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连词

2024-05-22

日语连词(精选6篇)

篇1:日语连词

日语常用连词

1、あの、あのう→想不出适当的话时,或说话表现出迟疑,经过大脑思考才说出来比较慎重的缓冲用词。

带有‘这个嘛,让我想想看。恩,讲起来。我说啊。啊!对了。

2、ええと →想不起下句话该怎麼说的时候ˇ一种缓冲用词,没有什麼特别的意思。不要和搭腔的[ええ,そうです]弄混。音调较平。

3、実は →其实嘛!不瞒你说!说真的!老实说!事实上嘛!对了,我要告诉你!(涉及到说话的重点、主题时使用)

4、じつに(真是,实在是)不同。

5、やはり、やっぱり:果然不错,正如你所说的。果然不出所料。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就是嘛,我也这麼认为。想来想去,最後的结论还是~.我就知道。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根据我的意见嘛,还是认为这样做最明智…。等等意思!

6、とにかく:两件事情比较,抓出其中优先顺序重要者,先加以关心。无论如何,好歹,先~就对了。不管怎麼样,总之,反正~再说了。尤其特别是,没有料到。

7、つまり:对同一件事做进一步的说明,也就是说~,总之,就是说~.到底~.要するに:给前面自己所说的话作个总结。

8、結局:说来说去还是,最後,归根究底。

9、例えば、たとえば:比方说,我来打个比方说。

10、ほとんど:大体上来说嘛,大致而言。

11、なんといっても:不管怎麼说,毕竟,无奈。

12、言っちゃ恶いけど:虽然说出来不太好,但~.くりかえしもうすと:反过来说的话,话说回来,回过头来说自慢じゃないが:不是我在吹牛的,不是我自夸。

13、いわば:从某种意义来说,说起来,可以说。

14、たとえて言うなら:从某种意义来说,说起来,可以说,如果要说的话。

15、いずれにしても:反正,不管怎麼说,无论如何,总之。

16、どちらかといえば:要怎麼讲才好?说起来。

17、あたりまえ:照理说,本来应该~う一ん:恩,这个嘛。

18、どうしても:无论如何,说来说去,不管怎麼样。

19、すごく/すごっく:这个实在太~了。

20、ぜんぜん:简直、根本、完全、丝毫不~.言い換えれば:换句话来说。

21、そうすると、そうすれば、そうひしたら:这麼一来、如此一来、於是。

22、そのためには、そのため:因此。

23、それで:於是、因此、所以、後来嘛。

24、それでは、それなら:如果是这样的话~.いちあう:大体上、大致上。

25、まして:更何况、况且、更谈不上。

26、まず:首先、大概、大体而言。

27、むしろ:反而、还不如、倒不如说。

连词:连接句子于句子的词。

1、并列:そして、それに、それから、その上(并且,而且,还有)

例えば: A:彼は映画館へ行きました。そして、間食も持っていました。

B:ここにたくさん果物があります。それに、好きなバナナもあります。

C:一緒に食事して、それから、散歩に行きます。

D:今日、財布を落としました、その上、手に怪我もしました。

2、因果:それで、そこで、ですから、だから、から(因为,所以)

例えば:

A: 今、お金がないです。それで、歩いて帰ります。

B: 今日、天気がいいです。そこで、郊外へドライブに行きます。

C: 明日、土曜日です。ですから、学校へ行かなくてもいいです。

D:今、用事があります。だから、お先に失礼いたします。

F:雨が降っていますから。早く家へ帰ります。

3、顺接:「けど」「が」起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例えば:

A:先生、この単語の意味が分からないですけど、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せん か。

B:すみませんが、駅までどうやって行きますか。

4、逆接:「けど」「が」「でも」「それでも」表示转折。

例えば: A:仕事は大変ですけど、面白いです。

B:読みましたが、あまり分かりません。

C:この公園は小さいです。でも、きれいです

D:今日、日曜日です。それでも、やはり働きます。

5、转换话题:「ところで」「では」

例えば:

A:これは昨日買ったスカートです。ところで、いくらかかりましたか。

B:仕事が終わりました。じゃ、ビールを飲みに行きましょう。

6、列举:「例えば」表示举例

例えば:店にはいろいろな物があります。例えば、ペンや本などあります。

篇2:日语连词

连词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用。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平行的词、词组和分句。如:and, but, or, nor, so, therefore, yet, however, for, hence, as well as, both…and, not only…but also, either…or, neither…nor, (and)then等等。

篇3:连词“省得”词义考

在现代汉语中, “省得”一词一般只用作连词。《现代汉语词典》对“省得”的释义为: (连) 不使发生某种 (不好的) 情况;免得。如:“穿厚一点, 省得着凉。”“你就住在这儿, 省得天天来回跑。”“快告诉我吧, 省得我着急。”《现代汉语八百词》对“省得”的解释为: (连) 表示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多用于后一小句开头, 主语往往不说出来。如:“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 省得麻烦别人。”“把水龙头开小一点儿, 省得浪费。”“有事可以打电话来, 省得你来回跑。”另外, 《现代汉语八百词》还指出, “免得”同“省得”;“以免”基本上同“省得”, 后面不能用基本形式的动词、形容词, 多用于书面。以上两本辞书对“省得”一词的解释基本一致, 而且都认定其为连词。

实词虚化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条基本规律。连词“省得”在历时发展中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具体演变的情况又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对连词“省得”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汉语大词典》指出, “省得”亦作“省的”。“省得”有两种解释:一是记得, 晓得, 明白。如:《全唐诗》卷七八五载《听唱鹧鸪》:“夜来省得曾闻处, 万里明月湘水流。”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你两个也省的。俺老的偌大年纪, 只有这些儿望头, 欢喜不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今日一命讨一命, 那心上事只有李参军知道, 连讨命的做了事, 也不省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今天七月三十, 是地藏王菩萨生日……祭了他, 消灾降福。你这小孩子怎么省得?”二是免得。如: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一:“生儿不用多, 了事一箇足, 省得分田地, 无人横煎蹙。”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等我扶起他来, 送出山门去, 省的连累我。”《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叔叔何不搬来家里住, 省的在县前士兵服事, 做饭腌臜。”

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出, “省得”一词在古汉语当中一般只有两个义项。不过, 事实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稍有出入, 从本文所考察的语料看 (1) , “省得”一词在古汉语中除以上两个义项外, 还有一个常用义项, 即“节省”。如:北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却见得他底高, 直是玄妙, 又且省得气力, 自家反不及他, 反为他所鄙陋……”清《七剑十三侠》第二十九回:“红衣娘暗想:‘这两个恶僧有些厉害, 不若先伤去一个, 省得许多气力。’”清《八仙得道》六十三回:“倒是你随便一点, 省得我们一些脚步气力, 或者还算是你的阴功积德。”清《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胡统领道:‘算了罢!我省得三万银子, 至少几千把万民伞好做……”清《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若各房算起来, 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清《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仲翔道:‘我打听明白东京用度, 比西洋是省得许多……”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 “省得气力”“省得许多气力”“省得我们一些脚步气力”“省得三万银子”“省得许多月米月钱”“省得许多”中的“省得”均可作“节省”义来解释。由此可见, “省得”在古汉语中应当还有一个常用义项“节省”。至此, 古汉语“省得”有三个常用意义:一是记得, 晓得, 明白;二是免得;三是节省。在以上三个义项中, 第二个义项“免得”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意义下的“省得”作为连词使用。而第一个义项“记得、晓得、明白”和第三个义项“节省”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无此用例。

在上文所举的例子中, 当“省得”表“记得、晓得、明白”和“节省”义时, 它均作为动词使用, 有实在的意义, 在句中主要用作谓语。当“省得”表“免得”义时, 它被用作连词, 无实在的意义, 在句中主要用来关联两个句子。

