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5-10

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精选11篇)

篇1: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符合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动手动手动脑,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录分析结果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

一、在化学课上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动手

有些学生上实验课时老是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就连往试管里装药品这样简单的操作也不会;而有一些学生则只是一个看客,只看别人操作,自己不动手,这样的学生叫实验盲。我曾见过这样的同学,上大学了还不会动手操作实验仪器,每次实验都要依靠同组同学来完成,更重要的是他上的还是师范大学化学系,以后还要当老师。自己都不会做实验的老师,很难想象他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在化学课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做,不要怕出错,也不要怕碰坏仪器,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操作各种化学仪器。

二、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它在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现象的本质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能只注意实验的表面现象,还要注意克服偏离观察意图的单纯兴趣和偏好的心理障碍。

为了避免实验观察的盲目性,在化学实验课中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师生共同研究活动中应该观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活动中仪器、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如观察物质燃烧现象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有无火焰,火焰是什么颜色;第二,放热(这是燃烧的共同现象);第三,产物特征。还可以通过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的敏锐性主要是指在观察过程中能抓住化学变化过程中陌生的、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例如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镁条燃烧产生的白烟很快就被产生的白光所掩盖,学生很容易忽略,能否捕捉到这一现象正是敏锐性的重要表现。

三、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描述实验现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完成的。通过分析对比一次次的实验结果,找出每一次实验结果的差异,从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雷利发现了稀有气体。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就是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而且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观察的程序,及时把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事实如实地记录下来。

如初四化学第三单元《金属》单元测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中的误差忽略不计):

(1)试计算该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从上表数据分析,当所取合金的质量与所用稀硫酸的质量比为____时,表明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中的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这个题目就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五、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老师应尽量把这些实验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例如,等容积的两个容器中分别盛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试用实验的方法加以区分。学生起初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方法将两者区别开。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食盐水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而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①称重量法;②电池导电法;③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法。(2)化学法——①蒸发溶剂法;②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①品尝法;②新鲜蔬菜失水法。多种鉴别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全面、完整地认识化学实验能力的内涵,着眼于广义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走上各种岗位后创造性地劳动打好基础。

篇2: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中学 刘志军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精神

小学生好说、好动、好奇心强, 一般遇到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一课时, 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发现全班学生非常平静, 根本就没有什么反应, 我想主要是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了吧。接下来我说:“钢铁会生锈, 这是人人皆知的。据估计全世界一年生产的钢铁中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学生们开始惊讶不已。我接着说:“不仅如此, 还会因设备锈蚀, 引起停工停产, 产品质量下降,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学生们听后个个瞪大了眼睛。随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铁已经严重锈蚀的几幅图片。学生的兴趣和问题都来了, 纷纷举手发言:铁为什么会生锈?铁锈是什么?有办法防止钢铁生锈吗?在学生的问题中, 很自然地进入了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搞好实验, 让学生亲历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 可以把课本上许多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东西。靠教师讲书本知识, 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 绝不是科学教育。科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 然后动手实验, 经过思维加工, 得出结论。如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 提出问题后, 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确定方案—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 可以找出与之相反的条件, 如寒冷和干燥进行对比实验, 分组进行。第一组:温暖和潮湿;第二组:温暖和干燥;第三组:寒冷和潮湿;第四组:寒冷与干燥。实验时间为一周。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 馒头在适宜的环境下, 经过一周时间, 发霉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学生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了科学的结论, 增长了才干, 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科学指导, 培养操作能力

实验活动,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的良好机会。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知, 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 从而形成认知, 得出结论。在既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这个大前提下, 每个学生都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活动, 用自己的语言把实验的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数据和结果表述出来。无论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准高或低, 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同一操作, 使每个学生都在实验中受到启发。这样,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真正确立了。

四、引导归纳, 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验操作时, 要把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动脑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对不同的操作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选定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出来以后, 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对结果加以归纳、小结、报告。这样, 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了发展。如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 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 让学生做以下两个实验:一、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 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 观察纸团是否会湿。二、把气球放进一个塑料瓶, 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 气球是否被吹大。这两个实验, 必然会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 课堂会顿时活跃起来。抓住这一契机, 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杯底的纸团不湿?瓶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结果就不难得出。

