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2024-04-10

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精选8篇)

篇1: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分为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和基础医学部。

临床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前身是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临床医学系,1979年建立,1993年更名为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部,2001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4年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学院由教学编制97人,医院编制69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6人,副高以上职称108人。设有杭州市心血管研究所、杭州市放射免疫检测中心(杭州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有哮喘研究所、肾病血液透析研究中心等12个研究所室,有34个临床科室和13个医技科室。学院每年招收临床(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五年本科),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400人,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是杭州师范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

学院拥有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00张床位,占地面积54000平米,建筑面积50000平米,拥有先进的医疗仪器,目前,60000平方米的新综合大楼即将动工兴建,该项目建成之后,医院将成为一所现代化、智能化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学院同时还有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8所教学医院、15所实习医院。

学院紧紧结合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主辅修”的医学教育改革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口径,加强医学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设计和开辟多个新专业方向供学生辅修,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辅修其他专业以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三步走”战略,临床医学院已基本形成本科教学为主、专科教学为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高等医学教育格局,力争在2010年把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办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前身为杭州护士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其办学历史悠久,育人成绩斐然。一直来学院致力于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严谨、求实的院风,为全国、全省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她们当中有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有中央首长的保健护士,有一大批医院的护理骨干,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护理专业就业的竞争形势已较为激烈,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教育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规划的中国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被列为卫生部全国护理教学改革试点学校;1995年成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的护理发展项目师资培训中心,UNDP多次派遣世界卫生组织的护理教育顾问以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简介

及美国、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的护理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指导;1996年又获得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承担全国性护理教育调研课题。此外受国家卫生部委托,曾先后举办各类全国性护理教育、教学、临床师资培训班,对中国护理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学院也因此在国内外护理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改革和社区护理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近30项,并获得省、市、区、校级奖励5项。近几年发表文章1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15部。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护理学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学院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教风严谨、严慈并济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其中教师29人,高级职称18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人,硕士学位教师13人。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有护理专业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设备完善,还有可供护理专业教学使用的形态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手术实验室、病理标本陈列室等。学院有建设规范的实习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全部安排在杭州市区的十五家省、市级医院,并有完善的实习带教网络。

到2010年,学院力争成为有一定特色、省内一流、在国内护理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达到较高水平,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形成与护理学院发展历史相融洽,体现时代精神的良好院风和大学精神;学院整体水平达到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我们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健康管理学院简介

健康管理学院是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药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卫生管理学”为浙江省医学扶植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为杭州市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卫生部国家健康管理师培训和鉴定考核中心,浙江省医学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杭州市学生身心危机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了“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现任院长为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

近年来,健康管理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大学和研究院建立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学院已经在健康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经济、医院管理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学科团队开展的系列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主持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卫生部科研招标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3部,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务院、卫生部、省市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被采纳,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80人,硕士研究生51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后5人,博士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学术分会主任委员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4人,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7人。学院聘请2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双聘教授或客座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部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87年,是我校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基础医学部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8个教研室,1个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以及3个校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药理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程。基础医学部以培养和引进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基础医学部现有教职工61人,44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4人,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者占68.2﹪;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31.8%。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省“151”人才3人、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市“131”人才8人。先后有一批教师获省市级“现代教育技能比赛优胜奖”、“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校级“教学十佳”、“教坛新秀”、“师德标兵”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基础医学部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积极探索以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在本科教学建设方面取得进步。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获得省新世纪教改项目:“CPBL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此外一大批校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正在进行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理学,市级精品课程1门及4门校级精品课程,此外,通识课程、网络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在教材建设方面,完成编写教材36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部,分别为:《系统解剖学》和《正常人体结构》;省重点教材1部:《正常人体结构》。在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基础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基础医学部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分别为:“严重意识障碍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的fMRI和ERP研究”、“肺炎衣原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异质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疫苗研制中的意义”、“慢病毒介导的血小板特异性表达FIX基因治疗血友病B小鼠的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递增。以上项目既有医学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又有与国家、省市医学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推动了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也为省市医学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SCI收录及一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目前,基础医学部教师每年在一级和SCI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现已获批1个市属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1个校级攀登工程项目(免疫学)、1个校级研究所(植物状态与意识科学研究所)。

