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2024-04-10

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精选8篇)

篇1: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

文章摘要:基层工作是人民法院全部工作的根基。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在基层;推进社会管理,难点在基层;确保公正廉洁执法,关键在基层。“面对新形势,人民法院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更好的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牢筑司法事业的根基。

关键词:基层法院现状

建设

职业化

方法

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80%在基层,80%的法院干警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院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基层法院在队伍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和经费保障机制诸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我们在基层法院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对当今基层法院的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同时,我们对如何开展基层法院的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

一、基层法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基层法院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多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案多人少”带来的问题与困难。据统计,松原市宁江区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为6000到8000件,而在职法官人数只有50人,每人平均要审判近200件案件。这种情况一是影响了审判质量的提高,“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使每个案件投入的审判工作量减少,必然对审判工作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影响了办案效率的提高,三是影响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办案经费和基建资金严重不足

1.法院办案经费不足,缺口较大。近年财政部门拨付法院业务(办案)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法院办案经费存在很大缺陷,这部分缺口主要靠法院诉讼费收入弥补,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诉讼费收入也较这就使办案经费尤为紧缺。2.法院 “ 两庭 ”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法院负债严重。国家发改委、原建设部和最高人民发院颁布的 《 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 》 和省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的 “ 两庭 ” 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规范性的要求。但是基层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很难得到保障。“ 两庭 ” 建设资金大部分通过拖欠工程款、向干警集资等方式筹措,形成了大量的债务。

3.法院诉讼费收入逐年下降且收费标准低,与办案成本不成配比。在目前的经费保障框架下,法院诉讼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法院经费的保障程度,随着人们法治意识提高,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及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法院的案件数逐年减少,诉讼费收入呈下降趋势。同时,诉讼费收费标准太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与法院的实际办案成本相差甚远。

4.法官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保障无力。法官的管理体制等同于其他国家公务员,其工资水平更低,法官津贴缺乏可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能得到地方人事、组织和财政等部门的认可,使法官的法定福利待遇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5.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无法解决审判法庭及其内部设施等建设问题。基层法院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较大数量的资金,必须有足够的专项建设资金,方能启动建设项目。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乐观的,项目的启动大多条件并不成熟,但为形势发展所迫,往往是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法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的基础建设,改善基层法院的办案条件和环境,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管理水平和司法质效,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大对法院物质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国债资金对法院的投资额,同时各级政府将法院基本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切实解决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后法院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困难问题,缓解法院基建欠债压力,保持法院发展势头。

(二)建立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省高级法院应会同各中级法院,制定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分、分步骤、按计划发展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杜绝盲目上马的项目建设思路。

(三)对法院队伍进行专业培训

法官是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提高法官的文化水平、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法官法》规定:对法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就是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法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忠于职守的崇高职业道德、精通审判业务。因此,基层法院要加强法官的在职继续教育工作,切实转变法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审判能力,尽快提高法官素质,为实施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1.对法官进行在职学历教育。法官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已被各界人士广泛接受和采纳。由于基层法院法官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对法官进行在职学历教育培训是适应《法官法》修订后的需要,是立足特定时期的法官素质状况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对于提高法院队伍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层法院要动员全体干警通过成人高校、电大、函大等在职学习方式,取得学历证书。给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法官全部参加大专学历学习,给具有大专学历的法官全部参加本科学历学习,动员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官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对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法官,法院应该给予优惠政策,比如:在考试前给予一定的复习应试时间,学习期间的费用给予报销等。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在职的法官都达到本科以上的学历,达到《法官法》规定的法官任职必须具备的学历条件。

2.举办培训班对法官进行培训。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做好法官职业培训的条件和保障。现全国法院系统已在原法院业大的教育设置机构模式上,创办了国家法官学院、各省法官分院,在全国中级以上法院设立相应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分别承担不同层次法官的培训任务,具有良好的培训条件。法院系统要利用这些良好的培训机制和条件,每年组织举办各种专项培训班,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法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实现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然而,国家法官学院、各省法官分院、各中级法院的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均缺乏培训师资。因此,首先要配齐培训师资。法官学院、法官培训中心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一部分学者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重点培养兼职的专家型法官教师队伍,实现“法官教法官”,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训水平。法院要将法官培训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加快培训机构建设,确保职业培训的全面启动。二要制定培训规划。按照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明确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各自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培训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要建立终身制的法官教育档案,用来记录接受培训的经历、成绩及表现等内容。《法官法》第26条规定:法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参加培训情况应作为法官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作为任职、晋级、续职的依据,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任职、晋级或续职资格,形成培训与考核、任用“三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四要拓宽培训思路。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同时,依托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采取联合办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多种形式,鼓励在职法官参加高层次法学教育,积极培养理论研究型法官,为职业化法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基层法院也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庭审观摩、疑难案件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和审判技能培训活动,提高法官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举办培训班对法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训内容上,要从知识型培训转向能力型培训,从普及性培训转向专业化培训。审判工作是一项高度专门化和技术性的工作,是一个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各学科知识的过程,是集政治意识、法学知识、专业技能、社会阅历等综合素质于一体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职业化的法官,不仅是简单地适用法律条文,而是要在审判中融入法官的法律思想、司法理念和审判经验,实现法的终极关怀和内在价值。职业化的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人文情感、文明的司法礼仪、自觉的廉洁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职业思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审判经验。因此,培训内容在继续强化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培训的同时,应重点突出审判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训,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从普及性转向专业化。

