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2024-05-16

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精选十篇)

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篇1

1临床资料

创伤性休克患者12例, 男11例, 女1例, 年龄17~45岁, 中位年龄36岁。创伤原因:1例交通意外伤, 其他均为煤矿挤压伤。经过急救护理, 1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100%) 。

2急救护理

2.1 全面评估

患者被送到医院后, 护理人员应立即根据伤情及临床体征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预测主要脏器损害情况, 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被送达医院最初几分钟的救治质量和速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1]。 (1) 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各部分,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首要创伤, 遵循先救命, 后治病的原则。详细询问患者遭受意外伤害时的具体情况, 脑海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2) 在评价患者病情方面要有全局观念, 由于急救患者病情复杂, 往往涉及多科室, 因此评估病情时不能忽视每个细节。仔细观察, 护士要有独到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 对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 对创伤患者的外观预测指标要有特殊的敏感性, 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杜绝因忽视某些细节而产生的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充分给氧

使患者头转向一侧 (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 取出口腔内义齿、血块及其他阻塞气道的污染物, 及时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3 迅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患者是创伤与失血并存, 因此, 在初步止血的同时, 开放2~3条静脉通道。选用大血管采用12~20号静脉留置针, 以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 为输血做准备。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2]。当收缩压升至83mm Hg (1mm Hg=0.133kPa) 时, 应当调慢输液滴速, 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2.4 有效地控制出血

表浅的动静脉出血, 可用止血钳结扎或加压包扎;深部较大的动静脉出血, 如能看到明显的喷血血管断端, 可用止血钳钳夹出血点, 若看不到出血血管切忌盲目钳夹, 可用止血药或血管收缩药喷洒在无菌纱布上填塞后加压包扎[3]。如上述方法有困难, 可用止血带间歇开放止血。

2.5 安置体位

固定伤肢,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 以防造成再次损伤, 或引起疼痛性休克。心要时给予镇静剂。宜选择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10°~15°, 下肢抬高20°~30°。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和脑部血液供应[3]。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

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 通过尿量判断毛细血管灌流量是否正常。脉压差变小为判断休克早期较可靠的指征。通过各项指标的动态观察, 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评估, 运用预见性思维积极主动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以抗休克为首要任务。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配血、备皮等) 。

2.7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

医护默契配合, 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工作。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 组织实施紧急规范的抢救, 配以周到而细心的整体护理, 是患者抢救成功及完全康复的有力保障, 也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2.8 心理护理

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 因该病多因突发意外所致, 患者及家属往往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 此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杜绝因沟通解释不到位而产生医疗纠纷。

3讨论

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技术是抢救成功的保证。平时要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 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用法, 熟记各种药品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对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 保证完好率在100%,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急救护理是以医院危重症患者首诊负责制为指导, 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笔者通过对患者抢救过程的总结, 更加规范了抢救护理流程, 加强了抢救小组医护合作的团队精神, 以和谐有序的工作作风实现“用心服务, 创造感动”的社会承诺。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白涛.现代创伤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7.

[2]朱爱玲.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22) :101.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2

概述: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病因: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 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 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 约占12% 4.其他伤 约占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

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 1.微循环缺血期 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2.微循环淤血期 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随着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出现严重出血倾向。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多器官功能衰竭。

此外,血管紧张素还可使胰腺灌流减少,促使心肌抑制因子形成高血糖分泌,抑制或损害心肌等,从而使患者的休克状态加重。

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神志:清醒,精神紧张,患者兴奋或烦躁不安

脉搏:有力,脉率轻度加快

呼吸:深快

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苍白湿冷

尿量:轻度减少

其他:口渴

休克中期:神志: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脉搏:细速

呼吸:浅促

血压:降低,脉压差减小

皮肤:发绀

尿量:少尿或无尿

其他:干渴感

休克晚期:神志:神志不清,甚至发生昏迷

脉搏:细弱不清

呼吸: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

血压:血压下降明显,或测不到血压

皮肤:全身皮肤黏膜发绀、花斑、四肢厥冷、冷汗

尿量:无尿

其他:体温不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可有全身出血倾向 急救措施:

关键是去除病因。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创伤和出血,因此,急救的目的在于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休克复苏时应重视动脉血压,因为维持一定的灌注压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循环灌注的雪亮,要重视在血压和血流量之间的平衡,休克治疗追求的是压力和血流量二者同时得到恢复。

1.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要分清轻重缓急,应先抢救有创伤合并窒息、休克、开放性气胸等的患者,争取将伤亡率降到最低。

1)抢救生命:紧急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早期以鼻导管或面罩间隙给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状态。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以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争取短时间内回复机体有效呼吸和循环。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抽血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深静脉置管,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