学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2010年,基础医学部获批3个校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5届硕士研究生,共17人。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基础医学部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探索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扩大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0年和2011年已有三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同时,研究生就业取得好成绩。

篇2: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一、缴费方式:

1、电子账单缴纳学费:(最佳缴款方式)

凡是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注册的K宝用户,即可通过登陆个人网上银行,进入“缴费支付”里的“账单支付”里的“支付账单”功能进行缴纳学费。[特别推荐省外老生使用该类缴学费方式,缴费支付不需要老生支付任何费用]学生可自行到农行学院路支行柜台办理个人网上银行开通业务。

注:通过该渠道缴费,便捷、高效,无需排队等候,可在家轻松缴费!

2、浙江省范围内所有老生:

老生可凭身份证和学号到当地任何一家农业银行缴费,缴费时必须向该行说明通过代理业务平台学费代收系统,农行可通过学生身份证号查到学生缴费信息。

注:该缴费方式是免费的。

3、电汇缴纳学费:

所有老生也可以在当地的任何一家银行通过个人电汇的方式,将应交的学费全额汇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学院路支行,行号:190009,户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账号:***04,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学院路支行。(注意:汇款人必须为学生姓名,请勿写家长姓名,在汇款单中注明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缴费金额、专业班级等信息)。通过银行电汇缴费,会产生电汇费用,农行电汇费用收费为汇款金额的百分之一,封顶五十元;其他银行根据具体银行的收费标准收取)。

二、缴费时间:2011年8月1日至8月28日

注:农行学院路支行联系人:

黄丽88864576

张驰88864572***

童旭英88864572***

篇3: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一、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概述

(一) 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可行性

1. 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使用量大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 新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和影响最大的媒体形式。利用互联网、手机WAP获取信息的大学生比例达到75%[1]。由此可见,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阵地, 结合实际树立先进典型, 这样才能使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和进行学生党建工作。

2. 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心理机制

先进典型, 其实是树立典型、树立榜样, 让人模仿的对象。先进典型基于“认同”原理, 认同, 即社会群体成员在认知和感情上的同化过程, 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通过先进典型的认同表明高校学生对先进典型在价值观上的肯定, 在行为方式上的模仿和在情感态度上的肯定。合适的先进典型为学生社会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人生资源, 优化其生长生长发展的外部环境。[2]

(二) 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必要性

1. 新媒体本身对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挑战

新媒体的四大特性: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3], 对高校学生党建的先进典型的应用提出了不少挑战, 主要表现:第一, 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的挑战。第二, 先进典型接受新媒体质疑的挑战。

2. 新媒体环境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应用的存在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应用过程中, 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第一, 怀疑先进典型的真实感和价值观。第二, 学习先进典型多, 实践先进典型少。第三, 先进典型的宣传方式过于陈旧。

二、依托新媒体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

(一) 以新媒体为依托, 充分认清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宣传作用

1. 树立先进典型宣传的意识

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建设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借助新媒体, 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 在学生党建的建设中树立旗帜和标杆, 让原本抽象的党员形象变成具体的, 有形的人物, 用生动、鲜活的事例, 让广大学生感到可信、可学, 最终带动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发展。

2. 营造文明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媒体宣传氛围

新媒体的运用, 导致大量各式的舆论充斥着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我们要积极营造文明有序、健康发展的新媒体宣传氛围, 将新媒体用“导”的形式来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服务。

3. 建立新型高校学生党建队伍

高校学生党建队伍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在熟悉党务工作的基础上, 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新动向, 积极探索和实践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

(二) 以新媒体为依托, 不断创新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工作方式

1. 创新理念, 推出合适的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的选择上要创新:即要尊重人的内在需求又要突出主体性;要接近生活, 切合实际, 忌讳“老黄牛”、“苦干型”、“舍小我为大家”, 以及“高、大、全”等。

2. 拓宽渠道, 多方面宣传先进典型

对于先进典型的教育, 不仅要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开展, 也要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不光在高校网络平台、微博等平台上进行, 也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 与宣传媒体紧密集合。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相融合, 使先进典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发挥作用。

