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哲理故事

2024-04-14

司马懿的哲理故事(精选7篇)

篇1:司马懿的哲理故事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曹丕大喜,遂问计于司马懿。司马懿侃侃而谈:“若只起中原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司马懿一一道出五路军马由来:一是修书羌王,重金贿赂,令其起兵十万;二是高官厚赏,令孟获起兵十万;三是遣使孙吴,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四是差使叛将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五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出阳平关取西川。五十万大军,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干,也无法抵挡。

曹丕大喜,这样周全的计划,真是只有司马懿才想得出来呵!

五十万大军还真的兵分五路来犯西蜀。诸葛亮在家闭门数日,一一化解。

羌王之兵用马超抵挡,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不敢冒进;南路孟获以魏延用疑兵之计退去;孟达叛将只需伪作一封其老友李严的亲笔信,便可让他称病不出;孙吴之兵派邓芝游说便去;曹真之兵只要赵云引一军把守关隘,并不出战,此地险峻,可以保守,曹真见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

你看这五十万大军,从东南西北四面夹攻,看似凶猛,但这是用钱买来的、用官赏来的、用许以割地换来的各自利益不同的群体。五路大军各十万,貌似齐整。可正是过于齐整,齐整得不符合各自的实力,貌似合理其实又不合理,各路大军必会心有怨言,相互猜忌,互相观望,不尽全力,如此临时拼凑的军团,怎能击破敌方一国之军?

现在的问题是:精明的司马懿为何要出此下策?

原来,这个方案虽不管用,却有许多好处:一是急领导之急,给了领导面子,又显示自己的忠心;二是这招虽臭,但看起来很周全,有声势,场面大,可以扬国威、振士气;三是兵多是借的,只是花钱,不用太出力,同僚不会太辛苦。曹真去攻最险的阳平关,虽然肯定攻不下来,但人家赵云不出来应战,咱也没办法,只当这十万大军公费旅游一番,曹真这十万人也落得欢喜。

只是曹丕领导又花钱又使面子,劳而无功,事后还不得不给各路人马奖赏激励,成本不低。

司马懿还有一个最大收益: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强大,其实是群没脑子、没本事、好糊弄的团队,今后咱司马家拿下他们就容易许多。不过这是后话了。

你看,给领导献万全之策的人有多坏。

篇2:司马懿的哲理故事

曹操虽则是目无君上,自封魏公,自封魏王,迫害了伏皇后,造成了儿子曹丕可以顺利篡汉的环境,使得当时与后世的人都认为他与王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是篡位者,是奸臣。然而他毕竟与王莽不同,与司马懿也不同。

王莽所篡的天下,是汉高帝刘邦所留下来的。曹操叫儿子所篡的天下,却不是汉光武帝刘秀所留下来的,而是汉灵帝以后被董卓与袁绍等人弄得分崩离析,经过曹操自己的“力征经营”才又像个样子的天下。换句话说,曹丕所篡的天下,是曹操本人打出来的。

曹操不仅把中国的极大部分,东汉十三州部之中的九个州一个部,与荆州的一半,都统一于设在许县的中央政府之下,并且把这些地方的行政与司法都办得很好。他清除了贪官污吏和盗匪,也根绝了东汉的宦官外戚的老毛病。

曹操并不曾“挟天于以令诸侯”,他只是借重天子的名义,讨伐诸州诸郡的割据之雄,加以削平。他欠汉朝的,正是这“天子的名义”,他自己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一直到死,不肯篡位,让儿子去篡。

司马懿也是自己不肯篡,而让儿子孙子去篡的。可见,司马懿的“小聪明”不在曹操之下。然而,司马懿不曾“力征经营”,打下这个天下。这个天下,是曹操留下来给曹丕、曹叡、曹芳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个“篡”字。司马懿父子祖孙,所犯的不仅是“篡”,还加上一个“窃”字。

姓曹的,最多可被姓刘的骂为强盗。姓司马的,却实实在在是“小偷”(我很抱歉,敬请今日许多姓司马的朋友原谅。你们并不是司马懿的苗裔;你们是司马迁、司马光等等好人的苗裔)。

