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护理论文

2024-05-13

创伤护理论文(共8篇)

篇1:创伤护理论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创伤的病因、类型及病理生理改变。

2、熟悉创伤的主要身心状况改变。

3、掌握创伤的主要护理措施。【教学过程与内容】

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创伤病人的护理

损伤是致伤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按致伤因子的不同可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平时多见的是机械性因子作用所致的损伤,又称创伤

二、创伤的类型

1、按致伤原因分类:利于评估伤后的病理变化 ⑴锐器:刺伤、切割伤、穿透伤等 ⑵钝性暴力:挫伤、挤压伤等

⑶切线动力:擦伤、裂伤、撕裂伤等 ⑷枪弹:火器伤等

2、按受损部位及组织器官分类:利于判断重要脏器的损害和功能紊乱 ⑴颅脑损伤⑵胸部损伤⑶腹部损伤⑷盆腔损伤⑸肢体损伤

3、按皮肤完整性分类:利于了解创伤部位有无污染 ⑴闭合性损伤:皮肤、粘膜保持完整者 ⑵开放性损伤:皮肤、粘膜有破损者

4、按病情轻重分类:利于区分组织器官的破坏程度及对全身的影响大小 ⑴轻度:组织创伤小,全身反应轻,可自行修复 ⑵中度:组织创伤较大,全身反应明显,多需治疗

⑶重度:组织创伤重,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三、病理生理

1、创伤性炎症反应

⑴局部反应:有利于创伤组织修复 ⑵全身反应: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定

2、细胞增生

3、组织修复反应

⑴纤维蛋白填充⑵细胞增生⑶组织塑形

四、创伤愈合类型

1、一期愈合:又称原发愈合,是指伤口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创缘对合良好,缝合后顺利愈合

2、二期愈合:又称瘢痕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创口较大,创缘不齐,主要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

五、护理评估 ㈠健康史

按致伤原因不同可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 ⑴开放性创伤

①擦伤②撕裂伤③刺伤④切割伤⑤砍伤⑥火器伤 ⑵闭合性创伤 ①挫伤:最常见的软组织创伤

②挤压伤:肢体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较长时间受挤压,严重时肌肉组织广泛缺血、坏死、变性,可导致休克及急性肾衰竭,临床称为挤压综合征 ③扭伤④关节脱位、半脱位⑤骨折⑥爆震伤(冲击伤)㈡身心状况

1、局部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伤口和创面 伤口有三种类型:

⑴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的切口,也包括经清创术处理的无明显污染的创伤伤口 ⑵沾染伤口:指沾有细菌,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 ⑶感染伤口:伤口有脓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等

2、全身表现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主要表现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尿量、饮食、睡眠等内分泌和代谢的变化 ⑴体温升高

⑵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心率、脉搏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正常或升高,脉压差减小;呼吸可加快

⑶其他: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食欲不振、饱胀;失眠;焦虑不安、昏迷等 ⑷并发症:感染、创伤性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 ㈢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

2、影象学检查 X线、CT、MRI等

3、试验穿刺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

4、内镜检查

三、护理诊断

四、护理措施

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

㈠急救: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有:心搏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

㈡软组织闭合性创伤的护理

1、观察病情

2、局部制动

3、配合局部治疗:小范围软组织挫伤,早期先冷敷,24小时后可予热敷

4、促进功能恢复 ㈢开放性伤口的处理

1、清洁伤口:消毒后直接缝合,达到一期愈合

2、沾染伤口:尽早行清创术,后立即缝合或延期缝合,争取一期愈合

3、感染伤口:经引流、换药和肉芽组织形成,达到二期愈合 ㈣深部组织或器官损伤的护理 ㈤健康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该堂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创伤病人的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课后练习】

1、简述创伤主要的身心状况改变。

2、简述创伤的急救护理步骤。

篇2:创伤护理论文

一般创伤护理

(1)包扎伤口:颅脑、胸部、腹部等处的伤口应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布料包扎,应注意加压包扎软化的胸壁、保护脱出的腹内脏器等。肢体出血应用加压包扎法止血。止血带只能作为最后手段使用,并应记录时间,每小时开放一次。

(2)有效固定:肢体骨折或脱位可用夹板(或代用品),或用健肢(或躯体)以中立位固定。固定后,应测试远端脉搏,若血运不良应予调整并记录。疑有颈椎骨折须用颈托固定。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可保持在受伤位置包扎固定。妥善、及时的固定能减轻疼痛,避免加重创伤和出血,宜于转送。适当的体位和制动:一般应平卧,体位变化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采取的体位应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伤处应用夹板、支架或石膏制动。