五、启迪思维, 增强创造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是现代教育教学十分注重的。激发兴趣, 操作感知, 更高的标准、更深的层次就是创造。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 学生对上浮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却各执一词。那么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设计合理的实验来科学地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当中有的小组把下沉的物体从相同的高度分别从水里和空气中下落, 观察记录各自落地的时间;有的小组分别移出下沉物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 然后进行比较……通过动手操作, 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下沉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篇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科学态度;善于质疑;验证预测;实验能力;创新意识

科学课是一门蕴含丰富的实验操作内容的学科,我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其在愉快的实验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切感受。

一、用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指导学生主动去科学实验,主动去探究结论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大胆地预测,通过科学实验去探究、去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拨动钢尺;拨动拉直的橡皮筋等实验活动,学生产生共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去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去验证,自主拓展。如《溶解的快与慢》这个实验主要探究: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我激励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实验前预测;实验中探究验证;试验后总结并验证预测是否正确。实验前我把学生的预测一一记录下来。综合各种预测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些预测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错误的,往往事实与预测发生矛盾,此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实验,尝试着自己获得结论,最后交流:与溶解的快或慢有关的因素,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目前,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已成为每位学生努力的目标。巧妙的课堂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用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指导我们教学活动,执教者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5: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

以能力培养为主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但现行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本文从“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出发,探讨了立足基础知识,发展交流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基础知识;交流能力;专业技能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英语作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语言媒介之一,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语水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英语教学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一杆标尺。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学生数量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该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3)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专业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与现实相脱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教了的用不上,有用的没教会”的现象。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源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水平呈逐年滑坡的趋势。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入学英语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差,继续学习的能力也不够高。许多高职学生,说英语张不开口;即使有会说几句的同学,也是漏洞百出,无法控制语速、语言清晰度以及语言表达特点,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十分薄弱,学生操练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十分低下。

教师方面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由原来中专学校或普通高中里的英语教师转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应届毕业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法,照本宣科地读、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完全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甚至倒头睡觉。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枯燥无味。面对学生的基础与学习状况,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教学改革难以实施,缺乏技能训练,观念落后,模式陈旧,师生互动很少;忽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把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此外,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硬件环境。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以听力、写作为最差。而这两项技能的运用能力,对于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入WTO以来,我国商贸领域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各企业有了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企业对员工在掌握外语方面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需要学生能将英语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强调对学生三种英语能力的培养

据调查,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下述三种英语能力:(1)要有良好的外语可持续学习能力。创业创新型社会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因此,要求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企业后能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2)拥有一定的听、说技能。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口头与书面交流。(3)要有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中国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很多机器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尤其是最近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十分有利于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一线的高级技工需要懂得诸如“注意事项、操作步骤、仪器说明、参考资料”等方面外文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等人专门翻译。企业要求的以上三种能力,是高职高专的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

为使高职学生在一两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使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

我们提出了如下设想

(一)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学习能力

正确的语音和基本的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基础素质。学校教育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知识需要以后在工作岗位中自己去摸索。这就要求英语知识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给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基础的语音知识的掌握,对英语语言的基本结构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强化口语训练,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授课环境。只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无所顾忌地开口说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课堂气氛轻松、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就十分重要。学生表现出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便于其展开丰富的语言联想,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其次,要把听力训练与复述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语言离不开“听”与“说”,“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说”是口头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听”与“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听力强化训练。从辨析音标,到辨析易混的单词,再到句子的辨析。复述是自我训练口语的有效途径,每篇课文学完后,应尽量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样,学生便能把所学的课文语言运用正确的发音规律表达出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再次,创设情境。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投影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让其就某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举行演讲和辩论赛,编写情境对话,编写故事和短剧、看图说话,设计话题讨论等。这不但能有效快速地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强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师生配合,共同努力,学生才能学好英语口语,习得口语交际能力。

(三)结合专业,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都开设英语课,每个专业都不同程度地需要英语。贸易专业需要较好的英语口语:理工科的学生比如计算机系的学生,由于专业直接与英语相联,对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更专业,而化工、机电、建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则因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这些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英语的要求更多体现在阅读能力方面:能看懂产品说明、操作步骤等;有时还要求能翻译企业介绍或产品介绍。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本专业的知识,使英语真正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与不同专业的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

