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网络教育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北师大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的《遗产税制度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成果发布会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宣告了我国遗产税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报告的说理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反对遗产税理由的反驳,令人震撼,令人疑虑顿消,相信能为推动我國遗产税的开征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报告对我国遗产税制度的设计显然功课做得不够,使其存在一些不足,应该积极修改完善。

第一篇:北师大网络教育论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版教材编制特点分析

摘 要:新版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已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進行了全面修订,现以小学1~6册北师大版数学新版教材为对象,从教材编制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的编排、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教材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辅助与练习等维度进行了编制特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制特点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核心课程,而教材是知识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载体。因此,合理编制教材尤其重要。

教材的编制不仅要反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适当体现学科研究新进展,还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还要满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文以小学1~6册北师大版数学新版教材为对象,从三个方面对教材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辅助与练习等维度的编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教材利用的最大化。

一、数学知识维度的分析

(一)编制的指导思想

数学知识是数学教材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新版教科书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要求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

在1~3年级这一学段中,每一册的课程都包括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像教科书分为《生活中的数》《比较》《位置与图形》《分类》《数学好玩》等单元。新教材的内容分布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内在结构,满足学生对数、符号、空间、几何、运算、推理等知识的需求。此外,教材内容的分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例如,一年级上册要求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而在下册中,则是在理解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对图形的认识也是遵循从立体到平面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此部分的内容顺序安排,正是以认识图形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按图形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建构的。

(三)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

新版教科书采用创设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形式。通过生活语境中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概念。整套教材设计了四个学习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例如,在二年级下册除法这一单元的《租船》学习中,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春游需要租船的情景,接着提出问题: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至少要租几条船?你能列式解决吗?每一个问题下面都是“笑笑”或者“淘气”给出的分析与回答。这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探究和应用的材料,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数学思想方法维度的分析

(一)编制的指导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是数学的灵魂。新版教材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转换,倡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教学活动中的合作逐渐理解数学情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以提高其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

数学思想反映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像“数与代数”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图形与几何”中蕴含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与概率”中蕴含的抽样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等。例如,在1~3年级这一学段中,函数思想的内容是帮助学生看出操作结果是随着哪一个数的变化而变化,只进行函数思想的启蒙教学。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在编排上也是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结构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三)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

数学思想在1~3年级这一学段主要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呈现,让同学们填一填、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学生很难简单地理解数字,这时就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通过图形涂色进行一系列的分数认识活动,以获得特定且可感知的分数体验,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三、辅助与练习维度的分析

(一)编制的指导思想

小学1~3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独立的思考与发现,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辅助,而教师的辅助往往要借助于教材。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技能。新版教材在每一册中都编制了辅助学习部分,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完成知识的学习之后,练习与巩固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练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版教材的习题编制紧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相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思维水平。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

新版教材的辅助部分主要包括编者寄语(目录前)、目录、“问题银行”、附页等。编者寄语是对整册书需要学习内容的总结与概括。例如,三年级上册编者寄语:小朋友,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它会给你更多的惊奇和快乐!这里,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场探险之旅,儿童化的语言更显亲切与生动。

新版教材的练习部分主要包括课后练习、单元练习、整理与复习、总复习等。课后练习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编制的习题,以基础题为主。单元练习、整理与复习、总复习等习题的编制,是对本单元、本阶段、本册书所学内容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

新版教材在辅助部分的呈现方式仍是以生活场景图加文字的形式。目录页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在文字的旁边印有与此单元知识相符合的插图。使目录看起来不再单调,更具有生活意味。四个人物以数学学习小伙伴的身份,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问题银行”部分让学生将遇到的数学问题存入“银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做题的兴趣,新版教材在习题的呈现上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要形式,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以插图为主体,用文字来表现重要信息和提出问题。通过图片的立体感,学生可以了解问题的要求,增加练习的 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问路指路的问题。插图描绘了现实中的街道场景,标出了各个场所的具体位置,让学生以特定和可感知的方式理解他们的位置和顺序,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结束语

总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版教材在编制指导思想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始终适应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保证了知识的统整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在学习素材的呈现上为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生动、灵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体验、探索、交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王茹

第二篇:简析北师大遗产税方案的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的《遗产税制度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成果发布会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宣告了我国遗产税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报告的说理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反对遗产税理由的反驳,令人震撼,令人疑虑顿消,相信能为推动我國遗产税的开征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报告对我国遗产税制度的设计显然功课做得不够,使其存在一些不足,应该积极修改完善。