3. 创新宣传手段

要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尤其是影视、视频等宣传。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意义非凡, 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 也要创新其宣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 多感官比单感官接受信息要强。影视作品、视频播放、图片报道、专题报道等新型宣传手段, 会大大提高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效能。

(三) 以新媒体为依托, 建立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有效机制

1. 先进典型的选拔机制

高校学生党建中先进典型的应用, 除了国家、社会中的先进典型要学习外, 也可以选拔身边的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对于学生中先进典型的选拔, 可以借助新媒体, 如微博发起, 网络投票等形式, 让普通学生在先进典型的选拔中的增强互动性和学习性。

2. 健全对先进典型的关爱机制

先进典型往往是热衷于工作学习, 而忽略了自我保护, 因而大多负担比较重, 困难比较多。所以在高校学生党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注重对这部分先进典型的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照顾和关爱, 调到先进典型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不断涌现先进典型。

3. 完善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为确保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积极开展, 需要建立和完善典型宣传工作机制的建立。除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高校内部还需要建立从领导体制、运作体系、策划组织、层次界定、申报审定、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入手, 制定建立起典型发掘储备、[4]总结培养、推荐评选、宣传推广、考核奖励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发挥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要把握的问题

发挥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要把握的问题:一是先进典型要可亲、可信和可学;二是注重先进典型的后续报道;三是健全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应用中的应对机制。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高校群体中越来越普遍,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进典型在高校学生党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借助新媒体环境,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先进典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先进典型,高校学生党建

参考文献

[1]代金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

[2]李慧卿, 安立峰.心理学视域下榜样示范作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11 (9) .

[3]范鸿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德育研究, 2012 (17) .

篇4: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金奇长期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此次音乐会将上演《月光流淌》《蓝雀花》《草原情思》《边境线上我感觉祖国》《苗家的吊脚楼》《我的江南》《多情的手鼓》等声情并茂流传较广的精品之作。《会唱歌的月亮》《南方雨》《带我回家》《故乡的树》则是作曲家的一批最新力作。此外,还将上演获中国音乐电视MTV大赛铜奖的作品《天目山,我的摇篮》、获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新歌评选一等奖并被列为中国音家协“金钟奖”花腔女高音指定曲目的《会唱歌的月亮》等获奖作品。音乐会中的18首作品按创作的年代排列,以观作曲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创作观念的改变,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较丰富地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成果。

金奇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是目前活跃在浙江乐坛的中青年作曲家。1999年,金奇与于淑珍、关牧村、殷秀梅、阎维文、佟铁鑫、王秀芬、赵俊、杨九红、崔京浩等歌唱家联手制作了首张个人作品专辑《春风亲吻我的祖国》。2004年,金奇出版了第二张儿童声乐作品专辑《春雨的话》,受到听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

篇5:杭师大三位一体

新增加“电子商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两个专业

2012杭师大“三位一体”招生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我们请了杭州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徐青老师给我们解读。

去年,杭州师范大学首次推行“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三位一体的招生新举措。

回顾2011杭师大首次“三位一体”考试。

何为三位一体?即在一定专业计划范围内把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成绩,以综合成绩作为依据进行招生选拔录取,“所以招生不只看分数”。

“会考成绩被列到综合成绩范围”,报考的学生除了需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资格外,报考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不少于4个A和2个B,综合素质评价4项均不能低于P等;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不少于3个A和3个B,综合素质评价4项均不能低于P等。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由个人自荐或中学推荐的方式提出申请,并向杭州师范大学递送书面材料。

徐青老师表示,2011杭师大“三位一体”计划招生160名学生,其中小学教育专业40名,学前教育专业40名,护理学专业80名,放在第二批提前录取

“去年共有2013名考生报考杭师大“三位一体”招生考试,通过审核1600名考生获笔试资格,根据笔试成绩,最后有741名考生参加面试”。

神秘的综合素质考些啥?

综合素质分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全方位考查学生综合专业知识,没有特定的考纲,考生无需考前花大量时间准备”徐老师介绍到。

“去年面试考题平易多样,考生要在15分钟内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三个专业的面试内容当中,除仪态仪表、口头表达、特长展示,心理健康测试等相同测试环节外,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字;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了唱歌跳舞等艺术素养;护理专业设置了看病、打针等情景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否符合所学专业要求”。

2012杭师大“三位一体”招生又将启动,会有哪些变化呢?

