向走错了的, 那么此时, 如果我们能够针对前人的理论查漏补缺, 这也是一种创新。科学有其连续性, 所有的创新都必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从前人成功的结果中吸取经验, 从前人失败的结果中吸取教训, 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

3、可行性原则

因为社会存在局限性, 所以很多课题也许在未来是可行的, 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却被限制住了。可行性原则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特征, 也直接体现了科研的条件性。选题遵循可行性 (或现实可能性) 原则, 十分重要。一般来说, 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往往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和要素, 即理论条件、物质条件、能力条件和人、财、物三要素。如果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不具备, 所需的基本条件经过努力后还是难以达到或者根本不可能达到, 那么, 不管该课题多么被需要, 多么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也是不能成功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被大家称为“未建成大师”, 原因就在于他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是在纸上或模型上完成, 而没有投入到现实的建筑中去。我们可以暂时说他的理念不具备可行性, 也许从长远来讲, 或许有一天当上述的三个基本条件和要素都具备了之后, “未建成”将会成为“可建成”, 但选题要考虑眼下的要求,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也曾说:“选择题目不能草率, 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选题就等于零。”

4、实用性原则

华而不实是搞科研的大忌, 对研究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如此。在设计领域内, 功能和形式谁轻谁重, 早已成为一百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从笔者看来, 设计应该在先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再强调形式, 也就是说, 实用为首。那么我们再回到选题上来, 具体说, 选题强调实用性就是其要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 影响劳动成果的难题, 这必须要研究者从所从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自己的业务专长,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去挖掘和开拓客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环境艺术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十分密切, 关于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也是数目繁多, 这主要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重大问题, 把艺术设计纳入社会问题的范畴, 这就是一种实用性的体现。一个选题的提出能够给社会及人类带来巨大效益, 能够使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 这就是好的选题。例如约翰.纳什的博弈论, 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生成败密切相关, 无论是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还是国际关系学上它都被广泛的应用。

三、选题的方向

1、抓主流, 抓热点

如果说推荐一种较为稳妥的选题方向的话, 必然是和现如今社会发展相同步, 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选题最为合适。很多人认为热点问题大家都在谈, 如果自己也写的话, 难免会沦入千篇一律的窘境之中。但笔者认为其实不然。虽然热点问题的数量有限, 但是针对热点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却有千百样。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里, 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有人性化设计, 绿色设计, 设计的高度现代化与民族化、个性化与服务方便变化, 高科技设计, 情感设计等等, 研究者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点切入进行研究, 就算别人都在写, 你只要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 你的选题就是一个好的选题。时下人们开始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对人们的教育, 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墙。河北省保定市在此就成为了一个典范。在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把建设村中一条文明街和一片“文化墙”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组织村中的“文化能人”根据各村的实际, 充分发挥其专长, 因地制宜将政策法规、社会公德、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农业科技等内容, 以“顺口溜”、“三字经”或者广告的形式呈现。对此, 研究者就可展开研究, 究竟文化墙的出现迎合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热点中的哪个点?为何文化墙能够备受广大民众的推崇和追捧, 它背后又蕴藏了哪些民族和文化的价值?所以说, 迎合主流与热点绝对能够出现好的选题, 但前提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足够的创新。

2、以特色资源和现有条件为导向

这一方向, 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所引出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科学技术的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可以针对民族特色及不同地区的地域性, 来确定选题的方向。要掌握特色资源和现有条件, 应首先关注各种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的因素, 其着眼点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工艺等源于自然产生的乡土特征, 还需关注特定地点、文化, 关心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与熟悉的生活轨迹, 关心地方历史、地理、人性价值、经济、科技、以及传统特色的文化生活。例如名为《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这一选题, 就是作者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生态生土窑洞的大量实地考察及阅读有关著作, 研究了这种生土民居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并深入分析了窑洞民居的生态学、建筑学和人文生态学的意义。通过对窑洞民居失落原因的分析后, 提出了其再生的可能性, 以及对未来建筑和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一选题提出的目的, 是为了能够在对古老的原生态生土民居的研究基础上, 探究今后人类如何建造出理想的家园。