司马懿不是没有打过仗。他对诸葛亮打过两次,对孟达打过一次,对公孙渊打过一次,对孙权也打过半次。这些战事,都不过是边疆上的小接触,与奠定中原无关。

司马懿对中原的“法律与秩序”也谈不上有什么贡献。荀彧、崔琰、毛玠、陈群、钟繇,那些人,才是造成了“安定”与“清廉”的功臣。

司马懿被后世的历史家批评为“以狐媚取天下”。这狐媚二字很恰当,一点儿也不冤枉。他会“媚”,会骗,先骗了曹操,后骗了曹丕,最后又骗了曹叡。他骗这三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个“媚”字。骗过这三人以后,他又骗曹爽,把曹爽骗进了鬼门关。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叙过司马懿的一生,便是叙述他如何媚了三个人,哄了一个人。

在他所骗所媚的三个人之中,最难骗、最难媚的当然是曹操了。曹操自己是骗人专家;对司马懿来说,他是前辈,他是大巫,怎么反而“败”在司马懿之手呢?

原因相当简单。曹操只知骗而不知媚。曹操一生没有媚别人的需要,自然也没有练习媚的机会。换句话说,曹操对于媚与被媚,十足外行。于是,他终于被司马懿媚得不知道这是司马懿在对他媚!

曹操从崔琰等人的口中,听到了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的一个人才。司马懿的胞兄司马朗,在曹操面前当过“主簿”(秘书),其后外放,做“兖州刺史”,做到了“政化大行”而本人“粗衣恶食”,给了曹操以相当好的印象。司马朗在建安二十二年,在讨伐孙权时,死在前线(染了瘟疫)。曹操这时候已经用了司马懿做魏国的“太子中庶子”了。

曹操并不曾一下子就让司马懿当“太子中庶子”;司马懿也没有一下子,就乖乖地走到曹操的面前,请曹操给工作,听曹操摆布。

司马懿也并不是骨头硬:弯不了腰,或不愿意弯腰。他是早就看清楚了曹操的作风,以匡扶汉朝为号召,而心里所想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司马懿觉得,犯不着和这样的一个曹操混在一起,弄得将来成功失败难以预料,是流芳百世,还是遣臭万年,也毫无把握。因此,在曹操以“司空”的身份,派人来“辟召”他的时候,他假装风瘫,躺在床上不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骗”。曹操所派的人,被他骗过;曹操是否也相信他真的风瘫了,无考。至少是在当时,曹操就不再派人去辟召他了。

不久,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由“自为司空”而“自为丞相”,想起了这位架子大的司马懿,于是又派人去。这时候,曹操已经知道了他上次并非真有风瘫;所以,就吩咐这一次被派去的人:“倘若他再不肯来,就抓了他来。”

于是,司马懿也就不敢再装风瘫,而“敬酒不吃吃罚酒”了。他跟随曹操的“行者”来到了许县,曹操却也暂时不给他官职,而把他当作一个晚辈(世交的子弟)看待,叫他与儿子曹丕在一块儿住、一块儿玩。

司马懿很有办法,花不了多少时间便把曹丕侍候得十分舒眼。曹丕舒服了,曹操也很舒服。曹操任命司马懿作黄门侍郎,然后一升再升,作议郎、丞相东曹“掾属”。掾是处长,属是处长下面的职员。再过了一阵,司马懿就当起丞相府的“主簿”来了。

曹操在建安二十年三月。去陕西打张鲁,带了司马懿同去。

张鲁很快便投降了。司马懿劝曹操一口气由汉中向南,越过大巴山,抢刘备从刘璋之手所夺到的今日四川省。曹操不太欣赏司马懿的这种拍马屁而不切实际的建议,却不愿意向司马懿示弱,说没有把握一口气又打刘备,抢四川。曹操只是轻描淡写,向司马懿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曹操在建安十八年当魏公,二十一年称魏王。魏国等于是汉朝内部的另外一国,自己有一个小朝廷,设了丞相以下的宮。“太子中庶子”是这些官之中的一个。“中”的意思,是“內”。“庶子”的意思在这里不是嫡子以外、庶出的子;而是“众多的子”,“众多的、与太子年龄相仿佛的年轻人”。换句话说,是太子的“宾客”,他们住在太子公馆之“内”,与太子生活在一起。