作为基础课教师,我们和专业课教师共同面对着同样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那么,我们的教研活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科目的教研活动,而应该走到所教学生的专业教研室,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学生的专业问题以及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在英语授课中渗透专业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二是有针对性地备课,不仅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专业。

应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专业英语知识,结合课本,适时地把专业英语加进课堂内容中。教材中同一个对话练习,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设计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关的对话,贸易专业的学生就可以结合其贸易专业知识进行对话。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单元的英语学习中得到不同的练习。随着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不断了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教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更能体现专业特色,真正做到英语课为专业服务。比如,在《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九单元ApplyingforaJob一课中,关于如何申请一份工作、如何面试的对话,我们就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先给学生留下预习任务,让他们课前去了解自己专业将来的就业群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特长,自己又具备什么能力等。之后在组织课堂对话时,教师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面试对话。这样使学生不仅熟悉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且还非常实际地掌握了如何用英语去进行面试,为学生将来真正面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所在的年级层次,适时地加入专业知识,并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课中加入的专业知识内容也相应地增加,让他们觉得英语课不仅仅是学词汇、语法,而是实实在在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这样既能体现基础课为专业服务,又可让学生感到英语的实用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高职英语教育质量若要得到有效提高,就应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真正贯彻下去,就应切实地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突出语言的实用性。目前,高职英语的发展还未成熟,高职英语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英语教育,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解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更迅速、更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业务操作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al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unbyJ.CommunicativeSyllabus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3]NunanD.Thelearner-centeredcurriculum-AStudyinSecond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

[5]陈家颐.高教公共英语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1).

篇6: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化学学习方法不熟悉,观察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明确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捷地、精确地进行观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自觉、积极、主动观察,才能获取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能力,进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例如,初中化学《绪言》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

从镁带燃烧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镁带色态,燃烧后生成物色态,燃烧时的现象等,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补充,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让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实验,观察现象,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使学生兴趣不断激发,观察能力逐步提高。

二、规范操作,指导观察

无论是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要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正确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现象准确。尤其演示实验,它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正确演示,并将演示、讲解与引导学生观察结合起来,使演示实验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明确目的,集中观察

观察是人类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它是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动。观察目的越明确,定向观察越集中,N,J感知的现象越明显,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在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和范围,拟定观察计划,制订观察程序,引导学生层次清晰的观察,例如,在镁带燃烧实验中,如果学生无日的观察,则发出耀眼强光,易刺激学生感官,引起注意,而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往往被忽视,而正是白色粉末的生成,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四、指导学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和所用仪器装置都要细心观察。分清主次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和次要现要现象。这样才不致于忽略主要东西,特别是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但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这一点。因此,教师应结合“双基”的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观察规律。

五、指导学生观察思维相结合

篇7: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首先质疑、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预设学生的质疑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节课下来累死了!这其实是应试教育思想在现代化学课堂上一个缩影,不难预测这种教学方式实际收效甚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由此引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操作、探索、归纳,而不是包办、代办,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老师不暗示等。所以说,“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要害怕问题,放手去做,有时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其次,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鼓励,决不求全责备,更不讽刺挖苦。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化学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敢问”只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例如在学习氯气性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氯水的形成;潮湿的氯气使有色物质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并释放出氧气等。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景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2.结合教材,让学生把握质疑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却用水点着了火?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其实每节课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了。

3.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为学生充分交流质疑提供氛围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著。我在教学中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5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问”的氛围。

篇8: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一、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是指人们在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中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包括掌握各种仪器的用途、装配、使用方法, 掌握各种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使用 (如取用、称量、配制) 、方法, 掌握实验过程中各步骤合理、规范的操作方法等.实验操作技能必须在具体的实验中形成、体现和发展.学生实验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并写出预习提纲, 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通过抽查、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后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并使学生在实验前熟悉各项准备工作, 明确操作步骤, 掌握操作要点, 学会选择、安装、使用各种仪器、药品等, 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或照方抓“药”的盲目现象;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 不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鼓励学生敢动手、勤思考、善总结, 引导学生改掉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做到认真细致、熟练、准确地完成每一个实验.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前提和基础.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围绕教学目的, 将演示、讲解与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1. 观察实验环境.