3、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为新方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飞速发展, 将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材料以及先进的加工机具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使他们在进行设计时, 能够尽量发挥想象力;而另一方面, 如何发明一系列新技术, 使其能够为设计提供便利, 恐怕比如何使用它们更引人关注。它像是一种超前的设想, 使研究者在处于萌芽状态的相关行业的科技发展中, 开始了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而这最典型的例子, 就要属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出现了。回想一下这十年间, 两项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它们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设计方法及表达方式.甚至是工作场所的面貌。各种各样的设计软件层出不穷, 它们被运用到相关专业领域后都能够为其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而多媒体的宣传更是为商家提供了和消费者沟通的最佳渠道。再如, 飞利浦公司自1996年开始, 就在世界范围内召开了一系列以“城市·居民·灯光”为主题的论坛, 并推出其先进的照明技术和理念。这一实践发展十余年后, 在今天, 人们已可以通过手机向某个地址发送个人化的信息, 实现城市·居民·灯光的完美结合。比如天黑之后, 人们就能够发送一个小小的爱心到外滩的景观墙上, 通过与别人的分享, 完成了私人信息的公共表达, 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说, 针对现如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而做的选题, 是需要带有一定前瞻性的。如果最后够取得实质性成果, 那么很有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四、结语

总之,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适合自己和整个行业发展的选题, 是每一个研究者所要面对的至关重要的, 影响全局的问题。往往一个选题, 除了本专业外还涉及到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 所以我们在思考选题之前, 应该深入了解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这样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迈向更高的台阶, 也少走了许多弯路。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大学科, 它包含的知识面太广泛, 所以想要将其某一个方面研究透彻, 都是需要研究者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的。但是笔者坚信, 只要每个研究者和其他研究者分工合作,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坚持长期的、系统的研究, 善于积累点滴, 逐步提高, 最后必将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篇4:教育科研的选题方法

一般来说,一项新的、正式的科研课题的确定大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过程:a.提出科研课题;b.对课题进行初步论证;c.将课题具体化;d. 撰写选题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1.选题的策略

(1)从教育实际工作需要中选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从教育文献中选择题目

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查阅与评价研究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进展状况如何,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已有研究的完成质量,如果发现已有研究质量不高,这就说明该问题值得研究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研究资料中被忽视的“空白点”;注意发现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注意发现已有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选择教育科学研究题目要注意可行性

研究者要根据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和课题的深度。主观条件指研究者为完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对有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它反映了研究者承担课题的可能性和完成课题的水平。客观条件指完成某课题所必须具备的设备、仪器、工具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图书资料等。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选题必须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它。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课题按研究深度的高低是分层次的,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的研究深度。按照研究深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①描述性课题是指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师生活状况调查、学生看电视情况调查等都是描述性的研究课题;

②因果性课题是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它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属于因果性课题;

③预测性课题是指在弄清了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它主要回答“将来怎样”的问题,如探讨下个世纪中国教育状况,就属于预测课题。

在上述三类课题中,描述性课题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小,层次低;因果性课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而预测性课题则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难度很大。研究者对课题的层次性、难易性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从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担任课程范围内选择教育研究题目

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选定教育研究题目,只有紧密地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而有人因临时的兴趣,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有人偶然得到其他专业的资料,轻易决定选择脱离自己专业的研究题目,结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分析肤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目前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题目往往偏大

初做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考虑各方面研究的条件,选择的研究题目往往偏大,结果不是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材料,得不到可靠的、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的科学结论。

(2)对应用性选题重视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性的选题中,理论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大,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较小;二是在应用性课题中,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探讨,而是分散、孤立地探讨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细小问题。这种局面与社会需要相距较远,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很小。

(3)研究选题的系统性、连续性、积累性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者在选题时不注意查阅研究文献,不了解他人研究结果和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深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二是许多研究者研究方向不明确,选题前后无关联,不能使自己的研究课题把握住问题发展的脉络而层层深入,而是在一些毫不相关的课题上按自己兴趣随意选择。

(4)描述性课题多,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少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描述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方面的课题比较多,对各种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次上,而对学生发展规律、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等研究少,即缺乏因果性、预测性的研究课题,使教育科研难以发挥其解释与预测功能,妨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高。

(5)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低

许多研究课题未能同有关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问题较表浅,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深度。因此,目前大量研究未能在有关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很多研究结果也未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概括。

(6)单一性课题多,综合性课题少

目前,研究课题大多从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人手,缺少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科研合作大多局限在同一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同一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未能对一些较大课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7)对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重视不够

在目前众多的教育学科研究课题中,有关研究方法、方法学方面的课题极少。由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因而目前国外对方法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3.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课题基本选定后,研究者一般需要对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地论证。做好研究课题的论证工作,对撰写好课题申请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起重要指导作用。

(2)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是争取科研项目立项并取得资助的需要。根据研究者的课题论证报告,学校、基金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了解研究课题的价值,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决定是否对项目进行资助。

课题论证报告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科研基金申请书”、“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申请表”等等。对于研究者来讲,课题论证报告又是“研究课题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题目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材料来源、研究步骤、经费预算等。在此不做更多的介绍。

篇5:幼儿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常用方法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 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