本来,司马懿早就在担任黄门侍郎以前,与曹丕一起生活过,而不曾有什么名义。现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叫他当正式的“太子中庶子”。

于是,司马懿的一套“媚”的功夫,有了更确定的对象。他常常被曹丕邀请“参与机密”。他每次参与机密,都拿得出“奇策”来。因此,他越久越被信任。

陈群是曹家的“老臣”,陈群的地位被司马懿赶上了。陈群与司马懿,加上吴质、朱铄,被人们称为“四友”。

司马懿一方面做了曹丕的亲信,同时也保持了与曹操的接触。他做了太子中庶子以后不久,曹操就把他调回,放在自己身边当“军司马”。他常常对曹操有所建议。这些建议,也颇有被曹操采取的。

他的最重要的一次建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于关羽掳了于禁之时,有意思放弃许县,迁都到黄河以北、邺县之类的地方,司马懿恳切谏阻,说千万不可迁都,一迁都人心就会动摇。曹操对司马懿的建议,欣然接受。迁都的念头,立即打消。

曹操与司马懿处得很久了,对司马懿的才干,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他也生了一种恐惧之心。曹操看出了司马懿有一种“狼顾”的特征。“顾”是回头看;“狼顾”是像狼那样能够身体不动,两肩不动,而头与颈项可以向左右转一百八十度。凡是有这种“狼顾”的特征的人,曹操知道,心术一定很坏,坏得像狼一样。曹操这个学问,是从看相的书上得来的。

曹操而且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里吃草。这是“三马吃一曹”(预言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将要把曹家的天下吃掉)。曹操因此对司马懿更不放心。他向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能够给别人当臣子的人。他会干涉到你的家事。”曹丕这时候早已被司马懿迷住,像被狐狸迷住了一样。曹丕不仅不遵照父亲的意思,对司马懿疏远,反而替司马懿说了许多好话。

司马懿也觉察到曹操对自己颇不放心,就更加在办公之时特别卖力,一天到晚办公,办到深夜,应该睡觉之时,仍在处理公事。而且他大事肯做,小事也肯做,奉了命令的事,他一定去做;不曾奉到命令而似乎不妨一做的事,他也自动去做。例如喂曹操所骑的马,如此的小忠小信,使得曹操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看相术可能有问题:这样的一个忠心耿耿、办事卖力的司马懿,也许没有什么不可靠罢。

结果,曹操终于也像曹丕那样,对司马懿放了心。

孙权在关羽打胜曹军之时,派吕蒙偷袭关羽的后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孙权与刘备,本是反曹的战友,虽则在赤壁乌林之战以后,为了荆州南三郡的问题一度几乎翻脸。然而这关于南三郡的争执,已经获得和平解决,为什么孙权要在关羽可以长驱直捣中原之时,对关羽施展出这偷袭后方的绝招呢?原来,这是司马懿的安排。司马懿向曹操说:孙、刘二人“外亲内疏”。刘备的关羽打胜仗,不是孙权所希望的。不妨派人叫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关羽就不得不放弃对樊城的围攻了。

曹操听到司马懿的这一番话,觉得此计甚妙,就立刻派人去说动孙权。孙权也果然依照曹操的吩咐,做出那丧心背理、出卖盟友的事。

事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迭到洛阳,献给曹操。曹操接到以后,很快便旧病复发,头痛难忍,一命呜呼。于是,司马懿又得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替曹家办理丧事。他把丧事办得井井有条,“内外肃然”。

这时候,曹丕以魏国“王太子”的身份留守邺县。司马懿把棺柩运送到邺县去,交给曹丕。这分明是告诉已经来到洛阳的曹彰、曹植等等,接班人不是他们,而是曹丕。

曹丕继承了曹操所遗留下的魏国的王位与汉朝的丞相之职。司马懿被升为“丞相府长史”。“长史”相当于今日的秘书长。曹丕而且封他为侯,封为河津亭侯。在此以前,曹操所赏给司马懿的官,只不过是主簿与“军司马”而已。

曹丕上台以后,第一招的辣手是杀掉丁仪、丁真兄弟,与两家的所有男人。这两位姓丁的,是曹植的好朋友。

是谁,教了曹丕,干出这种缺德的事?