(2)在培训方向上,要从门坎式教育转向终身制教育,从学历教育转向岗位培训。对法官的职业培训是一种岗位培训,而这种岗位培训必须是终身制的。学历教育是一种“门坎式”、“补课式”教育,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功利性、阶段性。随着学历教育培训任务的基本完成,法官职业培训应从“门坎式”教育转向终身制教育,从学历教育转向岗位培训,摆脱教育培训就是“为了拿文凭”的理念,构建法官终身要接受教育培训并与任职相协调的新理念,使岗位培训成为任职、晋级、续职的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法官法》规定:对法官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最高法院《法官培训条例》将岗位培训分成三种类型,即任职培训、晋级培训、规定续职培训,并规定:拟任法官和拟任法院院长、副院长,须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晋升高级法官,须接受晋级资格培训;法官须定期接受续职资格培训,每三年接受一次续职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岗位培训是任职、晋级、续职的先决条件,这是现代法官职业培训的新理念。

(3)在培训机制上,要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做好法官职业培训的条件和保障。现在,法院系统有法官学院、法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法院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些机制,按照法官教育培训终身制的要求,有规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培训工作,从应急性培训转向系统化培训,从临时性培训转向规范化培训,确保培训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在教学模式上,从填鸭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从经院式教学转向实践式教学。法官培训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成人培训,不同于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无论在培训对象、目标,以及培训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必须采取符合法官培训规律的教学模式。《法官法》规定:法官的培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为此,在教学模式上,应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从经院式教学转向实践式教学。

(四)建立新型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根据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需求,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新型经费保障体制,实行 “ 预算单列,省级统管,分级承担,区别对待 ” 的体制。预算单列是指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人大批准的预算中,应将法院经费单独列项。省级统管是指全省各级法院的经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各级法院的所有经费由省财政单列,统一预算,由省高级法院具体划拨使用。分级承担是指省级财政预算法院经费仍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应承担的法院经费通过财政渠道集中到省级财政管理,各级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也全部集中到省级财政统一管理,既保证了法院正常经费支出,也不影响各级财政的稳定。区别对待是指省级财政安排法院经费计划时,应当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法院实行区别对待。

总之,克服 “ 案多人少 ” 的矛盾,解决经费不足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 “ 法治 ”。

【参考文献】

[1]张新国:《浅谈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困难与出路》,中国法院网2004年5月14日。

[2]王存根:《法官职业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中国法院网2003年10月22日。

[3]李广兴、尹洪茂 :《法官职业保障刍议》,中国法院网2003年5月27 日。

[4]魏淑珍:《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新华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5]李思明:《边疆民族地区法官队伍建设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3年3月8日。

[6]付建国:《基层法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知法网2010年8月下。

篇2: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直接掌握和领导的唯一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法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提出“推进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定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司法技术人员等分类管理办法,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和其他各类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在法官精英化和职业化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司法警察的队伍建设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从当前基层法院的情况来看,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至少存在下列问题:

1、在职在编的司法警察人数不达标。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法院12%的编制应配备给司法警察。最高人民法院人事厅《关于法院司法警察控编数的通知》要求“专职司法警察按所在法院控编的12%配备,根据警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和审判工作的需要,各级人民法院可在控编总数12%的基础上,增配适量的聘任制司法警察。”(此处的聘任制司法警察与聘任制书记员性质一样,是指人民法院使用国家确定的政法行政编制或当地政府批准的财政拨款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考试、考核合格,纳入合同制序列的聘任制干部,而非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由于正式在编的司法警察人数过少,严重影响法警大队正常的工作,各基层法院只能

用招聘大量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加以解决。

2、对派驻人民法庭的司法警察难以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民法庭应尽量配备司法警察。驻庭法警主要负责人民法庭的安保工作,必然要常驻法庭。这样有违“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的规定。法警大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经常要进行集训和培训。这些驻庭法警的人事关系一般仍挂靠在法警大队,而人民法庭对驻庭法警的管理相对松散,没有条件也很少愿意对这些法警进行专业培训,这样容易导致法院难以对这些驻庭的法警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管理。

3、法警大队与办案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够顺畅。

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遭遇暴力抗法是屡见不鲜,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唯一的武装力量,其威慑作用不可小视。在法院工作人员中,只有司法警察才有权使用警用器械。但是根据相关规定,法院各办案单位在调动司法警察时,必须履行一定程序的审批手续。在办案单位出现紧急情况急需警力支持时,经常出现因为不能及时抽调警力而导致贻误战机。

4、司法警察的警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来看,当前大量基层法院司法警察的警用装备配备只能算是勉强达标,不少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只有一副手铐、一根伸缩警棍和一顶头盔。与公安机关的民警单警装备相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落后的“软件”环境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战斗力。

5、临时聘用的司法警察待遇较低,不利于队伍的稳定。

由于在编法警人数过少,基层法院纷纷采取招聘了大量的临时聘用性质的司法警察来弥补不足。这些临聘的司法警察工作强度大、危险性较高、经济收入低,导致了岗位的流动性相当大。这些临聘法警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法院,却因为岗位原因学不到太多的法律知识,而且还不得不面临着35岁不再续聘的“坎”。这些临聘法警如果在执行任务时出现伤亡,也享受不了在职在编的法警可以享受的一些工伤、福利待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以解决:

1、尽快增加在编人员的警力数,高配法警大队的级别。

各基层法院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保证司法警察编制落实到位,将司法警察编制纳入全院干部编制内统筹考虑。在进行公开选调、招考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切实落实司法警察的编制,从公安机关、兄弟法院选调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民警察或从公安大专院校考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进入法警大队从事司法警察工作。同时政工部门对本院其他部门的在编人员,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将其调入法警大队工作。目前不少基层法院将法警大队的大队长和教导员配备正科级实职,副大队长配备副科级实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警察的政治待遇。