那么, 作为连词的“省得”到底是由哪个实词虚化而来的呢?由上文可知, 在古汉语中有两个表实义的动词“省得”, 当“省得”表“记得、晓得、明白”义时, 它与表“免得”义的连词“省得”在意义上相距甚远, 因此二者之间不具有“引申”的关系;而当“省得”表“节省”义时, 它与表“免得”义的连词“省得”在意义上较为接近, 二者容易产生“引申”的关系。具体来说, 表“节省”义的“省得”在意义上较为实在, 同时该类“省得”在句中作为谓语动词后面一般直接连接宾语, 如上文所举的“省得气力”“省得许多气力”“省得我们一些脚步气力”“省得三万银子”“省得许多月米月钱”“省得许多”等。当该类“省得”后面所连接的成分转换为句子时, “省得”在意义上不可避免要发生虚化, “省得”于是被重新分析成了连词, 只起结构性的关联作用, 在语义上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具有“免得”的语义联系, 如:“你一定要按时来, 省得老师担心。”此例“省得”后面的“老师担心”就是“免得”的具体内容。

可见, “省得”在古汉语当中有三个常用义项, 即“记得、晓得、明白”、“节省”和“免得”, 而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一个义项, 即“免得”。同时, 表“记得、晓得、明白”义的“省得”与表“免得”义的“省得”无“引申”的关系, 而表“节省”义的“省得”与表“免得”义的“省得”则有一定的引申关系。

参考文献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七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 商务印书馆, 1999

篇4:“不然”的连词化

关键词:不然 偏正结构 连词化

一、引言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不然”一词作了词性的界定及例证:“不然”,由副词“不”和代词“然”组成的偏正词组。可以用于对话之中,独立成句,多在句段之首,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说法,可译为“不对”“不是这样”等;还可以用在语段之中,表示转折性假设,以引出下文推导性的陈述。可译为“如果不是这样”“要不”等意思。我们通过对典籍文献的考察发现,在早期的文献中,“不然”的前一种用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不断发展,“不然”的第二种用法日趋明显,以致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运用“不然”的连词用法。对于“不然”的连词性质的相关研究,有前贤已关注过,不过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做出相关的论述,还有的学者对“不然”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本文主要关注“不然”连词性质的发展演变并作出相关阐述。

二、“不然”的连词化过程

通过搜集大量的语料,对“不然”一词,特别是连词用法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不然”作为连词使用时,最明显的转折期当属魏晋时期。通过分析可得,“不然”的连词性质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用法规律及演变趋势。接下来我们将对“不然”进行分期考察分析,以了解它在特定时期的共时用法及不同时期的历时演变。

(一)“偏正词组”和“连词用意”两种用法并存

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发现,先秦时期“不然”的两种用法同时存在,并且均有用例。偏正结构的“不然”可以独立成小句,作为对前一说话者的否定。如:

(1)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春秋左氏传·宣公》)

(2)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庄子·天运》)

“不然”用在“则”后面并位于小句的末尾位置,有明显的“不是这样”之意。如:

(3)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吕氏春秋·情欲》)

(4)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已者。师不正故也。不脩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春秋公羊传·僖公》)

以上两组例证都是“不然”作为由副词“不”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偏正词组的用法。其实在先秦的文献中,有连词性质“如果不是这样”意义的“不然”的例子也是存在的。如:

(5)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春秋左氏传·襄公》)

(6)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候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春秋左氏传·桓公》)

从上面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两种用法皆存在,但“不然”作为词组的用法居多,且用意明显,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的主流用法。对比之下,“不然”的连词用法并不是十分明显,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两解均可。如:

(7)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春秋左氏传·襄公》)

此例中的“如果不是这样”意义不是很明显,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然”代指上文,“不然”理解为“不是这样”,表示对上文的否定,或有“反之”义。

综合考察这一阶段可知,先秦时期“不然”作为“偏正词组”的用法是该词在这一阶段文献中的主流趋势。这种用法的语义结构相对简单,意义用法也容易让读者想到,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二)“不然”连词意义明显