一、年收入2000亿与500万起征限额的矛盾

报告一方面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遗产税收入一般可达税收总额的1%~2%,美国占1%左右,日本则在3%左右。鉴于我国此项改革是从无到有,按遗产税收入达税收总额的2%计算,2012 年我国税收收入会超过10万亿元,此项即能收入2000亿元;另一方面又将遗产税的起征限额确定为500万元。毫无疑问,一国的遗产税年收入额与其年税收总额没有必然关系,因此不能因为我国的年税收总额超过10万亿,就得出我国的遗产税年收入能达到2000亿。也不能因为别国的遗产税收入一般可达税收总额的1%~2%,就断言我国的遗产税收入能占到税收总额的2%。正如不能因为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30%以上,就断言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占到税收总额的30%以上,更何况我国遗产税还只是从无到有。遗产税起征限额的高低是对其年收入总额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还要受本国富裕人口年死亡率和遗产税征管效率的影响,而关于2000亿元的遗产税年收入,报告并没有说明其与500万元起征限额的任何关系。事实上,2000亿的年收入额太过乐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遗产税的最基本功能已不再是筹集财政收入。

二、总遗产税模式与地方收入、充实社保资金的矛盾

报告一方面说,我国遗产税制可考虑按总分税制设计,第一次国税课征总遗产税,重在调节财产差距,第二次地税课征继承税,重在起点公平;另一方面又说开征遗产税有利于稳定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仅遗产税一项就可达到地方税收的4%以上,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此外还说开征遗产税有利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遗产税收入可直接进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安排。这真让人不知道这样的遗产税到底怎么征,税款到底怎么用。因为如果是由国税征收总遗产税,那将意味着遗产税的收入难以全部成为地方收入,是不是达到地方税收的4%以上将毫无意义;如果遗产税收入直接进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安排,那则意味着遗产税的专款专用,一是地方财政可能无权支配遗产税税款,二是遗产税税款纵然全归地方,地方也不能将其用于其他方面,“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之说也难以成立。

三、归属地方与超额累进税率的矛盾

报告一方面一再强调遗产税为地方政府收入,说由地方课征继承税(分遗产税),另一方面又说遗产税应采用累进税率计征管理。无论总遗产税还是分遗产税都应实行累进税制,遗产及其收入越多,税率越高。由于遗产税是一次性征管,累进级巨细一些,既不增加难度,又能更好地体现税收公平。在遗产税功能的发挥中,超额累进税率确实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遗产税的超额累进税率也要求不能将遗产税的征管归属于地方。因为需要征收遗产税的财产不仅数额巨大,而且一般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一方面使遗产税的征收总为全社会所关注,查清被征税人的全部财产,汇总其全部财产价值,不仅是征税之必需,更是一种全社会的要求,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清查和汇总绝不是省市县级征税机关所能为的,而且不论是征收总遗产税,还是分遗产税,要求并没有两样。事实上,归属于中央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正是世界各国遗产税的最一般规律。我国确实急需构建地方税体系,但也不能不顾遗产税的特性和世界各国遗产税最一般的规律,拿遗产税凑数;国务院确实曾在《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中,将遗产和赠与税收入划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但那是20年前遗产税的形势和对遗产税的认识,今天我国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等严峻的形势,已根本不允许把遗产税当做一个拾遗补缺的税种了。

四、500万的起征限额明显过低

报告说,我国遗产税应按中产水平确定起征额。我国个人所得税将年收入12 万元以上作为需申报的高收入人群,按三口之家年收入为36万元。如把家庭财产存量定为十五年收入,则500万元为遗产税起征限额。限额以下是中等收入家庭,遗产和赠与不征税。限额以上是高收入家庭,按超额累进征税。今日的遗产税是富人税,自然不能课及中产阶层,但12万元个人年收入、36万的家庭年收入、十五年的家庭收入与家庭财产存量之间,特别是与遗产额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遗产税毕竟只是对个人遗产额的征收。事实上,500万的起征限额显然过低,不要说将来,就是在目前,只要在大城市拥有两套稍好一点的房产,就跨越了这一限额,成为了遗产税潜在的纳税人,而这意味着遗产税将课及中产阶层,与其确定起征限额的初衷相悖。比较好的办法可能是,以1%的征收面,即以遗产税潜在的纳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超过1%,测算确定并不断调整遗产税的起征限额。以这种方法测算确定的目前的遗产税起征限额可能至少为1000万元,这也许更符合社会心理预期。

五、55%至60%的最高边际税率明显过高

报告说,我国遗产税的边际税率应高于所得税。根据税收政策向劳动所得倾斜的原则,遗产所得税应高于劳动所得才为合理,最高边际税率也应高于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50%,则遗产税最高边际税率应在55%至 60%较为合理,国际比较也不算高。从理论上讲,遗产税的税负应当高于个人所得税,但问题是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50%,已经特别高了,本身包含着要求该税解决税收手段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因素,以这样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基准而确定的遗产税最高边际税率,肯定太高了。事实上,只要进行一下国际比较就会知道,这样的最高边际税率就是最高的,可以看一下报告的“十个国家的遗产税制度简介”部分。另外,将遗产税的课税对象当成遗产所得也是不妥当的。如果遗产税是对一种所得的征收,便可将其作为所得的一个项目征收,而没必要设立独立的遗产税了。