2、用双层管理模式加强对驻庭法警的管理和训练。

驻人民法庭的司法警察是人民法庭的组成人员,在日常的审判执行工作中,司法警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人民法庭应当高度重视他们。由于司法警察管理的特殊性,基层法院可以对这些驻庭法警采取警队和法庭双层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人民法庭负责对驻庭法警的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法警大队通过统一的集训和学习,负责对驻庭法警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3、创建执行警务局或在法警大队内设立执行中队。

目前有的基层法院将执行局和法警大队合并组成执行警务局,另外还设立非诉案件执行局。执行警务局的职能相当于以前的执行局,但是由于法警大队的并入,执行警务局就可以相对自由的调动司法警察,不至于在办理调动警力的审批手续时丧失执行战机。但由于执行局和法警大队都是基层人民法院按照相关规定设立的内设机构,将其合并为执行警务局可能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也有部分法院在法警大队中设立执行中队,主要负责协助审判、执行人员办理诉讼保全和执行。由于执行中队接受法警大队和执行局的双层管理,而执行局局长又多为法院党组成员,因此执行人员调动司法警察的手续也较为方便。

4、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的警用技术装备。

先进的警用装备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司法警察的战斗力,是司法警察执行任务和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司法警察部门的重视力度,添臵先进的警用装备以更好的发挥司法警察应有的作用。公安机关在提出“科技强警”的口号的几年来,高科技警用技术纷纷配发到一线实战单位,公安民警的战斗力也随之大大提升。这些经验应当作为人民法院建设司法警察队伍的有益参考。

5、切实保障临聘司法警察的待遇。

当前基层法院的临聘性质的司法警察的工资福利均由法院财政自行负担,在目前“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下,法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权,这些临聘司法警察的收入也自然比较低。要充分解决这些临聘法警的待遇问题,就必须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财政支持,将这些临聘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法院负责解决福利、保险等。目前有的地方将临聘司法警察的工资福利均纳入了当地政府财政预算,由同级人事、财政部门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将他们派遣到法院从事司法警察工作,有效的稳定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

篇3: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一、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失

(一) 基层央行整体廉政文化建设氛围有待提升。

基层央行整体廉政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淡薄。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央行文化建设与当前重中之重的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次, 基层央行整体廉政文化建设往往更倾向于领导班子进行宣传, 对于普通党员而言相对影响较小。同时, 从廉政文化建设来看, 往往表现为大量的法律制度条文, 对于具体的操作措施则少之又少。

(二) 机制保障与人员素质与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

一是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不适应上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二是支行人员老化, 人才缺乏, 人员紧缺, 做纪检监察工作的不能与业务工作相联系, 搞好业务工作往往忽视廉政文化建设。三是廉政文化中探索创新少。很多廉政文化内容和形式缺乏丰富多彩, 缺乏时代特色, 有时即使是小有创造, 也难以迈出开创性的步伐。

(三) 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缺失。

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基层行的纪检、宣传、组织、工会等部门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没有实现职能互补, 即使建立了“大宣教”格局, 也没有实现教育形式、内容的合理整合和协调安排。二是廉政文化规划缺乏系统性, 廉政文化效果难以评估。一方面目前基层行廉政文化建设缺少三至五年的长远规划, 往往是年初安排, 年末总结, 长效性不明显, 另一方面廉政文化对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浸透作用, 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因此廉政文化必须将短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二、对策及建议

(一) 突出阵地作用, 积极创新载体, 全力开创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巩固好现有的廉政文化阵地, 找准廉政文化建设的结合点, 把廉政文化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利用多种手段, 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以建立廉政网站、制作廉政屏保、编发廉政信息和期刊、开展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等方式, 多方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洁高效, 遵纪守法意识。二是拓宽领域, 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开展廉政文化进单位、进岗位、进家庭活动, 让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但针对领导, 而且还要针对一般干部职工;不局限于八小时内, 还要延伸到八小时外, 让所有的员工时刻都能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加大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三是创新载体, 增强廉政文化的感召力。首先在内容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作为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 争取在内容上求新求变, 实现“要我廉政, 向我要廉政转变”。其次是形式要丰富多彩, 这样才能够让廉政文化内涵和实质在基层央行生根, 发芽, 结果。

(二) 强化协调引导,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在构建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廉政文化建设是人民银行一项全新的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利用多方面的力量, 采取综合的手段, 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是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指导, 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二是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央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 由党委 (组) 统一领导, 以落实领导责任制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纪检监察部门要组织协调, 积极完善“大宣教”格局, 其他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 干部职工积极参与, 形成整体合力, 围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齐抓共管, 共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三) 以开拓创新方式,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 必须树立长远目标, 制定长期规划。把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业务部门, 落实到有关人员, 建立责任制, 实行目标管理,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定期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整体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地开展。一是创新理念, 让廉政文化入心入脑。要求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对加强基层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三是创新载体, 构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廉政文化建设, 必须要以形式新颖和鲜活的廉政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一要创新学习教育载体。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运用展览、征文、演讲、参观、座谈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开展生动活泼的廉政文化学习和教育。要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精心设计专题和主题教育活动, 突出活动的针对性, 引导性、时效性。二要创新宣传载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 搞好基层央行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宣传报道, 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廉政文化内联网、银行内部的宣传栏、宣传橱窗、墙报、板报等和谐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和载体, 开办廉政教育、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廉政格言等专栏, 构建坚实宣传阵地,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要创新内容, 找准谐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基层央行和谐廉政文化建设要唱响主旋律, 突出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行党委办公室.坚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 全面加强人民银行党的建设.党的建设, 2000 (5) .