(3)预防感染:选用抗生素,开放性创伤应予破伤风预防注射。(4)禁饮食者:若有胃潴留或疑有急性胃扩张,应置鼻胃管减压。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根据病情和血生化随时调整输液,严重创伤只要肠道有功能,尽量经肠内营养,维持组织、器官的基本功能,且不宜过量。

(6)镇静止痛:观察期应慎用。已确诊或准备急症手术者可在监视下给麻醉止痛剂。多发性创伤和循环功能不稳定时,一般不给止痛剂,特别是高危病人。闭合性创伤护理

(1)一般软组织挫伤:早期冷敷,24h后可热敷或理疗,局部可用消炎止痛剂外敷。

(2)闭合性骨折、脱位:麻醉下手法复位并外固定,或施行手术。

(3)胸腹腔闭合性创伤:大多需施行急症手术,以止血、切除或修复脏器并施行引流。

(4)颅脑伤、头面伤等应行相应治疗。开放性创伤护理 应在麻醉下施行清创术。多发性创伤需手术处理的次序通常是胸部、腹部、头颈部、泌尿生殖道、骨折及软组织。心理护理

给伤员、家属以精神和心理支持十分重要。对可能需立即 手术或预测会发生死亡的伤员,应给家属精神支持的机会。伤员入手术室或ICU监护前,应陪同伤员并提供完整的书面记录,包括与家属谈话的情况和他们所了解的有关资料。若有必要,代为保管伤员的衣服和贵重物品,存单上要有两人以上的签名。可能与违法犯罪有关的物品应妥善保存并记录。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病人入院后应热情接侍,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院的环境、人员、制度、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尽快适应医院生活,使病人有安全感或信任感。创伤均属急诊病例,应简单明了地介绍手术及治疗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恰如其分地解答病人或家属的问题,以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减少创伤后耐受能力下降的危险,以配合治疗。分阶段进行创伤治疗的健康教育,了解病因,发展及治疗措施,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预防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可促进创伤康复。

2术前禁食、禁水,术后根据病情需要逐步改变饮食结构,以利康复。

3非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教会深呼吸运动,咳嗽运动,翻身运动,肢体运动,防止术后并发症。

4介绍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位置,如何保护防止滑脱,及时更换及其他注意事项。

5介绍减轻伤口疼痛及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

篇3:创伤护理论文

关键词:腹部创伤,护理监测,护理质量,评估系统,并发症

严重腹部创伤病情复杂、危重、紧急, 病死率高、处理困难, 绝大多数均需要急诊手术处理, 在抢救过程中, 有组织的创伤护理至关重要。对腹部创伤患者给予良好的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评估和护理监测的策略, 对病情变化要及时发现, 以便能够尽早做出正确处置。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创伤护理监测及评估系统用于腹部创伤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腹部创伤患者130例, 其中男94例, 女36例;平均37.19岁;其中开放性创伤23例, 闭合性创伤107例, 合并休克6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腹部损伤标准。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 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腹部创伤监测评估系统, 护士在患者入院之后根据生理学指标、受伤时间、腹部体征、有无合并伤、腹腔穿刺内容物与量等, 同时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患者分别实施三类护理, 其中重度伤实施Ⅰ类护理, 中度伤实施Ⅱ类护理, 轻度伤实施Ⅲ类护理。Ⅰ类护理给予患者休克卧位,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颈外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配血备血, 输入胶体液、全血、平衡液, 于床边建立多参数心肺监测系统, 每15~30min检测1次重要生命体征, 应用呼吸机, 每30min观察1次瞳孔、意识以及各种肌腱反射是否存在, 禁食, 并置胃管, 进行胃肠减压, 气管插管, 必要时气管切开, 将各项循环、抢救药品、呼吸急救车推至床边, 遵医嘱应用, 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 记录24h出入量, 每2~4h检测1次血常规及各项血生化指标;II类护理给予患者平卧位, 建立1~2条静脉通路, 配血备血, 先补平衡液, 适时补胶体液及血, 建立床边多参数心肺监测系统, 每1h对测定生命体征1次, 呼吸机应用或备用, 每2~4h观察瞳孔、意识1次, 禁食, 必要时胃肠减压, 备气管切开9包, 准备气管插管, 将各种急救药品积极准备好, 适时应用, 每4h观察1次尿量, 并记录24h出入量, 每12~24h检测1次各项血生化指标;Ⅲ类护理给予卧床或室内休息, 建立静脉通路, 配血, 必要时备血, 按日需量先补液, 每2~4h测量1次脉搏、血压、体温、呼吸等, 呼吸机备用, 每4~8h观察1次瞳孔、意识, 禁食, 观察腹胀、恶心、呕吐、大便色泽量等体征, 气管切开包备用, 循环呼吸抢救药品备用, 每天测量尿量1次, 每72h检测1次血常规及各项血生化指标。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受伤至来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见附表。而治疗组患者发生11例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4.47%, 对照组发生21例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8.89%。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腹部创伤严重度的护理监测情况而确定, 在国内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在本组研究中, 将临床需要护理观察的重要生理指标及受伤时间长短、腹部体征、腹腔穿刺、有无合并伤等指标纳入护理监测内容, 对创伤患者所实施的主要处置项目和监护指标均基本概括了, 将原来比较散乱的处置项目和个体护理观察进行规律化、程序化组合, 从而使其变得具有系统性。通过腹部创伤护理监测及评估系统的应用,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康复时间,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爱丽.腹部创伤护理监测及应用系统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 :34-35.