篇6: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9月5日晚,杭州师范大学举行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

4000多位2011级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在下沙校区天心广场,一起感受学校“奢华”的迎新阵容。

阵容里有杭师大1988届外语专业毕业生、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等。学长马云的讲话掀起了开学典礼最高潮,令新生们直喊hold不住!

【马云演讲】

什么是成功?

成就自己,帮助别人

人生不是你学到了什么,不是你获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大学四年是我们人生中可能最美好的,但是,也是最痛苦的,因为每天忙着考试。我前几年还做梦,又要考试了,有时醒过来想,我今天终于不是学生了。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和眼泪、欢笑、汗水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在杭师大四年内没有眼泪,没有欢笑,没有汗水,我相信你是不会成功的。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功德天下。你只有成就了自己,帮助了别人,你才会有真正成功的感觉。所以大家想着自己的时候也想想将来自己能给别人做些什么事。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

我孩子这个生日的时候,我给他写了一封e-mail。老爸给儿子写信总有点奇奇怪怪,但是我觉得三个事情我是必须告诉他的。第一,永远用乐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在这个社会上,你永远会郁闷,一定会郁闷,一定会痛苦,一定会沮丧,一定会觉得这个不爽,那个不爽。不仅你们这么觉得,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几乎每个人都郁闷过,每个人都痛苦过,每个人都难过过,但是人类社会永远是一代胜过一代。

在座的,你们一定会胜过我们,一定会胜过所有的院长们,这是我们的希望。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这世界上会有很多不满的事情、不爽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

永远独立思考,永远保持好奇的心

我希望大家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脑袋是用来给自己用的,不要东说好就说东,西说好就说西,永远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己的独立眼光去看待任何问题。任何人要去的时候,停一下,其实不差两秒钟;任何人反对的时候,也停一下,思考,也不缺这两秒钟。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永远保持像今天一样,用一种新生所具备的充满好奇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边上的人。

永远记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我一直给别人的建议是:假如你毕业于名校,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假如你毕业于一个普通的学校,请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过一步一步的难关。

篇7:关注选课走班制(杭师大附中)

2014-05-28 12:44:0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朱建民 石杏元 任学宝

“选课走班”已经不只是一个理念问题,许多学校开始了探索性的实践。本期话题,我们试图从学校、学科及一些关键点上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希望能为一线学校提供些许现实路径。

“五二八五”课程实施体系为走班奠基

当前,单

一、同质化、固化的教学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所以,在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和教学环境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以“选课走班”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我校以培养“五有”人才为育人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学校建立了“五二八五”课程实施体系。第一个“五”是指建立“五制”教育教学实施与管理体系,即走班制、学部制、导师制、学分制、学长制;“二”是指共同基础通修课程和兴趣素质拓展选修(专修)课程两大课程类别;“八”是指八个课程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创新素养、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美学、体育与健康、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个“五”是指实施“五证”教育,即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诚信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体育健身技能证书。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争取为每一个学生“全面扎实、个性发展”打牢基础,在赢得高考的同时,也为学生在“后高考”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终身发展种下希望的种子,奠定一生的基础。在此课程及实施体系基础上,我们开始对选课走班制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选课走班”不是简单的分层教学,而是建立在丰富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基础之上。这里包含了教师真实的指导和真诚的尊重,是对学生学会选择和承担责任的人生教育。把开发阶梯式、组合式的学科学习课程作为重点,每个学科设置多个层次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为不同的学生铺设学科学业修习的路径和阶梯。

按需分层是让学生选课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必修和选修)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英语课分为A、B、C三层,A层以英语应用和英语思维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B层兼顾英语应用能力与基础能力、应试能力,C层重点在英语基础能力和应试成绩的提升。实行一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意度非常高,收获也非常多。在艺术课程的全覆盖走班选课模式下,我们开设了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的艺术主题课程:“艺术在身边”的体验欣赏课程,因“生”施教的兴趣特长发展课程,“因地制宜”的艺术素养课程等,都深受学生喜欢。学校国际部按发展方向分层走班、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应两类课程,学生选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在共同基础普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一般不设门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作出选择,完成修习。在兴趣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即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基础或特殊潜质和兴趣,才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可以对选课的学生进行考核选拔。