司马懿!不久,曹丕篡了汉朝的皇帝之位,不再是汉朝的丞相。司马懿也不再是汉朝丞相府的秘书长了。他改做了魏朝政府的尚书,由尚书转任为督军、御史中丞。爵位也从亭侯升为乡侯:安国乡侯。

曹丕当皇帝不到一年,就在黄初二年又升谓司马懿的官,从“督军、御史中丞”升调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司马懿所已经担任过的“督军”,与民国初年的“督军”不同。司马懿所“督”的,是曹丕在延康元年七月所率领南下到谯县的、作为一种耀武扬威的姿态的象征性的军队。督的字义,只是主管军风纪而已。那时候,作为司令官的督,不称督军,而称“督汉中”、督某处。

延康元年,是汉朝的年号,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开始,到十月结束。曹丕在延康元年十月篡位,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黄初元年仅有三十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次年正月,便是黄初二年的正月了。

司马懿所担任过的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

侍中,很重要,是宮门以內最大的官,在皇帝的左右侍候皇帝。

尚书,在汉朝初年地位不高,只不过是宮内的书记之流而已,却也经手大小衙门向皇帝上奏的文书。霍光当了“录尚书事”。在名义上只不过是有权抄录全部尚书们所经手的文书,却成了综揽大权的“真宰相”。

尚书们之中的第一位尚书,称为尚书令。尚书令在霍光以后,有时候权大,有时候权小。倘若同时不曾有大官兼“录尚书事”,那末,尚书令的权力就要大些,倘若有大官兼“录尚书事”,这位尚书令便只是“录尚书事”下面的一位属员而已。

尚书令的副手,称为“尚书仆射”。这位仆射的重要性,也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要看当时在他的上面,有没有人担任尚书令。倘若尚书令的一职,暂时虚悬,这位仆射就等于是事实上的尚书令了。倘若当时又没有一位兼“录尚书事”的大官,这位仆射便是“有实无名”的真宰相了。

司马懿在黄初二年担任“尚书仆射”之时,在他上面有一位尚书令:陈群。

再过三年,黄初五年,他却在事实上爬到了陈群的上面,升凋为“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陈群要到了黄初七年,曹丕从广陵班师回朝,才破曹丕升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都督水军”,在名义上与司马懿共同“录尚书事”,在事实上坐镇许昌。“录尚书事”的政务,都是那回了洛阳的司马懿一个人办了就算(在陈群尚未领了水军还许昌以前,坐镇许昌的是司马懿。许昌在汉朝称为许县;到了魏朝,才改称为许昌)。

曹丕在黄初七年五月丙辰日病重,把陈群由许昌召回洛阳。与司马懿、曹休、曹真,同受托孤的顾命。这四人的名次是;曹真第一,陈群第二,曹休第三,司马懿第四。曹真,虽则是本不姓曹,而是曹操“抱来”的姓秦的儿子,地位却比曹休高。曹真是“中军大将军”;曹休只是“征东大将军”。陈群呢,是“镇军大将军”;司马懿是“抚军大将军”。在这四个所谓大将军之中,真正的大将军,相当于汉朝的大将军的,只是曹真一人。

然而,曹真自始至终,只执掌过兵权,而从来没有主管过行政,从来没有兼任过“录尚书事”。自始至终,替曹丕在名义上与事实上都担任过“录尚书事”、替曹丕“当家”的,只有这位工于孤媚的司马懿一人而已。

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为人比曹丕略好,天贤也高,却也看不清司马懿的本质。他给了司马懿以相同于曹真的兵权,叫他镇守宛县(南阳)。

司马懿在镇守宛城的期间,做了一件大事:消灭了孟达。这件事,我在前文已经提到过。孟达造反,是在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也就是蜀汉后主的建兴五年的十二月。他以新城郡太守的身份宣布反魏归汉,仅仅过了八天,司马懿已经率领兵马,来到了孟达的上庸的城下(上庸城,在今日湖北竹山县东南,房县西北)。