[2]张敏.卢琦萍.张智勇.APACHEII评分及护理对策系统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0 (5) :130-131.

篇4:创伤急救的护理

【关键词】创伤;急救;护理

1院外急救护理

为了防止院外的急救措施的滞后,使得伤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为有效的救治护理,医院内的救护车、抢救器械、人员及相关物品应该随时随地的处于一级备用状态,一旦接到院外伤员的急救电话,应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参与急救的医疗人员必须熟知各种急救知识以及熟悉各种医疗器械、药物的使用,确保急救措施能够顺利的落实[1]。

2入院后的急救护理

2.1对患者伤情的初步评估急诊护士在接诊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的伤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患者在进入急诊室后应该同时进行急救措施与询问伤员病史以及进一步的诊断,最为优先的排除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急诊护士应该及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观察瞳孔的大小、检查脉心跳以及患者的条件反射情况,并且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休克症状,一旦出现休克,应该准确的判定出休克程度的具体分级,以便后续治疗的顺利实施。对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应该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包括手术室、手术器械、手术人员的安排、备皮、备血、皮洁以及做皮试等,争取尽早的为患者实施手术。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患者伤后1h是对重症创伤患者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决定患者后继病情的走向,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要做到分秒必争[2]。

2.2转送过程的护理多数创伤病人需要由受创地点转移到医院进行救治,只有入院后才能接收到最为有效的治疗。因此在转运车上应该配备足够的急救设备以及药物,在运送途中应该确保对患者的氧气供给以及合理的用药,搬运途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搬运技巧,对于脊柱创伤的伤员应该尤其重视,严密监测病理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迅速报告随车医生予以解决。

2.3对伤员伤情的正确判断针对伤员的具体伤情,成立创伤应急救治小组,合理安排医疗人员,做到有条不紊,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急救效果。首先,应该安排好伤员的气道护理,第一时间保证好患者的呼吸通畅,这样做能够在后续的治疗中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以及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其次应检查患者口中是否含有异物,一旦发现必须立即清理伤员口鼻内的异物,防止发生窒息。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适当准备气管插管物品,一定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顺畅。同时严密的监护伤员的心电反应、测量血压,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状况[3]。巡诊护士应该及时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以及保持酸碱平衡,避免因为创伤的过度出血导致休克。一旦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该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3管理护理

3.1呼吸道护理窒息是急性创伤患者最为紧迫的并发症之一,一旦不能及时的排除将会很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时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窒息症状,应该立即开放患者的气道,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呕吐物、口腔分泌物、血块等异物,抬高患者的头部,拉出舌头,将头偏向一边并快速插入气管,即可解除窒息,恢复正常的呼吸状态[1,4]。

3.2维持血液的有效循环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的同时就应该迅速的为患者建立2-3条静脉通道,抽取患者适量血液进行血型分析以便给患者配血,保证患者输血及输液通道的畅通。

3.3出血控制护理控制出血是对患者早期急救的必要手段,对于出现明显外出血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即控制出血伤口,敷药并且包扎止血,将出血部位抬高,一般情况下即可止血,如果止血无效,应该采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

3.4心理护理大部分情况下,突发的事故会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往往会对伤者以及其家属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伤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躁动,甚至会有一些家属采取过激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对于伤者的救治。因此,在对伤员进行救治的同时,医护人员应该拥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理解伤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对他们予以支持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对于伤员还应该多加鼓励,尽力取得他们的配合,避免伤员出现不良的抵触情绪,影响对其创伤的治疗[5]。

3.5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在对伤者的紧急救治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尿量、血压、伤情变化以及出血量等等,以便配合接下来的治疗[6]。对于脑部损伤的患者,应该予以集中进行治疗,脑部损伤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继发颅内血肿,颅内血肿是继发性脑损伤最为典型的,颅内血肿能够引起颅内压瞬间增高,导致脑疝,早期监测发现后的及时处理救治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内部脏器破损的伤者,应该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腹膜后出血或者内部大出血,在救治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输液后仍然躁动不安、血压下降、腰酸背痛等症状时,就应该考虑是否发生内出血,一经确诊,应立即将伤者送往专门的科室,采取正确而有效的措施以挽救伤者的生命。