六、总分遗产税模式不可行

报告说,我国遗产税制可考虑按总分税制设计。鉴于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遗产税调节力度不宜过小,可考虑借鉴总分遗产税制:第一次國税课征总遗产税,重在调节财产差距;第二次地税课征继承税,重在起点公平。这让人很吃惊。一是总分遗产税是总遗产税和分遗产税的并用,尽管理论上“完美”,但在实践上被公认为是两种税缺点的组合,太过复杂,无法操作,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抛弃,却被报告所力荐;二是作为遗产税制度设计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我国民国时期的讨论中,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讨论中,总分遗产税也都被几乎已无异议地抛弃,但不知为何报告却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三是并课制为何适合于美国而未必适合于中国的问题,很早就被人提出,马寅初在民国时期就对此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说,美国的联邦和各邦是在分别征收不同的两种遗产税,而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一种遗产税,更不是总分遗产税,报告人对这些不可能不知;四是报告标新立异地提出,由地税第二次课征的继承税,能调节起点的公平,但事实是,到征收遗产税时,继承人早已跑在半道上了,所受的教育、得到的就业和升迁等机会早已不能为一般子弟所能比,这时候再谈起点公平就有点晚了。另外,一国贫富差距的大小确实决定了遗产税的调节力度,但无论如何无法由此得出要实施总分遗产税制的结论来。我国应该实施总遗产税,这是早有的、更是必须珍视的共识,而不能当成俗套丢弃。

七、对亲疏采取差别税率不合时宜

报告说,遗产赠与可考虑对亲疏采取差别税率。我国家庭呈小型化趋势,直系以外人员受益可能性增多,为体现遗产税定向调节的特点,我国也可考虑因遗赠人与受赠人的亲疏采取差别税率政策,对非直系受赠人收入加成征税。但是,这种考虑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因为遗产税区分亲等征收的制度,起源于古代欧洲的一种封土继承的习惯:只有亲子才可继承封土,如无亲子,该产即复归部落或封君所有,这一习惯也一直成为封建时代的法律。但是,随着岁月的流失,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封臣死后无亲子继承封土,也往往并不将其复归于封君,而是要求由其近亲属继承,并且整军经武,预备封君不答应时,作武力解决。其结果大半是出于调和,由死去的封臣的近亲属继承封土,但继承金要更多一些。由此使封臣的近亲属继承封土合法化,也使土地继承金这种遗产税区分亲等征收成为制度,以至于不少国家现行的遗产税仍有这样的规定。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亲等征收的遗产税制度,能“务使其财产留于其家族或亲属集团内部”,因为在前现代社会,财富贫乏,普遍需要鼓励财富的聚集,以促进财富的创造。但是,今天早已是遗嘱自由的时代,遗产税的调节目标早已变成了促使社会财富的分散,而不再是鼓励其聚集。因此,如果今天的遗产税再考虑对亲疏采取差别税率,自然就不合时宜了。事实上,认识到“我国家庭呈小型化趋势,直系以外人员受益可能性增多”,就要顺应而不是阻挡这一潮流,明知这一趋势,而要区别遗赠人与受赠人的亲疏采取差别税率,这样的“定向调节”是不顾遗产税公平社会财富分配的目标的,只是变着法子多征税。

八、复杂不公易逃避

因为报告主张实行总分遗产税模式,由国地税两家分别征收,同时根据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亲等采取差别税率,还设计了过多的减免税优惠,其结果不仅导致税制的复杂化和税负不公,而且更容易导致逃避税的得逞,而这正是各国遗产税被讥讽为“自愿税”,令社会严重不满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除前面已分析的总分遗产税模式不可行,对亲疏采取差别税率不合时宜外,如今的遗产税已不必设置慈善公益捐赠扣除之外的减免税优惠了。因为如今的遗产税只对富人征收,甚至只对巨富征收,仅用高额的起征限额和税后财产,完全可以支付丧葬费,奉养逝者的老人,扶养其失去劳动能力的亲人,抚养其未成年的子女,供养其子女完成学业。因此,遗产税的简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公平视角下的我国遗产税制度设计研究》(11BJ13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遗产税制度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EB/OL].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网站.http://www.ciidbnu.org/news/201303/20130317145010706.html.

