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2024-05-05

司马光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篇1:司马光教学反思

今天引导孩子们读懂了课文内容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你有什么好办法把掉进缸里的孩子救出来?

为了鼓励大多数的孩子积极思考,我充满激情地说道,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想出了砸缸的办法救伙伴,如果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那么你们就比司马光还聪明。话音未落,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

聪明机灵的王玏首先发言,几个小朋友一起用力把缸推到,水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质疑的声音出来了,那样会把自己的头砸破的。有道理,我连忙说,况且,缸很大又有水,小朋友不一定能推的倒。不过,王玏能想出这种办法来,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王玏高兴地坐下了。

接着李娟发言,搬一个大石头放在缸边,然后站在石头上,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这次没有质疑的声音了。我连忙提出了质疑,这种方法很危险,弄的不好自己也许也被落水的小朋友拉进水缸里,不可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六安4名小学生手拉手救同伴结果全部溺水身亡的事件,却不曾在后来的交流中又忘记提起了。明天要再次借此话题讨论,渗入安全教育。

最近表现突出的夏雨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脚踢,把缸踢破。我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脚能把大水缸踢破吗?孩子们纷纷说不行。我对夏雨馨笑笑说,没关系。

王玏又举手有话要说,他说拿个电钻把水缸捅破。多么大胆的想象啊!我笑着说,古时候有电吗?他不好意思的坐下了。

李翔举手了,他说拿个粗棍子把缸捅破,王玏又说拿刀把缸劈开。接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是围绕着把缸打碎,我连忙问有没有不弄破缸的好办法?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好办法,只想引导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让孩子们回家想出好办法,再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

我的思考,在学生说出各种办法后,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质疑,老师越俎代庖,明显的赶时间。课前预设不够,没有想出儿童可行的救人办法。课堂生成没有很好的处理,由于赶时间而忘记了安全教育的契机。

篇2:司马光教学反思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

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篇3:《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片段与评析

片段一:从谈话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我国古代的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叫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 长大后还做了宰相。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教学评析: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课文,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写课文题目时, 应该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按笔顺写出课文题目,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片段二:利用多媒体和课堂表演,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上的彩图, 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 其他小朋友都慌成什么样子了?

生1:有的吓哭了, 有的吓跑了, 有的在喊。

生2:有的吓得藏在了假山后面。

生3:有的跑去叫家长。

师: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司马光在干什么?他的表现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呢?

生:司马光没有慌,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使劲砸破了那口缸。

师:司马光是怎样搬起石头的?怎样才叫使劲呢?同学们能通过想象, 模仿一下司马光当时的动作吗?

教学评析:当学生听到可以上台表演时,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学生争着抢着上台表演。有一名学生表演时, 做出了双手搬石头的费力状, 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嗯”的声音。表演使劲砸缸时, 他将石头用力地高高举起, 然后嘴里发出了“哎”的使劲声, 表演十分投入, 引起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学生表演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 讨论后交流结果。交流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将加点的词加上了重读音, 通过重读这几个词, 理解司马光在紧急时刻的机智、爱动脑筋, 这种朗读方法为今后说话、写作教学中准确用词打下了基础。以上环节的设计,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文中的插图和重点句子, 方便学生观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达到激活课堂氛围的目的。

片段三:在讨论、争辩中发展思维

师:学习了课文, 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生1: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

生2:沉着、机智、勇敢。

师:通过学习课文, 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在关键的时刻不慌张, 遇事沉着, 爱动脑筋, 用砸水缸的方法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老师知道, 同学们也很爱动脑筋, 现在同学们就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看看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呢?