选课走班”教学是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必要条件,让课程具有选择性才能保证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所谓“私人定制”的课表,不是由学校指定、安排的,而是学生选择的结果,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真实地体现出学习经历和生涯规划。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就某一个学生3年或6年的学习而言,在必须达到一个基础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他(她)在学校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学习的路径和内容都允许自主设计、自主选择,与众不同才是我们期望的。

系统设计学校管理体系

“选课走班”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教学组织行为,而是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性设计之中。我校建立并实施走班制、学部制(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发展方向、兴趣特长分为科技创新学部、艺术体育学部、六年一贯制学部,普通高中学部和国际课程学部)、导师制、学分制、学长制为基础的“五制”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其中走班制和学部制是两个关键词。以选课走班为核心,同时实行导师制、学分制管理,组成学校课程实施基础体系。以学部制为核心,辅助以导师制、学长制,共同成为学校学生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结构。“五制”管理体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才能确保学科走班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以学分制管理为例。学分制实行模块式和节点化管理,设立“学分银行”,让学分在一定规则下可置换、可升值、可流通转换;给不同领域的学分赋予不同的“颜色”,每个学生的学业进阶路径的差异可以由学分的多少和“颜色”不同来体现。学分还是学生获得学校颁发“五证”的重要依据,只有修满各类共同基础课程学分的最低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而要获得其他证书,就需要达到更高的学分值。

一直影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课堂自主权”回归问题。由于受教材和考试(高考)的约束太多,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自主权被各种教材教辅和考试所左右。什么时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教师并没有决定权,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主权需要的是在课标之下的最大自由度。何时能真正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实施“选课走班”会让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教学自主权,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尤其对教师课程开发整合和研究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做到既专注于书本,又专注于实际,更要专注于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基于个性的发展需求;既要研究本学科领域,又要跨界了解其他学科领域;既能把学生领进学科,又能让学生走出学科;既是教书先生,又是人生导师。这和以往教师的职业常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人生发展从没有如此的密切相关。这才是真正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学科育人。教师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模式,让任课擅长的学科领域,同时跨学段兼课成为常态。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生涯教育中心和素质拓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师的外出“主题研训”活动和带领学生的“修学旅行”,让每一个教师都有研训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课题,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课题导师。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突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教育素养的生成。

面向未来的“选课走班”,我校在即将落成的学校高中新校舍中,建设了40多个分领域或学科的主题教室、6个高端个性化科学探究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化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可视化学、空间网络信息、航天航空和风洞、计算数学,还建有学部学生活动室、鲁迅书院、金帆音乐厅、娄师白书画院、志成讲堂、民乐博物馆和大量开放与半开放的公共学习空间,无线网络信号覆盖

校园各个角落,这些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将为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作者朱建民,系北京市35中学校长)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策略 ——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主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课后作业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完成分层教学的操作。

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确定了“学业水平测试、专业心理测试、学生自主选择、成长导师指导、定期流动调整、规范管理保障”的分层原则。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把每个学科都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B层:学生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能力中等;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表现优秀。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修习的层次。对于相对水平较低的A层学生,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水平的C层学生,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化学理解、掌握、运用、思维、实验、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制定“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目标时,由于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就会有区别地提出目标:A层学生重在知识技能的落实,B层学生重在养成辨析能力,C层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分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据此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

分层完成教学设计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对化学教学进行分层次备课。三个层次教学班的化学教师合作探讨、集体备课,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比如在教学“乙烯与溴的反应”内容时我们是这样备课的:A班的学生,备课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以讲授法、实验法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难点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少讲,比如本堂课中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就可以直接给出。B层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程度均属一般,教师此时需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理论上应该掌握了取代反应,那么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加成反应,教师则可以以取代反应为出发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探究法及实验法。通过烷烃与烯烃的比较,B层学生需要掌握加成反应和相关方程式的书写。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小组,先自行收集乙烯相关资料,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将乙烯等试剂、实验器材准备好,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这样,对大部分学

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能、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根据分层备课的教案实施教学,A层学生拉着走、B层学生小步走、C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步走。教师在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教学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根据备课教案灵活安排课堂内容,展开教学过程。