3)创伤处理:大多数窗口用绷带压迫包扎后即可止血。有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大出血,如加压包扎、扎止血带、上止血钳等,必要时可以使用止血裤。用止血带阻断大血管出血的患者,必须纪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防止由于使用止血带止血时间过长而致肢端缺血坏死。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血气胸、气胸等,必要时做胸带加压包扎或胸腔笔式引流。对怀疑休克的患者如是由于内出血引起的,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4)伤肢固定:目的是避免在搬运患者时造成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或脏器损伤。固定伤肢后可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防止患者疼痛行休克,也便于转送伤员。对四肢闭合性骨折,应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做临时固定。5)镇痛:患者剧痛时可给吗啡5~10mg或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内或静脉注射镇痛。但严重颅脑外伤,急腹症患者诊断未明确前应禁用镇痛措施,以免掩盖病情。

6)安全转运:四肢骨折固定后,应及时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一步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固定其头颈部,运送时迅速、平稳。运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创面出血情况,患者发生危机生命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2.补液疗法

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急症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迅速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是防止或延迟低血容量行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偿常用种类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补液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的原则。

1)常用补液溶液:乳酸钠林格液、全血、血浆、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2)补液的量:补液不能缺多少补多少,通畅补液量为失血量的2~4倍。晶体和胶体比例为2:1~3:1。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在补液的第1.5h输入晶体液1500ml,胶体液500ml,如患者休克缓解,可减慢输液速度。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多少页要结合临床检测结果及时调整。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1)血管扩张剂:常用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2)血管收缩剂:常用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3)强心剂:常用肾上腺素、毒毛花苷K等。

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纪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

4)做好抢救纪录。准确、详细地纪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浸透的敷料,估计并纪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宜采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骨科60例创伤性休克急救与护理 篇3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救治;护理;院前救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1-01

创伤性休克是机体失代偿的一种综合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因大出血或重要脏器因暴力打击等受到较强烈的破坏迅速减少,导致微细毛细血管血供不足;及受伤后机体强烈的恐惧、疼痛[1]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故与简单的失血性休克不同,创伤性休克的病因病机复杂程度更甚。现将笔者于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入住院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急救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42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9±3.45岁);其中,大血管断裂5例,多发性骨折11例,股骨骨折8例,骨盆骨折17例,胫腓骨骨折19例;并发症中,4例胸腔积血,3例脾破裂,5例肝破裂,11例尿道断裂,9例颅脑损伤。

2 抢救措施

2.1 治疗前处理 清理口腔异物,防止患者因昏迷导致误吸,并给与流量4.5L/min、浓度30%-40%的氧气,让患者处于卧位状态,为促使回心血流量增加,头和下肢均抬高约15度,此时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亦能得到缓解。临床上此类因受到外部打击必须进行止痛,无法耐受疼痛时可予以杜冷丁止痛。若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应即刻实施心电除颤或心肺复苏。

2.2 建立补液通道,增加血容量 快速增加血容量需迅速形成两条静脉通道,一般选择颈外及上肢大静脉作为通道,两通道的作用分别是输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物和血液或代血浆。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的输液速度需慢,1000ml的液体约50min左右完成,不可过快以免发生急性右心衰等严重并发症。输入量由小到大。

2.3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原则是先晶后胶依次输入,酸中毒可选用碳酸氢钠等平衡盐溶液纠正。

2.4 伤口处理 预防继发性出血是除补充血容量之外另一值得注意的事项,如软组织大面积挫伤发生于开放性创伤时须对创伤进行加压包扎,运用结扎的方法对浅表血管出血予以止血。已有骨折的患者为避免继发软组织如血管、神经受[3]损及疼痛,动作不宜过大,需要进行制动和固定。如包扎后用夹板对开放性骨折进行暂时性固定。止血带在大出血尤其部位在肢体时运用以止血,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要记录准确,上肢不多于1.5h,下肢不多于2h。

3 护理观察

3.1 意识状态 休克分期的鉴别临床上主要指征是意识,其是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及血液灌流在脑组织中的情况的反映。患者的休克表现有代偿期的烦躁不安、兴奋性强,失代偿期大脑血液供应严重不足以致反应变慢、神志淡漠,昏迷是休克最后的临床症状。此外还需与其他可能导致意识障碍的疾病进行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3.2 周围循环状态 周围循环的血供情况在体表主要表现为温度在四肢末端的变化和皮肤的湿度、颜色变化。减少血流量可致皮肤冰凉苍白;血流缓慢、组织缺氧表现为四肢湿冷,皮肤灰白及发绀;高凝状态中的血液皮肤会有瘀斑和出血点的出现。病情稳定向愈时皮肤由白转红。