生1:可以找梯子放在缸里, 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2:我反对, 找梯子来不及。

生3: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生4:我反对, 当时没有抽水机。

生5:几个小朋友联合起来把缸推倒, 让水流出来。

生6:小朋友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7:可以在花园的大树上折断树枝, 伸到水里, 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8:我反对, 不能破坏树木, 老师说过要环保。

……

师:你们都很聪明, 想出了很多办法,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 其他办法都太浪费时间了, 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个方法最简单、省时、巧妙、实用。水缸虽然破坏了, 但是救出了最有价值的人的生命。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也一定能动脑筋、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 创造出人类的奇迹。

教学评析: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 场面十分活跃, 有的跪在凳子上抢着说, 有的刚说完其他学生就反驳,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学生滔滔不绝的争辩, 在争辩中否定一个又一个答案, 才能更突出文章的中心, 肯定司马光的机智, 证实司马光想出来的方法更巧妙、实用。

篇4:《司马光》教学谈

一、首先从谈话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我国古代的小朋友,这人叫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就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长大后还做了宰相、写了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然后老师板题,要求同学们用手指跟老师一块按笔顺数空写题目。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跟着老师写课题,意在注意学生写字写字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电脑这一教学媒体,利用表演这一形式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课文第二短时,充分利用了电脑的大屏幕让学生理解课文。

师: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彩图。

(电脑扫描后投放在大屏幕上,别的小朋友都都慌成什么样子呢?

生: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有的在喊……

生:还有的下的藏在了假山后面。

生:还有的跑去叫家长了。

……

师:你们看图看得真仔细,说得太好了。你们能把他们慌乱的样子能表演一下吗?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在小组内争着抢着表演,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了。然后几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这一场面,这样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气氛活跃轻松。老师随机打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哭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然后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把小朋友们都慌了的那种紧张、害怕、忙乱的感情表达了出来,这样轻松地理解了“慌了”这一词语和这一场面,又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习第三段时,电脑又切换到大屏幕上来,再次指导学生看图。

师: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他和别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破了那口缸。

生:司马光把缸打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孩子也跟着水出来了。

……

师:你们能看图想象和模仿一下司马光当时的动作吗?(先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表演,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了“搬起”石头,“使劲”砸缸后,有的同学说:“他没有使劲”;有的说:“他搬石头没有用力……

师:司马光是怎样“搬起“石头?怎样才叫”使劲“呢?(学生再次表演。)

又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时,做出了双手搬石头的费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了“嗯”的声音。使劲砸时,他将石头用力高高举起,然后嘴里发出了“哎”的使劲声。表演十分投入,引起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时我随机打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師:我们将句中的“搬”换成“拿”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使劲”好不好?为什么?将“砸”换成“打”或“敲”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后交流结果。交流后,老师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将加点的词加上了重读音,通过重读这几个词,理解了司马光在紧急时刻的机智,爱动脑筋,也为今后说话,写作中准确的用词打下了基础。

(以上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利用电脑和大屏幕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中插图和重点句子,方便快捷地出现在同学们视线当中,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同学们都参与到教学当中,也更好的引起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作用,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展了思维

教学进行到以上这一环节后,我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呢?

生:聪明。

生:爱学习、爱动脑筋。

生:沉着、机智、勇敢。

……

老师总结后板出:爱动脑筋、沉着、机智。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在关键时刻不慌张、遇事沉着、爱动脑筋,用砸水缸的方法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老师知道,同学们也很爱动脑筋,你想想,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呢?

(学生又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场面十分活跃,有的跪在凳子上抢着说,有的刚说后,其他同学就反驳,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讨论后交流结果。

生:我想可以找梯子放在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找梯子来不及。

生: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生:我反对,当时没有抽水机。

生:几个小朋友联合起来把缸推倒,让水流出来。

生:我反对,小朋友们没有那么大力量。

生:可以在花园的大树上折断树枝,伸到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不能破坏树木,老师说过要环保。

生:现在救人重要。

生:对,我同意,司马光砸缸也破坏了缸,但他是为了救人呀!

