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实验

2024-04-25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实验(精选6篇)

篇1: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实验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顺序与选择结构

1、请根据输入的x值和以下公式,计算输出分段函数y的值。

x10 y0  x10

(x0)(0x1)(x1)

2、编写一个C程序,把整数0,1,..6依次转换成Sunday,Monday,„Saturday并输出,整数0,„,6由键盘输入。如果输入错误,输出“error”。

(提示:此题可以用if语句实现,不需要用循环。)

说明:

(1)请大家按学号来坐,便于考勤和管理。

(2)请珍惜宝贵的实验时间!不要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比如聊QQ、上网或打游戏。

(3)直接把C语言代码粘贴到相应的实验题目下方,上交实验报告时只交word文档。

(4)文档名称:班级+学号后2位+姓名+实验编号,例如12通1班12张山实验二.doc。

篇2: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实验

实验项目: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日期:2012年3月26日

实验原理:利用 if 或switch 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仪器:PC

实验内容及步骤:

内容:利用scanf函数读入变量x的值,利用if或switch 语句判断x所在的区间,并求函数在x 处的函数值

步骤:

1、程序设计:

(1)定义变量;(2)利用scanf给变量x赋值;(3)利用 if 或 switch 判断x所在范围执行相应计算,以求得函数在x 处的函数值;(4)输出相应函数值

2、输入程序、调试并运行通过。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要求:抄写指导手册上相应章节的目的要求

实验环境:windows XPTC或 VC

实验内容:完整抄写P77页4.5小题

实验步骤:直接写代码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题目自己输入相应值并观察程序输出结果

篇3:设计性实验的内容选择

一、“用凸透镜测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实验实例

(一) 实验的基本原理

在光具组基点测定的实验中, 已知两薄透镜的像方焦距分别为f′1、f′2, 两薄透镜组组成的像方焦距f′:

当两薄透镜处于同一空气媒介时, f′=f′1f′2f′+f′2-d, f′1、f′2为两薄透镜的像方焦距, d为两透镜的间距, 两主点位置:

那么当d=0时, 由 (2) 、 (3) 式知两主点位置是完全相等为零l′=l=0。

这时透镜组的焦距公式, 由 (1) 式可以简化为:

那么怎样才能使两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d=0。

选择一个薄的凸透镜, 与形状可自由改变的透明液体介质组合, 组成一透镜组, 透明液体介质可看作是一平凹透镜, 由于d为薄透镜厚度的一半和凹透镜像方焦距f′1和液体的像方焦距f′2, 可以将d看作d≈0<

我们可以有把薄透镜是由两个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折射面组成, 透镜的厚度为d、折射率为n, 透镜两侧的折射率分别为n1和n2, 并将p点看作是在主轴上的光源, 发出一条光线PA经透镜折射后, 交主轴于p′点, 令op=-s, o′p=s′, pA=l, A′p′=l′, AM=A′N。

当物在无穷远处时, s即为像方焦距:

当物在物方焦点上时, s′成像在无穷远处:

其中n1和n2分别为透镜两测介质的折射率, 当均为空气介质时有n1=n2=1

像方焦距:

物方焦距:

透镜的焦距f′1与折射率n, 以及薄凹透镜曲率半径R1和液体凹透镜曲率半径R2存在下列关系:

当R1=-R2=R时, 由 (5) 式, 得:

因为液体构成的平凹透镜的曲率半径R1=∞, R2=R及液体折射率为n, 所以平凹透镜的像方焦距为:

由 (6) 、 (7) 消去R得:

将 (12) 式代入 (4) 式, 得:

变换 (9) 式, 得:

由于在空气介质时有n1=n2=1, 所以可以根据f1=-f′1, f=-f可以将 (14) 式转化为:

由 (15) 式, 可知只要测出凸透镜焦距f1和透镜组焦距f, 查出凸透镜的折射率, 根据 (15) 式, 就可求得液体的折射率n液。

可采用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组焦距的实验装置。

(二) 实验方案

第一, 在铁架台上用夹子固定一个光源和一个物屏, 调节光源的方向, 使它垂直于物屏竖直向下照射。

第二, 一个大小适中烧杯, 在其底下放置一块平面镜, 将待测透明液体到入烧杯内。然后在该液体上面放一块折射率n已知的薄凸透镜, 让该待测的透明液体刚好浸没该凸透镜的下球面, 使该透镜与待测液体紧密接触。这时将该组合看作一透镜组。