[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一、基层法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基层法院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多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案多人少”带来的问题与困难。一是影响了审判质量的提高。“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使每个案件投入的审判工作量减少,必然对审判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影响了案件效率的提高。三是影响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办案经费和基建资金严重不足

1.法院办案经费不足,缺口较大。近年来,财政部门拨付法院业务(办案)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法院办案经费存在很大缺口。这部分缺口主要靠法院诉讼费收入弥补,因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诉讼费收入也较少,这就使办案经费尤为紧缺。

2.法院“两庭”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法院欠债严重。国家发改委、原建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和河南省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的“两庭”建设,物资装备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规范性的要求。但是基层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很难得到保障。“两庭”建设资金大部分通过拖欠工程款、向干警集资等方式筹措,形成了大量的债务。

3.法院诉讼费收入逐年下降且收费标准过低,与办案成本不成配比。在目前的经费保障框架下,法院诉讼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法院经费的保障程度,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提高,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及金融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法院的案件数逐年减少,诉讼费收入呈下降趋势。同时,诉讼费收费标准太低,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与法院的实际办案成本相差甚远。

4.法官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保障无力。法官的管理体制等同于其他国家公务员,其工资水平更低,法官津贴缺乏可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能得到地方人事、组织和财政等部门的认可,使法官的法定福利待遇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

5.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无法解决审判法庭及其内部设施等建设问题。基层法院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较大数量的资金,必须有足够的专项建设资金,方能启动建设项目。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乐观的,项目的启动大多条件并不成熟,但为形势发展所迫,往往是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层法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与司法功能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法院的基础建设,改善基层法院的办案条件和环境,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司法管理水平和司法质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加大对法院物质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国债资金对法院的投资额,同时各级政府将法院基本建设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管理后法院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困难问题,缓解法院基建欠债压力,保持法院发展势头。

(二)建立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省高级法院应会同各中级法院,制定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分年度、分步骤、按计划发展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杜绝盲目上马的项目建设思路。

(三)完善法官工资保障体系

在法官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逐步增加法官的福利待遇,并且要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进行适当的倾斜。

(四)建立新型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根据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需求,建立省级财政统管的新型经费保障体制,实行“预算单列,省级统管,分级承担,区别对待”的体制。预算单列是指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人大批准的预算中,应将法院经费单独列项。省级统管是指全省各级法院的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各级法院的所有经费由省财政单列,统一预算,由省高级法院具体划拨使用。分级承担是指省级财政预算法院经费仍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应承担的法院经费通过财政渠道集中到省级财政管理,各级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也全部集中到省级财政统一管理,既保证了法院正常经费支出,也不影响各级财政的稳定。区别对待是指省级财政安排法院经费计划时,应当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法院实行区别对待。

总之,克服“案多人少” 的矛盾, 解决经费不足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法治”。

篇5: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为法院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进行和发展,为“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提供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物质保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手段的革命,一旦步入正轨,审判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会大大提高,法院管理会变粗放为精细,公正司法的水平会有明显提升。笔者结合当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领导要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及时拍板,在资金、政策、人力上大力支持、长期扶持。院领导率先学会运用电脑更新管理手段,对全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软件系统中,领导权限最大,如果习惯了电脑管理和无纸化办公,对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示范性。

(二)全体动员,转变观念。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审判、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干警转变观念,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适应各自岗位要求,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法院领导和各庭室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动全员参与,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现代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制度,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培训纳入干警专业培训内容,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干警个人指标考核,提高干警主动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和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不断形成的过程,需要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要通过

健全制度实现标准化,并融入软件系统予以固定形成工作流程。使用电脑和软件的强制性要求也要形成制度,并与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挂钩。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安全的网络体系。保证法院数据库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数据库的备份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法院的信息化涉及到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可以采用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还要求全体干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篇6: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努力提高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对当前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如何提高新时期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呢?近期,带着这个问题,我对部分乡镇、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认真思考,我认为,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要以“一个班子、两个队伍”建设为重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抓好工作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一、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用新时代的要求抓好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好班子,尤其是选好“一把手”。对党政一把手的任用,要逐步选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政治素质高、懂经济、善管理、思想解放、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强的同志担任;对副职的任用,可以逐步采取上级组织推荐,党政正职挑选,按照法定的程序

任用的办法,真正使乡镇班子成员合心合力合拍。二是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稳定。没有稳定的班子,就没有稳定增长的效益。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干满三年以上。三是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县委及县委各部门要帮助他们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他们做好经济发展规划,督促他们抓好经济工作的落实,引导他们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同时,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当后盾。四是乡镇班子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现在处在历史交汇处,许多新知识、新理论需要学习;许多改革方略需要落实;许多调整发展措施需要实施。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加强创新,加强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尽快转变,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2、用发展的标准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村级班子建设,支部书记是关键。一定要把那些有文化,有经营管理经验,有开拓进取精神,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对确实无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应派国家干部到村任职,也可尝试从外村选调人任职。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依照程序选配好村委会主任。配备

村级班子,一定要把好政治关,注意群众基础,防止封建宗教势力控制村级组织。村级领导班子成员,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坚持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

二、按高素质要求,搞好村干部队伍建设

1、抓好理论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必须认真组织村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切实用科学理论武装村干部的头脑;继续以职业中专、县乡党校、农函大、农广校为依托,对村干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组织部门和各乡镇党委要加大村干部学历培训的力度,继续采取党费拿一点、财政给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选送村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一个村有一名中专生或大专生,使所有村干部均获得绿色证书,80%的村干部达到农业技术员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后备干部建设,每村至少要确定三至五名村级后备干部,并登记上卡,跟踪考核,滚动管理。

2、制定村干部工作考核目标。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最前沿,既要顾大家,又要管小家。但带头富和带领群众富又是村干部的重要职责。要正确处理好“双带”关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农民尽快向小康迈进。这就要求村干部不能只当传声筒、录音机和放声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乡镇党委要制定目标责任制,并进行考核,是对年度工作、阶段工作进行检验的标准,必须抓落实。