4讨论

对于床上患者的伤情评估以及紧急救治护理是急诊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伤者的气道通畅情况、呼吸、皮肤颜色变化、体温、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以及尿量和血液化验结果等诸多指标来评估伤者伤情的轻重以及其对于创伤的反应。在对伤者的转移过程中,应该控制好对于伤者创伤的触及,避免引发后继的损伤。在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必须要悉心了解到伤者的所有情况,并恰当运用沟通技巧与伤者以及伤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7]。做好对伤者的心理护理,消除他们内心对于创伤的恐惧,稳定住他们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下面的治疗。

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通过成立急救小组,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抢救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伤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以及及时的采取手术治疗是成功救治伤者的关键,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创伤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24.

[2]王文玓,黄雪莹.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14):2010-2011.

[3]张红娟,刘宏达,杨红梅.创伤急救中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415-416.

[4]马静.急诊科严重创伤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22):198-199.

[5]王灵香,殷淑君,吴艳.评价心理护理在外伤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55-56.

[6]徐国玲.我院创伤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27):101-102.

篇5:创伤的急救护理方法

在开放性损伤中血管因受伤破裂,而致血液自伤口向体外流出称外出血。这里介绍外出血的止血法:

(1)加压包扎法:小的外伤、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流出的血液易于凝结,在伤口部盖上消毒熬料,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即可。

(2)指压止血法:一般用于动脉止血。即用手指将出血动脉的近心脏端,用力压向其相对的骨面,以阻断血液来源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3)止血带止血法:四肢大动脉出血,不易用加压包扎或指压法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橡皮带或其他代用品),缚扎于出血部的近心脏端。应用止血带,不能直接压在皮肤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带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软物包垫好,将伤肢高抬,再扎上止血带,其松紧度以能压住动脉血流为原则,缚后以肢端腊色为宜;如果呈紫红色则能压住动脉血流为原则,如系上肢应每隔20-30分钟,如系下肢应每隔45-60分钟放松一次,凡上止血带后的伤者,必须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与时间,并应迅速送医疗单位。

包扎

包扎有保护伤口、减少感染机会、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和减少伤痛的作用,是损伤急救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扎常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等。现场如果没有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扎动作应力求熟练、软柔,松紧应适宜。这里介绍以绷带为材料或类似绷带的材料的几种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较小部位的包扎,或用于其他包扎法的开始和终结。包扎时打开绷带卷,把绷带斜放伤肢上,用手压住,将绷带绕肢体包扎一周后,再将带头和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第二圈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包扎法绷带卷斜行缠绕,每卷压着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于肢体粗细差别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扎法做螺旋包扎时,用一拇指压住绷带上方,将其反折向下,压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于肢体粗细相关较大的部位。

篇6: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学习内容:

1.休克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 2.休克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休克的定义。

2、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分析理解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4、理解掌握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5、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学习重点:

1、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休克病人各期的临床表现。

3、休克的处理原则。

4、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教学内容: 〔休克概念〕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在许多疾病的严重阶段都有休克发生的可能。如能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可转危为安,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会急剧加重,转变为不可逆阶段,最终导致死亡。因此,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操作,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发生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全身主要脏器损害的危急的综合症。

多种病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流不足→(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主要脏器损害。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受损。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使脏器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最后造成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的病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病理生理过程):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效循环血量的维护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出量和适宜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休克病因与分类]

引起休克原因很多,采用较多的分类法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这种按原因分类,有利于及时消除原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低血容量休克

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宫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2.大量血浆丧失引起,如严重烧伤时,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3.大量体液丢失引起。由于剧烈呕吐。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二)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等)引起,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

(三)心源性休克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四)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本章重点为创伤性休克。[休克病理生理] 虽然休克发生的原因可以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太一样,但微循环的变化基本一致。微循环变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微循环收缩期(痉挛)休克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缩小。

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刺激a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脑和心的微血管a受体较少,故脑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重要生命器官仍得到较充足的血液灌流。(选择性收缩外周(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胃肠)的小血管→循环血量重新分布→心脑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增加)代偿意义 缺血性缺氧期为代偿期,3个方面:

①自身输血: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的储血库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②自身输液: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返流入血增多。

③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由于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a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

由于血液的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神志一般清楚。

该期为休克的可逆期,应尽早消除休克动因,控制病变发展,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血量,防止向休克期发展。

2.微循环扩张期 表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大量乳酸堆积,血液滞留→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心排出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长期缺血和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发生酸中毒。酸中毒导致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②缺血、缺氧使扩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腺苷、K+等)增多。

