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常用心理学

2022-09-03

第一篇:幼儿教师常用心理学

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

1

、组数

K

(总体分布为正态)

(

N

为数据个数,

K

取近似整数)

2

、算术平均数

3

、中数

4

、众数

5

、加权平均数

,其中

W

i

为权数

,其中

为各小组的平均数,

n

i

为各小组人数

6

、几何平均数

,其中

n

为数据个数,

X

i

为数据的值

7

、调和平均数

8

、方差与标准差

其中

9

、变异系数

,其中

S

为标准差,

M

为平均数

10

、标准分数

,其中

X

为原始数据,

为平均数,

S

为标准差

11

、全距

R

=最大数-最小数

12

、平均差

13

、四分差

,其中

L

b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F

b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以下的累加次数,

为该四分点所在组的次数,

i

为组距,

N

为数据个数

14

、积差相关

基本公式:

,其中

,

N

为成对数据的数目,

S

x

S

y

分别为

X

Y

的标准差

变形:

差法公式:

用估计平均数计算:

用相关表计算:

15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其中

D

为各对偶等级之差

直接用等级序数计算:

,其中

R

X

R

Y

分别为二变量各等级数

有相同等级时:

16

、肯德尔等级相关

有相同等级:

17

、点二列相关

,其中

是两个二分变量对偶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p

q

是二分变量各自所占的比率,

p+q=1

S

t

是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18

、二列相关

,其中

S

T

是连续变量的标准差与平均数,

y

P

的正态曲线的高度

19

、多系列相关

,其中

P

i

为每系列的次数比率,

y

1

为每一名义变量下限的正态曲线高度,

y

h

为每一名义变量上线的正态曲线高度,

为每一名义变量对偶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S

t

为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20

、总体为正态,

σ

2

已知:

21

、总体为正态,

σ

2

未知:

22

23

24

第二篇: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常用技术

第三讲 团体心理咨询过程常用技术 第一节 团体心理咨询常用的基本技术

一、反映的技术

1、倾听

2、复述

3、反映(内容或情感反映)

4、澄清(具体化)

5、应对提问(反问或让其它成员表达意见)

6、摘要

二、互动的技术

1、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

2、解释

解释是互动技术之一。解释指团体领导者对团体成员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陈述个与意义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成员自我了解并引导成员改变自我的行为。

3、连结

连结是典型的团体技术。领导者将团体成员国表达的观念、行为或情绪相似之处予以衔接,产生关联,或把成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关联的片断资料予以串联,以帮助成员了解彼此的异同之处。增加彼此的认同感,提示重新检试个人资料的机会,使之领悟,并引导走向改变行为的积极方向。或者更进一步找出团体中产生的主题,予以连结,以促进团体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升团体效能和凝聚力。运用连接技术时,同时可鼓励成员间彼此直接自由的沟通,以促进团体的互动与效能。

4、促动(也称催化)是协助成员参加有意义的互动的技术,也是贯穿团体咨询整个过程的技术。(如:热身、破冰等)

5、阻止

阻止是团体领导者防止团体或部分成员的不适当行为所采取的措施。非针对个人,也避免贴标签。

6、保护

保护技术的使用是为了确保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免于不必要的心理冒险,或者不必要的身心伤害而采取的必要性、安全性的反应。

7、支持

支持的技术是指团体领导者给与成员鼓励,增强其信心,也有助于提高团体凝聚力。

8、反馈

反馈也称回馈,给与回馈是团体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是领导者基于对成员的行为过程和了解,表达对成员具体及必要的反应,以利于成员利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

9、自我表露

也称自我开放。指团体领导者在适当的时机有意义、建设性的分享个人类似的经验、感受和看法。

10、折中 领导者以客观公正的立场,邀请团体中的成员表达不同的看法,以确保所有的意见都有一个被听到的公平机会。

11、聚焦

聚焦包括建立、维持或转移焦点的技术,通常领导者可运用活动或练习来建立团体的焦点。

12、引话

引话技术一般用在面对一些较害羞或较沉默的人员,领导者需要适当的鼓励他们发言的时候,注意不要强迫。

13、运用眼神

团体进行过程中,领导者常常需要用目光环视整个团体`,即使团体集中在每个成员身上。另外,还可运用眼神鼓励成员说话或有意转移视线,阻止成员说话。

14、观察

对团体过程的观察是领导者自始至终都需要使用的技术,同时引导成员增进对团体过程的观察力与敏感性,也是领导者重要的领导技术之一。

三、行动的技术

1、起始

起始技术也称开启技术,是领导者用来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团体让成员进入活动状态的技术。一般在团体之初,团体动力停滞,团体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时使用。如;互相拍打穴位。