3.3 生命体征 需密切监视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休克指数S是由收缩压被脉搏相除得到。统计资料表明接近正常或正常的血容量S=0.5,血容量丢失了约1000-1500ml时S=1,丢失约1500ml-2500ml液体时S>1-2。血压在已经补充了足够的液体量仍无明显变化甚或血压降低的患者,需要注意有无再次出血[2]的发生。

3.4 尿量 导尿管常规留置以便尿量的记录。机体循环情况较佳是尿量每小时可超过30ml,若低于30则可能肾脏的灌注功能异常。泌尿系受损时可见肉眼血尿;休克后期如果肉眼能够观察到血尿DIC[3]的发生。

4 结果

全部患者中休克经急救和护理后得以纠正的有56例,因大血管破裂导致休克经及时抢救和护理未得到纠正的患者有6例,术后患者平均住院13d。

5 讨论

日常生活中创伤性休克较常见,其主要与伤后早期处理情况、平素体质、失血严重程度、致伤能量、创伤部位、致伤物性质等因素相关,创伤性休克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日渐增加,多发性创伤及严重创伤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半数是多发性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需要积极正确地进行处理,否则将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因素有两类,其一,血液因大血管受损或血管损伤的数量较多而大量丢失;其二,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故急救时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减少患者的疼痛,并且血容量须快速得到纠正。骨伤科创伤性休克多因有肝、脾破裂重要脏器损伤,或尿道损伤及腹膜后巨大血肿、大血管损伤等所引起,危害性与关节及骨自身受损相比要大[4]。本文通过对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认识到,一旦确立为休克应即刻用留置针搭建静脉急救通路,迅速补充液体和血液,这对休克的抢救至关重要;休克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精细,医护人员对搶救休克急重症患者的程序做到熟练。医护密切配合,及时正确地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和护理能够减少再次出血、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达93.3%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孟瑞莲.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6).

[2] 吕爱琴.创伤性骨科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及护理[J].河南外科杂志,2007,1(3).

[3] 陈丽红,江美丽.多发骨折患者潜在休克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08,(8).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5年1月, 我院收治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18岁~68岁, 以青壮年多见。致伤原因:车祸10例, 挤压伤5例, 高处坠落伤8例, 锐器或钝器伤5例, 其他原因致伤2例。均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低于90 mm Hg, 伴发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意识障碍、尿少等。经全力抢救, 28例休克得以纠正, 急诊救治成功;1例在抢救过程中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

2急救与护理

2.1评估病情向患者及家属、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致伤的时间、原因、受伤的部位, 快速评估病情, 判断是否有内出血, 及时通知医生。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是抢救休克的关键[1]。因此, 必须当机立断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扩容治疗用, 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另一条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补充全血, 以利于氧的携带和传送, 改善组织缺氧。穿刺部位应选择表浅较粗的静脉, 如前臂的肘正中静脉、足部内踝处大隐静脉, 用留置针进行穿刺, 并妥善固定, 以防因患者躁动或检查搬运而脱出。另外, 由于患者末梢浅静脉的循环血量不足, 往往管腔扁缩, 内径变小, 血管不充盈, 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如遇穿刺极度困难者, 应立即配合医生行静脉切开, 以保证快速补充血容量, 切不可轮流穿刺, 延误时机, 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抗休克时, 输液药物繁多, 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 用药后要及时补记。

2.3控制出血控制出血是抢救休克患者的紧急处理措施, 也是减少死亡的重要措施,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迅速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外出血立即在伤口处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四肢动脉出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 但要注意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每1 h松解1次 (冬季间隔时间适当缩短) , 放松时间以2 min~3 min为宜, 松开时应缓慢并轻压伤口, 防止出血[2]。闭合性出血、四肢大血管损伤出血难以控制时, 在进行抗休克的同时,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比如:交叉配血、皮试、备皮、留置尿管、胃管等, 并通知手术室,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终止出血。

2.4控制疼痛, 保持安静创伤后的疼痛是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 剧烈疼痛可加重患者休克, 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吗啡或度冷丁;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使用时要密切观察, 颅脑损伤、胸部创伤伴呼吸困难者禁用。休克早期患者常处于兴奋烦躁状态, 不配合治疗;应做好安全防护, 加床旁护栏以防止患者坠床, 造成意外损伤。如患者频繁躁动, 可适当使用安定等镇静药物。

2.5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仔细检查患者有无呼吸道梗阻,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保持气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昏迷患者将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 以防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并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 氧浓度为40%~50%, 一般缺氧2~4 L/min, 中度缺氧4~6 L/min, 严重缺氧6~8 L/min。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以防低氧血症。

2.6体位与保暖取休克体位, 将患者头和躯干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20°, 以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 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翻身。休克时体温降低, 纠正低体温采用以下方法: (1) 利用空调提高室内温度。 (2) 加盖棉被、毛毯。 (3) 将液体放入45°~50°的温水中加热10 min。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的, 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 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另外, 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 加重缺氧, 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且易导致烫伤[3]。