第三, 将该透镜组放置在升降台上, 使光源、物和透镜组的光心在同一竖直方向上。调节升降台的高度, 让物屏刚好在透镜组的物方焦点上, 物经透镜组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回去后, 在物屏的背面可以形成与物等大倒立的像。

第四, 用米尺测出这时透镜组与物屏之间的距离, 就是透镜组的物方焦距f。

第五, 在用自准直法, 测出薄凸透镜的焦距f1。在表中查出凸透镜的折射率n, 根据可以, 计算出n液。

二、设计性实验基本内容

对一个具体的设计性实验, 从选择课题开始到研究工作完成, 整个过程一般按照科学实验的基础程序包括下属主要环节。

第一, 选择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这对后续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以学生的知识蓄备和个人能力、以及实际的条件为基础, 认真做好选好课题。

第二, 选定课题后, 根据课题要求查找, 收集, 整理分析各种资料, 经过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 设计和制订实验方案。

第三, 确定实验方案, 做出总体的安排。这包括确定正确的理论依据, 建立物理模型, 选择适当类型的实验和实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设计正确的测量方法步骤以及做好实验器材的配套准备。

第四, 在实践过程中, 严格操作, 细致观察, 认真记录每个细节, 积极思维, 认真分析处理实验的数据。

第五, 实验报告科学论文或研究工作报告是科学研究的永久性记录和总结, 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引言 (课题任务, 背景材料) 、实验方法及理论依据、实验结果、结论、分析讨论和参考文献。

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必须经过精心挑选, 使它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

三、设计性实验的方案选择

(一) 实验方法的选择

根据课题所需要研究的对象, 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尽量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实验方法, 即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 确定被测量与可测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方法, 然后比较各种方法所能达到的测量精度、适用条件、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现有情况等, 从中确定能满足课题要求的最佳实验方法。

(二) 测量方法的选择

对于某种实验方法, 有时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供选择。此时应分析哪一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 引入的系统误差小。因此, 选择测量方法的前提是:应该对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以及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

(三) 测量仪器的选择

测量仪器的选择包括仪器的类型, 仪器的精度 (分度值或准确度等级) 和测量范围 (量程) 等方面, 要从被测量对象的特性, 仪器的特性、测量环境、操作技术水平、经济条件、设备及人身安全考虑。在满足经济要求的条件下, 尽量选用级别底的仪器, 这就是“可粗不精”的原则。

(四) 测量条件的选择

在实验方法、测量方法、测量仪器选定后, 还应明确在怎样的条件下测量才能达到要求, 这主要依靠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五) 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

合理地选择数据处理方法, 可以测出不能直接测量的或不易测准的物理量。

四、设计性实验对学生思维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

(一) 设计性物理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设计性已成为物理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性的物理实验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 设计性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是人们应用仪器来揭示物质运动规律特性以及各种物理现象的一种科学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 从物理现象中获得真实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地遵循事实, 有一个严肃认真获取真实信息的态度。

设计性物理实验过程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的治学学风,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能促使学生手脑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和探索思维。设计性物理实验优越于常规的物理实验是它给出了实验任务和要求, 而确定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实验线路、拟订实验方案等, 都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去思维、操作, 这样就大大地引起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 因而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去思维和探索,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手脑得到协调发展, 这是常规物理实验所难以代替的。

(二) 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

传统常规的物理实验的评价只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而设计性物理实验, 教师除了评价设计方案的好差和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如何, 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是评价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在开设基础实验之后开设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因此, 对于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评价应比基础实验更严格。总而言之, 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明确, 实验原理清楚, 能正确选用、配置仪器和调整仪器, 迅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正确操作和积累数据, 有目的地去减小误差。因此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应具有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性质。设计性实验均能体现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选题还应具有探索性质, 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摘要: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础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 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特点的教学实验。文章介绍了设计性实验内容选择的思路, 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 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凸透镜,折射率