学生第一次进人实验室, 首先应该观察实验室张贴的实验室规则和注意事项等, 做到遵章守纪,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其次进人实验室, 都要观察实验台上仪器药品的摆放位置、实验室的清洁卫生、水电门窗等非工作状态的情况, 并在实验结束后恢复实验前的状态, 以培养良好的劳动素质和工作习惯.

2. 观察仪器装置.

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实验仪器的选择、装配、连接, 观察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观察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连接方法及各仪器在整个装置中所起的作用等, 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 观察实验操作.

演示实验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步骤、方法, 认真观察教师操作过程中的操作细节, 如瓶盖应倒立置于桌上、手握试剂瓶时标签应向手心、不能用手拿天平砝码等, 以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4. 观察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中, 既可能有物质状态、颜色、气味等的变化, 又可能有新物质的生成 (如气体、沉淀等) , 也可能有发光、发热等现象.实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现象产生的条件及过程等, 获得一定的感性材料, 并通过积极的思维, 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本质和原理.例如, “镁带燃烧实验”中, 镁带燃烧所发出耀眼夺目的强光对感官的刺激,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燃烧后所生成的白色粉末, 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 正是这些白色粉末的生成, 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实验数据, 只是化学实验的直接结果, 而解释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 则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分析、概括、归纳) 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就是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各种实验记录表格、正确运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原始数据、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学会分析实验异常现象及误差原因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因素,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实验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是化学实验中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 还必须具有创造意识, 能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条件, 对教材中一些实验方法、装置等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对提供的多种实验方案能经过分析, 优选出最佳方案;能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 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并由此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以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 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实验中存在着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变化条件之间的诸多关系, 体现和反映了大量的唯物辩证思想, 使学生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 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操作、认真观察、真实记录、科学分析.如果实验失败, 通过对实验条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分析和总结, 找出影响实验结果因素, 并耐心细致地重做实验, 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3. 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实验时有许多有毒气体、废液、废渣产生, 让学生养成不随便乱倒有毒、有害物质的习惯,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物质进行处理 (如尾气的吸收, 处理后的废液、废渣的再利用等) , 并结合社会环境问题, 逐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环境保护能力.

4. 劳动安全教育.

篇9: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一、在对照实验中设“疑”,激发和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上来。根据对照,不仅要求同异,此为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点,更重要的是对求异思维的培养,教给学生“渔”的作用方法,以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较对照是把解剖刀“,它对于你进思维的深刻性各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挖掘出”思维的智力宝藏“,笔者在初中化学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过程,同时让三个同学分别做KClO3、MnO2、KClO3与MnO2三支试管同时受热实验,辅以用带大量的木条验证其产物的实验。其结果放出O2的速率(即放出O2的快慢)相差较大。KClO3受热能放出O2,但速度较慢,KClO3与MnO2混合物受热放出O2较快,MnO2加热则不能放出O2。适时引导学生探索其应用,得出MnO2的作用。与双氧水的反做比较,这样长期性、经常性的用该方法能引导学生用对照实验方法解疑、释疑。认识到实验的巨大能量,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之一是解疑、释疑的重要途径,也同时激发且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动”为特点,以“活”对实验课中“败笔”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会偶出“必然”外,如对意外事故如处理恰当,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实验效果,而且能通过这一点,使之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和重要性,启发思考“败笔”原因,能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能通过学生的动手养成主动积极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氢气还原CuO的实验中,有部分同学得到的“铜”仍为黑色;部分同学的试管炸裂了;部分同学成功了。按前面的顺序将同学分成三个组,相互交叉研究,最后得出结论:(1)炸裂的原因是先加热后通H2;(2)“铜”呈黑色,是因为最后先撤H2,后停止加热。由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再以“活”动相互询查原因,从而激发探索的意识,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适时对学生点拔,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优化创新意识。