在汉代的文献中,有“若不然”这一形式出现,如《史记·列传六六》中“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研究发现,“不然”的多数用法和前一时期大致相同,仅有少例的“若不然”用法出现。通过继续对后一时期的调查。发现在接下来的魏晋时期的文献中,“若不然”以及“若其(*)不然”的用例大量存在,甚至还出现了“如(苟)其不然”这一结构形式。如:

(8)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血,以死争之。若不然,则云已摧碎矣。(《晋书·列传十八》)

(9)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三国志·魏书六》)

(10)若谓不然,则当今之政未称圣旨,此其征也。(《晋书·列传一六》)

(11)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戰。如其不然,王室必危。(《晋书·列传四十》)

(12)若见与二贰,可杀杨广;若其不然,便当率军入江。(《晋书·列传五十四》)

(13)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苟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晋书·列传五十七》)

从以上用例中可以看出,“不然”不再是单独成句,而是表示假设并与其他的连词连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收录了“若”“若其”“苟”“如”等这一时期文献中出现的连词。席嘉著《近代汉语连词》一书中也提到了在先秦时期有此类连词及相关的用法。这些连词的相同用法起到了连接作用。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从例(8)~(13)中我们发现这些连词和“不然”的搭配使用,改变了“不然”单独成小句的句法位置,同时也增强了整个句子的假设语义,使得句子的假设意义表达更加明确。这为“不然”一词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不然”一词除了继承前代的用法外又有新的变化:出现了大量“不然”和“则”连用的情况。如:

(14)岂道光四海,不遇周成之明;将朝去三仁,终见殷墟之祸。不然则邦国殄瘁,何影响之速乎?(《北齐书卷一三·列传五》)

(15)赖世宗入辅,责以骄纵,厚遇崔暹,奋其霜简,不然则君子属厌,岂易间焉。(《北齐书卷一八·列传十》)

(16)傅伏之徒,俱表忠节,不然则丹青简册安可贵乎?(《北齐书卷四一·列传三三》)

(17)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其劳动,常穿凿壁瞻之,见其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文选第五三卷》)

(18)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宋书卷一五·志第五》)

例句中的“不然则”表达的是“如果不是这样就”,这种有“则”在其后的表示结果的承接义的语句,就赋予了“不然”有明显的连词性假设转折用法,这样的用法使得“不然则”之后紧接的是句子,不再作为表示假设转折意义的单独小句出现。

调查发现隋唐语料中“若不然”等用法继续使用。与前代的不同之处在于,“不然”与“者”连用,组成“不然者”单独成小句,表示假设转折之意。如:

(19)请面诏其使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旧唐书卷一八七上·列傳第一三》)

(20)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旧唐书卷一八七上·列传第一三七上》)

(21)臣望陛下若于律令辄欲改张,即以军法从事。不然者,纷纭未已。(《隋书卷四二·列传第七》)

(22)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隋书卷六七·列传第三二》)

例句“不然者”的句式表示的是假设转折,这和现代汉语中的“不然的话”是否有必然的发展关系?通过检索可知,“者”字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作为语气词有一种解释:在前句末,提示假定的事实,有假设连词“即”“若”等与之配合,可译作“……的话”“如果……的话”。“不然者”是连词“不然”和语气词“者”的连用,“不然的话”是“不然”和助词“的话”的连用,这两种情况的搭配是否有关,有待于考察。

研究发现,整个宋代直到明代之前,“不然”作为连词没有产生出新的句式组合及相关用法,依旧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用例较多些。直到明代,在其文献语料中可以看出“不然”新的变化,但并不是很多。如:

(23)如令太平至军中供给,事乃可济,不然兵不能进矣。(《元史卷一四一·列传第二八》)

(24)汝尝使北方,素识蒙古国主,其往临阵,问以举兵之由,不然即诟之。(《元史卷一五○·列传第三七》)

(25)何不与彼中军官深知事体者,论量万全方略。不然将复蹈前辙矣。(《元史卷一六八·列传第五五》)

(26)汝中柏累言哈麻必当屏斥,不然必为后患。(《元史卷二○五·列传第九二》)

