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2024-04-29

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精选8篇)

篇1: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关于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指关节的活动幅度,柔韧性的提高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年龄越小,柔韧性练习越容易进步,年龄越大,练起来越困难。柔韧性的训练方法有:压腿、踢腿、摆腿、压踝、提踝、挺髋、送髋、转髋、转腰弯腰、转肩压肩、压腕、点头摆头等,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有选择地运用。

灵活性训练

短跑的起跑,球场上的灵活快速反应等都属于灵敏性训练。灵敏性的训练方法有:各种游戏、各种起跑、疾跑、听信号变向跑、急起急停、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和辅助练习,以及全面的身体训练都能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负重力量练习

生理学实验证明,要使力量增长得快,需使肌肉承受一定的负荷,大负荷的力量练习能明显地增强与发展绝对力量,中等负荷的力量练习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及肌肉的协调改善较明显,因此不能笼统说哪种负荷好。体质较差或训练水平低者应选用中等负荷,循序渐进,训练水平高者可用大负荷,负重力量练习不宜每天进行,隔日练习比每日练习效果显著。少年儿童负重练习更应慎重考虑,不宜多练。练习时应考虑主要利用自身重量或阻力进行练习。例如俯卧撑、仰卧起坐,俯或仰两头起,靠墙倒立等,肩负杠铃半蹲或全蹲的负重力量练习,还应与放松跑跳相结合,一味追求力量素质,不注重放松则有可能导致协调能力下降,造成得一失一,使之成为“死力”不灵活。

力量练习与耐力练习和速度练习

力量练习与耐力练习互相制约,一般不要放在同一训练课进行。由于生理机制上的矛盾,先练力量再练耐力或者先练耐力再练力量,都会使后者练习效果欠佳。 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有相似的生理学基础,可在同一训练课进行,但应该把速度练习放在力量练习的前面,速度训练要求练习者具有高度的兴奋性,练完速度再练力量,不至于对力量训练产生消极作用,而如果力量训练后再练速度,就可能因为练习者疲劳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而兴奋不起来,导致速度训练效果不佳。

身体素质间的相互关系,对初学者来说,不管如何训练,先练什么后练什么,各素质往往都会相应提高。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各素质间互相克制的一面逐渐表现得尖锐起来,如果掌握不好,则会造成“光练不进步”。所以,必须精心合理安排好每一次训练课,注意各项素质训练的合理搭配,做到科学设计,才能使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有效提高训练水平。

篇2: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协调性9~14岁

灵敏性10~15岁

耐力男孩13~16;女孩11~14岁

爆发力男孩15~17岁;女孩12~14岁

反应速度9~11岁

动作速度13~14岁

移动速度男孩8~13岁;女孩9~12岁

力量素质13~15岁

不同年龄阶段的协调性训:

5~6岁,应使儿童掌握多种基本活动技能,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分化能力;

6~7岁,应教给儿童大量协调能力的基础动作,较全面地发展各种协调能力和注意培养他们动作的本体感觉能力,如空间感、时间感、肌肉用力控制等;

7~10岁,应加强反应能力和高频率动作能力的训练,并开始发展专项的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平衡感、时空感和随意放松肌肉的能力,以及培养一些专门的感觉(球感、距离感、器械感等);

10~14岁,应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动作的准确性、思维的合理性、动作变化的速率,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项协调能力,随意放松肌肉的能力也应继续发展,从而使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

篇3: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为适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即个体进行社会交往, 建立人际关系, 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 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适应社会。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 儿童会体验到个人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冲突, 从而逐步学会采取理性、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 并将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中, 由此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的生存能力”, 其要义是“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

二、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亲子关系、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道德认知的发展, 社交能力、性角色认同等方面的发展。1—3岁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1—2岁:独立性意愿出现, 在生人、熟人和生疏环境和熟悉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不愿意分享;会生气和发脾气;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玩。