2.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设专人护理, 给予心电监护每15 min~30 min测脉搏 (P) , 呼吸 (R) , 血压 (Bp) 1次;如有脉率过快, 须警惕心功能不全, 当出现呼吸加快变浅或不规则, 提示病情恶化。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若血压无法控制呈进行性下降, 应考虑有内脏活动性出血, 立即行B超检查或腹腔穿刺并做好术前准备。 (2)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面部表情、口唇色泽、皮肤温湿度, 若出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意识模糊提示休克加重;若患者从烦躁转为平静, 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 唇色红、肢体转暖, 提示休克好转。 (3) 留置尿管, 观察尿量, 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尿量是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少通常是休克早期的表现。正确监测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和尿比重, 同时观察尿的颜色。如出现肉眼血尿, 应考虑是否合并泌尿系损伤;若尿量少于25 m L/h, 且尿比重较高, 说明血容量不足;若血压正常而尿少、比重低, 提示急性肾衰竭;如果尿量高于30 m L/h, 说明休克好转。

2.8心理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多因意外伤害造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 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护理人员应体贴关心患者, 根据其心理表现, 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抢救过程中要沉着冷静, 忙而不乱, 操作娴熟认真,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清醒的患者, 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过程中[4]。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 伤情复杂, 病情变化快, 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 则可能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因此, 接诊后要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强化高度的急救意识,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 熟记抢救程序, 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地落实各项急救措施, 态度严肃认真,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护理, 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早发现、加强保暖、输液输血、止血、止痛等方面的急救护理措施, 抢救成功28例, 2例死亡。结论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宏娣.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926-1927.

[2]赵小芳.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355-357.

[3]陈志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校医, 2014, 28 (9) :703-704.

创伤性休克护理常规 篇5

时间: 参加人员: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一、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估计失血量小于总血容量的20%)

①神志紧张、烦躁、口渴、面色苍白、黏膜干燥、呼吸深而快、脉搏加快(90-110次∕分)。②血压则可正常或稍低,收缩压≥80mmHg,脉压缩小<20mmHg。③外周静脉充盈度降低、尿量轻度减少。④体位改变时引起的心率增加以及舒张压的下及下降,有助于发现轻、中度血容量降低。

2、休克期

①意识虽清,但神志淡漠、反应迟钝。②呼吸浅快,脉搏细速(110-140次∕分)。③血压下降,收缩压(60-80mmHg),脉压差更为缩小明显,少尿或无尿,尿量<20ml∕h。④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⑤估计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40%。

3、休克晚期

①神志不清。②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清;血压下降明显<60mmHg或测不到;无尿。③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有消化道出血,提示有DIC。④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状况,提示有ARDS。

三、观察要点

1、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周围经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密切观察P、R、Spo2、BP、脉压差、CVP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吸>30次/分或8次/分以下,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压上升,脉压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

3、记录尿量、24h出入量,观察尿色和性状。若病人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4、专科情况:肢体肿胀、血运、动脉搏动、感觉、活动度、伤口出血。

5、注意有无颅脑、胸、腹等多发伤。

6、心理状态:休克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加之抢救过程中使用的监护仪器多,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7、有无并发症发生和基础疾病。

8、实验室指标和特殊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检测:CVP、PCWP。

9、补液过程中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大量输血不良反应。

五、护理措施

1、接到急诊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抢救所需物品,通知值班医生。对病人的外部情况进行粗略的评估,取休克卧位、保暖、骨折处制动和固定,使用心电监护,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血管宜在上肢,立即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交叉配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3、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如发现病人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肾功能损害,给予加速输液,甚者急查肾功能;如为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应该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4、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必要时加速输液或加压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严密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降温措施。

6、创伤处理: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用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气胸、连枷胸等,必要时作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出血或骨盆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7、保持患者舒适体位,翻身,做好生活护理,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补充充足的水分。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 多发伤 院前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0-02

随着社会综合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实施紧急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減轻患者痛苦、降低危险因素、挽救生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2月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体会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17~72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例,撞击伤2例,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29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1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2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4例。

1.2 急救方法。本组48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34例,建立静脉通路48例,骨折外固定17例,途中密切监护。急救时间<5min 11例,5~10min 23例,10~15min 12例,15min以上2例。

2 结果

本组48例,其中,有效48例,到达医院途中死亡0例,到达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3例。死亡原因:多发伤伤情过于严重及复杂、休克不可逆、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及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3 讨论