3、落实经济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对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在确实收入基数的基础上,再按村集体经济增长比例进行再分配,形成基础、发展、奖励三部分构成的收入结构,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得到实惠。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村干部政治上要充分信任,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对于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制止,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严惩。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村干部的功过是非,对那些公正清廉,勤奋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要充分肯定成绩,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1、按照“十六”字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要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切实把有志有为的青年纳入培养教育范围。发展新党员,要保证生产第一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35岁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2、要认真贯彻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暨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坚持把党员培养成养殖、种植和其他技术能手,充分发挥党员“能人效应”。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的致富技术。科委、科协等部门在这方面要发挥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多做工作,继续开展“科技示范村党支部”、“党员科技示范户”和“科技扶贫攻坚示范村”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在农村进一步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3、扎实开展“双带工程”,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当前,在党员“双带工程”中,要切实推动这项工作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并切实突出基地建设。各级都要结合农村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办好一至二个有规模、有效益、有

篇7:对当前基层法院建设的思考范文

内容摘要: 当前,全国上下党组织都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体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而这一切检察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检察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缓解人才匮乏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中,笔者试结合我院实际对基层检察院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人才队伍建设

思考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步伐的持续加快,检察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的深入落实,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检察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从目前基层检察院队伍的结构来看,人才资源并不充足,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我院人才队伍结构现状

我院现有人事编制**人,工勤编制**人,司法警察**人,检察专项编制**人,实有干警**人,其中被下派到村里挂职**人,在岗仅**人,其中检察官**人,占全院应有人员的**%。

二、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一线办案力量不足,业务专家型人才少。

本院**名检察官中,党组成员**人,在综合部门工作**人,实际在办案一线的检察官仅有**人,**人要分布在**个业务部门,对于公诉和侦查监督等承办大量案件的部门,显然捉襟见肘,一线办案力量严重不足,检察职能的履行在人力上受到很大的牵制。我院现在在职的检察人员大多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法律理论上先天不足,虽然具有娴熟的办案实践经验,但却缺乏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理论探讨和研究,虽拥有业务骨干但却缺乏业务专家型人才,影响了我院人才建设的纵深发展。

2、检察官断层问题突出,检察官人才紧缺。

我院30岁以下干警中没有检察官,30至34岁有检察官**人,35至39岁没有检察官,40至44岁有检察官**人,45岁以上**人,50岁以上**人,由此可见,我院检察官总体年龄偏大,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检察官队伍不仅仅是简单表现在总量上的短缺,而且是一种结构性的短缺。检察官少,年轻检察官更少,不利于检察事业的持续性发展。

3、专业型人才匮乏,影响工作科学开展。

我院职前本科学历的仅有**人,其中法律专业科班学习的**人,受学历结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对刑事法律和其它法律法规缺乏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凭个人的是非标准和工作经验对照法条办案的尚有人在,一部分干警的专业水平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检 察工作的需要。专业人员少,侦查、公诉、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拔尖人才更少,文秘、司法会计等专业人才缺,影响工作的安排和人员的调配。

三、造成以上问题的成因分析

1、基层检察院进人渠道不畅通,阻碍人才引进。

虽然《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领导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基层检察院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地方政府,法定的“双重领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将成了以地方党政领导为主的“一重领导”,上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基本上只局限于检察业务。由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受公务员法调整,基层检察院补充工作人员渠道的主要是招录公务员和接收军队转业干部,招录工作和安置工作均由地方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检察机关在进人方面没有自主权。

而地方党政机关对检察工作的需求及检察队伍的现状不甚了解,不够重视,在进人方面忽视了检察工作特点,有的地方党委甚至把检察院当成一个级别较高的行政单位,优先安置一些军转干部。截至2011年**月,我院尚有**个人事编制未能补缺,但是,在2009年、2010年全省公务员招录时,组织人事部门将我院上报招录**人、**人的计划分别变更为**人、**人,另行安置**名军转干部,造成我院急需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只能从事业务辅助和行政后勤等工作。

2、检察官任职条件高、基层院待遇低,导致人才流失。

自200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以来,检察官任职条 件提高了很多,通过司法考试成了任命检察官无条件的选择。我院自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以来,9年间,先后有**人参加司法考试,仅**人通过,司法考试的难度可见一斑,未能通过司考的非法律专业人才,如文秘、计算机等专业性人才,在看不到个人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就会想去不需要司法资格的单位发展,人才思迁。我院在2007年招录了**名文秘专业的干警,仅工作了两年时间就调离我院。

此外,检察官职级比例政策受公务员法调整,基层检察院的干部职级偏低、提升比例受限制,晋职晋级困难,许多干警干了一生也只能是个科员,甚至一些中层干部任职几年、十几年仍然还是个科员级别。而同期招录的公务员,在党政机关中晋职晋级的机会却多一些,发展好一些。检察官职业素质要求、任职条件要求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但福利待遇却偏低,挫伤了部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也潜在地对检察队伍的稳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还导致基层检察院内部优秀人才的流失。就我院而言,90年代末招进来的几批青年干警,到现在已所剩无几,有的考进了人大,有的调入了行政机关,他们的发展都好于同批的检察干警。

3、历史条件的影响,造成基层院人才基础薄弱。

现在基层检察院的检察人员多数来自于恢复重建时,检察机关从其它单位和行业调进的人员、国家分配的部队转业干部、高、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八十年代中期面向社会公开招干考试进院的高中毕业生。以上人员进院时,绝大部分都是中专或中专以下文化程度,虽然后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并没有提高到与其学历层次相适应的要求,这是导致 人才基础薄弱的一个历史原因。