2—3岁:寻求同伴、能与同伴玩, 喜欢互相模仿;开始有最初的自理能力, 会做简单的事 (吃饭、穿衣) , 能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 喜好明显;开始对成人表示自己的亲热和烦恼;开始关注成人的情绪并有不同的反映。

三、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脑科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许多行为、能力的学习关键期都在童年。其中语言、对社会交往的敏感性、生活的节律性等的学习和发展都开端于3岁前。婴幼儿期是社会性的发生期, 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人格发展。

目前我国70%的1—3岁的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然而人的社会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习得的, 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 家庭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特别是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亲子教育机构是依托幼儿园、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开办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 设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提供适合年龄的活动器械、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一般儿童由家长陪同接受定期的教育, 这样儿童不必离开亲人, 又能和同伴、老师接触, 可以接受专业的指导。因此在各种亲子教育机构中老师和家长把握时机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1—3岁亲子综合项目在多年的教育实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多年来的实践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促进1—3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老师和家长在儿童的亲子活动中需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 教师与家长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原则。

在亲子教育机构中, 活动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的, 父母可以及时地观察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同时父母能学习老师专业的教育方式, 老师也能及时地关注家长、孩子的反馈。因此不仅父母、老师可以协同教育, 而且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和学习教育经验, 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2. 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的材料、场地的选择、情节扮演游戏借助游戏过程的言语等都创设了儿童的交往、分享、合作、协商、角色体验的机会。因此游戏是一种让儿童在平等、愉悦环境中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化的有效方法。

3. 操作性原则。

在亲子活动中, 老师、家长创设让儿童参与的场景, 提供供儿童练习的社会技能。如宝宝想玩别人的玩具时, 让宝宝尝试采取有效的策略获取别人的同意, 如:可以请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吗。”可以交换:“我们换换玩吧。”可以声明:“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 现在该轮我玩了。”……这些策略都会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社会技能的提高。

4. 个体性原则。

“每一位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一片树叶”。儿童是主动的个体, 因而在亲子活动中必须照顾到儿童的差异性、个别性。设计的每个活动不仅要让宝宝都喜欢, 而且要照顾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

5. 愉悦性原则。

宝宝愉快地来亲子中心, 快乐地参加亲子活动, 开心地接纳周围的一切, 不仅是亲子教育机构生存前提, 而且是儿童成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老师的态度应该宽容可亲, 所开展的活动应该能吸引孩子, 生活环境应该安全健康, 家长和孩子应该感到开心愉悦。这样儿童才愿意在家长、老师的“搀扶”下迈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才会健康、顺利。

6. 渗透性原则。

父母、老师乃至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的榜样。父母与老师之间、父母与父母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父母和其他儿童之间的交往方式常常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亲子活动中环境、语言、行为的渗透应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让成人有意识地活动, 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四、在亲子活动中促进1—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方法

加得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活动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 而且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 让每位孩子“跳一跳摘到树上的苹果”。通过多年实践经验, 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儿童社会性。

1. 情境创设法。

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 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 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 激发儿童的情感, 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 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 促使他们的心理机和谐、全面地发展。

2. 操作练习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说明, 1—3岁的儿童借助动作进行思维, 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因此老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如引导孩子有礼貌的向同伴、老师问好, 在集体中大声地说自己的名字, 等等。

3. 环境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老师和家长所努力营造的良好教学环境, 如家长积极配合、支持教师的活动组织, 家长间友好互助等都有助于儿童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4. 肯定赞扬法。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当儿童有积极的表现时, 成人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儿童的积极行为就能得到强化, 有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 游戏体验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游戏体验, 儿童许多的积极行为和良好的品质可以得到表现和巩固, 例如通过带领儿童玩《到小熊家做客》的游戏, 让儿童学习问好、敲门、大胆地介绍自己、有序地排队进门、分享食物等社会行为。