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率的提高,而院前急救处理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1h”内,特别是头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是决定生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相反如果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则加重病情、甚至死亡。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的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迅速勇敢、机智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转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并通过对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分析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水平,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 立即启动急救小组,对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值班医护人员接到现场急救电话后,应向求救人员、伤员或者目击者初步了解受伤情况(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受伤人数、受伤部位,伤者是否清醒、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并通过电话,指导伤员进行自救与互救。详细记录急救地点及伤者病史。在进行电话指导的同时,迅速通知出诊急救医护人员,根据电话中询问的病史,备急救药品、急救仪器,3~5min内出车。

3.2 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3.3 迅速评估病情根据伤员的意识状态、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心率及肢体末梢循环情况等快速、简捷判断伤情。

3.4 止血在创伤中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也是减少现场死亡的最重要措施。

3.5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静脉切开。

3.6 包扎固定及搬运对开放性伤口,应包扎固定,以避免继续污染。

4 转运路途中的监护

休克患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发展迅速。所以在抗休克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严密监护病情,边积极抗休克边转运。

4.1 救护车上伤者的体位安置。防止和避免增加损,伤者在救护车担架上取平卧位,昏迷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致误吸。其次,伤者双足部朝向车头,头部朝向车尾部,以免救护车在路途中因为惯性作用使伤者脑缺血,停车时要求驾驶员逐渐减速,不要骤停。

4.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救护车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②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皮肤粘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有头部外伤者应同时监测瞳孔和意识的改变。

4.3 全面动态观察。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复合性损伤,观察病情时不能只顾受伤部位,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动态观察。

5 护理体会

5.1 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的伤者至关重要。严重创伤合并休克的伤者病情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死亡,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迅速、勇敢。机智、准确的把伤员从现场救出来,安全的送到医院。

5.2 缩短院内反应时间,重视院外急救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出诊医护人员、驾驶员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坐岗值班。其次,配备二线出诊医护人员,24h待命。

5.3 护理人员应具备系统的急救护理理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急救中做到动作敏捷、准确、有效、忙而不乱,提高抢救成功率。

5.4 规范抢救设备、物品、药品,并做到定位,用时得心应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之一。

参考文献

[1]余志英.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上):1498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创伤性休克患者38例, 其中男29例, 女9例;年龄15~57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17例, 坠落伤10例, 锐器伤4例, 火器伤2例, 挤压伤5例;受伤部位为颅脑损伤16例, 胸腹损伤7例, 四肢损伤5例, 全身复合伤10例;开放性损伤31例, 闭合性损伤7例。经积极抢救, 抗休克治疗后抢救成功36例, 抢救无效死亡2例。

2急救护理

2.1 全面评估病情

患者被送到医院后, 护理人员应立即根据伤情及临床体征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预测主要脏器损害情况, 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被送达医院最初几分钟的救治质量和速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各部位,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首要创伤, 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2]。详细询问患者遭受意外伤害时的具体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在评价患者病情方面要有全局观念, 由于急救患者病情复杂, 往往涉及多科室, 因此评估病情时不能忽视每个细节。仔细观察, 护士要有独到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 对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 对创伤患者的外观预测指标要有特殊的敏感性, 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杜绝因忽视某些细节而产生的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扩充血容量

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首要措施是积极止血、大量输血输液等急救。静脉选择表浅较粗的血管, 如上肢的肘正中静脉和下肢的大隐静脉, 如静脉穿刺有困难时可行大隐静脉切开术, 以保证液体输入量。及早纠正休克, 同时开放2条静脉通道, 如锁骨下静脉可供输血及测定中心静脉压使用, 另一路静脉可供输液和静脉给药使用。如需快速输液时则用大号针头和加压法输液, 每小时输入1000~1500ml。对于大量输液者应注意心功能情况, 同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正常值5~12cm H2O (1mm H2O=0.098kPa) ][3]。若大有心功能不全, 血容量过多, 有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危险, 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和减少输液量,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若输液量不足, 应加快补液速度。

2.3 改善缺氧状态

应给予氧气吸入, 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 严重呼吸困难者, 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以改善机体缺氧, 防止各器官进一步损坏。

2.4 大出血的急救护理

控制出血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措施。如有表浅的小动静脉出血者, 可用血管钳和丝线结扎止血。对于四肢大面积软组织挫伤者可用无菌棉垫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对于深达伤口内的动、静脉出血时, 可采用大止血钳夹闭出血点, 但注意勿损伤神经。对于上下肢体大出血时, 可用止血带止血, 注意每次使用和放松时间, 每次结扎时间不超过2h, 放开时间5~10min再用[4]。如有伤口时应立即给予清创包扎。有骨折者注意固定和制动, 以免搬动时引起疼痛或继发神经、血管等损伤。如开放性骨折应立即进手术固定, 以防加重休克的再次发生。

2.5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 应密切监测血压, 防止药液滴速时快时慢, 也不能长期在一个部位滴入, 尤其是浅静脉, 以防药液外漏, 发生组织坏死。