此外,取得检察官资格条件的变革,影响基层院人才持续发展,1994年以前,干部身份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即可任命检察官法律职务。1994年以后,任命检察官法律职务除了大专以上的学历要求,还要参加高检院统一组织的初任检察官考试。《检察官法》出台后,2002年首次确定检察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必须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成绩合格者方能被任命为检察官。2005年公务员法将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纳入管理,进人检察队伍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一系列变革改变了检察人员结构长期遵循的自然更替法则。潜伏的人才危机,没有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检察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基层检察院人才阶段性短缺。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抓好人才自身培养工作,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能

1、以岗位培训为着力点,增强干警业务能力。当前,基层检察院培养人才应以提高干警业务素质、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增强执法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一是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全员参与、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要求,通过业务培训、专题研讨、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大力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技能的训练,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增强干警的适岗能力。二是邀请一些专家或有经验的检察官走进基层检察院,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案件讨论、案情分析等,向基层检察人员传授先进的经验,提升队伍业务素质。三是将重要岗位的干警送出去学,除轮流让他们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和学习外,还可以将部分有潜质的干警送到上级院跟班办案和学习,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同时可采取请求上级院下派专家型人才在基层检察院挂职的方式,以带动重点部门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的提升。

2、以知识转型为发展点,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客观分析基层检察队伍的现状,在承认整体素质不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原有的人才资源还远未得到挖掘,其中不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检察人才,正是这一批人才支撑着检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阶段更应固强补弱,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对年轻检察人员,着重加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办案,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二是对在办案一线工作多年的检察人员,要促使其加快知识更新,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法律功底,使他们实现由能力型向知识型升华。

(二)强化改革激励举措,建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1、积极主动地向组织人事部门反映检察人才缺乏的现状,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尽可能地多招录一些专业对口优秀毕业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引进适岗人才,充实检察工作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在“进人”环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拓宽进人渠道,主动到人才市场上去选人才,做到以“外引”促“内养”,使内部干警有危机感,迫使他们不断地再学习、再提高,达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2、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着眼于检察官专业化的 检察人员管理体制,打破长期沿用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检察人员分类改革,实现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岗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并都允许在本类别中晋级晋职,逐步解决检察人才政治待遇偏低的问题。

(三)增强人才强检意识,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1、合理配置人才。在检察队伍里,每个干警的智能、阅历、年龄、气质、性格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用人的关键是给干警提供最适宜其专长、性格的工作岗位,力求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将具有一定侦查能力并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干警调整到反贪部门,将年龄偏大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安排从事刑事和解工作。

2、动态管理人才。选准用准人才只是用好人才的第一步,要确保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促进人才的自我完善,还必须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对人才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形式,加强对人才的绩效考评。树立“无功就是过,绩平就是劣”的思想,严格实行任期制、引咎辞职、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充分激发干警才能,使基层检察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四)树立人本管理观念,用心留住人才

1、改革检察人员任用机制,拓展干警发展空间,以事业留人。“良禽择木而栖”,对多数人才来说,有一番事业比金钱、安逸更有吸引力,如果在基层检察院这个舞台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自然心无旁骛,因此,拓展干警事业空间,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按照检察工作 需求,可将检察人员按分工划分为检察官、辅助人员、行政人员三大类,因事设职,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检察官的管理与行政职级、职务脱钩,工资、福利、考核、晋升、激励、惩戒、退出等执行检察官法的规定。辅助人员可以实行聘任制,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管理,行政人员则适用公务员法来管理,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可以不需要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分类管理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的良好空间,可以让不同专业的人才扬长避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让人才在基层检察院找到了事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2、增强人文关怀,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感情留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检察干警能在工作上的、生活上够常常得到关心,处处体会到温情,那么,留在基层检察院工作就不是一种“不好意思走”的负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因此,为干警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基础。一是做到工作上尊重干警,通过广泛听取干警的意见,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以此促使干警产生主人翁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干警就会把任务和目标视为已任,千方百计,尽心尽力、创造性地去完成。二是生活上体恤干警,做到想干警之想,急干警之急,力所能及地为干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把干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心无他念。三是加强用人、留人方面的机制建设,为检察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人才成就感,避免人才流失。

(五)建立职业保障机制,推进人才队伍职业化

1、检察官等级与待遇挂钩。废止检察官的行政等级,形成一套不同于公务员等级制的完全独立的检察官晋升制。在推进检察官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应当重视完善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将此与检察官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在检察官的管理体制形成物质激励机制,待遇向资深检察官倾斜,也有利于鼓励检察官安心本职工作,注重检察官等级晋升,造就一大批具有丰富检察专业工作经验,各方面素质较好的资深检察官人才。

2、建立检察官职业物质保障体系。要保证检察官履行职责的经费,根据检察官从事职业的不同,提高检察官的职业待遇,落实检察官住房、医疗、保险福利待遇,减少检察官的后顾之忧。

篇8: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法院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 法院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法院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得总称, 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 法院文化的内涵

法院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总体上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法院共同体的价值观念、群体精神等思想意识形态, 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和源泉。主要是指审判意识、审判原则与审判理念。审判意识首先是法律至上的意识, 还包括审判中立的意识, 案结事了的意识和廉洁自律的意识;审判原则则包括公平正义原则、独立审判原则、审判公开原则等基本原则;审判理念则主要有司法为民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审判效率的理念、职业道德的理念;二是规范文化 (或制度文化) , 它是法院文化的基本载体, 是法院机关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体现的法治精神, 法院制度大致可分为行政办公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审判管理制度等七类;三是行为文化, 是指法院行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四是物质文化 (或物态文化) , 是物质形态存在的有效内涵的视觉内容, 是法院机关为保障审判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弘扬法治精神而设立或制作的建筑场所、器物、服饰以及文化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是法院文化最为直观的文化要素。法院物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强调这些物态文化设施的设计理念与象征意义, 昭示这些物态设施所承载的法治理念, 弘扬这些物态设施所体现的法治精神, 展现这些物态设施所蕴含的法治文化。