当然, 在具体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各种方法灵活运用, 又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下面结合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1.20个月的小雨今天第一次来参加活动, 由于初次参加集体活动, 全家人都来了。早上进教室时其他小朋友都已经跟着老师做游戏了。心急的外婆催小雨:“快去、快去, 到老师那儿去。”老师看着小雨, 伸出手想抱抱她, 结果小雨“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旁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赶紧上去安慰小雨, 结果小雨越哭越来劲, 怎么都不肯参加活动。最后只好哭哭啼啼地由爸爸抱回家。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小雨家打了电话, 提了两点建议: (1) 下次活动提早半小时来; (2) 家里来1—2位家长陪同参加, 不要来太多家长。

2.小雨今天8∶30分就来宝宝中心了, 其他小朋友还没来呢。小雨一来看到操场上有许多大玩具就从爸爸的怀里下来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老师走过来时小雨也愉快地和老师打了个招呼。9∶00左右老师对小雨说:“小雨, 我们到教室玩吧!”爸爸也乘势说:“小雨, 你看教室里有许多玩具和小伙伴在等你呢!”小雨听了高高兴兴地进了活动室。老师请小雨坐在老师旁边, 可是小雨不愿意, 最后爸爸陪小雨坐在离老师最远的角落里。

3.最近小雨喜欢坐在老师边上 (22个月) , 但是只喜欢静静地坐着, 看着大家玩。老师今天拿出许多“苹果”分给小朋友, 分的时候故意“一不小心”把一个“苹果”掉在地上了, 刚好滚在小雨旁边。老师对小雨说:“小雨帮助教师捡起来好吗?”小雨高兴地捡起来。老师又请小雨把这个苹果送给了小青。小雨完成任务后, 老师称赞了小雨, 小雨显得很高兴, 一早上都很愿意参加游戏。活动结束后, 老师奖给小雨两颗五角星。

4.今天老师让每位小朋友从家中带一样玩具来。活动开始后, 老师请大家把家中带的玩具放到中间的一个大筐中, 并讲了“找朋友”的故事。讲完故事后, 老师请大家依次从筐中找回自己的玩具, 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互相交换玩具玩。小雨抱着自己的玩具熊, 走了一大圈也没想好跟谁交换。最后爸爸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 小雨才把自己的玩具熊和小逸的布娃娃进行了交换。但是老师注意到小雨手里虽然抱着布娃娃玩, 但眼睛却一直瞟向小逸手中的玩具熊。整个活动中小雨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5.今天集体活动结束后, 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找一位朋友玩, 小雨 (30个月) 和菲菲两人搬了小凳子坐在一起, 小雨让爸爸教她用橡皮泥做“大饼”, 菲菲在玩“叠高高”。菲菲不小心把叠叠高的玩具倒在地上了。小雨看见了赶紧把滚在自己身边的玩具捡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小雨的“大饼”做好了, 老师问:“小雨我肚子饿了, 送我一个饼好吗?”小雨赶紧送给了老师一个。过了一会儿, 小雨叫着:“菲菲, 菲菲。”并把自己做的“大饼”递给菲菲。

通过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 老师和家长在小雨的教育活动中运用了十分正确的方法, 老师的教育不仅有专门精心设计的, 而且有根据情况的随机发挥的教育。老师还十分注重和小雨的家长及时沟通联系, 同时家长也十分注重配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雨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五、结语

儿童自出生后就处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之下, 必须跟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体验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 并逐步掌握社会中各种规则。在此基础上, 儿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情境, 从而获得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须的一切特征,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上的促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1—3岁亲子综合项目”10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 符合1—3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同时有助于儿童心理活动其他方面的逐渐发展, 并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淑杰.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 2000, Vol.29No.4:82-84.

[2]郑忠梅.论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2.2:13-15.

[3]庞丽娟, 叶子, 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 1997.2:33-37.

[4]叶子, 姜勇.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自身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 1997.4:20-21.