内容摘要: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提倡向“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叙事研究转向”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职业生活的研究存在交叉之处,由此产生了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推动职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关注实践的叙事研究方式,并运用到了职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叙事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科研兴校”的期待相距甚远。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滞后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课改理念之间的差距。因此,要真正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受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掌握的有效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如此,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6.教学叙事的区别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

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分两类: 1.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研究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2.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对象。研究主要由教育研究者实施。

当然,这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而并列的,它们原本是相互牵连的。因为即使在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教师本人在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是,这种叙述将使教师自己进入一种“自我构建”的状态,将使教师形成“自我意识”。

(五)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即研究“故事” “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淡无痕迹的、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若有若无的,它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课堂、影响着生活。因此,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或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1.教师的叙事研究的内容

⑴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⑵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⑶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2.教学叙事的内容分类

⑴教学叙事。“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教学叙事”类似以往的“教学案例”,但“教学叙事”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而且强调“叙述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节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位,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是十分适合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对象。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叙事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设计思想、基本过程、教学要点、课堂效果等;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或侧面:教学过程的特定阶段、教材内容的处理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课堂上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学生的争吵或冷场阻碍了教学进程、教师困窘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等。还可以把课前(课前的准备阶段)、课中(课堂教学阶段)、课后(课后的评价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研究对象,也可以有重点地研究其中的某一部分。如某节公开课前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争议,或课后评课引发的不同议论和评价,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⑵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指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和“管理叙事”,一起构成“生活叙事”。

教师的“生活事件”同样是非常丰富的,“生活叙事”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①活动。除课堂教学外,各种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学活动的形态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在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活动主题的设计、组织形式、资源开发和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的参与指导问题等。由于活动的过程和形态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对某次活动的基本过程或某个侧面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叙事研究来提炼教改经验。如近年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教改试验,在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叙述研究提供范例和经验,已成为指导教改的一种主要形式。

②事件。教师工作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构成的。除文化学习外,教师还要关心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多彩而又繁复的学校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会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即使时过境迁,仍会留在记忆的深处,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关注这些事件,就会发现许多值得思索和研究的内容。如一次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一次教室里失物事件的处理、一次失败或成功的家访、一个教师面对自己失误或错误的场景、一本载满师生对话交流的作业本、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贺卡等等。事件的生动感人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应该是选择事件作为叙事研究对象的重要标准。

③人物。教育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在学校生活中,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经常会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或者是一个本校或邻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体会和借鉴许多有益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一种学习指导方法、一条教育原则、一种教学风格、一套管理措施等。由于人的活动和经历往往是丰富和复杂的,因此,研究者还要依据一定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反应研究主题和研究结果。

⑶自传叙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信仰,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故把这种叙事称之为“自传叙事”。

(六)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1.叙事研究的基础是自觉的实践反思

教师的实践反思起源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策略的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身处各种各样的情境,并由此逐渐积累了许多应对情境的策略和经验。这些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自然地、无意识地积累的,是不断尝试的结果。这些经验当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相互抵触和矛盾的。为避免缓慢、随意、低效的经验积累过程,有不少教师对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即有意识的、自觉的实践反思。经常的、自觉的实践反思使零碎的教育经验得到梳理,使教师经历了一个教育策略系统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实践反思是触发叙事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叙事研究内容和材料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自觉地实践反思是叙事研究的基础。2.叙事研究的实施是开放的行动研究

教师的实践反思也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措施和行为,从而达到增进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叙事文本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师在特定阶段、特定情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形象地反映了教育主体的认识水平与教育环境、教育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叙事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途径。

3.叙事研究的取向是教师的经验分享

叙事文本的写作是教师经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师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以潜在的听众(其他教师)为对象的。考虑“听众”的需要,可以作为文本撰写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一个文本是否有价值,是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经验,是有研究者所处的环境、所要交流的对象决定的。因此,文本的完成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交流的开始。教师个人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是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作用。通过交流,文本及其所包含的个人经验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

二、教学叙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叙事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一)激发自己的教育灵感

任何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但又不甘心停留于记流水账,那么,撰写教学叙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教学叙事不仅记录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经历,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二)提炼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叙事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通过实践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分析,明确那些成功教法的指导思想,提炼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叙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都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学叙事适用于教师之间用来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对于教学叙事里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都可以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叙事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了理论而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三、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校本科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理论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 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三)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 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这样看来,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叙事研究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有学者认为,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文本的格式,它与单纯的现场文本和一般的“科研报告”不同,它即要表述现场经验,同时又要解释现场经验的意义及对他人、社会问题的意义。在表述形式上表现为夹叙夹议。叙事研究文本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既有其实践意义,它可以让教师真正进入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又有其理论意义,它可以为建构教育理论积累素材,促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教育叙事的新方向