二、基层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针对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基层法院文化建设, 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不仅可以推动基层法院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也可以解决目前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重点不突出、与审判执行工作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 充分运用先进文化力量强化价值观念、打牢思想基础、激发队伍活力、宣传法院工作、树立法院形象。

(二) 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是展现法院良好形象、凝聚法院干警战斗力的重要载体

法院文化是体现法院精神风貌、展现法院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 法院文化建设重在培育体现法院根和脊梁、魂和神韵的精神, 凝聚一种激励, 是提升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抓手。为不断适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 不断适应法院干警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持续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体实践活动, 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全面提升干警思想境界、职业操守、人文素养, 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法院队伍, 通过文化的力量影响法院干警的思想和行为, 凝聚广大干警的智慧和力量, 提高基层人民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努力为人民法院工作科学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就必须全面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

三、基层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

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理性和自觉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感召功能, 优秀的法院文化, 是传承司法文明的载体、展示司法形象的平台、促进司法工作的动力。

(一) 导向功能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法院群体中的个体总是根据法院文化建设中倡导的价值观念作为参照, 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 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依此作出行为决策。当前, 基层法院队伍出现诸多问题, 尤其是发生严重违法违纪事件, 从根本上来说是法院文化的缺失所致, 而有了先进的法院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引和导向, 通过对整体价值观的认同, 法院群体中的个体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他们在文化的深层次上自觉地拧成一根绳, 朝着实现法院科学、有序、健康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 凝聚功能

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创造出一种充满热情、和谐融洽、催人奋进的环境氛围, 引导法院全体干警将个人理想与法院总目标结合起来, 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建设优秀的法院文化, 可以充分调动干警的积极性, 发挥出同心同德的整体效应, 使法院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引领, 使法院队伍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自觉完成为法院建设整体目标的实践者。

(三) 约束功能

相对于硬约束的制度约束, 文化约束是内在的无缝的软约束, 这种约束有力地缓解了法院干警的主动性和被动型形成的冲突, 削弱了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而接受了先进法院文化影响和熏陶、高尚精神鼓舞, 法院干警对其社会责任和法院未来发展等精神要素就会有更为透彻的领悟和理解, 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与法院整体价值目标保持相同的取向, 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规范,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有效地防止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另外, 制度约束中植入的文化基因也, 激发了干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 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相融, 使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转化为每位干警的自觉行动, 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 激励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基层法院受理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法官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物质激励手段的相对匮乏使基层法院面临着聚人、育人、留人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优秀的基层法院文化使法院群体人员深知其所在的组织及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进而产生法官职业尊荣感和崇高使命感,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以高昂的士气勤奋工作, 忘我工作。法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施展人的才华的舞台, 使法院同法院发展水平相适应, 收到切实激励的理想效果。

(五) 辐射功能

法院文化一旦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 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先进的法院文虎能够展现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法院和法官, 增加公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认知、信赖和赞许程度, 不断增进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从而推动法院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加强基层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寻

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是最高院首次就法院文化建设专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涉及法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以及组织领导等, 对切实推进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规章制度的生命, 在于贯彻落实。基层法院要想抓好法院文化建设, 实现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还要结合工作实际, 着力探寻自身法院文化建设的路径。笔者认为, 基层法院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五条路径。

(一) 精神文化—凝聚坚强内核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首先要特别重视培养法院精神。法院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在法院精神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法院精神制约着法院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法院要发展, 需要有一个为这一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

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 是人民法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要把加强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教育、实践, 作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首要任务, 突出抓紧抓好, 确保融入思想、体现行为。

1、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特色主题实践活动

基层法院应秉承“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宗旨教育, 在全体干警中广泛开展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不仅要紧密结合审判执行、法院改革及队伍建设, 更要结合作风建设年、人民法官为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 在创新教育形式上狠下功夫, 通过组织干警举行“微型党课”授课比赛、演讲竞赛、书画摄影展、等广大干警喜闻乐见的形式, 引导广大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吧、金钱观、地位观, 加深对司法工作的人民性的认识, 大力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 切实增强感染力。

2、结合地区特色和法院实际确立法院精神

文化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法院精神文化是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总结提炼, 决定和支配着法官群体的价值取向, 是激发法官群体事业心、责任感的内在动力。作为基层法院要结合本院的优良传统、所处地区的文化特色和队伍实际提炼属于自己的法院精神, 积极宣传和展示法院精神文化风貌。例如:位于东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法院将其法院精神确定为“公正、务实、创新、廉洁、团结”, 而位于西部的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则结合实际将该院法院精神确定为“崇德尚法”。此外, 基层法院可通过新建和完善文化场所设施, 设计制作体现法院文化的办公用品, 创办院刊、编辑学习文萃等措施, 使法院精神凝固与传承, 并潜移默化到干警办案办公和日常生活中, 切实提振法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3、开展法官宣誓活动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 我以自己的人格与良知宣誓:永远忠于宪法和法律……秉公办案, 清正廉洁, 保守秘密。我决不会因人情、关系、金钱而影响公正裁判。”这是摘自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的一段就职宣誓词。

法官以公开宣告誓词的方式郑重承诺其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对人民的热爱, 对法律的尊崇和对职责的坚守。