[5]颜洁, 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 1997.4:16-19.

[6]王艳.生活在群体之中——论儿童社会性发展之人际智力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 2009.7:132-133.

篇4: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在我国,青少年学校教育抓得较为扎实,而青少年社会教育则不到位。对于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来说,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实践证明,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够有效地解决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也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从海南省的实际情况检视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应当在购买服务的主要领域、对象与资格、投入标准、遵循的原则、运作机制、评估制度与体系等方面加以明确。海南省的经验对于西部省份和后发省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教育;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2000506

一、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的提出

以海南为例,当前海南省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学校教育这一块,而在于社会教育不到位,突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不到位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安定和谐的国际旅游岛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在共青团海南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1]中发现,海南社区教育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海南省社区教育设施尚不齐全,从调研情况来看,海南省居民社区普遍缺乏基础教育设施,满足不了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二是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无法保证,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极少有专门经费,使得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落不到实处;三是海南省社区教育相关资源未实现协调与整合,尚未建立起适应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各部门统筹运作机制;四是青少年社区教育缺乏理论与实务指导,活动内容和形式满足不了青少年需求; 五是缺乏青少年社区教育专门人才,社区教育专业人才与技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六是海南省社区教育运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执行主体不明确,职责不分明,分工不细,相关政策难以配套,无法形成统筹协调的社区教育运行管理机制。

(二)社区矫治难落实

海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岛和经济特区,青少年犯罪、越轨等问题较为突出,劳教制度取消后,社区矫治任务更加繁重,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社区矫治的目标任务难以落实。

一是矫治服务的人力资源不足。海口市统计局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该市2012年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矫治对象为1 192名,[2]而每一个社区只有数名社区工作者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区事务工作,社区矫治难以做到长期、主动跟踪服务每一个对象,矫治效果难以保证。

二是缺乏部门联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各相关方密切配合。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合力形成不够。

三是缺乏专业支持。目前,海南省有专业背景的社区工作者屈指可数,实际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有限的司法人员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业性、常态化的服务队伍缺乏,保证不了矫治的效果。

(三)学校社工无配备

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的经验表明,学校社工能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据了解,海南省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基本没有配备社工。本文将海南省需配社工的学校定义为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海南现有小学2 036所(不含教学点),在校生75.22万人;初中388所,在校生36.473万人;普通高中103所,在校生17.5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3所,在校生16.50万人;共计2 620所,涉及学生群体145.74万人,[3]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香港以及深圳“一校一社工”[4]的经验,海南省仅学校社工就应配备2 620名。显然,这个缺口巨大,因社工缺失而存在的传统教育失灵的问题亦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以购买社工服务解决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

社会工作是解决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和途径,社会工作机构及其所属的社会工作者,正是解决问题的执行主体,这是由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的,社会工作具备四大特点。

(一)协调和链接资源的特点

从上述共青团海南省委的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解决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理论和现实的情况是,谁都可以管,但谁都无法成为执行主体,最终仍然是“各司其职”,社会效果欠佳。而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它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协调各方关系,链接社会资源,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因为解决问题正是他们在与政府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时的承诺。

(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点

对于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而言,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最具专业化和职业化。一是青少年社会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也正是青少年社会教育所需要和所缺失的。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这三大方法的运用是社工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专业基础。二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使命。社会工作不是义工活动,而是职业性的活动,正是这种职业性决定了专业性,决定了由社会工作者来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比政府官员做得更好,同时,其非营利性的服务品质也会胜过市场的唯利是图。

(三)中介和中立的特点

社会工作者可谓是除了一颗心其它一无所有,他自己并不能直接提供支持资源去为工作对象服务,但他的资源中介职能却能使其大展身手。小到通过家庭、朋辈或社区,推动个案问题的解决,大到通过向社会进行利益倡导,推动政府宏观政策的转身,为大众群体争取福祉。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甚至企业所不同的是,社会工作者依专业要求,在工作中不带主观偏见,需保持中立态度,唯其如此,才能做好工作。而政府和企业在行政与经营过程中,不可能做到中立,一定会有某种利益倾向和政治取向,因而难以保证工作对象的利益最大化,程序的正义与结果的公平亦难以保障。endprint