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休克期白细胞在粘附分子作用下,滚动、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上,加大了毛细血管的后阻力,此外还有血液浓缩、血浆粘度增大,血细胞压积增大,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都造成微循环血流变慢,血液淤滞,甚至血流停止。3.微循环衰竭期:血液浓缩,粘稠度↑,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休克发展到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示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病情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了各种凝血因子,且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结果出现严重出血倾向。以上是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此期如继续发展,各重要器官组织可发生广泛的缺氧和坏死而无法挽救。

休克一旦并发了DIC,将使病情恶化,并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是休克晚期难治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休克的发展,组织缺氧愈来愈重,酸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导致局部酸中毒,加重细胞损伤。休随着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细胞损伤越来越重,各重要器官(包括心、脑、肝、肺、肾)功能代谢障碍越来越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休克愈来愈难治。

脑功能障碍 在休克早期,由于血液的重分布和脑血流的自身调节,保证了脑的血液供应,因而除了因应激引起的烦躁不安外,没有明显的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但动脉血压低于7kPa 或脑循环出现DIC时,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脑组织缺氧,患者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在严重休克时,可出现多种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现象,称为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乃微循环障碍所造成。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与休克的原因和休克持续时间久暂有密切关系。休克持续时间超过10小时,容易继发内脏器官损害。

以上内脏器官继发生损害,心,肺、肾的功能衰竭是造成休克死亡的三大原因,救治中更应重视。

[休克临床表现]

由于休克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和病情发展阶段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熟悉休克的基本表现,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神志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清楚 伴烦躁激动 尚清楚 表情淡漠 模糊 甚至昏迷 皮肤粘膜 开始苍白 发凉 苍白,发冷肢端厥冷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厥冷到膝肘

*中、重度休克应放留置导尿管

血压 变化不大 脉压缩小 收90-70 脉压小 收<20mmHg或测不到

脉搏 稍快<100 有力 100~120细弱 速而细弱、摸不清

急促

尿少或 无尿

急促

尿少

呼吸 深快

尿量 正常

(一)意识 混浊,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但神志尚清楚。这是大脑缺氧的表现。严重休克时,意识逐渐模糊,乃至昏迷。

(二)皮肤和粘膜 苍白、潮湿,有时可发绀。肢端发凉,,末梢血管充盈不良。周围静脉收缩,陷,重者硬如索状。

(三)血压变化:血压只能反应心输出压力和周围阻力,不能代表组织的灌流情况。血压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以血压下降做为诊断休克的唯一标准。在代偿早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还可能有短暂的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 更明显,因而脉压差小(2.7Kpa以下),这是休克早期较为恒定的血压变化。只有失代偿时,才出现血压下降。

(四)脉搏 细弱而快:,由于血容量不足,回心血量下降,心脏代偿增快,以维持组织灌流,但每次心搏出量甚少。以后更由于心肌缺氧、收缩乏力,致脉搏无力细如线状,桡动脉、足背动脉等周边动脉摸不清。

(五)呼吸 快而深:是缺氧和酸中毒的代偿表现。早期尚可有呼吸性碱中毒。除胸部损伤或并发心、肺功能衰竭外,呼吸困难者少见。

(六)尿量减少:早期为肾前性,反映血容量不足、肾血液灌流不良;后期还可能是肾实质性损害。对休克严重程度的临床估计,还可用: 一看:二摸:三测压:四尿量:

交感兴奋→泌汗增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肾血管收缩→少尿;血管收缩→ 血压不下降,脉压缩小。脑缺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皮肤粘膜瘀血→紫绀、湿冷;肾缺血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

[休克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算、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稀释或浓缩情况血浆电解质测定,主要是钾、钠、氯,进行血气分析,借以了解血液氧合、二氧化碳储留和酸硷变化情况。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其他检查如EKG,X线片,胸、腹腔 穿刺分泌物细菌学检查等视伤情和病情而定。

(二)特殊检查: 1.中心静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O)。CVP变化可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若低于0.49kPa(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47kPa(15cmH2O)表示有心功能不全;高于1.96kPa(20cmH20)则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常与血压变化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补液治疗。

2.肺毛细血管楔压: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是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得的肺毛细血管内的压力,正常值为6~15 mmHg。PCWP变化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及右心室压力,若低于0.8kPa(6 mmHg)表示血容量不足;超过2.0(15 mmHg)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高于4.0kPa(30 mmHg)提示发生了肺水肿。

[休克防治要点]

休克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医护人员应救死扶伤,分秒必争,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

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补充血容量:(因各类休克都有一个共同点)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第一措施。适用于各类休克。补充血容量越早效果越好,休克后的并发症越少。及时补充血容量,对时间较短的休克均可很快纠正,不需用其他药物。补液时应注意: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关键性措施 2 合理补液