……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滔滔不绝地争辩着。在争辩中否定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从而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肯定了司马光的机智和方法的巧妙、实用。

老师趁势做总结。

篇5:《司马光》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但由于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学中存在着不周到之处。其一,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 一()缸 一()(),在这除了口头填,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的确,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其二,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当时只记得表扬大家爱动脑,想出了新办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们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周书记就提出了,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我一听,对呀,真是大大的失误。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篇6:《司马光》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的名师引领课活动,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收获。这些震撼和收获都让我想一吐为快。赵慧琴老师那如画般的课堂,卜顺福老师的幽默教学带给孩子毕生的影响;李福萍老师精彩的课堂,任春玲老师清新淡雅的扎实课堂„„这些都带给我很深的震撼。这次我就着重写写我们年级刘军霞老师这堂别出心裁的《司马光》一课的反思。

这堂《司马光》上课的学生是刚预习过这篇课文的一年级学生,刘老师精彩的地方是她的每一个上课目标、上课流程都是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的!在刘老师的眼里,都是学生!她的课有这么几个亮点想与大家交流:

亮点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姓氏,并借机介绍复姓(学生兴趣盎然); 老师借此机会介绍司马光这个本课的主角。

设计理念:既让学生学习了姓氏的知识,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花的时间不长,可是却能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亮点二:教学目标明确

1、学生进入状态后出示教学目标(会读、会写、能运用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的生字)让他们朗读一遍(整体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

2、老师强调几个重点:会“读、写、运用”六个生字(让学生明确(绿色本节课学习重点)。

设计理念:短时间激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亮点三: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间充足,教师指导及时、到位 生字拼音的学习:

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让他们打开课本,分别给(自主、合作、探究)生字注音;

2、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板书生字,几分钟之后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给生字拼拼音老师板书);

3、教师板书拼音之后让学生自学拼音;

4、学生自学之后指名读一遍生字。接着后面的内容〔生字部首、笔顺、结构、组词(造句)〕,老师依次按照上面的步骤(生字拼音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又能对他们及时的进行引导、纠正〔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高效课堂的要求)〕。

亮点四:“逗号”的教学。

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应该肯定少不了这一个——“逗号”的教学。“逗号”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一个标点符号,也是孩子很容易用不好的一个标点不好,我们都没有对这个小小的逗号足够地重视起来。

刘老师对于“逗号”的教学可真是做足了功夫,教学的段落是第5段。

1、关注到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

2、只用一个句号,去掉逗号。

3、生对比读句子。

4、发现哪句好,明白原因。

5、关注到逗号,读好逗号。

什么时候用逗号?一件事、一个动作之间。

6、把第五段改成一句话,不用逗号。

7、把句子再缩短。

司马光使劲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教学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做足了功夫,可是,茹老师却落实得更加到位,把实效做足了功夫。

8、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老师给足了孩子写的时间,因为她知道第一句在写的时候孩子是有难度的。(茹老师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在上课后作业本里有第一句这样的填空,孩子的错误率比较高。茹老师说这样的设计是起到了“补救教学”的作用。)

让孩子写足够了之后,拿了两张错误的作业纸上来反馈,这个反馈让我感受到了实效,教师完全让孩子去帮忙改回来,尽管孩子很难在错误的基础上很难改回来,但是给了时间,孩子做到了!

在这个改的过程中其实对“逗号”又一次进行强化,只有在一个动作和一件事情中间才用逗号,这个道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在改正其他同学的错误的过程中明白的。

这个过程是完全要给孩子时间的,老师很容易做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己就给出答案。是啊,教育应该是慢教育,相信孩子可以,孩子就可以,教师要学会等待。

刘老师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处处都显示出了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的实效扎实有效趣味,在写的时候脑海里还闪过好多好的词。

篇7: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节课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因此,认识小古文、初步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一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着眼于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设置了“课前准备”环节,让孩子们温习背诵日积月累里优美的词汇和谚语,然后以“优美的语言犹如悦耳的铃铛,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开场引领孩子们齐读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课题,引出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司马光。本节研讨课主题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司马”——复姓——温习姓氏歌以及介绍历史上这一姓氏名人的环节。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教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依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读的体验里,我加入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为了让孩子们结合情境体会这篇首次接触的小古文,我精心准备了“连环画”,设置了游戏环节,并用事先分发的连环画卡片教具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注释分组探讨故事内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逐张讲述图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的师“我是故事大王”环节,这是引导孩子们完整陈述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前面过于冗杂拖沓,造成时间比较紧,而我对学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读不足,居然临时起意删除这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我还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在磨练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来上,将每一次反思后的发现作为再起航的动力,不断蓄力,不断成长。