(四)专业使命和价值观的特点

社会工作产生后的百年以来,服务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弥合社会裂隙,推动社会进步一直是其基本使命,“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是其专业价值观。新的时期,在我国,党和政府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对其使命和价值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11年团中央、中组部、民政部、教育部等国家18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界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司法矫治、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5],并首次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5]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将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定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群众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6]上海司法社工和深圳学校社工的实践,也是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例证。

三、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虽然在全国已有开展,但在海南是一个新生事物,海南有自身的特殊性,亦不可照搬外地的方式方法。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特从六个“明确”的视角提出实施购买社工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购买服务的主要领域

海南省目前需要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领域正是上述提及的社区教育、司法矫治和学校社工三个领域,但需要将其主要内容加以界定。这也是政府与委托代理机构签订购买服务协议时需要向代理方明确提出的问题。

1.社区教育领域

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并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面向城乡广大社区青少年展开的非国民教育或义务教育性质的文化知识、传统道德、核心价值、兴趣爱好、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以及问题青少年的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旨在提高城乡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

2.司法矫治领域

我国2012年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了社会工作在司法矫正中的作用:“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7]社区司法矫正是司法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社区司法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执行刑罚的方式,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将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方式。[8]具体任务如下:一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和心理,使他们悔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家庭、就业、生活、法律、心理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社会工作可以在司法矫治中承担主要职责。

3.学校社工领域

学校社会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促进、补充而非替代。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学校社工的具体任务是:(1)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2)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3)协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4)协助学生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使他们保持终身学习;(5)协助学生人格发展和整合,完成社会化任务。[9]

(二)明确购买服务的对象与资格

1.购买青少年社工服务的对象

主要是各类服务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非营利性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以及少数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商业企业和社会企业。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青少年宫、教育培训机构、救助站、戒瘾机构、流浪人员服务站、离家出走及问题青少年“中途之家”等机构和组织。

2.承接青少年社工服务机构的资格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与服务青少年相关的服务或营业范围,有专门的办公及工作场地,有与项目相适应的专业社工,优先非营利机构和本地注册的机构。

(三)明确购买服务的投入标准

按什么标准配备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购买服务的资金投入。这个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四个指标。

第一大类是配备社工的标准。有两个指标:一是“一校一社工”指标,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社工配备的主要模式。这里所指的学校即上文中界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依此概念,海南需配备社工2 620名;二是人均指标。国际上的总体标准是3‰,即每一千个居民需配备1名社工,没有单独指出青少年社工的配备数量,青少年社工可以依本地人口统计中青少年的比例得出。我国的标准目前主要以深圳为参照,深圳与青少年相关群体的社工配备标准是每70名吸毒人员、70名社会矫正人员、70名问题青少年、5千个家庭、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200名低保对象分别配1名社工。[10]海南可依此类推。以吸毒人员为例,资料显示,海南在册吸毒人员4万人左右,“35岁以下青少年占80%以上,其中吸食合成毒品者80%以上是25岁以下青少年。”[11]由此推算,吸毒人员中,青少年群体占3万人左右,按深圳标准,仅戒毒一项,需配备社工420余名,即便缩水一半,也需配备200多名。endprint

第二大类是资金投入指标。也有两个指标:一是依所需社工人数为标准,二是以工作对象数量为标准,一般采用以所需社工人数为标准。目前,海南省已出台的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标准是参照公务员待遇,包括三险一金和管理费在内,按平均每人每年6万元拔付给社工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工工龄的增加与职级的晋升,这个基数也应适当增加。