这是司马懿有生以来第一次单独指挥作战,而所获得的是一个全胜。

魏明帝曹叡特别召见他,问他:对于东吴、西蜀,应该先征讨哪一个。司马懿回答:不妨先征讨东吴。曹叡问他,如何去征讨东吴?司马懿回答:不妨先攻皖城,引吴军去皖城,然后乘虚直捣夏口(汉口)。因为,夏口是吴国的心脏。曹叡认为很对。不过,并没有予以施行。

曹叡不叫司马懿去征讨东吴,却在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升他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命令他与曹真共同领兵去打西蜀。

三年以后,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带了十几万人,由斜谷出兵,来到郿县城附近,屯扎在渭水南岸五丈原。

这一次,曹叡加派了两万兵来,交给司马懿调度。司马懿挨了一百多天,不敢对诸葛亮决战。在这一百多天以內,诸葛亮曾经对他多方挑战,而他一概不理。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汉的军队撤走。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已死,追到赤岸,才得到确实的情报。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在夏天宣布独立,自称燕王,不再听命于魏。次年,曹叡拨四万兵给司马懿去讨伐公孙渊。

司马懿到达辽东,不攻公孙渊所设防的辽隧,而迂回到公孙渊的根据地襄平(辽宁省辽阳县之北)。司马懿把襄平围了,断绝粮食的供应;围了差不多三个多月,然后猛攻。

篇3:探析司马懿的王者之路

一、魏国天下背后的雄鹰形象

司马懿雄韬伟略,却长期位于曹操背后进行策略部署, 与乖张高调的杨修不同,司马懿知道曹操天性多疑,并且尽量不做逾越主权的行为。其早期从政开始并不是十分显眼, 就是在建安20年,他在具体了解刘备获得蜀郡举动的前提下,明白蜀中人心不够稳定的道理,所以建议曹操主动攻击汉中位置,争取灭其强大威势,将蜀地一举拿下。曹操听后不仅没有采纳,反倒斥责其贪心不足。而4年之后,曹操已然权倾天下,但是由于内心种种的顾虑,始终没有进行称帝仪式的开启[1]。曹操由于生性多疑,做事武断,因此身边谋士相对越来越少,司马懿也正因此逐渐被免去了长久的猜疑对待,并迅速受到青睐。其实这也是司马懿长期的赌注, 在曹操魏王之名确立之后,主动要求辅佐世子曹丕,并成为曹丕身边不可或缺的谋士,一举进入了曹魏新时代领导人物的决策层级行列,国中政要大事尽掌其手。伴随魏王多疑性格愈演愈烈之时,司马懿适当寻找机会隐藏自己的光彩,并全面向曹丕靠拢,借以威胁曹操,令自己的安全境地得以保留。在魏王去世之后,这位贤士被曹丕任命全权负责了其先父的葬礼事宜,国中上下无不肃然,这就充分响应这为长期躲在猛虎之后的雄鹰形象,其隐藏的威信能力也就在这一瞬间倾巢而出,作为明朗之士司马懿当然顺利运用这股东风, 实现他在魏国后期风云历史的乾坤扭转期望[2]。凭客观资料分析,司马懿距离曹操的确有一定的差距,虽然生性多疑, 行事霸道,自我主张,但曹操雄韬伟略、性格鲜明不愧一代枭雄之称,这种强势的皇者风范也严重影响了司马懿自身的性格。继朝中大权稳固之后,其广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改善,并广纳贤士,可以说之前的贤士风范也许不是很高尚, 但此时的他已经全然蜕变为治国良才,懂得良性权变之谋, 这正是魏国后期风光重现的历史必备因素,成就了耗尽半生的苦心之士一生的愿望。