(三)“不然”的连词化过程完成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不然”连词用法的句法位置已显示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之后的明代时期,“不然”连词的两种用法都存在,并仍在大量使用,很少有“若不然”“如其不然”“不然者”等用法的存在。这种假设转折的意义也完全由“不然”一词来承担,只是存在单独成小句还是位于句首的区别。

在清代的文献中,“不然”作为连词位于句首几乎占据了这一时代“不然”的用法,连词的意义也表现得很明显。这样的用例随处可见。如:

(27)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红楼梦》第二回)

(28)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红楼梦》第四回)

(29)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吧。(《红楼梦》第五回)

(30)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红楼梦》第九回)

(31)他嚷头疼的了不得,所以打发他回店去,就顺便叫人送行李来的吗?不然这铺盖怎么会知道送来呢?(《老残游记》续第五回)

此类用例在清代的文献中大量存在,不胜枚举。特别是在清代的白话小说中,文本的口语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用法越来越明显。所以,“不然”的连词用法就几乎和现代汉语中连词“不然”的用法相同,这也表明到这一阶段“不然”的用法臻于完善。

三、“不然”连词化的演变机制

词化的机制有很多,综合考虑,我们将连词“不然”演变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句法结构的复杂化

最初,“不然”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的用法,正如在先秦时期的表现。然而,随着语义表达的复杂化,单句结构似乎不足以满足语义表达,开始出现复句结构,“不然”一词也不再是简单的单独成小句,而是有新的成分与其组合,并用于复句结构中,逐渐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句法位置。“不然”开始演变为“若不然”“如其不然”“如若不然”“不然者”“不然则”等相关用法,此类用法也是对句子的层级结构有要求的,几乎都是用于复句并有相对稳定的位置。

(二)沾染、经济、省略原则

从“不然”在发展演变中出现的“若不然”“如其不然”“如若不然”“不然者”“不然则”这几种形式的用法可以看出,这些连词用法也都是极其常见的,在此类句式的影响下人们对“不然”的用法及意义会产生新的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沾染”。倘若我们承认这种“沾染”的存在,“不然”当然就会发生变化,也可以单独显示出更加明显的连词意义,这是我们为了“经济”而采用省略的原则,同时也符合汉语作为韵律词的“标准音步”的观点,即双音步作为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可见,将“不然”的连词用法仅仅用“不然”二字表示,这种表示也只是在句法位置上发生变化。

(三)语用意义的影响

“不然”连词化的演变至清代已几近完成,这一时期的“不然”用法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几乎相同,承担连词功能的用法很明显。虽然也是“不然”二字,但人们可以根据“不然”的发展演变及其语境﹑语用的意义将暗含的意义理解出来,有很明显的假设转折意义。据此可以很容易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不然”相当于“不然的话”的用法。从发展中的“不然者”用法到“不然的话”的用法应该不无关系,但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有力的例证。

四、结语

“不然”本是偏正结构,由副词“不”和指示代词“然”组成。基于此,“不然”可以单独成句,但是在很早的文献中就有“不然”作为连词的用法,这也是语法界的共识。本文通过考察和“不然”作为连词的用法及其变化形式,在对大量的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连词性质的演变程度,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及用法。试图从句法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分析产生此类情况的影响因素。“不然”连词化的整个演变过程,为现代汉语中人们如此青睐“不然”的“连词”用法找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4]吕明臣.“不然”格式的语义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0,(10).

篇5:连词三题

连词三题

连词与关联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联词语指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在关联词语中,连词与起关联作用的副词有共性也有差异.关联词语不是区分单复句的标志.单复句区别的根本标志是谓语部分的多少.连词不仅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还可连接句子、段落,甚至文章.

作 者:李群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成功(教育版)英文刊名:SUCCESS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连词 关联词语 作用

篇6:没连词造句

【注音】: mei … mei …

没…没…解释

上一篇:母亲,请听我说作文700字下一篇:高三语文材料作文“宁静与噪音”讲评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