2、询问 一项重要技术,询问的问题需要与成员自我资料有关。询问可以引导成员深入思考,帮助成员探索自己内心世界,明确成员可以改变的领域。

3、面质

一般以下情况需要面质,成员现在所说的与所做的不一致,成员所说的与所感受的不一致,成员现在所说的与过去所说的不一致,成员所说的与领导者所觉查的不一致。

4、调停

调停是指团体的时间使用不恰当,团体进行的方向与步调偏离主题时所采取的干涉行动。以下情况需要调停,成员反应含有敌意,大部分的成员的意见不正确时,团体成员被迫接受团体的决定,团体制造过分的紧张或顺从的压力等。

5、示范

示范是指通过电影、录象及治疗者、同龄人的适应行为,为团体成员提供仿效的榜样,以矫正不适应的行为。

第一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其他技术

一、角色扮演法

程序:

1、事前的沟通。(激发参与的热情)

2、说明情境。(成员询问并提建议)

3、自愿选择角色。(鼓励成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

4、即兴表演。(鼓励成员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当场发挥)

5、帮助观众做明智观察。

6、表演结束,共同讨论。

7、重演

8、互换角色

9、总结

二、行为训练的技术

1、行为训练的原则: (1)由易到难 (2)提供示范 (3)及时强化

2、行为训练的一般步骤: (1)情景的选择与描述。

情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才可以训练:必须是互动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关键时刻,反映结果必须是不愉快、不喜欢、焦虑不安的。

(2)确定训练目标

确定在该情景下想达到的目标,以及愿意冒的风险。 (3)团体讨论

团体成员提供在各种情境下各种可能的反映,并可以自由的、有创见的提供各种建议。不需评价各种建议的可能性,只是充分收集材料。

(4)示范 使真正提出情景的人通过他人表演看看别人反映。 (5)正式训练

分组进行,互相评估,提出反馈意见。 (6)综合评估

通过对情景做分析,对成员训练作总结,并鼓励、支持适应的行为。

第三篇:面试官常用的一些心理诱导技巧

今天的面试官都很清楚如果用人不当公司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要确保他们聘用的是最优秀的求职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会在面试中使用特殊的技巧诱导应试人承认自己的各种弱点,不道德的行为,以及个人隐私,借此把应试人淘汰。尽管某些面试技巧表面上很单纯,但如果你对此不加防备的话就会落人考官的陷阱而后悔莫及。 所以,你在碰到这些狡猾的面试官时应当有所准备,事先了解在面临具体的情境时该如何应对。但是,笔者并不是鼓励你去撒谎而是要你时刻牢记,你在面试中的任务就是强调你的优势,而非流露你的弱点。如果你能准确评估你的能力并对应聘的工作充满信心的话,你只需要讲一些必要的实话而无须透露任何不相关的信息。的确,大多数考官掌握的面试知识还不如你多(因为你看了这本书),但有一些考官却是精通面试的专家。下面介绍的是考官常用的一些心理诱导技巧,它们被用来诱使应试人讲出不利于自己的实话。而你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技巧来防止在未来的面试中落人陷阱。

◆误导性的面部表情。应试人在面试中会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例 如身体稍向前倾,微笑,与面试官保持目光交流等来表示自己的专注。而面试官也会使用一定的面部表情来诱导应试人进行回答。比如,有的面试官会稍微扬起眉毛对着应试人微笑,表现出乐于接受和满怀期待的表情,这往往会使应试人相信考官是真诚友善的,以至于泄露出关于自己的负面信息。在询问敏感问题或者私人问题时考官使用这些表情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而使应试人放松防备。所以千万不要被误导:不管考官表现得多么真诚而坦 率,你都要用谨慎的措辞来回答这些敏感问题。

◆有意停顿。富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心狠手辣的罪犯、油嘴滑舌的政客或者善于交际的名人时会使用有意停顿来从他们嘴里套取信息。而有意停顿的技巧应用在应试人身上则效果更明显。在与人面对面交谈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对中途出现的沉默感到不舒服,往往会急切

地讲一些话来填补空白。所以,当考官停止讲话而眼睛盯着应试人时,后者在心理压力之下不是对他们前面的回答进行详细补充就是开始谈论新的话题。

在面试中应对沉默的最好方法是也保持沉默,而且要尽量表现出愉快的样子。应试人的这种反应会产生一种善意的僵持状态,结果往往令考官耐不住性子而继续询问下一个问题。大多数有意停顿持续不过数秒钟的时间,如果停顿时间超过了两秒钟,考官往往就意识到你没有中计。

◆两步走的面试问题。在跳舞时,舞伴会带领你迈着一系列预定的步伐完成整个舞曲。同样,在面试中考官会通过按照一定的步骤向你提问来了解你的全面信息。在这方面考官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先就一个基本主题进行提问,在你回答后再要你给出这样回答的理由。考官的提问方法大致如此:譬如,考官会先向你提问:

“你当时决定主修什么专业?”稍后他/她会继续问你:“为什么?”