比如在“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时,A班采取以教师讲授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到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实验现象,教师直接给出乙烯与溴发生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班采取的是复习提问兼导入分析的教学方式,先复习回顾乙烷与氯气的反应,再抛出问题:乙烯能否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老师点评分析得出结论。C班学生基础好、能力强、学习自主性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先播放视频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乙烯与溴发生的是不是取代反应?是取代反应的话可以用哪些实验来加以验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药品,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发生的不是取代反应。最后播放乙烯与溴发生反应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自己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烃应该具备的条件。这样,通过分层施教,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发展。

分层完成课后作业

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了,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实际,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确定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时,题量要适中,难易比例要适当。各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后,可试做更高层次的习题。教师负责设计并布置分层作业,每节课的作业由易到难,难度随着层次逐渐加深。始终把握的原则是:对A层学生,练习不出难题,主要打牢基础;对C层学生,习题有一定难度、深度;B层习题难易适中。

在整个化学分层教学中,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核心,是教学全部工作展开的起点;分层教学设计是基础,是教学实施顺利进行的前提;分层教学实施是重点,是整体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分层作业设计是教学的持续,是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当然,实践过程中,学生分层标准的合理制定、分层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这两个难题,还需要在更进一步的实践推进过程中加以研究和解决。(作者石杏元,系浙师大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重建管理机制 保障分层走班教学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相关“分层走班制”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我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模式,校长处在塔尖,普通教师处于塔底,中间隔了好多,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很多有效的决策和指令。学校设立人文部和科学部,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部级和教师三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完善“全员导师制”。深化课改背景下的分层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存在,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促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

无漏洞,我们构建“三位一体”的走班管理体系,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这就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工作难点,促进改革的有序高效进行。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教师双岗管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前提下,对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同管理。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学生管理的责任。二是学生自主管理,教学班设一位班长,管理本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卫生监督等工作;教学班设多个课代表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三是成长导师指导,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十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跟踪,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教学班配备任课教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要综合考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多样化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铺设更多的教师培训路径,聚焦“课程研发”、“教学执行”两大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借助校外的合作型力量,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执教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引导教师自我定位,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公平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班级。给予教师空间,给老师选择,让每一个老师朝着自己的梦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走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立学校“课程研究所”,建立学校“课程网”,加强导师的梯队化培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从职业道德、工作量、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业绩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同时,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主管领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评价。此外,教学成绩不再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建立家校互动的学情反馈机制。学校构建必修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老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作者任学宝,系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选课走班: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校长 何通海

“选课走班”: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

“选课走班”的本质性意义在于:课程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不仅保证每个学生达成一定的共同基础水平,而且更加充分地顾及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个性化课程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对学校而言,课程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学校必须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凸显办学特色以及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对学生而言,课程是实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必须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让每个学生拥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规划,拥有个性化的课程表。

我们通过对国家必修课程以及校本选修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多元课程的整合,按照基础、拓展、研究创新三个层次来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创建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避免课程的随意性和碎片化,避免因课程繁复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的基础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拓展类课程”面向分层或分类形成的不同学生群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延展性、综合性,强调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研究创新类课程”主要面向部分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兴趣和特长,并在专业深造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突出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基础类课程有: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基础阅读、古典诗文基础阅读、基础写作等;拓展类课程有:语言修辞与逻辑、阅读进阶、写作进阶、古典诗文鉴赏等;研究创新类课程有:语言学基础、原味古籍、文学写作、红学研究等。

面对学校提供的丰富的课程菜单,学生在成长顾问、辅导员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科状况、升学意愿等进行自主选课。除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对一般课程不事先限定教学班数量与班级名额,而是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来确定教学班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学校课程管理中心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综合考虑时间安排、科目分布和教室配置等因素,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课表。

多轨式走班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全员育人的效应

在“选课走班”的模式下,学生基本处于“三无”的教育情境之中,即无固定班级、无固定同学、无固定教室,对原先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是一种巨大冲击。教学班的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短期性和松散性等特征,管理难度显而易见。在原行政班模式下有利于团队精神教育的诸如稳定的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等优势也会大大削弱。在课堂教学以外,寄宿制学校如何在新模式下实行有效管理,也是新的挑战。因此,现阶段如何加强教育协调,实现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的优势互补,就显得更为迫切。在近几年的实践摸索中,我校逐步探索出了由成长顾问、学业导师、辅导员和互助同伴等多元因素构成的多轨式走班管理模式。

