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名画欣赏的选材与指导方法

2023-01-02

美, 无处不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艺术作品……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在我们周围,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纲要》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也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 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名画欣赏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作品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但目前国内的名画欣赏教育却是相对薄弱, 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许多老师认为棘手的是如何选材, 也有的认为关键是缺乏指导方法。

因此, 我园把名画欣赏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 在大 (一) 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实践告诉我们, 幼儿不仅喜欢欣赏, 而且在艺术欣赏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艺术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 名画欣赏的选材

1.1 选材的原则

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 选取有较强表现性的作品, 作为欣赏内容。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绘画, 有着无数的经典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并被幼儿接受, 应更多的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可接受性。

选材的思路:选择抽象性作品向具象性作品过渡。

欣赏抽象作品,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 有时甚至是凭一种直觉的感受, 这正好与幼儿期尚完整地保留着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

幼儿欣赏了第一部分抽象作品以后, 在美术表现手法:点、线、面、色彩、情感表现等方面有一定基础后, 就可以有效的迁徙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了。

1.2 选材的具体内容

1.2.1 中国画的选择

抽象性作品:吴冠中的《冰天雪地》、《小鸟天堂》;具象性作品:齐白石的《荷影图》、《群虾图》、《放风筝》、《丝瓜》;徐悲鸿的《奔马》;吴作人的《熊猫竹石图》;李可染的《秋风吹下江南来》;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吴冠中的《森林》《白桦》《大海》

1.2.2 西洋画的选择

抽象性作品:康定斯基的《即兴35号》《抒情诗》;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蜗牛》;米罗《人投鸟一石子》;波洛克《会聚:第十号》;具象性作品: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密莱的《盲女》;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修拉的《大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梦》;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

2 名画欣赏教育的具体方法

2.1 对话

对话法是指欣赏中教师、幼儿、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苏珊朗格认为, 艺术是通过交流, 沟通生命的情感和艺术意味, 它在直觉过程中把人的审美能力激活, 使其丰富、充实。对话法的主要特征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以修拉《大岛的星期天下午》为例:画面描绘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 画面宁静而和谐。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画。你在画上看见了什么?”

幼1:“我看见许多人。”幼2:“有狗”幼3:“我看到海里的船”……

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

幼1:“在慢慢的散步”幼2:“在晒太阳”幼3:“撑着太阳伞”……

师:“除了人以外, 还有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

教师要耐心的倾听幼儿的讲述, 让幼儿充分表达。鼓励幼儿使用一些独特的形容词:“明亮的天空”、“悠闲的人”、“温暖的阳光”等。

2.2 想像

在具体的美术作品欣赏中, 不能就画论画, 总是要伴随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审美心理学上叫“联想”。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国画重写意和神似, “无画处皆成妙境”, 想像尤为不可缺。如齐白石的《荷影图》, 一群小蝌蚪挤向荷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画中除了荷影、小蝌蚪, 空无一物, 一切靠想像进行加工创造。通过想像幼儿纷纷回答:“水面上开满了荷花。”“粉的白的很漂亮!”“游来好多晃着小脑袋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做游戏。”……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 象真的来到了荷塘, 从而领略到美好生活的愉悦和情趣。

2.3 比较

比较, 也是美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不同艺术形式、不同的画种、不同的风格, 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容易说清楚, 但如果将作品放在一起一比较, 很快就能找到区别或者联系。如在欣赏油画作品《缠线》时, 我们将幼儿曾经欣赏过的米勒《拾穗》加以比较, 这是两幅同样表现劳动的场面, 但所表现的情感却截然相反。从而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缠线》画面的宁静、温暖与安详。

2.4 融汇、贯通

音乐与美术相同, 以其本身的因素传达情感。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相当于美术中的点、线、面, 音乐中音响相当于美术中的色彩, 音乐中的快、慢、强、弱犹如美术中的长短、大小、粗细、浓淡, 都能传递很微妙的感情。在美术欣赏课中将它们有机结合, 能达到图音并茂、有声有色的效果,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如: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这是一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油画, 对于这样的具象性作品, 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于是我选择了表现同一主体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利用视觉媒体, 先出现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然后播放乐曲《伏尔加船夫曲》, 我们听到了压抑低沉而缓慢的节奏, 犹如画面上人物沉重的步伐, 再引导幼儿观察每一位纤夫, 观察他们的装束、表情及动态, 试着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音乐和启发, 幼儿展开讨论:“拉船的有老爷爷也有哥哥。”“每个人都穿着破衣服。”“颜色很暗”“只有那个哥哥抬起了头。”“他们很可怜。”……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使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动态感受的过程, 视觉—听觉—视觉, 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2.5 创作

美术欣赏后的创作和一般的美术创作有所不同, 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 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 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 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 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如在欣赏了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梦》两幅作品, 体会了变形产生的艺术效果后, 幼儿在接下来的创作当中充满激情:窗帘成了头发、窗户变脸、太阳变眼睛、花朵变嘴唇……

经过一年的实践, 老师对幼儿的变化概括为:“敢想、敢说、敢做”。名画欣赏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在培养幼儿自信心方面有积极的推动力。名画欣赏不仅具有美术学科的发展意义, 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 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名画欣赏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组成, 却也是相对薄弱, 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究其关键是难以选材和缺乏具体指导方法。本文根据实践, 总结了名画欣赏教育的选材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名画欣赏,选材,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 汤麟.西方名画和它的故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0.

[2] 许志浩.中国画鉴赏与收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3]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5]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 李砚祖.关于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0) 5~6.

上一篇:导热油供热系统常见设计问题分析下一篇: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物体绕流模拟与解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