以“思”为热点,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验习题,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产生对学生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就會不断关心事物,对各事物现象产生疑问,并对产生的疑问激起一种渴望。动手试试,然而多次的实验结果能扩大对周围事物及更多问题产生“思索”。在课堂上不断地、经常性地交流补充趣味性实验,刺激学生思考,如“星火闪烁”,在实验室制O2时补充,取一支装满10ml液体(5ml酒精和5ml浓H2SO4)自然分成两层。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大试管中加少量KMnO4细小晶体,学生会看到在液面(硫酸和酒精)的交界层处看到火花,获如天空星光闪烁。学生看完便会纷纷要求亲自动手试试。产生思索,产生动机,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要求学生初中《化学实验》P27页,“火花飞舞”实验。

三、教学要“放”,即要克服照方抓药式,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编写实验程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照本宣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进行主动思考。因而对实验中的现象细节是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和思维积极性。为了克服此弊端,笔者在教学中,将某些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程序、实验方案。这样在实验中学生明白需要些什么仪器、什么药品、如何操作、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等。万一实验失败,自己也能查找原因。学生能主动地变外加压力转化为主动思考的动力。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即激发创新精神和有利于更有效地鼓励创新。

四、在教学中要坚持智能性原则,加强能力测试,激发创新动机促进学生生动性学习

传统的部分实验为“黑板上做实验“且为照步就班,为死记硬背化学实验的不良倾向,以智能性原则的实验,便实验变得有血有肉,旦是活而不难、而不坚、从而培齐驾驶知识的能力。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学生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原理的认识,以及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和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对比很容易发现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年制)第84页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导气管上应加橡胶管并配上止水夹,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也有效地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类似地可以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也进行改进(加胶管配止水夹)。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冲洗瓶,集气瓶等仪器。

篇10: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科学探究包括“七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会引发许多的猜想;猜想仅停留在主观层面。要验证猜想,就得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如果没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这一环节,一切问题无法解决;一切猜想无法验证。只有合理设计试验这一环节,才能进行实验、搜集数据;从而进行分析论证,进而交流和评估。因此,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就像一根栋梁,承上启下。如何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在筛选猜想中设计实验

根据生活经验或创设物理情景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认知、不同经历,提出种种猜想;这是一个发散思维过程。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猜想都一一用实验验证。例如;探究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有长度、密度、体积、横截面积、质量、材料等有关。那么,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考虑长度、横截面积,实际上考虑了体积;考虑材料实际上考虑了密度;考虑了体积、密度,实际上考虑了质量。经过分析,学生才明白为何只考虑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这样也大大节省进行实验时间。但这不能走向极端;有时探究某些物理量难以分析而试验又容易做,还是依猜想设计实验。比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除了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外;还涉及压力的作用点、运动方向、运动速度、接触面面积等等,可以做实验给学生看,并不占有教学时间。

二、 在明确实验原理中设计实验

物理教材中涉及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常常用公式表示。例如:V=S/t、ρ= 、I=U/R

等等;往往将这些公式作为原理设计实验。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只要测运动物体的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围饶测这两个物理量,选用器材和仪器设计实验。有时为了减小误差,还要考虑先测什么,后测什么,选用器材和仪器的规格。在测定电功率实验中,实验

设计思路是:根据实验原理,明确要测物理量是电流和电压;根据所测物理量设计电路图,从电路图中体现选用器材和仪器的规格,然后连接实物电路(提醒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根据所测物理量设计表格。设计思路清晰,给学生程序性知识,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在比较实验方案中设计试验

在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上台板画设计电路图。甲同学画设计电路图没带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乙同学画设计电路图带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针对这种情况,

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取得共识:甲同学画设计电路图只能测一组电流和电压值,乙同学画设计电路图能测多组电流和电压值,可做到保持R两端的电压不变,且操作方便。比较实验方案虽然费时,但在以后设计测电功率电路费时较少,非常值得。比如在测液体密度时,

是直接测量法还是用剩余法好?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实验的.意识,到达提高设计实验能力。

四、在明确实验方法中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常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象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恰当选择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比如,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单独研究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逐一研究综合起来得出规律。当我们研究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等问题时,为什么没有实验原理照样可以进行设计实验,其原因就是明确实验方法。