先晶后胶、先快后慢。

BP结合CVP指导补液(休克扩容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用药时注意浓度、速度及配伍禁忌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CVP 低 低 高 高 高 正常 BP 低 正常 低 正常 正常 低

原因

血容量严重不足 血容量不足

处理原则 充分补液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血容量相对过多 强心药、纠酸、舒张血管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舒张血管 舒张血管 *补液试验后给药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静脉输入,如果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3-5cmH2O,则示心功能不全。记录24h出入量以供参考 密观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二、积极处理原发病(病因治疗)

外科病人休克常常需要手术处理原发病变,这同补充血容量 一样重要。如内脏出血的控制,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在快速补充有效循环量后,应抓紧时机施行手术去除原发病变,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休克。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代偿机制可不出现代谢紊乱,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组织无氧代谢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常用的药物:5%的碳酸氢钠,(但在休克早期常因过度换气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故早期不宜使用)

四、血管活性药物 主要包括1.2.3.通常使用1.根据病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缓解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以维持脏器的血液灌注。必要时,使用强心剂。

1.血管扩张药:解除微血管的收缩,改善微循环。但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2.血管收缩药:能升高血压,但加重组织缺氧,一般不应用。3.强心剂

五、其他药物

1.改善微循环 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必要时,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等。

2.应用抗菌药物 感染性休克,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留置各种导管,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也应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3.应用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性休克。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③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④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休克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感染的诱因:老年人或婴幼儿、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泌尿道或胃肠道手术等。

二、身体状况:表(临床表现)通过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CVP

三、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休克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引起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重要脏器及外周组织血流减少有关。4.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5.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有关。6.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7.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休克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在临床护理中,对休克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休克病人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在临床中必须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正确及时的治疗和恰当的精心护理,能降低病人死亡率和早日让病人慷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人有没有好转,观察神志、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尿量变化,准确记出入量。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应每15-30min测量一次。

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情况的指标。是休克最为敏感的指标。因此休克病人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及出入量。休克时尿量减少是必然表现,应靠输液补充血容量。当尿量>30ml/h,表现病情好转,如果尿量明显减少(<20ml/h)或无尿,表示病情加重。

2.生活护理(1)一般护理: a安全护理:

b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C病房环境安静,必须避免过多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d注意保暖,但不局部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的消耗。血容量不足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四肢皮肤冰冷、潮湿、苍白或发花。此时不应给病人盖电热毯或用暖水袋保暖,原因是这样会造成皮肤四肢血管扩张,血液流向外周,中心循环血容量减少,脑和心脏的供血减少。另一方面,提高局部代谢,加重缺氧。

2)休克体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的负担

3)吸氧予以间断吸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3.用药护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a应用过程中监测BP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b使用时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c严防药物外渗。

D BP平稳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速、减量或降低浓度。e血容量补足情况下方可使用扩血管药物。4.预防感染: a 严格无菌操作

b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c 协助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予雾化吸入 d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e 作好一切管道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5.对症护理

a高热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因体温每升高1℃,身体代谢增加70%。

b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以预防感染,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c止痛;剧烈疼痛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加重休克;此外,疼痛也是病人烦躁的原因之一,因此,外伤或术后的休克病人根据病人情况应适当给予止痛药。

6.心理护理

篇7: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概述: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病因: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 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 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 约占12% 4.其他伤 约占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

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 1.微循环缺血期 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2.微循环淤血期 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出现严重出血倾向。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多器官功能衰竭。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使胰腺灌流减少,促使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高血糖分泌,抑制或损害心肌等,从而使患者的休克状态加重。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神志:清醒,精神紧张,患者兴奋或烦躁不安

脉搏:有力,脉率轻度加快

呼吸:深快

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苍白湿冷

尿量:轻度减少

其他:口渴

休克中期:神志: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脉搏:细速

呼吸:浅促

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发绀

尿量:少尿或无尿

其他:干渴感

休克晚期:神志:神志不清,甚至发生昏迷

脉搏:细弱不清

呼吸: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

血压:血压下降明显,或测不到血压

皮肤:全身皮肤黏膜发绀、花斑、四肢厥冷、冷汗

尿量:无尿

其他:体温不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有全身出血倾向 急救措施:

关键是去除病因。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和出血,因此,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休克复苏时应重视动脉血压,因为维持一定的灌注压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循环灌注的雪亮,要重视在血压和血流量之间的平衡,休克治疗追求的是压力和血流量二者同时得到恢复。

1.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要分清轻重缓急,应先抢救有创伤合并窒息、休克、开放性气胸等的患者,争取将伤亡率降到最低。