(四)明确购买服务的原则

1.关注重点群体

海南省社会问题呈现复杂和多元的趋势,社会工作需求巨大,不仅财政难以承受完全满足购买社工服务的需求,而且社工人才也供不应求,因此,只能首先按照关注重点群体和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步实施。上述社区教育、社区矫治、学校社工便是重点群体。而在这个重点群体当中,社区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其次则分别为社区矫治和学校社工。

2.先点后面渐进推动

社会工作在海南起步晚,经验不足,资金困难,难以一下子全部铺开。可先在重点城市如海口、三亚、琼海、儋州、文昌、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城市以及社区教育、戒毒、试点学校等重点领域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并以此带动全省社会工作的发展。

3.以供定需配备社工

以社工人数存量确定服务对象数量,而非以服务对象数量确定社工。海南现阶段尚不能做到有多少服务对象就购买多少社工服务,海南的社工服务对象是全省800多万人口,按国际3‰的比例,约需社工24万名,显然供不应求,因为这不仅受制于地方财政,还受环境的限制,本土规模不上来,外来社工就难以招聘。因此,现实的做法是“以供定需”,即以本省能提供的最大社工供应数量来确定服务对象或购买服务的人头指标。这个最大供应量可在本土社工存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左右的比例,这个增加的比例是预期从外省招聘引进的数量。假定海南现有本土社工200名,那么,可按260名的规模向财政报送购买服务的预算,确定在全省分配购买服务的指标。

4.循序渐进建设社工队伍

社会工作服务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国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一步到位。就购买服务而言,采取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预算的渐进式预算方式是较为稳妥的办法。特别是人才素质和结构、机构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学校教育的层次与内涵、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与国际交流的频次与程度等方面都需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既要具备超前思维,又不搞盲动冒进,当选择渐进式发展策略。

(五)明确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

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运作机制可以用图1加以说明。

图1

对图1解释如下:

第一,由政府、社工机构、工作对象构成青少年社会工作三要素;

第二,机构向政府提出承接服务项目的申请,政府依申请向机构发包,发包并进入执行期后,政府向机构进行履职问责,机构回应问责;

第三,机构执行项目,为工作对象提供向政府购买服务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

第四,政府组织专家通过了解服务过程,访谈服务对象,评估监督机构和项目的运作成效。

第五,媒体和社会公众通过对政府、机构、工作对象三要素的了解,监督和问责社会工作过程和效果。

(六)明确购买服务的评估制度与体系

由政府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在项目执行的前期、中期、后期及结束后,组织相关官员、专家、社工代表、案主代表以及公众代表和媒体代表,依据项目计划确定的指标,通过前摄性、澄清性、过程、绩效和影响性等形式的评估,以确定项目存废、改善、验收通过以及建立样板等问题,并将评估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必备附件材料加以严格规定。

[1]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少年社区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基于3 000位被访青少年的问卷调查[R].海口:共青团海南省委,2014:23-25.

[2]海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2013海口市年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263-288.

[3]海口市统计局.2013海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624-654.

[4]方礼纲.性侵幼女案频发 亟须引入驻校社工[N].中国青年报, 2009-05-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1-11-0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111/20111100197275.shtml.

[6]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5-03-16].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EB/OL].[2012-02-14].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476367/?type=like.

[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2013年2月司法部草案送审稿)[EB/OL].(2016-03-0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710/11/1993767483981957.sthtml.

[9]史柏年,马凤芝.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53-355.

[10]樊克宁,等.深圳社工:一人管70个问题青少年[N].羊城晚报,2009-08-03.

[11]刘莎,史莎.海南预防毒品教育专题课海口启动[EB/OL].(2012-06-14).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06/14/014526864.shtml.