篇11: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须知,“言为心声”。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鸟儿只有凭借双翼才能飞翔蓝天。可能有的语文老师要说,我们也是向学生强调要投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呀。不错,我们一些语文老师也确是这样口头要求了,并且有的教师还规定了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摘抄本或札记簿什么的。可结果是,往往就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多少本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你只是仅仅要求他观察、积累——机械的观察积累,而没有要求他用心去咀嚼知识,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回味人生,没有要求他去感悟。,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几个前提

㈠、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一般的说,思想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立场观点、道德品质、修养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情趣水准。这是因为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想修养不同,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之区别,反映生活也就有正确与歪曲、恰当与疏漏、精警与肤浅之区别。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修养,他必然分不清真假美丑,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感悟不到人生的冷暖与炎凉,悲欢与离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修养,他才可能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缤纷的生活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有所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和习作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他们的美学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

㈡、引导他们贴近生活

因为离开生活实践的思想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空洞的说教也许能培养出夸夸其谈的诡辩家和空洞的政治家,但决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关心人生、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

力的活生生的人。此其一。其二,习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

践上看,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习作又是生活的需要。离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便没有作文;

不反映生活或对生活无益的瞎说和空想不能称之为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一

方面,必须要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

面面;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范

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㈢、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知识。这话确有道理。单从习作来看,作文

反映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你要观察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你就得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

象的知识。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对事有所感悟的。除此而外,你不仅要具

备一定的哲学、历史、逻辑等文化知识,作为现代人,你还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法制意识、民主精神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理解作家们所感悟到的东西及他们感悟的方法,也是语

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鲁迅关于路的感悟,都德关于祖国语言的感悟。要充分利用阅读

教学,使学生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作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丰富、成熟、深刻起来。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也是学会感悟的一

条捷径。

丰富学生知识的唯一办法是引导他们读书看报,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

充实的积累,一旦思想被一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观察、研

究、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他们的情感

许多人只知“情动而辞发”,殊不知,观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对

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没有情感就

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观察、感悟生活。

所以,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情感的激发不能

只靠空洞的言辞,而主要的还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

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秋景》,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看山上的层层的枫叶,果树上累累的苹果,田地里雪白的棉花,读农民伯伯那因收获而写在脸上的笑

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秋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自然

而然的感悟到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天意味着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一些感悟的方法

㈠、自由式的习作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习作

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来。这不会是个难题,他们

会觉得有话可说。如第五册有一篇课文《三只灰雀》,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灰雀该怎样

回答列宁的问话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跃跃欲试,我立刻说:“要

让每个人起来讲,可时间不够了。你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老师看看哪只灰雀说得好?”学

生们两眼放光,他们迫不及待地练写起来。

2、结合节日习作

每年都有很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时,学生们都会随着父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等。他

们很乐意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例如,在春节,学生们会写出

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及自己得以自由支配时的满足与自豪。

3、结合活动习作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我们搞的“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后,乘兴写出自

己的感悟和体验,那种具体和真切与以往虚、假、套的形式比起来,差别确实太大了。

㈡、突破性的习作方式

1、抄写积累

抄写积累不是习作的范畴,但如果能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让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外读物,感悟其中的好词好句,从而能很好的提高习作能力。

2、日记练习

日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习作方式。在日记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对自

己触动最大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尤其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值得交流。因为它

往往是独到的、深刻的。

3、画图习作

画图习作就是让学生把图画和习作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课和美术课进行结合的一个尝

试。学生们或根据实物或根据想象画完了一幅画后,再在画面旁边配上有关的文字说明。老

师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请小作者自己做些感悟介绍。

4、学写贺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们学写贺卡。

如元旦、春节、教师节等等,学生们都能写出体现节日特点,又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贺卡。

㈢、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现有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

趣,以求不断提高其习作的水平。因此,我在习作评价上使学生敢习作、乐习作、善习作,除了在学生习作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批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班报,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

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每天早晨,小作者亲自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班报内容。读后

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大作”好在哪里?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

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它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则习得,是“万物近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切事情,特别是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要细心

地回味之、深思之、口述之,及时地用手写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里可写的材料就

上一篇:电教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阳光的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