参考文献

[1]、杨述武等.普通物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姚启钧.光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沈元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设计性实验的内容选择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凸透镜;折射率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础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特点的教学实验。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新实验,或者通过已有实验进行延伸开发新的实验内容。本文主要通过“用凸透镜测透明液体的折射率”设计性实验论述有关设计性实验的内容选择、开发设计性实验的思路,以及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素养教育的功能。

一、“用凸透镜测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实验实例

(一)实验的基本原理

在光具组基点测定的实验中,已知两薄透镜的像方焦距分别为f′1、f′2,两薄透镜组组成的像方焦距f′:

f′=①

当两薄透镜处于同一空气媒介时,f′=,f′1、f′2为两薄透镜的像方焦距,d为两透镜的间距,两主点位置:

l=②

l=③

那么当d=0时,由②、③式知两主点位置是完全相等为零l′=l=0。

这时透镜组的焦距公式,由①式可以简化为:

f′=④

那么怎样才能使两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d=0。

选择一个薄的凸透镜,与形状可自由改变的透明液体介质组合,组成一透镜组,透明液体介质可看作是一平凹透镜,由于d为薄透镜厚度的一半和凹透镜像方焦距f′1和液体的像方焦距f′2,可以将d看作d≈0<

我们可以有把薄透镜是由两个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折射面组成,透镜的厚度为d、折射率为n,透镜两侧的折射率分别为n1和n2,并将p点看作是在主轴上的光源,发出一条光线PA经透镜折射后,交主轴于p′点,令op=-s,o′p=s′,pA=l,A′p′=l′,AM=A′N。

则l=[(-s+oM)+h2],l′=[(s′+o′N)2 +h2]在近轴条件下oM=≈,oN≈, 得到h--+=0,其中r1和r2是常量,h是变量。

当物在无穷远处时,s即为像方焦距:

f′=lims′=⑤

当物在物方焦点上时,s′成像在无穷远处:

f=lims=⑥

其中n1和n2分别为透镜两测介质的折射率,当均为空气介质时有n1=n2=1

像方焦距:

f′=lims′=⑦

物方焦距:

f=lims=⑧

透镜的焦距f′1与折射率n,以及薄凹透镜曲率半径R1和液体凹透镜曲率半径R2存在下列关系:

f′透=⑨

当R1=-R2=R时,由⑤式,得:

f′透==f′1⑩

因为液体构成的平凹透镜的曲率半径R1=∞,R2=R及液体折射率为n,所以平凹透镜的像方焦距为:

f′2={11}

由⑥、⑦消去R得:

f′2=f′1{12}

将{12}式代入④式,得:

f′=={13}

变换⑨式,得:

n液=1+{14}

由于在空气介质时有n1=n2=1,所以可以根据f1=-f′1,f=-f可以将{14}式转化为:

n液=1+{15}

由{15}式,可知只要测出凸透镜焦距f1和透镜组焦距f,查出凸透镜的折射率,根据{15}式,就可求得液体的折射率n液。

可采用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组焦距f的实验装置。

(二)实验方案

第一,在铁架台上用夹子固定一个光源和一个物屏,调节光源的方向,使它垂直于物屏竖直向下照射。

第二,一个大小适中烧杯,在其底下放置一块平面镜,将待测透明液体到入烧杯内。然后在该液体上面放一块折射率n已知的薄凸透镜,让该待测的透明液体刚好浸没该凸透镜的下球面,使该透镜与待测液体紧密接触。这时将该组合看作一透镜组。

第三,将该透镜组放置在升降台上,使光源、物和透镜组的光心在同一竖直方向上。调节升降台的高度,让物屏刚好在透镜组的物方焦点上,物经透镜组所成的像经平面镜反射回去后,在物屏的背面可以形成与物等大倒立的像。

第四,用米尺测出这时透镜组与物屏之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组的物方焦距f。

第五,在用自准直法,测出薄凸透镜的焦距f1。在表中查出凸透镜的折射率n,根据可以n液=1+,计算出n液。

二、设计性实验基本内容

对一个具体的设计性实验,从选择课题开始到研究工作完成,整个过程一般按照科学实验的基础程序包括下属主要环节。

第一,选择课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这对后续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知识蓄备和个人能力、以及实际的条件为基础,认真做好选好课题。