篇5:青少年学生改善视力方法

1.经常做眼保健操。

2.电脑与眼睛的距离不小于60厘米。

3.看电视的距离不小于3米。

4.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5.学生每天阅读、看书,头部与书本的距离最好不小于30厘米。

6.每天写作业时,坐姿不正、趴着、低头、歪着脑袋写字的学 生,最好用防近视笔,纠正错姿。

7.学生晚上阅读,写字台灯不宜太亮,用普通灯泡20瓦和三基 色节能灯3瓦是最适合的。

8.不要在强光、阳光下写作业。

9.不要戴别人的眼镜。

篇6:青少年弱视治疗方法

1、明显的屈光参差:即双眼屈光度数明显 不一致,度数高的眼就可能发生弱视。

2、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发生的单眼斜视:在患儿幼年时期出现的单眼斜视容易发生弱视,而双眼能交替出现斜视者,一般发生弱视的可能性小。

3、双眼明显屈光不正:包括中高度远视、高度近视, 由于屈光不正度数高,导致眼睛成像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视力发育而形成弱视。

4、视觉发育期内发生的影响眼睛清晰成像的病变,如先天性白内障、遮住了瞳孔的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等影响角膜透明度的病变等等。

1.发病机制

(1)形觉剥夺: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一些影响眼部清晰成像的病变,如明显屈光不正、角膜病变、眼睑下垂、白内障等,使视网膜黄斑区不能形成清晰物像,从而导致视觉发育障碍。

(2)双眼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双眼视觉细胞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明显屈光参差、单眼斜视等情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眼的大脑视觉中枢会抑制弱势地位眼的视觉细胞发育,从而导致弱视发生。

篇7:青少年快速瘦腿方法有哪些

吃完饭后不要马上坐着不动,这样会让脂肪积累到大腿和臀部,不妨靠墙站立,也可以到操作走一走,是个不错的瘦腿方法。

青少年快速瘦腿方法:睡前空中蹬自行车

每天晚上睡前做蹬空中自行车运动,每天坚持做100下,做完把双腿分开80度,再做80下,有利于大腿肌肉的拉伸运动,达到瘦腿效果。

青少年快速瘦腿方法:多吃小腿喜欢的食物

红豆——红豆中含有能促进排尿、消除腿部浮肿的成份,还能帮助排泄体内的盐分、脂肪。

菠菜——菠菜中的营养成分能加快身体往腿部输送养分的速度。

西红柿——西红柿中的有效成分有助于缓解腿部疲劳。

篇8:青少年篮球训练方法谈

一、注重心理训练

(一)做好准备训练。

准备训练跟训练本身是同样重要的。没有这关键的一步,你只会到球场打自己的球,效果甚微。高效的训练以实现训练效果最大化是非常值得强调的。为了最佳的训练效果,有一下四个建议:

1. 评估一下自己。

例如你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运动能力还是篮球智商?你的球队中需要你在哪方面做出提高?回答这些问题是提升你自己的篮球技巧的基础。

2. 明确自己的训练办法。

你最想的就是最大化自己的训练效果。所以你应该清楚哪种训练能够最佳地提高你的能力。你可以查看一下书籍,看下视频或者请教一下他人的经验。知道怎么做后,就应该行动起来。

3. 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

知道怎么做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行动起来,安排好训练时间去实践自己所学的。

4. 做好你的训练计划。

很多人只是到球场上想怎么练就怎么练,脑海里缺少计划,这样只会让自己的训练更没效果。记录下来,做好分类。确保你今天的训练记录在纸上,以便你可以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记住:不要浪费你的汗水。

(二)重复,再重复地练习。

如果你想有个大神把你变成高手而不是通过努力地练习,那你只是在做梦和浪费时间而已了。你必须花上你的时间和汗水来换取篮球技术提高。结合你的高质量的训练,一定能够让你成为一位非常有潜力的篮球者。

(三)必须像对待比赛一样对待你的训练。

大神乔丹就曾经这样总结过:(1)我坚信只要把你全身心放在一件事上,成功自然会来到你的身边。我不会三心二意(2)地去做一件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只会得到一个同样的“三心二意”的成果。无论在练习还是在比赛当中,为的就为胜利。我不会让任何东西成为我和我对胜利渴望的绊脚石。