成长顾问由学校“学生指导中心”牵头,聘请有丰富人生经验和多年教学经历的、擅长做学生心理和思想工作的教师担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咨询、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学业导师由学校“课程管理中心”聘请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实行一岗双责,同时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与教学班学生管理责任。辅导员由各“年级管理中心”聘请原行政班班主任担任,主要协调成长顾问、学业导师等开展工作,并负责教学班课堂教学以外时间的学生管理。互助同伴主要由校团委牵头,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力量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多轨式走班管理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顾问、导师和朋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综合性教学评价:最大力度地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实行“选课走班”后,同一教师不再归属于某一两个固定的行政班,有的教师可能还要承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同一教学团队的教师未必都平行地教同一课程,同一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同一学段的学生未必修习相同的课程„„如此

复杂的情况,使得教学方式面临转变。如何以评价为先导,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绩效,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我们主要 从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团队评价等方面入手,对构建综合性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过程评价主要侧重评价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对学生,实施学分制管理,关注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关注自己学的过程。对教师,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切性、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等,通过学生对教师的阶段性测评、教师阶段性自评和阶段性课堂教学调研等形式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反馈,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增值评价是通过收集不同时间点上的测试结果,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成绩进步水平实施评价,关注结果的动态变量。增值评价不是以单一的考试原始分高低来评价学生,而是一种基于进步幅度的评价。计算出各教学班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增值幅度和标准差,以此为基础,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作出判断,进而帮助教师诊断教学,引导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和不同团队的学习差异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强针对性、适切性。

团队评价侧重对各个学科教研组集体业绩进行评价。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目的二是解决少数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

篇8:杭师大初等教育学院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学习观念的改变。高等教育正受到开放性资源的挑战 (约翰·丹尼尔, 2013) , 在形式上单方面灌输知识的课堂难以为继。与此同时, 在内容上, 课堂知识中普通英语 (EGP) 占教学的大部分, 而同学们对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尤其是学术英语 (EAP)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蔡基刚, 2012)

为此, 杭师大设立了英语“实验班”作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在近两年的实践中, 班级教学活动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作为参照, “实验班”陷入了停滞发展的局面。本文正是基于对“实验班”发展停滞原因的分析, 构建对于教育改革的理性认识, 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作为“实验班”的一员, 全程参与、观察并记录了“实验班”的教学活动, 研究以全程实录为基础, 辅以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 多角度地深入了解“实验班”发展状态和同学们的个人感受。

2 教学实录与问卷访谈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杭师大仓前校区设立了2个“实验班”, 共162人, 至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仓前校区的“实验班”合二为一, 截至目前共有39人。

实验初, 本班取消授课这一教学形式, 改以老师布置任务,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完成规定任务, 包括自习课本内容, 每周上交一篇感想或论述。“实验班”同学对于上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还是较高的,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接触了许多相关资源,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例如剧本编写和微视频的拍摄。

进入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和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通过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主要目标, 加之部分同学反映之前的任务较为繁重, 学习内容中的课外部分被取消, 代以英语四、六级的专项训练。在此期间, “实验班”人数减少, 同学们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下降了。

总的来说, “实验班”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性:“实验班”做到了学习时间的完全自主, 在教学内容上, 由前期有指导的半自主, 逐步过渡至目前的全自主。

为了对上述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笔者设计并向“实验班”同学发放了问卷。问卷为网络发放, 共收回33份, 有效问卷33份, 符合大样本要求, 笔者认为问卷反馈信息具有一定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问卷共有7题3部分, 分别调查: (1) 学习状态; (2) 学习需求; (3) 对于“实验班”教育形式的认识和建议。

就学习状态这个问题, 61%的同学表示他们学得“断断续续”, 21%的同学则是“考前突击”, 12%的同学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学习, 6%的同学能够“自觉规律”地学习。对于学习需求问题, 本题设置为多选题, 共有22位同学同时选择了2个及以上的选项, 约占总填写人数的66.67%。“喜欢语言”被选23次, “考试需要”被选15次, “文化思想”被选14次, 另有3人次填写了自己的其他需求, 同时7位同学表示对于英语学习“基本无需求”。在认同感和建议方面, 45%的同学希望保留“实验班”, 40%的同学认为“实验班”可以改进, 15%的同学对于“实验班”的去留“不置可否”。