1)抢救生命:紧急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早期以鼻导管或面罩间隙给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以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争取短时间内回复机体有效呼吸和循环。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深静脉置管,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

3)创伤处理:大多数窗口用绷带压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有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止血钳等,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裤。用止血带阻断大血管出血的患者,必须纪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防止由于使用止血带止血时间过长而致肢端缺血坏死。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血气胸、气胸等,必要时做胸带加压包扎或胸腔笔式引流。对怀疑休克的患者如是由于内出血引起的,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4)伤肢固定:目的是避免在搬运患者时造成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或脏器损伤。固定伤肢后可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防止患者疼痛行休克,也便于转送伤员。对四肢闭合性骨折,应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做临时固定。5)镇痛:患者剧痛时可给吗啡5~10mg或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内或静脉注射镇痛。但严重颅脑外伤,急腹症患者诊断未明确前应禁用镇痛措施,以免掩盖病情。

6)安全转运:四肢骨折固定后,应及时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固定其头颈部,运送时迅速、平稳。运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创面出血情况,患者发生危机生命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2.补液疗法

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急症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是防止或延迟低血容量行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偿常用种类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补液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的原则。

1)常用补液溶液:乳酸钠林格液、全血、血浆、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2)补液的量:补液不能缺多少补多少,通畅补液量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和胶体比例为2:1~3:1。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在补液的第1.5h输入晶体液1500ml,胶体液500ml,如患者休克缓解,可减慢输液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多少页要结合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1)血管扩张剂:常用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2)血管收缩剂:常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3)强心剂:常用肾上腺素、毒毛花苷K等。

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纪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

4)做好抢救纪录。准确、详细地纪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浸透的敷料,估计并纪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宜采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篇8:创伤护理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治疗的400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128例男性, 72例女性, 患者年龄4~76岁, 平均 (38.5±9.6) 岁;观察组109例男性, 91例女性, 患者年龄6~78岁, 平均 (40.2±10.1) 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400例患者创伤原因如下:车祸伤、击打伤、爆炸伤、高空坠落伤、重物砸伤、电击伤等, 其中345例患者意识障碍, 76例患者休克, 36例患者出现呼吸骤停, 21例患者出现脏器出血。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 对患者神志、瞳孔变化等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异常情况, 辅助患者进行CT、X线的检查, 以找出原因。及时止血, 并根据患者出血情况选择是否输血, 以保障患者血液循环的正常。对于出现窒息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氧气支持, 以维持患者正常的生命。护理人员及时疏导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以提高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观察组患者使用高级创伤护理, 护理措施如下。

1.2.1 呼吸道通畅

大多数严重创伤患者会存在呼吸道梗阻的情况, 特别是胸部损伤与头面部损伤患者, 受到舌后坠[2]、痰液、血液以及呕吐物等的影响, 造成呼吸道阻塞,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严重时, 可发生窒息。因此严重创伤患者均存在通气障碍, 因此在接诊后, 护理人员应通过颈托来对患者的颈椎进行固定, 降低颈椎的创伤, 同时对患者的气道堵塞进行评估, 并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幅度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观察, 尤其是胸部、颅脑等位置损伤的患者, 要预防分泌物或是舌后坠造成患者气道堵塞的现象, 从而避免影响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因此护理人员要进行口咽通道的放置, 防止患者出现舌根后坠, 并将患者呼吸道中存在的分泌物吸出,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 满足患者维持自身新陈代谢所需的耗氧量, 如有需要的话, 可进行气管插管以开展正压通气[3]治疗。若是患者发生舌根后坠现象的话, 需使用创伤椎颌法进行治疗, 以打开患者的气道, 将患者呕吐物清除, 并放置好口咽通气道, 以维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若患者脉氧饱和度低于85%, 则需使用面罩吸氧或是鼻塞吸氧, 氧流量控制为5-8 L/min, 患者缺氧症无明显改善, 则立即改用经口气管插管, 使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 待患者脉氧饱和度超过95%即可。

1.2.2 评估神经系统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神经系统进行评估, 观察患者的瞳孔与意识状态, 瞳孔变化可反映患者是否在创伤后存在脑疝或是颅内压增高, 意识状态则可反映患者的脑损伤程度。患者呼吸、气道以及循环等得到及时处理, 即可对患者的瞳孔变化与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若患者存在头部损伤, 且躁动不安, 护理人员应考虑患者是否出现继发性颅内血肿, 属于脑疝先兆[4]。