(四)专注。

在练习的时候,很多人只是随便地瞎跑或者投投篮,但你不应该这样。如果你像对待比赛一样对待训练,你会一直专注在里面。对于提升球技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你的头脑告诉你的肌肉应该做什么。如果你不能够集中精神就不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另外,高度集中精神的训练能够同样转化为比赛中的高度集中精神,让你在比赛中得到出色的表现和统治力。

(五)技巧。

在你训练或练习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常问这样对吗?对吗?我认为Rick Torbett回答得最好了:在一样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技巧让你得到最佳的回报。练习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是好的练习,使用好的训练技巧让你形成好的习惯,从而转为比赛中好的表现。

(六)跟踪你的训练。

如果你不对自己的训练做些记录,你怎么知道你的进展如何呢?也就是说记录好你练习了什么,练习了多少次。最好就建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投篮分析表。这样可以让你知道你在投篮上的强点,弱点甚至一些投篮的热区。你在地角投篮的高命中率比其他的地方高出多少呢?就像你做俯卧撑时记录你做了多少个也一样。

二、篮球盘球、接球等方法

(一)持球。

使用五根手指持球,并将手指向内紧缩。在球落下的一刻使用手掌接住。(二)躯干盘球。将球放在腰际盘旋,这个动作的关键在於脸面朝前,同时眼睛不要看着球,然后做顺时钟、逆时钟的盘球练习。(三)颈部盘球。将球沿着颈部环绕练习,这个练习同样脸面朝前,颈部切忌不可移动,并且做正、反时针方向的交替练习。(四)单脚盘球。两脚分开并且重心放低,持球在单脚一侧做盘球练习。眼睛不要看球,并利用左、右脚做正、反时针方向的交替练习。(五)跨下前后抛球。两脚分开同时重心放低。将球从前方轻抛到后方,两手迅速由后方接住球,并将球轻抛回前方,如此反覆记时练习,试试看叁十秒内能完成几次。(六)膝部盘球。两脚稍微靠拢同时身体重心放低,将球沿着两膝做盘球练习。眼睛不要看球,并按正、反时针方向交替练习。(七)跨下8字形盘球。这是单脚盘球的应用,将球沿着双脚在跨下做8字形的盘球,同时眼睛不要看着球,并按正、反时针方向交替练习。

三、篮球训练的一些技巧

(一)弹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

所以我们不可以认为提高弹跳就成天的跳跳的就行了。你必须坚持每天拉伸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肌腱、韧带、肌肉,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做各种复杂的有利于提高身体协调性的体操。动作要准确、优美、既有力又放松。

(二)力量训练最好由身体训练教练安排和辅导。

如自己进行训练,最好每周进行2到4次的大力量训练,训练时必须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所谓大力量训练就是利用杠铃进行大负荷的练习。最典型常用的有三种:负重蹲起,提铃,抓举。总之,这几项练习的成绩越高,你的弹跳力就越好。至于每次练习的重量、组数、次数、动作规格等问题,原则是:1、大力量训练每周至少二次,不多于四次,要给身体超量恢复的时间,但要长年进行,不可间断。2、每次课最好安排以上所述三项练习方法。3、要讲究大力量训练的技术动作规格,切不可乱来。4、小力量训练是指使用各种综合训练器械和哑铃等进行训练。重量较轻,组数和次数较多。目的是提高肌肉耐力,增粗肌纤维,减少脂肪,小力量训练可以变化着花园天天练,但最好不要和大力量训练同时进行。无论大力量还是小力量训练,一次课的时间不要拖的太长,1.5小时至2小时为宜。有强度还要有密度。

(三)速度训练也是提高弹跳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一篇:白卷人生哲理下一篇:井盖丢失的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