以上三部分显示, “实验班”同学学习状态大多较为散漫, 仅有小部分同学能自觉有规律地学习。同时, 同学们的学习需求不唯一, 除考试外大多偏好文化方面。这种兴趣值得支持, 但其知识面和深度只是相当于通识类英语教育的内容, 缺乏专业相关性内容, 大学英语教育除了审美熏陶之外还应具有学科专业性。在学习内容上, “实验班”较多借鉴传统教学班级。纵观杭师大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四学期的学习内容共有以普通英语 (EGP) 为主的“大学英语” (区别于非外语专业的英语学习) 和经学校预选而实行的分层教育——以专门学术英语 (ESAP) 为主的拓展部分。对于“大学英语”, 接受了中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普通英语 (EGP) 水平, 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中等教育重复, 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同时实用性不高。而学术英语 (EAP) 中缺少通用学术内容。学生学习学术英语时首先要掌握通用学术英语 (EGAP) 知识 (Jodran, 1997) , 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学科素养、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再者, “实验班”后期教学内容减少了课外知识部分, 大部分跟随传统教学班级, 仅保留形式上的时间自主, 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性不足, 实验性质不突出, 学生学习意识的自主性也没有完全培养起来。

在随后笔者与任课老师以及部分同学进行的访谈中, 笔者了解到, 有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受到较广泛认可的, 这也与问卷反馈一致。在交谈中, 综合问卷反馈获取的另外一个信息是学习的个性化。当被问及学习英语的需求时, 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两个及以上选项, 同学们的需求多样。其次, 个人英语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不同, 适合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进度安排学习活动。

3 建议

“实验班”首先是具有示范作用的, 它是教学改革的试验和有力推动。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对“实验班”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

(1) 加大学术英语比重。“实验班”同学具有相对较高的英语水平, 可跳过或短期选修普通英语, 主要学习学术英语。

(2) 交流共享学术英语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班级, “实验班”集体是多专业混班学习学术英语, 除了具有交叉内容的通用学术英语, 适当交流共享各专业专门学术英语资源, 传递其背后的跨专业知识与思维, 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实验班”的改革实质并不在于是否取消传统授课, 而在于带动学生自觉树立终身自主学习观念, 为学习做长远规划。

在教学过程中:

(1) 增加小组合作式学习 (张健伟、陈琦, 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机会。社会化互动使得不同思维碰撞,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度。

(2) 在教学中多创设实际情境, 采用情境式教学与评估 (张健伟、陈琦, 1996) (Situated Instruction and Context-Driven Evaluation)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尽量选取贴近生活或与专业相关、具有实践性的话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兼具实用性。

(3) 细化教学管理。班级日常教学任务管理常态化、精细化。同时保持“实验班”小班化规模, 便于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小组的交流、管理。

(4) 加强学习资源支持服务。面对信息化社会的丰富学习资源, 要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网络资源利用率。

(5) 加强“实验班”与传统授课班级的互动。因为“实验班”的实验性以及示范性, 加强互动有助于改革经验的传播和推广, 发挥“实验班”的示范作用, 并且给予“实验班”参照, 客观认识自身优缺点, 不断改进。

4 结语

总体而言, 笔者认为“实验班”的发展方向是个性化、信息化和自主化。要积极开展同学间的互动合作, 对于各项学习活动要做到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 使“实验班”从实验到示范再到推广。

作为杭师大首届“实验班”, 班级在日常运行中难免会暴露出各类问题, 这既是“实验班”的发展空间也是“实验班”的存在作用之一——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杭师大英语“实验班”是一个新生事物。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不断发展的新生改良产物, 它对于所要改良的事物或现状的意义与作用也是动态发展的。我们所探讨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实则是对于它从实然发展至应然的企盼。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

[4]夏纪梅.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4.[5][英]约翰·丹尼尔.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 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

[6]张健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80.

上一篇:淘宝美工工作总结下一篇:齐白石的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