二、拥有独到见解的军事奇才

说到军事指挥艺术的展露,主要是在曹丕驾崩之后的黄处七年开始,司马懿当时面临吴国将军诸葛瑾兵分两路的夹攻情境,坦然应对,不仅直接击杀吴将张霸,而且强力阻挡了诸葛瑾的计划进度,实现完胜。但真正展现其光辉伟绩和战事华丽形象的是其与蜀国诸葛亮之间的巅峰对决,古往今来,尚且未有人能够对峙卧龙,作为将士奇才,这头雄鹰拍打起庞大的翅膀,仿佛准备整编三个时代的残局并归为其所有。一个是蜀汉王朝中的丞相,忠心辅佐天子治国,以北伐中原为己任,致力于恢复汉室江山的大任;另一位是魏国政权组织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兼修的托孤大臣,统兵抗敌, 义不容辞。这充满至尊光芒的龙争虎斗宿命,诞生出“六出祁山”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作品[3]。事实历史资料记载与小说是不同的,因为诸葛亮实际出祁山的次数只有两次,就是真正对峙司马懿也只有两次,这是固化信仰造成的对正面人物的一味奉承,而导致客观成果的淹没。

就在魏明帝命令司马懿驻守宛城之际,新城守将孟达接到李严书信准备向诸葛亮开城门行使臣服之举,司马懿立即下令阻击蜀国援军,并且快速进军攻打新城,阻止了一场降将风波。直到三年之后,在卧龙多次北伐频繁骚扰困扰下, 司马懿受命行军西城,连同无谷、斜谷三路同时出发,实现汉中位置的总体攻击,准备彻底拿下蜀地。持续对峙良久, 诸葛亮大军与司马懿几经风波终于与卤城交会,秉承曹操多疑天性,司马懿放弃了主动攻击,转为掘营自守。直到当年6月,司马懿终于等到了蜀军粮草不济的时机,开始大肆追击蜀军,不料手中大将不才,在木门不幸为蜀军射杀,这就是著名的二出祁山对峙风云。另年,诸葛亮忌年迈老去危机, 急迫进行北伐,蜀军直出斜谷,与魏军再次对峙。尽管诸葛亮百般羞辱,司马懿像是掌握什么天机似的,始终坚守不战, 时耗八月,诸葛亮终于身体不支,于五丈原逝世。一个拖字耗尽了“智圣”最后的精气,令其壮志难抒,悲叹一生[4]。 这种全面胜利的争取表面没有什么崇敬之举,但确实成就其名臣良将的威风史记,绽放了力抗吴蜀两国的赫赫战功。谁能料定其不知卧龙生命危机的秘密,又怎懂得干耗对手时光,承受多种讽刺挑衅,赢得最终的胜利,也许就是这位王者独有的心路历程,果然不负敬仰,扛起万丈光芒。

结语:后期权倾朝野的重复性举动已经不足以毁灭其多年的光辉业绩,因为特定历史时代的最终命运已经定型, 使其成为了唯一见证结局的核心人物,他早已不负王者之位的信仰信条,成就了独特的风光伟绩,秉承自己全新的人生寄望。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蕴藏无限的人文价值,其中不同时期的王者风范也各有所长,而东汉与三国时期之间的风华岁月就更加俊美风流,羡煞旁人。其中,晋宣帝司马懿的光彩人生不由令所有人肃然起敬,王者风范震慑四方。本文针对此人的传奇经历进行复述,充分灌输人们对其无限的崇敬之情,表现其对中国历史篇章改写方面独一无二的贡献,赞扬王者之路的无限丰功伟绩和光辉历程。

篇4:司马懿的“装傻”

在蜀魏战场上,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只有司马懿。战场上的司马懿表现出一名杰出军事统帅的指挥才能,一旦进入政治权力斗争场合,其智慧指数似乎立即退化,在上司曹芳面前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病怏怏的迟钝相。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就写出了司马懿是如何靠装病麻痹曹爽的。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曹爽与亲信何晏、邓飏等准备出城游猎,事先让即将赴荆州担任刺史的李胜以拜别之名去探知司马懿的虚实。在李胜即将进府之前,司马懿探得消息,立即写好了“装痴卖傻”的剧本,再加上各部门滴水不露的配合,演出了一场好戏。