第二,选定课题后,根据课题要求查找,收集,整理分析各种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制订实验方案。

第三,确定实验方案,做出总体的安排。这包括确定正确的理论依据,建立物理模型,选择适当类型的实验和实验方案和试验方法,设计正确的测量方法步骤以及做好实验器材的配套准备。

第四,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操作,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每个细节,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处理实验的数据。

第五,实验报告科学论文或研究工作报告是科学研究的永久性记录和总结,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引言(课题任务,背景材料)、实验方法及理论依据、实验结果、结论、分析讨论和参考文献。

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使它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

三、设计性实验的方案选择

(一)实验方法的选择

根据课题所需要研究的对象,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实验方法,即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确定被测量与可测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方法,然后比较各种方法所能达到的测量精度、适用条件、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现有情况等,从中确定能满足课题要求的最佳实验方法。

(二)测量方法的选择

对于某种实验方法,有时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供选择。此时应分析哪一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引入的系统误差小。因此,选择测量方法的前提是:应该对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以及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

(三)测量仪器的选择

测量仪器的选择包括仪器的类型,仪器的精度(分度值或准确度等级)和测量范围(量程)等方面,要从被测量对象的特性,仪器的特性、测量环境、操作技术水平、经济条件、设备及人身安全考虑。在满足经济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用级别底的仪器,这就是“可粗不精”的原则。

(四)测量条件的选择

在实验方法、测量方法、测量仪器选定后,还应明确在怎样的条件下测量才能达到要求,这主要依靠对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

(五)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

合理地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测出不能直接测量的或不易测准的物理量。

四、设计性实验对学生思维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性物理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设计性已成为物理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性的物理实验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设计性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是人们应用仪器来揭示物质运动规律特性以及各种物理现象的一种科学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从物理现象中获得真实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严格地遵循事实,有一个严肃认真获取真实信息的态度。

设计性物理实验过程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的治学学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能促使学生手脑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和探索思维。设计性物理实验优越于常规的物理实验是它给出了实验任务和要求,而确定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实验线路、拟订实验方案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去思维、操作,这样就大大地引起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因而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去思维和探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手脑得到协调发展,这是常规物理实验所难以代替的。

(二)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

传统常规的物理实验的评价只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而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师除了评价设计方案的好差和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如何,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是评价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在开设基础实验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理、方法和技能,因此,对于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评价应比基础实验更严格。总而言之,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清楚,能正确选用、配置仪器和调整仪器,迅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操作和积累数据,有目的地去减小误差。因此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应具有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性质。设计性实验均能体现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设计性实验选题还应具有探索性质,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述武等.普通物理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姚启钧.光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沈元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吴波,杨建荣.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

篇5:VB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程序的选择结构》是信息技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在理解了顺序结构的前提下使得学生掌握VB语言的条件语句、多重选择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学会使用条件语句和多重选择语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而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些算法的知识也已经接触过一些程序案例,但是经过半年的时间,繁重学业的学生已经对本来在数学上都要求不高的算法知识已经遗忘了不少。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在数学课中接触的主要是纯数学问题。这些案例比较抽象,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大多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进行学习。如果能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分析选择结构的话,那么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使得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得数学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很好的帮助信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选择结构的If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2)关系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的理解与运用。

(3)学会使用条件语句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4)进一步掌握VB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2)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

(2)理解多重选择结构语句在解决多重选择问题上的直观、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并能动手设计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有趣的程序案例,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程序的兴趣。其过程紧紧围绕程序设计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描述算法—设计程序—调试运行”的思想步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在通过读程序,改程序等环节的学习与动手实践,从简到难,逐步地掌握选择结构的If语句,最终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问题提出:根据数学公式(x>=0时,y=x;x<0时,y=-x)编写一个程序

老师引入:通过对这个数学公式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用选择结构中的哪个语句来解决,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课时结束前在回过头来解决

2、选择结构的概念了解,并且引出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了解选择结构的各个环节

1、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单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请同学思考回答:如果a>b,要把这两个数进行交换,你们有那些办法?