1.2.3 控制出血

对患者的血压、创口、出血以及脉搏等进行观察与评估, 并进行记录。严重创伤会造成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 导致患者血容量明显减少, 从而出现休克。因此严重外伤患者一旦出血, 需及时进行加压包扎[5]以止血, 并对患者出血量进行详细记录。构建静脉通路, 若患者穿刺难度较高, 需进行静脉切开或是深静脉置管。若是患者休克的话, 则需在患者颈外静脉或是上肢静脉等粗大型静脉中留置型号为20-22G的针, 为患者构建静脉输液通路, 并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生化等检验, 为患者留置导尿管[6], 并保持1次/h的频率对患者尿液的颜色、尿量以及尿质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的泌尿系统损伤与有效循环血量等进行详细了解, 保证患者送往住院部或是手术室时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1.2.4 病史收集

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与受伤原因, 以保证伤情评估[7]的准确性, 收集病史, 例如过敏反应、既往史、进食时间以及受伤环境或是事故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交流或是患者家属的沟通来了解, 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2.5 全身检查

等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后, 护理人员可将患者衣物脱下, 保证患者全身的暴露度, 利用被褥、床单等进行保暖或是保护隐私, 快速对患者全身进行检查, 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创伤, 从而保证患者创伤得到及时治疗。特别是患者背部的检查过程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利用颈托[8], 以保证患者头颈部的固定度, 通过轴线进行翻身, 从而避免对患者颈髓造成损伤。

1.2.6 资料记录全面

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治疗、辅助检查以及护理措施等进行详细的记录[9], 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资料支持, 保证患者病理的全面与完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等进行详细观察。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通过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利用%表示, 检验使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该院治疗的400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8% (196/200) , 对照组为85% (170/2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5;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急救护理与其他护理存在很大差异, 急救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急救时间作为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黄金时间[10]是受伤后10 min, 若患者的伤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控制住患者出血, 就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失血、窒息与再损伤发生率, 有效降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我国有的文献资料[11]指出黄金10 min的概念, 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需要在受伤后10 min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并在受伤后1h得到准确诊断, 并进行手术治疗。高级创伤护理也只是针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一种急救护理方式, 不仅重视导致患者死亡因素的处理, 而且需根据患者病史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以制定有效的抢救措施。黄金时间内, 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 并及时处理, 能够有效解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因素,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完善的资料。

在高级创伤护理实施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从接诊开始, 就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 例如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状况等, 待患者呼吸、神经功能、气道、循环稳定后, 就需进行第二次检查与处理。脱掉患者身上的衣物, 开始全身检查, 特别是背部检查中, 护理人员要提高注意力, 以防遗漏患者的受伤部位。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 患者就需送去手术室或是进行住院治疗, 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详细的记录, 可反映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缺乏对急诊抢救流程的认识, 造成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且误诊、漏诊率[12]较高, 没有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 导致患者抢救成功率较低。

高级创伤护理主要是全过程、全方位、无缝隙的对患者进行护理, 护理人员全程参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 有效减少了护理人员的交接频率, 避免对患者病情治疗的延误,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实施医护同步排班[13], 提高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 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提高护理人员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 并根据与医生日常护理的配合经验, 预见性的护理。急救小组在抢救流程中尤为重要, 不仅关系到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配合度,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优化配置度, 促使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流程更加的正规化发展, 有利于患者的抢救治疗。医护之间的工作配合, 促使日常护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 改变了传统护理中护理人员工作的被动性, 积极开展多种抢救工作,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预见性护理。

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全身检查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外, 还需准备好患者的抢救工作, 例如静脉留置针、呼吸道、气管插管等, 并辅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联络患者后续治疗所需的手术或是病房, 缩短患者的辅助检查时间, 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在患者生命支持的操作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改变原有的逐项操作, 使用组合操作, 从而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 及时进行确定性手术。

急诊护理涉及的学科较多, 因而专业知识较为复杂, 医院要做好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 重视操作技能。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技巧,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 简化患者病情的评估过程与程序, 培养护理人员处理多发伤患者的能力, 日常多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急诊严重创伤护理的演习, 以锻炼医护之间配合的默契度, 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

急诊严重创伤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而对患者的抢救与诊断造成干扰。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情绪, 改善医患之间紧张的护患关系, 构建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 从而保证患者一入急诊科就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 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在患者抢救、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与沟通, 以建立信任的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有效掌握患者的病史, 从交流、沟通的过程中, 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料, 从而根据患者的文化、年龄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保证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顺利开展。

在该次探究过程中, 研究者选取该院治疗的400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使用高级创伤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8%, 对照组为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为 (21.20±5.54) min, 对照组为 (29.25±6.8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汤新颜[14]等的参考资料指出, 患者的抢救总有效率为91.4%, 救治时间是 (67±23) min, 抢救有效率与研究者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但救治时间与研究者探究结果相差较大, 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实际伤情, 医护之间配合度等因素决定的。

上一篇:错误,有时也能很美美文下一篇:老年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