当李胜见到司马懿时,李胜看到的是“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的司马懿,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样子。旁边的两个丫鬟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顺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满衣服都是。看看,连拿碗、喝粥的力气都没有,这样快要入土的人还能有什么野心和作为?司马懿在李胜面前装得是入木三分又令人同情,着实给李胜的脑袋打了一针“麻醉剂”。

司马懿“装痴卖傻”的表演还在继续。李胜对司马懿说:“天子要我到荆州任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这时,司马懿玩起了“谐音游戏”,他喘着粗气说:“并州近朔方,好为之备。”意思是: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防备啊。人家李胜明明说的是荆州,他偏偏说并州,看来司马老人的听力严重下降了,这是李胜的第一判断。所以李胜帮司马懿纠正:“太傅听错了,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将“聋”就“聋”:“你刚刚从并州回来?”李胜在“聋子”老人司马懿耳边大声说:“我是从山东荆州来。”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如此“并州、荆州”说了一番绕口令后,司马懿以感人肺腑之语作结:“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意思是:我病得快要死了,两个儿子不成器,以后还望大将军多多提拔。

姜还是老的辣,瞧司马懿这演技,不服不行!司马懿连哄带骗加忽悠,把李胜玩得团团转。迷惑李胜,并不是司马懿的最终目的,司马懿装痴装傻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李胜对自己的印象,干扰曹爽的政治判断。

被司马懿“麻醉”的李胜回来报告曹爽说:“司马懿只差一口气了,不必担心!”不是李胜的脑子进水了,而是司马懿的“装痴术”实在是太高超。

李胜走后,“病得要死”的司马懿马上翻身下床,紧急召见两个儿子说:“李胜此去,曹爽肯定不会防备我,只等他们出城狩猎时,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等宗室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诛杀曹爽,逼死曹芳,将所有的军政大权揽于手中——最终逼魏主“禅让”,取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

篇5:司马昭是司马懿的谁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司马懿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篇6: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都读过《三国演义》吧!知道三国指的是什么吗?

生:指的是三个国家——刘备、孙权、曹操,东吴、蜀、魏。

师:简而言之——

生:吴、魏、蜀,三国争霸。

师:魏、蜀、吴,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都想一统中原呐!在这场纷争当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吗?

生:诸葛亮。

生:刘备、关羽。

生:马超。

生:张飞、周瑜、吕布。

师:一口气说了三个。

生:还有曹操。

生:孙权。

师: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你最佩服谁?

生:诸葛亮,因为他很机智、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因为机智所以才佩服。

生:崇拜赵云,因为他非常的忠心,一个人去救主。

师:由于忠,你才喜欢他。

生:我喜欢张飞,因为关羽死后他想去报仇,但却被张达杀了。

生:我还喜欢关羽,他为了回到主人身边,过五关斩六将。

师:千里走——单骑(生接),过五关斩六将。

生:还喜欢刘备,因为他的军师是诸葛亮。

师:你是因为诸葛亮才喜欢刘备。

教学过程:

一、

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与诸葛亮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孔明),孔明就是——

诸葛亮(生齐说)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又叫孔明呢?

生:因为他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师: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又可以叫——诸葛孔明。

(板书:智退司马懿)同学们看这“懿”字,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很少用到,只是在名字当中用到,或者那个时候皇太后、皇后颁的旨,我们叫它“懿旨”。一起读读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生齐读),从课题中你已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用智慧击退了司马懿。

师:你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不错!

生:我知道了那是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战争。

师:哦,你已知道了这是他们两人的战争。

生:孔明“智退”,肯定不是力敌,孔明的兵肯定没有司马懿的多。

师:同学们从课题中知道了那么多,厉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还想知道更多吗?赶快打开课文纸,注意了,这可是六百年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叫——古白话文,有一点难读的哦!建议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读通顺,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发现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在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啊?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这里读起来容易不通顺。(请该生读)“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读得很通顺,还有哪些句子比较难。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真不错,你把那么难读的字都读准了“披鹤氅”。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师:老师在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好多遍,发现这几个句子比较难读。

(出示三句话:)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谁愿意来试试,选择其中的一句。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其他的句子谁还想读?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麈尾”读得很好,一起来,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读其他的吗?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声音响亮,又通又顺,一起来。(生齐读)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孔明将将领都分拨好了,自己只剩五千军,可司马懿突然来袭进攻。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谨慎赌了一把,最后,司马懿果然信了,就退去了。

师:谁能再简单地说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攻击。(这是故事的起因)孔明利用自己的智慧退去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你看看,你刚刚说的就是什么啊?