[2] 刘佐、石坚:遗产税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蒋晓蕙:财产税制国际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 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张永忠

第三篇:首师大 “产学研一体化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任。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音乐教育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莉教授依托国培项目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运用于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当中的一员,曾多次参与实践与学习,因此,本文笔者将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 音乐教育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 国培项目

产学研一体化为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首师大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多年以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并在全国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据统军地位,一直是音乐学院的重点专业。为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郑莉教授提出“产学研一体化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创建实践平台,笔者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引导中,对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

教育实践基地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场所,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为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师大以国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的优势,努力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实践应用型的高质量研究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实践场所

(1)发挥导师承担项目优势,促进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研究生导师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师大郑莉教授依托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各个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负责人的作用的同时,引领学生参与到国培项目的工作中,以分散的形式到各个企业单位参与实践锻炼。通过导师与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带领研究生参与面向基础音乐教师教育实际问题的学习和调研,并以此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随导师参与实践活动如下表所示。

(2)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首师大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处于全国同行领域的领军地位,音乐教育系近年来承接了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国家级骨干音乐教师的培养、新课程高中远程研修、高中新课程培训者的培训以及教育部的“国培计划”等多项重大任务。在国培项目的大环境下,首师大选择国内具有影响力且承担着国培任务的企业行业作为实践平台。目前,首师大已与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山东教育厅(鲁琼两省教师研修网)、中央电教中心、百年树人网络平台等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对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生实践基地数量的不断增多,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集中到各个实践基地,面向实践基地的需求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成为首师大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形式。

故此,从发挥导师承担项目和音乐教育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出发,凝练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效抓住研究生培养与国培项目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合作单位共享资源的优化整合,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对接,实现高校学科链与企业产业链以及学生培养链的有效对接,促进首师大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形成。

2.探索实践基地发展形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实践基地课程的实施

以继续教育网国培项目2013年研修主题课程设置为例

每个国培项目的承接单位都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面向社会不同音乐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除此以外,首师大与教育部国家音乐课程团队和各研修平台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学期保证为研究生开设150至200学时的实践课程与专题讲座,每周授课6—8学时,辅以每周自主实践6—8学时。研究生通过参与课程的录制、研修,进行渗透式、连接性的学习,在教育实践研究环境中接触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际,在集中、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获得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基础一线音乐教师教育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选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做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

(2)实践基地的工作与管理

为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能够产生实效,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与体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分组进行实践平台的学习与交流。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到各个学习实践的小组中,不分年级的组合在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动态的,按照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和意愿,发挥其在平台的工作能力,如:项目课程设计、项目课程录制、项目课程审核。如图所示工作流程图:

与此同时,每个小组的活动形态又是根据导师的课程总体规划和项目单位的总体需要,来安排每个学期的学生组合形式,完成项目的学习与工作任务。一般是高年级的研究生带低年级的研究生学习,使学生主体的学习与锻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根据学生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又可以随时调动,具有流动性。从而,整个研究生的学习形成一个自主、立体、开放的学习与管理系统。

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指导

1.导师团队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研究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帮助研究生安排学习计划,通过传、帮、带,逐步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的能力{1}。首师大在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中,首师大郑莉教授曾说过“音乐教师要关注、结合、服务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如果脱离基础音乐教育,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首师大打破旧的培养模式局限,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校内外双师制”培养代替原来的“校内集中培养”,建立音乐教育研究生导师团队,实现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教育与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结合。

导师团队如图所示: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关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原理、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进行学科引领、方案设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素养的加强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将音乐教育研究生带到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同时以国培项目培养的职后数万万强大的一线音乐教师队伍为后盾,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获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提供路径。

2.导师引导的具体措施

(1)带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首师大与国培项目的承接企业合作中,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形成国培项目的专家团队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这些团队中的音乐教育专家不仅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有较好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成果,而且在指导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培项目音乐教育师资培训中,他们为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并与项目培训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接触,参与解决一线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把研究生带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有关的课程学习和讲座中,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专题讲座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音乐教育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宽广的学习环境,开拓学术视野。

研究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可以充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旁听、记录、参与互动等形式,获取音乐教育领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掌握贴近音乐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走进名师,感悟名师,在名师中汲取营养,真实感受音乐教师教育。

(2)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校内外教学形成链接

以国培为依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在是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教学过程采取集体讨论与适度指导,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师生间、生生、师师间的对话、协商、合作中,促进研究生深入的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与讨论,表达、辩护自己的观点,接纳、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丰富、更高级的理解,使其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导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以纠正与指导,适当放手,让研究生独立研究,建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避免研究生跟着导师后面亦步亦趋的同时,又适当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压力。除此以外,在平台实践学习所形成的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相关实际问题,校内导师将其设立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校内课堂教学研究,使校内外的学习形成连接与互动,形成系统的问题集。

校内外导师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加强,理论方面的提升与深化,以及提供充足的,接地气的有效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双导师的有效引领下,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实践中去,开拓视野,并采取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使校内、外教学形成连接,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研究生真正生活成长在教育实践当中,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亲自接触我国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和课堂教学困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注释:

①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M].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参考文献:

[1]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8.

[2]陈伟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3]李安萍. 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M].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唐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