2.6 心理护理

严重的创伤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 情绪常出于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 不利于积极有效的治疗。故护士在抢救中必须要充分理解家属并对其进行耐心、详细、热情、诚恳的解释, 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 缓解其紧张、焦虑的心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乐观地配合医师治疗。同时向家属尽可能详细地解释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避免医患、护患矛盾的发生。

3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 病情复杂、变化快,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快速高效的医疗救治和精湛的护理水平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受伤后1h抢救的黄金时间, 其中前10min为白金时间。休克早期患者血压变化不明显, 但有脉压差缩小、患者自觉口渴的表现。故护理人员对创伤患者要进行认真详细的检查, 仔细询问病情, 快速判断病情, 如有休克征兆, 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休克早期患者急救时速度要快, 无论是检查伤情, 还是心肺复苏、输液、吸氧、输血等, 速度都要快。对休克的判断要准确, 在求快的同时必须求准, 主要是对伤者受伤部位的判断要准, 出血量估计要准, 特别是对休克程度判断要准。抢救过程中要细致, 危重者的抢救参与人员往往较多, 护士除具备抢救护理技术外还必须精益求精, 仔细认真, 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各项查对制度, 认真做好记录, 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争取最佳救治效果。

关键词:休克, 创伤性,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朱爱玲.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22) :101.

[2]丁淑华, 孙玉鹏, 冉中欣.创作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4) :317-318.

[3]吕亚杰.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6, 27 (121) :1553.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及护理 篇8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剧烈的外部力量造成重要脏器损伤、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全身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所产生的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征。尽管休克的原因较多, 类型也不尽相同, 但各种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11例。致伤原因:钝器或锐器伤7例, 车祸伤32例。患者合并有脾脏破裂3例, 多处骨折28例, 颅脑损伤8。临床表现:神志烦燥或淡漠、面色苍白或紫绀、血压下降 (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 、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尿量减少 (成人尿量少于30mL/h) 。

1.2 急救措施

1.2.1 判断病情

医生立即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检查患者受伤的部位、全身皮肤及四肢活动的情况;同时护士迅速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 以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的判断。

1.2.2 开放气道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松开衣领和裤带, 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及异物 (若有活动性假牙应取出) , 对于呼吸暂停者立即采用简易呼吸囊进行抢救;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者, 可在纤支镜的辅助下进行气管插管畅通气道或行气管切开术。

1.2.3 控制出血

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对活动性出血的部位立即采用敷料加压包扎, 如为四肢出血者, 可用气压止血带止血, 上气压止血带者, 必须记录使用时间 (上肢60min松解一次, 每次松解15min;下肢90min松解一次, 每次松解15min) , 以免肢体由于长时间缺血而导致坏死。有骨折者给予夹板简单而有效的固定, 以减少由于骨折断端的活动而导致疼痛及血管神经的进一步损伤, 至休克的加重。

1.2.4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包括加压输入液体迅速扩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增加心脏功能和调节血管张力, 遵守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 对于大量失血者迅速给予输注血液。

2 急救护理

2.1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呕吐者迅速将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呕吐物误入气道, 导致窒息。护士及时清除患者口腔或呼吸道内分泌物, 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自己轻轻而有效地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其他污物咳出。给予鼻导管吸氧, 必要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尽量采用16G留置针穿刺, 至少开通两路静脉通道,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 如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为首选。但开放性伤口患者要特别注意, 应该避免在受伤的肢体远端输液。16G留置针其管径粗可迅速补充血容量、另一路缓慢输入各种需控制速度的药物, 必要时行颈静脉切开, 可快速输液并监测中心静脉压。对怀疑有骨盆骨折者, 休克纠正后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另外, 静脉穿刺成功后, 立即采集血液标本 (血常规、生化、凝血及交叉配血的血标本等) 。

2.3 留置导尿管

观察患者尿量、性质、颜色以便了解肾功能及病情的变化。成人如果尿量>30mL/h, 说明休克症状已经纠正[1], 若尿量<30mL/h, 应加快输液, 若过多则应减慢输液速度;若尿量持续过少, 而血压正常, 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 应警惕发生急性肾衰的可能。

2.4 协助判断病情

准备好穿刺用的物品, 包括各种穿刺包、敷料、消毒用物等,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穿刺, 用于判断病情, 制定治疗方案。

2.5 监测中心静脉压

大量快速补液输血时, 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正常中心静脉压为6-12cmH2O, 若<5 cmH2O为血溶量不足, 需加快输液;若>15 cmH2O而血压低者, 则表示心功能不全, 需减慢输液。

2.6 加强基础护理

休克患者应给予保暖, 避免受寒, 以免加重休克, 当患者体温过低时, 应增加室温, 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 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 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