师(指向课题):课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课题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用计谋、智慧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那么他是如何退的呢?如何实施他的计谋啊?他首先——

生:登城望之(板书:登城望之)

师:然后呢?

生:传令。

师:谁传令?

生:孔明传令。(板书:孔明传令)

师:最后?

生:焚香操琴。(板书:焚香操琴)

三、细读语文,品味人物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登城望之、传令及焚香操琴的句子。多读几遍,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读,师巡视)

师:孔明登城望之,望到了什么?

生:他望到了魏兵在向他们分两路冲过来。

师:冲来,望到了魏兵来势汹汹、尘土飞扬,在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孔明仍登城望之,然后传令。

(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赶快读一读这段话,对照下面的注解,争取把这段话读懂。

师:选择其中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我从每一门用二十军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我体会到孔明非常聪明,想埋伏魏兵,让魏兵不攻而退。

师:你透过文字感受到里面的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从“教将旌旗尽皆隐匿……”中,我知道了诸葛亮要将那些军士自己的旗号给隐藏起来,不让魏兵发现他们有多少兵力。

师:怎样隐藏呢?

生:把那些旌旗全都放到城的后面藏起来。

师:我听你刚才这样说之后,发现你已经了解了“皆”字的意思。

生:全部。

师:全部,都的意思,其实这个“皆”字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也常常用到。比如: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皆大(欢喜)……来,谁还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孔明是如何传令的。

生:让军旗全部藏起来,所有的军士守住自己的城库,有随意出入及高声说话的人斩之。把四扇城门全部打开,每扇城门前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了之后不能妄自行动,我自有计谋。

师:听了你这一说,“斩之”的“之”指的是谁呀?

生:擅自妄大及大声说话的人。

师:指的是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其实,这个“之”字,它有很多种意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指的就是“到、往”的意思。“之”啊,它有七种用法,一百多种意思,以后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更多“之”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段文字,谁想读读这段话。

(生读:把第一句的“隐匿”读成“掩破”)

师:再你把第一句再读读。

师: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范读指导)

(请生读:把“吾”读成第四声。)

师:“吾”自有计。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啊?

生: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吾自有计。

师:那么聪明的孔明又是如何传令的`呢?你能传一下吗,做一回聪明的孔明。(生读)

生: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他是聪明的,伶俐一般用在小孩子身上。

生:我看到了一个谨慎而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冷静的孔明。

师:从哪儿看到的?

生:十余次飞马报到的时候,文官们听了都很慌张,孔明却很冷静。

师:你能从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孔明的冷静,冷静的孔明传一下令!(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后,一个聪明的、冷静的孔明便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孔明的语言中看到了冷静、沉着的孔明。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到孔明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这个“斩之”中体会到孔明很威武,因为每个军士都不敢妄动,只要孔明一下令,下什么令,他们都依照办。

师:这是孔明对下属的命令,孔明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孔明乃披鹤氅,……焚香操琴。

师:还有吗?

生:可以看出孔明非常冷静,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孔明看见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竟然能仍旧保持笑容可掬。

师:读读那句话。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出示句子)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我们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自己读一读吧!

生:我觉得孔明“笑容可掬”是想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以为孔明的兵很多,然后退兵。

师:“笑容可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呀?

生:笑得不是很坦白的。

师:谁来帮助她。

生:我觉得“笑容可掬”应该是笑得很自然的。

师: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还能笑得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生:很厉害,很自信。(请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

生:还从“笑容可掬”中看出,孔明是为了让司马懿以为他是笑里藏刀。(众笑)

篇7:司马迁小故事: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20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临去世前,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

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

6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上一篇:人事档案托管协议书要点下一篇:并蒂莲婚礼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