考官使用两步走的方法来获得关于你的判断力,动机以及其他个性因素的线索。所以如果你对前面这个问题这样回答:“我当时决定主修历史,因为我认为历史学掌握了对于未来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你的回答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面试专家,他/她会继续问你为什么历史学对你那么重要或者为什么历史学会让你愿意花四年时间来攻读而不是仅仅修读一两门相关课程。要圆满地回答两步走的面试问题你需要在面试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对自己了解得越多,你和考官的问答就会越圆满。

◆细目清单式的问题。在面试中考官也会问一些提供多种选项供应试人选择的问题(即所谓的细目清单式问题)。考官的目的往往并不是帮助你在压力环境下理清思路而是恰恰相反。当考官提出问题并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选项时,他们的目的往往是对你前面的某个回答的细节进行证实。譬如,如果某位应试人在答题时显示出不愿意涉及具体细节的倾向,考

官就会伺机问一个细目清单式的问题,在提供的多种选项中列出有关某个细节的参考答案,借以来诱导应试人进行回答。

◆模棱两可的问题。考官们用来探究求职者弱点的另一个狡猾的技巧就是使用模棱两可的问题。之所以叫模棱两可的问题是因为考官会向你提供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你不太会选,除非你在某个领域具有高度的技能或者独特的品质;而第二个选项则较容易选择,但是它不太会令你满意。

这里有一个例子:“你的写作能力如何——你具有那种令你满意的写作能力,或者你的写作能力尚有待改进吗?”如果你选择第一个选项,就意味着你觉得不需要改善你的写作能力——而这是需要你用充分的事实来证明的!如果你选择第二个选项,就意味着你承认你的写作能力还不够。所以总体上,你最好根据你的具体能力来策略地回答模棱两可的问题。这里是对于上面问题的回答示例:“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的写作能力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令我自己满意的程度,但是我的写作能力要高于一般人的水平。我写作时非常仔细,反复修改,以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

[本文章由兽药人才网http:// 职场专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教育工作中常用的20种心理效应

1.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反之则称作刻板效应。⒉超限效应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⒊蝴蝶效应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⒋空白效应上课铃响,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对吵吵嚷嚷的课室,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也许会大声疾呼制止学生吵闹。可是任凭你如何大声嚷嚷,如何生气,学生也许都无动于衷,教室也许依然如故。而有经验的教师则会一言不发走上讲台,用威严的目光环视四周。这时,教室却会奇迹般迅速安静下来。这就是空白效应带来的效果:威严的目光和恰当的沉默让学生更快地从吵闹中醒悟过来——上课时间已到。

⒌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作用下扩大到四周,相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的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光环效应也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⒍霍桑效应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

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

都非常有利。■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⒎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会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有时是无意的,有时则是有意的,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以便矫正对方某种行为。有意施加影响的技巧很多,其中“自己人效应”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1、为矫正中学生早恋倾向,有位教师在一次讲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记得自己年轻时,班上有一位异性,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然后,这位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中学生们会觉得亲切可信,从而对这位教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

2、冯玉祥将军在他的“丘八诗”中号召士兵:“重层压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现五洲。”他热爱体贴士兵,关心他们的生活,曾亲自为伤兵尝汤药,擦身搓背,甚至和士兵一样吃粗茶淡饭。所以,士兵们都感到冯将军没有架子,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因而都尊重和听他的话,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愿意找他说。

说服别人按照你的建议去做,只是向人们提出好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强化和发挥“自己人效应”,让人们喜欢你。避免好的建议遭到拒绝。

⒏林格尔曼效应著名的“拉绳子”实验——经常称之为“林格尔曼效应”——分析了在拉绳过程中,单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然后林格尔曼测量拉力大小。当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拉绳时,林格尔曼发现尽管总体拉力增加,但每个成员施加的平均拉力减少,这与团队合作时成员更卖力的传统理论相悖。林格尔曼将其归因于当时所谓的“社会惰性”,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着”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

⒐延迟满足(糖果效应)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人员给一些 4 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 20 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 20 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 4 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 210 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⒑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11.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

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1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3.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这或许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1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15.鲶鱼效应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16. 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 ",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17.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18.水桶效应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19.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0.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玻璃门效应 火炉法则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常用知识点

教学相长---《学记》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是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的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派别行为派、认知派、人本主义学派

布鲁纳-----发现学习法赞可夫------教学论三原则

维果茨基倡导发展性教学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霍尔提出心理发展的复演论

格赛尔提出了成熟论

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的洛克的“白板说”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华生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斯腾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要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影响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化。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彼得罗夫斯基将学习分为反射学习与认知学习两个类型

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按照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类,结合两个维度将学习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曼德勒的符号类似物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列昂节夫的活动起源说,活动内化理论

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人物的联结学习理论,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为代表的各派认知学习理论。折衷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加涅、特尔福德。

桑代克是联结派学习理论的鼻祖,又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鼻祖。,,,,,格思里的临近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巴甫洛夫、华生的替代-联结说,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 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发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巴甫洛夫和华生。

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开创者。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班杜拉将模仿分为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

苛勒----顿悟说-----黑猩猩

上一篇:异地出险理赔有窍门下一篇:意大利签证所需资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