2.7 心理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有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在抢救的同时要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 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 向患者家属讲述患者的病情,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减少医疗纠纷。

3 结果

39例患者中37例救治成功, 2例患者病情危重,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抢救无效后死亡。

4 讨论

4.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意义

要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 在抢救过程中, 每隔15-30min测量血压1次, 并进行记录, 直至血压稳定后, 减少测量次数[2];若血压及呼吸平稳, 脉搏减慢而有力, 尿量增加, 肢端温暖, 提示病情好转。

4.2 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

确保各种抢救用药及时、准确的进入机体, 迅速纠正病情, 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为进一步的抢救工作提供保障。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成熟的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置管方便, 快捷, 即减轻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 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在抢救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4], 所以如何建立和保证通畅的静脉通道是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静脉通道通畅性良好:静脉留置针前端呈环形前开口, 在非弯折情况下流出道非常通畅。比较普通穿刺针, 尤其在应用如“甘露醇”等特殊药物或需要快速扩容补液时, 优势明显。静脉留置针不易出现‘跑针’现象:在急救过程中, 很多患者由于在搬运和转送或病人自身的躁动, 在出现上述情况时, 应用普通“硬质”穿刺针时, 经常会出现刺破血管导致液体外漏的发生, 即影响了药物的及时应用, 又增加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应用“软质”静脉留置针很少会出现刺破血管壁导致‘跑针的发生。

4.3 注意意识状态的观察

创伤性休克的病人在休克的早期表现为精神兴奋、烦躁不安;休克期表现为精神从兴奋转为抑制;休克晚期表现为神志不清。

4.4 术前准备

创伤性休克的病人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在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还应迅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如交叉配血、备皮、更衣、停留胃管、尿管等。

4.5 重视心理护理

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要对患者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详细的解释, 消除家属的疑虑, 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 以免影响患者的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周颖.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4) :443.

[2]王苏英, 施建英, 叶小丽, 等.影响血压测量的有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9 (9) :839.

[3]候宪红.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新用途[J].护理研究, 2007, 21 (3B) :666.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共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58例, 其中脾破裂出血38例, 肝破裂出血6例, 胃、肠、膈肌贯通伤4例, 四肢开放性损伤血管断裂6例, 心脏刀刺2例, 肝破裂同时有脾破裂、肾脏破裂1例, 脾破裂同时有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1例。

2 急救与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充分准备:

科室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 认真执行抢救工作制度, 特别是在值夜班期间, 要认真检查手术间各种抢救设施是否完好, 是否处于应急状态。当接到急救中心电话通知后, 值班护士应积极做好抢救准备, 备好氧气、液体、急救药物、急救器材、手术器械等用物, 并通知麻醉医师准备好气管插管及抢救用物。

2.1.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被送入手术室后, 护士把患者安置在手术床上固定好,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以保障患者抢救用药。用大号留置静脉针进行穿刺, 穿刺部位宜选择上肢或头部静脉, 因为上肢或头部静脉穿刺利于补充循环血液经上腹静脉回心, 防止下肢输血经腹腔内破裂血管进入腹腔, 有条件可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2.1.3 评估患者:

根据外伤出血的位置, 可初步判断可能累及的脏器,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患者神志、瞳孔, 并做好记录,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患者有效呼吸。

2.1.4 积极处理好原发伤口, 进行初步止血:

若为四肢外伤患者应及时应用止血带结扎止血, 同时记录扎止血带时间, 开放性出血、有活动性出血点, 应先给予血管钳钳夹止血, 伤口大, 出血多应给予适当的填塞, 压迫止血。

2.2 术前护理

2.2.1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护士及时抽取血样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及备血, 留置尿管, 记录尿量, 根据常规完成术前皮肤准备和伤口清创, 这样既可以预防感染, 又有助于发现新的出血点。彻底发现创口, 这是抢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协助麻醉师准备麻醉药物及时完成气管插管, 协助麻醉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配合麻醉师建立心电监护、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监测。准备手术器材, 高频电刀、敷料、纱垫及热盐水, 根据手术需要摆放好手术体位。

2.2.2 补充血容量:

巡回护士积极配合麻醉师完成扩容、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等抢救工作, 先输入扩容作用迅速的晶体液, 如复方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 再输入扩容作用持久的胶体液, 必要时输血和血浆, 输血时要认真做好输血查对。

2.2.3 做好查对工作:

手术室在抢救患者时, 麻醉师和手术医师口头医嘱较多, 护士执行医嘱时严格执行抢救用药制度, 做到用药及时、准确。同时也要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敷料查对制度。

2.3 术中护理

2.3.1 术中根据医嘱给药:

术中根据医嘱用药, 及时抽取血液标本, 送血气分析, 根据实验报告, 执行医嘱用药, 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同时根据病情, 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持续低血压可用多巴胺静脉滴注。

2.3.2 密切观察病情:

(1) 输液过程中,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肺情况, 以防快输入大量液体或血液制品、引起肺水肺或急性心力衰竭。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2)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 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3) 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 必须注意单位时间内用药的剂量, 并做好记录, 以便随时调整, 在应用某些收缩血管药物时, 不能让药液外渗, 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3.3 患者护理:

手术间温度应保持在25℃,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给患者加盖棉被。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患者, 防止电极板灼伤, 对手术时间长者术中按摩受压肢体。

3 讨 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 均符合卫生行业标准中关于创伤性休克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 男52例, 女38例, 年龄26~78岁, 平均47.5岁。按照致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事故伤31例, 挤压伤24例, 高空坠落伤13例, 重物砸伤11例, 其他原因11例。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评估

创伤性休克抢救的黄金时期为伤后的第一个小时, 抢救成功率高达90%, 随着就诊时间的推移, 抢救成功率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超过8 h之后, 抢救成功率在25%左右。因此, 准确及时的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 对于抢救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接诊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以下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首先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仔细的观察, 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是否有残留物;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伤口情况、大出血情况、脑部及脊柱的损伤情况以及有无四肢骨折的情况出现[3]。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异物、分泌物等堵塞呼吸道可以引起患者呼吸困难,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将患者的口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清除干净, 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喉头水肿的情况, 护理人员可以用舌钳将舌头夹出, 防止阻塞呼吸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采取气管插管、吸氧, 及时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对于吸氧的患者要加强护理, 按照相关操作规定, 及时更换鼻导管、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清洁患者的鼻腔, 保持患者鼻腔的通畅[4]。

1.2.3 恢复有效循环

由于患者的创伤比较严重, 可以造成大量的失血, 严重的患者可以引起失血性休克。医护人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 并尽早建立静脉通道, 用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可以建立2~3条输液、输血静脉通路, 以便各种药物和血液制品的及时输入。对于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可以采用留置针, 穿刺困难的患者, 应果断进行静脉切开, 置管补液[5]。

1.2.4 心理护理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接受急救之前, 各方面的生理状态、身体特征等比较虚弱, 难以尽快康复和适应, 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状态、用药史以及过敏史等情况。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给给予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让患者对治疗保持良好的信心, 让患者了解各种护理过程、方法等, 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取得更加有效的抢救效果[6]。

1.2.5 生命体征护理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 包括呼吸、脉搏、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 如出现异常情况, 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以便给予及时治疗和处理[7]。同时, 对患者的血压、颜面以及四肢水肿等情况也要进行密切的观察, 以免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2 结果

通过对2010年12月-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其中, 8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存活, 6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达到93.3%。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大血管发生破裂,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大量的减少, 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各种应激反应均可以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使得大量的血液在微血管网中淤滞;另外, 组织的破坏可以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促进休克的发生、发展[8]。该病在临床上属于危重急症, 病情进展非常迅速, 如果延误抢救治疗, 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的急救黄金时间是在1 h以内实施抢救措施, 抢救越及时, 成功率越高[9]。本研究通过采取急救护理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的评估, 快速的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足量的补充液体并进行治疗,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的给予安慰和心理疏导, 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结果显示, 抢救成功率达到93.3%。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相关知识, 熟悉各种操作技术, 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保持冷静的头脑, 客观的对患者进行评估,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从而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早期、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包括病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心理护理以及生命体征护理等, 抢救成功率为93.3%。结论:给予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以使抢救成功率明显的提高, 死亡率有效的降低。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赖春晓, 侯霞, 袁雪晖, 等.创伤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骨髓输液的急救护理[J].护理学报, 2011, 21 (16) :53-54.

[2]张莹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2) :31-32.

[3]Elena A Kharlamov, Eka Lepsveridze, Maia Meparishvili, et al.Alterations of GABAA and glutamate receptor subunits and heat shock protein in rat hippocampu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in posttraumatic epilepsy[J].Epilepsy Research, 2011, 95 (1-2) :20-34.

[4]Pengfei Wang, Weiwei Ding, Guanwen Gong, et al.Temporary rapid bowel ligation as a damage control adjunct improves survival in a hypothermic traumatic shock swine model with multiple bowel perforations[J].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3, 179 (1) :e157-e165.

[5]林青, 柴守霞.创伤致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43例术前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3 (1) :102-104.

[6]卢义琼, 李华波.急救康复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84-2885.

[7]汪云霞, 何世娟, 康霞, 等.股182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急救处理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2) :2624-2625.

[8]刘洪玥, 张峰, 任爱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0) :232.

上一篇:超声机械效应下一篇:初中物理的入门教学