(二) 制度文化—规范审判执行

基层法院制度文化建设不是就制度研究制度, 而是要把握和了解有了哪些制度、缺少哪些制度, 现行制度存在哪些不够完善的方面, 这些规章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原因、在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环境、在修改完善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运用文化的形式把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法院管理制度确定下来, 通过规范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行为, 营造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 形成淡定从容的秩序之美。具体而言, 作为基层法院,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可以从几下几个层面来加强:

1、组织人事管理制度

组织人事管理上, 可制定《部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法官业绩考核办法》、《书记员考核办法》等涵盖法院所有人员的考核细则, 严格分类考核,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奖惩及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上引入量化考核机制, 按照分数高低提拔干部, 实行竞争上岗, 启用具有真才实学、群众认可的中层干部。

2、审判管理制度

在审判管理方面, 为切实提高审判管理质效, 可根据基层法院的实际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 无条件的必须成立审判质效考评组,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案件流程管理, 通过明确职责任务, 确立上下联动、全员参与、评调结合、管控有效、机制健全、保障到位、专门机构管理与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审判管理体系。以审判质效为中心, 以“网上办案”为重点, 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审判绩效管理、协调配合机制等制度建设, 引导法官树立均衡结案理念, 强化审限实时监控和跟踪管理, 严格案件审限变更报批的条件、程序, 加大预警、催办、督办力度, 解决“隐性”超审限问题。

(三) 行为文化—抒写人文关怀

法院行为文化承担了对外显示法院文化精神, 对内凝聚干警人心的双重作用。作为基层法院, 要重视司法行为的制度化建设, 以明确的制度规范约束和指引干警言行, 严格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 形成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努力塑造规范、文明的司法行为规范、文明的司法行为文化。以此教育和引导法院干警遵守司法礼仪、规范司法言行, 讲究司法文明, 改进司法作风, 树立司法形象。

在文明司法方面, 可以“礼仪促规范、规范保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法官职业形象、接访接诉、开庭审理、执行工作、业外活动等环节入手, 邀请礼仪培训专家讲授司法礼仪知识专题讲座、发放文明司法礼仪培训教程等增强干警对司法礼仪的感性认识。着重培养规范得体的着装礼仪、庄严中立的庭审礼仪、廉洁严谨的社交礼仪和文明热诚的服务礼仪“四大礼仪”。

在行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对干警的人文关怀和精神疏导, 坚持把“人文关怀”寓于法院文化建设之中, 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干警、日常交流谈心等制度, 畅通干警的诉求渠道, 及时把握干警思想动态, 增强领导与干警之间的感情。在坚持“从严治院、廉洁治院”的同时也要从优待警, 一方面可以从生活点滴入手, 尽可能满足干警合理需求, 帮助干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定期组织干警进行体检,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缓解干警身体和心理压力, 为每位干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为干警赠送生日贺卡等, 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可以建立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文体设施, 并根据个人兴趣成立书画、棋牌、摄影、健身等兴趣小组, 养成其良好的生活情趣、强健干警体魄, 营造其积极乐观、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 物质文化—彰显公平正义

物质文化建设上, 通过图书馆建设、法院刊物和网络建设、院 (史) 荣誉室建设、审判和办公场所的文化形象塑造、公用区域的文化氛围烘托等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通过有载体的辐射作用, 在向社会彰显公平正义同时打造现代化法院。

1、加强图书馆 (阅览室) 建设

一方面, 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法院的建设要求法院干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 读书作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突进, 可以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文化品位, 强化司法能力。在这两方面的需求下, 基层法院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建设学习型法院、提高队伍素质显得尤为必要。在基层法院图书馆的建设中, 一是要根据法院工作实际需要科学配备、及时更新法律业务和其他各类图书;二是要充分利用基层法院所处地区高校资源, 加强和高校的合作, 促进高校图书馆设立法院分馆, 方便干警阅读。

2、加强法院刊物和网络建设

法院刊物作为搭建学习知识技能、传承法院文化的载体和精神交流的平台, 不仅可以总结理论研究和审判实践的经验, 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交流办案心得, 而且法院刊物在兄弟法院之间的传阅也起到互通信息、交流审判经验的作用。另外法院网络体系的建设 (包括法院工作内网和法院外网) 对于凝聚法院特色, 展示法院形象, 更好做到司法为民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法院内网建设上要开设法院文化建设专栏, 为广大干警加强学习、参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载体;另一方面有条件的法院可以通过法院外网的文化栏目、不具备开通外网的法院可以通过与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合作设立宣传法院工作的专题栏目, 积极展示法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有益成果。

3、院史荣誉室建设

基层法院利用专门场所新建院史室、荣誉室, 集中展示法院发展的历史沿革、法院工作业绩、法院以及干警所获得的荣誉、奖励和先进模范的典型事迹, 切实增强干警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此外, 在建设院史室和荣誉室的同时, 要确立并利用一年多次“法院公众开放日”要求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 使其加深对基层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加强审判和办公场所的文化形象塑造

基层法院要加强立案窗口、信访窗口、法官接待室等文明窗口建设。按照“科技强院”的要求, 基层在审判工作中要主动融入科技成果并自觉运用到法院文化建设中, 合理配置办公设施, 优化完善审判流程网络管理, 实现案件输入管理的电子化和审判流程管理的规范化, 为干警创造便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加强硬件装备的同时, 基层法院还应从细节入手, 设置各种法院文化景观, 充分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电子显示屏等公用区域打造符合本院实际的“文化长廊”, 在显著位置张贴法院精神、法律名言、廉政格言以及能够反映干警新时代精神的各种作品。

摘要: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得总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大背景下, 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理性和自觉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感召功能。基层法院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五条路径。

关键词:法院文化,基层建设,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钱锡林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精神》, 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12日第003版。

【2】丁文:《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的灵魂—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3期。

上一篇:要约价响应承诺书下一篇:临床本科没有医师证能否报名检验技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