司马光教学反思2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篇8: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涂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打开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愤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三千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著,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愤)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方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愤。这个“发愤”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字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摧残,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心声?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愤”,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教师的心田。教师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课的最后,回归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从而回归了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形象。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疑”扣题眼,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平台,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自然的教学策略推动下,学生不断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不断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元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篇9:《司马光》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文插图,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2.学生准备: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从课外阅读、电视、电影中认识了哪些机智、勇敢的人?(指名回答)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司马光)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认读生字“司”,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回忆看过的课外读物和影视入手,在学生已有经验与课文之间架起桥梁,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迁移学习。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题,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司马光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大意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圈划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3.再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课文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和互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小组内开展“我会读(生字词)”活动,一人认读生字词,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对不对,读得不对的给予帮助。

2.教师检读生字词。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等)

(设计意图: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6个生字,发现其规律:左右结构。组识学生讨论:在书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自由练写。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看谁写的字美?引导学生将写得不满意的字多写几遍。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注重学法指导,可以提高书写的质量,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书写展示和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感情。

2.小组内互读,读得有感情的,小组长给他打上“☆”。

3.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满意的段落。教师组织学生评选朗读能手奖、朗读勇敢奖和朗读进步奖。

(设计意图: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读思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边读课文,边观察图画,边思考:当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司马光的表情和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2.课堂交流讨论:(1)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的表现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抓住“没有慌”和“都慌了”,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2)谁能把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当时的表现读出来?(3)由司马光当时的表现,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补充有关成语,如: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多谋善断、方寸不乱)

(设计意图: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悟语言,可以克服阅读教学中琐碎提问的弊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发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适当补充一些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启发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1.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人们纷纷夸奖司马光,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夸奖他?

2.除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请你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办法来救这个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找一根木棒伸进水缸里,让落水的小朋友攀着木棒爬出来;用一根皮管插进水缸里,然后用力吸水,让水缸里的水倒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可以得救了;向水缸里扔进一根绳子,外面的小朋友可以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天性好玩好动,他们敢想敢说。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要创造机会为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要让孩子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标点符号、几何图形、简笔画等在板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板书设计刻板的模式,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种图文并茂、活泼美观的板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能力。)

篇10:司马光教学反思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此目标,在学习“群儿戏于庭”时,我通过学习“戏”,学生组词“游戏”;“庭”书下注释“庭院”;“足跌没水中”学生理解时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瓮中。”及时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①给字组词,②借助注释,③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我没有在译文的讲解上消耗时间,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真实性学习,课堂的节奏明快了,轻重缓急明显了。我在课后及时总结学生习得理解内容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文言文做好知识铺垫。

“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文言文是需要反复朗读的,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辅助背诵积累。读准字音,跟老师反复诵读读,听准字音,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读明节奏,课件中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晰节奏,处理好停顿,感悟文言文的诵读之法,读出语气。三年级需要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文言文怎样读出情感,读出情趣?需要依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如“群儿戏于庭”写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戏”自然是快乐的事,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读得欢快些。“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情况突变,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读时要能表现出“焦急”,尽量读出紧迫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读时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读出敬佩。“水迸,儿得活”,小孩得救了,让人松了一口气,令人欣慰。语气读出来了,情趣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深入语境,提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每读必有获,边读边思考”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11:司马光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我将“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与“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短短三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很少展示,在下一段教学中一定要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二、我要精炼课堂过渡语,让我的语言更亲近孩子们,让自己的反馈语言更适合低年级孩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上一篇:养成教育精细化管理下一篇:在阳光下成长(陈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