学生回答:a=b,b=a(自我判断,然后修改)老师活动:请同学们参照上面格式,完成下面的这个例题,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写出程序代码 老师活动:进入VB程序进行操作验证 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双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请大家编写一个程序,判断给定的成绩是否及格。

根据题目带着学生分析并且逐步写出程序代码,并到VB程序中进行操作演示

3、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多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了解了多分支结构的一般格式,下面我们就运用此格式来解决学分等级的问题

读完题目进行分析,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写出代码

老师活动:我们理解了If语句的三个结构,下面我们再延伸了解一下If语句的嵌套结构好不好?

学生活动:好

4、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的嵌套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通过一个例题来理解嵌套结构的运用,老师给学生们分析解答并做相应的演示

老师活动:最后我们来学习选择结构中的多重选择语句——Select Case 语句

5、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Select Case语句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三、上机实践

程序代码编写,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编写程序代码,教师指导教学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As Integer, y As String x = Val(Text1.Text)Select Case x Case Is >= 90 y = “A” Case 80 To 89 y = “B” Case 70 To 79 y = “C” Case 60 To 69 y = “D” Case Else y = “E” End Select Text2.Text = y End Sub 老师活动:将Select Case语句与双分支结构作比较

四、回顾测验

老师活动: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完了选择结构的相关结构语句,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留下的一个问题

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程序代码,并叫1-2个同学对其进行判断修改

五、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1、课堂小结

单分支

if(表达式)

语句

双分支

选择结构

if(表达式)

语句1 else

语句2 if(表达式1)语句1

else if(表达式2)语句2 ……

else 语句n

多分支

if 语句的嵌套

Select case语句

篇6:2.3程序的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选择结构的If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2)关系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的理解与运用。

(3)学会使用条件语句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4)进一步掌握VB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2)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2)理解多重选择结构语句在解决多重选择问题上的直观、优越性。难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并能动手设计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程序的顺序结构的时候,对求身体的健康指数BMI程序有了一定引 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入 回忆一下该程序的编写并发现该程序的不足。

师:那我们如何完善该程序呢?是不是要增加语句组来进行判断?

师: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师:请同学们参照该格式,完善上面的程序。教

师:同学们编的真好,但是该程序依然不明确,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可以这样编:

学生活动

回忆并思考。

发现该问题:程序运行之后不能直接得到答案,而是要根据经验判断(BMI>25,身材偏胖;18≤BMI≤25,身材真棒;BMI<18,身材偏瘦。)思考、回答。

思考并着手修改程序。Dim w As Single, h As Single,BMI As Single w=InputBox(“请输入体重w)

h = InputBox(”请输入身高h)

BMI = w /(h * h)

If BMI >= 18 And BMI <= 25 Then

Print “您的身材真棒!”Else

Print “您的身材偏瘦或偏胖!” End if

听讲并思考。

设计思路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引出新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建立起选择判断的概念。

在学生对选择结构的If语句功能结构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讲述以加深学生对If语句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修改程序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if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

引导学生学习if语句的嵌套结构

If BMI >= 18 And BMI <= Then Print “您的身材真棒!” Else If BMI<18 then Print “您的身材偏瘦!” Else Print “您的身材偏胖!” End if End if

师:针对该程序,展示课件,讲解If语句的嵌套结构、关系与逻辑表达式。

师:展示程序,实现简单的人机对话。首先计算机显示“你快乐吗?(Y or N)”,并提示回答“Y”或“N”。如果你回答的是“Y”,计算机回应:“我很高兴。”否则回应:“太糟了。”

要求学生用If条件语句设计一个这样的程序。

师:如果程序中需要判断的条件比较多,使用多个IF语句来处理 多种情况,这样的程序可读性和效率方面都是比较差的。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观看课件

设计该程序:

a$ = InputBox(“你快乐吗?(Y or N):”, “输入”, “")

If a$ = ”Y“ Then Print ”太棒了!“ Else Print ”太糟了。"

思考

教师讲解关系与逻辑表达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区分计算机语言与数学语言。

经过前面的修改、识读对条件语句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以一个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程序。使得学生对If语句执行作用,达到效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上一篇:健康养生广播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发挥作用彰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