我国教学研究的新走向具体表现为:

(一)经验总结到反思性教学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反思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二)走向问题解决——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教学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教学研究不过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研究的研究过程。“问题解决”首先意味着教师发现并“提出”了某个“教育问题”。教学研究中的“提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提问者已经“把自己摆进去”。这种“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此问题的袖手“旁观者”;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甩手等待“专家”来解决。

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体温、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度提问,将直接影响着提问者“参与”教学研究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程度。因此,有人将“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作为教学研究的一条首要策略提出来。但由于长久地沉湎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教师往往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所以,教师“发现”“提出”教育问题常需要校外的研究者以“对话”,“交谈”的方式提供批判性教育理念,帮助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

(三)走向叙事研究——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

“叙事研究”(或叙事的教学研究)的主要使命是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篇6: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1)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成果

科学研究不会凭空想象去进行,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会从天而降,它们来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恩格斯说过,“科学的发展是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的”。在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成果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去选取那些“前沿性”的课题。因此,要善于向前人学习,系统地研究已有的成果,占有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牛顿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他继承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这些巨人的知识与成果。在继续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样的选题就是有意义的。

(2)深入被人忽略的角落

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科学及自身的认识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现前人认识自然有其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同代人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和空白。选题时要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寻找矛盾,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被人忽略的角落是大量存在的,从中发现问题需要胆略和学识、认真和细心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可选的题目就会很多。

(3)敢于开拓未知领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没有了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科学研究时要敢于开拓未知领域,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新领域、不断产生新学科的历史。人们现在任务不可能的事物,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解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从事科学研究要敢于迈过去被认为不可逾越的禁区,从自己熟悉的学科跨越到生疏的学科。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揭示自然界物质和运动形式的新规律。所以,要敢于选取那些能开拓未知领域的题目。

(4)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

当然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外,还要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更应注重突出专业特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想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①从生产实践中选题

生产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新产品的开发、工艺的改进、社保的更新、引进新社保操作维护的技术等,只要深入下去,就可以找到“真题真做”的题目。

②从科学研究项目中选题

学生可以从教室成单的科研项目中选题,参与部分设计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③从市场需求中选题

从一些技术市场发布信息中,如需设计一种产品设计或软件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成单部分任务,指导学生来完成,使学生受到锻炼,同时也能了解市场经济规律。

④从实验教学中选题

实验室有许多设备,生产厂家在设计师也有考虑不周到的因素,如信号源频率偏低,直流电源输出无保护等,需要局部改进设计。

⑤从外为中用中选题

一些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某种新产品,可让学生翻译、分析、仿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外文翻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

⑥从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前沿选题

对某一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动态,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⑦从聘用单位的工作需要选题

一些学生毕业之前已与雍容单位签订合同,可结合雍容单位要求选题,这样做更有实际意义,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进入角色。此外,还可根据个人今后的工作志向来选题,如想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学,可选择理论和科研开发性毕业设计课题;想从事工程技术的同学,可选择工程应用型课题等。

⑧从公共的需要选题

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和富有创新的同学,要选择科研开发课题。做这种课题需要学习一些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选题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累计及分析问题和借鉴问题的能力等相适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1)选题不要过难

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些学生在选题时想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将自己几年来的学习所得充分展示出来,因此着眼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角度较新、内容较奇、技术较难的题目,这种精神是指的肯定的,但难度过大,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之无从下手,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全面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2)选题不要过大

选题过大,会使学生把我不住重点,难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容易造成泛泛而论或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对于较大型的题目,最好再细化成若干个小题目,安排几个学生分别完成,单必须明确每个人的分工。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案,使学生都得到提高。

(3)选题不要过于简单

选题不能太小太具体,若题目过于简单,内容太少,就会使学生的工作量不足,以致失去典型意义,无法反应个人的能力,不能收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预期效果。

选题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理论基础好、实际能力强、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可以选一个稍大稍难得毕业论文题目。但一般来说,选题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这样的选题容易驾驭,只要写得深入具体,一样也很有价值。此外,选题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并没有量化的指标和严格的界限,大题不能泛做,但小题可以深做,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4)选题不要脱离实际

选题不要脱离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选一些不着边际让人看不懂的题目,也不能为了赶时髦,选自己美有弄懂或者没有条件的题目。例如,有的学生看到一点凤毛麟角的国外材料,找到几个新名词,为了“求新“就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一知半解,东拼西凑,这样的毕业论文肯定是写不好的。

上一篇:青罕小学教学工作计划201下一篇:总值班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